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及教育啟示
當代主要觀點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任何一種傳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徵。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
·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中,知識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靈的,而是需要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
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個體之外,盡管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並且獲得了較為普通的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種知識有同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
顯然,這種知識觀是對傳統課程和教學理論的巨大挑戰。照建構主義看來,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於某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或假設,並不是解釋現實世界的「絕對參照」。某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知識固然包含真理,但是並不意味著終極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肯定還會有更真實的解釋。更為重要的是,任何知識在為個體接收之前,對個體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也無權威性可言。所以,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來作為讓學生接收的理由,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而且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學習觀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傑關於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實現的雙向建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構主義者更重視後一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並不是發展起供日後提取出來以指導活動的圖式或命題網路,相反,他們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於指導活動的圖式。
任何學科的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畫畫,學習總要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即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因此,學習不是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刺激──反應」那樣。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建構主義者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教學觀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主要有:
由於事物的意義並非完全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源於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的基礎。因此,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構主義者的廣泛重視。這些思想是與維果斯基對於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視的思想相一致的。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於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這一思想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相一致。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不是知識權威的象徵,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並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當然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夥伴或合作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簡言之,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並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的程度。
提倡情境性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其實,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於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意義的建構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一切都要圍繞這種最終目標來進行。
同時,教學應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為此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authentic task),不能對其做過於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境。由於具體問題往往都同時與多個概念理論相關,所以,他們主張弱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交叉。這種教學過程與現實的問題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於情境當中,教師並不是將提前已准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甚至有人主張教師不要備課),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的探索。主張,一方面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的基礎,同時又要留給學生廣闊的建構空間,讓他們針對具體情境採用適當的策略。
建構主義者在吸收維果斯基、認知信息加工學說、皮亞傑、布魯納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許多富有創見的教學思想,如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性;對於學習做了初級與高級學習的區分,批評傳統教學中把初級學習的教學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級學習中;提出合作學習、情境性教學等,對深化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但是,傳統教學重視知識的確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這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盤否定它,同樣會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錯誤,會引起教學上的混亂。提倡情境性教學,力主具體和真實,但由此而反對抽象和概括,認為進行抽象的訓練是沒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這種說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