㈠ 2010上海高考語文作文解析
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再不必惆悵,再不必嘆息,人生到此已圓滿。
㈡ 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語文
27.根抄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㈢ 2010上海高考語文作文解析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題材料范圍很大,審題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從眼前與長遠的角度考慮,針對那種目光短淺,缺少長遠考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後代的現象來寫;可以從生態平衡角度考慮,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實行可持續發展來寫,可聯繫到渤海灣休漁季、科學捕撈等事件來發揮;也可以從做事心態角度考慮,寫學會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寬廣的胸襟,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來寫;還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小魚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人往往違背規律,揠苗助長。
同時,這道題也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即「取」和「舍」的關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機會,就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比如萬事都要有個「度」,也就是做事不能過度等等。
㈣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
是一篇材料作文: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魚。
中國新聞網6月7日電
上海市今年高考寫作材料富哲理: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上午11∶30發布)
名師點評高考作文
出題很好有現實意義
「這個作文題出得非常好,很有現實意義。 」特級語文教師毛榮富說。「現在的社會很浮躁,這種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例子太多了。 」
毛老師說,這是一篇帶著哲理性的材料作文,學生寫作時,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聯系生活提煉觀點。考生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寫,第一是針對那種目光短淺,且缺少長遠考慮,只顧別人不顧自己甚至後人的現象來寫;第二是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小魚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人往往違背規律,揠苗助長,省略過程,例如制假販假等現象。
可寫「人和自然」和「度」
復旦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說:這段材料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個角度,如可以從 「人和自然」的關系入手,談談對於大自然,該怎樣保護和索取。在 《國語·魯語上》裡面,有個里革「斷罟匡君」的故事,裡面提到 「古訓」,大意是要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不應該在魚類生長繁殖的季節用網捕魚。里革說: 「古者大寒降,土蟄發,水虞於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罣罟,貪無藝也。」可以提到這個典故,再聯系現實,和這段材料結合起來寫。
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比如萬事都要有個 「度」,也就是做事不能過度。
引導考生關注不良社會現象
浦東新區某語文特級教師說:今年高考用材料作文,在很多語文老師的預料之中,在學校模擬考試時,多次強調材料作文。高考第一場,考生看到這個熟悉的面孔,都比較開心,情緒比較穩定。上海高考作文命題,一般在三年內保持相對穩定。
今年高考作文素材,和當前國人浮躁、急於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凡事追求速成、只求數量不重質量等現狀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考生關注身邊的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引發考生深入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出葯方。
今年高考作文題取材范圍很大。考生可以從積極主動、正面方向去思考。比如說,考生可以從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重數量不重質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學會等待,要有更寬廣的胸襟,為子孫後代著想等角度展開等等,引導社會關注這一現象。
考生可寫的角度很多
華東師大一附中語文特級教師李支舜說:考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來寫。首先是放小魚、捕大魚這個現象,可以聯繫到渤海灣休漁季、環保、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等,譬如現在我國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部分漁民採用不科學的捕魚方式等,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也應該從中國古已有之的不用密網捕魚的做法中得到借鑒。此外,這道題也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即「取」和「舍」的關系,若要得到更多機會,就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小利等。我擔心部分學生看到「丹麥人用尺量魚」,就聯想到德國人的嚴謹等,這就有些偏了,不過如果能自圓其說,問題也不大。
