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任務型作文「任務」與「材料」的關系
一、2018年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新形式
2015年出現了「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或說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實際上就是「交際語境寫作」,它具體鮮明的明示了交際語境的要素,或規定讀者或規定作者或規定目的或規定問題(話題)或規定文體或規定表達方式,這六個基本要素,或給定一個或兩個或更多,它除了防套作,更多的是強調了寫作的交際功能,回歸了寫作的本質。
如今,有消息傳出2018年要出「分析性寫作題」,其實,這種題型,更強調了理性思維,大大的考驗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要求方法論。如果真邁出這一步,就更與申論、國外大學考試接軌了。
其實,如果出了這樣的題,也沒什麼可怕的,論述類文章本身就是以分析為主的,論證就是分析;再說,也不可能一下脫離任務驅動型作文,一定會有延續性,我想,會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基礎上,提出「分析性」的任務要求。
命題者與備考、考生總是一種博弈關系,你要押題,他要反押題,所以,2018年作文題,一定是「創新性」的,就像2017年全國題一樣,好像很新穎,其實一想,就是「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只不過增加了「選擇性」,給了考生更大的自主權。
所以,備考2018年高考,還得研究近三年的真題。如果2018年考試說明出來了,那上邊的例題,就尤為重要了,還記得2017年考試說明的例題嗎?想想,與2017年考試作文題,本質上有區別嗎?
說遠了,老老實實研究考過的題吧
② 作文加任務型閱讀
這個不算是雷同卷,因為選擇題有不同的,就是相同,也是巧合,再說,內閱讀和作文是不一樣的容。
親,請您點擊【採納答案】,您的採納是我答題的動力,如果不明白,請追問,謝謝。
追問:
那電腦評分時不會檢測出試卷雷同嗎?
回答:
不會,因為選擇題只有4個選項,很多題對的肯定一樣,錯的也可能一樣,並且主觀題不一樣,我可以保證,電腦評分絕對不會檢測出是雷同,放心,真的,電腦沒有人腦聰明的,祝你考出好成績。
謝謝採納。
③ 任務型作文這樣構思行不行
誠信漂流記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拚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松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劃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么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誠信勝過金金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閃閃發光,又有許多用的東西。但是最美的是金子嗎?不,最美的是誠信。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又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還是連接友誼的無形紐帶。一個誠實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會感到清爽。這樣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是因為以誠待人的人,別人也會以誠相見。就拿宋慶齡來說吧!一個星期天,宋慶齡一家用過早餐後,就准備到父親宋耀如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小慶齡聽了,高興地一蹦三尺高。她最喜歡到那位叔叔家了,叔叔家養了鴿子可漂亮了,那位叔叔還說要送她一隻呢!小慶齡正准備和爸爸出門時,她突然想起要教好朋友小珍學做花籃便停下腳步,小慶齡便把此事告訴了爸爸,爸爸和她姐姐都讓慶齡明天教小珍做花籃,但慶齡說什麼也要今天教,父親聽了心裡很高興,還對其他孩子說要向慶齡學習。父親到了朋友家,把事告訴了他的朋友,那位叔叔也很高興,還讓父親帶回兩只鴿子,算是對的小慶齡的獎勵。宋慶齡的故事就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許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光只有宋慶齡,孔勝東也是一個言而必行的人。1986年,共青團浙江省委向全省團員發出了為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作貢獻的倡儀。年輕時的孔勝東想到了用自己的自行車的修理技術為群眾做點事。於是,他立即行動,每逢周六晚上7時到10時,在自家門口掛出了「共青團義務修理自行車」。他修車從不收一分錢,當車主有急事而車又一時難以修好時,他就把自己的車借給了別人。就這樣到了1995年春節,孔勝東父親病重,他也只陪了父親兩天,因為第三天正是周六。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事雖多,但他還是自覺補了一個晚上。18年來,不管是怎樣,他都沒有歇過一次攤!對,誠信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為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它們開出美麗的鮮花。誠信像水,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水,滋潤著小樹舒枝展葉,天天向上。誠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同學們,拾起誠信的「背囊」吧!用你的誠信戰勝風浪,以你的誠信來創造更美好的人生!關於時間的作文時間,是什麼?風,一吹。