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教材研讀與語文備課

教材研讀與語文備課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4:25

Ⅰ 教師如何做好語文教材解讀

新教材充滿動感、富有童趣,既新穎又開放,給老師們提供了創造的空間,但同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教學中的挑戰。當今,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教材?對於閱讀教學來說,在新的理念倡導下,注入了許多新的內涵,但對文本的解讀卻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認為尊重原本的文本價值,也就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審視。另一種認為,歷史是發展的,文本的解讀是個性的過程,所以,可以突破歷史的界限,用現代意識或生活觀來重新審視教材。這兩種傾向,在我們的教學案例中,經常很矛盾的出現。作為教師的我們雖然無法來改變教材的編寫,但有些教材,我們是應該尊重歷史地位的,可是,時代的變遷,思想意識的革新,如果我們總守護著過去陳舊的觀念,怎麼能趕上時代的潮流呢? 解讀教材,或者說閱讀文本,我想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來回也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那就是走進去,再走出來。 --所謂走進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結合歷史背景,走進文字背後,感悟價值; --所謂走出來,就是說要結合時代特點,聯系現實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時代價值。 走進去,出不來,這是死讀書;走不進,在文本外轉悠,那是瞎讀書;走進去是理解,走出來是發展。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代意義,不是對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與時俱進的發展。問題的關鍵是,在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之際,當我們的個性解讀和文本的價值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於以個人的個性解讀來取代文本的原始價值,其實質就是我們習慣的單極思維定勢在作怪。忽視文本價值的解讀與感悟,我們的文化與智慧就成了無源之水;忽視文本的時代意義,我們的文化與智慧就迷失了發展的方向。教材不是教師的聖經,而是教師要去加工和創造的東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 一般來說,解讀教材要按照四個步驟進行,它們分別是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和文本應該說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四個環節:文本應該說什麼。因為這個環節是最考察老師的一個環節,也是閱讀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後,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判斷究竟怎麼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無論是理解古代經典的,還是現代精彩的,當問過:它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到了應該說什麼的地步,就應該提出個人的見解了。
第一,文本究竟說了什麼 這里的究竟,是指讀到一篇文章時,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這就像我們指導學生讀書一樣,讀通、讀順、讀懂。試想,如果連原文的字句都讀不通,怎麼可能談得上理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師,把教材拿到手裡,不斷的大聲地朗讀,正所謂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不過,也有的老師,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真可謂捨本逐末啊。看來,要弄明白文章究竟說了什麼是多麼地重要啊!
第二,文本想要說什麼 這一步驟,意在隆起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一句話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一篇文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的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等等,這好比我們平常看到一篇喜愛的文章後,會不自覺地去查閱作者簡歷和文章的背景資料是一樣的。
第三,文本能夠說什麼 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在原文的基礎上思考,要知道文本究竟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第四,文本應該說什麼 這是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閱讀環節。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後,必須要弄明自自己的立場,判斷究竟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無論是理解古代經典的,還是現代精彩的文章,當問過:它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到了應該說什麼這一步,就必須提出個人的見解。亦即要根據之前的究竟想要能夠,最後判斷出應該說什麼。 當然,只有在文本中反復體驗,才能形成我我們的閱讀經驗,這時的經驗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即有了價值上的取捨、判斷。我們解讀到的意義,已脫離作者的意圖,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可見,理解和解釋的最終目的,是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這時,課文的意義,從根本上說來自我們自己的生命。於是,教材就變得有意義,而這意義,正奠基於生命本身的意義。文章指出,只有在文本中反復體驗,才能形成我我們的閱讀經驗,這時的經驗其實已經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即有了價值上的取捨、判斷。我們解讀到的意義,已經脫離作者的意圖,最終變換成自己的東西。做到這一步,教師可以說已經把教材吃透,可以灑脫自如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語文。解讀教材,是個慢工細活。只有像褒骨頭湯一樣,慢慢煨,細細燉,不溫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氣躁,不願意潛心鑽研的話,永遠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可想而知,在課堂上又如何做到書人合一,去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教師基本功應當是簡筆畫,粉筆字,普通話,時至今日,解讀文本,則應該成文語文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功之一。 解讀文本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座高山,我們必須積蓄力量去攀登。

