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中考新增閱讀書目
《愛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魯濱孫漂流記》、《昆蟲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遊記》、《海底兩萬里》、《名人傳》、《水滸傳》、《傅雷家書》、《格列佛游記》、《簡·愛》
⑵ 語文中考閱讀題技巧
閱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和步驟
一、技巧讀理解
1.先看問題,後看原文
比較: A:讀原文 看問題 回頭看原文 選擇答案 B:看問題 看原文 選擇答案
結論:A須四個步驟而B只須三個步驟,顯然B比A快。
2.快速誦讀文章後的測試題 這樣可以明確求解的目標,又可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因為測試題本身往往就是文章的要點,答案候選項有時還會對文章中有關的難詞難句有所啟示。
3.快速誦讀全文,掌握大意 閱讀時應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等。應當特別注意文中的
以及文章開頭的幾個句子,細心透徹理解,以便對全文
有所預測。根據同讀過程中獲得的主要信息,便可解出屬於直接信息理解題型的題目。
4.復讀全文,前後呼應核實答案 把全部答案選出後,應再讀一遍短文,看看各答案是否與原文有矛盾,認真核實,直到前後統一。
二、步驟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講座後面的參考資料部分談的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對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答好這一類的題目,提供了極好的參考。他把閱讀理解的過程分為四步走:1、讀材料;2、找原話;3、看要求;4、答問題。
(一) 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所給的文字材料,在瀏覽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之後,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詞語。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
和記憶能力。第一遍需要
,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
還是說明文。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平時要養成為文章
,歸納每段意思,歸納
的習慣。
(二) 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思考,尋求較精準的答案。
(三)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認真審視閱讀理解中的答題要求,文段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子都可能是作答的要點,也是可能的得分點。對於題目的要求一定不能一目而過,要多次閱讀反復揣摩,對於其中透露的任何信息都不能放過。
(四)答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在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不得分。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要答滿線格,但並不是讓大家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同時要注意運用規范語言答題,認
寫。語言簡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復羅嗦,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附:閱讀理解的題型
閱讀題型可分為五大類。即:
1、概括類(文章主要內容、語段內容、中心或主旨、層次結構)、
2、理解類(詞語能否刪除、作用或好處、意義、代詞的指代內容、過渡與照應)
3、句子類(在文中作用或意義、能否刪除、表達什麼思想感情、給文段擬標題以及標題的含義)
4、知識類(人稱、寫作順序、表達方式、
、語言特點、線索)、
5、開放類(感悟題、補充題、仿寫題、聯想或想像題)。看了你的問題真心不清楚你問的是中考還是高考,不過還是希望答案對你有用~望採納~~
⑶ 中考語文閱讀
1.概括全文(某段)內容
答:⑴擷取型:提取中心(詞)句,主旨句,特別注意記敘文類文章里,有議論、抒情的句子,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總結性的(詞)語句,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句子。
⑵重組型:通過概括、添加、轉化和潤色中心(詞)句、主旨句、總結句等,用明確、通暢、簡潔和規范表達以求完整。
⑶自寫型: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要突出重點、突出主題。
2.概括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記敘了……(事)描繪了……(景)通過……(人)介紹了……(物)表現/贊美/歌頌/揭示/鞭撻/反映了……;抒發了……(情感)等。
3.理解加點字的含義及作用
答:ⅹⅹ詞原來指……這里指……生動細致刻畫/表現了……表達了……情感。
4.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答:本句指……生動細致刻畫/表現了……表達了……情感。
5.分析某個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答:本段(句)結構上……(見下表);內容上描繪出事物/表現人物……特點/心情;深化了主題。
重要句(段)
作用
首句(段)
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段)
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過渡句(段)
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
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段)
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段)
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6.題目的含義和作用
答:從題目是否有象徵含義,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否是文章的線索,是否揭示文章的中心,是否新穎,吸引讀者,這幾個角度來看。
7.記敘文的線索是什麼?
答:記敘文的線索一般有:人物線索、物品線索、感情線索、事件線索、時間線索。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線索一般要注意:標題、各段反復出現的詞語、人物思想感情等
品析加點詞妙處。
答:①動詞:抓住了事物的動態,生動准確描繪出„„特點,表現了„„心情。②形容詞:生動准確第描繪出„„的情態,表現了„„心情。③疊詞:生動准確描繪出„„特點,表現了„„心情,具有音韻美。④成語:生動准確描繪出„„特點,表現了„„心情,富有文采,有意蘊。
⑷ 初中語文中考閱讀
一般來說,一句承上啟下句是不可能只有這一個作用的,一般要達到兩個或內三個點,最起碼要說容是承上啟下句,有一個過渡的作用,是上下文銜接,為下文什麼內容作鋪墊等等廢話。。。。。。具體問題要學會具體分析......
