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2.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如何拿滿分
一、詩歌最主要的幾大考點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
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觀點態度
然後老師們還有輔導書就是把各種詩分類,什麼田園詩、邊塞詩啊
然後給你這種詩大致的思想情感讓我們記……
但我試過,如果是把一首詩限定在一個范圍內很容易出錯,答題變得條條框框
但是出題老師又十分靈活
所以我們就不能搞什麼詩歌分類
不如從意向所表達的情感和大致翻譯詩歌為突破口,以及刷題,總結題型。
3.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4.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專礎,且離不屬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考生一般對考點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
5. 高考語文的詩歌鑒賞該怎麼復習
詩歌鑒賞是高考的重頭戲,分值一直在十分以上。全國卷一直都是十一分。而且,詩歌鑒賞和作文、閱讀、默寫都有一定的聯系,如果能在詩歌鑒賞方面有所突破,將會在高考中佔便宜。那麼,應該怎麼復習呢?
翻譯詩歌比較難,因為是個的句子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言文。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僅僅是意象的羅列而已,是通過意象渲染意境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情感的。因此翻譯詩歌一定注意,別用文言文的那一套。
意境是理解詩歌的關鍵。其實意境就是一種實在的感覺,能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很清晰的畫面。因此,這種感覺也可以說是一種畫面。所以,有些詩歌,在理解的時候應該吧意境放在首位。就像陶淵明和王維的詩歌,就像李白的《行路難》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
技巧欣賞詩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一個我覺得是「讀懂」。怎麼才能讀懂?我覺得而要學會吧詩句斬斷,片段理解,然後用想像吧片段連成畫面。最簡單的例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你可以把每個意象摘出來,想像出一幅幅畫面,然後連起來。
主旨是詩歌的靈魂,但是要把我一首詩歌的靈魂太難了。這個我們放著專門介紹。
詩歌的情感是重頭戲,因此有人甚至認為詩歌就是為「緣情」而生的。雖說詩歌的情感好理解,但我們還得積累很多關於情感的句子或者詞彙,這樣,在用得著的時候不愁沒話說。
6.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技巧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
(1)必須准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
(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朴;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此修辭可達到的藝術效果是:①凝煉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煉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像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 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特點:一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一手法。
詩中有畫 ――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
7. 高考語文需要怎麼樣掌握詩歌鑒賞和閱讀方法呢
高考語文,要注意基礎知識,還要掌握詩歌鑒賞和閱讀的三部曲法
在高考語文中,僅有良好的語文基礎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一些有效的應試技巧。詩歌鑒賞和現代文閱讀的「三部曲法」,是語文考試中的好方法。
對於閱讀題,也是以三部曲的答題原則為基礎。此外,還要有一些新的,更具體的變化與應用。對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善於總結和思考。
其實,無論是詩歌鑒賞還是現代文閱讀,都無外乎文字,只是作者巧做組合以後給它們寄託了一種情懷,品讀它們最主要的是看你能否正確把握住作者的感情流向,他們為何寫?如何表達?怎樣升華?記得平時多找點素材,多多揣摩。
1、鑽研題目
文章題目往往會對揭示文章主旨有幫助。
2、把握主旨
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歸納段意可以通過勾畫關鍵詞句來完成。特別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3、明確思路
讀完全文後,要根據自己對段意的把握來給全文分好層次,從而明確全文的思路,了解全文的主旨,為答題做充分的准備。
現代文閱讀先化整為零,通讀全文,把握每段段意;再化零為整,概括段意後,總結全文思路,把握主旨。
8. 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部分怎麼復習答題時應注意什麼
文言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達19分。但由於它與現實生活相距較遠,語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學生常常失分也最多。關鍵在於閱讀沒過關。因為沒有讀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評價等,對實、虛詞的推斷,對內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從而導致錯誤。
從這些年高考選用的文言文看,無非兩種文體,一是人物傳記,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議論文)。只要我們能夠了解一種文章的基本寫法,從這方面入手去解讀文章,一般是能夠讀懂文章、讀清文章的。
下面說一下文言文人物傳記的基本寫法。
人物傳記一般分為三個部分:
一、簡介人物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
1.姓名、字型大小;2. 籍貫;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及祖父、父親等的學識、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況;4. 學識;5. 性情;6. 舉薦或科舉功名情況;7. 最初任職情況等。這部分內容多在開頭。如果寫到事件,多與家庭、學識、性情有關。
二、人物的主要事跡。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閱讀時可以按事情分層,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內容:
1.時間,注意年號及相關的具體年代,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的標志是:①. 年號+初,如:乾元初;②. 年號+具體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號+中,如:天監中;④. 年號+末,如:建安末。干支紀年要注意天乾地支那些詞兒。2.地點,要特別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裡做官,除一些地點明確介紹出來外,要注意「知、守、除、遷、貶、改」等詞語後面所帶的地點,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陽,即為擔任襄陽太守。3. 官職,主要注意擔任什麼官職,擁有什麼爵位,握有什麼具體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遺,是諫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進諫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切相關,擔任什麼職務,就會做什麼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這「時、地、職」是事情分層的「三標志」,一般來說,「時、地、職」有一點發生變化,事情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因為「時、地、職」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會不同,據此,可以把事情分開層次。