Ⅱ 教師如何研讀教材

一、研讀教材 許多教師對讀懂教材容易忽視(有多少教師備課之前把教材從頭至尾認真通讀了一遍?),但這又是「用」好教材的關鍵前提。 讀什麼,一是標題,二是內容 讀標題是前提,標題是一節課或一單元內容的主題,文字雖少,但卻是教學內容的最集中體現,也是一課的靈魂所在。標題中的關鍵字,要逐字分析。(舉例:讓生命之花綻放、挫折面前也從容、禮貌顯魅力、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不能正確把握標題,老師的授課可能就會像寫作文一樣,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讀內容:具體到每一課,首先要看正文宋體字,共分幾段,都有哪些內容,每點內容有幾個層次。再看虛線框部分,設計了什麼樣的活動?提出了什麼問題?與正文是什麼關系?教材中的資源鏈接和名言警句是什麼?什麼意思?編寫者幹嘛要放在這兒? 舉例:某教材初一上冊第12頁「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那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擴展教學內容:提示青春的內含) 怎麼讀:讀標題要講究順序,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從單元-課-框題-目。只有把握好這種順序,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講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把握教學側重點和層次。比如,對責任的認識(初一到初三都有,父母、同學關系初一、初二都有,怎麼辦?) 二、把握教材 通過前面的研讀,對於這一課的主題和要講的內容,教師有了大致了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了?這只是第一步。 找關系:建構知識的聯系,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許多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最容易忽視的東西。比如,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沒有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出現邏輯上的混亂和內容的重復交叉。 顯性的關系:政治教材從文體上看,可以大致歸結為論說文,論說文在構建內容的時候,往往會遵循一定的邏輯思路,比如總分關系、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以讓生命之花綻放一課為例)、轉折關系(感悟青春)。了解了教材間的關系,教師就需要通過一些過渡銜接語將這些內容貫起來,使整堂課渾然一體。許多教師的課之所以給人感覺散,往往也是因為欠缺這些語言。 析重點:(重點、難點)課標相應的規定(對課標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學生學習所應達到的目的,同時也要把它看作學科最基本的要素。但如果過於強調課標,則造成教學過於單一,體現不出課標所輻射出知識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把教材與課標相結合時,還要看看教材對課標作了哪些擴充,為什麼要擴)、教參的建議、學生狀況(學生已經知道多少?知道到什麼程度?學習能力如何?存在哪些欠缺?最感興趣和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麼?學生的困惑是什麼),其中對學情的分析是關系,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的調研。(規劃學習、教育的力量、教育權) 三、挖掘教材 找講點:教材講解是否到位?(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歸納的結論有無其它可能?哪些點甚至可以忽略?哪些點可以補充進來?教材本身有無知識和邏輯上的缺陷?知識和材料的安排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是否符合學生需要和認知規律?能否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材料是否有時代感?有無更好材料? 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本課共分為三層: 是什麼: 承擔責任的代價 承擔責任的回報 為什麼:(1)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2)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3)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怎麼辦:(找准講點)(1)自願選擇責任-正確評估,合理選擇(2)並非自願選擇-積極承擔,無怨無悔 再如「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本框由「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兩目組成。(內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 全書的邏輯很嚴謹,論證很周密,但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如何挖掘講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呢?通過思考,我們認為是否可以在以下幾處做點文章: 為什麼大家覺得憲法離我們很遠? 憲法的核心價值或者體現的法律精神是什麼? 如何真正在全社會樹立崇尚憲法權威的意識?(對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監督-刑法修正草案;對國家機關包括執政黨行為的監督;對憲法穩定性的維護。) 四、擴展教材 經過了前面三步,教師的授課基本上不會出現多大問題。但是,一堂課要上得精彩,還需要經過最後一步,擴展教材 1.對教材內容的調整 取捨-即對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則舍而棄之。 