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將語文答題技巧滲透課堂教學中
我們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學生品讀的好文,還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優秀範文,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好好地利用這些範文,將寫作教學滲透進來,做到讀寫結合。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 利用課題,教學生審題、擬題方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課上,我板書好課題後,會先讓學生分析課題,說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推測作者會寫些什麼,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想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在教學生審題的方法,讓學生能讀懂題目,能抓住題眼。習作中的命題作文就能用上這種方法審題。
「題好一半文」,一個好的題目能使文章增輝添彩。對於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課題,我會在學完課文後,回到課題,讓學生分析課題,想想作者為什麼以它為題,這個題目好在哪兒。如《荷塘舊事》《夜鶯之歌》《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有的題目點明中心,有的題目指明線索,有的題目設置懸念。在平時教學中滲透了這些擬題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以「往事」為話題的作文時,學生們也能採用不同的方法,擬出不少新穎獨特的題目,如《未說出的道歉》《如果時間能倒流》《捉魚記》《與釘子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等,比《往事》《難忘的一件事》這類俗套的題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開頭結尾,滲透開頭結尾的寫法。
小學階段的寫作叫「習作」,可見孩子們的作文可先從學習和模仿開始。課文都是名家之作,開頭和結尾的寫法,是學生模仿的好例子。例如「往事」這一單元,有三篇主體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花臉》《荷塘舊事》。這三篇文章開頭結尾都各有特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採用倒敘手法開頭,首尾呼應。《花臉》開頭就設置了懸念,結尾也是首尾呼應。《荷塘舊事》以開門見山的方式,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要素,結尾點明主題,畫龍點晴。在寫作前,我讓學生回顧了這幾篇文章的開頭結尾方法,想想自己的習作可以用哪種方式開頭結尾。
三、 積累好詞佳句,在習作中學習致用。
閱讀和寫作密切相關,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釋放。我們在對文本中關鍵語句進行評點、賞析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經過感悟過的語言學生不僅記得容易,而且模仿起來也容易,這樣有助於學生的吸收和運用。長期堅持積累,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寫文章時就能下筆有神了。
四、 抓課文結構和寫作順序,教學生謀篇布局的方法。
學生寫作往往不知道怎樣對文章進行整體布局,常常是寫到哪裡算哪裡,詳略也不恰當。對於各類文章,諸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教師都要善於總結課文的結構方式,甚至細致地總結出自然段的構段方式,例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轉折式、遞進式……對學生寫作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在寫作中碰到相類似的內容就自然而然採用學過的布局謀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寫作順序,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恰當地把寫作順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寫文章時要注意「言之有序」。如教學《三峽之秋》一課,我除了和學生一起感受三峽之美外,還教學生注意文章的寫作順序,從而告訴學生:我們寫文章時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在教師的長期指點和引導下,學生在作文時就會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讀重點詞句段,教給學生遣詞造句、細節刻畫等寫作方法。
每篇課文都有重難點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句段的妙處。比如文中對人物刻畫的方法、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應讓學生體會這些寫法的好處。如果學生能把在閱讀課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靈活運用於自己的寫作中,作文就猶如錦上添花,語言也能有血有肉,細致入微。
六、依課文特點,讓學生隨課文進行小練筆。
有的課文可讓學生抓住課文空白點,進行想像補白;有的課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進行仿寫訓練;還有的課文,學生讀後感受頗深,有思想共鳴,可以讓學生寫短篇的讀後感。例如《夜鶯之歌》一課的課後思考題是:想像一下,當敵人進入游擊隊的包圍圈裡,小夜鶯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這是課文的空白點,給了學生發揮想像的空間,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結合上下文和課文插圖進行補白。在教學《做一個最好的你》《把掌聲分給她一半》兩篇課文時,我選取了文中精彩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讓學生進行仿寫。學完《學弈》《小英雄雨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寫讀後感受。這些寫作訓練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寫成篇的文章而言,學生更不受拘束,更樂於表達,學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幾點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的做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地方落實得也不是特別好。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我們老師堅持不懈地努力。
②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讀寫結合」
一、教師要有「讀寫結合」的理念
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以前的語文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只需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要求背誦的背下來就行了。但是,隨著課改的深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寫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在鑽研教材時能夠關注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學習作者的觀察、寫作的方法,諸如怎樣選材、組材,怎樣確定中心,怎樣遣詞造句等,要在讀的同時讀明白:這篇文章好在哪裡,我以後寫這類文章要怎樣才能寫好。這樣,讀文章就仔細認真多了。平時,我還經常提醒孩子們,你看到一篇文章,自己先想一想:這個題目的中心詞是什麼?也就是學習審題。如果讓你來寫,應從何入手?讀文章的過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立意謀篇的。讀完後再想想,這篇文章好在哪裡?鼓勵孩子養成一邊讀一邊提筆在手,養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這樣琢磨咀嚼,會收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逐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要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