4.人物,特別注意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因為許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他們涉及的關系主要有:①. 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②. 與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間的關系;③. 與下屬之間的關系;④. 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會涉及到與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父親影響等。5. 事件,特別注意是什麼事件,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態度、觀點,處理後的反映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三種情況,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內容:1. 作者的直接評價。如:史遷曰:……;2. 注意對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 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作者也會按照人物性格、作風去組織人物事跡,以此來表現任務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這就要求閱讀時把人物的性格、作風與人物事跡聯系起來,讀明白某一事跡要表現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風。
其實,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只有篇幅長短之分,內容上概莫能外。那麼,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寫法,就會尋蹤覓跡,把人物事跡讀個清清楚楚,這樣就能夠作好信息判斷題(9題)和內容概括與分析題(10題),再能夠把實詞、虛詞放到語境中加以推導,也一定能夠准確的判斷出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正誤,進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會比較准確地翻譯好文句。
閱讀題作題的關鍵是閱讀,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題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閱讀方法上下功夫,讀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應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點:
1.轉變閱讀觀念
一般同學讀古文,往往死摳字詞,背誦多義實詞的義項,死摳文中虛詞的用法,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走的是學習古漢語的路了。也就是說,把古文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這樣做,就平時的學習而言,也許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顯然是不上路子的。這里談的「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們把《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的要求與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作一對照就會發現,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這也表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再從高試題本身來看,強調根據語境答題,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
2.注重復習課本
有人誤認為高考語文試卷不考課本,因此在復習中把課本扔在一邊。這種看法和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實詞「拔」、「附」、「乘」、「北」、「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竟死」、「將兵」、「曲折」、「結發」、「諷」、「哂」、「遇」、「務」等幾乎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虛詞「以」、「於」、「既」、「無」、「為」、「焉」、「因」等,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試題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課本上學過的。更何況有的試題還直接引課本中的文句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句配對成題呢?
曾經多次參加高考命題的章熊先生在談及文言文復習時,曾經建議考生在高考前認真讀幾篇典範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他認為這些文章里,有著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範例,可用於對文言文的全面、綜合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建立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說得相當精闢的,我們應該遵從。
我還要建議同學們在復習階段認真閱讀過去列入課本,現在移至讀本的古文,如《荊軻刺秦王》等;認真閱讀過去置於讀本現在移入課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適當練習課外語段
這里所說「適當」一是從量上說的,我們固然要做課外的語段閱讀練習,沒有一定的練習量是不行的,但並非多多益善,主要的應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強調練習的效果。二是從質上說的,應該有所選擇,而不要盲目地做練習。我們認為質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試的古文閱讀題。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試題。因為這樣的試題選文規范,試題規范。在練習中還可以找到命題的規律,解題的竅門。
我國古代文學中,散文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這些散文,體裁不同,形式多樣,世事紛紜,景物爭艷,情感流韻,義理博奧,為祖國文壇平添一份絢麗。但不論如何多姿多彩,其基本寫法還有比較一致的地方。從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會涉及思想內容的概括分析,與表達技巧的鑒賞評價。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作簡要提示。
一.思想內容:
古代散文所寫的內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當然千差萬別,五彩繽紛,但綜合起來看,主要寫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個方面。具體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個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細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寫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物。散文中,往往選取人物的兩三個片段,描寫他的肖像.行為.語言.心理等,以此來表現主題。如: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就是通過描寫五人的言行,表現他們意氣揚揚.慷慨赴義的精神。在寫景狀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賞鑒者和抒情主人公。
(二).事情。散文中,描寫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記敘事情的前因後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來為表現主題服務。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描寫了捕蛇者捕蛇的有關事情,在此基礎上,表現了「賦稅之毒有甚於毒蛇」的主題。一篇散文如果寫到幾件事,要把握貫穿這幾件事情的主線。
