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學語文教學,教師應該從哪些方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樹知識新素養
魏書生說:「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一篇文章,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換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索然寡味,忽而閉目養神,忽而驚覺欠伸,上課簡直成了受罪。課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異。」語文課程涉及的面極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作為語文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豐富自己的閱歷,關注我們生活里的熱點、焦點,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未來的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促使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在對新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夯實你的文化知識基礎,才能使你在語文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那麼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呢?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專業知識,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藝理論、寫作學等,是評價一個語文教師功底如何的基本標准。其次還應該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必然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教師具備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有益於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柯瓦列夫說:「教師應當知道的東西,要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要具有更寬廣的科學視野,否則,他就不能喚起和發展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往往對課外知識很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語文教師只局限於教材而不適當拓寬,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要提高文學素養,要拓寬文化視野,還得聽從魯迅教導「讀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雜采眾家」,多看「閑書」,除了經典名著外,語文老師還應該讀精的、新的、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當代優秀作品,凡是學生應該讀的、適合學生讀的、學生喜歡讀的,教師都必須讀。只有「博觀而約取」,才能釀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積而薄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語文老師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為表儀」的大德者,才能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大海里自由遨遊,從平庸走向傑出。
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構新的知識與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新課程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在表演,而是教師和學生在交流與合作。剛開始,我非常的困惑,課堂是師生在交流與合作,那麼,老師充當什麼角色?課堂教學到底如何進行?
去年,在有經驗的教師的指導下,我嘗試上了《陳太丘與友期》這堂校級公開課,反響不錯。課後,我認真反思,如果說這堂課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不外乎落實了三維目標,充分調動了全體同學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具體地說,這節課我採用了如下方法:
1.我精心設計了導入,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我由一張上虞越王珠寶的宣傳單說起,然後引出「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導入新課;
2.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對照注釋,理解詞句,疏通文意;再進入小組合作討論環節,解決疑難問題;在師生互動中,分組交流,讓學生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這種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連平時不大發言的同學也踴躍地站了起來;
3.在課堂中我較好地營造了解決問題的環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新課結束後,我布置了一個以「誠信」為話題的仿句練習,既讓學生練了筆,又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價值觀。仿句是: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是商人的誠信。老師造句:認真執教,愛生如子是人民教師的誠信。在例句和老師的示範下,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清正廉明,奉公執法是人民公僕的誠信;有的說:遵守諾言,不說謊話是朋友的誠信;有的說:勤奮學習,遵守紀律是學生的誠信等等。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欠缺,在落實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方面做得還不夠。另外,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我還很拘謹。像「『期日中』科學不科學」,這樣的問題屬於科學課的問題,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課堂應該放開,讓學生在教師恰當的調控下充分討論,不受教案的約束,不背教學目標和時間的包袱。傳授知識決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開辟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
語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文學品位,語文課本應是很有趣的。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並不大,甚至有些討厭語文。這與我們語文老師的知識素養關聯自然很大,但教育觀念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一年多的課改以來,對照新理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課堂上是不是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是否是被動的聽眾?教師是否過分地對課文進行推敲與分析,枯燥地講解?是否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里心態開放,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以釋放?是否採取學生感興趣的上課方式?經過認真思考,我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不同的課文我採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詩歌單元,我組織演講比賽,學生可以更深的體會文章的感情;如上戲劇單元,我組織學生進行戲劇表演,更深體會劇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單元,我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調查,然後撰寫小論文,並且進行評比,好的替他們投到報社、相關雜志等。慢慢的學生都喜歡上了語文課,課堂上發言也非常的踴躍。是啊,語文課有著挖掘不盡的潛力和無限發展的空間,我們只有將語文的特殊魅力盡情展現,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語文,並為之傾注情感,使之成為最愛,這才是語文教學真正的成功,也才是語文老師真正的魅力所在。
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師追求的教學是完美的教學,而對完美的教學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只要我們善於面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改進教學方法,總會有所收益,總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的,也才不會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課堂教學感到厭煩。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只要養成了自覺反思的習慣,我們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長。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既洋溢著成功的自信,也保留著反思的冷靜。這樣,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老師會越來越受學生喜歡,語文課堂教學必將越來越精彩。
三、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與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對新課改,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也離不開同伴的合作。乍看是不經意的交流,疑難問題的探究,經過合作同伴的點化,自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級教師或語文組教師相互聽課,相互學習,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風。遇到班上的管理問題、課前的教學設計、板書、疑難都能互相商量。問題的發現、成功的嘗試、失敗的苦惱、有趣的課堂實錄都是我們交流的話題。
上完課後,我和本組的老師,經常在一起探討許多問題:今天有什麼新發現?這節課是怎樣進行的?你的感覺怎樣?學生的感覺如何?學生質疑提出了些什麼問題?你是怎樣處理的?