讀與寫要實現兩者之間有效的結合,首先要利用好語文課本這個最好的載體,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教材的設計,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為孩子寫話實踐提供仿寫借鑒的對象,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進而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
1.讀寫結合,先從課文的仿寫做起
仿寫是寫作的一個單項訓練,扎扎實實地練好寫作基本功,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如遣詞造句,小的片段練習等,這是寫好一篇文章的基礎。如我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讓同學們學習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運用總分總的寫法,圍繞一個意思,從不同方面來寫,並用上「總之」一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活躍,有的結合季節寫花兒盛開的情景,有的聯系品德課上學到的知識,從不同方面寫了祖國的變化……效果相當好。
2.讀寫結合,還應為孩子們張開想像的翅膀
在閱讀中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是必然的。只有讓孩子在閱讀中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融入課文情感,習作中才可能會有可寫之處,更有可看之處。巴金老人曾說:「我會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更有感情。」閱讀時孩子們融入了情感,在腦海里產生了作品中所描寫的景象,產生了不同的閱讀體會、感受。孩子把閱讀的體會感受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產生了寫作的情感,這樣的作文才會別具匠心裁,獨樹一幟。如我教《漁歌子》一詞時,針對這首詞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抓住詞中描寫到的景物及色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想一想還會有怎樣的美景,然後把自己想像中的情景寫下來,注意動靜結合。時值春節,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再加上平時的積累,很快,一篇篇如詩般的美景從學生筆下流淌出來。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想像,不僅發展了語言,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教師也檢測到了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情況。
三、及時地評講必不可少
讀寫結合,如果僅僅滿足於學生寫了,還差得很多。要想真正提高效率,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還要注重及時評講。評講宜及時。在學生動筆習作的時候,教師要在巡視過程中尋找寫得好的、有代表性的練筆作為範例。當大部分學生完成時,開始交流、點評。除了學生積極主動交流、點評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進行細致評講,讓學生在評講中或開闊思路,或積累語言,或學會修改……
總之,只有教師心中有「讀寫結合」的理念,定能夠想出更多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高招,學生的讀寫能力也定能在逐日的訓練中得到提升。
③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寫作指導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的成敗關鍵就是學生對寫作有沒有興趣.我們的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非常優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鳴的.例如在教授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各種頑皮的行為,學生們大多經歷過,因此在教學中適時的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的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也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文章,課本中比比皆是.克萊恩說:「孩子們所擁有的潛力比目前的教育體制所能啟發他們的多得多.你必須要從旁協助他們.」
二、在閱讀教學中積累創新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網路全書,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瑣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真所謂是「就地取材」. 閱讀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是要把文章讀懂乃至讀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中心的,切忌走馬觀花,囫圇吞棗.讀後應能記住文章的內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時,不僅要善於把那些生動、優美的詞語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錄下來,還要勤於讀書寫心得等.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多讀書,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對一些優美生動的詞語和凝練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反復體味,並教會他們可以怎樣將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時,其中文章中對春風、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細致描寫,在引導分析品味課文之後,我指導學生馬上對目前所處的初春季節進行描繪.由於季節相同,景物相似,有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這樣的語句「輕風微微的吹拂著,個小的花朵迎風飄揚,跳著輕盈的舞蹈,散發出一陣陣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使人沉迷,使人流連忘返」,在這里,學生將剛學過的優美生動的語句靈活運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創新,有了修辭手法的使用,讀來使人耳目一新.我還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章優美的語言,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認真領會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來進行描繪的,又是怎樣根據景物特點來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然後讓學生嘗試自己作寫景的文章,學生習作中又有了這樣的語句「春天來了,大地煥然一新,四野里到處開滿了五彩繽紛的野花,有的能叫上名字,有的我連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兒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了它們的小腦袋,看看春天這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場春雨過後,大自然中一切都顯得生機盎然……」這兩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創新,達到了將別人的好的東西學到自己的頭腦里,並巧妙地做到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豈不妙哉?
