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備課程它包括研究課程標准

備課程它包括研究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2020-12-30 08:16:22

㈠ 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新的理念

新課程教學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師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走向,課程標准和新教材能否落實到位,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因此,加強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工作。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內容1、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是提高專業自立能力的過程,或者說是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和提高。2、新課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內容:首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師德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應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教育與提升,與時俱進,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職業道德的提升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準,才能滿足新課改的需要;三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能力包括:課程整體設計能力、課程內容綜合能力和課程標准研究能力。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整體高度把握課程、以科學知識技能整合視野、以教材知識技能體系編排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等問題就自然得以解決。二、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用新課程觀念指導教育教學這次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中小學教師:一是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二是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即採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教師如何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的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第二,從教師成長的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的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2.適應發展期——4-6年的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師,在適應期的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的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的慾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的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的教師);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熟練化的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的教學風格的時期稱專家型教師。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的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很多教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的「四觀」精要,即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學觀、新的教材觀和新的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的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的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第四,在實踐中成長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教師的反思是從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的根本區別,是當前教

㈡ 小學美術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可以做怎樣的課題研究

小學美術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可以做怎樣的課題研究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內過程容。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的好與壞有直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㈢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怎樣備好課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怎樣備好課

新課程背景下,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以科學研究的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廣泛的積累,對教學內容進行刻苦的鑽研,對教學對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對教學步驟進行周密的安排,對教法和學法進行認真的探討,只有這樣把課備好了,才能把每節課上好。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過去是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讀」,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大多數小學課程簡單易於教授,許多教師從來不備課,上課的時候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地方就說什麼,學生沒有積極性、目的性,學習效果差。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認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按新課程標准,備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2、備課每一節課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每一節課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我們在備每一節課的教材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廣泛閱讀有關信息的報刊雜志、瀏覽網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識點和教學中需要的素材和資源。
3、備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4、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實習、練習、課堂討論、欣賞、復習等方法。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遵循「教無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在民主的基礎上還要集中,否則是另一個樣子(混亂的,無頭緒的)。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
5、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小學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中去,並在操作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組織教學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和學校硬體設施情況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練習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鞏固練習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桌,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的互幫互學。同桌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
6、備好教學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研究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評價必須應注重學生信息意識和情感倫理道德修養、科學素養和能力的全面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測評。我們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結束後以哪一項作為評價的重心,從而布置學生書面或者練習要求。
7、寫心得體會
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鑒。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過要把課上好,首先要把課備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備課,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備課,年輕教師必須備課,老教師也要備課,教師應為自己立一條戒律:「不上無准備的課」。

