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餐桌上的語文作文

餐桌上的語文作文

發布時間:2021-03-01 03:38:36

1. 作文《餐桌上的語文》800字,寫一下

餐桌,對家庭而言,是人員最為集中且見面頻率最高的場合。家中大小事體,都在餐桌上決定;外界有什麼新鮮事,也在餐桌上說出。餐桌是家庭的會議桌,也是家庭「新聞發布會」的最佳所在。對一個教育嚴格的家庭而言,餐桌往往成為教育的平台,這種餐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我的經歷中,餐桌教育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就餐教育」,這是餐桌教育的第一課,是人生修養的啟蒙。就餐教育講的是吃飯的一系列規矩,從進門落座、端碗拿筷到盛飯吃飯,一點一滴,無一不要求中規中矩。細細推敲這些規矩,有時雖近苛求,但其中不少飽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
上桌。有客人時要先讓客人入座,等客人落座之後才能自己坐下;坐位置時只能坐凳子的一半,起座時要提醒客人,以免客人那端坐偏了而摔倒;雙手不能全趴在桌子上,尤其拿筷子的右手及手肘要小心,不要戳到客人。小孩不能隨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之後才能接著吃。小時候,我對此怎麼也不能理解,總覺得受了委屈,認為父母有些不近人情。成年後,才明白個中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弱,看到有好吃的就只管自己先伸筷子,這樣會怠慢客人;若是流著鼻涕、涎著口水如同蝦米越舷地把身子都攀爬到餐桌上,則會讓客人緊皺眉頭、大倒胃口,客人會覺得孩子沒家教,做主人的自然也就臉上無光。
盛飯。有客人來,晚輩要主動給客人盛飯,盛飯時飯鏟不能碰得飯鍋響,那是沒有飯吃的信號,不吉利,客人聽到了就不敢吃了;飯要盛滿,不能太少,少了客人會認為你小氣捨不得;不能裝得飯冒尖,不然客人不好往碗里夾菜;不能弄得碗沿都是飯粒;在吃飯的過程中,要時時留心客人的碗,以便隨時主動熱情地為客人盛飯。
端碗。不能左手偷懶撐在桌子上而飯碗擺放在桌上,那是「吃老爺飯」,一定要用手端起來;大人端碗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而小孩必須用大拇指配合掌心抓住碗沿,以免掉落。
夾菜。自己的筷子伸到菜碗里時,只能夾碗里位於自己胸口一方的菜,不能伸到旁邊、對面的碗邊去;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為尋找自己喜歡的菜而一陣胡攪亂翻,只能夾到什麼是什麼。因為盡管是在一個碗里吃菜,你這樣做既失禮,又讓人覺得不衛生。此外,在農村家庭,作為主人還要熱情地為客人夾好吃的菜,這是待客之道。不過,這一條規矩在城市家庭中已難覓蹤跡,主人就是考慮到了衛生的岡素;在如今的農村這一點正在慢慢淡化,盛情之下也只用公筷招呼客人。
吃相。客人在座時,不能只顧自己吃,還要熱情地招呼客人吃;筷子不能碰得碗沿叮當響;咀嚼時不能出聲音,吧嗒吧嗒的實在有礙觀瞻;喝湯時喝得滋滋響也是不雅觀的;再餓也不能作狼吞虎咽狀,而要細嚼慢咽,這樣既對胃有好處,又不會讓客人看出醜來。吃完之後不能自己一抹嘴巴就走,而要等客人放碗才能走;有時還要陪著客人一起吃完。
這些粼粼總總的規矩,處處透著禮讓客人的待客之道,也暗含了克己復禮、先人後己的人生態度。曾去過一位朋友家中做客,友人的獨生兒子沒等菜上桌,太早開始嚷嚷。菜剛端上桌,就伸手在碗中抓菜吃;吃飯時,筷子在菜碗中亂翻,一味尋找好吃的……心裡不免有些不快。雖然他是小孩子,還不懂事,但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教育。每在此時,就會想起小時父母對自己在就餐方面的諄諄告誡,不免感慨系之,覺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些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它們雖然細致瑣碎,但若能謹記遵守,必將讓人受益終生。
餐桌教育除了這些就餐禮儀之外,還有關於糧食的教育,節儉的教育,禮貌的教育等等,包羅萬象。千萬個家庭有千百種教育,但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都有一個基本的主題,那就是緊緊圍繞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身養性等做人的道理而進行。
餐桌教育,是一個家庭所有教育的凝聚和縮影,他的教育啟蒙功能、他的潛移默化影響是在課堂和書本上都難以學到的,也是難以取代的。

