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作文
匯泉灣景區第一景點,青島最富特色的臨海公園——魯迅公園,位於萊陽路之南,西鄰小青島,東接第一海水浴場,北側有景色秀麗的小魚山,南側為碧波盪漾的匯泉灣。公園沿狹長基岩海岸東西伸展,長約1公里。紅礁、碧浪、青松、幽徑,逶迄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景色十分迷人。 公園的歷史可從1929年算起,其始建於1929年,由當時的農林事務所規劃設計,在萊陽路臨海崖坡上砌石鋪路,修築亭閣,以青松為被,以冬青為籬,闢建花畦,因是當時的青島市長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若愚公園」。1931年,沈鴻烈接任青島市長,將公園更名為「海濱公園」。後為與山海關路的海濱公園相區別,復 更名為「萊陽路海濱公園」。直到青島解放,公園已具相當規模。1950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建一尊公園再度更名為「魯迅公園」。 198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際,全市青年捐款修3米高的魯迅先生花崗岩雕像,立於正門處。 游覽魯迅公園,沿正門的石徑而下,魯迅塑像矗立在圓形的花畦之中。石徑兩側青松成排,迎面為岩礁和大海。岩礁上部褚紅,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襯下,越發顯得熠熠生輝。岩礁底部長滿堅硬的牡蠣,沙汀內散落著各種貝殼,遊人往往顧不上沿小徑漫步,卻在礁石叢中穿行,不時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貝,揀起由海浪沖來的海藻。沿園中曲徑漫步,別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徑,回環曲折,高低起伏。一側是蕭郁蔚然的松林,一側是鱗峋巋然的礁灘,突起處有石砌台階,折角處有西式涼亭,漫步其間,十分愜意。臨海觀潮,另是一種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觀眼前浪花舒捲,起伏迭宕,大浪涌來只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潮湧過後,濤聲寂靜,水面上留下一層晶瑩潔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遠處的海面,風帆點點,鷗鳥競翔,遊人無不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
㈡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好像兩個題目選擇,第一個100字,第二個200字。
蘋果想妹妹可愛的小臉蛋,紅彤彤的進看遠看都是一個小圓球,蘋果大概有小孩專拳頭般大小,成熟後的屬蘋果就有紅的,紅黃相見的,沒成熟的就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青色的.聞一聞,從蘋果里會發出一股清香的味道,蘋果有著光滑的皮兒摸上去滑溜溜的,不過蘋果皮上還有一些小點,蘋果中間有兩個小洞,好似人的肚皮眼,從中切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蘋果中間會有 幾個小籽兒,還有蘋果的果肉也是淡黃色的咬上一口,甜甜的真好吃,和桔子的果肉大有不同,不同的蘋果有著不同的味道.
㈢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作文怎麼寫
朋友們,你到過我的家鄉嗎?我的家鄉在田頭,我的家鄉可美了,不信我帶你專去看看。屬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百花齊放,小草從地面探出頭來,好像在和春姑娘打招呼。柳樹長出了嫩葉,好像小姑娘的頭發一樣,微風吹來,柳枝好像小女孩在跳舞。小鳥唧唧喳喳的叫著,好像在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夏天,天氣熱了。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的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叫著,「知——了」。不時,下起了一陣大雨,池塘里的荷葉上的水珠像珍珠一樣滾動。我想用手一摸,一下子就倒下在水面,不見了。開出幾朵粉紅色的小蓮蓬。夏天的天氣也很美。
秋天,天氣涼了,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好像成了一個「人」字。樹上的葉子,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好像蝴蝶一樣在飛舞。稻田裡的稻子熟了,一樣望去,好像鋪上了金黃的地毯,農民們忙著大豐收。
