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題目(原來語文課可以這樣上) 內容:上語文課時候的感受,400字,求大神!重賞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高中語文教師,然而,卻富於傳奇色彩——
他,作為首席語文教師受聘於蒼南某校,待遇不菲,並且,是禮賢下士的副校長李用金先生親自用董事長的車子把他從郴州「接」來的。
他,1995年參加郴州市一中面向全國的教師招聘考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隨即由耒陽一中調往郴州市一中,任教高中奧賽班的語文,成為該校奧賽班歷史上最年輕,同時也是最受歡迎的語文教師。
他,連續教高三語文十二年,被人戲稱為「高三專業戶」。他的學生都感嘆:聽了廖老師的課,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語文,本來是多麼有趣,多麼奇妙,多麼博大啊!
他,27歲時評上中一,34歲時評上中高。
他,一生手不釋卷,以讀書為樂,即使是床頭也堆滿了各種書籍;他下筆成文,發表文章數百篇,出版著作(與人合著)數種;他吟詩作對,才思敏捷;他的書法、中國畫也頗有造詣。
他有驚人的記憶力,《紅樓夢》、《古文觀止》中的大段原文往往脫口而出。
他從郴州一中辭職,到長沙、溫州的貴族學校打工十年,每三年掙下一套住房。
……
作為他的同事,我對他充滿了好奇,我為他的教學魅力所吸引。我在努力地走近他,步入他精彩的教學天地。
都說語文是網路之母,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今天的語文教學已經步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幾乎沒有一個語文教師不發出慨嘆:語文難教!有的語文教師甚至自我調侃:前世殺了豬,這世來教書;前世殺了人,這世教語文。這種黑色幽默自然包含了很多辛酸與無奈,然而,事物會不會還有它的另一面呢?語文真有那麼難教嗎?
當我真正讀懂廖老師的時候,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我發現語文教學的一些小小的秘密。
「他一節課什麼也沒講」
那一年,他21歲,剛從湖南師大中文系畢業,分配到耒陽一中任教高中語文。那一天,他講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第七、八章),教室來了很多聽課的領導和老師。上課。起立。坐下。簡單的開場白後,他忽然轉身在黑板上寫下「阿Q的故事」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然後便和學生們一起開始講故事,他要求學生:選入課本中的兩章(《革命》《不準革命》)的故事不必講,只講其餘七章的。因他前兩天就布置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課堂氣氛很好。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經典名著《阿Q正傳》有了大致的了解,收獲不少。大多數聽課者也覺得新鮮,可是,有一位老教師W先生,在聽課的時候就一直在搖頭嘆息,對這種講法大惑不解。下課後,W先生在辦公室里語重心長地對廖老師說:「小廖啊,你這堂課什麼都沒講啊,你的教學任務怎麼能完成呢?」對這位老先生,廖老師是敬佩的,敬佩他的老黃牛精神,但對他的教學方法從來不敢恭維。一年後,這位W先生因母親去世,遠走S市奔喪,廖老師為他代了幾天課,可誰能想到,當他回來時,學生卻集體聯名向校長寫信,要求廖老師上他們的語文課。W先生十分沮喪,卻始終不明白自己的語文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有一次,廖老師講《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講著講著,一學生突然問:「《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可為什麼我一點也讀不懂呢?為什麼我一點也不喜歡呢?」廖老師馬上停止講解,他說:「同學們,假如我現在為你們舉行一個簡單的《紅樓夢》講座,你們歡迎嗎?」這時教室里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樣吧,對於《紅樓夢》,你們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寫在紙上,交上來,我盡力為你們作出解答。《紅樓夢》,我讀過兩遍,紅學著作也讀過一點,相信一般問題還是能夠解答的。」沒想到,這樣一來,課堂十分活躍,不少學生踴躍提問,廖老師都從容不迫地講解。課堂收到了神奇的效果。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學生們不僅沒有表現出其他科常有的厭倦情緒,反而要求老師繼續講完。
廖老師,一直都是大語文教學觀的極力推崇者,,他認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只會照本宣科,在教參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或不能講授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無疑,他是為自己的語文教學掘下了深深的墳墓。
他從不寫教案教案
對於教師而言,不寫教案,在今天的中國,肯定是個惡名,然而,正是這個「惡名」像影子一樣纏了廖老師幾年。他從郴州市一中憤而辭職,也多多少少與「不寫教案」有關。
郴州市一中在管理方面有個「優良」傳統,即非常重視教案的檢查,課上得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教案要寫得工工整整。每次檢查後,教務處都會張貼特大紅榜,教案寫得好的老師一定榜上有名,而寫得不好的老師則會在大會上受到不點名的批評。可是,我們的廖老師不是教案寫得不好,他根本就沒有教案,這就不只是受批評了。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夜晚,廖老師被「請」到了教務處。教務處內,迎接他的是F校長的一張冷冰冰的臉和一雙憤怒的眼睛。
教務處內出現了爭吵聲,而且越來越激烈。最後,有人聽到了廖老師激憤的「演說」:F校長,我再申明一下,一、檢查教案沒錯,但你們這樣強化教案檢查、弱化校本教研的做法是愚蠢荒謬的,你們每次表揚H老師,可他的教學效果誰不知道是最差的?這本身就是諷刺。二、我不是沒有寫教案,我的教案全寫在書上,難道你沒看到我的書本上寫得密密麻麻?三、你們對我的教學不滿意為什麼又長期安排我教奧賽班?四、關於要不要寫教案,《中國青年報》上有討論,您是不是可以看一下?