一棵樹在秋天來臨之際飄落下一片片的樹葉;記得在初春的時候,它,是那麼的強壯:樹枝上長滿了翠綠色的葉子,還有幾枝剛剛冒出頭的小笌在奮力的增長著,是那麼的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很多的孩子們在它邊上嬉戲,可現在,它卻是顯的那麼老態龍鍾,其實樹在很多時候跟人是很像的。它們也有過年輕的時候,也有衰老的時候,而從年輕到衰老卻只是那麼一眨眼的瞬間,有個比喻真的很恰當:光陰似箭。我已經初二了,現在的我雖然還有一大半段的人生道路沒有走完,但是我已經會感到後悔了,我並沒有去珍惜它。在小學時,曾經的我會因為了看電視而對作業視而不見,我後悔,所以我告訴自己應該抓緊時間認真的完成每一項作業,因為學習是自己的。在初一時,曾經的我會因為不喜歡上副科而打瞌睡,我後悔,所以我告訴自己上課要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這樣才會進步,因為前途是自己的。記得《短行歌》里有兩句是這么寫的「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時無重至,華不在陽。」人生短短的幾個秋天,說起來也是彈指一瞬間。無論你干什麼事情都要珍惜時間,一定不要感嘆人生的苦短,讓時間從你身邊白白的流過。不過當然時間是公正的。如果你的一生是碌碌無為的,在你老去的時候它會讓你感受到無窮的悔恨;如果你的一生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累累碩果,那麼你也就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有的人死了,但是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卻已經死了。』說的就像是我上面所說的那樣,有得人死了,但他的偉大精神還留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所以他還活著;而有的人雖然還活著,但他沒有對社會做出過任何的貢獻,如行屍走肉一般,他的存在是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的,所以他已經死了。時間,是兩個多麼不起眼字眼,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卻是那麼的重要。重要到能讓生命如此的脆弱,脆弱得讓人不敢想像;重要到在一個人生命的過程中,猶如颶風之餘細柳,又好像是老鷹捉小雞一般的躲躲藏藏。只要你一不重視它,它就能讓你永遠的失去一些東西。它就像是生命的主宰者,違背了它就必然讓你的一生毫無意義。珍惜時間的人總是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浪費時間的人往往後悔的是自己。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好好地珍惜時間,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珍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魯迅先生說:「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這就說明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時間對於學者來講:「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學者只有珍惜時間才能創造自己的價值,為人類的文明發展,開拓新的知識天地。科技才能進一步發展,為祖國騰飛奉獻自己的才華。反之,不珍惜時間,碌碌無為的過日子,明日復明日,不但毀了自己的前程,還給國家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時間對於軍事學家來講,珍惜時間就是勝利。紅軍要飛渡金沙江,夜以繼日地行軍,其目的就是爭取時間,奪取勝利。可見珍惜時間是多麼重要,這關系著祖國的生死存亡。時間對於經濟學者就是金錢,就是效率。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時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往日工作散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吃大鍋飯的現象越來越少,呈現在眼前的是抓緊時間創造效益,創造財富。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好好地珍惜時間,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珍惜時間總是感嘆時間過得太快,純真的童年時光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卻已成為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夥子。有時看著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會感懷自己哪一天也會垂垂老去。但人生不能只由傷懷組成,我們應該微笑。正因為人生短暫,我們才更應珍惜每一個美好的瞬間和每一絲真誠的感動。珍惜親情,它讓我們的生命之湖漾起美麗的漣漪。早已熟悉了母親關懷的問候和父親沉默的眼神。但只因熟悉,卻忘記了在母親為自己盛飯時說一聲謝謝,忘記在父親撫摸自己的頭時有一絲感動,甚至愚蠢地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直到那天,母親在夕陽余暉中散開頭發,我看到幾絲蒼白的銀絲在緋紅的晚風中飛揚,不禁淚流滿面。在我看來爺爺奶奶的老是可以接受的,而父母的老卻是難以接受的,因為他們曾經如此年輕和美麗。翻著老照片,看著那些風華正茂的笑容,我告訴自己,要珍惜這份親情,這樣才不至於在失去時太難過。珍惜青春,它讓我們的生命之歌傳到遙遠的地方。我們之所以幸福,是因為我們已懂事,但還不用為家庭操心,我們有許多真摯的朋友,我們擁有燦爛的青春。雖然現在的學習生活看起來有些單調,但我卻不願拘泥與此。我喜歡在父母出門時偷偷看場球賽,並為之興奮或遺憾;我喜歡和朋友們酣暢地聊天,聊過去,現在和遙遠的未來;我喜歡在星光的照耀下獨自回家,彷彿我就是黑夜的游俠;我喜歡在星期天呼呼地大睡,盡情地享受那份慵懶。