2. 高中作文 餐桌上的語文

語文像天空一樣廣闊無垠,像大海一樣浩瀚無邊,像平原一樣一望無際。語文是無處專不在的,它時常從我們屬身邊輕輕走過,留住它,我們將收獲頗豐。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婚宴。在這歡快時刻,我們當然要一飽口福,當服務將菜一道一道的端上時,我又學到了語文,因為每一道菜都有一個新穎精緻的名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隨著服務員端來兩道菜,一句詩飄入我們的耳中。我好奇地觀察起著兩道菜:碧綠的青菜被切得細如發絲,上面點綴著一兩個金黃的蝦米,於是發出誘人的香味;一隻整的白斬雞下墊著青翠的生菜葉,白青相配,當然能展現出四句中所描繪的神韻。原來,酒宴上也有豐富的語文知識。
接下來的菜更加豐富:「如魚得水」是一道清蒸魚的名字,預示著兩人今後的生活能如魚得水;平時家裡叫做「紅燒獅子頭」的菜,在宴席上卻叫「節慶團圓球」,大家都曾在這個酒店的文化氣息濃郁,吃的也開開心心。
語文是無處不在的,用詩詞歌賦給菜起名,也顯示了餐飲行業的濃厚文化底蘊。語文總是在我們身邊輕輕走過,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與溫馨。

3. 求作文:餐桌上的語文

從下邊材料摘抄吧,加油!!!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幹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於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後幼,先女後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備一頓美味佳餚祀奉「灶君」,包括一隻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餚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後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於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隻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餚用飯,因為葬禮後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餚;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後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餘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碟菜餚,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餚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餚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餚,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餚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餐桌擺設
日常飯食的擺設是在各座席擺上一個飯碗、一雙筷子、一隻湯匙、一碟調味醬,用飯後通常會給客人一條熱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餚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餚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客人用飯時絕對可以來一招「飛象過河」,夾取放在遠處的菜餚。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餚,他們的餐桌大多數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
怎樣叫一頓中式飯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慾,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溫,喝過熱湯後便開始品嘗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餚,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餚配清淡的白飯,使菜餚辣而溫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於吃飯,要提起飯碗貼著唇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裡,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餚。
宴會
中國人很少在日常用飯時喝酒,但酒在他們的盛宴上則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宴會開始時,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這時客人的飲酒興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來祝酒,要先為別人添酒或汽水,後為自己添加,才合乎禮儀,且要添至近乎滿瀉為止,以表示尊重對方及彼此友誼,而主人家要盡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禮儀。若你不想飲酒,應在宴會開始時便表明,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
宴席結束
客人享用完最後一款菜餚時,宴席便正式結束,於是主人家的主角會站立起來,表示宴會到此結束,並會站立門口向每位客人說聲「晚安」,之後跟酒樓經理結賬,主人家的其他成員則送客人乘車,揮手道別並目送車子駛離開去。
菜餚
中式菜餚大多數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餚,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餚,且每款菜餚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餚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餚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後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調的搭配。
飲料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每桌都供應一個或兩個茶壺,且可不斷添飲,客人只需揭開茶壺蓋並放在壺頂上,便有侍應前來添滾水;無論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為別人斟茶,但記著要先為別人斟,最後為自己斟,這才合乎禮儀。茶樓備有不同種類的茶葉,客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4. 誰能以《餐桌上的語文》給篇作文

