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 關系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例略。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什麼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於「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麼,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麼。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於何,在哪裡。如:且焉置土石?
⑥於此,在這里,在那裡。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
② 請叫語文高手或語文老師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首長篇抒情詩。全詩共三百 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離騷」二字,古來有數種解釋。司馬遷認為是遭受 憂患的意思,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 漢代班固在《離騷贊序》里也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曹憂作辭也。」 王逸解釋為離別的憂愁,《楚辭章句·離騷經序》雲:「離,別也;騷,愁也; 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在歷史上影響 較大的主要是這兩種。因司馬遷畢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辭中多有「離尤」 或「離憂」之語,「離」皆不能解釋為「別」,所以司馬遷的說法最為可信。 《離騷》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史記·屈原賈 生列傳》說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讒而被懷王疏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也 認為《離騷》創作於楚懷王疏遠屈原之時。
《離騷》反映了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願為之效力 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詩纏綿悱惻,感 情十分強烈,他的苦悶、哀傷不可扼止地反復迸發,從而形成了詩歌形式上迴旋 復沓的特點。這種迴旋復沓,乍看起來好像無章次文理可尋,其實是他思想感情 發展規律的反映。《離騷》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從開頭到「豈余 心之可懲」,首先自敘家世生平,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又出生在一個美好的日子 里,因此具有「內美」。他勤勉不懈地堅持自我修養,希望引導君王,興盛宗國, 實現「美政」理想。但由於「黨人」的讒害和君王的動搖多變,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現實的尖銳沖突之下,屈原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顯示了堅貞的情操。後一部分極其幻漫詭奇,在向重華(舜)陳述心中憤懣之後, 屈原開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這些行動都以不遂其願而告終。在最 後一次的飛翔中,由於眷念宗國而再次流連不行。這些象徵性的行為,顯示了屈 原在苦悶彷徨中何去何從的艱難選擇,突出了屈原對宗國的摯愛之情。
一般認為,《離騷》的主旨是愛國和忠君。司馬遷說:「雖放流,睠顧楚 國,繫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在《離騷》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繫心懷王」的詩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 美人之遲暮」,「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等。詩中用了一些婚姻愛 情的比喻,如「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 他」等,以這種男女之間感情的不諧比喻君臣的疏遠。根據中國傳統的倫理習慣, 棄婦的哀怨是以對夫君的忠貞為前提的,所以,這些詩句可以解釋為屈原的忠君。 國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象徵,而且只有通過國君才能實現自己的興國理想。 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愛國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愛國之情,是和宗族感情連在 一起的。如他對祖先的深情追認,就是一種宗族感情的流露。屈原的愛國感情更 表現在對楚國現實的關切之上,從希望楚國富強出發,屈原反復勸戒楚王向先代 的聖賢學習,吸取歷代君王荒淫誤國的教訓,不要只圖眼前的享樂,而不顧嚴重 的後果。如「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以及引後數句,列舉 了夏啟、羿等由於「康娛自忘」而遭到「顛隕」的命運,向楚王提出了警告。他 對那些誤國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滿了仇恨,「椒專佞以慢慆兮,榝殳又欲充夫 佩幃。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君昏臣佞使得楚國處境岌岌可危。對 宗國命運的擔憂,發而為一種嚴正的批判精神,這是《離騷》中非常值得珍視的 地方。