這場激辯不了了之。不久,就傳來廖老師憤而辭職的消息。他遠走長沙、溫洲,但仍在教書。不過,他慢慢地變「乖」了,教案還是一個個地寫好。他實在不想和那些領導作無謂的爭吵了。可是,他對那種興師動眾的教案檢查一直不以為然,他也從不為檢查而寫教案。他的教案,更多的是收集資料,供教學時參考。算不得真正的教案。
事實上,廖老師在對教材的鑽研上,花去了大量的心血,經常因為一篇課文找不到分析的突破口而冥思苦想,寢食不安,有時候,又會為突然想到了一種好的教法而興奮不已,徹夜難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探求教法,個中滋味,大概只有真正鑽研的人才能體會到吧。那一年,他教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通讀了原文不知多少遍,也翻閱了很多資料,但就是感覺講解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按照一般的講解法,即分析課文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但這樣分析很快就會落入俗套,顯得千篇一律,學生也一定不感興趣。經過反復閱讀文本,不斷思索,最後他發現,這篇散文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很多語句本身就是詩!對!就從這個角度入手。這堂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廖老師始終認為,作業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對課文及與課文相關的知識要做到融會貫通,解讀課文必須有自己獨到的發現,至於教案寫不寫,以什麼形式寫,根本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廖老師從小就喜歡背誦,在「背誦」方面可以說練就了「絕活」,名言警句能背,唐詩宋詞能背,名篇佳作能背,與知識點相關的不少例句也能背,所以,也可以說,他的不少教案都是寫在肚裡的。他說,一個教師邊看教案邊講課,這樣的課本身就打了折扣,也很搞笑。
講寫作,從不隔靴搔癢
和廖老師談話本身也是一種享受,他總是妙語聯珠。他經常說——
語文老師最怕像食客,自己做不了菜卻總喜歡評價廚師的手藝;
語文老師講寫作理論頭頭是套,動起筆來卻不如學生,這樣的老師很搞笑。
只有體驗到寫作甘苦的人才有資格講寫作理論。
有些語文老師過節發條簡訊都是抄來的,自家有喜慶,卻要請人寫對聯,這是不是笑話?
這種略帶調侃式的精警語句還有很多。很多學生反映,廖老師的作文指導簡短明了,但很有實效,我請教過他成功的經驗,他總結如下:
其一,我自己有寫作經驗,所以指導學生寫作時不會泛泛而談。
其二,我要求學生寫的作文,原則上自己先寫一遍。
其三,我喜歡研究大師的經典,懂得經典的魅力在於千變萬化,所以從不把學生的作文訓「死」。
其四,我的作文訓練,從來都是抓大放小,重在培養興趣,學生只要能完成作文,都會得到鼓勵。文章只要能中心明確,有一定的內容,層次分明,語句基本通順就在80分以上。我絕不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修改學生錯別字、病句和沒完沒了的批改中。
對於這些,我其實是早有所聞的,他曾經十分激烈地反對某教師講解作文時告訴學生「議論文有十五種開頭法」這種教法,他對學生捧著厚厚的《中學生作文指導》閱讀也非常反感。他對學生常說的一句話是:多讀,多背,多寫,然後總結一點規律,你的文章就會寫好!