當然,交流中不只有成功的喜悅,更有失敗的困惑。如,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年級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常常無奈地採取「點將式」「火車式」等方式提問,這就加重了學生對回答問題的逆反心理。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們試著進行改革,提出「無需舉手,自由發言」。這樣做又帶來了許多問題:有時,一個問題同時有幾個同學爭著發言,有時卻冷場……這樣的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如果發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我們就著手研究與探索,先找到問題的症結,然後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和方法,解決問題,最後反思與討論,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我們幾個常開玩笑說:合作夥伴,資源共享,苦惱與歡樂共享嘛。教師之間經常合作交流,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多樣性、豐富性、個性化,我們更加真切的體驗到自己舉手投足、言談舉止的意義,從與同事的講述與爭鳴中,對教育的看法、認識、見解也滲透其中,一般會引起我們對教育的反思,通過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動中內隱的思想與理念。正是這點點滴滴的思想,築成了我們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促進了教育理論的升華。
我們面對的問題,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們去反思、去發現、去研究、去解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反思中成長,在學習中提高,在研究中找樂趣。努力做一名新世紀合格的教師,做一名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師,讓今天超越昨天,讓明天超越今天,讓學生超越自己。
❷ 中專(中學)語文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要注意哪些差別
本人是高中教師,已經有過畢業班的經驗。現提供一些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內: 初中語文對課外容閱讀量要求不高,對文學欣賞水平要求不高,閱讀理解以課本內容為主,有時甚至直接就是學過的課文內容,而高中永遠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內容。對於作文,初中講求的是文法語句章法,高中講求的是在前者基礎上的個性風格,文化底蘊,要一種厚積薄發。要求看問題有深度,有思想,有個性。最重要的差別就是課內閱讀和課外延展的差別,接受程度和認知深度的差別,文學常識和文化底蘊及時代精神的差別。本質性差別在於初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是接受型,高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是自覺型,教師一般都不直接分析課文章法,而是在時代背景,作者思路,文章意境上大做文章。高中語文老師講課總是以一種高屋建瓴的態勢,加之一種文學批評和欣賞的眼光來熏陶學生,引領學生認識文學,提高修養的。如果哪個高中語文老師是一句句一段段教課文,1月後就被學生趕下講台了。從具體的作業本上看,有周記本,作文本,文選摘抄精粹本,練字本,基礎知識歸納本,錯題本,讀書筆記本等等。
❸ 假如你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根據自己學習體會,談談你准備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只是用於教學的一個工具而已,不能太依賴於現代教育技術,但也要充分利用現代教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❹ 剛考進一所中學做老師,教初一語文,但自己沒什麼經驗,有什麼好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學習語文
怎樣教好初一語文呢?
