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0北京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總結
我以這樣一篇文章進行說明,並在後面附有答題技巧,你看看行不行?
碧雲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雲寺是一個大寺院,又是一個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樹木或花草。那些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不少還是活上了幾百歲的參天老乾。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嶺上,樹木也相當繁密。
我是中秋節那天搬到寺里來的,在那些繁茂的樹叢中,還很少看到黃色的或紅色的葉子。
半個月過去了。寺里有些樹木漸漸開始在變換著顏色。石塔前的柿子樹,院子里那些攀著石橋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葉子慢慢地黃的黃、赤的赤了。可是,綠色的統治基本上還沒有動搖。近日,情景突變。黃的、紅的、赤的顏色觸目都是。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
不論這里那裡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換上新裝。它們大都由綠變黃、變紅、變丹、變赤………我們要找出整片的綠葉已經不很容易的了。羅漢堂前院子里靠北牆有株纏繞著大槐樹的爬山虎,平日,我們沒有注意到它跟槐樹葉子的差別。幾天來,可大不同了。槐樹有一些葉子漸漸變黃,可全樹還是綠沉沉的。而爬山虎的無數葉子,卻由綠變黃、變赤,在樹幹上、樹枝上鮮明地顯出自己的艷麗。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紅的、淺紅的、金黃的、柑黃的葉子都閃著亮光,把大槐樹反襯得美麗可愛了。
釋迦牟尼佛殿前的兩株梧桐,彌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聳的白果樹,泉水院石橋邊的那株黑棗樹……它們全都披上黃袍了。中山紀念堂一株娑羅樹的大部分葉子鑲了黃邊,堂階下那株沿著老柏上升到高處的凌霄花樹的葉子也大都變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聳的老柏和松樹還是比較保守的,盡管有很少的葉子已經變成了刀銹色,可是,它們身上那件墨綠袍子是不肯輕易褪下的。槐樹的葉子,也改變得不踴躍。但是,不管怎樣,現在,碧雲寺的景色卻成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夏日花園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詩人,多喜歡把秋天看作悲傷的季節。過去許多「悲秋」的詩篇或詩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黃落」的景象的。其實,引起人們的傷感,並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從許多方面看,它倒是一個叫人感到愉快的時辰。所謂「春秋佳日」,決不是沒有根據的一句贊語。
在夏天,草木的葉子綠油油的,這固然象徵著生長、繁榮。但是,它到底不免單調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許多樹木的葉子變色了,柿紅的、朱紅的、金黃的、古銅色的、赭色的,還有那半黃半綠或半黃半赤的……五顏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個盛裝的姑娘。加以這時節天色是澄明的,氣候是清爽的。你想想,這豐富的秋色將喚起人們怎樣一種歡快的感情啊。
我們曉得古代詩人所以對秋風感喟,見黃葉傷情,是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原因的。詩人或因為同情人民的苦難,或因為傷悼個人遭逢的不幸……那種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現象的感觸而發泄出來。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面對那些變了色的葉子都唉聲嘆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明白地頌揚紅葉的生機與美麗;「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詩人對於江南秋色分明艷羨不已。此外,如像「紅樹青山好放船」、「半江紅樹鱸魚」……這些美麗的詩句也都遠離「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那種飽含著哀傷的情調。大家知道,「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著一脈相聯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舊時代里的詩人,對於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們沒有權力判定,過去一切詩人對於紅葉和黃葉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於鍾敬文的同名散文)
18.請仔細體會第三段結尾畫線的一句話:「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回答下面問題。(5分)
①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3分)
②作者使用了「驚醒」一詞,好在哪裡?(2分)
標准答案:
第一問: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結構作用。
第二問: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嘆。
試題精講:(1)關於「作用」問題的解答策略。
簡單的說,就是「骨頭加肉」模式。先按照上表判斷句子位置,之後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表格判斷出句子作用,這個骨頭,照抄上面的原話就可以了,再適當根據文章具體內容補充一點「肉」即可。比如,承上,承了上面說的什麼內容;啟下,開啟了下面哪個話題,簡單結合文章內容說一點即可,這樣,題目就答圓滿了。結合這道題來說,首先做判斷,我們看句子不在開頭而在中間,然後仔細看看是三個作用中的哪一個。句子開頭即用了一個「它」字,是代詞,說明與前文有關聯,顯然是承上;再看後半句則說「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而下一段開始接著就鋪敘爬山虎如何換新裝、葉子的顏色如何變樣等等,明顯是接續上文的「季節感」。於是判斷,這是承上啟下。起了怎樣的下,再結合文章下文的內容添上一句:「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題目就答圓滿了。
(2)對於詞語好處一類題,也屬於鑒賞,但相對來講,容許有一定的發揮。不過,這類題仍然要把握一個基本的答題格式,就是比較古板的「這個詞通過寫……,表達了……」這個模式。要注意的是,通過寫後面一般需要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重新概括一下詞語的內容,切記不要就此論詞,而要善於觀察詞語所在句子的主要內容。表達了一般就是添加文章主旨或作者觀點即可,只要大方向不錯,一般不會成為答題的障礙。以這道題目來說,「驚醒」一詞是在句子「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中,因此我們判斷驚醒一次與秋來的神速密切相關。注意,我們是在一個句子中去解釋「驚醒」這個詞的,概括來說,就是「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再加上表達作者贊美秋天之類的話,題目就答得差不多了。
19.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5分)
標准答案:
第一問:
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贊嘆,並結合古人的創作,傳達了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關系的理解。描寫色彩的詞語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文章主旨。