最反感「工具論」
猛烈抨擊荒謬的」工具論」
上個世紀有一段時期,語文是工具的所謂「工具論」甚囂塵上,廖老師一聽到「工具論」就生氣,他說,語言是工具,但語文豈止是工具!把語文看成是工具,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愚昧無知。語文是文化,是五千年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結。中國當代語文教學今天之所以落到「教師難教,學生厭學,效果極差」這一種尷尬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工具論」在作祟。基於這種教學理念,廖老師大膽地改革語文教學模式,我們看看他的課堂吧。
他絕不會肢解課文,絕不過多地分析一字一詞的妙處,從不講段落大意;他重視對課文的整體感悟。
他認為好的段落,就叫學生立即背誦下來。
他旁徵博引,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課堂上書聲琅琅。
他常常在三尺講台上進行學術講座。
他的學生明白作為卜筮之書的《周易》為什麼會成為儒家經典。
他的學生不會因為讀了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後而仇恨司馬光,因為他告訴學生,司馬光也是一代偉人,只是因為和王安石政見不同而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的變法本身也有脫離實際的一面
他的學生會模仿《新月集》創作新詩。
他教過學生寫格律詩和對聯。
他常常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背完《長恨歌》。
他曾多次在課堂上介紹國學大師錢鍾書、文懷沙。
他曾指導學生彭傑在班上開講座,講述霍金的《時間簡史》。
……
今天,誰也無法統計中國有多少種語文教學法,但我想一種教學法是否科學合理,至少要考慮如下因素:它是否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它的效果如何?學生是否有興趣?它的獨特之處表現在哪裡?自然,廖老師既不是什麼名家,更不是什麼大家,他只是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但他的課確實給沉悶而泛味的語文教學吹來一絲新鮮的空氣,給每個語文老師多多少少有一些啟示。
㈡ 如何上好語文課 作文
如何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
第一課非常重要,既關繫到新老師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一定要精心准備,一炮打響,讓學生在很高的層面上重新認識語文課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並從此「死心塌地」的愛上語文。這便是語文教學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我每教一批新生,前兩節從不忙於講新課;而主要是調動學習興趣,講明學習意義,介紹學習方法,等等等等——我戲稱之為「磨刀課」。
關於語文學習的價值、意義、重要性——對高一新生也要講,而且要大講特講,因為他們在初三時因為「應試教育」已對語文產生了深深的誤解甚至反感。
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好感,讓他們明白:語文學習除了關乎其前途命運。更關乎其生命質量。
1高考怎麼改革語文也是穩居榜首——永遠的「三分之一」。
2立身處世之本,建功立業之基。
3形成民族強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築師、心靈的守護神。
5生命的別名。
還可參見夫子有關論文之節選:
第一.激發興趣
針對學生興趣不濃、消積被動的學習態度,我總是首先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慾望,讓他們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產生不學不行、欲罷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漲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自覺地彌補自己的貧乏。
在激趣方面,我總結出這樣幾點經驗:
一是一定要上好面對每批新生的第一節語文課。這節課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和認識,產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審美驚訝:哦,原來,我們的母語,我們學習和使用了這么多年的漢語是如此的美妙、神奇呀!為此,我個人創作了一篇抒情散文《我愛你,漢語》,又搜集了《漢字,奇妙的精靈》(說明文)、《妙不可言》(雜文)、《華語情結(節選)》(余秋雨《文化苦旅》)、《聽聽那冷雨(節選)》(台灣餘光中,見《港台抒情文學精品選》)等激趣資料,逐次用來,效果非常之好。
