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必考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文言文占據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閱讀較之現代文有一定難度,也是同學們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學之間也容易拉開差距,因此,許多高中同學在文言文復習方面存在困惑。對此,建議大家要熟悉考點。《考試說明》對文言文的考察是這樣表述的:「能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識別常見的文言句式,能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默寫一定數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釋常見文言詞語
所謂常見的文言詞語,就是在我們課文中常出現的文言詞語,所謂「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主要是指實詞。現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種版本,但不管哪種版本,傳統經典的篇目總在必選之列,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於傳統經典的篇目中。所以我們同學一定要熟透課文,做到遷移,所謂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於考察范圍。文言虛詞較之實詞比較復雜,靈活多樣,難以區分和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於、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識別常見文言句式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考察的機率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各種句式特點,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依據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既熟透了課文(所謂拉網式復習),又識別和掌握了常見的文言句式。
用漢語翻譯文言句
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數的設置,判斷幾個給分點,一般一個給分點是1分,然後判斷哪幾個重點實詞必須解釋出來,該句子含有哪幾個特殊語法現象,必須通過翻譯體現出來,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無數,亂翻一氣,是沒有多少勝數的。
能默寫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選其中四句,4分。課內課外兼顧。散文、詩詞兼顧。課內,要注意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游天姥吟留別》、《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課外,主要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多字、漏字、改字的現象,一定不能出現錯別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寫,主要是考察我們同學扎實積累的態度。
這樣,做到心中有數,知己知彼,復習文言文就不是無的放矢了
B. 高中文言文的實詞和虛詞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散開)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自稱的謙詞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憑證
病
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
3雖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庭)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向北(對、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C. 高考文言文實詞與虛詞
一、10個實詞
1、愛:
義項:①喜愛,愛護;②憐惜,同情;③吝惜,捨不得。
例句:
第一冊: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同上)
第二冊: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六國》
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
第三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第四冊: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促織》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風鬟雨鬢。《柳毅》
舅姑愛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
第六冊:(無)
2、安:
義項:①安穩,安定,安全;②安逸,安樂;③安心;④安放,設置(後起意義);⑤疑問代詞。什麼,什麼地方;⑥怎麼,哪裡。
例句:
第一冊: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勾踐》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既來之,則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同上)
項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
第二冊: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同上)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六國》
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病梅》
第三冊: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冊:毅謂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柳毅》
第五冊:(無)
第六冊: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報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義項:①被子;②覆蓋;③施及,加於……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詞,表示被動;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冊:(無)
第二冊: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冊:(無)
第四冊: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齒發,何敢負德!"《柳毅》
第五冊:(無)
第六冊: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報任安書》
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同上)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同上)
4、倍:
義項: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著;③違背;④背叛,反叛。
例句:
第一冊: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
第二冊: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
第三冊至第六冊均無
5、本:
義項:①草木的根或莖干;②根源,來源;③根本、基礎的東西;④特指農桑業;⑤本來的,原來的;⑥副詞,本來。⑦根據,掌握;⑧自己一邊的,現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錢(後起意義);○11封建社會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後起意義);○12量詞。株,棵,叢,撮。
例句:
第一冊:(無)
第二冊: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病梅》
第三冊: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
第四冊:(無)
第五冊: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齊桓》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同上)
第六冊: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屈原》
6、鄙:
義項:①邊疆,邊遠的地方;②庸俗,淺陋;③看不起,輕視;④謙詞,謙稱自己。
例句:
第一冊: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
第二冊: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滕王》
第三冊至第五冊無
第六冊: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
7、兵:
義項: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傷害人;③軍事,戰爭;④軍隊;⑤兵士。
例句:
第一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同上)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同上)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同上)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同上)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鴻門》
第二冊: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
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伶官》
第三、四冊無
第五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齊桓》
第六冊: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同上)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力能竊之。(同上)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軍中(同上)
8、病:
義項:①病,生病;②筋疲力盡;③毛病,弊病;④擔心,憂慮。
例句:
第一冊: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勾踐》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觸龍》
第二冊: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同上)
第三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陳情》
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同上)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
第四冊: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亦興闌矣。《虎丘》
第五冊: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齊桓》
第六冊: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
9、察:
義項:①觀察,仔細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
例句:
第一冊: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
第二冊: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鍾》
第三冊: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
第四冊:(無)
第五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
第六冊: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
10、朝:
義項: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見;④接受群臣的朝見;⑤朝廷;⑥拜見;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例句:
第一冊: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鄒忌》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
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同上)
第二冊: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
第三冊:逮奉聖朝,沐浴清化。《陳情》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第四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遙》
第五冊: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齊桓》
第六冊: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廉頗》
二、4方言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
1.【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⑤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後》)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⑤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首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陳情表》)
②三月而後成。(《孫子兵法。謀攻篇》)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表詢問或反問.
1.單獨作謂語,表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等,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作動詞的賓語,常放在謂語動詞前,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東西)"。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3.作定語,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前,常用來表示詢問,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何陋之有?(<<陋室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常用在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什麼樣"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樊(fán)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鴻門宴》)
【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示詢問怎樣處置,可譯為"怎麼"
"怎麼樣""對……怎麼樣""把……怎麼樣"等.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④何以戰?(<<曹劌論戰>>)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通"盍")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將軍迎曹,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④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⑤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可不譯.
