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考語文復習資料
資料很多,自己選擇合適的就行。在復習時,先把老師講過的內容在頭腦版中回憶一遍,然後再打權開書或筆記本進行對照,對回憶模糊不清或根本回憶不起來的知識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這樣做不僅可以強化記憶,而且能夠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Ⅱ 中考語文總復習資料
2009年中考語文總復習基礎練習古文專題
一、(舟山)《馬說》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9-25題。
(一)(11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 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9.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執策而臨之( )
20.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2分)
(二)(9分)
閡縣林琴南孝廉紓①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③之禮?」即呼備④,齎⑤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紓(shū):林紓,字琴南,福建閡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尤以翻譯外國小說名世。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條干肉,後來通常指學生拜師或親友之間贈送的禮物。④呼備:叫人准備。⑤齎(jī):攜帶。
2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⑴從師讀( ) ⑵以襪實米( )⑶負以致師( )
24.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之禮?
25.林琴南為什麼急忙回家取米送給老師?從中看出林琴南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答案:
19.⑴通「飼」,喂養(喂) ⑵鞭打(駕馭) ⑶通曉(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對
20.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託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二)(9分)
23.⑴跟從(跟) ⑵裝滿(裝) ⑶背(背著)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這能作為送給老師的禮物嗎?(或「你的想法本來是好的,但這能作為學生拜師的禮物嗎?」)
25.因為他得知老師沒有米煮飯,想幫助老師。(或「因為他得知老師家很窮,沒有米煮飯」。)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二、、(湛江))
閱讀(出師表》(節選),回答18叫2題。(14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諱、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猥自枉屈 猥: (2)以咨善道 諏:
(3)以彰其咎 彰: (4)此臣所以報先帝 所以:
1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以傷先帝之明 蓋亦以精力白致者
B.若無興德之言 何陋之有?
C.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D.恐託付不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2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遂許先帝以驅馳
C.夙夜憂嘆 D.臨表涕零
21.請將文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答:
語文試卷 第5頁 (共6頁)
22. (1)選文第2段 「臨崩寄臣以大事」 中的「大事」具體指什麼? (2)從作者回憶的顧茅廬、臨危受命、臨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其怎樣的情感? (4分)
答:(1)
(2 )
(二)閱讀(呂蒙的故事》一文,回答23--25題。(6分)
寧(即甘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後寧齎禮(贈送禮物)禮蒙母,乃出廚下兒還寧。寧許蒙不殺。斯須(一會兒)還船,縛至桑樹,自挽弓射殺之。畢,解衣卧船中。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寧聞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腳步行)出諫蒙曰:「至尊(指吳主孫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聞母言,即豁然意釋, 自至寧船,笑呼之曰:「興霸(甘寧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趕快)上!」寧涕泣噓欷(哽咽,抽噎)曰:「負卿!」與蒙俱還見母,歡宴竟日。
2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寧廚下兒曾有過 過:過失 B. 寧許蒙不殺 許:答應
C.蒙母徒跣山諫蒙曰 諫:進諫 D.屬汝以大事 屬: 通「囑」,囑托
24.請將「蒙大怒,擊鼓會兵,欲就船攻寧」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譯文:
25.文中呂蒙形象鮮明,試概括這一人物性格特點,並作簡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18、(1)降低身份 (2)詢問 (3)表明,顯揚 (4)……的原因(每小題1分,共4分。)
19、D(A中兩個「以」的意思分別為「以致」、「憑」;B中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第二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C中的兩個「顧」字的意思分別為「拜訪」、「難道」:D中兩個「效」字的意思都是「實現」。)
20、C(「夙夜」的古今義都為「朝夕」、「日夜」;「卑鄙」的古義為「地位卑微, 目光短淺」,今義是指品德低劣;「驅馳」的古義為「奔走效勞」,今義是「驅趕,奔走」;「涕」的古義為「眼淚」,今義是「鼻涕」。)
21、我在戰事失敗(或兵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東吳)。(「於」、「際」翻譯錯誤每個扣0.5分,缺主語扣1分。句式不順不對扣1分。)
22、(1)白帝城(劉備)託孤,興復漢室(各1分) (2)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報答)劉備父子之情。(每層意思佔1分。用文中的「報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23、C(「諫」應為「勸說」的意思。)
24、呂蒙大怒,擂起戰鼓,調動軍隊,打算上船攻打甘寧。(錯譯「兵」、「就」的意思各扣0.5分,句式不順扣1分。)
25、呂蒙性格: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深明大義、顧全大局。(1分。答對性格中的一點得1分,每多答對一點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過2分。)在甘寧背信棄義的情況F,呂蒙能聽從母親的意見,以國事為重,不以私怒而攻殺甘寧。(]分。)
三、
(揚州)《黔之驢》
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完成13-16題。(14分)
【甲】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Ⅲ 中考語文有什麼好的復習資料,哪位大俠給推薦一下,課本是人教版的!