(三).景物。許多散文,總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夠表現文章主題的景物,加以描寫,或借景抒情,或融情於景,或寓理於景,藉以抒情說理。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描寫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圍的山水風景,再借太守.賓客.滁人等的游賞之樂及宴飲之樂,表現了「與民同樂」的思想。
(四).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著意描寫某一物象的某一特點,藉此表達思想觀點,文中的物象特點與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說》:
武平產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猶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致。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
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現,表達了「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的主題,形象生動而道理顯豁。
(五).感情。幾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則藉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來抒發感情,叫間接抒情。在這方面,作者主要通過「辭色」中的褒貶.冷暖來表達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說》,從「毛若金絲,閃閃可觀」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猿的喜愛,從「母度不能生,灑乳於林,飲子。灑已,氣絕」中,可以體味到作者對猿母愛子行為的歌頌與崇敬,從「即悲鳴而下,斂手就致。每夕必寢皮乃安,甚者輒抱皮跳擲而斃」中,可以感知猿子對母親的親近.孝敬之情;而從「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領會到作者對獵人的痛恨.鄙視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調的詞語,讓人讀來產生一種悲劇性的震撼。閱讀散文,我們應從「辭色」即「褒貶.冷暖」四個方面細加體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六).義理。很多散文,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某種思想,這也是作者寫作的最終意圖。有的文章表達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託於景物.物象之上,表達得含蓄蘊藉。前一種情況如《前赤壁賦》,後一種情況如《桃花源記》。
二.表達技巧:
(一).表達方式。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散文運用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二).表現方法。主要包括:
1.與記敘有關的: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敘述角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2.與描寫有關的:寫景狀物.鋪陳.渲染.工筆(細描).白描.虛實。
3.與抒情有關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情於事.寓情於理.借物抒懷.托物言志。抒情方法從題材和表達方式兩方面加以判斷和區分。題材是寫景狀物的,就應該考慮它是否是間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達方式是抒情議論的,就應該是直抒胸臆。
4.與思維有關的:聯想.想像等。從非現實性(非眼前)材料與修辭(比喻.比擬.用典等)方面去判斷。構成虛實。非現實性材料可以是過去的.未來的,也可以是遠方的,如《前赤壁賦》三段中寫到曹孟德.周郎,就是聯想,是虛寫,而一.二.四.五段則寫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是實寫。
5.與材料結構關系有關的:比興(起興).對比.襯托(烘托.烘雲托月).映襯.象徵.擬人化.移情.移位.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化動為靜.化靜為動).虛實(虛實結合.虛實相生).抑揚(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先揚後抑).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古傷今.借古喻己.借古傷己).點面結合(以點代面).以少勝多等。這里所說的材料結構,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據此,對以上那些表現方法的判斷,應從分析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入手。閱讀文章時,大家要確立一種觀念,即從材料入手去解讀文章,不要從語言入手去解讀文章。語言是為了敘述或表達材料,一個個材料組成了文章。材料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它們都要為表現同一個主題服務,這就需要從不同角度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構成一篇有機的文章。文章的這種組合關系就構成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如兩個性質不同的材料組合起來,就是對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襯。這一點,將會在「現代散文閱讀」中作透徹的闡述。
(三).篇章結構。主要涉及的內容有:構思(巧妙.新穎).點題(開篇解題.篇末點題).開頭(統領全文.為下文鋪墊.埋下伏筆.與其他詩句構成比興,對比.襯托.映襯.抑揚等表現方法).過渡(承上啟下).思路(起承轉合).線索(人.事.景.物.情.理).順序(時間,空間上下.先後.遠近.表裡,邏輯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層次(層層深入.及各種表現方法).照應(內容照應.首尾呼應).結尾(升華.卒章顯志.以景結情.首尾呼應.總結全文)。
除以上內容外,以下兩點也值得注意:
一.藝術風格。指在選材.表達.語言等方面長期形成的藝術特色。也可以對某一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出評價。如雄渾.曠達.豪放.俊逸.沖淡.沉鬱.悲慨.婉約等。
二.意境。指由情.景.意.言和諧統一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如劉禹錫《陋室銘》俊逸.曠達。
從上面內容看,古代散文閱讀要讀清楚「四種關系」,即人.事.景.物與感情的關系,人.事.景.物與義理的關系,感情與義理的關系;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之所以要讀清楚四種關系,在於要把握作者表情達意的角度,即明確文章為抒情現義的需要,對人.事.景.物是如何進行剪裁的,抒發的感情是褒是貶.是冷是暖,與所描寫的人.事.景.物的特徵是否一致,表達的主題與所描寫的人.事.景.物的特徵.與抒發的感情是否一致。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題,更好地推斷字.詞.句的語境義,更好地體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現方法(因為分析表現方法就要分析材料之間的組合關系),更好地對文章主題及其藝術特色進行鑒賞.評價。
9. 求高考語文閱讀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敘述文或散文考點 1.題目的作用(那個題目更好)-吸引更加含蓄,一語雙關,貫穿全文專
2.景物描寫的作用(劃屬線句子的作用)
2.歸納文意(主要寫了哪幾個事物或一件事)
4.詞句在文中的表達效果,賞析(第一步,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寫作手法;第二部,結合修辭分析句子描寫對象的特徵;第三步作者的情感)
5.插敘的作用(結構上的,內容上的)情節跌宕起伏
6.結合上下文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義(看前後矛盾的句子反復出現的句子表層深刻的含義)結構上的,內容上的,修辭上的
擴展延伸題
1.充分利用文中作者表述的句子,化成自己的內容2.結合自身的體會
說明文考點
1.本文所寫的內容(對象,哪些方面的內容——特徵)——主體部分,文章段落主要內容
2.給說明對象下定義——出現說明對象,對象和特徵
3.詞在文中的表達效果(1.語言的准確性2.語言的生動性3.說明方法的作用)
4.分析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根據上下內容概括回答
5.說明順序
6.擴展延伸1.文中的內容用到2.所給的材料一條條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