增補-即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 拓展-即對教材重點中表述不夠充分或例子不夠充足的地方予以擴展或充實。 變通-即將教材中的事例或情境加以適當改造,使增大其效能。 調整-根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調研,對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輕重處理進行調整。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在教學中,哪些點需要重點強調?哪些點可以一帶而過?(還是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設置好調節點(討論、活動、放材料) 整合-重組教學內容(軍訓-愛集體、正確認識自我、自立自強教育等) 2.對教材內容的加工 深化-即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或文化底蘊。(上位知識的重要性,學科獨有的觀點、理論和方法。教學設計中,每課都能圍繞大目標開展教學,成長中我-提高生命質量,我與他人-人際交往之道;我與國家和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易化-即對教材難點作深入淺出的轉化,如運用比喻法、類比法等,使深奧費解的知識淺顯化。 類化-即把知識點歸屬到一定類別中,從而將知識的范圍放大、有助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簡化-即把紛繁復雜的知識通過削枝葉突主幹而使之簡潔化、簡明化,從而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簡化的辦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提升-教學的升華點、高潮在哪兒?如何讓教學提升一個層次,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樂得-思維的挑戰(1)矛盾沖突的解決(兩難問題,理論與實際的沖突,情理法的沖突-隱私權)(2)學生困惑的澄清(認知、情感問題-善辨是與非)(3)教學意義的挖掘(自覺行動的基礎-對責任意義的挖掘、對消費維權意義挖掘)(4)問題認識的擴展(多角度發散,與前面有交叉,不僅僅針對意義、廣度和深度) 隱性的關系:前面對教材的把握更多是探討一種顯性的關系,在這里,要提示內容背後的東西。比如「責任的代價與回報」,教材並沒有提,是因果關系嗎?是不是有代價就一定有回報?付出是不是就為了回報?(文華枝付出腿換來其它乘客的安全,得到榮譽和上學機會)沒有收獲怎麼辦?遭人誤解怎麼辦?(替父還債的全國誠實守信模範武秀君)引導學生認識到,回報有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有顯性的有隱性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社會和他人的肯定,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舉例:維護人格尊嚴(由己推人到國家、由知到情到行。) 網化-即把教材內容組織成有層次的網路機構,使學生形成整體觀念,清清楚楚幾條線,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高中要求更明確) 3.對教材內容的組織(1)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教材已有的東西如何使之更有時代感,更能吸引學生興趣?材料的類型文字、圖片、音像針對的不一樣。視頻在激發情感方面的好處-師生之情,電影課-多彩的生命世界,多少案例合適?如何挖掘?一例到底?什麼時候用,先材料後觀點,還是先觀點後材料?因人而異,因情況需要而定,沒有最好,只有適合)(2)開展什麼樣的活動,是讓學生去體驗(很多過程不能再現,很多東西不能體驗)、去分析、去反思?藉助電視一些節目?(3)教學形式的使用 外在形式: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特點-避免非法侵害的劃圈,民族精神里的時間表、追尋高雅生活的車站) 內在形式:通過一個什麼東西把教材內容貫連起來?全面用過渡銜接語是一種方式,也可以通過一個人(在責任中成長)、一個企業(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一個物品、一個話題(新中國發展歷程-民族精神,上北京去旅遊-價格變動的影響)、一則案例或者一組對比案例(對比案例-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故事續寫-法律護我成長、防範非法侵害)。可以是一次都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合基礎較好學生或易於接受的知識),也可以是連續給(讓學生置身其中,始終帶著懸念和興趣聽課,對未知的東西都有一種好奇心) 最後,提醒教師們在創造性處理教材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惟不脫,把握核心(現象:教材幹凈,不看不用。) 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遵守兩條原則: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強調對教材的態度,創新不是要老師完全脫離教材,要相信教材是在國家課程標准目標指導下經教育專家編寫的,反映國家對培養人才規格的要求,具有很強科學性,是教學的很好的載體,是老師與學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平台,不要輕易否定,依個人意願任意取捨編排或拋開教材另搞一套。不惟是即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教學,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進、調整、重組的地方。後者是強調處理教材的行為,是指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社會、學校、學生的情況而有所創新。 2.貼近實際,講求實效(維護人格尊嚴的導入,責任的代價與回報的導入,隱私權一課的導入。) 教師平時應注意具體生活中的事例和學生問題的搜集。