①於是乎書。(《獄中雜記》)
②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對於)
⑦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 "就""這才"等
①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2.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條件,可譯為"才"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④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
3.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逆轉相背.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4.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5.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④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三).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而且"、"可是""於是"等。
①非獨聶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而且")
②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可是"卻"; 子都, 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於是",)(<<小石潭記>>)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D. 高考語文需要記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有多少個呀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於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E. 求高考語文言文實詞虛詞表
文言文占據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閱讀較之現代文有一定難度,也是同學們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學之間也容易拉開差距,因此,許多高中同學在文言文復習方面存在困惑。對此,建議大家要熟悉考點。《考試說明》對文言文的考察是這樣表述的:「能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識別常見的文言句式,能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默寫一定數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釋常見文言詞語
所謂常見的文言詞語,就是在我們課文中常出現的文言詞語,所謂「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主要是指實詞。現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種版本,但不管哪種版本,傳統經典的篇目總在必選之列,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於傳統經典的篇目中。所以我們同學一定要熟透課文,做到遷移,所謂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於考察范圍。文言虛詞較之實詞比較復雜,靈活多樣,難以區分和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於、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識別常見文言句式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考察的機率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各種句式特點,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依據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既熟透了課文(所謂拉網式復習),又識別和掌握了常見的文言句式。
用漢語翻譯文言句
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數的設置,判斷幾個給分點,一般一個給分點是1分,然後判斷哪幾個重點實詞必須解釋出來,該句子含有哪幾個特殊語法現象,必須通過翻譯體現出來,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無數,亂翻一氣,是沒有多少勝數的。
能默寫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選其中四句,4分。課內課外兼顧。散文、詩詞兼顧。課內,要注意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游天姥吟留別》、《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課外,主要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多字、漏字、改字的現象,一定不能出現錯別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寫,主要是考察我們同學扎實積累的態度。
F. 關於高中語文實詞虛詞
買資料學習積累!或高三復習班老師發的語文總復習資料 很厚的一本書 這個最好!特別是自己另外買文言文 古詩詞鑒賞的資料多做多背 現代字 詞 成語 字的讀音含義 語法等也非常重要 要不然語文每次考90-100分! 別人考130-145分!這些全靠積累積累再積累! 每2天寫篇作文!多看優秀作文書看人家作文的段層次 結構 等!堅持1年 可以拿140分沒問題
英語語法非常重要 語法背熟多做 能熟練運用語法 完形填空20分隨便可以拿18分 選擇題滿分 閱讀理解多做題(先讀下面的題目要回答什麼 再去讀短文),每篇短文中的陌生單詞記在筆記上 每天背 反復做做過的閱讀理解 完形填空 閱讀理解都以語法為基礎!語法多做題!語法好的人英語每次考試都是148分!每天用英語寫日記,在日記中多用經典的語法!這些經典的語法在英語作文範例中去找!每次英語考試都有答案的 關於作文的答案就是範例!
數學最簡單!把書本上的每個知識要搞熟練 要的是在搞懂的基礎上熟練 半懂只能150總分只能考60分 先把書本上的例子多看幾遍 認為不懂問老師同學 搞懂了再做老師發的卷子 卷子一定要多做幾遍 每個星期做2遍 遍數越多越熟練!熟練之後可以減為1個月做一遍 卷子做熟練之後才可以去做難題目 所有的難題目都是幾個簡單的知識點相加形成的 只是把條件弄的很隱蔽,你把題目做熟練了,一看題目就能把他發現出來! 把卷子做熟練了 難題就是簡單題目了!重要的做記號,每次重做時優先做標記號的題目!
總結:基礎知識熟練+多做題目=140-150分
物理化學和數學方法一模一樣 :基礎知識熟練+多做題目=110-120分
歷史買本復習資料 !對比記憶,類似的事件按背景 時間 意義 作用 條件等等方面的不同點進行比較記憶 ,死記硬背沒用 給個題目讓他比較2個時間不同點就想來想去的還搞忘記!政治有很多死記硬背的!哲學方面的重理解,黑體字理解了比背100遍都重要!
地理把書本的基礎搞熟再練死記硬背煤礦 石油等分布點 各個氣候帶的特徵等等!簡單的很!
G. 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
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總結。(只選出了例句,雖然比較粗糙,但全是時間凝成,涵蓋1---6冊除詩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編成練習,也可附上解釋編成講義) 第一部分:(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同上)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六國》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 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促織》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風鬟雨鬢。《柳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傳》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勾踐滅吳》 2、安: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燭之武》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齒發,何敢負德!」《柳毅》若遇公於洪波之中,玄山之間,鼓以鱗須,被以雲雨,將迫毅以死。今體被衣冠,坐談禮義,盡五常之志性,負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報任安書》 4、倍: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前列絲竹,後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柳毅傳》 5、本: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病梅》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23),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24)《逍遙》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柳》蓋亦反其本矣⑤!今王發政施仁⑥,……《齊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報任安書》 6、鄙: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滕王》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孔》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 7、兵: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伶官》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力能竊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勾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鄒忌》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項》我世世為洴澼
H. 高中語文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採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並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
I. 高考語文實詞虛詞有什麼用,怎麼考 用在什麼地方
一般虛詞和實詞都在文抄言文出現 會出選擇題 因為有的虛詞和實詞意思很多
所以出選擇題時 會迷惑學生 這就要把詞放到句子中 然後翻譯 帶到全文中
看是否符合全文意思 然後做出選擇
在選擇題後 有句子翻譯 翻譯要逐字翻譯 不能意義 這樣會扣分
而且句子的得分點 全是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然後看句子是否通順
翻譯錯一個實詞或虛詞 都會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