冬天,天氣冷了,樹枝光禿禿的,青蛙和蛇都鑽到洞里冬眠了。
啊!我們的家鄉的景物真美呀!還有許多說不完的。
㈣ 初一語文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我的同學作文大全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而在我們這個活潑可愛的五(一)班裡,一個個各具特長的同學就是我的朋友。同學是熱情的。有次,我有道題不會做,問了一位同學,她不但非常細心的告訴我解題思路,還給我講了相似的題該怎麼做。我要跟她道謝時,她說:「其實你不用謝我,同學之間本來就要互相幫助,這樣才能使班級積極上進。」我從那時感覺到,原來,同學們是一個整體。同學也是小氣的,有次老師讓做手抄報。我上課想入非非,沒有聽到手抄報寫什麼內容,課後,我問一個同學,可她怎麼也不告訴我,我幾經央求,她也無動於衷,我只好看別的班的小報的內容來寫我的小報。不過,同學這樣做,也想讓我明白上課走神是不好的,讓我改正這個錯誤。同學也是團結的。快到廣播操大賽時,每個同學都在課間認真地練著廣播操,因為,每個同學都有一顆為班級爭光的心。
同學們也想讓自己發揮得更加出色,為班級爭光。到了廣播操大賽的那一天,全班同學精神抖擻,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結束後,雖然我們的分數不太高,但我仍然滿意,因為我們用心去做了。我的同學雖然有種種小毛病,但我們仍是一個大家庭。因為有了同學,我才嘗到了酸甜苦辣,嘗到了擔憂與歡樂,所以,我要感謝我的同學,感謝這個大家庭。
㈤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作文
感受自然 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顆蔚藍的星球叫地球,這是一顆有藍海、綠地、白雲的星球。藍天是她的臉龐,白雲是她的氣息,樹木花草是她的須發,她的兒女——春、夏、秋、冬一直陪伴著她。
春之溫
春姑娘像風鈴一樣,愛笑的她給田裡的麥苗送去溫暖的風。她總是那麼隨和,從不發脾氣,總是吹走寒冬,把河水上的冰溶掉,讓小魚小蝦又充滿朝氣,讓枯黃的草木又現翠綠。當春姑娘吹著樂曲走遍了大江南北時,夏來了。
夏之熱
夏哥哥永遠是火熱的,有一顆火辣辣的心,他也使出了法寶,炎熱之風,招來了蟬的議論。人們如果傷害了地球母親一丁點,她馬上與海洋合體——出現台風。人類的生態一下子被打亂了,給人類一個教訓,讓他們別再破壞生態。在炎熱和蟬的鳴叫中,夏走了,我們迎來了爽秋。
秋之涼
秋是一個紅紅火火的季節。秋風涼爽,吹得楓葉紅了臉,吹得果實紅澄澄,秋姐姐給孩子們帶來香甜的水果,火紅的楓葉……香甜的蘋果、橙子、梨子……一口咬下去,汁水流得滿臉,像瀑布一樣噴出,農民的豐收年來了。
冬之寒
冬爺爺帶著冷氣,你瞧,他所經過之地,大雪紛飛,河水結冰,人們高高興興過新年,堆雪人,打雪仗。冬爺爺在稻田上撒下一層「保護層」——雪,凍死里頭的蟲子,讓稻麥喝足水,來年好豐收。頑皮的小娃玩雪球,不小心打到了樹上,成了發抖的小雪人,在白雪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㈥ 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單元作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作文
感受自然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孕育了天地萬物,並賦予她們美貌。可惜我不是謝靈運,面對青山綠水卻無法用詩篇吟頌。我只能用我心靈的相機照下這絢麗奇葩,來感受自然的嫵媚。
鏡頭一:在泥濘的小徑上,那樹堅固穩定地立在那裡。它俯下身,以根須擁抱泥土。昂起頭,用枝葉撫摸藍天。一生的追求,在葉脈里血般流淌。暖風的喧鬧里有喜悅的朗笑,狂雨的傾述中有感傷的哭泣。快樂與痛苦是它豐潤的養分,它默默生長,葉為事業,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對世界的微笑了。
鏡頭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卻開出了玫瑰;醜陋的軀體擁有美麗的靈魂;平凡的民眾創造了偉大的奇跡,這,就是對美的追求。它創造了美而甘願醜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
鏡頭三:它是滄海中的一族,。它從高處發源,慢慢形成了一脈永不回顧的流泉。它曾遇到過山岩的阻擋,但它起伏推逼,奮勇向前。它曾遇到過心魂驚駭的暴風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懷包容了,在陽光普 照下歡快的奔流,你說那是一種匆忙的奔赴---沿著生命必經的里程,奔向返樸歸真的海。
鏡頭四:雲的美是一種變幻莫測的美。白雲千載空悠悠,它俯視歷歷晴川,不為世俗所羈絆。這種與孤鶩比肩齊飛,擁有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的灑脫的自由,難到不美嗎?