Ⅲ 備課工作中的鑽研大綱和教材掌握教學目的要求和重點要做到哪些

①教師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是為了自己個人增長知識。教師在備課中鑽研教學大綱和教版材是為了教掌權握知識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育人才這就需要通過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掌握大綱和教材所要求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②明確在教學中使學生學習什麼和解決什麼。這里包括弄懂什麼——理論、原理、定理、法則、公式、規律等學會什麼——技能、技巧發展什麼——智力、能力培養什麼——道德品質、習慣形成什麼——思想觀和世界觀。

③在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過程中掌握各部分知識與完成上述教育目的的內在聯系尤其應注意切實掌握對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重點。通過這一系列的備課活動為駕馭教材而創造條件。

Ⅳ 如何把握語文教材教研活動效果

一、強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課程背景下的老師,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變成不斷充溢的一桶活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此,
我校提出了各學科組定期學習的要求:
1
、分散學習。為了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我校倡導「理論先行,實踐結合」的理念,學校為老師們訂閱了相關的教學資料,
鼓勵老師訂閱相關的教育書刊,力爭在理論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2
、集中學習。每周星期四課外活動時間,是我們語文組集中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也可以是本校學科帶頭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主講人准備的也很充分,
其他成員也在認真的進行學習筆記的摘抄。
3
、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組織教師參
加進修學校舉辦的各種進修、培訓活動,讓老師接觸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培訓學習的老師回到學校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梳理,然後形成書面材料,再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以進一步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
二、立足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一位優秀
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調動學生的能力,有駕馭課堂的機智。為了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
我校開展了一些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1、堅持組織老師開展「公開課」活動。
認真積極地開展校內上課聽課活動,
讓每位老師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位教師聽課不得少於十二節。要求上課的老師認真備課,認真上好課;要求聽課的老師按時到位,
認真做好聽課記錄。通過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集體教學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傳統。本學期,這個傳統繼續在我校語文教研組得到發揚。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一起討論,共同參與,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每次活動,我們都認真抓好以下環節:組織聽課,說課、評課、反思、總結。
2
、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即開展校內「同級教師同上一堂課」的活動,同級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針對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教學設計,
分別上一堂課,引發幾位教師教學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師的鑽研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
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年級段同學科教師教研。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組一個辦公室,
這樣同
級教師在一起辦公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隨時都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狀況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4、積極開展「評課」活動。在有公開課的一周,同級三位教師上完公開課之後,我們組就及時的進行評課,在評課這一環節,首先,上課的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及自己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然後,聽課的老師要積極對這節課進行點評,發現這節課的亮點,更多的是指出這節課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議,交流中,大家集思廣益,從多方面對一堂課進行更全面的構思,設計、認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讓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老師都能從課中受到啟發,獲得一些進步。 5、努力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切實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於日常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利用網路資源,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6、加強「推門聽課」力度。近幾年來,我校將推門聽課落到實處。校委會成員分組、分級進行不定時的推門聽課,讓每位教師的每節課都能做到准備充

分,落實到位,向四十分鍾要質量。在這些活動的開展中,教師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這樣的教研氛圍,不僅加深了教師間的相互了解,更促進了教師教學藝術上的提高,達到了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目的。 7、本學期我校要加強校際交流,向兄弟學校加大學習交流的力度,多聽優質課,示範課,促進我校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 1、學校規定每周星期三課外活動時間為課外閱讀時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為學生創造了條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他們參加了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如書法小組、古詩文朗誦小組,寫作小組等。 3、適當組織了其他語文課外活動,如自己動手辦手抄報,學校組織普通話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書法比賽,漢字聽寫比賽等等。 四、教學常規檢查常抓不懈,落實到位。 為了使教學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條理化,每個月的常規檢查,都狠抓落實,不走過場,認真細致,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通過督促、檢查,教師們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每到月底總能及時完成各項任務。 五、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有些教研活動開展的不夠扎實,在許多具體工作環節上缺乏創意,活動效率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出教研活動應有的作用。 2、個別教師對教研組活動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學能力提高不快,影響了教學成績的提高。 3、學生活動開展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夠。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還不夠,對其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關注不夠。 總之,我校的語文教研工作,有可取之處,當然也有許多不盡之處,這要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靈活處理,並隨時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取得聯系,隨時關注教育信息,與時俱進,讓我校教研取得更好的成效。