語文像天空一樣廣闊無垠,像大海一樣浩瀚無邊,像平原一樣一望無際。語文是無處不在的,它時常從我們身邊輕輕走過,留住它,我們將收獲頗豐。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婚宴。在這歡快時刻,我們當然要一飽口福,當服務將菜一道一道的端上時,我又學到了語文,因為每一道菜都有一個新穎精緻的名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隨著服務員端來兩道菜,一句詩飄入我們的耳中。我好奇地觀察起著兩道菜:碧綠的青菜被切得細如發絲,上面點綴著一兩個金黃的蝦米,於是發出誘人的香味;一隻整的白斬雞下墊著青翠的生菜葉,白青相配,當然能展現出四句中所描繪的神韻。原來,酒宴上也有豐富的語文知識。
接下來的菜更加豐富:「如魚得水」是一道清蒸魚的名字,預示著兩人今後的生活能如魚得水;平時家裡叫做「紅燒獅子頭」的菜,在宴席上卻叫「節慶團圓球」,大家都曾在這個酒店的文化氣息濃郁,吃的也開開心心。
語文是無處不在的,用詩詞歌賦給菜起名,也顯示了餐飲行業的濃厚文化底蘊。語文總是在我們身邊輕輕走過,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與溫馨。
-----------------------------------------------------------------------------------------------------------------------
不太理解你的說法,語文是深植於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的,要提餐桌上的語文素材那也太多了。
隨便說幾條:
1、餐桌上產生的成語:寢食不安、廢寢忘食、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津津有味、好吃懶做、食不下咽、吃喝玩樂、生吞活剝、狼吞虎咽、囫圇吞棗、細嚼慢咽、挑肥揀瘦、食不知味
2、餐桌有關的詩句:(1)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餚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2)陸游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餚的足足有上百首。(3)唐代詩人杜甫雖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許多關於美食的詩。(4)鄭板橋不僅是有名的畫家,而且 對吃也有一定的研究。(5)《紅樓夢》中也有很多描寫吃的詩句。
其它人也有許多,如:
張志和的《漁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
宋代詩人秦少游的"秀色可憐刀切肉,清香不斷鼎烹龍"
唐宋詩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3、餐桌禮儀等方面:比如:食不言,寢不語、從吃飯可以看出人的品德等等。

我想知道你說的素材是什麼方面的,多給點提示吧

5. 跪求《餐桌上的語文》作文 謝謝

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後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長得多。
從古代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幾的後面,彼此間隔著相當的距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各吃各的。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鴻門宴,就是這樣乾的。
而從分餐變到合餐,始諸唐代,完成於北宋。這個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
分配方式的演進
這是由分餐向合餐過渡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當食物相對匱乏時,「按人均分」是比較適合的分配原則。要獲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將食物分為相等的若干份,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畢竟人的情趣、口味、習慣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對豐足後,人們便有條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進行選擇,即「各取所需」。這是最適合於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築的演進
最初,廚房和餐廳是一體的,人們習慣於在房屋之內置備一火塘,將炊具架於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來分配,大家圍火而食。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進餐場所。到春秋戰國時期,廚房和餐廳的分工已普及。這個分工推動了餐食製作的精細化,減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須完成的很多進食工序。比如食客對大塊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費力的工作,現在可以在廚房裡完成,餐廳擺放的是精細處理後的餐食。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無此分工之前,若採用合餐,對於一般的家庭四五個人(事實上,古時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於四五個人的),在同一個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盤食物,似乎是自尋煩惱,而有了這一分工,人們只需從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樣化的演進
我們的餐飲在不斷推進,菜餚的種類越來越豐盛。分餐制顯然不能適應食物多樣化的發展。假如8個人吃12道菜的話,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種餐具,這樣不但浪費人力和餐具,而且佔用很大的空間,在每個人的小俎案(古時一種低矮的用於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擺放12個食具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傢具的演進
很早以前我們是沒有桌椅的。此前,古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蘆葦編成的席子鋪放在地上作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東西作為食案,吃飯時在席上跪坐著吃,即所謂「跽坐」。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後,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影響,帶來了新的傢具。早在東漢後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種比較低矮的坐椅)就已傳入中原。這種椅子的應用使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這樣,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適應坐姿變化的要求,便漸漸地被淘汰。而且,這時的房屋較以前更加高大起來,正好需要高大傢具的配合。於是大案高桌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那麼,如果再沿襲原來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個人或許尚還可以(其實已經很擁擠了),人數再多就會造成糜費,而且也太沉重,佔用空間多,何不合而為一,同盤而食呢?
作息時間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一直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大約從商代到春秋戰國這段時期內,基本上實行一日兩餐制,即「食時辰(七至九點),下市申(十五點至十七點)」。大約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漸漸流行,增加了「宴輔」(十九點至二十一點)。要在這個時間內吃飯,就必須配備照明,而當時的照明工具絕不是我們現在電燈這樣的亮度,其光照范圍也非常狹窄。分食的宴會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會昏昏暗暗模糊不清。採用合餐則可以統一方便地解決照明問題。
進食餐具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也曾與現在西方人一樣,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時使用左右手,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同時刀叉只適於近距離的傳輸,大概也就限於從胸前的盤子到嘴之間。如果這個距離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長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說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徑更長。顯然,刀叉承擔不了這個距離的傳輸功能。而筷子出現後,合餐就方便多了。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進食,與他們保持分餐制是互為因果的。