自然是位能工巧匠,它創造了山,水……也創造了人類。在感受自然的同時,或許能從中得到生命的解答,人生的詮釋。
㈦ 七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
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感受自然的詩意
聽著自己的心跳,像是沒有規則的旋律,有一種不想被打擾的微妙感覺。望著窗外的小雨,每一滴地灑落,都像是在敘述一個動人的故事。
撐起一把傘,一個人靜靜地走在街道上,聆聽著雨滴敲擊著瓦礫的樂曲,呼吸著雨天沉悶的空氣。遠處的天灰濛蒙的,心中就像是一個落葉的季節。感覺到自然界的變化如此奇特。
雨,在我心中一直都不是個朋友,因為我不喜歡哭泣的朋友。撐著傘漫步於田間,卻讓我看到了一張張笑臉。麥苗笑了,因為雨是它們的朋友。雨,滋潤著它們的生長;雨,提供著它們所需要的物質。這位如期而至的老朋友啊,給予了它們多麼無窮的力量啊!漸漸的,我愛上了雨,它成為了我的朋友。我開始喜歡感受雨的存在,喜歡傾聽與的哭泣。
雨後的天空,總是會綻放出放晴後的面容。我靜靜的望著天空,試著尋找應該出現的那一道彩虹,但是卻只找到了沒有雜質的藍天和被雨水洗滌過的清新。殘留在樹葉上的水滴分外剔透,格外耀眼。就在此時,我想要與大自然緊緊地擁在一起。感受它那令人陶醉的詩意。
風停了雨知道,雨停了雲知道。當天空不再蔚藍,當溪水不再清澈時,只有自然知道。大自然住在這世間的一切夢境。倘若這些夢境消失不再重現時,叫我如何再去感受自然的詩意?
大量的污水使其河流「沉魚」;獵人的子彈使其飛禽「落雁」;升入夜空的煙霧使其夜景「閉月」;這樣的環境使其自然「羞花」。倘若環境如此動人,我們就會永遠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自然中生存。試問,那時的我們感受到的是自然的詩意還是自然的失意?
我聽著雨滴對我訴說的故事,感受著自然的詩意。忽然發覺我愛上了自然的這種感覺,想要一直感受著自然的詩意。
因為我想要一直感受著自然的詩意,所以我不能讓他它到失意!
㈧ 語文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作文
[前言]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物質體現形式,以具體的內容和直觀的形式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訂的。語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專指三種不同的概念。泛指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產生影響的一切書面的、非書面的語言材料。特指根據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寫的,供語文教學中師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習題集、練習冊、教學掛圖、音像教材、教學軟體、選修教材、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等。專指在上述的語文教材系列中佔有特別重要地位的語文教科書,即課本。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語文教材具有德智啟迪,語文歷練,語言積累,知識擴展等功能。
1、德智啟迪。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養,包括對國家、民族、社會、自然、事業、他人的正確認識和愛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於這種認識和感情所產生的堅定的、純正的、高尚的行為。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反映著作者鮮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品質。典範的語言作品,總要反映出作者觀察的敏銳、分析的精闢、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聯想的豐富、表達的巧妙等等。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智力會得到開發,有助於磨礪其思維品質。
2、語文礪練。葉聖陶在論述語文教材的功能時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麼?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後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1]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是反復的訓練。語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語文礪練的憑借。
3、語文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和文章結構模式的積累。我國古代,讀書很注重誦讀和背誦。要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詞的格律知識外,還要誦讀大量詩詞名作,其中有些要熟讀成誦。學習寫文章也要選擇一些優秀作品反復誦讀。對於這種「苦功夫」,曾經被貶斥為「死記硬背」,現在看來並不盡然。熟讀、背誦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於通過記誦,使自己語匯豐富,知識淵博,並掌握大量的結構技藝。日後提筆作文,在文思泉湧的時候,許多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十分貼近、十分合宜的字、詞、語、句和結構方法,便會不斷地浮現出來,供你選擇,供你運用。記憶是思維和想像的材料。缺乏記憶的頭腦就像乾涸的池塘,不會有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產生。
4、知識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概括起來不外乎兩條:一條是社會生活,一條是學科學習。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後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語文學科既有關於語文的知識,又有通過優秀作品傳遞出來的關於社會和自然各個領域的網路知識,往往更為鮮明、生動,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鴻門宴》中的人物活動,《導彈自述》中的核裂變原理等。
(二)語文教材的內容要素。現代語文教材的內容有四種要素構成: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實踐活動系統,助讀系統。