我喜歡這種活力和激情的感覺,我想好好珍惜這青春歲月,這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它讓我們的生命之屋絢麗多彩。我常常站在陽台上,看著夕陽中美麗的雲霞,那份靜謐讓我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和憂傷。我喜歡看紛紛揚揚的大雪從遙遠的天國飄落人間,那些純潔的天使讓人不敢低俗,情不自禁的高尚。我也會在晴朗的夏日坐在河邊,靜聽河水趟過鵝卵石的歡暢,那種輕快讓我想到小時候的快樂時光,禁不住直想笑。如果我們珍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個世界真的很美麗。珍惜親情,珍惜青春,珍惜一切的美好的事物,生命的步伐在歡快地舞蹈,舞過鮮艷的百花,舞過盪漾的荷塘,舞過飄落的楓葉,舞過純潔的飛雪,舞向美麗的天堂。溫暖的等候冰雪季節,寒風在肆意地刮著,霸道地掀動著行人的衣裳。人們慌慌張張地走著。只有他仍然一動不動地站者,望著眼前阿娜多姿的梅花樹,他的眼裡掠過一絲悲哀…「我們一起回家吧?」女孩露出甜美的笑,拉起他的手,滿臉期待地望著他。「恩。」他握住女孩溫暖的手,一股暖流湧入了心田.過了許久,才吞吞吐吐地吐出幾個字來。女孩燦爛地笑著。臉上變得若發潤紅起來。她叫梅,出生在梅花開放的時候。一個活潑的女孩。看到她的笑,他總會變的很開心,但他卻不知道這究竟代表了什麼。「今天,我在梅花樹下等你,你一定要來喔~!」迷迷糊糊聽到這句話,但他沒多在意,又睡覺了。放學後,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可是梅卻一直在那兒等著,她不敢離開,因為她怕他來了找不到她,任有寒風吹刮著她的臉。然而他始終沒有來。梅傷心地哭了,她精心准備的告白也落空了,一次次的冷漠終於讓她崩潰了。她心灰意冷了,嘶心裂俯地哭著。第二天,梅感冒了,沒來上課。他雖然感到奇怪,但沒多在意。直到過了五天,梅仍然沒有來上課,他漸漸感到不安,急忙跑去問老師,「哦,她前幾天就轉學了。」如同晴天霹靂,打在他身上,心胸像撕裂般的痛。他失魂落魄地離開了。後來,他才知道梅為了向他告白,在梅花樹下等了一個晚上,生了重病,跟她父母回家去治病了。現在他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喜歡她的笑。為什麼心這么痛。因為他喜歡她。可是他的虛榮心把這份愛戀埋得好深好深.人只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一切都已經太晚.兩頰的淚已干,他無助地望著眼前的梅花樹。自從梅離開後,他每天都在梅花樹下等候,他相信梅一定會回來找他的。起風了,梅花樹在風雪中簌簌作響,而樹下,卻沒有了溫暖的等候………春天的等候在春天容易別離,在春天,幸福的人也會被吸引到遠方去。當看到這段話時,年輕的心因共鳴而驛動不已。把它抄到日記的扉頁。按理說,這個年齡不屬於傷感的年齡,喜歡這句話大約是因為「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曲強說愁」吧,回首往事,才知道從那時開始,自己竟然成了一個人守候一生的春天。因此,再讀這段文字,便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就在我陶醉在《獵人筆記》那如詩如畫的優美意境中的時候,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在默默注視著我,有一顆心正在羞怯地靠近我。她就像春天裡一棵繁華似錦的樹,期待我的走近,用微顫的花瓣呼喚我的熱情,而年少懵懂的我竟然一點不知道。我哪裡知道,這是守候在春天的她,用她的蘭心蕙質在暗示我——願意成為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我站在一起。夜深人靜中,讓往事倒流過心田,那時,類似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她一次又一次向我發出心靈的電波,而我的接收系統竟然那樣落後愚鈍,竟然無法破譯她的電碼,以至於讓她在一個又一個的春天裡守候,錯過了花期,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某個寒冷的冬天,當孑然一身的她淚流滿面地問我,當初是否喜歡過她的時候,我才如夢方醒,我才知道,自己成了一個人一生的守候,也在冥冥之中錯過了人生春天裡一道最美好的風景。燈下,翻開發黃的日記,抄在扉頁的這段話已經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辨。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後,重新審視這段情感歷程,我想起了這樣一個哲學故事——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沒有回答他,而是叫他去一個挺大的蘋果園去摘蘋果,要求他進去後不能回頭,只能一直往前走,摘一個最大最好的蘋果回來。柏拉圖穿過果園後兩手空空回來。老師問他:「為什麼沒有摘到蘋果?」柏拉圖說:「蘋果園裡面好的蘋果太多了,我一邊走一直想,前面一定還有更好的。但走了一大半以後卻發現,後面的都沒有前面的好,所以只好空著手回來了。蘇格拉底笑著說:「這就是愛情。」故事裡的蘇格拉底是那樣的睿智,可惜年少的我沒有遇到象他這樣的人生導師,於是,在穿越人生的蘋果園時,我成了兩手空空的柏拉圖。有多少愛可以從來,有多少人願意等待,當懂得珍惜以後歸來,卻不知那份愛會不會還在……花開花落,四季輪回。當又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我知道,很多人沒有被吸引到遠方去,他們正在春風的入口處等候。我所錯過的那個春天的故事,正在以不同的版本上演著。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在人生的春天裡,別只顧著看風景,應該時刻留意你是否成了別人的風景。別讓另一顆心守侯的太久,希望在心上人裝飾你的夢的同時,你也裝飾了心上人的夢。心靈的選擇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十幾年,雖總在加強情操的培養,但是有的時候,仍然很難做一些性命悠關的大決定。