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
關於教學評價(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的研究,既是教學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一,也是教育評價的重點。教學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所以教學評價應該分成「評教」與「評學」兩大塊。從教育的理念出發,教學評價的一級指標應該是二維的,一個維度是教師的教;一個維度是學生的學。但事實上,對於學生「學」的評價,長期以來通過各種方式,諸如考試、測驗等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總結出一些有效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但對於教師「教」的評價,一直以來由於受到一些傳統評價觀念的束縛,而缺乏相應的研究。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教師的教學,如何使教師的「教」既成為促進「學」的必要條件,又成為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途徑,是教學科學領域目前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從教師教學評價進展,並結合現代教學評價的理念,努力揭示當前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並展望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評價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價值判斷,它存在於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之中。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教育過程,自然離不開對其實施的各環節及其結果和目標實現程度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過程就是教育評價。
1.教師教學評價的理念
1.1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以教師的主體性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是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間彼此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教師積極參與、雙向互動的教學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教師能及時糾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發揚自身的優點,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它可使教師通過內心的體驗,積極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標,促進教學活動。
1.2多元評價方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實質是全面真實地評價對象的潛能、學業成就,以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教學雙方的發展。Campbell(1996)曾概括這種評價方式的5項基本原則:①評價是多角度的;②評價關注不同階段的成長;③評價要反映教學信息;④正式與非正式評價同等重要;⑤評價是主動的自我評價。
1.3多極評價標准
教學評價的標準是一定時期人們對教學價值認識的反映。當傳統的教學評價把評價功能確定在「選拔」功能上,與之相應的評價標准就是以知識掌握程度作為選拔的標准。同時,為了能夠有效地預測和控制教育教學活動,往往把評價的對象之一—教師的教學置於一個共同的標准或常模之下,用評價者認為的統一的價值觀要求教師教學,從而使得教師教學的個性差異必然被抹煞。
古巴和林肯(Egong Guba & Yvonna Session Lincoln),作為新的評價理論的倡導者,明確指出:價值是多元的,標准也是多元的,評價標准也應該是多元的,而評價的關鍵是對評價中存在的不同價值體系之間的差異進行協調。教學評價在這之後出現的價值多元化趨勢表明,評價標準的確立不再依賴於某一團體或階層的價值觀,而是要在教學評價有關各方的交往互動中,在多種價值觀的碰撞中融通尋求教學各方都能接受的多元性標准。當教學評價關注的是如何促進每一個教師個體全面發展的時候,教師個體的多樣化教學必然需要標準的多元化。
2.傳統教師教學評價所存在的問題
2.1評價功能扭曲
教師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過程,貫穿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用來輔助教學的;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學並促進教師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檢查教師的表現;評價要關注教師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教師的個體差異,激發教師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教師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
但是,早期的教學評價理淪多偏重於對教學結果的檢測,如泰勒模式就是衡量教學活動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因此在很多時候,教學評價只能起著各種意義的對教學效績分類劃分的作用,由此形成了「為評價而教學」的局面,不但評價的初始意義消失殆盡,還造成了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關系的緊張對立。
2.2評價效度不高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在評價中採用「科學方法」,從而造成對背景因素重視不夠、評價過程缺乏靈活性以及定性評價方法的不足。早期教學評價的發展以科學所崇尚的客觀、量化為標志,在方法論上傾向於「實證一量化」。例如桑代克、泰勒等測量運動的專家強調使用量化資料和數學技術,強調科學實證的方法在教學評價領域的運用。然而,對教學而言,「實證一量化」的方法論把復雜的教學現象簡化了,會使效度減低。大力支持量化而忽略了質的分析,不僅無法從本質上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而且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的、最根本、最真實的內容。例如:評價者只管教師「在教學中出了什麼問題」,卻不管教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等等。
2.3評價效益低下
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評價關注評價對象的整體評價,即不僅要關注學習者自身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也要關注影響學習者發展的各種因素,並用未來的眼光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以引導教育教學按照可持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健康運行。在對教師的評價上,往往只局限於一些顯性行為的評價,而對教師工作的其它方面及其隱性行為(如教師的人格力量、教師的示範和表率作用等等)幾乎不予涉及,難以將課堂生活中師生間的交往關系、精神和情感方面變化的真實情形揭示出來,也難以揭示教學中影響個體思維和行動方式的復雜因素。而且傳統的教學評價抹殺了個體對於事物的不同認識,否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評價活動導向功能的發揮。評價指標在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同時,也把教師的課堂行動事先限定在特定的框架之中,結果是教師會過多地關注評價的要素特別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阻礙了教師因現實情境而無法採取的教學處理方式,使得本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教學走向呆板。這樣的評價難以在較大程度上得到評價對象的認同,也難以對評價對象改進教學行為有所觸動。