㈣ 關於如何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思考

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新課標,成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執行新課標,首先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才能取得成效。 一、當前語 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教學法,特別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芽在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為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為了遷移」的作用。 2.「聽說讀寫」顧此失彼 語文教學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也是現代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四種能力往往有所偏廢,很少能夠同時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養。 3.「單元教學」並未單元化 「單元教學」是語文界較早提出並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的教學觀念。教科書的單元化結構無疑是單元理念最具導向性的顯示。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的真正內涵並沒有得到體現,大多數名義上的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進度單位的單篇教學。 4.「目標教學」目標分散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為單元目標。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復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二、具體解決措施 筆者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依據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嘗試採用「四課型單元目標教學法」(以下簡稱「四課型教學法」),以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所謂「四課型」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在四種課型中進行,四種課型具體指:准備課、探究課、交流課和活動課。四課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分別是: 准備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單元目標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准備課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探究課,主要指兩點:(1)教師給學生做探究示範;(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課,主要是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達到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為了鞏固、深化單元知識,發展研究能力。 活動課,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進一步發展能力。該課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例如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訓練活動,演講、游戲等不同形式的興趣活動。四課型的教學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採用四課型教學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一節課一種課型,可以根據需要做靈活的調整。現以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蘇教版)【說明文單元】為例: 單元目標:讓學生理解並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 教學設計: 准備課主要內容:(1)說明與說明文;(2)抓住事物特徵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 說明:根據實際情況,為吸引學生,教師可採用兩種做法:(1)講解時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可利用實物、圖畫、多媒體;(2)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訓練,例如訓練找出(說出)某教師或同學的特徵。 探究課1 (1)以《中國石拱橋》為探究示範,引導並教學生學會研究:作者是怎樣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進行說明的;(2)布置作業:學生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全部讀一遍,為下次的探究課作準備。 探究課2 運用第一節探究課學到的方法,除《中國石拱橋》外,每人任選一篇本單元課文獨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研究。 探究內容: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說明事物的。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結果。 說明:教師要給學生做整理研究結果的示範。學生研究時,教師要做指導,尤其要注意指導研究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課(1)全班交流研究結果,學生發言後教師點評;(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好學生研究指導工作;(3)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再另選一篇本單元的課文,獨立研究,整理出結果,寫出研究報告。 說明:交流課可以討論交流,也可以書面交流。 活動課1 說寫活動。圍繞「抓住事物的特徵」訓練說和寫,例如說某物體、圖畫等。 活動課2 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准確美。 說明:欣賞說明文語言,可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己收集例句,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欣賞。 三、「四課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1.真正實現了「單元教學」和「目標教學」 確定了單元目標之後,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做整體處理,這樣處理教材,充分體現了「語文就是例子」的教學觀。單元目標明確而集中,「達標」的方式也由通常的「並列式」變為「層層推進式」,突出了達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2.擴大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所採取的形式,不外乎講授、指導、自學、討論、訓練和語文活動幾種。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通常的教學手段由零散變集中,由無序變有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個性、增長能力,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3.執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了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 具體表現在: (1)採用四課型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數學生陪少數學生學習的現象,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均等,發展的機會均等,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 (2)課堂教學的目標更全面,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型教學注意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手段得力,從根本上保證了目標的全面性。准備課是創造的准備,探究課是創造的實踐,交流課是對創造的綜合和完善,活動課是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延伸。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創造性學習的教程。 (3)主體性、主導性更明確,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

㈤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鑽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認知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鑽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4、課時計劃

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

5、單元計劃

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

㈥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哪些主要區別

㈦ 教學大綱與課程標准有何區別

首先得抄確定兩個概念的定義:
1、教學襲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2、課程標准現在也叫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簡言之:教學大綱是以前的叫法,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改革後的叫法。沒有本質區別。

㈧ 如何在研究性學習中落實新課程標准

新《高中英語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及交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進行思維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與研究探索獲取直接經驗;通過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人在新《課標》指導下高中英語教學中這樣實施研究性學習: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新課程提出的要求。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必須不斷地吸收新的英語語言知識及其它學科各方面的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在引導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的同時,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獲取信息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英語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語言知識並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和良好的語言學習及交際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統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的能力,更好地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二、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言環境是人類習得語言的重要條件,英語的實踐性,交際性決定了英語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而現實生活中學生學習英語不可能有良好的語言環境,特別是農村高中,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設置貼近現實生活的語言情景,置學生於真實語境中。例如,本人在上高三Unit 15 Young Volunteers 就利用了關於徐本禹同志的一段錄像及前兩周全校師生為一位全家遭遇不幸的老師捐款事跡進行導入,學生非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生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新教材高中英語課文內容、題材廣泛,有天文、歷史、地理、人物、傳記、科普等,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人在課前3-5分鍾時間讓學生做Free talk, 讓學生用英語講故事,說笑話,猜謎語,唱英語歌,表演對話,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等來營造和諧的氣氛。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使之生動有趣,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探求知識為主動,使之成為樂之者。

三、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

預習是各門課教學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英語教學更是如此。那麼對於英語基礎薄弱的農村高中學生,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預習的好壞,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他們在課前都讀了多遍課文,了解文章的大意,那麼在課堂上教師們用英語講課,同學們不僅能聽懂,也知道教師在講什麼,講到哪裡,部分同學還能在不看書的情況下,用英語回答問題,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還能脫離書本簡單地用英語復述課文。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和效果。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有序預習,創設恰當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參與探究和討論。因此,每上完一節課,都應認真布置下一節課所要預習的題目。

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高中英語課程要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上高一新教材Unit6 Good Manners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以下問題並加以解決。What are good table manners in the USA? What are good table manners in China?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table manners and American table manners.

