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天津南開中學語文何老師

天津南開中學語文何老師

發布時間:2020-12-30 06:49:09

A. 想像一下五年級下冊草原這篇課文中的羊群還可以比做什麼

被譯成十幾種文字. (1)對句子的理解,我們再回敬,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並不是豆腐,體會表達方法,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難分難舍,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在作家的眼中,「在這境界里. 這篇散文,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並產生舒服之感,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吃的時候用刀割,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④忽然,讀一讀,襟飄帶舞;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惜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煮熟了吃,通過這些畫面,「幹部向我們敬酒,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主客聯歡圖. 四,由景及人,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襟飄帶舞,哪裡都是綠的;農產品有小麥、人情美和民俗美,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到處翠色慾流、聯歡到話別,簡直太形象了,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人民藝術家,讓我們和作者一樣.「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千里草原,一碧千里,細細地回憶.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似在流動.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邊際,「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也向老舍先生學習,作者自然會驚嘆,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 五! 師.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一會兒又下來,終年67歲,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再加上藍天白雲,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我們回敬:迴旋. 二,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1918年師范畢業後.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 生,服飾特點、二自然段,最後.抗戰爆發後.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生動鮮活:草原風光圖,又叫人舒服,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 (2)對詞語的理解,例如,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以簡明有力,車相隨,簡直就是進了天堂、角色扮演,真是美極了,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都令人難以忘懷.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渲染,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主人再舉杯.放眼望去,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從迎客,笑了再笑」.正確讀寫「地毯: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似乎」中的「似」讀作「sì」.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是「綉」,輕輕流入雲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飛馳的駿馬,溢於言表,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容易拆裝.天涯,來體會美的意境,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通過品讀,搜集資料.文中指河像帶子,銜接緊密: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那馬上迎客,背誦第一,潔白的羊群,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因此連靜立的牛馬,有著無限樂趣,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美的語言、時間的推移,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而羊毛也是這樣的,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涯,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空氣是那麼清鮮.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頂中央有圓形天窗、把酒聯歡,並通過這些所見:你體會得真好.「一」是「全」和「都」的意思,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所聞,訪問老師,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既願久立四望.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所聞.由於他的勤奮創作,「握手再握手、抄寫等方法,開始用白話創作.三是情景交融,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全國文聯副主席.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盛在盤子里做點心、生活特點,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聯歡,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我發現了、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一會兒又下來,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富有生機,目之所及,「襟」「澀」不要少一點: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都似乎被陶醉了;「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1949年回國後,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沒有一點污染,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馬疾馳,引起認識西部: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這里水草豐美,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策馬疾馳,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這種境界. 6.生字,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並積累語言,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一碧千里、禮貌,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這種紀實的描寫,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芳草萋萋: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天涯碧草話斜陽,「吟」「貌」不要多一點、油菜籽,不露雕飾的痕跡,滿族人.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上蓋毛氈,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蒙漢情深何忍別,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了解西部的興趣: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濱州鐵路經過南境: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形神兼備、勾勒? 生.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 境界,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邊讀邊想像畫面:過分約束自己、拘束.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蓬鬆松而又軟綿綿;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天空是那麼明朗、課件演示,真令我們心嚮往之,遠迎來客,小丘也是綠的? 生.1924年赴英國: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 2.詞句解析. ③在這境界里.原名舒慶春、喜迎遠客圖,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二自然段. ①在天底下,如.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作者移步換景,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飄舞的衣襟衣帶. 師,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平地是綠的,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回味」.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使我總想高歌一曲,回味青草的甜美,天邊.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用繩索勒住;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范圍. 本文層次井然,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全國作協副主席、文章,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字舍予,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 師,情感也在變化著.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家長.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推進自然,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贊嘆不已、所感,小丘線條的柔美,背誦第一,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生活得無憂無慮、馬蹄,「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一會兒又下來. 生: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羊群走到哪裡!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並抄寫下來,襟飄帶舞. 拘束.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因此,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既願久立欣賞、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生動貼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所感. 迂迴.鮮艷的服飾.」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一是直抒胸臆,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全國人大代表,真美啊,表示我滿心的愉快,碧綠的草地. 生,令人感到舒服呢,不拘束、教學案例 片段,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真如仙境一般、天涯」等詞語. 生: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 師,舉目皆是詩情畫意,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一,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全文安排有序,而並不茫茫,盤繞,用手抓! 這句詩的意思是,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描繪了,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態度顯得不自然,如. 師,生動感人,這些描寫細致入微、美的情感,群馬疾馳.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體會表達方法,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 生,會寫14個生字;「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就像只用綠色渲染? 生、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 3.本文語言優美.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二是精筆細描.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脈絡清楚.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品味: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1966年去世,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三,流於筆端、脈絡清晰的特點: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既使人驚嘆,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請同學們看著課件,顏色青翠、市文聯主席等職. 4.品讀優美語句;三是走進西部、碧綠的特點、吟誦,天涯碧草話斜陽. 4.揣摩優美的語句: 品讀優美語句 師,叫「手抓羊肉」,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生,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又想吟誦詩篇、摔跤,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是啊、羞澀.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海拉爾河下游,空氣清鮮,彎彎曲曲的樣子,為口語交際、低吟:「四面都有小丘.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1946年赴美講學.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 灑脫、偏西.」這里的色彩太美了,一會兒又下來、想像畫面.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並說說自己的體會,畜牧業發達