3.現代教師教學評價展望
教學評價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不斷發展。隨著人本主義思潮和「第四代評價理論」的興起,現代教師教學評價呈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特點:教學評價價值取向、主體、方法多元化。評價活動中人們的價值標準是多元的,除對真理的追求外,還應注意價值方面—特別是道德義務方面的追求。評價主體多元化,就是在選配參評人員上注意相關性,注意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選配參評人員。評價方法多樣化,就是採用現代化評價手段,在收集評價信息方面,利用錄音、攝像、照相、網路等手段,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廣泛收集、分析信息;評價模式由評議判斷到互動建構。第四代評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共同構建」。這一思想把評價者看作是所有參與評價活動的人們,特別是評價者與其對象雙方交互作用、共同建構統一觀點的過程。實際上,「共同構建」評價理論,是提倡一種民主合作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外在形式是協商、對話,內在機制是情感交流和思想的溝通,目的是達到共同認定某些對策,並積極付諸實施。這是對評價認識的一個新突破,不僅評價對象從傳統的客體變成了評價活動的主體,還使評價雙方從對立走向合作。
② 早教老師備課不足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和處理方法
備課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備課指向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因此,研究教師如何備課具有重要意義。當然,這里所說的「課」並非指向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而是涵蓋了幼兒在園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活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話說,精彩的生成源於精心的預設。由這兩句話可見備課之於教學的意義。雖然,有效的教學並不完全是由備課的精細度決定的,但精心的備課對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實踐中,由於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的很多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與現在倡導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為(主要指向教師的內在思維)。同時,通過日常下園與教師們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師們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惑。因此,我嘗試著從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說起,接著談談備課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幾組關系,最後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提出處理好這幾組關系需要思考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
通過計劃我們能夠了解教師的基本想法,進而了解其想法背後的教學思路和理念。基於對大量教育活動計劃的分析及與教師的交流,我們發現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存在著習慣性的思路和他們自己意識不到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的習慣性思路:
教師們在備課時更習慣於從教育內容出發來設計活動。他們在設計活動時一般是先想內容,即「我想教給孩子什麼」或「我想讓孩子做件什麼事,這件事應該挺好玩的」,然後再考慮「我想教的內容中包含哪些目標」,接下來是「我要怎麼做」。
1、內容的選擇
教師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大致包括兩條途徑:一是依據目標從現成的各種教材或生活中(如季節、節日)尋找相關內容,這是很多教師經常會選擇的一條途徑;二是教師圍繞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或孩子可能感興趣的事選擇內容。
其中,一些教師能夠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或內容的新穎性,但這種考慮多是他們自己的主觀感覺。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個內容開展活動時,他們一般會說「我覺得這個內容挺好的,我們班孩子應該挺喜歡的」,或者是「我們班孩子最近對這個一直很感興趣」,而當你再進一步詢問他們「孩子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這個興趣反映出孩子怎樣的需要時」,他們往往就說不清楚了。這反映出教師們在選擇內容時缺少對孩子們與此內容相關的原有經驗和發展需求的關注,同時也缺少對教學內容或教材的獨特價值及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2、目標的設定
無論是通過哪條途徑選擇的內容,教師們更習慣於將教材中的現成目標搬進自己的計劃中,或者按著往年習慣了的做法把過去的目標放到當前的計劃里。從表面來看,這些目標多是《綱要》或《細則》中的原話,似乎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但一經琢磨,不難發現這些目標表述比較空泛,幾乎是整個學期都要培養的目標,看不出與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聯系和針對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時還會將目標與幼兒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為什麼要讓幼兒做這件事。這反映出教師在設定教育目標時,缺少對所定目標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缺少對幼兒要達到此目標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經驗和能力或需要經歷怎樣的發展階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對既定教育內容所涉及到的領域關鍵經驗的具體思考。
3、過程的設計