Ⅳ 如何研讀教材,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如果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那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解讀教材來理解課程標准,同時用課程標准來駕馭教材。 毫無疑問,教材又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第一,必須重視其他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使教科書與其他課程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整合、取長補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堅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如何鑽研教材,實現「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把握「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下稱「新教材」)的特點。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新教材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和內容設計上注重改革學生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踐、搜集資料、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新教材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中,試圖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形成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綜合考慮,反映在課題和內容的設計上,從而全面實現新課程的總目標。 第三,新教材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一方面關注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時恰當地反映學科發展新成果,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的傾向。 第四,新教材體現學生的身心特點。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呈現方式盡量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五,新教材為創造性教學留有餘地。新教材更多的是為教師進行教學提供資源,需要創造性地使用,絕不能簡單地把教材當作教條來教,落實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建設者的理念。 二、解讀文本,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生命化語言和思想的存在。 首先,要理解教材。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內化教材的內容和精神。「這法那法,鑽研不透教材就沒法。」1、朗讀,讀出情感。教師應該也必須把教學的內容(課文)朗讀好,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做到口中讀出聲音、眼中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手中讀出筆記。於永正老師認為,「老師朗讀得好,備課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師朗讀得好,課堂上才能自信地讓學生跟你讀。台灣王財貴教授認為,「跟我讀」是最簡潔、最有效的朗讀指導方法。「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靈性的、充滿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讀好了,一切講解都會顯得蒼白無力。」2、默讀,讀出見解。教師要潛下心來,與作者、編者對話,做到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何謂「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我們認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圖、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比如,我上《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一課,在研讀教材時,我發現編者說「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對於現在的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體會「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這一思想內涵呢?我進行大膽地調整,定位為「引導學生對『生』與『死』進行思考,確立『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即使是『死』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犧牲』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比如我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不僅喚醒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更從「小女孩」身上學到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真摯熱愛,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境況都不要放棄對生、對美、對善良、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這樣,在你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能夠「嘴上帶著微笑」;比如我上《九色鹿》一課,不僅要學生學習「九色鹿」的善良,更要學習「九色鹿」不畏強暴、勇於斗爭、處變不驚、敢於維護自己權益的精神,等等。 我以《匆匆》(人教社大修訂版教材第十二冊、人教社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為例,說說備課時,怎樣讀教材。(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有什麼特點,等等。(2)讀生字詞。「挪」、「蒸」(挪移、蒸融)做到讀准字音,了解字(詞)義,必要的時候,要查字典、詞典。比如,「蒸融」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說「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而不說「如薄霧,被初陽蒸發了」呢?我查《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中沒有「蒸融」這個詞,只好分別查「蒸」和「融」,再聯繫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來體味,發現朱自清先生用詞是極為考究的,「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給人的感覺是柔和、是無痕,這與「薄霧」、「初陽」是相稱的、協調的,更與整個文意——時間流逝的「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是一脈相承的,如果用「蒸發」就顯得生硬、突兀了。雖然這些不一定在課堂上講,但是老師要了解、要理解。生字詞,老師還要練習書寫,寫得工整、規范、漂亮,特別是「蒸」字,字形是難點。教師的板書,力爭讓學生看清筆畫筆順。(演示板書,看聽眾看清筆畫筆順。)(3)讀課後思考練習,明白意圖,為確定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一題有兩個要求,這兩個要求都非常重要。一是朗讀。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重要的目標,課程標准把它放在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課後練習也把這一條放在第一題; 二是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編者只提「想一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這是降低要求。怎麼處理呢?先默讀思考;然後交流討論;最後說一說。只要說到要點,允許不完整、允許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②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這一題,目的是啟發學生讀中用心感悟,落實課標提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方法是:讀書、聯系生活實際、與同學交流、說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為什麼「特別喜歡」。教師可以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策略,如用好題中給的例子,分析這樣表達的好處。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③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再寫幾句。 分析:這是一道「理解與運用」語言,使學生既得「意」又得「文」的練習。先是讀中找,找到作者「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內容,體會作者把看不見的「日子」匆匆的腳步,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形象可感,並且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疊詞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然後,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讀寫結合,運用語言。 ④背誦課文,並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分析:這個練習主要是積累語言,落實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的目標。 課後思考練習,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編者意圖的集中體現」(袁微子)。換句話說,一篇課文的教學,一個課時也好,兩個課時也好,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讀自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獨立完成課後練習,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這篇課文老師就算教完了、學生就算學完了。(4)讀單元組「導讀」和語文園地的「回顧·拓展」,明確教材的位置、作用、訓練點等。 《第一組》(導讀),第一自然段,提示本組課文的內容(主題)「感悟人生、獲得人生啟示」;第二自然段,提示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表達方法」,嘗試運用。《匆匆》課後思考練習2、3就是落實這兩個訓練點的。 再看《回顧·拓展》,提示了這么兩點,一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二是獲得這種見解的方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獨立思考。《匆匆》課後思考練習2就是這一訓練點的具體化。(5)朗讀課文,教師先要把課文朗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3、讀《教師教學用書》,「站在編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的《說明》部分對全冊教材的基本結構、主要特點、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是我們把握該冊教材和教學的重要依據,讓我們「胸有全冊」;《教師教學用書》的每個單元,先是「導讀」,提示整組教材的主題、特點、訓練點等,讓我們「胸有全組」;《教師教學用書》的每篇課文,包括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等,讓我們「胸有全篇」。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制定教學目標了: 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 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目標的簡約概括,因此,教學目標的②③兩項是教學的重點;又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他們對時光易逝、對人生哲理還缺乏實際生活體驗和思考,因此「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4、我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 這是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來的,即「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教教材」到「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是一個質的飛躍、是歷史性的進步。 「用教材教」的可能性。我們處在信息化社會,信息的豐富多彩與信息獲取途徑的方便快捷,使得我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補充教材、拓展教材、豐富教材。再則,學生生活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使教材在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的同時,變得生動和豐富起來。 「用教材教」的必要性。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現的,文本是相對固定的。雷實教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員之一)曾說:「教材,在它出版之日起,就落後於時代了。」我們在用教材的同時,有必要根據時代變化的要求,對它進行必要的補實,甚至修正,常教常新,常用常新,年年歲歲「文」相似,歲歲年年「教」不同。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教材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那種置教材於「課後」,隨意「超越文本」、「超越教材」是不可取和不負責任的。「教教材」、「教好教材」仍然是基礎、是前提。如果教教材、教好教材都存在問題、都有困難,那麼,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無異於緣木求魚,甚至有荒廢教材、糟蹋教材的危險。因此,在備課中,教師一定要理解教材,分析教材,鑽研教材,還要廣泛閱讀、豐富積累、關注生活、了解學生,為創造性使用教材作充分准備。比如第十二冊編排的「實踐活動」《「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在農村,沒有「有關的單位」可以訪問,也沒有「圖書館」和「網路」可以查閱有關資料,怎麼辦? 一是,老師做職業生活的有心人,天天都在備課,比如把「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地球日」、「世界大氣日」的報紙,收集起來,給學生讀。老師的這種習慣也將自然不自然地影響學生、傳遞給學生。 二是,引導學生學會看電視,注意從電視節目中獲取信息,特別是中央10套教育科學頻道,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三是,從身邊出發、從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比如稿紙正、反面用,比如不用一次性水筆,比如盡量少用塑料袋等。(