一、認真調查。
調查是研究的第一步,我們要教好初一語文,自然應先研究初一學生。調查研究什麼呢?是不是問問孩子們是否對語文課感興趣?心中的語文課是怎樣的?是不是希望現在的語文老師應該怎樣教學?自然,這些問題都得問,而且問了之後也對我們老師以後的教學工作產生一定的幫助,但是,問倒是問了,能不能達到孩子們的要求那得看你的真本事了,我很擔心雖然你看到了學生們的期待,但是或許這個艱巨的任務讓你有些望而生畏,這個調查的價值是不是就顯得有些飄渺呢。
所以,希望中的語文課當然可以調查,但是孩子們學習了六年的小學語文,他們過去中的語文課應該是感觸最深的,自然調查可以針對孩子們過去的語文課設計,比如:你最喜歡的小學語文老師是誰?他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你喜歡小學老師的哪些上課方式?諸如此類的問題答案是每個孩子都有話可說的,是生活的真實,是你努力之後能夠達到的目標,如果你能博採孩子們小學語文老師的眾長,定能讓孩子們順利完成從小學語文走向中學語文的過渡。 如果你不先調查調查,你的初一語文教學從何下手呢?你的這些方法雖然在過去屢試不爽,但是適不適合現在的這屆初一學生呢?請記住,每一屆的孩子由於不同的環境和不同老師的影響,他們對語文認識是千差萬別的,沒有調查就沒有方法。 先說一說語文教研的方法分類。
這實際上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方。關於教學研究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切分出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名稱來。如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質性研究、歷史研究、系統研究、邏輯研究,但是,仔細一想,上面的說法似乎都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從外延上劃分開來。如果再從研究過程的思維方法命名,則更加難以劃分清楚,如歸納的方法、演繹的方法、分類的方法、歸謬的方法、批判的方法、引用的方法、建模的方法等。
以上的方法分類能夠給人來帶理性的快樂,但是難以解決我們一般教師在語文教學研究中的實際需要。筆者從大家熟悉的實用的角度,擬按照比較傳統的叫法,介紹調查法、文獻法、個案法、辯析法、實驗法等幾種。
調查法就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研究方法。為了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我們常常需要進行調查研究,實際上也在不斷進行調查研究,以調整我們的教學教育策略,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語文作業的布置量以及學生的完成情況,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及閱讀書籍的種類等,也常常在我們的關注之中,對這些問題的具體了解,實際上就是在做調查。當我們將這樣的調查進一步具體化數據化之後,我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就具體客觀和深入了。
要做到調查結果的具體客觀,就必須注意調查的基本方式。
首先是不帶有主觀預設,不要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和自己個人的感覺,要盡可能的站在中立和客觀的立場來進行調查。
其次是設計好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一般分為三部分,即導語主體和結語。導語說明調查的目的說出調查的方式以及希望被調查者給出的配合,結語部分則是表示感謝之類的話。
調查問卷的主體部分的設計,要注意不暴露自己的意圖,不存在任何可能引起誤導的提示,不涉及被調查者的隱私,不提出一時間難以回答的問題,當然,也不要設計出自己難以統計的問題。
具體說來就是不要在問卷調查中說我們這次的問卷是為了了解大家對語文學習是否喜歡的問題,被調查者一看就知道你的調查意圖是關於語文學習的態度的;或者說提出我們應該喜歡自己的祖國語文的信息,自然被調查者就知道不喜歡是不對的,這就是典型的在誤導大家;也不要提出你家裡每月收入多少氣質灰色收入多少之類的問題,這就涉及了別人的隱私了;也不要提出你是如何學習好語文的這一類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也盡量減少諸如將你喜歡的學科進行排序,而現在學校里的學科數量很多,高中的文化課九門,藝體課3們,實用技術校本課程也不計其數,排序的對象超過了10個,統計的工作量就會大得驚人,可以多達3628800種結果,這還不包括如果每一次排列的對象不是10各二十或九個或八個或七個等情況。
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要盡量集中,不要什麼問題都想在一次調查中都得到解決。最好是吐出一個主問題,圍繞這一個主問題來展開,擬出准備性鋪墊性的問題,在主問題之後在設計出驗證性的問題。
譬如我們要調查學生考場作文時是否打草稿,准備性的問題就可以是你在考場上的時間常常是如何分配,這就包括了給作文留出了多少時間,如果說該學生常常是作文時間不夠,離考試終場只有二十分鍾才開始寫作文,那麼他後面所說的擬草稿就是假話,其結果應該不在統計之列。打不打草稿是我們調查的主問題,問題的提出不應該直接說你在考場上打不打草稿,而是通過文審題以後的寫作行為來確定是否打草稿。主問題之後的檢驗性問題,可以設計為如果打了作文的草稿,會不會再做其他試題時草稿紙不夠用,或者是否翻頁使用草稿紙,或者其他的方法來檢驗前面的話是否是真的。我們調查教師是否閱讀語文雜志,准備性問題就可以使有沒有時間閱讀,主問題之後則是常常在什麼時間閱讀。通過前後的不帶暗示的問題設置,就可以判斷是否閱讀的回答的真假問題。檢驗性的問題還可以設置為最近三期的著名雜志的著名或主要的文章篇名,讓其識別,也可以達到檢驗的目的。
問題呈現方式,最便於統計的是是非判斷題,其缺陷是信息量最少,如是否閱讀語文雜志的下面就是兩個選項:是、否。其次是單選題,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才有方式最多的是單選題,給出三個或四個或五個備選項,讓被試只准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一項來填或者打鉤。再次是刻度題,即調查被試所處的程度,如對某某書籍的態度,在認為符合自己實際的刻度上畫圈,我們就可以在該問題下面劃一直線,直線的兩端分別給出兩極的詞語如「喜歡」「厭惡」,在直線上分別標上中點端點及兩端的再等分點,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刻度上的點,得到被試的態度,五個點就分別一次代表著:喜歡、比較喜歡、無所謂、比較厭惡、厭惡等五個程度。
問卷調查是研究中最基本的起點,也是我們進行學科研究乃至於教育科學研究常常採用的方式。用數據說話是相對比較科學客觀的思考與研究,得出的結論自然容易具有說服力。當然,此外還有圖標式的、排序式的等多種問題呈現方式,只是我們在一般情況下很不容易涉及和使用,因為設計問題的難度和統計的難度比較大。
使用問卷調查的研究報告,一旦公開或者刊發,常常需要我們將問卷調查表附在研究報告後面,以展示其研究調查 的客觀科學程度,不然,只公布結果而不公布調查問卷本身常常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你的問題設計不科學,得到的數據及結論自然難以客觀科學起來。