㈤ 2009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題
是這個材料作文: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回幼愛好書法,答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直到後來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根據這段材料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少於800字。
㈥ 求歷年上海高考語文滿分作文···
2010年上海高考語文滿分作文
舍小利以謀遠
近日「可持續」一詞頻現諸多媒體報端,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成員都努力謀求「可持續發展」,也就是長遠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尋求改變。我們應「舍小利以謀遠」,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來謀求可繼續發展。同樣,這種「舍小利以謀遠」的態度也適用於方方面面,不失為一條良好的人生准則。
丹麥人釣魚會拿把尺子量量釣到的魚,將尺寸不夠的魚放歸河中。有人或許會對這一做法生疑,辛苦釣到的魚為何還要放回去,多可惜。但其實,這卻是丹麥人智慧的做法,讓小魚繼續生長,日後才釣得到更多的大魚。我想,這就是「舍小利以謀遠」的體現吧。不局限於眼前的「所得」而是思慮日後的保障,這才能得到日後的豐收。就像孟子說的「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魚往後就無魚可求。唯有暫釋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後的滿載。
日本的養魚業有過這么一個事件。過去北海道漁場資源豐饒,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臨海居民都肆意捕撈,不光金槍魚等品種數量銳減,還威脅到鯨和海豚的生存,因此,日本政府下措施整頓漁業,規范捕魚制度,特別加強對鯨和海豚等品種的捕殺控制,不能為了餐桌,損害了生靈也隔絕了後代與自然的接觸。同樣,這也就是「舍小利以謀遠」的表現。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因為太多的無限制的索取,危害到了自然應有的平衡,唯有重拾這份和諧,才能長遠。可持續地生存發展下去。
舍小利以謀遠,關鍵在一個「舍」字,只有捨得,才能獲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舊屢見不鮮。股市的急轉直下,潮起潮落,讓一些人頓失方向;樓市的風起雲涌,水漲船高,讓一些人傾囊赴火。許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時候往往不能預料到日後長遠的行動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股神巴菲特在談到自己「滾雪球」的盈利的時候,就談及過在最初投資階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對不順心,面對蠅頭小利卻不動心。舍小利以謀遠,終成偉業。
舍小利以謀遠,懂得捨得,謀求長遠利益,才是發展之道。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正是提倡人們關注自然更長久的考慮,不因急於發展經濟而難以謀遠,不為未來更進一步考慮。丹麥人將小魚扔回河中,不就是這樣一種可持續的理念的體現,舍小利,方能謀遠。
時代發展,物慾橫流,必然會伴隨著功利的心態。但請學會「舍小利以謀遠」,寧得此時的一份釋然與平衡,為今後人生藍圖插上騰飛的雙翅。
善擒者亦善縱
閱讀過綠林大學書籍的英雄好漢們,信奉只進不出的道理。而孟子不然,他不願去捕捉正在成長中的小魚,是因為他知道一擒一縱,才能長續持久地有所收獲。
鼠目寸光的大英雄們,口稱拿來之主義,孰知拿來主義並非統統拿來而又照單全收,真正的智者不會使沒有退路的情況出現,要學會舍棄一部分,而心知肚明,那飛走的終究會被擒回。
善擒善縱者,非諸葛孔明莫屬。對於孟獲的七擒七縱,成為了傳世佳話,而大擺空城之計,也是變相的欲擒故縱。聰明人都曉得,該擒的當毫不手軟;不該擒的當放任自流;擒到了不該擒的要學會放手,只有暫時的放手才能成全最終的收獲。
丹麥人一向以機智著稱。以小小的國土,少少的人口,寥寥的資源,何以跨入大國的行列?因為他們在小事中也懂得擒與縱的關聯。丹麥人在釣魚過程中會放走已經到手了的小魚,因為他們明白小魚未嘗美味,不如放會水中養大再來。況且今日倘若將大小魚類全部釣走,那麼明天呢,豈不是自掘墳墓,自斷後路。
許多自詡不會把手中的機會放走的聰明孩子,兩手滿滿持握著尚未成熟的機會,滿意幸福地歡笑,欣然地不願放手,以為自己終於掌握了命運。而忽視了成熟的機會飛一般地與他們擦肩而過了。機會這種東西,來時悄無聲息,去時損失慘重,更可悲的是受損失者仍一無所知地趴在准機會或偽機會的門口不願起來。老人扶起那些飲鴆止渴的好孩子,告訴他們應當善擒善縱,而不是鑽進了好看的死胡同。
故,本人愚見只擒不縱必有兩處拙缺。一,擒了不該擒的而沒有縱,那麼以後該擒的也被之前先擒走了。未來便成了真空,不免不可再擒。二,胡亂盲目地去擒,難免誤差,而兩年已滿,復以何擒,不知縱手,也將失去再擒的資格。未獲成功者又不願推倒重來的,永遠不懂不破不去的樂趣,也永遠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了。
唯獨善擒善縱者,選擇性地擒走一些,而放任其餘,這或許也是休養生息,而休養夠了,再去擒獲一些,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這個道理,恐怕只懂得拿來的豪傑們,短期內是無法勝任的。
㈦ 1999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滿分卷
不是上海高考考生的,不過那一年高考的試題好像是這個題目
《記憶移植記》
—河北考生
"李XX教授生於2015年,於2110年9月10日逝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有二十五部專著,二百多項專利發明……"電腦屏幕上顯出如上字句。一個電腦工程師坐在屏幕前又打出另一份資料:" XX,十三歲,性頑皮,不務學業……"自然這就是生性頑皮,懶惰出名的我。工程師自言自語地說:"雖然這二人性格大相徑庭,但也許李教授的記憶可以改變這個頑皮孩子的一生,使他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好,就這樣定了!"