1、範文系統。範文即課文,是語文教材的主體,是精心選擇的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範文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憑借作用。範文提供讀寫聽說的範例,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展示自然美、社會美,構成了琳琅滿目的美的世界。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拓學生視野,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審美情趣等,都要以範文系統作憑借。
把範文作為教科書的主體內容,並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系統,這是語文教科書區別於其他學科教科書的一個鮮明特點。其他學科的教科書,大都以知識系統為主體,並輔之以作業系統。只有語文學科必須以範文系統為主體,作為消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思想、擴展視野、涵育情感的憑借。知識系統、作業系統等,都是輔助系統。因此,盡管舊式的「文選型」語文教科書被人指出過許多弊端,但至今「文選」仍然是中學語文教科書的主體,選編優秀的語言作品為範文仍然是教科書編制的最重要的工作。
2、知識系統。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不專講語文知識的,需要的地方由教師隨機點撥,文章評點就是點撥的一種方法。把語文知識列入語文教材,始於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2],其作用是服務於讀寫訓練。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中,加強了語文知識教學,逐步形成了知識系統。大致包括讀寫聽說知識,漢語知識(即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即初步的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鑒賞的知識)等四個主要領域。提高了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由「服務」變為「輔助」。教學方法強調精要,好懂,有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把語文知識簡化為「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包括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於二重)、常見修辭格等5項。
關於語文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有過較多的爭論和實驗。1984年張志公指出:「要加緊研究有關說話、讀書、寫文章的科學的知識系統,把教學這些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於指導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組織起來。」並且設想:「進入初中之後,應當並且完全可以像其它各門學科一樣,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先導,並以知識系統為序,組織全部語文課。」[3]把語文知識提高到了指導地位,主張把語文課變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訓練過程。有些語文工作者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但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有些學者認為,語文課是能力課,而不是知識課。最終是要學習一種能力,而不是學習一套知識。理論知識可以指導實踐訓練,但不能代替實踐訓練。語文課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根本目的,是要更有效地提高讀寫聽說的能力,必須同語言運用的實際密切結合。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3、實踐活動系統。語文能力的培養要靠語文實踐,學生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動口、動手、動腦。這種與範文系統、知識系統相配合的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就是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按照一定的目標有計劃地設計出一系列「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便構成了教科書中的實踐活動系統。在語文教材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各種各樣的練習題,或者與教科書相配套的練習冊。有關於範文閱讀的,有關於知識的消化與運用的,有關於語言表達的。實踐活動系統有助於教師檢測教學效果或學生自測學習效果,有利於學生消化、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並通過實踐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4、助讀系統。助讀材料,就是教科書編者對整套書、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學習目的、學習要求、學習重點難點、學習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說明、提示或注釋。過去,這些內容大都編在教學參考書或教學指導書里,只是提供給教師作參考的。現在,大都把其中應當讓學生事先了解的那部分內容提取出來,編進了教科書中,成為助讀系統。助讀系統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二是使該教科書的採用者明白教學的統一要求,作為教學參考;三是助讀材料中的某些重要提示往往體現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進的教育思想,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
二、語文教材的發展
當代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首要的最明顯的問題是怎樣組織教材,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師教給普通的學生,同時又能清楚的反映各學科的基本結構。」[4]教材的基本功能,就是能使普通的教師交給普通的學生。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教材的編寫和使用。
(一)古代語文教材。我國古代語文沒有單獨設科。就教育功能來看,識字課本和文選屬於語文教材的范疇。
我國古代的識字課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基本特點就是集中識字和韻文化。後來發展到用詩歌選讀兼作識字課本,如南宋劉克庄編、明末清初王相選注的《千家詩》,清·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