Ⅵ 教師在備課時怎樣解讀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部分教學專家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時間內對教學思想和課程標準的詮釋,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 。教材也是課程標准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學生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和依據 。 解讀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必備環節。解讀教材不僅要了解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和呈現方式變革的含義,還要了解教材創作的深層邏輯。教材與普通文本的不同在於它是要讓外在於學生的人類知識、智慧與學生的經驗與智慧相融。教師一方面要會認同教材所闡述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同構;另一方面教師又必定要根據自己的風格,根據自己對學生的預計對教材進行還原、解讀,重新建構,實現異構,產生超出預期的增值效應。 教材被就賦予了兩種意圖:一是作者意圖(文章本身的主旨);二是編者意圖(往往代表時代)。這二者有時一致,有時不同,往往是編者意圖更切合教育,因此,教師既要明白作者的意圖,更要明白編者的意圖。要學會把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內化為教師自己的教學思想,外化為課堂教學行為。 教師備課時要通讀教材,要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要理解編者的意圖,理清編者的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特點。首先要從整體上認識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每個部分的地位與作用,明確每一章節的編排意圖。要學會從教材內容中去把握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學重點是針對教材而言的,是構成每個教學階段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教學難點是針對學生主體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較抽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學習內容。教學關鍵是指教材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某一部分知識或需要解決的某一類問題的突破口,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中介與橋梁。 教材是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盡管它在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但它在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候,要避免只停留在對教材文本表面的結論和表述的理解上,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價值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潛入知識的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中去。比如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在備課時,要能讀透文本,要能與作者一起思考,要能理解作者的思路,要能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維過程。再如在數學學科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能把握好教材中省略了的思維過程,要能立足於教材,要會展開教材。 備教材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脫離了教材的教學活動不能稱其為教學活動,只能是師生之間無目的的人際交往。不能准確把握教材內容的教學活動,也會導致教學內容科學性思想性的偏差。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准確地解讀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Ⅶ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Ⅷ 語文集體備課應該如何備