五、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利用信息解決問題,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課標》指出,「高中英語課程要特別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 「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 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去「做事」。通過做事的方式學習,讓學生在做中學。例如,在高二英語新教材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教學中,讓學生課前查詢或收集有關美國的地理位置、國旗、氣候、歷史等信息。又如,在高一英語新教材Unit 4 Holidays and Festivals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

六、創設小組合作活動,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於20世紀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已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之中。英語教學需要給學生較多語言實踐機會,因此,英語教學小班化是理想的授課模式。中國基礎教育以班級授課制形式為主,而且不少學校的班級人數都超過了正常班級人數的要求。因此,英語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將班級的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律分成小組,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分組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對於各種學習任務的布置,如課前的准備、課堂上的交流、課後的練習等都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不同的學習小組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

在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人人都盡其所能,只有小組每個成員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共同制定的目標。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互幫互學、互助互愛,增進學生彼此間的感情,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學會了如何關懷和幫助他人、評價他人,虛心向他人學習,聽取他人的意見。它使每一成員都溶入集體中,增強了集體意識。例如,在高一(必修2)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What will you do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讓學生設想自己將如何為2008年奧運會做出貢獻。小組里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由小組代表進行發言。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小組合作活動,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七、運用辯論形式,讓學生關注社會,增強是非觀念和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辯論是源於討論而又高於討論的一種形式,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知識視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組織一些辯論賽,有利於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將學生分成兩組:正方和反方。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整理成辯論初稿,在下一節課進行辯論賽。例如,在教高二(上)Unit 2 No Smoking, please!時,讓學生辯論Should cigarette proction be forbidden or not?通過辯論,可以讓學生在研究中學,並學有所用。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並形成開放、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充當著主人的角色,他們把學習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而不僅僅是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分工、合作的活動中,學生能夠確立起敢於負責的意識和精神。同時,學生在與教師、同學頻繁的交往中學會與人相處的藝術。這種學習方式並不是教師刻意地給予學生知識、能力,而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獨立自主、主動求索、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的精神與能力,最終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江蘇教育出版社

2、《高中「開放式」課堂教學初探》,沈正南,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4

3、《研究性學習的產生及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袁昌寰,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6

㈨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

萍鄉二中 劉建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信息技術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現在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還是擔任著信息技術教學和電教的雙重工作,許多教師從來不備課,上課的時候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地方就說什麼,學生沒有積極性、目的性,學習效果差。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備好課,而且備課要素不同於其他學科,它要求教師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程標准,要上好信息技術課應從「六備好一寫好」。出發。 1、備好課。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信息技術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2、備好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信息技術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3、備好硬體和軟體 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課程應該安排在機房或者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方便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這里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對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的教師機、學生機、投影機、網路設備等硬體設備調試好,並且在計算機中安裝必備的教學和學習軟體,確保在教學過程中運行正常。 4、備好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實習、練習、課堂討論、欣賞、復習等方法。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 5、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信息技術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中去,並在操作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組織教學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和學校硬體設施情況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練習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鞏固練習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桌,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的互幫互學。同桌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 6、備好教學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研究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信息技術課程不斷完善的信息技術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信息技術評價必須應注重學生信息意識和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信息科學素養和能力的全面評價。信息技術課程不同其他課程的其中一個方面是評價考核。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個方面進行。我們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結束後以哪一項作為評價的重心,從而布置學生書面或者上機練習要求。 7、寫好心得體會 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鑒。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鑒,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過要把課上好,首先要把課備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備課,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備課,年輕教師必須備課,老教師也要備課,信息技術教師應為自己立一條戒律:「不上無准備的課」。