⑸ 歷年中考語文閱讀題,記敘文
抓住答題技巧,語言要具體,表達清楚自己想要說的
中考語文答題技巧(轉)
語文是中考的第一門學科,歷年來受到師生們的重視。怎樣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呢?需要知識儲備豐富,精力充沛,心理健康;還需要掌握一些答題技巧。
一、通覽試卷
試卷發下來後,不要急於答題。先通覽試卷,熟悉題型,做到胸有成竹。特別是作文題目看了後,不隨意注意中就給大腦一個信息,等前面的試題做完,作文也不知不覺構思好了!記住:磨刀不誤砍柴功。
二、認真讀題
有些學生怕時間不夠,見題就答,也不管答題的要求是什麼。這幾年中考語文試題新出現了選作題,有二選一,也有三選一,如果都做了,就是費力不討好,做錯了還要扣分。
三、先易後難
先做容易的試題,後做較難的題目。這樣就能緩解緊張情緒,調整心態,發揮出更佳的答題水平。切忌「鑽牛角尖」,遇到「攔路虎」,非拿不可,導致後邊輕松得分的試題也沒時間做了。
四、言簡意賅
語文試題,敘述的文字多,要力求語言精練,抓住要點答題,寫多了浪費時間。作文要求600字左右,就不要去寫800字的長文。減少不必要的文字敘述,爭取更多寶貴的時間答題。
五、寸土必爭
空白答案是不給分的。有的同學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置之不理,這樣就會失去成功的機會。即使自己沒有把握做對的試題,也要按自己的思路寫下答案。
六、書寫美觀
卷面整潔,書寫美觀,一直是語文考試答題的要求。字跡潦草,卷面不清,就會影響你的成績5--10分。
七、復查仔細
做好試卷後,一定要耐心、細致的檢查,對似是而非的答案要反復考慮、仔細琢磨,力求准確。
閱讀的,套用這些,比較快.
語文解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⑹ 中考語文閱讀方法
現代文閱讀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占很大比重,考生應予以充分重視。其課程目標主要有: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了解常用的修辭,體會其表達效果;注意從科技作品中領會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區分觀點和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http://www.05.org.cn
本文,分別按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中的三種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分析其復習要點。
一、記敘文
記敘文閱讀主要測試初中畢業生對記敘性文章整體或部分的閱讀、理解、分析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具體有這樣幾點:能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清記敘文的要素、人稱、順序;理順文章段落、層次、結構關系,明確詳寫、略寫與中心的關系;找出重點段落、關鍵語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層含義,理解語句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區別文章中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達作用;結合文章的內容、情感、價值觀談看法,或引申出別的話題,考查學生與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層次對話的能力,考查學生質疑、遷移和鑒賞、創新的能力。http://www.05.org.cn
記敘文閱讀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突出文學因素,注重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要突出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即依據文章的特點,抓住文章的主旨、思路、篇章結構及表現方法這些全局性的問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難易相當的文章是命題的一般原則。
二、說明文
說明文閱讀部分的考試,是以日常學習中掌握的說明文的特點和有關知識為基礎,在通讀全文的前提下,整體感知說明的內容,明確說明的對象,把握其基本特徵或特質,綜合運用各種能力回答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理解說明內容、明確說明對象和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或特質,並完整、准確、簡潔地表述,准確概括中心思想;了解說明的順序,主要掌握時間、空間、邏輯三種說明順序,並能領會說明順序的綜合運用;了解說明的方法,主要了解常見的幾種說明方法,能從文中辨別並簡要說明其在文中的作用;了解說明文語言的特點,主要體會語言的准確性。
近年來的中考題,說明文閱讀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說明文(段)的理解、分析及綜合能力。其中對語言的品析和結構的整合成為考題中的重難點。在選材方面,關注社會、自然、人生的熱點問題,注重滲透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在設題方面,題干中逐步淡化了對文體知識概念的考查,而是結合文章內容和中心進行設問,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具有靈活性、趣味性、針對性的表述題,甚至是開放性的探究題,聯系生活實際更加緊密。這樣的導向體現了中考淡化文體意識的原則,可以較全面地檢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
三、議論文
議論文閱讀部分的考查,以辨析論點、掌握論據、理清論證結構、分析論證方法為主,其設題方式主要有:針對論點設題,包括總論點和分論點;針對論據設題,包括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概述論據和具體論據;針對論證方法設題,常見的方法包括道理論證、事實論證、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針對文章結構段落設題,包括對某些在結構上起關鍵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近年來中考議論文閱讀部分的命題仍然以課外文字材料為主,命題材料大多涉及備受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考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查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
⑺ 高考閱讀語文和中考語文閱讀的差別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論文集。《戰國策》等書中保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論文。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論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論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展開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回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薄:迫,接近。伏:等於說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系,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一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循環上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論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系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系,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范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⑻ 推薦一些關於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的專題書籍
建議你買新作文閱讀叢書 《早讀晚練九年級》《新閱讀與作文 中考總復習》(楊玉內棟主編)。
這些在亞馬遜都容應該有。而且《新閱讀與作文 中考總復習》每一個單元的文章專門會精講一個考點,每個題目後也會告訴你考點在哪。
這兩本我都有。每天練一篇再對照參考答案看看與標准答案的差距在哪。中考閱讀一定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