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高考)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
近年來,隨著高考語文試卷文學性的強化,散文這種文體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許多感情真摯、文學色彩濃郁、富有時代氣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題者的首選材料。從1998年高考開始,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類連續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題型變化不大,難度逐步降低。但從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得分率普遍較低,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學生並不完全明確,以致訓練無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學生未能熟練掌握,以致解題跟著感覺。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試圖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散文閱讀題,談談此類試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並提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三項九條具體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屬文學作品閱讀,它在高考測試中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呢?請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閱讀有關試題。
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A項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其他四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既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分析歸納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4題(題略):不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還考查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僅僅觀察這些散文閱讀賞析題,就可以發現,高考測試除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外,還要考查學生初步鑒賞評價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綜合」包括七條具體要求,是閱讀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層級分別屬於B級和C級。而「鑒賞評價」包括兩條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能對所給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這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較高的一種能力要求,能力層次屬於E級。學生明確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平時的復習訓練中就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拓展散文閱讀,有意識地提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的能力。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表現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點來思考有關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題的解答還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
例如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話說知音》這篇散文是以作者對知音的獨特感悟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演奏出那「震撼人們靈魂的」「美麗動人的樂曲」,並「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技來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因此,本題的答案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鍾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葉聖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於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
例如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1)作者為什麼吃驚?(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必須結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為什麼看到玉簪花「探出頭來」就吃驚呢?該句後面用「先是」作標志,對其作了回答,那就是「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至於「悵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讓人心裡警惕著」和第六段中「總是在不安的焦慮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歸納整理,可得答案「收獲季節還兩手空空」。
三、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
例如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義。
《門》這篇散文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要解答「開門」和「關門」的含義,就必須通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找出相關的信息。文中說「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據此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義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義,相關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著某種未知的情趣,某種進入新的時刻的感知和人類繁瑣儀式的一種新形式」,「它包含著人間至樂的最高閃現,即使在悲傷之際,一扇門的開啟也許會帶來安慰……」,但歸納起來,「開門」的最主要的含義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展」。
四、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
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這道題就是考查學生對散文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的。《長城》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在於將長城擬人化,便於作者直接與長城對話,便於作者抒發感情。至於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是因為「它」之前說的是「由是人們發現:邊牆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變換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於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並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此題重點考查學生散文閱讀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首先要能從原文第一段中找出「鄉土情結」的定義:「每個人的心裡……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煉出海外遊子與鄉土情結關系的幾點交叉:一個是離開故鄉的「時間因素」,一個是海外的「空間阻隔」,一個是對故鄉思戀感情的「久而彌篤」。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點:「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過,要寫出答案中的另外兩點,還必須考慮結構、主題等方面的情況。
② 求《解讀語文高考 古詩文閱讀與鑒賞》(海南出版社)的參考答案
http://hi..com/%F6%A6%D0%A1%CF%C9%DD%BC/album/%B9%C5%CA%AB%CE%C4%D4%C4%B6%C1%D3%EB%BC%F8%C9%CD%B4%F0%B0%B8
http://picasaweb.google.com/cjj128ster/WHUZlH#
③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詩詞鑒賞 答題模式
本人認為下列內容對相關知識的概括非常全面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歌鑒賞——規范答題步驟
一、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例如: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 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這手法是怎樣運用的。(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參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 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 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三、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四、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五、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 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 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步驟三)
小結:(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題目要求你回答什麼,你就回答什麼。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3)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反映用語准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該是能做到的。
高考經典試題訓練
1.(全國卷Ⅰ)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答案】(1)對偶。「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
2、(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風(2)擬人表現手法。(步驟一)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二)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三)
3、(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維深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客船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藉此營造的是一種什麼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4分)
(2)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麼?請簡要賞析。(4分)
【答案】(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步驟一)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步驟三)「氛圍」「心緒」各2分。
(2)可以有兩種答案:①「應有」更好。「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
