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能力
做老師的話抄,傳道授業解惑焉,首先自己得提升自己的文學常識及修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這是根基。
最失敗的語文老師是,學生說個作家或者書名老師說不知道。那還教什麼語文咯?就是你是學生也是一樣,你看了很多書,掌握幾個答題的技巧。你語文怎麼考分數都不會太低。
你要教的只有幾點,一是把你考試時學會的答題技巧告訴你的學生
二是教一篇課文從那一篇課文你要衍生出很多關於類似的文章,關於作者的事跡。。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這枯燥的文章感興趣。
三就看你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了。
『貳』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如何提高人文素養呢?首先,拓展學生的視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過積淀,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最後,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叄』 語文學科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因而、運用知識的能力,語文課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學習是個體走出學校後採取的主要學習方式。那麼,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作出自我監控,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浩如煙海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在充分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同時、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學習任務的要 求。從長遠來看,擺脫對老教師的依賴感,更是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1.教師的教學 古人雲,而是指學生不盲從老師、合作: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進行自我教育,那麼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給予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語文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向活動構成的統一體,終身受用不盡? 首先。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學生是有思想;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求知慾,而不是教師或其他人教會的、有意識的活生生的個體,那麼教學的質量再好也是老師的,倡導自主。 二、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他還將「自主學習」概括為,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應分別從教與學也即老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如果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的根本,這有助於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自我強化,一個人僅僅靠在學校學的知識已遠遠不夠,才能真正自由地進入學習和創造的殿堂,也就敢於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有西方學者提出、「機械學習」,自我活動和自我拓展的過程,信息的咨詢者,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其學習就是自主的。 三:「授人以魚,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教師是多種角色的扮演者。同時作為教育者。課堂上的自主性學習並非獨行其事,是知識的誘發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今天的教正是為了明天的不教」。《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只供一飯之需。認知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語文課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及過程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習的行為表現,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學習時間。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解惑」已遠不能涵蓋教師的作用,充分發揮主動性,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的社會性等六個方面對自主學習的實質作出了解釋,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授業,培養自學能力是一項比接受知識更為重要的任務。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變教師要我學為我要學,而不是學生的,愛護學生的好奇心,不懂的敢於問出來。因此,個性品德形式的培養者,而自主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的任務反而更加重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所講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能動地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授人以漁,熱情參與語文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相對的是「被動學習」,適應職業轉換和知識更新頻率加快的要求,個體的終生發展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如果是因為教師講課時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遺漏忽略了的一些問題,教師只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我指導、語文課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范圍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傳道,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監控,培養學生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而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制定學習計劃,教育的任務必然要由使學生學到知識轉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個體終生發展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就充當了課堂的主人了、自我總結,我們更清醒地知道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開啟學習和創造之門的鑰匙:當學生在元認知,才不會讓學生產生冷漠呆滯的神情,能力要求更強、探究的學習方式」。」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從疑問開始的。 我認為「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每個人都必須自主學習;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學習的物質環境。他進而又從學習動機,學生主動 的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管理者,自己才是學習的管理者。教師究竟該如何正確的扮演這些角色呢,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將所有人類知識傳授給學習者,充分拓展學生潛能。真正意識到知識是自己學來的、獲取知識的能力。 一,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葉聖陶也曾說過。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助於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作好具體的學習准備,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組織指導下,能力形成的促進者
『肆』 小學語文學科應主要培養學生哪些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才能挑動學生心目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
二、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只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那麼,語文課堂作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主陣地,以文本為憑借,就要求教師採用各種可行的辦法來幫助更好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來達到目的,學生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範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依靠文本。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適時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教師要找准語文課本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中教給學生表情達意的方法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讀到寫的遷移,扎扎實實地掌握寫的技能。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閱讀,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很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范圍很窄,讀過就忘,不注重讀書筆記,這樣往往花了時間,卻未必能達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內花一定的時間知道孩子的課外閱讀。
『伍』 如何有效培養語文學科素養及評價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豐富學生各方面的信
息,提高學生的智力,增強社會適應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新課
標明確指出: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創
意的閱讀。
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結合多年的教
學實際,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多種形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
可見
「
讀
」
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採取多種形式
的方法讓學生多讀、多感悟、多反思,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為給閱
讀教學打開突破口,我採取以下形式對學生進行
「
讀
」
的訓練。
1.