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士比亞的這個疑問困擾了古代無數的哲人。他人的利益重要,還是自己的利益重要?為了祖國是不是該犧牲個人的利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不是要堅持?這是我們的品德教育用了十年,才使我們徹底弄清的問題。革命先烈用八年抗戰,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們這代人是跨世紀的一代,將來會面對的誘惑。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從小就樹立一切為了他人的崇高信念。生命是人最寶貴的財富,但是在重要的時候,在刺骨的冰水中救孩子,這是他心靈的選擇。他犧牲自己,讓孩子的生命得到延續。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沒有這么極端的情況。但也不能有一點危險就屁滾尿流。做出犧牲自己的選擇,不只是象用眼睛看來那麼簡單的。我們必須時時反省自己,只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人。個人的利益首先還要服從集體利益,就像當年一個人再怎麼成功,其力量也不能改變國家孱弱的現實。個人的智慧再強大,也比不上集體智慧。是全中國人民集體才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是千千萬萬勞動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痴心不悔,才建成了我們的國家,有人說雷鋒傻,我們就要做革命的傻子,每天用雷鋒事跡,逼迫自己努力向上。但這其實非常難,人不是神,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內心斗爭是必然要經歷的。這是,我們必須提高覺悟,盡量排除病態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干擾,嚴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心靈選擇。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經常無法實現宏偉目標。所以如果想要社會進步,我們必需要時刻准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不能象豬一樣,只知享樂。而是要象革命先烈那樣拋頭顱,灑熱血,為人民的共同利益,犧牲自己。只有人人都這樣,我國才能真正富強,才能還我國以強國本色,我們大家才能過得好。不過,讓人人都這么想這么做的確很難,但是如果我們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切切實實做到從我做起,這個宏偉的目標終究有一天是會實現的。大的理想,如果能從小事入手,從小事做起,便容易成功很多。所以,如果沒有行動,只是有崇高的理想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隨時保持頭腦的清醒,對自己不能放鬆,道德要求銘記腦海。大家都能這樣,我們的祖國怎能不強大呢?選擇人生路漫漫,我們選擇宏偉的目標,毅然奮進。在前進中我們披兩肩霜花,灑一路豪歌,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優美的樂章。選擇,我們願選擇美麗的人生。花兒面對更替變換的四季選擇綠意盎然的春天,青松面對遼闊的大地選擇峻峭懸崖,臘梅面對大地選擇了冰天雪地的北國,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與眾不同的精靈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選擇。智者信仰著真理選擇桀驁不馴,勇者渴望超越選擇了奮斗不息,善者祈禱和平選擇了捨生取義。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選擇,但無論是什麼選擇,我們都要讓它成為我們的驕傲。擇一顆熾熱的心,可廣交天下之友;擇一顆平和的心,可以享受「採菊東籬下」的悠閑;擇一顆博愛的心,可挑起萬家憂樂的重任;擇一顆不凡的心,可以作出驚世的創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選擇了歸園田居,享受著「飛鳥相與還」的樂趣;孟子面對生與義,主張「捨生取義」,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正義觀。今天不少的大學畢業生,一走出校門便選擇了落後的西北地區,這是他們的有價值的選擇,是無悔的青春心!雄鷹搏擊藍天,海燕喝退驚雷,只要放飛自己,無愧於心地選擇,我們就是雄鷹,我們就是海燕。希望對你喲,分不重要的。
④ 任務型作文怎麼寫,任務型作文範文,任務型材料作文
考場限時作文本身就可以視為一項任務寫作,考生必須按照寫作要求完成考場限時寫作任務。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也是材料作文,同樣要讀懂材料,從材料中分析出某種意義,明確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什麼的任務要求,對「任務」進行確定性判斷。
下面,結合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一卷「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作文題為例:
2015年全國一卷作文題: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於無奈,更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後,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後,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邱國華老師說,作為考生,首要任務是明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寫作任務?怎麼樣才能完成任務?怎麼樣的結果才算最好?
