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題常識
This Too Shall Pass。一切都會過去。一說是所羅門王的故事。This Too Shall Pass: The Story of King Solomon's Gold Ring。"This too shall pass." This simple phrase is said to have made the smile vanish from King Solomon's face when he saw it engraved upon a small gold ring. Follow the link and read the story for yourself. You see, he realized that all his wisdom and great riches were fleeting because one day he would be st. But far from being a truth that should throw us into despair, it should set us free. Now, more than ever, 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rumble and the housing market cracks under the weight of years of unsound lending practices, those of us who can translate history into meaningful responses know that we will get through this. 再給你一個中文網址:http://kfbck.blog.163.com/blog/static/56013136200893095455577/
參考資料:http://www.englishbaby.com/forum/LifeTalk/thread/389841-this-shall-pass-solomon
2. 求上海_2011年_高考_語文_最高分是多少
語文滿分150,最高分可能是多少呢,還用說嗎
3. 2011年上海高考語文平均分大概會是多少
聽說語文均分102、作文均分49...
只是聽說。再過幾天成績出來了均分也就很快出來了~大家一起等吧。
4. 2011上海語文高考試題,2011上海語文高考試卷
http://e.sina.com.cn/gaokao/2011gkzt/index.shtml
這里來第一時間自會發布,請密切關注
5. 哪位有2011上海卷高考語文答案啊!!!急急急急急
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 語文試卷
答案要點及評分參考
一 閱讀 80分
(一)(18分)
1、(2分)D
2、(2分)發展的歷史
3、(2分)對大自然的審美需求 對城市藝術品質的審美需求
4、(4分)第4段的「空間」是指場所:作用是便於人與人近距離面對面交流,減少城市人的心靈疾病。第5段的「空間」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得到精神山的放鬆和愉悅,而不感到壓抑與緊張。(每個要點個1分)
5、(3分)B
6、(5分)世博會會址選擇在黃浦江兩岸。黃浦江上藍天白雲,清風徐來,綠波盪漾,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夠享受大自然,體現了家園城市滿足居民對大自然審美的深層需求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會主題等,舉例2分闡述3分。)
(二)(20分)
7、(2分)突出鷺鷥的美
8、(3分)「撲飛」一詞充滿動感,准確地寫出了記憶中的鷺鷥生動、鮮活的形象;把記憶中的鷺鷥和眼前的鷺鷥聯系起來,虛實結合,極具感染力。(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
9、(3分)運用反復的手法,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闊別多年又見鷺鷥的驚喜;從回憶到現實景色,承上啟下;照應題目。(每個要點1分。)
10、(2分)形象地寫出鷺鷥優雅大度的姿態
11、(6分)DF
12、(4分)引用《詩經》名句呼應了作者尋覓鷺鷥的過程;寄託了作者人鳥同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抒情韻味。(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第3要點1分。)
(三)(6分)
13、(1)用心一也(2)快閣東西倚晚晴(3)休說鱸魚堪膾(4)五月漁郎相憶否(5)隔水問樵夫(6)夾岸數百步(7)欸乃一聲山水綠(8)此身合是詩人未
(四)(8分)
14、(1分)古體
15、(3分)A
16、(4分)「我」攬衣而起,出門徘徊,伸頸遠望,回房落淚;這些動作寫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狀態;流露出憂愁、孤獨的情緒;表達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動作1分,狀態1分,情緒1分,情感1分。)
(五)(16分)
17、(4分)(1)鼓勵 (2)以……為樂 (3)左右(指時間) (4)聽從什麼
18、(2分)B
19、(5分)(1)虞丘相向楚莊王推薦孫叔敖來代替自己。(3分,進、以、「於楚莊王」倒裝各1分。)(2)楚莊王同意了他的請求,過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們的車子。(2分,居、句意各1分)
20、(2分)自信
21、(3分)恢復幣制,不幹擾市場秩序,體現了孫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頒布命令而是通過增高門檻來達到增高車子的目的,體現了孫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
(六)(12分)
22、(2分)更休
23、(2分)寫出古人專注於培養自己學識才能時的狀態
24、(2分)C
25、(3分)兩文都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種樹郭橐駝傳》以種樹的道理來類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種的道理來類比治學、培養才能的道理。(寫作手法還有對比等。寫作手法、對《種樹郭橐駝傳》的分析、對本文的分析各1分。)
16、(3分)作者認為人才須經長期修養,成熟之後,才可以到社會上施展才能;修養不足,卻早得功名,不利於自己進一步的發展,難成大材,難為大用,所以作者認為是「不幸」的。(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
二 寫作 70分
27、(70分)略
6. 上海高考語文2011年的難還是2010年的難
難易對每個人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短處,個人認為,2010年更難
7. 是有2011上海高考語文上海作文範文
風中的余香
那輝煌的盛唐早已過去,但詩歌仍千百年來在人們心間流淌;古希臘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卻依舊蔓延,在更深廣的土地上,燃燒了幾千年。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是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存,最宏偉的大廈最終也不過化作歷史風塵中的一把碎土,但我們創造過的思想與美,卻在它們的載體與軀殼湮滅後,化作歷史風沙中的一抹余香,纏繞亘古,永不逝去。
當年左光斗被魏忠賢殺害後,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隨(後)魏忠賢一飲而下。連喉骨也徹底地碎了,魏忠賢才徹底放心了,如此,你還如何再上書、進言?他卻不知,自己飲下的,是一生的恐懼。那東林黨人的傲骨不滅,他們的靈魂成為奸惡之人永遠的噩夢,也幻化成為歷史一曲永恆悲壯的絕響。
是的,一切都不會過去。形式的過去預言著內涵的永存。
而今,在這個身邊風景迅速變化的時代里,你是否曾聞到,那風中的余香?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傳承與遺留。有那麼多人感慨的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於是他們迫切地想重建,想發揚光大。如此並沒有錯,只是有許多的文化,它隨著歷史的雲煙,早已很難在當今世界坐上一把輝煌的交椅。它們的位置,應當成為風中的淡淡香氣,人們精神家園的盆景,在無聲中滋養與溫潤我們的感情。那些遺忘是必然的啊,傳統的審美,或是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它們其實從未在(我們)身邊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換回轟轟烈烈的紀念形式,我們才反會感(覺)[到],它們逝去的姿態。
並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為那風中的余香。逝與留的辯證正是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當表面隨著風沙漸漸融化,那內核也正緩緩顯露它的精華。時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讓我們看清一樣事物它真正的價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經的飛天完整而清晰,但對畫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畫;如今的它雖乾涸百孔,卻更能承擔歷史的厚重,真正的傑作,必是經過歷史風霜的淘洗,然後逝去了一些,卻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想讓後世回望的時候能找尋到如此一些不滅的精魂?那就讓文學的泡沫,讓市場的包裝淡去些吧,它們,只會在風中逸散。
一直難忘的一次畫展,是新興的畫家自辦的,朋友看到一幅畫問我,那究竟是傳統畫風還是後現代的?我看著那幅畫,很溫暖。
那一刻,我彷彿聞到了風中的余香。
8. 2011上海高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9. 2011上海高考語文作文
今年語文作文是曾曾經高中的一個競賽題目,很多學校都寫過,不要期望作文分數能有多高,還是要看改卷的老師,高考7分都是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