6. 餐桌上的語文(作文) 怎麼寫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幹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於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後幼,先女後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備一頓美味佳餚祀奉「灶君」,包括一隻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餚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後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於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隻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餚用飯,因為葬禮後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餚;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後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餘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

7. 以餐桌上的語文為題的800字作文

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後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長得多。
從古代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幾的後面,彼此間隔著相當的距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各吃各的。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鴻門宴,就是這樣乾的。
而從分餐變到合餐,始諸唐代,完成於北宋。這個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
分配方式的演進
這是由分餐向合餐過渡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當食物相對匱乏時,「按人均分」是比較適合的分配原則。要獲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將食物分為相等的若干份,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畢竟人的情趣、口味、習慣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對豐足後,人們便有條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進行選擇,即「各取所需」。這是最適合於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築的演進
最初,廚房和餐廳是一體的,人們習慣於在房屋之內置備一火塘,將炊具架於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來分配,大家圍火而食。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進餐場所。到春秋戰國時期,廚房和餐廳的分工已普及。這個分工推動了餐食製作的精細化,減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須完成的很多進食工序。比如食客對大塊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費力的工作,現在可以在廚房裡完成,餐廳擺放的是精細處理後的餐食。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無此分工之前,若採用合餐,對於一般的家庭四五個人(事實上,古時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於四五個人的),在同一個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盤食物,似乎是自尋煩惱,而有了這一分工,人們只需從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樣化的演進
我們的餐飲在不斷推進,菜餚的種類越來越豐盛。分餐制顯然不能適應食物多樣化的發展。假如8個人吃12道菜的話,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種餐具,這樣不但浪費人力和餐具,而且佔用很大的空間,在每個人的小俎案(古時一種低矮的用於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擺放12個食具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傢具的演進
很早以前我們是沒有桌椅的。此前,古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蘆葦編成的席子鋪放在地上作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東西作為食案,吃飯時在席上跪坐著吃,即所謂「跽坐」。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後,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影響,帶來了新的傢具。早在東漢後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種比較低矮的坐椅)就已傳入中原。這種椅子的應用使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這樣,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適應坐姿變化的要求,便漸漸地被淘汰。而且,這時的房屋較以前更加高大起來,正好需要高大傢具的配合。於是大案高桌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那麼,如果再沿襲原來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個人或許尚還可以(其實已經很擁擠了),人數再多就會造成糜費,而且也太沉重,佔用空間多,何不合而為一,同盤而食呢?
作息時間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一直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大約從商代到春秋戰國這段時期內,基本上實行一日兩餐制,即「食時辰(七至九點),下市申(十五點至十七點)」。大約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漸漸流行,增加了「宴輔」(十九點至二十一點)。要在這個時間內吃飯,就必須配備照明,而當時的照明工具絕不是我們現在電燈這樣的亮度,其光照范圍也非常狹窄。分食的宴會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會昏昏暗暗模糊不清。採用合餐則可以統一方便地解決照明問題。
進食餐具的演進
我們的祖先也曾與現在西方人一樣,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時使用左右手,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相當的距離。同時刀叉只適於近距離的傳輸,大概也就限於從胸前的盤子到嘴之間。如果這個距離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長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說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徑更長。顯然,刀叉承擔不了這個距離的傳輸功能。而筷子出現後,合餐就方便多了。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進食,與他們保持分餐制是互為因果的。

