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❷ 高考語文古詩回答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文答題技巧總結
古詩:審清每一道題的題文表專述;標清每一題答題的關屬鍵所在;寫清每一處關鍵的答案要點。
第一版塊:古詩文閱讀與鑒賞(7題33分)
知識范圍:課標建議的60個背誦篇目;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60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 默寫時要注意:
(1)每年高考是四選三選默,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寫,千萬不要多默。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建議拿到試卷就先填寫默寫內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❸ 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解題技巧訓練
按內容分類:
1.懷古詩:
形式標志:古跡、古人名、「懷古」
寫法特點:借古諷今、借景抒情、對比
內容特點:
1)表達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壯志難酬。
2)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3)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大前途命運。
2.詠物詩
形式特點:物象為題、「詠」
寫作特點: 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園詩
形式特點:景物描寫
寫作特點: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內容特點;
1)熱愛自然美景
2)喜歡田園生活恬淡閑適
3)歸隱,厭棄官場,對現實不滿
4.戰爭詩
形式特點:「塞」、「征」、「軍」、行文中有「胡」字
寫法特點:典故使用
內容特點:
1)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
2)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
3)塞外生活的艱辛,連年戰爭的慘烈
4)報國無門的怨憤,歸家無望的痛苦
5.行旅詩
形式特點:特殊意象
寫法特點:借景抒情、對寫法、想像、聯想
內容特點:
1)旅途的艱辛、寂寞、飄零之感
2)思鄉懷人
6.閨怨詩
1)婦女隊征戰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歸
3)希望丈夫建功立業
4)對戰爭的厭惡
7.送別詩
形式特點:「贈」、「送」、「別」
寫法特點:渲染氣氛、借景抒情、想像
內容特點:
1)依依不捨
2)慰勉或告白
3)想像別後
4)祝願
答題方法
一 、鑒賞人物形象型
提問方式:
你從詩中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本詩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答案構成
(1)什麼形象;(性格特徵+身份)
(2)結合詩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徵;
(3)形象的意義。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
2. 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
3. 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
8.愛恨情長的形象。如柳永
9. 孤寂、落寞(惆悵),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齡的《閨怨》
10. 積極樂觀,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蘇軾。
11. 愛民惜才的形象。如龔自珍
二、鑒賞事物形象型
提問方式:
作者為什麼要描寫這一形象?
某某指什麼?某某在詩中是什麼意思?某某的寓意是什麼?
答題步驟:
1)概括詩中所描繪詩中的主要物象
2)分析物象的特點,探求其象徵意義
3)結合詩人自身的經歷、思想感情剖析所託之情。
意象: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草木繁盛反襯荒涼
菊花象徵隱逸品格的高潔
折柳表惜別
梅花象徵傲霜鬥雪、堅強純潔的精神
松樹象徵堅貞高潔。
竹象徵正直謙虛的胸懷
梧桐象徵凄涼悲傷
蓮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
杜鵑鳥象徵凄涼哀傷
鷓鴣鳥象徵離愁別緒
落葉代表悲秋、失意
落花流水象徵韶華易逝、美人遲暮
聞雁叫而思歸
望月懷遠(思人、感慨人生)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鹿車:歸隱山林
草木茂盛:表現荒涼、凄冷,以茂盛來反襯之,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漏聲:時間短暫
漁樵:隱士歸隱山林
落葉落木: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歲月的衰老。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猿猴:哀傷 凄厲 沙鷗:飄零 傷感
玉:高潔、脫俗
滄州:隱居。蟬:高潔 寒蟬:凄涼。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 春雨是清新,涼爽的,讓人感受到自然人生美好的一面 . 秋天的雨是冰冷的,是綿延不絕的,讓人體會到悲涼,愁苦,冷清
❹ 高中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 「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❺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❻ 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❼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不同的類型答法不同,現在分門別類陳述於下:
詩歌中的形象。
具體來說可分為三類: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們結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來詳細論述這三類形象的特點及答題技巧。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鑒賞這類形象時要做到知人論世,關注詩人的背景。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寫這首詩時,當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歌。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便不難分析詩歌中所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2.鑒賞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步驟。
(1)用高度概括的語言來概括詩歌塑造了什麼形象。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時復習時,應對這些形象做些積累。(2)結合詩句中相關的語句具體分析這一形象的特徵,概括時應忠於原文,不可臆造。(3)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或詩歌的創作背景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對詩歌表情達意所起到的作用。
3.對意境類的解答,也有三個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描述時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同時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用雙音節字詞,這樣會使語句優美,富有節奏感。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時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僅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以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為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分析該詩所描繪的景物時,可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技巧是容易掌握的,關鍵還是要真正讀懂詩歌。這還需要平時踏踏實實的精讀好各種類型的詩歌。否則就是舍本求末,得不償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❽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專礎,且離不屬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考生一般對考點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
❾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有哪些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台,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了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容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並及時總結答題規律。
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詩人的用典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信息,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脫胎換骨」。
記誦詩歌鑒賞口訣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從注釋破解難點;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幹得到啟示;從首聯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詩歌鑒賞的答題一般程序
(1)認讀感知。讀詩後繼續仔細閱讀各個選擇項,藉助它們進一步再去對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題。另外,還要讀標題,讀注釋,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領悟作者的心情。
(2)啟動情思。熟悉材料以後,或聯想,或想像,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同時對已知選項進行大膽篩選。比如,選擇項中對一些典故或前人詩句的解釋,有些比較冷僻,有些比較牽強,則可以去掉;對作者的評價過高或過小,或武斷,或偏激的,也可視為「不恰當」。
(3)單項核對。選擇項中有的是解釋或分析單項內容的,如對詩歌中的修辭項的解釋,我們就可以與詩句逐一核對,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指鹿為馬的。這樣,又可為鑒賞掃除了一大障礙。
(4)辨析真偽。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時會出現似是而非,有時會出現前是後非,有時還會出現自相矛盾,如選擇項中出現「都」、「全部」的判斷詞,我們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圓其說,結合全詩內容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