在《離騷》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表示將用生命來殉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詩中當然 不能全部表明,但我們從《離騷》中仍能約略知道一些主要內容。這就是明君賢 臣共興楚國。首先,國君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國家。《離騷》雲: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鋪。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次, 應該選賢任能,罷黜奸佞。詩中稱贊商湯夏禹「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並列舉了傅說、呂望、寧戚、百里奚、伊尹等身處賤位卻得遇明君的事例,藉以 諷諫楚王。另外,《離騷》批評現實道:「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度。」所謂「規矩」、「繩墨」顯示了屈原對制度法 令的重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內容之一。總之,相對於楚國的現實而言, 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進步,並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向。當然,屈原念念不忘君 臣的「兩美必合」、和諧共濟,還與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關。《史記·屈原賈生 列傳》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 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王的不信任和佞臣的離間,導致君臣乘違,事功 不成,這是屈原悲慘人生的症結所在。所以,他在詩中反復地詠嘆明君賢臣,實 際上也是對楚國現實政治的尖銳批判,更是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嘆,其中飽 含著悲憤之情。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堅貞高潔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輝形象: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 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 唯昭質其猶未虧。……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 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從這些香草和裝飾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奮發自勵、蘇世獨立的人格。「路漫 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則是其人格的外在顯現。 探求的熱情和功業未就的焦慮,發而為對有限時間的珍視,「汩余若將不及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惡劣的政治環境, 使屈原陷入極端艱難的處境之中,但他卻以生命的摯誠來捍衛自己的理想:「余 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正是在這強烈自信和無所畏懼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對楚王及腐敗的佞臣集 團展開尖銳的批判:「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唯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屈原的形象在《離騷》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 斗爭精神,激勵了後世無數的文人,並成為我們的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徵。
《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後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 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 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 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 為裝飾,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徵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斗爭的雙方。總之, 《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徵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 藉而且生動。
《離騷》對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寫。第一次遠逝歷經多處神界,最後 受阻於帝閽。第二次遠逝,由於目睹故國而不忍離去。對這兩個情節的理解,一 般根據「靈氛」所言「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認為象徵屈原試圖離 開楚國另尋可以實現自己理想之處,但由於對宗國的留戀而終於不能成行。這兩 次遠逝中都有十分壯麗的場景,試看這一段的描寫: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 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於咸池兮, 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 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 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 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 妒。