㈩ 如何開展新課程標准中的探究活動

以科學學科為例。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探究環境,讓他們真正經歷像科學家那樣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究的成功或失敗,是值得我們科學課教師關注的問題。而在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關注的重點往往是探究的結果,忽視了學生探究的過程。為了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教師的指導過於細致、具體,學生缺少自由發揮的空間。那麼,如何在科學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如何捕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新生成的思維火花呢?
一、創設真實的探究情境
在一節課上,科學課教師都非常重視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比如研究磁鐵,先把大頭針撒得滿地都是,然後問學生用什麼方法能很快地把它們撿起來。研究溶解,就把鹽和沙混在一起,問學生有什麼方法把它們區分開來。毋庸置疑,情境的創設對於學生的探究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但關鍵是很多老師僅僅把情境的創設作為新課開始的一個引子;或者說是為學生的探究尋找一個理由。甚至很多老師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語言做作,情節虛假。如為了把鹽或沙混在一起,乾脆假裝摔交。我認為這樣的創設情境是不理想的。現代教學論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探究的慾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一個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其間,使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如教學《擺的秘密》一課時,在導入新課後,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教師演示3次,每次時間都是10秒鍾,學生數擺動的次數。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我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一樣的。
師:下面同學們自己做一個擺,記錄你的擺在10秒鍾內擺動的次數。學生做完實驗後,匯報結果,有7—12次不等。
師:都是用10秒鍾,為什麼我做的擺和各組做的擺擺動的次數不一樣呢?你想提個什麼問題?
生:擺動的次數與什麼有關系?
二、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猜想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教學中要抓住有關內容或有利時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或假想,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後,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想的或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並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是憑空亂猜的。要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就必須鼓勵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測或假設,允許學生作出任何結論,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假設。可以把孩子們的意見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去證明它們的對、錯。證明錯誤,也是一個結論。愛迪生就是在證明了16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後,才找到炭化竹絲的。對發現的問題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提出各種假設。如在《摩擦力》一課中,學生假設影響摩擦力大小原因時,有的同學認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課本上有);有的認為與拉動的速度有關;有的認為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大小有關;有的認為與拉的人有關。我把這些意見都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究。有的假設在課堂中沒法解決,就留到課後。這樣就充分地尊重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在沒有太多干擾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解決問題。
三、准備多樣的材料,制定探究計劃
二十多年前,我國著名自然教育專家劉默耕就提出:自然課就是教孩子們「搞科學」的。這個「搞」字既包括讀書,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擺弄材料的過程中驗證假設,探究出科學的規律。用科學大師愛因斯坦的話說,「科學」是「探究意義的經歷」。而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多樣的,教師就要為驗證這些假設提供多樣的材料。不能把學生框死在幾種固定的材料上。如研究魚鰭的作用,我們既要為學生准備木板、線、皮筋,也要為學生准備剪刀(他們可能剪掉魚鰭的方法)。只有多樣的材料,才會有不同的探究活動。
探究計劃是根據猜測或假想的結果來制定的,在開始訓練階段,可以只讓學生說說你打算怎麼實驗,逐漸做到讓學生寫出來。如《空氣占據空間》一課,通過實驗演示知道固體如粉筆、文具、書等,液體如水等都占據空間,那麼氣體如空氣是否占據空間?你怎樣設計實驗證明你的想法?如果猜測空氣是占據空間的,你怎樣設計實驗?如果猜測空氣不佔據空間,你又怎樣來設計實驗呢?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在計劃中,應明確所要收集的證據,以及收集證據的方法,使學生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種有目標、有任務的行為。
四、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

閱讀全文

與備課程它包括研究課程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