二、精心上課。
初一學生對中學的各門學科都是滿懷好奇的,自然,如果你把課堂設計得趣味盎然拒絕枯燥乏味,定能深深抓住學生,進而讓孩子們一開始就萌生了對初中語文的熱愛。怎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趣味盎然呢?只要你能在備課時時刻不忘課程標準的理念,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具體的教學方法可就花樣各異了,什麼朗讀比賽,什麼辯論活動,什麼想像表達,什麼角色扮演,什麼多媒體相助,什麼課內外銜接,能用上的都得在初一語文中用上,總有孩子們所喜歡的方式。實在不行怎麼辦?別忘記你服務的對象是學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你就在教學中主動邀請。實在沒招,那你得在教學之餘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前往別讓孩子們在走進初一就發現親愛的語文課堂居然是一潭死水。
三、培養習慣。
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增加,你的語文教學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制勝法寶,比如上課習慣,提問方式、作業設計、預習要求、聽課須知等等都有自己的一些頗有心得的細則,自然不能讓它們在這些學生上失效,所以你要有什麼要求,你要闡述好你的理由,你的理由要讓孩子們十足的信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自覺跟隨著你開始美妙的初一語文學習之旅。 另外,請別急著把你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全部用在這些才進初一的學生身上,畢竟他們與你的適應與配合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你在孩子們正對初中語文一頭霧水之際,又拋出了一堆又一堆的規范、要求、准則,他們不害怕你才怪,學生害怕老師事小,如果因此而害怕語文那就千不該萬不該了。
四、開展活動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說,孩子們的語文學得好,其實並不是語文老師教得好,而是孩子們自己學得好。君不見,語文尖子生、文科愛好者,哪一個學生不是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要讓讀書、寫作在初一孩子們的語文學習時就在心中播下種,紮下根,你得先在班上營造喜歡讀書、熱愛寫作的氛圍,這與你自身的語文習慣密切相關。你喜歡讀書嗎?你經常寫作嗎?當孩子們看到你辦公桌上的一本本課外書,經常讀到你記錄的一篇篇心情日記,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很快會在孩子們身上表現。當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意識,不得不說他已經開始了對你的崇拜,或者是對語文的興趣,如果此時你能給予最及時的表揚,在班級中中給予最熱烈的感染,語文學習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成風。 多開展立足於生活實際語文活動:結合重慶市政府「唱紅歌,讀經典」的要求,開展《論語》誦讀活動。
五、督促習慣
在我看來,初一學生必須養成的語文習慣包括:預習習慣、聽課習慣、作業習慣、積累習慣等。語文預習是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步,利用預習作業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是一項不錯的方法,久而久之也讓學生掌握了如何為學習做好准備。 預習作業包括字詞攔路虎、課文疑難處、語言閃光點、閱讀初體驗五個方面。 聽課習慣:老師學生發言的機會,提醒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 作業習慣:字跡工整、保質保量、約法三章 積累習慣:語文積累包括語文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積累好的學生往往對語文的興趣較濃,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孩子們缺乏對語文的一種積累意識,所以我的積累給孩子們提出了兩個要求:每天積累五個句子中的成語和兩個文章中的好段,每堅持寫兩個隨心所欲表達真情實感的隨筆。
六、堅持反思。
教學反思應該貫徹的一個要求是「重視學生的學」,樹立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思想 反思是教學走向成熟的開始,因為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總有一些閃光的精彩,也會有一些平淡的記憶,好有好的理由,差有差的原因,這些都是你教學經歷中的寶貴財富,有了不斷的反思,才有教藝的爐火純青。
❺ 如何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課題研究內容
(一)加強學習習慣上的銜接,克服不良傾向。
在教學實踐中,習慣對學生搞好學習來說,是舉足輕重的前提,學好語文必須注意培養學生以下良好的習慣:(1)課前有主動預習,課後有自覺復習的習慣;(2)課堂上有思路活躍、勤記筆記的習慣;(3)課堂里有大聲答問、大膽質疑的習慣;(4)課堂上有與同學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尋求解決途徑的習慣;(5)閱讀時有隨手查閱字典釋疑的習慣;(6)有眉批圈點、邊讀邊思考的習慣;(7)作文時有先構思、再寫提綱、寫正文以及加後記的習慣;(8)文章寫成以後有讀兩三遍並進行自我修改的習慣;(9)課外閱讀時有隨手摘錄、隨時積累並運用的習慣;(10)有勤於動筆、寫心得體會、記日記的習慣。
(二)加強教學方法上的銜接,交給學生「鑰匙」。
無數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語文學的好壞,是教師「引」出來的,而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學生升入初中後,對新的學習環境及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很陌生,這時語文教師就要充分起好橋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淺出,激發學習興趣,不僅教他們「學會」,而且讓他們「會學」。老師除教知識外,還應多教方法,不僅「授業解惑」,還應該交給學生「鑰匙」,讓他們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
(三)加強語文知識上的銜接,切實打好基礎。