二是在其後的教學活動中,要不斷保護和強化最初激發出來的興趣,使之更加濃厚持久。具體方法有:①以趣激之,②以智激之,③以情激之,④以境激之,⑤以美激之。(詳見筆者專論《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三是要時刻用一個美好的能力目標來激勵學生。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增長得越快。」面對每批新生,我都首先讓他們把爭做「五一居士」,做為語文學習的最高目標、畢生追求。我所說的「五一居士」,是指能夠達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張鐵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筆好文章、⑤一顆永遠年輕的心」這樣五條標準的人。語文教學要是能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這樣的「五一居士」,我認為那已是最大成功。(詳見筆者專論《培養語文能力,塑造「五一居士」——我的語文素質教育觀及實踐》)
美好的目標,常能激發出學生持之以恆、自覺學習的強大興趣和動力。
㈢ 語文課上的故事會作文400
今天,看似平常的一天,可在語文課上,卻出現了車馬駢闐的熱鬧氣氛。
這節課老師把上次我們寫狀物作文發了下來。並且表揚了一些同學,讓我高興的是其中竟然有我的名字。老師首先提了我們寫作上出現的問題,讓我深受啟發也意識到自己在寫作中的問題。接下來,老師挑了幾篇寫得好的作文,並叫作者上去朗讀作品。
當第一篇的作者閱讀完後,班上就已經開始出現騷動了。同學們對此同學帶來的工藝品都充滿新奇,對於她對工藝品的描寫更是贊不絕口,使得大家更期待下一位同學的作品。但下面一位同學,似乎沒達到預期的效果。緊接著上去的第二位作者剛拿起話筒,沒過兩秒就說:「老師,你幫我念好不好?」老師顯得猶豫,可在這位「牛人」的再三哀求下,仁慈的老師最終答應他了。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當然,這還不是最「牛」的部分。
班上的騷動越來越大,老師已經沉不住氣了。待第三個人念完之後,老師怒視著動作最大並且看上去長得特別有喜感的小馮(化名),老師的眼神就像一把利劍似的,彷彿要把小馮刺穿!喝到:「馮XX你把你的作文拿上來念!」小馮聽到後,眼神里似乎流露出了一絲恐懼,看得出來他很不好受,不過犯了錯誤就應該接受懲罰。不過,愛笑的他可沒那麼容易被恐懼打敗,他滿面春風的上了去。老師依舊瞪著他。可他剛拿起話筒,卻突然對著話筒傻笑起來,搞得我們全班人都跟著笑起來。連老師也忍不住了,笑得滿臉通紅,「生氣」的將他推出門外,並關上門。弄得我們啼笑皆非!後來老師讓他從後門進來了。
這堂課讓我們大家都活躍起來了,大家都很開心。我覺得我慢慢開始喜歡上語文課了,至少是這一節~
㈣ 「我是怎樣上語文課」作文400
從小我就喜愛上了文學,我覺得文學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徵,社會進步的見證.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共同促進, 共同提高的精神食糧.每當我打開充滿書香韻味的世界名著的時候,總覺得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並常常忘了自我,陶醉在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裡,猶如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遨遊在對語文探索的汪洋大海之中。使我博古通今,獲益匪淺。
要學好語文,必須要有好的語文老師,有好的語文課堂,多年來,我認為我嚮往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自由的、快樂的、充實的、美好的。
自由的,是說我們在課堂上身心自由,沒有傳統的約束,沒有繩繩索索,沒有條條框框。有的是自由,有的是坦誠,有的是爭論,有的是思想、感情的碰撞。
快樂的,是說我們在課堂上精神快樂,能時時為自己學習的點滴進步而高興,處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美和欣賞。微笑是教室里燦爛的陽光,笑臉是課堂上永遠不落的太陽。這里沒有緊張、擔心和害怕,沒有訓斥、責罵和侮辱。
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才能放開嗓子來朗讀課文,才能放下包袱來抒發情感。書聲琅琅、議論紛紛,情意濃濃,學生讀得進去,才能感悟深刻,思維活躍,收獲頗多。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會學得充實,感到美好。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絕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育功底、成熟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師一輩子孜孜以求,方能達此境界,得此真功!