《知識清單》寫的全 通常來講要比 《中學生語文基礎手冊》強 但是建議你多買一些版書 不用全做 重在看題和答權案
如果你能買到 買一本《百題過關》
一定要買所在市的中考題 掌握命題方向
5·3不說了 必須買
如果你能買到《中考專題訓練》你的基礎題會很好 前提是你買得到
最好淘一套《中考168》舊書攤能買就買 買不到借
中考考什麼我不知道你們那面有沒有 但我們這還要等一等才有
最後說一句一定把教材吃透 所有題都是教材中的考點 但如果單看教材 根本掌握不透
Ⅳ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3.《出師表》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4、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5、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6、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7、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9、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0、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1、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二、理解性默寫
1、諸葛亮《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3、《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4、寫出先漢興隆和後漢傾頹的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
5、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7、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人們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9、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0、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第一條建議是廣開言路,第二條建議是嚴明賞罰. 第三條建議是親賢遠佞。) 作者反復陳述的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建議是親賢遠佞。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
四、中考鏈接
4.《小石潭記》復習整理
一、文言實詞
二、重點句子翻譯
三、主旨寫作技巧
1、《小石潭記》作者____。
2、中心:本文通過寫小石潭及周圍的景色 ,作者感情隨景而變,由樂而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被貶後凄苦悲涼的心情。
3、小石潭的環境特點(1),作者感受(2)。
(1)凄清幽靜,(2)孤凄悲涼。
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是全文點睛之筆。既概括小石潭的環境氛圍,又含蓄表達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5、本文寫作特色
先是移步換景,而後定點換景,再是情景交融。
注意景物描寫的手法——本冊書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烘托、對比
6、句子賞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徵,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
(2)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明理由。
句子: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動靜結合,顯示出遊魚的快樂;間接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記,試說說作者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
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而本文中,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調(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暫時的歡快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
8、據文章內容擬旅遊廣告簡介小石潭景點。
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其他內容:
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1)點面結合。如寫石:「近岸,卷石底以出」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是點。
(2)遠近結合。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3)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 」是動。
(4)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 ,以實寫虛,虛實相應成趣。
5.《滿井游記》考點
(1)詞語積累:
(2)常考名句
(3)滿井游記中寫山水的比喻句
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4)常考內容: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一句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2.這篇游記寫初春的景象,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試舉例說明。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性格?