漢以後,文選之風漸盛。如南朝梁·蕭統的《昭明文選》,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的《文章軌范》,呂祖謙的《古文關鍵》,樓肪的《古文標注》,清·吳楚材、吳調侯的《古文觀止》,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古文觀止》,時間跨度2000餘年,選文200餘篇,平均十年一篇好文章,堪稱文章典範。
(二)近代語文教材。自1904年語文單獨設科以來,教育界人士在教材理論和教材編寫上進行了種種探索和嘗試,編制了多種教材,僅中學語文教材就有100餘套,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到30年代,語文教材編寫中出現了一種明顯的趨勢,就是在原來的文選本和文選評注本的基礎上,有計劃的編進了語文基礎知識和練習設計的內容。其中有兩套教材,這種特點最明顯,對後來的影響也最大。
1934年王伯祥編《開明國文讀本》[5],以文選為主,有少量的知識點撥和習作指要。按文體分單元,有記敘、抒情、解釋、議論、應用、名著等。各種文體輪番學習,以循環往復使讀寫能力螺旋上升為目的。其理論可稱為「能力螺旋上升論」。
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6],編輯要旨中說:「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之觀念。」結構形式是以文選為主,有較為系統的語文知識和練習設計。按知識和能力點分為108個單元,每單元中將語文知識、範文和練習結合起來學習。以學習範文為主,以提高讀寫能力為目的,知識服務於範文和練習,其理論可稱為「知識服務能力論」。
這兩套教材的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最大成就有兩項:一是語文教材變文章選編為單元組合,二是教學方法變課文教學為單元教學。當時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知識短文引路式。(1) 以單元知識引路。主要通過教師講解,可在讀前、讀中或讀後。指導學生弄清概念,掌握要點,為學生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知識准備。(2) 以課文為範例。指導學生通過範文的誦讀、品味和揣摩,學習語文知識和能力。為了與語文知識相配合,課文可古可今,可中可外,可選可編。(3)以練習為用。通過練習讓學生把學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這是實現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讀寫聽說訓練的有效途徑。這種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為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編寫奠定了基礎,是現代語文教材的雛形。
(三)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設,是一個全面探索、曲折發展的過程。自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時期,共編寫五套統編語文教材。
1、建國初期(1949—1956年)。1950年出版了《小學語文課本》。1951年出版了《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宋雲彬、朱文叔、蔣仲仁編)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周祖謨、游國恩等編)各六冊,1953年作了較大修訂。範文主要是文學作品,知識主要是漢語語法。這是我國第一套統編中學語文教材,這套教材反映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清除了舊社會語文教材中的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反動思想內容。就編寫理論上來講,這是「能力螺旋上升論」和「知識輔助能力論」的相互結合,稱作「知識的直線形與能力的螺旋形相交叉論」。如圖示:
能 力
這是典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其特色是:(1) 閱讀、寫作、知識三結合。以能力訓練為體系,主要培養記敘、說明、議論、抒情四種讀寫能力,兼顧聽說能力。(2) 按文體組織單元,輪番學習,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每冊中有重點單元,各年級重點不同,形成小循環。初、高中作一大循環。(3) 知識穿插分布,在單元中配合讀寫,在全書中自成體系,直線進行。(4)每冊中的文言文集中編寫。
其中,「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是理解現代語文教材理論的關鍵,是打開語文教材結構奧秘的金鑰匙。迄今為止的語文教育理論,認為語文能力的發展不是直線形的,而是螺旋形的。就聽說讀寫能力來說,雖然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別表現在學齡前時期),但就整個過程來說,是整體掌握綜合運用的。就掌握和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不同表達方式的能力來說,也不是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而是整體發展分層上升的。在學習過程中它們的內容都具有共時性,它們的歷時性表現在層面上,而不是表現在內容上。所以語文教材不能按聽—說—讀—寫,或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的順序,編寫成像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那樣分章分節的知識性教材,而是按聽說讀寫及各種表達方式的語文能力綜合發展的層次,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大循環,每個學段中各個年級是中循環,各個年級和各冊課本中都有幾次小循環。假如說,學習數理化像直線登山,步步攀升,一章一節前後相連。那麼學習語文就像盤旋而上,層層登高,一個單元一冊課本都是一個層面。有關調查材料顯示,有些教師和學生反映,學習語文的最大困難是語文教材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主要表現在語文課的內容太散,無邊無際,沒深沒淺,學習起來無從下手。和別的學科如數理學科進行比較:學數理像踩著梯子一步步登高,學語文卻像掉在海里無目標的游泳,艱辛的勞動不敢期望肯定的效益。甚至有人指出,學語文付出的代價與所取得的收獲,就像焚屋得炭,毀船取釘。造成這種情況固然有種種原因,但也不能否認,有些教師沒有掌握「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這種教材理論,並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會線形思維的教師教不好語文。