眾所周知的道理:藍圖再好沒有磚瓦不行,文章再妙沒有字詞句不行,因此,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首先應嚴在字詞句上,擴大識字量、掌握漢語拼音是搞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前提。在嚴格訓練、講究效益的基礎上,去開闊學生的閱讀面,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課外閱讀、看報紙、聽廣播等活動,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通過「書法課」等語文實踐課以及文學社團活動把學語文與學生學生活、做人緊密地結合起來,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學由被動向主動轉化。學生閱讀的基礎切實打好了,就應在寫作訓練上加大力度,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綜合能力。
(四)加強防差轉差上的銜接,關鍵時刻拉一把。
學生進入初中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成績必然會出現好、中、差。為了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取得好成績,防止學生成績早分化、多分化,語文教師要重視提前做好防差轉差工作。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分析原因,及時制定防差轉差措施。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運用能力差;有的學生閱讀能力強,但寫作能力差,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差什麼就補什麼。在中小學銜接階段,學生思想容易波動,成績也容易滑坡,關鍵時刻拉學生一把,就能不讓他們掉隊,使他們和其他同學共同進步。
五、初步設想
1.認真研讀《語文課程實驗標准》,分析小學和初中語文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和方法上的相同與異同,做對比性進行研究,然後找出銜接點和研究點,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
2.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深入對方課堂進行聽課研究,發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異同點,找出共性和需要加強或者需要關注的問題,從而調整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以利於學生到初中後能順利地適應語文學習,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研究學法,通過課堂學習的調查及課外閱讀的拓展,研究初中和小學學習語文的不同的心理特點,學習方法,在布置語文作業和引領學生學習生活語文方面做研究。
4.做好學生的畢業跟蹤發展研究,通過單元考試成績和月考試成績的分析,初中老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供小學語文教學思考和實踐。
5.做好每次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收集和整理,特別是數據分析和整理,確保研究的實效。
六、具體策略
(一)小學階段
1.加強百日字功的落實和研究,讓外小出來的學生能說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能書一手漂亮的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書漂漂亮亮中國字。
2.作文教學:加強語文的生活化研究。我筆寫我心,作文是自由表達思想的教學內容,因此作文教學的提高需要從給學生體驗的舞台,給學生作文的靈感,給學生生活的積淀,給學生思想的放飛,通過課內海量閱讀、推薦閱讀和了解國家大事,看新聞、看高品質的談話節目等,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問題,用自己的思想去表達的習慣。提高作文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讓每個學生自由暢寫,交流分享,感受作文的價值。將作文教學與綜合素質緊密結合,從而提高作文的效益。
3.閱讀教學:一是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喜歡讀,喜歡大聲讀,達到讀的三個層次:讀的正確;讀的流利;讀的有感情;二欣賞讀,結合課文讓學生欣賞部分名家朗誦,提高學生讀的興趣和讀的技巧;三是書香校園打造注重實效,建立讀書平台,落實讀書評價,將讀書納入考試評價,總分的佔20%,甚至可以單獨擬定考試卷。
4.課堂教學研究:
一是老師要逐步放手,讓學生有獨立閱讀,自我感悟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感悟文字的能力;
二是適當地整合教材,有意識地將生活語文滲透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有思想地表達;
三是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要落實,建立學科資源庫,通過資源博客引領學生閱讀,引領學生寫作,將有限的校內學習拓展到無限的課外學習空間。諸如語文的研究性學習。
四是加大學法的研究,多研究學情學法,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嘗試課堂備課的改革。
五是考試評價及命題的研究,通過命題分析及解題,探尋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
(二)初中階段
1.在七年級上半學期這個「過渡期」內應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增強學生自信心。七年級新生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師,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教師應該放慢教學腳步,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信心,從而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不要急於對課文開展較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以及語文學習的一般規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學期的每次測驗或考試前,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回顧、整理、歸納知識要點,列出詳細的復習提綱;測驗考試後再共同分析失誤原因,總結教訓;到初一下學期就可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上述工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教學用語,避免使用深奧艱澀的學術語言。對於學生的發言,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應充分肯定其學習積極性。總之,教師要珍視學生的點滴進步,保護學生要求進步的熱情,在不斷的肯定與鼓勵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能力,從半扶半放教學方式過渡到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