(5)中考鏈接
6.《醉翁亭記》
一、中考考點:
1、理解並翻譯淺顯文言文中的句子
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容
3、領會淺顯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悟淺顯文言文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二、復習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 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醉翁亭記》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前人說本文「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7.《岳陽樓記》復習
1、復習文體: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學生回答已學過的「記」)一般指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後記下來的一種文體。因此,它可以寫景狀物如《小石潭記》《核舟記》,也可以敘事如《桃花源記》,也可以將寫景狀物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就像《岳陽樓記》。
2、復習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狀況及本文寫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奮讀書並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士。後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於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岳陽樓記》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範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後被貶謫守岳州,心裡很有些憤慨。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1.復習實詞:
2.回顧課文內容:
(1)文章的結構層次為:
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1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2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4.復習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勸勉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中考鏈接
8.《與朱元思書》復習
一、理解性默寫
1、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徵是怎樣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盪,任意東西。
4、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5、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6、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8、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二、課文內容理解
1、寫出從視覺方面描寫景物和從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各一組。
視覺方面:「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聽覺方面:「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全文共兩段,第一段為總寫,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一句作為全文的綱領。第二段是為分寫。先寫「異水」,以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水流舒緩處,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水流湍急處。再寫「奇山」,以負、競 、軒邈 、爭 、直字,將崇山峻嶺化靜為動,再以泉聲 、鳥聲、蟬聲 、猿聲四種聲音從聽覺寫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鄙棄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了縹碧、湍急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
5、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富春江的秋景,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7、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或(雄奇高峻,充滿情趣、樹多):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里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 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表現其情趣,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生機。
三、開放性試題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各寫出一句寫「山」和寫「水」的詩句。
寫「山」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寫「水」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什麼樣的感慨?你怎麼樣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3、能暗示文中所寫景色季節特徵的一個字是:「蟬」或「寒「(秋季)。從積累的古詩詞中寫一句含有該字的句子:
4、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你能說出其美在哪裡嗎?
四、中考鏈接
9.《愛蓮說》復習
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 的世風的鄙棄。
3、本文採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徵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朴、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苟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5、本文所用的修辭有:排比、設問、比喻 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三、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境」的關系)
2、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四、中考鏈接
10.《陋室銘》復習
一、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7、《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雲: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9、《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0、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二、重點語句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孔子雲:「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3、苔痕上階綠,草色人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人簾里。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三、課文內容理解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表現了作者希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環境的清幽雅緻。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寫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舉諸葛廬、子雲亭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開放性試題
1、「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功頌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人們經常用「座右銘」來激勵鞭策自己。請你從平時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則有關學習方面的「座右銘」。
*示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四、中考鏈接
11.《記承天寺夜遊》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念無與為樂者
2、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答案:1、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
2、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二、理解性默寫
1、文中寫作者見「月色入戶」,不由得歡欣之情溢於言表的句子是:
2、文中寫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
3、文中點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四、合作探究
1.「月色入戶」寫得很有人情味。請為這一句寫一段批註性文字,體會這一句的妙處。
2.本文最後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閑」字在全文起什麼作用?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對於作者這種思想,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
3. 晉代陶淵明因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憤而辭官回鄉,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閑人」自居,這悠閑與陶淵明的一致嗎?簡述你的理由。
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五、中考鏈接
12.《三峽》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案:1、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
2、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3、即使騎上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4、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5、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