三、在閱讀教學中學會謀篇布局
在教學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一文時,我著重向學生分析文章的總分結構和准確和語言,在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全文,仔細領會,並引導他們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採用這一結構,抓住說明事物的共同特點,從幾個角度分別解說,寫出來的文章既謹嚴有序,又條理分明.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紀書慧在作文《我的校園》中採用這一結構形式,抓住校園整潔、美觀等特點,從教室、操場、花壇、走廊、廁所等幾個角度來對校園進行說明,結構清晰,條理分明,語言准確.
④ 如何更好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高效教法
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做好預習筆記
一 演一演,知內容
詩人、哲學家尼采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 課堂表演,即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人物的角色,進行一些表演,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語文課堂的表演一般採用朗讀表演和動作表演。讓學生通過表演在活動中學習,學生自會興趣盎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表演好角色,學生會積極主動性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而且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一顰一笑,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文本中人物的感受便凸顯在眼前了。這對於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徵有著極大的幫助。
初中語文教材中,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需要表演,也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表演。一般說來,小說、記敘文、戲劇、寓言、童話等文體比較適合作為表演材料提供給學生。選定材料後,師生要認真鑽研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使之在表演中較好地反映出來,通過表演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 分一分,析層次
《語文課程標准》沒有將分段分層訓練例為考試的范圍。分段分層訓練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結構與層次往往因為不同的角度,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有些語文老師便將這一訓練內容踢出自己的課堂,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上。分段分層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和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
雖然考試淡化了分段分層,但是段落劃分的方式、方法還是要進行滲透的。對於分段分層訓練,應該就課文的特點來定,有些課文結構很有特點的,就可以用分段的練習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結構,沒必要每篇文章都來分段。
我曾經聽過揚州樹人集團潘軍老師的一節課,上的是《皇帝的新裝》。在引導學生分段時,潘老師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現在,有導演要把《皇帝的新裝》拍成電視劇,分幾集拍?每集什麼標題?此種構思讓人耳目一新,學生在此過程中充當了編劇的角色,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個課堂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明晰了課文的結構,掌握了分段分層的一種方法,還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愛學。
三 仿一仿,學寫作
大多數學生害怕寫作文,大多數老師害怕講作文,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一提到作文就頭疼。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老師們絞盡了腦汁,一直在苦苦尋覓好辦法,卻常常舍近求遠,忽視了我們身邊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語文課本。其實初中語文課本名篇佳作薈萃,可稱得上是一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對指導學生習作將大有裨益。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寫作呢?我覺得仿寫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1.仿立意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題、主旨。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至愛親情」時,讓學生仿照《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親》等文章的立意,寫寫自己的親情故事。
2.仿構思
構思就是對文章所選材料進行組織,安排的思維過程。如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課前預習時就讓學生以《我和他(她)》為中心寫出幾個片段。課堂上分析完《我的老師》的構思方法之後,讓學生仿照將自己的片段進行組織安排。
3.仿表現手法
文本中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設置懸念,以小見大,移步換景,托物言志等。學習到時讓學生寫寫片斷仿一仿。
4.仿語言
就是化用語言,也是成功模仿的方法之一。
一位哲人說過,偉大的創造源於學習和模仿,文學創作也是如此。仿寫多了,寫熟了,語感油然而生,作文速度不就快了嗎?語文課堂的仿寫,既使學生掌握了文本上的寫作方法,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雙贏的方式。
四 辯一辯,究中心
將「辯論」 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語文課堂,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研讀質疑的能力。同時「辯論」也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⑤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課堂如何復習