他的決定,使本人於公元2110年9月20日,在我強烈反對,父母強烈要求下,懷著上刑場的心情被推進手術室。畢竟望子成龍心太切,父母一聽這個消息,馬上同意,於是本人進了"刑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是福還是禍,一絲恐懼逐漸在我的心中擴張開來。那隻碩大的無影燈射出的刺眼的白光,彷彿一隻冷笑的眼睛:"自己不努力,想吃現成的,哼,會有好戲!"我閉上了眼,意識逐漸模糊……
再睜開眼時,父母殷切的眼神,驚喜的面孔立即閃現出來。
"好孩子,手術成功了……啊,我是科學家的爸爸了,天啊,我終於快成名人的嫡親爸爸了,這不是做夢吧?……噢,是真的,孩子,我們回家吧!"爸爸簡直要瘋了。
這是一偉大的嘗試,我總覺得潛意識里有人在說話。在我回家以後的幾天里,這種現象明顯地表現出來了。
吃飯的時候,桌上的油炸大蝦伸開大爪等著我,我饞得口水就要淌下來了。我愛吃蝦,每頓飯無蝦不吃。可潛意識中那個冷冰冰的聲音喝道:"不許吃!我不愛吃。"我被那個堅定的意志力打敗了,眼巴巴地盯著,潛意識中的那個人只許我吃鹹菜,原來這是李教授的嗜好。我的身體逐漸消瘦成皮包骨了。
睡覺時,李教授有熬夜的習慣,已是深夜三點,記憶中那個意識仍強迫我不許睡,我的上眼皮直與下眼皮打架,而大腦仍不肯休息。我日漸憔悴了……所有的一切,我都被別人控制著,做我最不想乾的事,雖然有許多難題被我解決,但我沒有快樂,沒有自由。 不,我不要他的記憶了,我毅然決然地決定…… 再從醫院出來,啊,空氣如此新鮮,鳥叫得如此悅耳,我真的自由了。
來源:中青在線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山東考生
移植記憶在小動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於是科學家的目標轉向了 人類。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那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一天記憶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項目而與世長辭的 科學家們將不再遺憾。他可以將自己全部的知識理論完全地轉移到另 一個人身上,讓另一個人繼續他的事業。這樣能使信息的傳遞速度大 大提高,人們不必再日積月累,只要一個手術,就會得到別人一生積 累的知識,再加上自己一輩子積累的知識一並傳給後人,這樣人類的 知識會快速地豐富起來。學生不必花十幾年來讀書,工人也不必積累 工作經驗,這樣會大大節省時間。
然而記憶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設愛迪生在進行燈絲試驗的中途 因故去世了,他的記憶帶著「鎢不能作燈絲」的結論移給了另一位科 學家,這位科學家記得鎢是不能作燈絲的,於是便向鎢以外的金屬尋 求合適的材料,那麼電燈還能不能發明就很難說了。因為記憶是死的, 人是活的,人類移植的是記憶而不是思維,這樣就會出現問題。比如, 知識到了另一個人那裡能不能被靈活地運用?另一個人能不能認同他 的想法?二者能不能達到協調統一?記憶中還有一部分屬於非知識的, 應該屬於個人隱私,如何過濾這些只保留知識部分,也是科研人員需 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如果記憶可以移植,這也是對人性的一大挑戰。生物的進化告訴 我們:惡劣的環境能加快生物進化速度,優良的環境反而能導致物種 的退化甚至滅絕。如果人類真的那麼輕而易舉地得到知識,那人類還 會有進取心和意志力嗎?