目前,這種教材體系在科學性系統性上仍有很多缺陷。例如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能力訓練,在小循環和大循環中極易重復或疏漏。語文教材不但應該能夠反映學科內容的基本結構,而且能夠體現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為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作很多努力。
2、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時期(1956—1958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1953年12月,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給黨中央提交了《關於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我國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歷來都是把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這樣教的結果,不論從語言方面看,還是從文學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敗。一般語文教學著重在語言文字的解釋方面 ,並沒有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以系統的語言規律的基本知識,所用教材也不適於進行語言教育。其結果是使學生缺乏嚴格的語言訓練,在寫作中形成語法、修辭、邏輯上的嚴重混亂,危害很大。另一方面,一般語文課都不注意文學教育,沒有經過文學培養青年的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觀,也沒有使學生得到必要的系統的文學基本知識和文藝欣賞能力。這些事實都說明了語文混合教學的結果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兩敗俱傷,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7]1956年制訂了《漢語教學大綱(草案)》和《文學教學大綱(草案)》,編寫了《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漢語按知識結構編寫,科學性強;文學按文學史編寫,系統性強。1955年秋開始試教,1956年秋在全國實施,1958年被迫停止。時間雖短,影響很大。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大規模的探索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嘗試,其經驗和教訓,至今仍值得研究和總結。
這是典型的分科型教材。這種實驗以後還在繼續。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閱讀》、《作文·漢語》,閱讀和寫作以能力訓練為體系,漢語以知識結構為體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分科型語文教材的優點是三者各自的系統性較強,教學效果明顯。存在的問題是:三者怎樣組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三者怎樣配合,較難解決。
3、「大躍進」時期(1958—1960年)。1958年漢語、文學分科教材停止使用,在既無大綱又無充分准備的情況下,倉促編寫了全國統用的《語文》教材。強調「突出政治」,排斥名家名篇和古典作品,增加了許多不適合教學的政論文,選入很多「大躍進」民歌。使教材內容單薄,語言文字質量不高。而許多省市仍嫌「突出政治」與「聯系實際」不夠,或者自行砍換,或者另編「鄉土教材」,使它愈來愈「政治化」,而失去了「語文」教材的本質。
4、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0—1966年)。1959年開始,遵照中央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文匯報》為主要陣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任務和教學方法的全民大討論。經過充分討論,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文道關系、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等根本問題,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明確提出了「語文課是工具課」,「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和「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在此基礎上,1963年教育部制訂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這是我國第一套能夠較好的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編寫體系是以讀寫能力為主要線索,按記敘、說明、議論、文言文組成單元,循環往復以求能力螺旋式上升。知識和課文穿插安排,以語文知識輔助課文閱讀。
5、「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這個時期廢除了全國統編語文教材,由各省市自編。這些教材無一例外的強調語文教學直接為「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服務。有些地方的叫「革命文藝」或「革命大批判」;有些地方乾脆把政治、語文合編,叫「政治語文」。這種狀況使語文教學遭受了災難性的破壞。
6、撥亂反正時期(1977—1986年)。經過撥亂反正,1978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全國統用教材。這是建國後人教社編寫出版的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對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編寫了《閱讀》和《作文·漢語》分編教材,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分編教材,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許多省市還編寫多種各具特色的實驗教材。