集體備課是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最重要的載體,是實施有效教學最重要的抓手。集體備課如果只注重了形式的完善,而忽視了實際的效果,最終失去的恐怕絕不僅僅是備課這一教學的重要環節,而是整個教學的全部。所以,有效教學應該從有效備課抓起。通過長期的摸索研究,筆者以為,有效的集體備課必須扎實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抓好集體研讀教材。集體研讀教材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關於研讀教材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一段話堪稱經典,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銘記。於老師如是說:教學上這法那法,研讀不透教材就是沒法。所以,要想課堂高效益,教師就必須在研讀教材上花大力氣。只有把教材研讀透徹,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只有教師真正讀進教材,教師才能找到處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不能讀進教材,讀懂教材,讀通教材,只是以己之昏昏,欲使學生之昭昭,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學校抓語文集體備課應該從抓備課組集體研讀教材開始。 要抓好集體研讀教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每年寒暑假,學校可以分學科按年級組組織全體教師一起學習研讀教材,研究教材的編排體例,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研究每篇課文每個章節的解讀,研究教材的處理,交流研究的體會。第二步,按教材單元,將備課組分成若干小組,研究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研究單元中每篇課文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形成一個單元集體備課的初步方案,然後在備課組內再進行集體討論。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分工落實任務,利用寒暑假期,爭取形成全冊教材的一個初步的教案,並統一列印分發到備課組的所有教師,供全體教師學習參考。 二是抓好集體研討教案。集體研討教案是提高集體備課質量的關鍵環節。集體研讀教材,形成初步的教案只是為集體備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不意味著集體備課已經結束。而對形成的教案的進一步研討,才是集體備課提高質量的關鍵環節。集體研討教案也不能就教案研討教案,而是,首先要明確一名教師在一個班級進行試上,備課組其他教師集中聽課,聽課之後,根據課堂實施情況,目標達成情況,學生課堂學習狀況,再對教案展開研討,做到有的放矢,討論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說教學目標定位是否需要調整,教學流程如何更加合理,教學難點突破有沒有更好更新的辦法,教學課件需要進行怎樣的修改完善等等。通過集體聽課之後對教案的深入研討,使備課組的每一位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都能做到不僅心中有案,而且心中有課。 三是抓好個人的二次復備。個人的二次復備是提升集體備課質量的保證。各個班級有各個班級不同的學情,各個教師有各個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所以,即使再完美的教學案也不能完全照搬,還必須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個人的二次復備。在二次復備過程中,一要重視對班級學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備課不僅備教材教法和學法,更要備學生;二要重視對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研究和准備,讓課堂在預設中順利前行,在生成中綻放精彩,使課堂成為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三要重視對學生課堂質疑的研究和准備,努力使課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夠抓住實質,不斷引向深入,從而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文本之後的東西,使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四要重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的不同的作業和練習設計,保證不同的學生都能在作業練習中有收獲,有成就感。五要記下備課感受和聽課研討的心得體會,形成教師自我的教學反思。 抓好以上三個環節,最終將集體備課之後形成的個人二次備課的教案再交備課組長審閱簽字,教師拿著簽閱的教案再走進課堂,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定會大大提升。

Ⅸ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Ⅹ 回顧《教材研讀是語文備課的重中之重》這門課,課程中哪些話讓您印象最深給您哪些啟發或反思

培學習筆記——教材研讀是語文備課的重中之重 參加國培遠程學習,認真學習了內《教材研讀是語文備容課的重中之重》這門課,專家的觀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對課程中「教材研讀切忌隨意接受他人或現成的解讀結論」這一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在講座中薛曉光教授告訴我們:教材研讀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先看教參再看文本。 先看教參容易隨意接受他人或現成的解讀結論。教材研讀首先要珍視、梳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和發現,然後才是整理評判、消化吸收他人解讀的見解和觀點。教師不能先入為主、用別人的閱讀來替代自我閱讀。 我也覺得細讀文本勝於鑽研教材,細讀文本生發出來的感受真切靈動。僅靠教參備課就象光聽別人講游泳技法,自己是學不會游泳的。 之所以認為這個觀點大家更要注意的原因是,現在許多教師混淆學段的要求,把第一學段的課上成第二學段的課,把高年級課上成中年級課,沒有理解把握各學段的要求。這一點語文教師表現尤為突出一些。 教師要深入學習本學科的課程標准,掌握各年段的重點,才能更合理的設計我們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合理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教材研讀與語文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