我以後也要當老師,當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來實現我嚮往的語文課。
㈤ 以「這些年,我們上過的語文課」為話題,寫作文
驀然回首,我們已走過許多路……---題記
還有五十多天就要畢業了。我想我是有點捨不得。
我一直都緬懷曾經,討厭改變,總是懷念過去。到最後,還是像枯了的落葉,一片一片凋落。美好都變成了碎片,拼湊在回憶里。
對於現在。既來之則安之。我承認我沒有上進心,我只是不喜歡改變。
對於將來。那是個不可預知的空間。我幻想過好多好多。想和家人去好多好多地方遊玩,然後哈哈的像孩子一樣大笑。
對於初中那些整天一起瘋一起鬧的姐妹們。我不想因為高中同學,關系就淡了。我怕有一天我再叫你們出來的時候,你們推辭道:「今天高中同學一起出去玩。」
對於自己。我會好好待自己。不會再為了別人傷害自己。我一直相信自己樂觀強大的心。
我們有我們理想的生活。我們會很開心。畢業的那一天。會留下最美最美的笑。
我想說,青春這條路真的很精彩也很無奈。該怎麼說呢,是快樂還是傷悲,是終點還是起點呢。我只是希望,三年給我們的回憶會永垂不朽,時間是金錢,我們要努力去創造輝煌不是嗎。
初中三年的生活,隨著歲月,我們都在彼此成長。經歷過那麼多,我們的感情變得如此堅定。初一的我們,單純幼稚天真。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距離,什麼是不舍。初二的我們,開始變得懵懂,有青春的躁動。會很貪耍,很調皮,跟老師頂嘴。初三的我們,依舊如此。只是慢慢習慣目中無人,從來不把老師當長輩和領導看。我想說,以後的我們可不可以成熟懂事些。我想說,以後的我們可不可以慢慢領悟成長的意義。我想說,以後的我們可不可以前途無量,好好的過。
還記得那個教室,想著當初毫無徵兆的踏進那間教室的心情,那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而今在不知所措的心境里即將結束這里的生活,結束我整個艱辛而又值得留戀的初中生活!時間匆匆的逝去了,並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或許留下了,只是我對它不在意,所以沒有體會到!最終體會到的是淡淡的離別的氣息…有時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有時卻怎麼也抓不住上一秒的自己,時間依然在流逝…
天氣越來越熱,天空也越來越透明,這么溫暖的時候,也是離別的時候。在這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夏意淺淺,我們說著告別的話,然後各奔東西,這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
不是在秋風蕭瑟時離別,也不是在飄雪的時節離別,偏偏要在生機盎然的夏天,一切都那麼明媚,為什麼在這時,我們快要畢業了,唱著傷感的歌?為什麼要在這溫暖的季節做著這傷感的事?或者當我們走出校園,轉身是茂密的綠意和藍天,我們會發現以後的路更長更美嗎?我們會微笑著分離嗎?
-那些年,我們還很忙碌,每天很早起床,簡單洗刷後,就向學校奔去,補沒寫完的作業,背沒背完的文言文和單詞。
-那些年,我們還很亂,在語文課上睡覺,在英語課上補數理。
-那些年,我們還很執著,為了政治歷史肯付出整晚的時間。-
-那些年,我們還很無知,不懂珍惜光陰,把自己的課本摞的高高的,在掩護下睡覺,然後下課狂補筆記。
可現在,全都隨時光消散了,我記憶中留下的,都只是可愛的同學們的好,我不知道最後一次的考試過後我們會不會各奔東西,從此再無聯系,我不希望結局是這樣的。我所嚮往的,是不論多長時間以後,我們在大街上偶遇,還能彼此給一個大大的擁抱。可那些畢竟還很遙遠,現在我們要做的,就只是好好學習而已。我不知道我們分離後下一次見面會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只是想說有你們的時光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忘卻,每一次想起來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我多想什麼時候都可以相互陪伴著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終將要分離。
在我的心裡。會留下所有人的影子。時刻還在一起。不是么?那天。太陽一定會高高的掛著。那天。我們一定會甜甜地笑著。那天。我們一定會永遠的記著。
三年一瞬,未來我在。
㈥ 我迷上了一語文課作文400
曾經我認為語文這一門學科,是最不用去學,最不用去聽的,但那一堂課令我迷上了版它.