第二問:
在藝術效果上,則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於藝術感染力。
試題精講:
這道題目是比較精彩的,因此也不容易上手。如果題目單純問文章主旨,或者是單純分析色彩詞語,可能學生都能答上一些,但偏偏將兩者混在一起。北京卷中經常出現這類詞句理解與主旨混問、文章內容分析與主旨混問的「怪題」。不過這類題通常在做答案時也是極容易的,通常就是分開來答,然後進行拼貼就行了。大家記住一點,無論是詞語還是文章中提到的某個內容,只要問這些東西與主旨有何關系,答案都只有一個,就是它們都表現了、深化了、突出了主旨。答上這句話,一半分數就已經入賬了。因此,這類題的答題模式就是,首先概括提煉文章主旨,然後用自己的話簡單分析一下,詞語也好、句子也好、其他內容也好,它們怎樣突出表現主旨的就可以了。像這道題,首先通過文章的中心段落(最後一段)的敘述歸納出文章主旨,即贊美秋天,同時又傳達出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之關系的理解,然後再扣上帽子——色彩詞語形象生動地表現深化突出了主旨,就可以了。
(2)詞語的藝術效果,仍然是一個「骨頭加肉」的答題模式。授課教師只要把握住一點,即詞語的藝術效果無非就是下面三點: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強化了文章的感染力、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有了這些「骨頭」再結合文章的肉去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分了。
知識點:
1、表達方式
記敘 順敘 交代清楚明白
倒敘 引起懸念
插敘 使敘述完整
補敘 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
抒情 直接抒情 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開頭奠定基調,結尾升華主題。
間接抒情
描寫 細描、白描 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體形象,更好地表達主題。
正(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肖像、心理等)
議論 開頭或結尾往往是揭示主題
中間常常是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說明 作解釋,有利於展示人、事、物
2、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 使用後達到的效果
比喻 特徵突出生動形象,易於理解(注意本體喻體理解)
擬人 使形象更加生動,表意更加豐富,感情更加充沛,愛憎更加鮮明
反語 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雙關 使語言幽默,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增強文章表現力
反復 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旋律美
對比 兩物對比——揭示好壞、善惡、美醜的對立,便於比較中鑒別
一物對比——揭示對立面,反映辨證統一關系,認識問題全面
誇張 特徵突出生動形象,給讀者沖擊強烈
對偶 語言整齊,有節奏感
排比 語言整齊,有氣勢
反問 意思更鮮明,感情更強烈
反復 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更強烈
C、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 作用
象徵 具有暗示作用。可引發讀者聯想,加深對文章情感哲思的理解
鋪墊與照應 鋪墊引出後文,曲徑通幽。呼應使結構完整、嚴謹、緊湊。
襯托(烘托) 突現正面反面,增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揚 突出強調作者肯定(先抑後揚)或否定(先揚後抑)的觀點,在變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達得更突出。
夾敘夾議 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深化、升華,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托物言志 簡單生動的形象,傳達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寫 渲染氣氛、襯託人物、寄託感情
肖像描寫 使人物抽象的性格形象地展示
動作描寫 同上
心理描寫 直接揭示人物內心
語言描寫 表現人物性格
白描 簡潔勾勒,准確、傳神,特點鮮明
細描 精雕細刻使對象纖毫畢現,具體生動地展示其特點
插敘 使內容更豐富,深化主題
倒敘 設置懸念,吸引興趣
鋪墊照應 使某種意思表現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首尾呼應 升華主題、造成回合美
3、文章結構作用
位置 特點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開頭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強調,為後文鋪墊,奠定基調等
文章或段落中間 承上啟下,轉換話題,線索連接,過渡等
文章或段落結尾 總結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應文章開頭,升華主旨等
方法:
1、人稱表達類考查方式: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
答題方法:(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2、修辭方法類
考查方式:針對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命題。
答題方法:(1)確認所用修辭手法。這類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點明所用修辭手法。(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要明確每一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3)結合語句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3、行文段落類
考查方式:針對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題。
答題段落:(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確段落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入手)。比如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過渡段承上啟下;結尾段呼應前文,深化主旨,卒章顯志。(3)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4、表達方式類
考查方式: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
答題方法:(1)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表現手法類
考查方式:考查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
技巧點撥:(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對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練習:08北京《碧雲寺的秋色》第18題
08全國《陽關古道蒼涼美》第17題
07全國《總想為你唱支歌》第17題
❷ 高考語文的閱讀和普通的閱讀有什麼區別
今年高考除了作文題難之外,高考語文的題目類型也發生了變化,不讀名著、不積累古詩文,單靠課本的閱讀量和文學常識,根本應付不來考試,而且題量、字數也比去年有所增加,!也就是說,高考語文其實是一場閱讀力的較量!