望舒先驅,飛廉奔屬、鳳凰承旗、蛟龍為梁,在這些神聖形象的支持下,屈 原顯得如此從容、自由,他偉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輝燦爛。這里顯出了對自己信念 的執著,表現了對世俗的蔑視。因此,這兩次遠逝,既是一種象徵,又是屈原形 象的一種折射。周流求女一節,歷來詮釋最多。從《離騷》的全詩來看,屈原所 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當政,屈原在現實中同時遭到昏君佞臣兩者的 排斥。也正是在這種絕境之中,屈原才開始「上下求索」的歷程。求女失敗之後, 靈氛用「兩美必合」鼓勵他往別處尋覓。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現實遭遇在 詩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詩中應該象徵著對明君賢 臣的嚮往,也表現了屈原 雖在絕望之中,仍不放棄對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香草美人」作為詩歌象徵手法,是屈原的創造,但它們又是與楚國地方文 化緊密相關的。《九歌》是巫術祭歌,是楚地「信巫術,重淫祀」(《漢書·地 理志》)的文化習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節是「人神戀愛」,往往以人神 戀愛的成功來象徵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艱難,又使《九歌》充滿了悲劇色 彩;香草作為獻祭或巫神取悅對方的飾物,在表層意義上是一種追求愛情的象徵, 而它的內核又暗示著宗教的諸種情境;《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間的事,其 中自然就假想了許多駕龍驂螭的飛升情節。屈原顯然是熟悉楚地民間祭祀文化的, 民間文化中這些成熟的文學意象,必然會對他的創作產生影響。《離騷》中最耐 人尋味的「求女」,與《九歌》中人神戀愛的情節頗有類似之處。至於香草和飛 升的細節,與《九歌》也很相似。這些較為原始的楚地民間文化中的文學意象不 但被屈原藉以描述現實,同時也幫助屈原進入古代神話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過對來自歷史和人類心靈深處的自由和激情的體驗,達到對現實的超越。
相對於《詩經》,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點。《詩經》的形式是整 齊、劃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則是一種新鮮、生動、自由、長短不一的「騷 體」。這種形式是建立在對民間文學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 民歌句式參差不齊,並且採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說苑 ·善說》)。而與《離騷》有直接關系的則有《九歌》。顯然,《離騷》學習借 鑒了楚歌的形式特點。不僅如此,《離騷》還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黃伯思 《翼騷序》雲:「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並且還舉「些、只、羌 、誶、 謇、紛、侘、傺」作楚語的例子,舉「頓挫悲壯,或韻或否」作楚聲的例子。 《離騷》中的楚地方言還有很多,屈原採用這些楚地方言,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 和生動性,同時,對「兮」等語助詞的多種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變化,這 些句式和委婉輕靈的楚聲相結合,很適合於各種不同情緒和語氣的表達。楚語還 使《離騷》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氣息。
③ 是語文老師的進來下
我也曾經讓同學組織過這樣一場班會
將一些事先挑好的典型對聯進行分類
什麼才算典型呢
一:對仗整齊、句列清晰等句式好的
二:語言非常優美的
三:具有時代意義及歷史意義的
四:運用廣泛的對聯
然後你進行排列語句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去講對聯的格式
剩下的語言方面的問題就得靠你自己了
幫你寫一些對聯:
東風迎新歲
瑞雪兆豐年 春草滿庭吐秀
百花遍地飄香
東風吹出千山綠
春雨灑來萬象新
削平山嶺鋪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橋
山青水秀風光好
人壽年豐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鶯啼楊柳風
春到碧桃樹上
鶯歌綠柳樓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萬里潮
滿懷生意春風藹
一點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豐稔歲
神駒騰躍吉祥年
鶯遷金谷曉
花發錦城春
春暖風和日麗
第豐物阜民歡
枝頭梅綻新春麗
海角龍騰偉業興
大地時時騰紫瑞
春風處處醉芳菲
千山齊唱迎春曲
萬水同吟幸福歌
桃紅映人面
水綠織克光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雪愛梅花人愛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動
萬戶千村日月新
玉龍吐寶慶吉日
金鳳含珠賀新年
雪映豐收果
梅傳喜慶年
樂滋滋為四化
笑盈盈迎顧客
春滿神州蘇萬物
文昌藝苑譜千篇
室內聲屏觀世界
樓前竹柏寫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綠
堯天日麗曉霞丹
處處春光好
家家氣象新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為一家
元日有杯皆進酒
春來無處不飛花
海島春融花競放
南天日暖鳥爭鳴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緣冀北送春風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喜報英雄門第