像往常一樣權,語文課我又趴在了桌子上,望著窗外的風景打發時間,可是今天的語文課似乎不同於往日,(在這里寫講的是什麼)老師在講台上有聲有色的講著,還畫了個圖,不知不覺我變被著既熟悉又陌生的課所吸引了,我不曾想過被我早已定義成最無聊的課竟然如此的吸引我,(你的人名)這時老師叫住了我,我先是愣了一下,之後反映了過來,(叫你回答的問題)我掃了掃旁邊的同學,都在皺著眉頭想著,但我覺得我竟然會這個問題,而且覺得好簡單,我就將答案說了出來,附近的同學都瞪大了眼睛看著我,因為他們覺得平時不聽課的我竟然回答出他們不會的問題,老師帶領著同學向我鼓掌,在這一刻,顛覆了我以前的想法,時我覺得,我迷上了語文,迷上了語文課. 滿意點採納
㈦ 我們這樣上語文課作文
今天,我們上了一節有趣的語文課。早上,語文老師走進教室,對我們說:「今天專我們要玩一個屬游戲,好不好?」玩游戲,那我們當然會痛痛快快地答應。起碼沒有像上課那麼累,勞逸結合嘛。老師突然又拉開了嗓子:「今天我們玩『照成語做動作』。」 「照成語做動作?」我們問道。「對!玩法是:找一個人說成語,再找幾個人扮演成語中的角色,准備好就可以『開拍』了。」
同學們都把手舉得高高的,生怕老師看不到。結果,我被老師點到了。我說:「守株待兔!」老師找來邱子維、鍾正楠。邱子維當農夫,鍾正楠當兔子。鍾正楠一頭撞在邱子維的腳下,邱子維抓起鍾正楠的一隻手,說:「哈哈,給我抓到了一隻大公兔,今天晚飯有著落嘍!」就是邱子維的這句話,把同學們逗得鬨堂大笑。
「叮呤呤……」這節有趣的語文課就在這歡笑聲中度過了。
㈧ 我打算怎麼上好語文課 500字作文範文
語文課,這個名字聽起來並不陌生。但是,它卻帶給我們許多的感專受。
我理想中的語屬文課是什麼樣的呢?噢,是輕松的、是無憂無慮的。誰不喜歡活潑的課堂?我希望語文課能多一些小組上台展示,並採取多種手段學習課文,幫助大家領略要點。比如說演小品,讀課文,分享感受這樣的。記得有一次上課,老師舉行了這種活動——挑戰反攻學課文。這種方式既可以考察我們的預習情況,又可以查漏補缺,懂得更多的知識。
其實,我覺得以往的語文課不夠生動,所以造成了很多同學沒有興趣去學習,都認為課堂過於死板,也導致同學們不願舉手形成了冰涼的氣氛。所以我提議:老師可以把多一些的時間交給我們,不用太擔心我們會偏離主題地展示。課堂是屬於同學們的,老師是一盞指路燈。學習知識也應讓我們自主學習,不能總讓老師操縱。
自由式、開放式的課堂也許更能博得大家的積極性,能讓平是沉默寡言的同學一鳴驚人,就達到了老師們的預期效果。
㈨ 語文作文:語文課上的我
我眼中的語文課
語文課,對於我們來說是一門不可缺少的課程。今天就讓內我們來聊聊「我眼容中的語文課」。
我眼中的語文課是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我在一條五彩斑斕的小溪邊停下,坐在那裡聽智慧女神為我們講述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在那兒,我們能聽見潺潺的流水聲,啾啾的鳥鳴聲,沙沙的葉響聲;我們還聞到花草的芳香,森林中清晰的空氣。
看,森林裡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在奔跑,真是讓人目不暇接。蒙蒙的薄霧籠罩著森林,增添了幾許神秘,激起我們探索的慾望。越過莽莽的森林向遠處望去,我們看見了一望無際的大海,大海湧起了一層層白色的浪花,彷彿告訴我們一個個秘密……
語文課實際上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和知識親密接觸。通過語文課的學習,我們見識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態,懂得了生活的真諦。
語文是詩、是歌。語文課是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我喜歡語文課
㈩ 如何上好語文課 作文
【如何上好語文課】
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餘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麼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 、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段時間聽於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裡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不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這樣的課堂已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然而這樣的課堂卻又是我們喜歡的。作為中學的課堂雖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變通,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寫美麗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關要求,再專門安排一節戶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學生們卻一反往常一寫作文說皺眉的現狀,表現得異常活躍,交上來的作文也有了質量的保證。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最後,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在講述「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的《陳情表》這篇表文時,從情與理的角度評價 「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節確實真情動人,能激起我們的同情,卻不再能激發我們如蘇軾曾經說過:「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鳴。畢竟時代變遷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問作者李密為何不請人侍奉照顧祖母呢?由此組織學生聯系現實展開討論,我以為覺得,該文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此處。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也是當下很多「孝子賢孫」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年邁的老父老母孤獨地住在偌大的屋子裡,兒孫們忙於自己的事業,金錢和各式各樣的東西塞給老人就以為自己是在「盡孝」。物質條件的充裕是可能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親情與關懷。 《孝經》「養則致其樂」,恐怕早已經被我們現實的追求沖得盪然無存了!贍養父母不是一頓飯和一張輪椅一個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漸漸會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似乎並沒有覺得我們比昨天的艱苦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為什麼呢?請給別人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心靈的關注,從善待我們身邊的親人開始吧!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學生懂得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