從高考命題來看,明確任務:選擇一人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即對「女兒舉報父親」這件事中不同方面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對小陳的行為表示贊同,認為是對的,這樣寫下去,就確定了自己的基本態度和觀點,如果完成800字寫作任務,那麼,應該說基本任務已經完成。
⑤ 如何寫好高考任務型作文
如何寫好高考任務型作文
所謂新題型就是2015年出現的任務型作文題,就是體現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能力內容的題型。
這個問題考試中心的專家去年高考結束後和今年講話中強調的東西,所以有必要進行反復的練習。
1.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高考成績下來後,小章同學的成績剛夠本省二本段,小章猶豫不決:上二本,就得到偏遠地方,將來就業就可能留在那裡;要上高職專科,一輩子可能就是藍領,難以出人頭地:如果復讀,又擔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誤一年。
寫作任務: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學,根據小章的情況,給小章同學寫一封信。
寫作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入情入理的闡明道理,明確你的建議,請你幫小章做出選擇。明確文體。
作文審題指導:
本題貼近生活,對於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本題審題難度不大,人人有話可說。
根據題目要求,必須注意「你是小章的同學」「幫小章做出選擇,明確你的態度」這兩點提示。寫作時一定要把自己定位為小章的同學,切不可把自己當作小章。在闡述自己的看法時,一定要針對三種情況明確態度,給小章明確的建議,不可模稜兩可,最後讓小章自己做出選擇。
考生要針對三種觀點逐一進行分析,可以支持或否定,必須闡明道理。但又不可枯燥地分析,而應利用事例、引用、對比等方法使得文章生動起來。
第一種觀點:上二本,就得到偏遠地方,將來就業就可能留在那裡。
支持上二本者可以強調學歷的重要性,偏遠地方更能鍛煉人,激發人的才智與激情。反對上二本者則可以談將就的二本,不符合心中所願,不如不上。
第二種觀點:上高職專科,一輩子可能就是藍領,難以出人頭地。
支持上專科者可以說:一技之長遠比一個學歷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努力,藍領中也可以出精英。反對上專科者則可以說:當今社會學歷就是一個人能力的標志,考上本二不容易,不可以屈身降低要求。本科和專科在社會上的起始平台是不同的,會影響未來的人生之路。
第三種觀點:如果復讀,又擔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誤一年。
支持復讀者可以說:既然眼前的大學不盡如人意,何必不復讀一年?復讀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證明自己,讓自己以更強的實力去考取更好的大學。反對復讀者可以說:應該珍惜自己眼前上大學的機會下一年成績不可預知,還是早畢業早就業為好。
本題非常適合用第二人稱對話體。考生只要明確了自己的態度,就可以和小章對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他做出選擇。
2、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寫作任務。
忠誠,幾乎是我們跟朋友與所愛的人的關系的基礎,但我們的忠誠總是無望地糾結、妥協。盡管我們想要為真實信守忠誠,但我們永遠無法逃脫對立的忠誠造成的沖突的要求。我們具有的的忠誠對不同的人們來說可能是相抵觸的;我們對家庭的忠誠與我們對朋友的忠誠可能是相抵觸的;我們的個人間的忠誠可能跟愛國職責是難以融合的。
⑥ 「驅動任務型」作文的特點
一、指令性
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寫作任務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引導考生就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來寫作,寫作的針對行更強,作文導向十分清晰。
二、矛盾性
作文材料要給出一個情境,出現對立性或說矛盾性的問題,瞭然後要求考生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
由於出現了一個對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麼就需要考生進行探究,探究就是對作文內容去做深入深討、認真研究。作文的探究性是要圍繞作文材料中有爭議、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三、權衡性