再不閱讀,孩子連題目都做不完
其實,早在去年,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就曾劇透語文改革的新動向,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1.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會增加到1萬字;
2.閱讀題量: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未來,語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3. 閱讀面: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高考語文閱讀題的選文范圍,將會遠遠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認知范圍。難度、深度、廣度,全面向學術級、經典級看齊!只看《讀者》和四大名著,別說高考語文,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里,我們能夠看到這些政策的一些端倪。
高考作文全國二卷:
也就是說,高考不只是語文,英語、數學等等學科,最後歸根結底考的都是閱讀能力。預計2019年乃至今後的高考,閱讀題量會持續增加,鍛煉閱讀速度、提升反應能力迫在眉睫!
❸ 求北京09年高考語文閱讀《司馬祠》原文
司馬祠
一說到韓城,自然會想到司馬遷。地以人傳,由於崇敬司馬遷,而對韓城心儀已久。在這次的游覽的歷程中。韓城的地勢之高,城廓之闊,田園之麗,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韓城南邊是一個有別於周圍山原的盆地,綠樹蔥蘢,良田萬頃,疑是到了江南仙境。從這里流入黃河的芝水,使芝川有著天賜的好風水。與司馬遷結緣的漢武帝,曾想長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這一帶挖到了靈芝。漢武帝喜得瑞葯,卻也沒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將原名陶渠水的這條河更名為芝水了。過小石橋,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開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腳下的古道是用寬大厚實的石條鋪成的,粗礪堅硬,歷經數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於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繼續開鑿了這條懸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漢之爭,韓信經這兒運過兵;漢武帝祭祀後土,經這兒往返行宮;隋唐末年,李世民經這兒攻入長安;明末李自成經這兒渡龍門,直搗燕京。這條巨石鋪砌的古道,緣於不易更改,萬年不朽,是另一部書寫在石頭上的史記。太史公之前之後,這里上演過的金戈鐵馬的歷史活劇,都被載入了有形無形的史冊中。而這座歷盡滄桑的司馬祠,也正是在有形無形之中負載著史聖無形的精神內涵。
「高山仰止」,是《詩經》里的名句,嵌在這頭頂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謁者的心情。這時,你的腳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級台階,就可以抵達祠頂了。這條險峻的山脊,是後人墊溝築起的,磚石砌成的九十九級台階,用意取之於《易經》中的釋義,九為數之極,九九則至高無上了。皇上的祖祠稱九廟,官銜不算高的太史令卻有九十九級的神道,確乎有造祠者藐視皇權之意,更具寓義的是說司馬遷經受了多麼坎坷曲折的磨難,才登上史聖之巔峰。他「以天地為量,不計小恥」,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光照後世。
攀至最高層的祠院,地勢開闊了。殿內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塊夢碑,說唐朝褚遂良於同州夢見一女子自稱司馬遷之侍妾,叫隨清娛,遷遇難後憂傷而死,褚遂作此墓誌銘。是實錄還是虛幻,莫衷一是。造於北宋的司馬遷泥塑像,不是宮刑後無胡須的「婦人像」,是據芝川鄉間尋訪到的太史公壯年線描畫像塑造的,相傳畫像出自司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蘇武和李陵吧?傳說司馬遷去世後,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將太史公的骨骸運回故地,掩埋在這高崗上的。有種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絲毫損傷,司馬遷受了宮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塋。這是誰的悲哀呢?我寧可認為,此處枕家山,臨大河,氣宇軒昂,一覽眾山小,是史聖最佳的長眠之處。寢宮後是司馬遷圓形磚砌墓冢,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狀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屬。墓頂一柏分為五指,人稱五子登科,形若顫抖的五指,傲指蒼穹。
