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怎麼樣
一、點評:
如果我們去回顧一下自2004年浙江省單獨命題以來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筆者有博文《04-1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特點分析》),那麼我們不難看出2011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繼承了近幾年的命題作文特點:(1)以命題作文的形式出現。(2)以給材料形式提供寫作思路。而材料又對寫作思路與主旨作了明確的說明,保證了考生作文一般不會出現離題現象。(3)命題貼近生活實際,讓考生有話可寫。(4)寫作難度不大,但要寫出一篇內容具體充實的高質量文章來是有不少難度的。應該說,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同樣是一個能考察學生寫作水平的的好題目。
二、材料分析:
浙江省高考作文材料常常在結尾處點出命題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其實也就是寫作的中心點。今年這個材料的重點其實也就一句話:「人生的真諦不在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認識自己,在合適的時間里做好該做的事」。結合作文題目《我的時間》,我認為,這個作文題的三個關鍵詞是「我」「時間」「成功」。也就是要寫出自己獨特的成功之路。或者是論述如何才能闖出一條符合自身條件的成功之路。
材料中還說「時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生的時間,則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疊而成過去,由錯錯對對選擇建構成未來」,因此不必固執地將「時間」理解為一般意義的物理時間,而應該將其理解成「人生悲喜成敗的故事與體驗」。
三、寫作思路點撥:
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作聯想分析,確定自己的作文思路:
1、聯想:名人的成功之路
世人的成功總有其共同的特點,如付出、如意志與毅力。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成功之路,有不同的途徑。有的靠意志與毅力,有的靠獨辟蹊徑,有的靠團隊合作,有的靠善於用人,有的靠從基礎做起,我的靠抓住機遇。我們可以據此成文。可記敘,也可議論。當然記敘別人的成功故事最後必須歸結到「我」。
2、不同人物成功的含義也並不相同。
時代的不同,成功的含義不同。戰爭時期成功的含義是消滅敵人,和平建設年代成功的含義是為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職業不同,成功的含義也不相同。軍人的成功在於確保國家的安全,政府的成功在於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教師的成功在於培養一大批有用的建設人才,法官的成功在於保證司法的公正,打擊犯罪分子,學者的成功在於為學術研究作出貢獻……
錢學森的成功在於為祖國開創了科學的新時代,袁隆平的成功在於有效在提高了糧食產量,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宗慶後的成功表現在經營企業,張藝謀的成功表現在影視藝術;馬化騰的成功在IT業,劉翔的成功在體育界。每個人的成功總是與他所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每個人總是在自己喜歡的工作、自己從事的工作中取得成功,而絕不是丟下本職工作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所謂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據此成文。
3、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學生,成功的含義是什麼?如何取得成功?
作為一個普通人,顯然不可能復制名人的成功之路,也不可能取得偉人所取得的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干好每一件事,學習取得進步,考進理想的大學,戰勝自我,……這就是普通人的成功,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據此成文。
四、寫作注意點:
1、努力題目內涵的具體化。
同以往很多浙江語文高考作文題一樣,《我的時間》是一個范圍很廣的作文題,如果不進行內容的具體化,那寫的文章就容易空洞乏味。
我們可以採用添加詞語的辦法進行內涵的具體化,如將它擴展成「我的快樂時間」「我的風采時間」等,也可能將它擴展成「我用我的時間把握我的命運」「我讓我的時間更精彩」等(當然題目是不能改動的),這樣可以將文章的內容指向具體化,就容易寫出一篇內容具體充實的文章來。
2、不可偷換概念
由於這個題目中的「時間」不是指物理時間,所以在寫作時容易變成了其他如「成功」「勝利」之類表示「時間」含義的詞語。含義可以有所指,但用詞還是應該用「時間」一詞。
3、扣信「我」這個詞語
要求文章從自我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作文,雖然可以寫別人的事,但寫別人的事不是重點,重點必須是回到「我」。
總之,今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有合理的區分度,應該可以涌現一批文質兼美的優秀作文。
㈡ 2020年高考語文作文:浙江卷
2020年高考作文題目出來了。環球網校快問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年高考作文的相關信息,一版起來關注吧!
2020年高考權語文作文: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以上就是2020年高考語文作文的詳細內容,後面的幾科繼續加油吧!等成績出來的時候再好好考慮志願的事吧~
㈢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題目: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材料詳細解讀:
1.材料本身的重點詞句及關鍵信息: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這則材料前後兩句話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話,都可分為三層來理解:一是觀點態度,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二是人與文的具體表現,前一句表現為人個性的偏急澄淡與為文的急促悠遠,而後一句第二層具體表現為人與文的趣味問題,即雅俗問題;三是對第一層觀點態度的具體闡述,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
2.思考材料可以寫作的角度與立意:
a.側重於談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文章的風格即昭示著作者的人品與人格。當然,海風陸老師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後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否則就很難體現出一個高中生該有的思辨性。
b.側重於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即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跟上述角度與立意一樣,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前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
c.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離的。因此,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為人,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在一個人身上,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相背離的。因此,更多地應該知人論世,看作者作品中所發表的言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出於何種目的才發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給出的「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談,開掘兩者新的關系。比如,文品,將引起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進而促進他的人品轉向高尚,轉向個性的從容,轉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載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卻不能將人品與文品等同而論,希望考生們能將此作為最佳立意。
其實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先了解人品與文品的含義。何為人品,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一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應該指出的是,「人品」與「文品」,其中的「品」,應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薦:
1.拜倫: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據說他的個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寫作時,往往是非常安靜沉穩地寫作。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孔子強調「詩教」,認為詩與樂可以對培養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論語》中體現,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了下來,正是因為孔子自身對「仁」與「禮」的追求,對「詩教」的追求,他的《論語》,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現在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說法由來已久,有人稱為人格,有人名為品質,我們本地俚語叫「底」,或者叫「料」。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僅憑一個人的言論就能斷定他(她)人品的好壞嗎?特別是網路時代的言論有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人品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系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為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贊的《閑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錄取啦獨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㈣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寫浙江奇人可以嗎
寫好這篇文章的關鍵有三點:(1)全面理解「浙江精神」的精髓:務實與創新。這版在平時的模考習作中早就權有所涉及,不算難;(2)要了解符合「浙江精神」的浙江籍名人或社會事件(譬如當年的經濟模式「溫州模式」),寫作時,要突出這種精神自古即有之。要體現文化的傳承性。這就有點難了,沒有一點知識積累的同學,素材選用就會捉肘見襟。(3)文章中要有「我」。要能反映出我對「浙江精神」的個性化解讀。最好能聯系當下社會現實中一些「好逸惡勞」的現象(缺乏實干,投機取巧)亦或「佛系」青年避世心態(與世無爭,甘為人後)。論述時,需要體現出思辨鋒芒,這對考生來說,也有一定難度
總之,這是一篇非常「應景」的作文題,迎合了諸多熱門話題,譬如「務實創新」、「文化傳承」,往深處發掘,關注的仍舊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勵志姿態。這與當下整個社會彌漫的那種頗為消極的出世心態是針鋒相對的。也算是對社會靡靡之風的一種「撥亂反正」吧。因此,這個作文題,算是大國崛起過程中,浙江經濟與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