由於「矛盾性」,更由於作文材料的多則,材料本身沒有做價值的判斷,材料意義的容涵性與開放性強,那麼考生必須權衡,只有衡量、考慮、斟酌之後,才能做出恰當、准確的「選擇」,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認識與思考、冷靜的分析、邏輯性的表達。「權衡」是審題的關鍵。
四、思辨性
如果說「權衡性」還是在審題階段,其中當然也會有辨析,而「思辨性」,還主要體現在行文中,辨析關鍵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質。
五、比較性
要在作文中進行比較、辨析,而且實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自己的觀點。
這是寫作的關鍵。多維度地比較論證說理比如從貢獻、價值、意義、社會需求度等角度進行比較論證。這樣的題型,往往作文材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則,就更需要比較說理論證。寫作的重點是說明選擇的原則、理由,在強烈的對比中,鮮明的闡述自己的論點,凸顯自己的觀點。
⑦ 競爭。 語文任務型閱讀作文
傳統作文不同的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寫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確專、單一。考生在屬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如全國一卷要求考生給「女兒舉報」事件相關方寫信來入情入理地談問題、講道理,全國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當代風采人物」推選標準的基礎上優中選優,都會引導考生就一個具體明確的要求來寫作,從而更有效地規避套作和宿構,實現寫作能力在應用層面的考查。
這種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更能貼近社會生活;
⑧ 北大才女送快遞作文材料任務型作文
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必然會有受到一些力量的控制,很多人雖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可依然內業績平平.成功勵容志的方法多如牛毛,可又有幾人真正起了作用?關鍵就在於你的恆心和毅力.
擺脫束縛,擺脫煩惱最簡單的就是用快樂去填補他.
人生中的煩惱是無止盡的.
與其浪費時間與他斗爭.
還不如認他自由.
用微笑來面對.
逃避只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束縛之感哦.
每天早上起來對自己說,我可以做的更好.
遇到麻煩時也不要偏激,心平氣和的分析.那樣你會發現很多樂趣.
晚上嘛.就對自己說我盡
⑨ 語文任務型作文怎麼寫他的模板是什麼
審題、立意、構思,是學生面對作文的必須步驟.
審題.就是在面對作內文試題的時候,不忙著下容筆,要仔細閱讀試題內容,認真分析,弄清楚題目的含義、要求,以及試題所規定的體裁.審題非常重要,關繫到文章內容是否符合題意.如果不看請試題的要求,不明白試題的體裁,就動筆而作,那樣寫出的作文就會出現跑題、偏題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你的作文寫的多麼好,也只能是一聲嘆息,誰也愛莫能助.
立意.審題之後,就該考慮要寫什麼,要表達什麼,在心中有個大概的輪廓,就像我們讀到一本書里的內容簡介一樣.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立意的過程,也是確定作文基本內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知道了自己要寫什麼,這樣作文的標題就出來了.標題是作文的核心,作文是圍繞標題而寫的,有了標題立意,寫起來就順手了,就像迷失方向的時候看到指南針一樣,朝著那個方向奔跑吧.
⑩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任務型作文高中800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一是中國傳統中的「實踐理性」仍被五四代表人物所繼承.這種「實踐理性」也就是林毓生所說的「真實(reality)的超越性與內涵性具有有機的關連」,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並不追求超越現象的本質真實,而是在現象中追求本質,在現實的人生中內涵著超越的意義,所以不關心身後之事.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含義.二是五四精神中蘊涵著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直接上承儒家思想所呈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的,它與舊俄沙皇時代的讀書人與國家權威與制度發生深切「疏離感」,因而產生的知識分子激進精神,以及與西方社會以「政教分離」為背景而發展出來的近代知識分子的風格,是有本質區別的.