一、使學生樹立寫作思考的意識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必須重視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可以使學生寫作時思路更流暢,語言表達更清晰,作文層次更分明。在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有作文表述不清,思維混亂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缺乏思考,寫作時信手拈來,完全為了應付。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布置寫作練習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的寫作思路更明朗,表達更清晰。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例如教師在課堂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不能著急去催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寫、如何寫好作文,明確自己的寫作思路,並在這個基礎上將作文升華。當然,教師也可以將作文訓練安排到課下,讓學生在課下完成作文,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充足的時間內思考並完成作文,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敷衍了事。但是,考試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提醒學生注意時間,不能讓學生養成拖拉的壞習慣。培養學生寫作提前思考的習慣,就像做數學算數題時先打草稿,這樣的思考不僅可以使學生提高作文質量,提高寫作水平,而且可以使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二、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蘇教版新教材更加重視寫作,在語文測試中作文分數所佔的比例也非常大。但在初中作文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學生作文素材缺乏,文章平淡無奇的現象。因此,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養成摘抄美句的習慣,讓學生准備一個美句摘抄本,把平時在課本上或者在課外書刊上看到的美句摘抄到本子上,可以是詩句,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優秀作文里的句子等等,積累得多了,學生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地會將其引用到作文中,使作文表達更加簡潔凝練,富有感染力。例如在學習《冰心詩四首》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美句進行摘抄,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仔細選編的,學生摘抄這樣的句子既可以熟悉課本,也可以借鑒這些句子中的寫作手法,並活用到寫作中去。教師也可以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日記不一定要長篇大論,無可挑剔,但一定要是身邊真實發生過的,蘊含學生豐富情感的。這樣隨著時間推移,日記本就成了一個豐富多彩且貼近生活的素材庫,這些素材都是學生自己經歷過、蘊含學生真實情感的,這樣的素材不用刻意去記,學生也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作文中去,提升作文水平。三、利用朗讀輔助作文教學科學證明,大聲朗讀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朗讀的方式輔助教學,鼓勵學生對教材課文或者優秀作文進行大聲朗讀。大部分中學是設有早讀和晚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兩個時間點進行課文朗讀,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普通話,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流暢。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仔細斟酌編選出來的,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的,朗讀這樣的課文,可以使學生提高對課文的記憶,對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進行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初中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很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別是古詩,如《次北固山下》《赤壁》《過故人庄》《秋詞》等。當然,教師也可以在上課之前進行范讀。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進行范讀,朗讀應該輕快活潑,聲音悠揚,將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通過示範,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同樣,對優秀作文進行朗讀可以使學生對這些作文中自己可以借鑒的部分進行記憶,並運用到平時的寫作當中。朗讀可以使學生加強記憶,摘抄只能使美句留在摘抄本上,而朗讀帶動學生記憶,可以將這些好的句子刻在學生腦海中,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⑥ 語文課堂教學中幾種導入方法
那麼怎麼樣才能寫好作文呢?我們提供建議如下:
一、能說出來就能寫出來。
我口表我心,我手寫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對寫作文的距離感和畏懼感。說的時候就是「話」,把它寫在紙上就是「文」,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說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說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說法,所以每個人寫出來的文章都不一樣,這就是寫作的秘訣。
二、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
所謂作文就是讓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要給與過多的約束和限制,不要給予太多的標准,不能把大人自以為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強加在他們頭上,最需要的是寬容。忠實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是打開作文大門的第一把鑰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話,多用具體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採用描述性語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三、模仿中創新。
人類能藉助模仿而飛快地學習。特別是孩子,他們非常善於在模仿中學習,如果不許模仿,他們一定舉步維艱。剛開始的所謂臨摹,可以以記人家的結構為主,猶如偷學了幾招花拳綉腿,當然,臨摹「結構」學的是招式,偷的是初級功法。臨摹「構思」和「角度」,學的是配方,偷的是中級功法。臨摹人家的「思維方式」,學的是精髓,偷的是高級功法。在模仿中要有創新,還應教會孩子像大師一樣思考。像大師一樣,並不困難,只要對生活的態度不粉飾、不矯情,坦誠地去表現、體味、感悟、剖析生活,特別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興趣表現的生活,就可以了。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觀察思考整理整理寫下來。看、想、寫,往復運動,盤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思考可以帶動對生活的構思和表達。
四、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