(四) 改革開放開放以來的語文教材。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長期沿襲的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不能適應這種改革的需要了。全國中小學生約1.5億,沿海、內地、邊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千書一面,萬校一書」,「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號衣服」的教材模式必須改變。國家教委於1986年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決定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改革。組織力量規劃編寫8套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和一套適應農村復式班使用的教材。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編寫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和四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實驗本)。其它實驗教材如上海的面向經濟發達的城市,浙江的面向經濟發達的農村,廣東的面向經濟特區。遼寧實驗教材、四川實驗教材、江蘇「單元合成整體訓練」和「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等實驗教材,分別適應經濟落後的邊遠地區及其它類型。其中五套已於1990年秋季分別在28個省區部分學校開始試用。1991年11月在杭州召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會議,決定在試驗的基礎上,將於1993年正式向全國推廣。這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的重大改革。各個地區和學校,都可以在統一基本要求、統一審定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教材。
各種實驗教材編寫體系除綜合型和分科型外,還有(1)以文體能力為體系,(2)以聽說讀寫為體系,(3)以寫作能力為體系,(4)以閱讀能力為體系,(5)以語言訓練為體系,(6)以思維訓練為體系,(7)閱讀與寫作分科,(8)讀寫與知識分科,(9)以語文知識為體系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文選體系。這種設計思想產生於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高等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如果招來的新生裝著一肚子好文章,則聽說讀寫能力都強,也容易學習新課程,怎麼都好辦;如果肚子里沒幾篇好文章,只是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零碎知識,則不但語言運用能力差,而且學習新課程困難,總覺胸無點墨,怎麼都不好辦。他們痛感,目前的現實正是後者多而前者少。所以他們設想,應讓中小學生讀歷代文選。例如小學結合識字教學讀中外歷代歌謠故事,初中讀中外現代文選,高中讀中外古代文選。這種文選要區別於文學作品選,要包括各體各類的文章,同時代可按各體各類分成單元。這種體系還要區別於文學史,不是由古而今,而是由今溯古,以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這種文選量要適中,以適合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所選的文章不是舉例性的,而是代表性的,典範性的。這樣的課本不是了無體系的「雜志」,而是有嚴密結構的「書」。學生是讀「書」,而不是嘗「拼盤兒」。學過之後不會象魯迅說的那樣,學生的腦子里象被馬蹄踐踏過一樣,亂七八糟。書中可以講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知識用以指導學生閱讀,將更能增效。漢語文學「分家」實驗的文學課本,按文學史的體系選文,先古後今,雖然有一些缺陷——例如只選文學作品,從古至今的順序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但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以作為借鑒。
各種實驗教材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1) 單元組合。有的主要以文體分單元,有的主要以知識點分單元,有的主要以能力點分單元,有的以知識和能力的結合點分單元,但就教材的結構形式來說,都是單元組合,而不再是文章選編。(2) 目標意識增強。課文、單元、學期、學年、學段、學科都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要點」、「閱讀提示」等方法表述出來,有的課文或單元後面還設計有「目標檢測」材料。(3) 教學並重。就教材的體系、內容、目標的設計、課文的分類、練習材料等方面來看,既能體現教法,又能體現學法,使「教材」同時也是「學材」。(4) 時代感增強。選文不囿於名家名篇,「時文」增多,甚至有學生的習作。內容注意自然和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現代社會的人口、能源、交通等全球性的熱門課題。形式也注意裝幀、插圖、編排方式等,使之具有審美價值。各種教材的編寫者,都是把教材體系的研究作為編寫教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這說明,建立科學的教材體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願望,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
(五)21世紀新教材。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的頒發,掀開了語文教材建設的新篇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9項建議。(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001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級語文教材,統稱「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些新教材具有嶄新的特點。
1、《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力圖構建語文的綜合實踐體系,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求富於開放性和彈性,給地方、學校和師生留有廣闊的活動空間。
(1)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如前四冊教科書結構如下表: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七上
閱讀
感悟人生
理想信念
自然?
㈨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的作文_二三件事
小表妹的二三件事字
我的小表妹名叫洋洋,她只有五歲,長著水靈靈的大眼睛,還有一張櫻桃小嘴,看上去漂亮極了!