由此,我們可以說,五四是中國傳統的批判者,卻不是破壞者,他們是中國文化的生產者,卻不是消費者.從傳統到現代,只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而已,說中國傳統發展到五四造成斷裂,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
闡述中國古代文化、文學與近現代文化、文學的連續性,決非意味著否認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傳統的基本特徵若用一句話概括,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關系.中心是和諧,兩個基本關系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追求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則是中國文化的主導方面.前者是道家觀念,後者是儒家觀念.兩者的關系可以用人們通常所說的「儒道互補」來概括.為什麼儒道是互補的呢?這是因為人與人的社會倫理秩序是按照自然模式來建構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君臣關系要如父子關系,國家秩序要以血緣關系為參照為依託,父子的血緣關系說到底是一種自然關系.違背這種關系,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會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就會失去秩序而大亂.中國文化的自足性在此,中國文化的封閉性也在此.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表現為農耕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結構中的自然欲求是有限的,是極容易得到滿足的.因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形成,其實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欲求有限性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人的自然欲求的有限性是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必要條件.所以中國文化也一直以同化或限定人的自然欲求為指歸.同化方式是一種較理想的方式,如孔子的「仁學」,仁的結構模式就是要求「禮」(社會理性目的)與「欲」(人的感性慾望)建立一種和諧關系,使「欲」自願接受「禮」、順從「禮」,從而達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效果.限定的方式則是一種不得意而為之的做法,它是通過限定感性慾望膨脹的方式來達到和諧目的的.如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即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而這一點,也正是五四時期人們所不滿意的和攻擊的對象.
中國近現代文化也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關系.中心是沖突,兩個基本關系是中與西及古與今.中西文化的沖突是近現代文化的基礎,而古今之爭則是這種文化的主導方面.古今之爭說到底是中西之爭,兩者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應該說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進步與落後、激進與保守等等的矛盾沖突貫穿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之始終.古今之爭不僅僅是今人對古人的反駁,而且也是持現代觀念的今人與持傳統立場的今人之間的爭論.這也不僅僅是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對以林紓為代表的守舊派的沖擊,而且也還表現為同一個人自己內心不同觀念的沖突,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抗爭,如梁啟超.近現代文化沖突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古代以限制或同化人的感性慾望為指歸的封閉式模式被打破,人的個人創造性能量得到某種程度的釋放,主體論哲學美學開始建立.中國近現代文化就是在古與今、中與西的文化沖突中建立起來的,沖突的雙方必然在同一個文化統一體內會互相牽制,從而使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並沒有完全走向西方發展的道路.關於這一點,前面已有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絲毫不承認發生在本世紀初的那場新文化運動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裂,但是我們承認現代與傳統的差異.差異是否意味著斷裂呢?顯然不能這樣講.皮亞傑在發生認識論中,用建構主義的觀點具體說明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發生的在認知結構上的變化.如果一個人從童年成長為成年,我們能因為這個人所發生的年齡上的變化而否認他成長的連續性嗎?西方詩哲尼采說:「上帝死了!」可是並沒有人因為西方近代哲學對基督教的批判而聲稱西方文化斷層了.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分清兩個不同性質的說法:一是中國文化受到西學的沖擊而造成中國傳統的斷裂,一是中國文化受到西學的影響而實現向近現代的轉換.這本來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持中國文化斷裂論的人,就是把這兩個問題混為一團,從而得出錯誤結論的.我們顯然不贊成第一種說法,而第二種說法涉及到中國文化若沒有西方的影響能否實現現代轉換的問題,這卻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曾提出一個觀點,即中國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其自身是不能自動發生現代轉換的.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曾具體說明了新教倫理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之間的生成關系.而在《儒教與道教》中,韋伯以較大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又重點研究了建立在這種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中國正統文化——儒教倫理,同時還順便考察了被視為異端的道教.他將儒教與西方的清教作了較為透徹的分析比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儒教倫理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顧准在70年代也有類似的觀點,雖然他當時並沒有讀韋伯的書,但他的觀點卻是與韋伯不謀而合的.顧准在《要確立科學與民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一文中說:「科學與民主,是舶來品.中國傳統思想,沒有產生出科學與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根據,也可以斷定,中國產生不出科學與民主來.」 他還說:「中國沒有唯理主義.範文瀾痛詆宗教,他不知道,與基督教伴在一起的有唯理主義,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學,也培育了科學.中國有不成系統的經驗主義,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這成不了『主義』,只成了傳統的因襲.」
有意思的是,中國現代大儒梁漱溟在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中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稱中國文化為一種「早熟的文化」,其特點是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對人與物的關系則是忽略的,現代科技解決的問題就是人與物的關系,所以盡管人類文化的方向是中國文化,可眼下中國文化卻要首先解決科技文化的問題,要首先走一段西方文化的路.因此,為使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引入西方文化是必要的.