這是天問!我聽見史聖在歌唱。這歌聲穿越古今,揚善棄惡,與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鷹飛過,它讀圓的墓冢,讀方的祠院,讀直的牌坊和山門,再讀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橋大路,這竟然是大地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❹ 關於2013年北京高考語文閱讀的問題
答案給的內容是可以說通的。那些的確是作者去了紹興之後才有的感受。
針對<浙江的感興>一文第18題第二問。結合原文,總結答案的時候,該概括的區域或者說找答案的地方,你粘貼上來了,這是對了。
第18題一共兩個問,第一問,是概括當地景色特點,概括范圍就是以下兩段:
「這里主要的色澤是黑與白,黑的瓦頂,白的粉牆,沖洗得發白的石板路,連木柱子也是黑的,嚴謹、素凈。然而空間是龐大的,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移動,物件也是厚實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廚房裡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質的生活里有溫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書屋裡,既有嚴厲老師的戒尺,又有那頑皮學童的小小樂園,在門前的石板路下則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靈秀所在,是音樂,是想像力。」
【那第二問就出自接下來的段落:】
「在魯迅的藝術素描里不是也有這樣的黑泥、白石和綠水的配合么?多麼朴質,又彌漫著多大的溫情!你看他用筆何等經濟,總是短短幾句話就勾畫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處境,而同時他又總是把這處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氣氛之內。//他是最嚴格的,有事最溫情的,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敘述也帶有餘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閏土成了我們一切人記憶中的童年好友,他的烏篷船成為我們每個人夢里的航船,他的憂郁、憤怒和嚮往也成為兒代讀者難以排遣的感情。」
【答案:魯迅創作中即使最平常的敘述也富於感染力;魯迅性格中既嚴格又不缺乏溫情的一面。】
那麼答案的道理何在呢?
答案第一點出自前三句,是魯迅的作品特點和功力;第二點出自後一句,是魯迅性格特點。
①「即使最平常的敘述也富於感染力」:這是在做著見到了魯迅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得到的感想。
在來紹興之前,作者應該是看過魯迅的文章,卻沒見過魯迅文字所描繪的真實景象,他的想法可能就是文中說的前半句「你看他用筆何等經濟,總是短短幾句話」,他是覺得魯迅的敘述太平常,總是短短幾句話,可是,當他本人看到黑泥、白石、綠水的朴質景色的時候,他才覺得,哇!就這么短短的我以前覺得那麼平常的話「就勾畫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處境」,非常寫實,也寫得恰如其分,把這景緻、境況描繪得非常到位。所以他才覺得,這魯迅的敘述是很有感染力的。
②答案第二點「魯迅性格中既嚴格又不缺乏溫情的一面」是根據閱讀答題原理可以總結的,說它對,是答案,我認為是可以的,要不然只有一點作答,答案太單薄,對得分不利,如果是我,不會想太多,直接就是答案第二點。若非要覺得,在作者沒來之前閏土不就是我們記憶中的好友么?烏篷船大家不都也知道么?怎麼能作答呢?
但其實可以這樣解釋,大家早就知道這些內容了,因為都學過,閏土、烏篷船我們都知道。但是對這些內容描寫可能不會很有情感上的共鳴感。甚至有的老師要求嚴格,還需要背誦呢,閏土烏篷船就成了痛苦的回憶,記得是記得,但是不美好。作者在紹興——魯迅的老家感受到了一種實地的美感,領悟到了他語言文字的感染力,他就覺得,再想想他的作品內容,既有針砭時弊喚醒國人,也描繪了不少美景啊,進而感悟到他作品的綜合性甚至性格的綜合性。
===============================
其實說得直白一點,
就可能是以前作者讀魯迅的文章,覺得,這寫的啥玩意兒啊,寫個景寫個事就這么幾乎話,真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啊,都說他好?哪好啊?