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4、(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雲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 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後面的內容有煙雲、大江、夕陽、寒鴉等(步驟一),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步驟二)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現代文閱讀解題方法歸類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五、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六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七、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八、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開頭要引人(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製造懸念,引人入勝;提出問題,引人注意;說明情況,交待背景),結尾要有力(畫龍點睛,發人深思;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敘述結束,自然收尾;抒發情感,引起共鳴)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7、誇張:突出了……的本質特徵
8、對偶:句式整齊有節奏。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④ 高考語文的詩詞鑒賞重點考察比較閱讀,啥是比較閱讀啊
所謂的比較閱讀就是不再是單獨出現一首詩歌讓學生進行理解賞析回,從題型上來看與往答常考察的題型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做題的時候需要加入兩詩比較的因素。但是兩詩比較閱讀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對詩詞理解的要求。理解詩詞是做對詩詞鑒賞題目的前提,因此學生必須掌握高效理解詩詞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接受對高考詩詞有精深研究的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對於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一定會有幫助。你要是覺得學習有困難的話,可以去北京新東方中小學一對一了解一下,那裡的老師很厲害的。
⑤ 高考語文 閱讀 鑒賞參考書
推薦 高考備考工具書 具體目錄如下
專題一 字音
專題二 字形
專題三 標點符號
專題四版 詞語
專題五 病句
專題六 拓展語句權
專題七 壓縮語段
專題八 句子仿寫
專題九 變換和選用句式
專題十 修辭與對聯
專題十一 簡明 連貫 得體
專題十二 准確鮮明生動
專題十三 圖文轉換
專題十四 近三年語言運用新題型
專題十五 文學常識
專題十六 名句名篇
專題十七 文言文閱讀
專題十八 古詩詞鑒賞
專題十九 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專題二十 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
專題二十一 散文閱讀
專題二十二 小說閱讀
專題二十三 戲劇閱讀
專題二十四 現代詩歌鑒賞
專題二十五 實用類文本閱讀
專題二十六 論述類文本閱讀
專題二十七 文學名著與文化經典閱讀
專題二十八 寫作基礎知識
專題二十九分文體寫作
專題三十 分類型寫作
專題三十一 應試寫作
很好的一本書 是我見過只是最全面到位的一本 上面有些例題可以做
⑥ 高考語文需要怎麼樣掌握詩歌鑒賞和閱讀方法呢
高考語文,要注意基礎知識,還要掌握詩歌鑒賞和閱讀的三部曲法
在高考語文中,僅有良好的語文基礎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一些有效的應試技巧。詩歌鑒賞和現代文閱讀的「三部曲法」,是語文考試中的好方法。
對於閱讀題,也是以三部曲的答題原則為基礎。此外,還要有一些新的,更具體的變化與應用。對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善於總結和思考。
其實,無論是詩歌鑒賞還是現代文閱讀,都無外乎文字,只是作者巧做組合以後給它們寄託了一種情懷,品讀它們最主要的是看你能否正確把握住作者的感情流向,他們為何寫?如何表達?怎樣升華?記得平時多找點素材,多多揣摩。
1、鑽研題目
文章題目往往會對揭示文章主旨有幫助。
2、把握主旨
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歸納段意可以通過勾畫關鍵詞句來完成。特別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3、明確思路
讀完全文後,要根據自己對段意的把握來給全文分好層次,從而明確全文的思路,了解全文的主旨,為答題做充分的准備。
現代文閱讀先化整為零,通讀全文,把握每段段意;再化零為整,概括段意後,總結全文思路,把握主旨。
⑦ 高中語文閱讀技巧和賞析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
近年來,隨著高考語文試卷文學性的強化,散文這種文體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許多感情真摯、文學色彩濃郁、富有時代氣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題者的首選材料。從1998年高考開始,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類連續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題型變化不大,難度逐步降低。但從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得分率普遍較低,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學生並不完全明確,以致訓練無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學生未能熟練掌握,以致解題跟著感覺。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試圖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散文閱讀題,談談此類試題的測試要求與解題技巧。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並提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三項九條具體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屬文學作品閱讀,它在高考測試中究竟有哪些具體要求呢?請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閱讀有關試題。
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A項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其他四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題略):既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分析歸納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4題(題略):不僅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還考查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僅僅觀察這些散文閱讀賞析題,就可以發現,高考測試除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外,還要考查學生初步鑒賞評價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綜合」包括七條具體要求,是閱讀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層級分別屬於B級和C級。而「鑒賞評價」包括兩條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能對所給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這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較高的一種能力要求,能力層次屬於E級。學生明確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平時的復習訓練中就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拓展散文閱讀,有意識地提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的能力。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表現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點來思考有關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題的解答還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
例如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話說知音》這篇散文是以作者對知音的獨特感悟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誼,但對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伯牙依舊應該演奏出那「震撼人們靈魂的」「美麗動人的樂曲」,並「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說,伯牙高超的演技來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輕易放棄呢?因此,本題的答案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鍾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葉聖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於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
例如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1)作者為什麼吃驚?(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必須結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為什麼看到玉簪花「探出頭來」就吃驚呢?該句後面用「先是」作標志,對其作了回答,那就是「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至於「悵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讓人心裡警惕著」和第六段中「總是在不安的焦慮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歸納整理,可得答案「收獲季節還兩手空空」。
三、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
例如2001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義。
《門》這篇散文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要解答「開門」和「關門」的含義,就必須通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找出相關的信息。文中說「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據此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義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義,相關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著某種未知的情趣,某種進入新的時刻的感知和人類繁瑣儀式的一種新形式」,「它包含著人間至樂的最高閃現,即使在悲傷之際,一扇門的開啟也許會帶來安慰……」,但歸納起來,「開門」的最主要的含義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展」。
四、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
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2題: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這道題就是考查學生對散文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的。《長城》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在於將長城擬人化,便於作者直接與長城對話,便於作者抒發感情。至於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是因為「它」之前說的是「由是人們發現:邊牆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變換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於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並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此題重點考查學生散文閱讀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首先要能從原文第一段中找出「鄉土情結」的定義:「每個人的心裡……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煉出海外遊子與鄉土情結關系的幾點交叉:一個是離開故鄉的「時間因素」,一個是海外的「空間阻隔」,一個是對故鄉思戀感情的「久而彌篤」。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點:「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過,要寫出答案中的另外兩點,還必須考慮結構、主題等方面的情況。
⑧ 求解讀語文高考 古詩文閱讀與鑒賞 的答案。。。
http://picasaweb.google.com/cjj128ster/WHUZlH#
不好意思沒有全部內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