洋洋常常愛打抱不平。一次,小表弟平平、銘銘和洋洋到我家玩,可不知怎麼著,平平和銘銘打起架來了。洋洋見了,像審官一樣訊問道:「起因是誰先打誰?」「是銘銘先打平平。」我說。洋洋一聽,氣憤極了,二話不說,替平平重重地打了銘銘一下。這下倒好,銘銘就用牙齒咬了一下洋洋,洋洋不幹示弱,用腳踢了一下銘銘……到最後洋洋還是被銘銘打得鼻青臉腫。唉,洋洋真是自找麻煩。
洋洋不但愛打抱不平,而且還有同情心哩!有一次,洋洋、舅媽和我一起去逛街。突然,看個乞丐出現在我們眼前,洋洋見了非常同情他,轉身對舅媽說:「媽媽,給他一點錢好不好?」舅媽蹲下來對洋洋說:「洋洋,現在騙子很多,說不定這個就是騙子呢,咱們別給他錢,行嗎?」「不,不!他太可憐了!」洋洋邊說,邊哇哇大哭。「別哭,媽媽給他錢就是。」舅媽神情很嚴肅,明顯地看出,她生氣了!洋洋聽了破涕為笑,笑得是那麼燦爛。舅媽從皮包里拿出一角錢,正想給乞丐,洋洋見了,順手從舅媽皮包里拿出10元錢給乞丐,乞丐連聲說謝謝,可舅媽一把拉著洋洋,往家走。你瞧,洋洋多麼有同情心呀!
雖然洋洋有同情心,愛打抱不平,但有時候也很刁蠻。故事就從這里說起吧!那是一個星期天,洋洋到我家玩。玩了一會兒,她對我說:「姐姐,你幫我扎頭發,把我打扮成公主好不好?」「行呀!」我爽快地答應了。我用自已的發夾幫她扎頭發,當我紮好時,正巧是吃飯時間。(她是回家吃飯的)我叫她把發夾還給我,她不肯,我到她頭上拿,她哭了,媽媽急忙跑來,問:「洋洋,怎麼了?」「姐姐打我頭!」洋洋故作很委屈的樣子說。我還沒向媽媽解釋,媽媽就狠狠地打了我一頓,還問我:「疼不疼?」「當然疼!」我生氣地說。「那你明明知道疼,還打洋洋!」「我才沒有呢!……」那時,我非常非常恨洋洋,但不到一小時我的氣已經全消了。
洋洋雖然很刁蠻,但是我很喜歡她。
㈩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
感悟自然
你可曾在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看蜻蜒的飛翔?你可曾於某個寒冷的冬季清晨眺望巍峨的遠山?那你有是否曾恍惚間感到飛翔的蜻蜒突然變得非常沉靜,而冷靜的群山卻在一瞬間放射出無限的活力?於是我們得到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前的風景,這就是只有用心靈才觀察得到的大自然,它可以輕易地超越一切真相的現實。其實,只要懂得感悟,我們就定會相信夾竹桃也能跳舞,風尾蝶也會歌唱。
初春去郊外踏青,滿目稚嫩的新綠!「遙看卻近無」。想起孩提時的我們樂於與每一株植物交談,看見一顆茁壯的小草就彷彿覺得一個嬰兒在成長。我想,那就是因為孩提時的我們有一顆無比純凈的心靈,可以不含任何雜念地感受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閉上眼,我能感受到春天的大地在振動,有無數綠色的草芽發出簌簌的聲響玻土而出。這世界上還能有哪一種聲音比這更令人心醉而振奮呢?。
盛夏,我跟爸爸到嘉峪關,在那裡真正震懾了我們的不是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城樓,而是那彷彿蔓延了整個世界的漫漫黃沙,天高土厚,眼前的沙海,翻滾著、粗礪著、渾厚著幾千年滄海桑田的變換。站在無邊的沙中,我的被震撼著的微渺的心彷彿看到了沙們神奇的幻舞,聽到沙們厚重的低吟。他們有廣袤之地的粗獷與不修邊幅,他們又有大西北所特有的萬種風情,每一張面孔都無比奇異又無比自然,使我感到目眩,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現在想來,用眼看到的固然實實在在,但用心感悟到的奇景最豈非更多了些真誠?
秋日校園落葉紛飛,鋪滿了小徑,踏在上麗一路走去,有沙沙的摩擦聲在腳下響起。我聽著,一如聽到了「葉落歸根」的長久而欣慰的嘆息。不由想起曾聽老農說起,秋天莊稼成熟的時候,他們能在田裡聽到谷穗壓彎桿子時輕微卻滿溢著喜悅的「啪啪」聲。於是我開始明白,無淪我們生活在哪裡,無論我們擁有過怎樣的人生歷程,我們都一樣懂得熱愛欣賞
自然、感悟自然。這是人類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神奇本領,雖然有些人至今還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在我們的生命中,正是因為有了善於感受自然的心靈,才使得我們了解了「美妙」「奇跡」「珍惜」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