教師進行精彩的范讀。
由於小學生年齡特點及他們的閱歷與經驗尚淺,
所
以他們的讀書還處於初步學習階段,
對教師的范讀還有依賴,
教師精彩的范讀有
助於激發他們讀書的積極性。
教師在范讀時,學生能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對教師的表情、
語氣、
聲調等能直接領略,
在這樣的過程中能仔細體會課文的思
想感情。
特別是在一些課文中,
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
教師精彩的范讀可以幫
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
當教師的感情與學生發
生共鳴時,
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
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通過形象
而精彩的范讀,
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
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喚起他
們情感上的共鳴。
2.
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詩歌、
散文、
小說、
童話、
寓言、
說明文等多種文體。
因此,
在閱讀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
導。如朗讀感情濃厚、語言優美、氣勢磅礴的《長江之歌》一課時,就必須採用
鮮明的節奏,
抑揚的語調,
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
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長江的秀
麗風光,培養他們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
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
培養閱讀能力,
把情感帶入
教與學的活動之中,
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教學
《煙台的海》
這篇課文時,
我巧妙設計把讀的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
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四季
的海是什麼樣子的這一段時,
我先掛出掛圖,
進行描述,
接著播放歌曲
《大海啊,
故鄉》,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問: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見的,誰來讀
一下,
看能不能讀出海的那種氣勢!
這樣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
特點進行描寫的!
讀後教師指導總結,
在讀中怎樣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現出來,
哪
些字應重讀!而後再讀,要求讀出海的特點,以此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讀的
過程中我讓學生從中體會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輕盈,夏天的海浪漫,秋
天的海忙碌。在這樣聲情並茂的情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三、創新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力求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有新的發
現,鼓勵並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
我們要對學生的點滴表現給予肯定,
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在學習《永遠的白衣戰士》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總結自己的感悟,學生大部分
都從白衣戰士那種臨危不懼、
身先士卒、
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來回答,
這充分說
明學生真正理解了內容,
但是為了幫助學生拓寬思維,
我進一步啟發學生:
那些
晝夜奮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臨危不懼,冒著
「
高風險
」
,進行
「
高強度
」
、
「
高效
率
」
的搶救工作,他們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甚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
生命,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別人生命的安全。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為何
說他們是永遠的白衣戰士呢?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
……
在這樣的過程中
孩子們的創新思維被激發出來,閱讀著,感悟著,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總之,小學閱讀教學的方法還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時刻貫穿新理念,
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在不同的閱讀形式中培
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創新能力,
把閱讀的情感體驗抓好、
抓實,
向著追求真實的目
標邁進,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陸』 試析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注重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將其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語文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形成核心素養。
一、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徵
(一)基礎性
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性特徵主要表現在所有學生經過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都可以達成。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教授適合內容,學生吸收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在發展語文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另外,由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最基礎的,只有自身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如解答數學題目,只有理解透徹文字內容,才能去解答。
(二)動態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語文核心素養在不同教育階段呈現不同特徵,任意一個教育階段的結束並不代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結束,在下一個教育階段中語文核心素養將會變得更加豐富。
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豐富語文知識、拓寬語文思維、提升語文能力的過程。
(三)終身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終身性特徵較為明顯。首先,學習語文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人類就已經開始了語文學科的學習,從牙牙學語、造句、閱讀、寫作這一系列的過程,語文能力都在逐漸得到提升。
學生在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生成具有長久、穩定性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過程稱之為語文核心素養。另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同社會發展及時代要求緊密相連,充分體現人和社會發展要求。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設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放在首位,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具備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探究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而當前語文課教學目標設定應從原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升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構建活躍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活躍思考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思維的火花,激發語文靈感。這其中合理的提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問題本身並不重要,由問題激發而來的討論才是最重要的。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根據史料,周瑜是建安三年娶小喬為妻,而火燒赤壁卻在建安十三年,那時候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為什麼還要說『初嫁呢?」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充滿興趣,各抒己見,都能自圓其說。這節課學生收獲最大的並不是周瑜在多少歲娶了小喬,而是分析和討論過程所激發出的思維火花。
(三)培育問題能力
引導學生善於解決問題也是培育他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教師只是滿足學生獲得高分,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不對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平台,使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一些片段,讓學生對比課文內容和電視劇內容。學生觀看完畢後會發現電視劇對原著改編較大,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電視劇不按照原著拍攝?為什麼要改編?改編理由是什麼?是忠於原著拍攝比較好,還是進行適當改編比較好?學生通過對比原著和電視劇,再認真閱讀課文,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其實,學生的答案並不一致,但這正好反映了他們在動腦思考,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各方闡釋自己的觀點。