我們自然不能無視西方的沖擊和影響在中國傳統向近現代轉換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沒有必要將這種作用無限擴大化,更沒有必要將此看成是中國文化的斷裂.因為中國近現代文化首先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母體之中孕育而產生的,它不是突發的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都承認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在開辟中國近現代文學中的重大意義,但是這種將中國傳統文學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提升如此之高的做法並不就始於梁啟超.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早就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他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 事實恰如米列娜所說:「認為中國現代小說是由1919年五四運動引起的劇變而造成的學術觀點」是令人懷疑的.「人們常常把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解釋為白話文學取代文言文學的激烈而短暫的過程」,而「這種解釋是簡單化的.」
盡管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結構存有差異,但我並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談到清代朴學的治學方法是曾說:「吾嘗研察其治學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過之處,彼善能注意觀察,發現其應特別研究之點:所謂讀書得間也……第二曰虛己:注意觀察之後,既獲有疑竇,最易以一時主觀的感想,輕下判斷;如此則所得之間,行將失去.考證家決不然;先空明其心,決不許有一毫先入之見存;惟取客觀的資料,為極忠實的研究.第三曰立說:研究非散漫無紀也,先假定一說以為標准焉.第四曰搜證:既立一說,絕不遽信為定論;乃廣集證據,務求按同類之事實而皆合;……第五曰斷案,第六曰推論.經數番歸納研究之後,則可以得正確之斷案矣……」 可以看出,這些方法跟後來胡適所倡導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近代實證主義方法並沒有本質的差異.楊東蒓在談到清代朴學大師戴震的治學方法時也說「深合於近代科學的精神」 .
對傳統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關系問題,我們必須破除以往線性單向思維模式的禁錮,不能只看西方的沖擊影響,而無視傳統中蘊涵著的現代轉換的潛能.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這種轉換潛能的發揮又離不開西學的沖擊和影響.前者是內因,後者是外因,是兩者的共同作用,才實現了從傳統文學到「五四」新文學的歷史轉換.關於這一點,周作人曾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自甲午戰後,不但中國的政治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即在文學方面,也正在時時動搖,處處變化,正好象是上一個時代的結尾,下一個時代的開端.新的時代所以還不能即時產生者,則是如《三國演義》上所說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就是說,新文學的產生是孕育於中國社會的內部,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已具備了轉換變化的趨向,只是由於尚缺乏外部條件,才沒能促使這種轉換的實現.這外部條件也就是「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各方面的思想」,而「到民國初年,那些東西已漸漸地輸入得很多,於是而文學革命的主張便正式地提出來了.」
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周作人將中國文學概括為「言志」與「賦得」兩大傳統.他說:「言志派的文學可以換一名稱,叫做即興的文學,載道派的文學也可以換一名稱,叫做賦得的文學.古今有名的文學作品,通是即興的文學.」 按照周作人的解釋,「言志」是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即興」是自由地表達思想見解;「載道」是傳達他人既成的思想見解,「賦得」是限定在固有的形式下表達他人的見解.周作人是贊許「言志」與「即興」,反對「載道」與「賦得」的,這顯然也跟他的「自我表現」論有關.他認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是「言志」傳統,尤其是直接繼承了明代「公安派」的「獨抒性靈」論.他認為文學的歷史發展,是「言志」與「載道」的交替循環,「五四」新文學作為對清代古典主義文學(尤其是「桐城派」)的反動,是向明代「公安派」的回歸,因此新文學可被視為明代「公安派」獨抒性靈文學傳統的「復興」.他指出:「胡適之的所謂『八不主義』,也即是公安派的所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張的復活.所以,今次的文學運動,和明末的一次,其根本方向是相同的.其差異點無非因為中間隔了幾百年的時光,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外加外來的佛家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現在的思想則於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種新近輸入的科學思想罷了.」
雖然,周作人在此未免陷入文學發展的歷史循環論,但是他指出了這樣一個客觀現實,即「五四」新文學雖然有外國文學的影響,但它也有中國傳統文學的「內應」,新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是銜接匯通的.因此在傳統文學與「五四」新文學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五四」新文學的發生是直接承繼明末浪漫主義文學而來的.周作人的這種觀點對於我們今天認識「五四」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對於「五四」傳統文學斷裂論是很好的駁正.
在今天,我們應該走出古代與現代二分法絕對論的怪圈.要不然,或者站在古代文化的立場上詆毀近現代文化,或者站在近現代文化的立場上攻擊古代文化,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歷史已經證明,是不利於中國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