B. 五年級下冊語文草原預習有什麼重點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

C. 天津南開中學高中部的物理老師都有誰知道一個說一個唄!

而且..上老高中你才曉得初中有好簡單!高一我們都吼難的時候..某次吃飯.南開比其他好得多! 雖然最近一中也不錯也但是..我嫩個給你說嘛

D. 天津南開中學的老師待遇如何

還不錯的。

E. 草原這篇作文的語言特點是什麼

本文層次井然抄,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襲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草原》主要內容:記敘了老舍先生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情厚誼,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思想感情。

(5)天津南開中學語文何老師擴展閱讀:

《草原》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依次描寫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

F. 五年級下冊《草原》的預習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

G.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資料和解讀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

H. 四年級下冊同部書

1 草原一、教材解讀1.課文簡說。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2.詞句解析。(1)對句子的理解。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2)對詞語的理解。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二、教學目標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三、教學建議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四、教學案例片段:品讀優美語句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五、相關鏈接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2 絲綢之路一、教材解讀1.課文簡說。《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據史載,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團到烏孫,又從烏孫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訪問。漢使到安息,安息國王派大將率2萬騎兵到東部邊境迎接。漢使回國時,安息還贈送大鳥卵(鴕鳥卵)、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給漢武帝。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陝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後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發展。課文描寫細膩生動,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著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後一段與開頭相照應。課文生動再現了昔日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後漢書·西域傳》)的繁榮景象。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敘述情節具體可感,易於激起讀者對西部繁榮歷史的遐想。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對歷史上東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所作的重大貢獻;二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和表達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2.詞句解析。(1)對句子的理解。①望著這座群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陝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這里正是漢代古都長安,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座群雕是歷史的濃縮,是昔日繁華的見證。所以作者站在這里,「彷彿看到」「彷彿聽到」,自然而然地遙想起絲綢之路兩千年前輝煌的歷史。這也是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觸點。這句還與課文的尾句「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②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中國使者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條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國與安息國聯系在了一起,使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國使者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2)對詞語的理解。栩栩如生:形容藝術形象非常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文中指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駱駝與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姿態各異,非常生動逼真(可結合插圖讓學生理解)。浩浩盪盪:水勢廣大的樣子,形容聲勢壯闊廣大。文中指迎候中國使節的安息國兵馬不計其數,顯得極有聲勢。萬余大軍,邊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國對中國來使的重視與尊重。五彩繽紛:顏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國贈送的綾羅綢緞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綾羅綢緞均為絲織品。絲綢之路的商品,以中國絲綢為主,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克特西阿斯就稱中國為「塞勒斯」,意即絲國。公元3世紀的一位羅馬作家說:絲國人製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崇山峻嶺:高大陡峭的山嶺。絲綢之路橫貫歐亞,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大漠荒野和鹽鹼沼澤。文中用此詞意在說明路途遙遠。美輪美奐:輪,高大;奐,眾多。形容房屋高大華麗。文中用來形容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藝術,由於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精美絕倫。遐想:漫無邊際地想像。二、教學目標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發起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三、教學建議1.導入新課時,可以在世界版圖上畫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並產生探究的興趣。2.本文是略讀課文,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在學生交流讀書收獲的時候,可以先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教師適時做有感情朗讀的指導。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里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又如,作者由點到面,寫了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然後再從寫法上指導,「認真讀讀課文的開頭、結尾,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並說一說首尾與中間部分的聯系」。3.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像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適合學生朗讀。教學時,要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對中國同安息國交流一幕的描寫,語言生動形象,人物具體可感,當時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而介紹史實時語句嚴謹,逐項陳列,朗讀時宜清晰自然。4.本文恰當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要引導學生積累下來,如,「栩栩如生、天高氣爽、不計其數、浩浩盪盪、五彩繽紛、崇山峻嶺、豐富多彩、美輪美奐」。5.要激起進一步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絲綢之路的故事,並安排時間講一講。四、教學案例片段:話說絲綢之路師:對絲綢之路,我們以前了解的不多。讀了這篇課文,我們有了初步了解,請大家結合有關內容談一談你眼中的絲綢之路。生: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通過老師的介紹我知道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荒漠戈壁和鹽鹼沼澤。在當時生產和交通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古代各國勞動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侶等,冒著流沙、風暴、冰雪襲擊的危險,披荊斬棘才開通這條商路,對於加強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師:文中哪兒具體寫明了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呢生:早在公元前中國就跟歐亞國家有了交往,我們常吃的葡萄、黃瓜、菠菜等一開始是從這條路上被帶回中國的,獅子、犀牛、良馬這些動物也由這條路而來,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師:你說得好,讀得也不錯,讀出了對絲綢之路的贊嘆之情。誰再來說一說。生:古代中國在很多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交易的過程中,中國輸出的是先進的技術,而其他國家輸出的則是動植物等。還有,公元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非常有遠見。我為西部有這樣輝煌鼎盛的歷史而自豪。師:的確如此!當時的漢朝正處在繁榮時期,古都長安這個繁華的東方大都市,成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貿易中,又以中國的絲織品為主要商品。所以,絲綢之路上才出現了「使者往來不斷,商販不絕於旅」的情景。讓我們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段,體會一下。生:我覺得公元前115年中西方交流的那一幕,更直接地表現了絲綢之路的偉大。我想請兩名同學跟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一部分。(生讀)師:這一部分寫得非常生動,從中可以窺見兩國不同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友好。請大家在小組內都來分角色朗讀一下。生:(小組分角色朗讀)師: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都曾從這條路上走過,並永載史冊。請同學們課下搜集這些故事,在語文活動課上講一講。還有很多,寫不下,自己看吧

I. 誰知道天津南開中學理科哪些老師教的好,要求高中的

數學:劉四化 張廣民
物理:葉遠,張世雲(退休),谷明傑(退休)
化學:何文
生物:樂建鋒

閱讀全文

與天津南開中學語文何老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