而這兩樣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而且是 矛盾的,其發展速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人們常常注意了事物的 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記憶移植也是這樣。
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夠成功的話,也要考慮一下如何使其利大於弊, 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選自山東省
還有一篇:http://www.ydec.com/ReadNews.asp?NewsID=658
㈧ 2010上海春季高考語文作文
根據以下材料,選抄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兩個人在山裡看到一片材質優良的樹林,於是各自買了一探樹苗帶回家,一人把樹苗植在瓦盆中,用鐵絲左纏右繞,改變其生長形態,樹長得虯枝旁逸,成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樹苗栽在庭院里,澆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長,樹長得參天蔽日,成為建築的棟梁。
㈨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 優秀文章
1
涸澤而漁可休矣
並不知曉當下國人對於丹麥人捕魚帶上尺子,捕到尺寸小的魚要將其放生作何感想?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人是深諳捕魚之道的,從渾水摸魚到放長線釣大魚林林總總,但現在的人們似乎早已沒有了姜太公釣魚的那番灑脫,也少了孟子論及捕魚的那種智慧,滿眼皆「欲」的人們,卻對祖先留下的教訓「涸澤而漁」情有獨鍾。
1979年剛剛建立外交關系的中美兩國互派教育代表團,中方看來美國的課堂教學基本上以學生的討論為主,課堂混亂不堪;美國的學生程度很低,題目毫無難度,美國學生往往對音體美興趣很大,而對數理化毫無興趣,主副學科本末倒置,美國的教育問題嚴重。於此同時,美國的教育代表團也訪問了中國,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模式比美國先進的多,中國教育的體系性強、學生勤奮刻苦、課業量大難度很高。有趣的是中美兩國教育專家得出的結論卻是一致的,即20年後中國憑借其先進的教育模式,必將在科技文化方面取代美國。
然而30年過去了,兩國專家的預言都錯了,這一點上丹麥人釣魚給我們的啟示卻很重要,他們捕魚不是計較一時的數量,而是要確保一直能捕到魚,捕到大魚。美國的教育他們看中的是孩子們能不能提出各種問題,會不會自己動手實踐去解決問題。美國的教育並不看重能在課堂上教給孩子多少知識,而在於培養孩子對求知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這些正是在為孩子們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而我們的做法卻更像「涸澤而漁」,只顧眼前捕的越多越好。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授人以漁」和教育要符合人長遠發展的規律。我們做法其實過早的消耗了我們學生的學習熱情,扼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磨滅了他們的靈感與創造力,我們的教育是使中國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存在厭學情緒,熬到了大學就徹底放縱,很多學生是混完了大學四年。
中國的企業最喜歡做的是「引進技術」,美其名曰「市場換技術」,引進技術不是壞事,韓國的汽車工業也始於引進日本的技術,但韓國人對於引進的技術目的在於消化吸收,超越創新,最終誕生了現代、大宇等國際品牌。而我們引進技術就是為了賺取眼前的小利,上海大眾1984年引進了桑塔納轎車的生產技術,這只不過比韓國現代晚了不到十年,而我們這一個車型就生產了20多年,被譽為「車壇常青樹」的桑塔納是為上海大眾賺的盆滿缽滿,但當我們發現韓國的現代汽車已經開始和他的老師日本豐田分庭抗禮時,我們還只是停留在亦步亦趨的不斷引進德國的車型的老路上。不知道中國汽車業界聽到丹麥人捕魚的故事會作何反應。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古人很早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涸澤而漁,殺雞取卵,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最終只會面對無柴可燒,無魚可捕的窘境。
上海市吳淞中學語文教師 樓宇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5/22/635133_39296670.shtml
這個網站上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