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必修五,第73頁的三五題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② 人教版必修五語文73頁作文
答案一
道德旗幟下的沉思
撫卷於案,初對孔子的話語感到不解:義救魯奴而不報賬的學生受責備,同樣是救人一命卻收下謝禮的學生反得表揚。掩卷沉思,方覺意義深遠。
看問題做事情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個人雖然收了貴重酬勞,但最大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實德與利的關系並非完全對立,只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高樹道德旗幟使我們對一切與之稍有偏差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是永恆的話題,它是做人的基礎,無德者不立。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的時候又往往過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似的,在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會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若照以上之論,那我們便應認為他沒道德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口。相比之下,這500萬對於他的貢獻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便是以此激勵科學家為國做出更大貢獻,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華工作。「重獎效應」在這幾年也確實卓有成效。
雅典奧運會中國取得歷史性突破,賽後國家重獎了獲金牌運動員,這件事引起很多議論,責難之語充盈於耳。但我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說不定我們2008年還會因此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呢。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喪失了道德,女排隊員不是集體捐款給慈善機構了嗎?無獨有偶,來華賺得巨資的皇馬隊員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時將集體簽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給了中國慈善協會了嗎?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對落水漁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費後救人」的話不免讓人寒心,韓國某明星借「慰安婦」之名出「寫真集」的事件更是讓人為之憤怒,這種重利輕德,一心往錢里鑽的行為令人不齒。
把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盜用道德概念,而應理性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答案二
「道」亦有「道」
第一個「道」是道德,第二個「道」是道理,這樣一來,文題便清晰了許多。
自古法律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義上保證社會的秩序,而對道德的理解和評鑒又總能左右一個社會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義道德的是行為,可見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既是由於社會的規范,又同時可以改變社會面貌。孔子的兩個學生正是一種對社會道德的行為定義,而孔子的指教正在於告誡大眾:一種道德的詮釋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對社會的影響。
我想孔子的具體說法讀者都能理解,而這種說法的內在緣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這樣一個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謂「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開……
我便以中國作為背景。隨著十年文革動盪與改革開放的驟變,中國人對於道德的思維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變中,同時也不斷有因道德影響而產生的爭論發生在媒體中,而其中絕大多數的道德事故都是針對個人的,很多民眾總願想當然地認為某個處於輿論一時焦點的對象該作出什麼行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種規范准則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應提倡而非強制。其實即使烏托邦式的道德傳揚都要比就事論事地道德說教要聰明得多,前者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後者則是影響了社會心理,心若變,生活則會有所動盪。
道德的道理,在於非原則性的指導,在於社會的嘗試和步進,是一種有機的調劑。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後,很多諸如「某明星身價很高卻捐款甚微」的說法在日常交流中產生。而這樣的指責往往能達到孔子指責的第二個學生的行為效果。即是你可以贊頌捐款多的人,但不應把捐款數量作為道德標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義指數。這種道德規范便是無道理的,有缺憾的,社會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愛心的人,而不是一個人捐得更多。這其間便存在著道義的選擇,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於看清了道德的本質,不是標榜個人,而是引導群體,所以道德的鋪設方向,是一個社會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現。
③ 語文必修5,73頁第三題作文怎麼寫
發上來看一下,現在這么說誰知道是哪個題目啊?
④ 語文必修五第73頁第三題作文要怎麼寫,給我一個大體的方向即可。
怎樣寫語文必修5第73頁第3題的作文啊?急需!!!
⑤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73頁練筆小作文的題目是什麼
請樓主見圖片⑥ 高二語文必修五73頁第五題作文
利與義可以得兼
長期以來,就利與義二者的關系而言,人們普遍認為接受了利就意味著失去了義,似乎利與義之間的關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機結合的。其實,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錯誤的。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義和利是可以統一的,在義的范圍內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可是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你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來,孔子學生的做法是正確的,他沖破了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缺少對「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的闡析,即「要回報就是不義之人」,而且要與下文「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的反問句銜接)當今社會,也有許多像孔子學生這樣樂於助人的人,他們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難道他們就是不義之人?雷鋒的那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卻不能成為束縛我們思想的枷鎖。墨子曾經說過:「義,利也。」這只是簡單的三個字,卻准確地闡明了利與義的關系。利是義存在的基礎。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自貢贖人」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高尚的品格與接收回報並不總是對立的,而不求回報也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 贖人卻不報賬的人並非那麼值得人們誇獎。即使他報賬並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贖金,他仍舊沒有任何損失,這一切有了魯國政府的保障,也並沒有任何的風險可言。所以,他不報賬,反而有故意製造一種施與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輿論認可的嫌疑,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是故意為之,拘泥於名譽的人。他的付出,局限於金錢這一有形的資產,得到的卻是人心的認可,輿論的誇獎這樣無形的財富,比之於金錢,這些誇獎更加難得。而對於那些未被贖回的奴隸和魯國的未來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負面影響完全超過了他付出的金錢的價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狹義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舉動所造成的後果無法讓人斷言他是高尚的。
朱熹曾經說過「利者,義之和。」利與義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是由於符合道義,所以人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利;正是由於存在著利益,所以人們才能做更多符合道義的事。正是把利與義相互結合,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⑦ 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第73頁第五題作文如何寫求800字作文
論點可以是:不求回報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 首先,可以討論材料: 那個奮不顧身救孩子的人可是冒著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險跳進河裡的,而他拯救的不僅是孩子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幸福,與這些比起來,一頭牛根本算不上等值的回報,甚至可以說簡直就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施者其實是他,而受著卻是孩子的一家。他的接受回報非但不是貪圖財富,沒有道德情操的表現,反而可以令孩子父母的那份感激之情得到安慰,可以說這是一種大度的自我欣賞,一種不求名利的灑脫,也是一種間接地對他人的鼓勵。 相反,那個贖人卻不報賬的人並非那麼值得人們誇獎。即使他報賬並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贖金,他仍舊沒有任何損失,這一切有了魯國政府的保障,也並沒有任何的風險可言。所以,他不報賬,反而有故意製造一種施與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輿論認可的嫌疑,我們甚至可以懷疑他是故意為之,拘泥於名譽的人。他的付出,局限於金錢這一有形的資產,得到的卻是人心的認可,輿論的誇獎這樣無形的財富,比之於金錢,這些誇獎更加難得。而對於那些未被贖回的奴隸和魯國的未來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負面影響完全超過了他付出的金錢的價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狹義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舉動所造成的後果無法讓人斷言他是高尚的。 然後,列舉正反面的例子並加以議論。 最後總結: 所以,高尚的品格與接收回報並不總是對立的,而不求回報也不一定總是品格高尚的評判標准。
⑧ 高二語文必修五73頁的第五題,要寫作文,求作文,急用
很不規范和天然煩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