二、理解性默寫
.1、《三峽》中作者大筆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三峽》中側面描寫山勢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正面寫「猿鳴」的句子是:
引用歌謠,側面寫「猿鳴」,並渲染悲涼氣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總評三峽春冬時節山水樹木特徵的句子是:
答案: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1、作者以凝練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偉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寫山,抓住了連續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抓住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進行描寫,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引用當地漁歌的好處:寫出了三峽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另一方面,渲染了三峽秋天凄涼蕭瑟的氣氛。
四、中考鏈接
13.《馬說》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二、理解性默寫
1、本文論述的中心是: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馬也。 3、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寫千里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1、本文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不識人才,甚至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樂:喻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喻不重視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四、中考鏈接
Ⅳ 中考語文總復習資料
語文:
把握重點 巧用方法
現在中考已經進入沖刺階段,當前同學們對語文復習存在著這樣 兩種心態:一部分同學認為語文知識點繁多,而且中考側重考查學生的課外遷移能力,考查課本的內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復習語文時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認真復習課本的知識後,也做了大量的閱讀題,考試卻不見成效,感覺語文復習無從下手,於是乾脆放棄。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實際上,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一樣,有自身的知識系統和復習規律。從前幾年學生復習情況來看,在沖刺階段,若能夠按照老師的復習計劃,復習形成知識網路,答題依據正確的技巧方法,穩扎穩打,考試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試中是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的。
那麼,在最後的沖刺階段,應該講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結合我們學校老師在最後復習階段的幾點做法,簡單談談:
首先,應認真「吃」透近兩年中考題。 近兩年的中考試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試題內容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測試目的明確:從課內外名言名句的積累運用,到課內外文言文的閱讀,再到課外現代文的閱讀,最後是話題作文的寫作。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近兩年的中考試題,應該怎樣分析?現僅就試卷的四大板塊簡單說明。
一、積累部分。考試的范圍基本是初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背誦復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並且能夠靈活運用。不但篇篇背誦,還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平時默寫時經常出錯的字,更
要時時「溫故」。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二、文言文部分。課內文言文考試的范圍是初中教讀篇目。復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范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兩年的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察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
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並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復詞等特殊現象。(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二是啟示類。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三、現代文閱讀部分。要把握「考點」,掌握答題技巧。 近兩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大多是一篇偏重於議論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學類的文章。因此,在最後復習中,在課外選段上應盡量多選取這兩種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另外,在閱讀題目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順序進行考查。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唯一標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閱讀復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線
索找答案。比如,整體感知類的題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或者「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等問題。做此類題,答題時應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看標題,二看開頭、結尾,三找議論、
抒情的語句。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記於心。再比如,同學們認為最難回答的「理解句子含義及作用」這一類題目,我們可以這樣作答:先觀察句子的特點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語境,抓住句子表達時最關鍵的詞語,指出其語境意。此類題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或是一些運用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點是做好此類題目的要訣。凡述種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閱讀題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話題」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後階段要多讀書看報,開拓自己視野、了解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搏,並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雖學習比較緊張,但仍要每天「擠」出十到二十分鍾的時間來看書讀報。在寫作中,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題化小,以小見大,學會「一滴水裡見陽光」「半瓣花上說人情」;善於聯想,張揚個性。讓文章體現出你真摯的感情,豐厚的文學積淀,做到文質兼美,富有生活氣息。
其次,在復習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歷年的答卷中都存在著一些考生不認真看原文,不能認真審題的毛病。平時做閱讀練習,一定要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抓准題眼、抓住關鍵詞句,再作答。另外,書寫也應重視,若平時書寫潦草,則會在積累中出現錯別字,在寫作中丟掉書寫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若平時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的習慣,考試時也就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丟分。
總之,「厚積而薄發」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提高語文成績,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答題思路,以及較強的理解表達能力。當然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復習中有所側重。若三者都能兼顧,相信你一定會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制定計劃 勤於復習
中考臨近,有些同學開始緊張慌亂起來,對下一步的語文復習感到有些困惑,總覺束手無策。在此,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就語文復習談幾點自己的意見,希望能為同學們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
Ⅵ 中考語文復習計劃
1.背誦古詩文,把那些古文和古詩的解析都看下,注意裡面各個字詞的用法和意義.
2.通看專語文課本,看你屬缺陷處在哪.補!看參考資料里的字詞的拼音意義..
3.最近就抓緊看各種類型的作文題材的優秀範文.最後能背上裡面的精彩句子.
4.看看古詩鑒賞的專業術語的用法..如什麼白描\對比啊...
5.考前2周到1周做2份語文試題..
6.給自己信心!!
7.考場上全神貫注..不要想其他的.要細心哪!!也要抓緊時間..帶個手錶去..
Ⅶ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於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Ⅷ 備戰中考,初三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需要怎麼樣進行總復習呢
中考語文知識點繁多而瑣碎,往往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初三學生需要明白,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能力大廈的地基。對待中考語文學習,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初三學生要明白中考語文基礎知識是高分關鍵。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初三學生需要靜下心來,用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拼得扎實的語文基礎,蓄積厚積薄發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