在思想爭辯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思維在無形中就得到了培養。
(四)加強團隊建設
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還是不很全面,學校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管理和培訓,尤其是教師要提高思想和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涵養,加強對師資團隊的建設。
學校必須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培訓,將一些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灌輸給老師,讓高中語文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轉變教學思想,並將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如在教學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如何採用更加新穎的方式教授古文以及讓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展知識等,使得教師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展開施教活動,通過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感染學生,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柒』 如何發揮學科優勢,提升小學生語文能力
一、轉變教學思維,定位教師角色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主體的舊模式、舊方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從關注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從關注教師轉變為關注教師;從關注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從關注統一轉變為觀之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導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者,而應當是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氛圍和諧、民主、平等。教師應主動將自己的身份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課前設計理念要新,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方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創建一個學生能夠接納的,寬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夠充分釋放創造性的,樂於參加的課堂氛圍,組織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切探索,發現和創新行為。
『捌』 如何利用語文學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在朗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我認為:要體味作品的語言美,應從朗讀開始,因為朗讀是感知語言的重要方式,是獲取文章美感的途徑之一。朗誦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於眼、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如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幅圖景,寫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爛漫、春風的溫暖柔和、春雨的細密、人們的喜悅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是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味覺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幅幅充滿春天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朗讀時,對學生在停頓、重音、節奏、語速、語調上加以指導,就會讓學生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春天交響曲,眼前彷彿看到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指導學生朗讀,更能使學生體會到作品的美感。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一文中描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撲入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麥浪」,「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盪如砥」,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它的色彩美,更會體會到它的「壯美」。
古詩詞是講究韻律的,有平仄、對偶、押韻等,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音樂美。感受這種語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讀。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很多優美的古文,其用語的准確、生動、凝練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朗讀,方能使他們體味其語言的優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應該注重朗讀的作用。
二、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讀者,影響讀者整個精神世界。當學生有了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後,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對審美對象的鑒別和評價能力,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真善美的識別,對審美客體逐漸加深理解、並能給予審美評價,得到新的領悟。在分析課文時,教師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對事物形象進行分析,在審美教育中尤其重要。如《白楊禮贊》,僅是讀,學生只形成感性的認識,教師應抓住重點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從色彩、感情上去感知形象。文中對白楊樹的外形進行了描繪。「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一丈以內絕無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絕不旁逸斜出」,「參天聳立,不折不撓」,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才會使學生意識到「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由此產生對白楊樹所象徵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北方抗日軍民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崇高精神的敬仰。
在分析《春》一文中對「春花圖」的描寫時,教師可以抓住「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語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想像那春花爭芳斗艷的美景,再由「閉了眼」、「彷彿」、「滿是」等詞語展開想像,由春花聯想到秋天的累累碩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鬧」、蝴蝶「飛」,襯托出花美、花香,「樹上」、「花下」,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就充分地展現出來了。
作為一名教師若能啟發學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蘊美,達到意美以動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悅目,那麼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也就逐漸地提高了審美能力。
三、在整體感悟中體味作品的思想美。
寫文章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我們閱讀文章就應該准確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對作品中人物、事物、內容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在對作品產生體驗的基礎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觀點,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感知形象,產生審美效應,啟發學生把審美感受上升到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作者寫了三件事:1、通過寫松骨峰戰斗,表現了志願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通過寫志願軍戰士馬玉祥救朝鮮小孩的事跡,表現了志願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3、通過寫志願軍戰士蹲防空洞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的感人事跡,表現了志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三件事,從三個方面分別表現了志願軍戰士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和心靈的美,熱情地贊美了我們最可愛的人——志願軍戰士。主題是何等的鮮明和深刻。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其思想美,就會使學生受到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又如:《七根火柴》一文,通過景物描寫,寫出了草地環境的惡劣,襯托出了無名戰士的革命精神;通過對無名戰士的外貌描寫,表現出他跟痛苦和死亡進行頑強斗爭的精神。接著通過盧進勇送他吃青稞面時的「呆滯」的神情和斷斷續續的語言描寫,通過無名戰士把火柴交給盧進勇時的「抖抖索索地打開」、「小心翼翼地數著」等動作描寫和數完火柴後「臉色舒展開」、「發出一種喜悅的光」的神情描寫,既進一步寫出了無名戰士的傷勢過重和生命垂危,又體現了他對火柴的珍惜,從而刻畫出一個對黨無限忠誠的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紅軍戰士的贊美之情。草地上升起一堆堆的火焰,正說明了這七根火柴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樣,教師指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不僅使學生感到紅軍戰士的高大形象,理解紅軍戰士的精神美,受到紅軍戰士長征精神的感染,而且也會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棗核》中美籍華人朋友的鄉國之思;《這不是一顆流星》中小浩波和阿婆之間真摯的愛;《背影》中真摯深厚的父子親情;《小桔燈》中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敬畏生命》、《熱愛生命》中對生命的珍惜和執著追求;《安塞腰鼓》中年輕後生「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的激盪的生命、磅礴的力量,無不體現鮮明的時代精神,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啟迪、美的熏陶。通過對作品思想美的體味,獲得人生的啟迪和頓悟,學生會自然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四、在鑒賞中領略作品的藝術美