宏湖是北京某報社的一位編輯,他向鄰居高二學生吳菲約稿,沒想到吳菲「作文在班裡較差」,但是因為稿源奇缺,他還是說服吳菲花了三天的時間寫了一篇稿子。後經他的「潤色」,文章登出來了,稿費也同時算出來,1600字的文章共得25元稿費。他想不管吳菲文章寫得好賴,畢竟耗時三天啊,25元稿費確實太少了,就自己又貼上15元,湊了個40元的整數給吳菲送去。誰知從那以後,吳菲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拚命寫稿,不但是一個優秀小作者,而且在2002年的高考中,以674分的總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寫作文,不是因為他寫得不好,而是因為教育者缺少一顆寬容的心,缺少一顆發現優秀的心,缺少一顆善於激勵和欣賞的心!他們往往「只顧到學生的作文,而忽視了作文的學生。」在一定意義上教育者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孩子如何寫作文上,而應該研究如何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即研究如何「發表」這些作文。「發表」是廣義的,哪怕只是當眾念一念,「製作精品作文集」、「內部出版」等都是發表。「發表」——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是最強勁的推動力。只要公開發表過一次作文,從此就會改變孩子對作文的態度。作文的持續熱情和靈感,很大部分是靠「發表」運轉起來的。
五、多練多改。
巴金說:「只有寫,才能寫出好文章。」魯迅說:「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文最後一個步驟,並且非常重要。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一部《復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六、素材積累。
引導和促使孩子通過觀察、調查、訪談、上網、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孩子多體驗生活。寫作成功秘訣在於寫熟悉的事,寫具體的事,寫感動自己的事,寫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體驗嘗試實踐過的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名家之言,多欣賞名篇做積累是根本。作文素材積累途徑概括為以下三點:A觀察,B閱讀,C體驗。
七、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A、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件事。概括起來說,要寫好作文要做好以下四點:A、玩中豐富自己的人生實踐證明,會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和玩有關系哦。愛玩瓶瓶罐罐的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終身玩炸葯的諾貝爾成了大化學家。而那些文學家、大詩人呢,似乎個個都是旅行家,遊山玩水,寫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記。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一秘訣——會玩。玩的豐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閉門不出好得多了。
B、讀中豐富自己的情感。立品同白玉,讀書上青雲。愛讀書的孩子,沒有壞孩子。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二秘訣——多讀。精讀與泛讀像結合,深度與廣度相結合,變他人所知為自己所知,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情感。
C、思中激發創造的靈感。魯迅先生說過:「一味只讀,就變成了書櫥。」這就是孔子警示我們的「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在經歷了、閱讀了之後深入地思考,才會不斷激發創作的靈感,使自己文思泉湧。所以,寫好作文的第三秘訣——會思。
D、寫好表達自己的情感。「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清朝唐彪寫過《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穩重強調了多做文章的妙處:「多讀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功夫,其益相去遠矣。」由此可見,多寫,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才能鍛煉出良好的表達能力。
寫好作文的最大秘訣——多寫。
玩的、讀的、想的,如實地記下來,加以真情的抒發,就是好作文吧。語文素養與能力的培養,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例如:美國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孩子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這兩方面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⑦ 如何在課堂中滲透作文教學
摘要: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閱讀是為了寫作,寫作離不開閱讀,而課文講解可以說是直接為寫作服務的,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主題鮮明,符合各個年齡段的特點,是寫作教學最合適、最精彩的範文,然而部分教師捨本逐末。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使兩者有機結合,實行課文練筆,不失為好方法。 關鍵詞:寫法指導;滲透;閱讀教學 從教十幾年,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這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沒有充分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總是認為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是寫作教學,兩者是各自獨立的板塊。閱讀教學就是掌握生字詞、句子的解析、段落結構、表達方法及表達的情感,很少涉及寫作的指導。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閱讀是為了寫作,寫作離不開閱讀,而課文講解可以說是直接為寫作服務的,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主題鮮明,符合各個年齡段的特點,是寫作教學最合適、最精彩的範文,然而部分教師捨本逐末。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使兩者有機結合,實行課文練筆,不失為好方法。以課文內容作為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課文的理解有機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學生只有充分對課文的理解才能寫出精彩的練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依據專題內容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習作選材的指導 現行的教材設計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專題,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設計有8個專題,依次是:走遍千山萬水、以誠待人、大自然的啟示、戰爭與和平、熱愛生命、田園生活、執著的追求、故事長廊。以專題組織課文內容意在相同的專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經歷,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可以擴寬學生寫作的思路,這不失為一篇篇精彩的範文。