2.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教師務必發揮主導作用,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
❻ 如何有效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
作家劉青說:「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確實,人生最關鍵的只有幾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別人強一點點,那麼幾步下來,你的優勢將十分明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孩子們在一步步成長,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如何在這關鍵幾步邁好,顯得尤為重要。許多的小孩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都是歡天喜地的,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可在小學到初中的這一步中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學習勁頭不足,興趣銳減;家長疑惑不解;中學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怎麼一屆不如一屆?……面對這些問題,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中小學教材的不銜接,有的說是中小學教師教法的不銜接……確實,初一的語文和小學語文相比內容更為豐富、復雜,在教學方法上與小學也不盡一致。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使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掌握中小學語文知識的銜接點,搞好新舊知識的架橋鋪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學質量。
一、 新與舊的銜接
1.教材--瞭然於心作為一名教師要把解讀教材當作一項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讀到位才能實現由用教材教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質量。 [1]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對學生側重於識記和淺層次的理解,教師教學節奏偏慢,教學時間相當寬裕,學生只要課堂上專心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就能較輕松地取得好成績。一到中學,教學任務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要求高了,學習的密度大了,教師的教學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學生經歷了一個暑假之後進入中學,本來是興致勃勃、滿懷憧憬未來的,然而大量需要記憶,需要分析與理解的知識一下子涌了進來,老師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師那樣慢條斯理地講授,節奏變快了許多,甚至單個輔導的機會也急劇減少,學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麼此時,急需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師溝通交流,齊心協力「摸清底細」,參透「新課程標准」,確實把握中小學之間語文各學段的目標,好好利用教材這一工具,幫助學生順利跨上新的台階。
2.溝通--從心開始人是世界上最高級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則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種事物。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了。」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環境完全不同,此時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們農村,六年級時班裡的同學大部分來自同一個村,或者臨村,大家共同相處了六年的時間,已經彼此熟悉相知,培養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後,很多平時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講悄悄話的孩子,現在卻在不同的班級,雖然還是在同一個學校,可孩子們心裡的感覺還是差了很多,特別是那些較靦腆的孩子,總覺得很難適應這個新的環境。我曾問一個女孩子:中學與小學有什麼不同?她說:「剛剛進入中學,那時的印象太深了。因為班裡的同學都在潘徑中學讀初中,只有我一個在南嶽中學就讀。看見別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塊兒聊天,我卻一個也不認識,心裡空落落的,感到孤單又無助,很想逃離這里。」雖然她是較特殊的一個,但從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剛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個共同點: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恐懼感。此時,中學的教師就該抓好起步,關注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適應這個新的環境,為以後的學習掃清障礙。
二、習慣與方法的銜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所以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今後的學習路上必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揚長避短在小學階段學生已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坐勢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書寫端正……這些好的習慣都是小學教師們辛勤培養的結果。如今,跟著學生到了中學,中學的教師應注意學生這些好習慣的「延續」,切勿讓這些習慣走下坡路。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學和中學時的學習:小學時,我們那班的成績挺好。因為老師「抓」的太緊了,對於一些課外書,指導得特別詳細,不但要求我們去看,去背,甚至會抽查或者比賽。那時,很怕沒完成任務被老師處罰,所以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時在班裡我的成績總是第一。