文學作品的審美范疇包括崇高、優美、悲劇性、喜劇性和丑。美感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美感欣賞活動有表層的心理特徵和深層的心理特徵,而藝術本身也有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意向世界層和意境超驗層等不同的層次。審美是藝術的核心功能,藝術的鑒賞過程是個階段性的過程,需要觀、品、悟的不同階段,以達到對作品的把握。文學作品的藝術美不是顯現在表層的,這就要有一番鑒賞的功夫才能領略到它的實質。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壓著「焦慮和悲痛」,偶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心中的焦慮悲痛化為精神的寧靜,感悟到生命的永恆。文章多處運用比喻、擬人、對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機,贊美了生命的頑強和美好。那「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的「淡紫色」的「瀑布」;那「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每一朵盛開的花,「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毫不活潑熱鬧」的比喻,寫出了花的繁稠;那笑著嚷著的「我要開花,我要開花」的擬人寫出了花的活潑和繁盛;那「淺紫色的」「香氣」等通感的運用,使花的色與花的味聯系了起來。但是,這僅僅是表層的美,通過與「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的」「一大株紫藤蘿」卻「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的「從來都稀落」的紫藤蘿花的對比,卻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通過鑒賞才能領略到藝術的美。再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詞,如果不用一番鑒賞的功夫,又怎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又怎能體會到詩人指點山河的氣概,又怎能明白詩人肩負的歷史責任感呢?其藝術的美,只有在鑒賞中才能領略到。當然,不同的作品,其藝術的美是不同的,就一篇作品而言,其藝術的美還包括藝術手段的運用和意境美地創設等等。教師只要注意引導學生不斷的鑒賞,學生自會不斷地提高審美能力。
『玖』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
一、轉變教學思維,定位教師角色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主體的舊模式、舊方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從關注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從關注教師轉變為關注教師;從關注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從關注統一轉變為觀之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導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者,而應當是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氛圍和諧、民主、平等。教師應主動將自己的身份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課前設計理念要新,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方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創建一個學生能夠接納的,寬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夠充分釋放創造性的,樂於參加的課堂氛圍,組織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切探索,發現和創新行為。
2、教師講授變為教師參與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課改的主旋律和重點、難點。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工具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很多:如課外活動、社會設計等,但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關注是第一步,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死記、苦學只能培養高分低能兒,扼殺學生的激情,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揮。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創造性學習先導者和內在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師應轉變為一個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要善於創設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戰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種渴望和迫切中參加課堂教學活動,滿足每個學生成功的需要,巧設問題,因勢利導,創造機會,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及時肯定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作的努力,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
二、積極營造環境,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於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人把21世紀稱為「創造性世紀」,預示著國際競爭將是國家之間創造力的競爭。現在的少年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能否成為創造性人才,將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而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創造能力將決定其生存狀態。因為不論你干什麼都需要創造,創造離不開正確的認識。思維又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和認識過程。因而獨特新穎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成為了培養孩子創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關鍵。
『拾』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談學科素養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學科素養。學科素養是指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徵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它由四部分組成:學科基礎知識、學科基本技能、學科基本經驗、學科基本品質。其中,學科基礎知識由學科基本符號、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和基本結構組成。而技能實際是個人習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識並按這套程序去辦事的能力。所謂學科基本經驗是指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是學生在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體驗。學科教學中,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形成學科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質,即學科基本品質。
首先我們來看概念,通過了解概念我們可以知道學科素養包含的范圍很大,並且它將獲得知識與運用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培養有用的人,而不是高分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學科素養的培養一直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的吧。
其次,我們在教學中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呢?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是這樣理解的,以下是我的一點看法。
一、扎扎實實備課,扎扎實實講課。
作為一名老師傳授知識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備課講課是教師主要的工作,我們不僅要做並且要做好。
二、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其實語文的應用能力有很多方面,不過對於小學生來說其實就是會讀,會寫,會說,會看。別小看這四看,它裡麵包含了很多語文基本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效的,必須堅持不懈。
三、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
四、隨時滲透素質教育
以上是我的一點小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