春到光榮人家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國度創文明
美酒歡心杯起舞
春風得意筆生花
爆竹聲聲春訊早
桃符處處歲時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穀豐
提高醫療質量
增進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畫展
三溪碧水聽詩吟
春潮湧起千江雪
海域探來萬斛珠
院庭不大聚財富
柴門雖低出人才
大地春光好
農村氣象新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春臨玉宇繁花艷
福到門庭喜氣盈
幾行柳綠山川秀
一樹梅紅天地春
百貨風行財政裕
顧客雲集市聲歡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紅梅錚骨傲雪
桃李笑顏迎春
新春喜飲豐收酒
佳節樂吟改革詩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萬里河流似利源
爆竹傳笑語
臘梅吐幽香
春滿勤勞門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細雨傳春訊
枝上黃鸝送好音
學海無涯勤可渡
書山萬仞志能攀
術業宜從勤學始
韶華不為少年留
錦秀山河美
光輝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春風吹綠千枝柳
時雨催紅萬樹花 樓外春陰鳩喚雨
庭前日暖蝶翻風 雨洗杏花紅欲滴
日烘楊柳綠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氣滿山川 笑盈盈辭舊歲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澤國長安大地春
福澤百姓方為好
綠遍九州始是春 處處桃花頻送暖
年年春色去還來
艷陽照大地
春色滿人間 春自寒梅喚起
香由乳燕銜來 人壽年豐家家樂
國泰民安處處春 千里春風勞驛使
三秋芳訊寄郵人 彩龍起舞迎春到
金鳳騰飛報喜來
寒盡桃花嫩
春歸柳葉新 日暖風凋雨順
家和人壽年豐 高天冬去蘇萬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妝祖國春不老
喜看僑鄉喜氣多
兩手繭花芳歲月
一身農藝富山鄉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煙 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花承朝露千枝發
鶯感春風百囀鳴
風卷雪花辭臘去
香隨梅蕊送春來
麗日驅寒梅早放
春風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麗日
無地不春風 好山好水好景
新歲新春新人
臘梅吐芳迎紅日
綠柳展枝舞春風
人壽年豐歌盛世
山歡水笑慶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處
樂為兩岸月圓時
風移蘭氣入
春逐鳥聲來 年豐人壽福滿
鳥語花香春濃
窮而有志思壯舉
學不自滿求創新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雄雞三唱送臘去
喜鵲一聲迎春來
地暖花長發
村幽鳥任歌 旭日橫空出世
臘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紅雨
鶯擲金梭破綠煙
沾墨才題梅似雪
揮毫又賦柳如煙
慶豐收全家歡樂
迎新春滿院生輝
巧理千家事
溫暖萬人心 年豐德茂福盛
家旺國興人和
晴綠乍添垂柳色
春流時泛落花香
珠樹自繞千古色
筆花開遍四時春
只因一夜春風到
頓教滿園瑞草喧
風景這邊好
江山如此嬌 共慶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間
階前春色濃如許
戶外風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開新運
萬里笙歌樂太平
江山似畫鶯啼序
歲月如詩蝶戀花
錦秀山河美
光輝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春風吹綠千枝柳
時雨催紅萬樹花 樓外春陰鳩喚雨
庭前日暖蝶翻風
雨洗杏花紅欲滴
日烘楊柳綠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氣滿山川 笑盈盈辭舊歲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澤國長安大地春
福澤百姓方為好
綠遍九州始是春
處處桃花頻送暖
年年春色去還來
艷陽照大地
春色滿人間 春自寒梅喚起
香由乳燕銜來
人壽年豐家家樂
國泰民安處處春
千里春風勞驛使
三秋芳訊寄郵人
彩龍起舞迎春到
金鳳騰飛報喜來
寒盡桃花嫩
春歸柳葉新 日暖風凋雨順
家和人壽年豐
高天冬去蘇萬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妝祖國春不老
喜看僑鄉喜氣多
兩手繭花芳歲月
一身農藝富山鄉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煙 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花承朝露千枝發
鶯感春風百囀鳴
風卷雪花辭臘去
香隨梅蕊送春來
麗日驅寒梅早放
春風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麗日
無地不春風 好山好水好景
新歲新春新人
臘梅吐芳迎紅日
綠柳展枝舞春風
人壽年豐歌盛世
山歡水笑慶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處
樂為兩岸月圓時
風移蘭氣入
春逐鳥聲來 年豐人壽福滿
鳥語花香春濃
窮而有志思壯舉
學不自滿求創新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雄雞三唱送臘去
喜鵲一聲迎春來
地暖花長發
村幽鳥任歌 旭日橫空出世
臘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紅雨
鶯擲金梭破綠煙
沾墨才題梅似雪
揮毫又賦柳如煙
慶豐收全家歡樂
迎新春滿院生輝
巧理千家事
溫暖萬人心 年豐德茂福盛
家旺國興人和
晴綠乍添垂柳色
春流時泛落花香
珠樹自繞千古色
筆花開遍四時春
只因一夜春風到
頓教滿園瑞草喧
風景這邊好