加上每單元的習作要求與專題緊密結合,是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法指導後,針對性強的寫作練習,達到學以致用,教師在備課時需以單元為單位,挖掘課文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如何根據主題(話題)進行寫作材料的選取,避免學生選材單一、老套的現象,在課文教學中圍繞專題訓練重點挖掘文章寫作特點,並加以指導,在單元習作中教師對整組課文內容進行系統歸納,已達到指導學生如何選取的目的,學習在單元習作中就可以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迎合現在的話題作文的要求。 四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以「以誠待人」為專題,文章從不同角度贊美誠信、做事認真、實在、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可以寫父親面對巨獎誘惑時的守信,可以是生活中為老人開門的平凡小事,可以是在飢寒交迫時堅持用勞動換取食物贏得別人尊重,也可以是放棄偷工減料的高薪、舒適的工作而選擇重新走街竄巷叫賣。教師在教學中可著重指導學生如何根據話題去組織材料,明確選材必須緊扣主題。 二、挖掘每篇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進行寫法指導 每組課文有一個專題,有相同的訓練點,但每篇課文又各有千秋,教師在教學中要在指導學生品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找出表達方法上的特點,進而學習積累並在自己的習作中進行應用。 四年級下冊第四組內容,要求學生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及外貌描寫等詞語去體會人物品質。《尊嚴》一文中,作者對哈默動作的描寫「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等,寫出他當時的飢寒交迫,這樣就更能突出他堅持用勞動換取食物的可貴。 《桂林山水》全文以總分總結構來寫,先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總領全文,然後以並列構段方式分別寫出了水和山的特點,最後以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總結全文,並形成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又如教學《七月的天山》一文,教學可先引導學生找出表示順序的詞,教師進行點撥,作者用「進入天山」「再往裡走」「走進天山深處」等詞寫出了游覽的順序,使段與段之間連接自然,意思連貫,一氣呵成,畫面感更強。這幾篇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明顯,教師可安排學生在課後進行仿寫,由理論到實踐,真正掌握。 三、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進行寫作練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寫法進行點撥,以課文內容作為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結合起來,借鑒作者的寫法,實行課文練筆,相互促進。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擴展寫的空間,讓學生勤於動筆,樂於動筆,做到情動筆動、文從心來
⑧ 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的組織方法有哪些
語文作為一門最為基礎的學科,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得到顯著提高。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普遍採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忽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討論不失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
一、語文課堂教學小組討論教學方式應用現狀
1. 課堂討論氛圍過於拘謹
一些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講解和小組討論過程中,缺乏親和力,仍然保持一貫的嚴肅風格,學生由於畏懼老師,不敢提出個人的想法與見解。小組討論時,教師為學生設置過多的條條框框,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使得課堂討論氛圍過於拘謹,小組討論中一些同學抱著湊熱鬧的心態進行,因此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2. 教材更新速度和教師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不同步
語文教材內容和教師教育理念應時刻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給教學注入新鮮血液。而在現實的語文小組討論教學中,教師缺乏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意識,不能緊跟時代的潮流,教材的更新也不及時,無法與時代文化與內涵相銜接,導致學生對陳舊的教材內容感到比較陌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3. 教師課前准備不足,無法保證小組討論質量
在語文小組討論之前,教師課前准備不足也無法保證小組討論教學的質量。教師沒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就無法對教材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拓展,同時也無法把握語文教材內容的重難點,進而無法發現討論問題的所在。在小組討論之後,教師不能夠及時地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出中肯的評價,將直接降低小組討論的質量與效率,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4. 小組討論組織混亂
語文小組討論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來組織課堂教學,在討論中由於教師缺乏足夠的課前准備和較為嫻熟的引導技巧,導致語文課堂小組討論的教學流程和秩序往往比較混亂。
二、小組討論教學方式應用在語文教學課堂的意義
1. 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小組討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與互動,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從而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2. 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語文課堂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間可以實現智力的互補,更能夠進行思維的較量。在對語文問題進行爭論時,提升學生的研究精神,能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創造力,促使學生針對同一問題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想出豐富多樣的答案,提升他們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學習語文知識,一方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增長見聞,讓他們在感受語文學習妙趣的同時提升自我表現欲。
三、小組討論教學方式應用在語文教學課堂的措施
1. 創設良好的討論氛圍