可到中學就不一樣了,老師雖說也要求我們看書,可很少檢查,於是我的惰性又「復發」了,所以成績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話讓我們語文教師該思考如何「緊」,如何「松」,才能讓學生從小學學習平穩過度到中學學習,不至於讓孩子在中小學里,學習的積極性差別那麼大。因為初一學生年齡大多在12~14歲之間,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成人感」突出,興趣廣泛。他們有自覺學習的願望,同時又有貪玩好耍的特點。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一個「度」,是相當關鍵的。語文課上,小學教師教態親切,講課富有感染力,學生隨時都在准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一升入中學,教師應當十分愛護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讓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否則就會使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在小學階段的中年級,教師已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摘抄的習慣,一直到高年級,學生都能堅持做摘抄。但學生大部分是出於老師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對於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說出「為什麼抄」。少數較優秀的學生在習作中懂得運用自己積累的優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寫作優點。到了中學,隨著學生閱讀面的廣和生活的積累,他們會越來越懂得欣賞優美的句子和文章。那麼,中學教師這時一旦讓孩子養成看書獨立思考,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的良好習慣時,學生將受益終生。
2.百花齊放「教是為了不教」。課標實施建議中指出「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但教無定法,老師們應在「教」字上下工夫。首先,在小學六年級的學習生活中對閱讀、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僅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在課後的習題中,也僅是以讀悟為主要目標,研討探究性的合作學習較少。基於此,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辦法。如:課前如何預習,怎樣做好基礎知識,拿到語段怎麼閱讀,每篇課文寫什麼,怎麼寫,用幾句話就可講明白?課後師生一起質疑,培養他的自學能力。這才是真正達到 「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標准。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這樣的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掌握方法,嘗到成功的喜悅。此階段,教師教學的節奏以快半拍為宜。
其次,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節奏則恰恰以慢半拍才妙。從教學目標出發,著重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能力。所謂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關知識經驗加以聯系、組合的能力和把它們加以變化,個別化,變種化的能力。4 例:在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時,不宜急於對課文開展較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鞏固,完善學生已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共同了解中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的一般規律、方法,一同整理,歸納知識要點,對他們的任何一點成績給予高度的肯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能力。把這一個階段當做過渡期,降低學習的梯度,由半撫半放的教學方式走向自主獨立的探究,讓學生在經驗中學--實踐中學--探索中學--解決問題中學,將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能力為主的教學。最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要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學風格,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保持高度的積極性,發揮主導作用,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誦古詩文時,我們可以組織各小組搞個接力賽或排成課本劇或對詩比拼,甚至可以鼓勵學生提前背誦,將整冊書中需要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來個「滾雪球」似的背誦。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從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樂地學習語文。
從小學到中學的這一步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並且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地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還必須得走在他們的前頭,全面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集中精力把勁用在刀刃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❼ 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優點
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採用回的教學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答存在絕對好的方法。就唯物主義的觀點而言,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是教師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用這種方法解決什麼問題,要做好利與弊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