江山分外嬌 共慶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間
階前春色濃如許
戶外風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開新運
萬里笙歌樂太平
江山似畫鶯啼序
歲月如詩蝶戀花
幾點梅花添逸興
數聲鳥語助吟懷
鶯梭織出添花錦
燕剪裁來特色春
淑氣千重山水秀
春光萬里畫圖新
東風吹暖英雄門第
喜報映紅光榮人家
國逢安定百事好
時際芳春萬象新
山河有幸花爭放
天地無私春又歸
花香滿院花覺趣
鳥語飄林鳥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潤蓬島花濃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朝暉
綠柳千條征淑氣
紅梅萬點綴新春
漁歌唱平千頃浪
螺號喚醒萬家春
注意衛生延年益壽
講究科學祛病去災
冬去猶留詩意在
春來身入畫圖中
嶄新歲月春天地
喜慶年頭壽山川
旭日壽星贈五福
東風彩筆繪三春
燕舞鶯歌喜盈在地
桃歡李笑春滿校園
漁歌曉迎紅日出
風帆暮載錦鱗歸
蛇盤玉兔年有吉
雪舞紅梅院多祥
風回山野波爭舞
春到人間花怒開
布穀鳴春人勤物阜
瑞獅舞彩國富年豐
堤外波光萬里碧
海上漁舟千擔銀
天泰地泰三陽泰
家和人和萬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間春色九州同
為人師表誨而不倦
替國樹才教必有方
點點輕舟騰巨浪
陣陣漁歌卷春風
翻騰稻菽千重浪
笑綻工商萬朵花
剛嘗盛世開懷酒
又賦春風得意詩
指點江山春光滿目
激揚文字彩筆生花
春來處處綠成海
花放枝枝紅到樓
山經春雨清如洗
柳坐東風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層浪
玉樹長含萬里風
樹雄心攻克科學堡壘
立壯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風舞動門前柳
喜雨催開苑裡花
商業繁榮迎客笑
葯都珍草祝人康
萬里和風吹柳綠
九州春色映桃紅
常備不懈苦練過硬本領
緊握鋼槍守衛大好河山
紫筍破冰辭舊歲
紅梅得意鬧新春
玉樹暖迎滄海日
珠花光動錦城春
槽邊不乏千里馬
倉內常存萬石糧
企業自主幹群意氣奮發
質量優先生產捷報頻傳
④ 對外漢語教師怎麼成為中學語文教師
您是對外漢語老師嗎?幹嘛想去學校做語文老師呢。現在對外漢語這個行業不是蠻好專的嗎,來中屬國的老外越來越多,但是專業的老師沒那麼多的。我以為是做高中語文老師的,後來因為覺得壓力太大,然後轉行在上海子宇漢語做對外漢語老師的,我覺得對外漢語老師這個行業還是蠻好的,收入也不錯,時間也自由
⑤ 誰能猜出我的語文老師是誰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柯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徐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老師
⑥ 求語文老師賞析一篇我寫的作文《我的快樂之旅》
(我不是語文老師)文章寫的不錯,比喻手法用的挺巧妙的。但是如果能舉例說明的話就更加畫龍點睛
⑦ 中學語文教育界的名師有些誰
比如像王壽山、魏書生、於漪、呂叔湘、張志公、劉國正、錢夢龍、李吉林、丁有寬、章熊、潘鳳湘、宇鴻彬等老師
⑧ 你理想中的語文老師是怎麼樣的100字
我心中理想的語文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至於這位引路人應是如何的模樣?在我心中,男的,必是風度翩翩,氣宇非凡;女的,必是眉清目秀,溫文爾雅,所謂「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但刻意的裝扮,我認為是不需要的,畢竟引路人不是演員,不需要花枝招展與嘩眾取寵,而「為人師表」,也不過如是.
我理想中的語文老師,就應該是這樣,風趣幽默,妙語連珠,而非故作姿態,矯揉造作.因為適時的幽默,不至於課堂過於沉悶;善意的玩笑,也很能促進師生間的情誼.然而,這往往需要一種睿智.這樣一種睿智,並非孔明周瑜,而是一份靈光慧黠,一抹豁達灑脫.
我理想中的語文老師,應該專業知識豐富,腹有詩書,卻仍然終身學習.所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課堂外,他點燃深夜的明燈,翻閱泛黃的書籍,孜孜不倦,一如緩緩輕舟,沉浸知識茫茫的海洋;於課堂上,他才得以拋下顆顆露珠,灑下絲絲細雨,循循善誘,一如涓涓細流,滋潤我們乾涸的心田.《論語》里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其實這番話不僅適用於學生,更適用於老師.在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就應該是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問書本,問社會,甚至問學生,而不是以「老師」的名號在學生面前宣揚權威.
是的,在我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老師就是這樣,不僅才華橫溢,更重要的是有著一種荷花般的高風亮節;不僅是引路人,更是一位友人,一位長者.在他面前,你可以敞開心扉,你可以得知世界,你還可以安心的在他的護航下,一路前行.
⑨ 字典我的語文老師600宇
我有一個美麗的校園,校園里不僅有嬌柔艷麗的花朵、小草和樹木,還有同學專們活潑的身影.
春屬天來了!各種各樣的花朵都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就連小草也不甘示弱,使勁的往上長.「轟轟轟」,一場春雨突然下起來,讓小花怕極了.雨停了,這是,下課鈴也同時響起了.老師還沒來得及說下課,有些同學就想寬大的操場上去玩了.老師說下課的那一會兒,同學們不管三七二十一,都飛快的沖出了教室.特別是我們班上那幾個調皮的,比如楊玉誠啊,張晨佩啊……
夏天來了!小花長得更艷麗了,小草長得更茂盛了,就連同學也長高了.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而蜜蜂確在花叢中忙碌著,從來不偷懶.雖然炎熱的夏天來臨了,但是,同學們的熱情確沒有減輕,反而高漲了許多.原因有兩點:一是男同學可以穿上帥氣的襯衫;
⑩ 語文怎麼是體育老師教的
這個和小學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英語是體育老師教的一個意思,就是說你語文、數學、英語水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