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想像力和靈感具有一定的啟發,同時對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和諧激烈的討論氛圍中,既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又可以形成一種在學習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習慣。教師在語文小組討論教學中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創設平等的課堂環境,給予學生更多的心理安全與自由,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對學生開展鼓勵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認可與表揚,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心理安全,讓學生在心理方面不存在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使他們能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提升他們展現自我的勇氣。
2. 討論前做好充足的准備工作
在小組討論活動開展前,教師應進行充足的教學准備工作,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學難點和重點,以更好地組織小組討論教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圖、聲、文並茂的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3. 加強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指導
在小組討論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充分地利用好詞典圖片網路與報刊等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讓學生積極地尋找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進行科學的預習准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可以對他人的看法進行客觀評價。在討論結束後,及時做好討論的歸納與整理,為以後的小組討論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小組討論的優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顯而易見,也是廣大教師不斷嘗試探索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加入課堂小組討論的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⑨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
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小學學科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提高學與教的效率,改善學與教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一、巧用信息技術相對於傳統的教育來說,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以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例如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琥珀》這一課,「松脂球」、「化石」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運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藉助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方位感知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五)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其中包括:(1)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2)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運用多媒體形式傳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6)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可見,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學習的基礎。(六)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七)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二、實時應用信息技術誠然,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可以把語文課本上枯燥文字轉化為看得見的形象,聽得見的聲音,能增強直觀性,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但如果濫用,效果則會適得其反。因此運用信息技術於教學還有如下講究:(一)把握好運用的尺度《新課程標准》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課堂構成的主要部分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的使用應只是起一個輔導的作用,不能讓多媒體主宰課堂。(二)把握好運用的時機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要善於把握教育的時機,多媒體的呈現也要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要使多媒體的呈現成為整個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輔助作用。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呈現的最佳時機呢?一般來說,多媒體的運用要選擇最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或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優化的時機。運用多媒體的時機主要有三種:1.抓住理解需求的時機,教師不要輕易把難點、矛盾交給多媒體,應讓學生充分進行思維活動,產生「憤悱」之情,在學生思維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再呈現多媒體,才能使學生豁然開朗,才能使課堂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2.抓住感情需求的時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個最適宜產生情感共鳴的環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情感。3.根據教材內容,因文而宜,抓住語文訓練時機,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另外,還要注意各種媒體的合理搭配,根據各種媒體的優勢,將他們加以優化組合,發揮媒體的整體功能。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三、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組合「多媒體」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實現作文教學目標。怎樣運用「多媒體」指導學生輕松、愉快地寫好作文呢?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學會運用多媒體這把「雙刃劍」,適時、適量地運用多媒體,用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