餐桌,對家庭而言,是人員最為集中且見面頻率最高的場合。家中大小事體,都在餐桌上決定;外界有什麼新鮮事,也在餐桌上說出。餐桌是家庭的會議桌,也是家庭「新聞發布會」的最佳所在。對一個教育嚴格的家庭而言,餐桌往往成為教育的平台,這種餐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我的經歷中,餐桌教育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就餐教育」,這是餐桌教育的第一課,是人生修養的啟蒙。就餐教育講的是吃飯的一系列規矩,從進門落座、端碗拿筷到盛飯吃飯,一點一滴,無一不要求中規中矩。細細推敲這些規矩,有時雖近苛求,但其中不少飽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
上桌。有客人時要先讓客人入座,等客人落座之後才能自己坐下;坐位置時只能坐凳子的一半,起座時要提醒客人,以免客人那端坐偏了而摔倒;雙手不能全趴在桌子上,尤其拿筷子的右手及手肘要小心,不要戳到客人。小孩不能隨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之後才能接著吃。小時候,我對此怎麼也不能理解,總覺得受了委屈,認為父母有些不近人情。成年後,才明白個中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弱,看到有好吃的就只管自己先伸筷子,這樣會怠慢客人;若是流著鼻涕、涎著口水如同蝦米越舷地把身子都攀爬到餐桌上,則會讓客人緊皺眉頭、大倒胃口,客人會覺得孩子沒家教,做主人的自然也就臉上無光。
盛飯。有客人來,晚輩要主動給客人盛飯,盛飯時飯鏟不能碰得飯鍋響,那是沒有飯吃的信號,不吉利,客人聽到了就不敢吃了;飯要盛滿,不能太少,少了客人會認為你小氣捨不得;不能裝得飯冒尖,不然客人不好往碗里夾菜;不能弄得碗沿都是飯粒;在吃飯的過程中,要時時留心客人的碗,以便隨時主動熱情地為客人盛飯。
端碗。不能左手偷懶撐在桌子上而飯碗擺放在桌上,那是「吃老爺飯」,一定要用手端起來;大人端碗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而小孩必須用大拇指配合掌心抓住碗沿,以免掉落。
夾菜。自己的筷子伸到菜碗里時,只能夾碗里位於自己胸口一方的菜,不能伸到旁邊、對面的碗邊去;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為尋找自己喜歡的菜而一陣胡攪亂翻,只能夾到什麼是什麼。因為盡管是在一個碗里吃菜,你這樣做既失禮,又讓人覺得不衛生。此外,在農村家庭,作為主人還要熱情地為客人夾好吃的菜,這是待客之道。不過,這一條規矩在城市家庭中已難覓蹤跡,主人就是考慮到了衛生的岡素;在如今的農村這一點正在慢慢淡化,盛情之下也只用公筷招呼客人。
吃相。客人在座時,不能只顧自己吃,還要熱情地招呼客人吃;筷子不能碰得碗沿叮當響;咀嚼時不能出聲音,吧嗒吧嗒的實在有礙觀瞻;喝湯時喝得滋滋響也是不雅觀的;再餓也不能作狼吞虎咽狀,而要細嚼慢咽,這樣既對胃有好處,又不會讓客人看出醜來。吃完之後不能自己一抹嘴巴就走,而要等客人放碗才能走;有時還要陪著客人一起吃完。
這些粼粼總總的規矩,處處透著禮讓客人的待客之道,也暗含了克己復禮、先人後己的人生態度。曾去過一位朋友家中做客,友人的獨生兒子沒等菜上桌,太早開始嚷嚷。菜剛端上桌,就伸手在碗中抓菜吃;吃飯時,筷子在菜碗中亂翻,一味尋找好吃的……心裡不免有些不快。雖然他是小孩子,還不懂事,但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教育。每在此時,就會想起小時父母對自己在就餐方面的諄諄告誡,不免感慨系之,覺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些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它們雖然細致瑣碎,但若能謹記遵守,必將讓人受益終生。
餐桌教育除了這些就餐禮儀之外,還有關於糧食的教育,節儉的教育,禮貌的教育等等,包羅萬象。千萬個家庭有千百種教育,但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都有一個基本的主題,那就是緊緊圍繞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身養性等做人的道理而進行。
餐桌教育,是一個家庭所有教育的凝聚和縮影,他的教育啟蒙功能、他的潛移默化影響是在課堂和書本上都難以學到的,也是難以取代的。

閱讀全文

與餐桌上的語文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