後來,他到了紹興,就贊嘆了,這傢伙,雖然寫的少,可還真是那麼回事,寫得真到位,這么幾句話都寫點子上了,的確是這氛圍。——>發現語言描寫感染力
然後他再回想回想,他以前寫的故鄉的那些好多好多亂七八糟的環境啊,人啊,物啊,有閏土,在這里從小一起玩過,還有烏篷船什麼的。原來這傢伙寫的東西里不光是那些批判、揭露劣性根啊,也有溫暖啊。寫出這些東西的人他應該也有感情啊,喜歡家鄉,懷念故人啊。——>發現魯迅性格特點,對魯迅的新認識
================================
【至於你的回答內容,「作者知道了魯迅的寫作特點是與他的家鄉有聯系的」】
不是完全不對,是答案太單薄。只答出了第一點的部分內容。
答案中第一點不光是魯迅的寫作特點是與他的家鄉有聯系的這么簡單,這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的分析,人家不光有聯系,還寫得很到位,作者是覺得魯迅寫得好。所以算你打中第一點都略有勉強。
標准答案是兩點,完全在文中可以定位到地方,而且其實說來說去說來說去是可以說得通的。
所以就缺了一點唄,不管誰判卷都是按點采分的。如果我判卷,這個問這么答,最多就是一半的分數,手狠一點,就沒有分了。
❺ 高考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
1.加強整體感知,明確所寫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闡之理。細讀標題,瀏覽開頭、結尾,篩選反復出現的詞、句(尤其抒情句、議論句)。
2.吃透題目要求,嚴格按要求答題。
3.找到符合題目要求的閱讀區間,有時閱讀區間跨度比較大,注意篩選、截取符合題目要求的語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組,必要調整,適當轉換。
4.答案要完整,用詞准確,所組句子要文通字順。
5.根據命題者設題「由淺入深」的特點,後面的題目可能會為前面題目作注腳。
6.在不限定字數的前提下,根據所賦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間的大小作答,注意采點答題。
7.答案書寫雖不賦分,也要認真。一般閱卷老師不會仔細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讓他們速讀時一目瞭然,才不至於丟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據,有出處,萬不可憑想當然,率性而為。
答題技巧:
1.打破現代文閱讀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觀點。
2.緊緊抓住文中的一些帶有提示性的詞語,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總結性的較理性的詞語,如思想、意識、現實主義、浪漫氣息、奧秘、象徵等。來具體推斷其理性內涵和層次含義。
3.現代文閱讀的核心是「概括」內容,這一點解決的辦法。就是在閱讀的段落內,以句號為單位,每一句概括一個意思,分條列出,不要被有些題目的「意思」「作用」「好處」所迷惑。談「作用」「好處」「意義」,也要依託內容去淡,不可簡單地說「強化了主題,深化了中心,增強了效果,十分生動形象」等詞語,就應付了事。
4.多答。因為現代文閱讀字數逐漸放開,那麼多答一點,就會多得分。況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兩點:(1)分條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數多的題,答案要與分數一致,即6分題。答3個小點即可。(2)答案不要重復或從反面去說,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寫的語言。
❻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都是哪些類型
記敘文,說明文等等什麼類型的都可能出現,只要掌握了答題模式及技巧就可以更輕松的進行答題。
❼ 誰有2000年的北京高考語文文學作品閱讀的答案急用!萬分感謝
21.(6分)
(1)評價歷史(2分)
①凄婉的歷史
②民族封閉的象徵
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答出一點不得分,答出兩點得1分,答出三點得2分。
(2)看待現實(4分)
①開放
②自信
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
意思對即可。語句不通順,扣1分。
22.(4分)
(1)(2分)將長城擬人化;①便於與長城對話;②便於抒發感情;答出一點得1分。
(2)(2分)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意思對即可。語句不通順,扣1分。
23.(4分)
(1)(2分)是對倒數第三段所提問題的回答。
(2)(2分)
①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
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答出一點得1分。
意思對即可。語句不通順,扣1分。
24.(4分)
A B
❽ 高考語文對課外閱讀量要求大嗎學習語文重要的是培養什麼能力,這可以通過閱讀量解決嗎
如何學好高中語文:學習語文是沒有一個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積累,學習方法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如何學習語文:不僅僅要背誦那些文學常識、課文,這只是個步驟,應該從更大的角度上學「大語文」。1、多讀書:也不一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一定會有效果的。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2、多練習協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復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4、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具體可歸納為「三步曲」(理解—識記—運用)一理解:語文學習固然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信息,但是有些同學因為對所學的東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進中學默寫小學學過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會寫成「備」、「被」,「渭城朝雨輕塵」,「輕塵」會寫成「清晨」,如果學生真正懂得這句詩的意思,是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錯別字特別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詞義是主要原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無疑會收到好的效果。二識記: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前學後忘,學期剛開始教的內容到中途就忘卻了,時過境遷就不再有什麼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用心去讀用心去記,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頌外必要的還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及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三運用:俗話說「學以致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布局,學了那麼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為寫提供了源頭活水。學語文難,難在需要持之以恆地積累,難在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運用「理解、識記、運用」的方法,堅持多看、多思、多寫,做生活的有心人,那麼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會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