設定了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們對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是先考慮用什麼樣的形式比較新奇,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然後再把過程設計成幾個步驟,或提出幾個問題試圖引發孩子的思考,但這些問題一般都會直接指向目標,提出問題的目的多是引導幼兒說出老師所預期的答案。有時也會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操作或者與同伴討論。最後是小結,將老師認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再跟幼兒強調一下,以確定孩子們都能說出來或展示幼兒做出來的作品。這個過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暢的,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老師的掌控下走過場,按著老師預設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進,直至有幼兒能夠說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這反映出教師重形式、重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缺少對幼兒可能存在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以及相應對策的分析,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的分析,缺少對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之間關系的思考。
(二)教師習慣性備課思路背後的觀念及主要問題:
上述種種習慣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在這一傾向的影響下,他們在設計活動時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現出了過多關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兒想法及其背後需求的觀念方面的問題。
1、以「我想教什麼」為出發點,缺少對為什麼要教這個內容和這個內容與幼兒當前的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的思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2、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過了」,孩子就「學會了」,於是以教的過程替代學的過程,缺少對幼兒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學會的關注和把握,導致學習的被動性。
3、以完成教師預設的教學計劃為落腳點,缺少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即時反應的關注和對學習效果的反思,導致教學的低效性。
綜合上述分析,教師的備課過程不可或缺地包含著幾個關鍵的要素:幼兒的原有經驗與需求、教學內容、教育目標、幼兒學習反應、教師應答策略等。
二、教師在備課中需要關注的幾組關系
上述五個關鍵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構成了以下幾組關系。而這幾組關系經常是教師們在習慣性的備課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學內容與幼兒已有經驗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明確誰是活動的主體。《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只有當教師想教的內容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發生
關系時(可能是幼兒喜歡的,也可能是幼兒感到困難的),他們才有可能產生想學的願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進而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後續的學習過程才會對其產生意義,而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所以,在教學內容與幼兒的已有經驗之間建立關系,由幼兒感興趣的或感到困難的問題切入,從幼兒需要的角度引出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是老師們值得借鑒的思路。
2、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教師依據幼兒與此內容相關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階段來確定多數幼兒在本次活動中需要重點學習的具體經驗是什麼。教學難點是教師依據對幼兒原有認知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把握,來確定本次活動中幼兒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或自身難以突破的坎兒是什麼。確定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後,教育目標就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實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途徑或方法,目標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達成性了。
3、教學過程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落實重點目標進而突破難點目標。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與教育目標之間緊密聯系,想清楚每一個環節的具體目的及其對於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目標所起到的作用。同時,教師也要深入思考通過什麼方式才能幫助幼兒意識到問題的關鍵,進而嘗試著去突破難點,迎接挑戰,體驗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學習的愉悅感。
4、幼兒學習反應和教師應答策略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在設計教育過程時如何使教師教的節奏適應幼兒學的節奏。這需要教師關注自身的指導策略對於幼兒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不同幼兒對於教師的指
③ 教師資格證面試好考嗎面試的流程是
教師資格考試或教師招聘考試的面試的形式和程序大致如下(教師招聘由於各地教育局組織進行,內容及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一)面試形式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採取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備課(或活動設計)、試講(或演示)、答辯(或陳述)等環節進行。
(二)面試程序
面試統一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研製的面試測評軟體系統。考生經過候考、抽題、備課、回答規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等環節完成面試。原則上備課時間20分鍾,面試時間20分鍾。報考中職專業課和實習指導老師的考生面試時,需加試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的面試題目,面試時間20分鍾。這里的試講是就是一堂微型課,時長10-20分鍾不等。一般要有復習以前內容,導入新課,鞏固練習等階段,像平時老師上課一樣,可以把考官當成學生進行上課。
面試實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候考。考生持面試准考證、身份證,按時到達考點,進入候考室候考。
第二步:抽題。按考點安排,登陸「面試測評軟體系統」,計算機從題庫中抽取一組試題,考生任選其中一道試題,經考生確認後,計算機列印試題清單。
第三步:備課。考生持試題清單進入備課室,領取備課紙,撰寫教案(或活動演示活動方案),准備時間20分鍾。
第四步:回答規定問題。考生由工作人員引導進入指定面試室。考官從題庫中隨機抽取2個規定問題,要求考生回答。時間5分鍾左右。
第五步:試講/演示。考生按照準備的教案(或演示活動方案)進行試講(或演示)。時間10分鍾。
第六步:答辯。考官圍繞考生試講(或演示)內容進行提問,考生答辯。時間5分鍾左右。
第七步:評分。考官依據評分標准對考生面試表現進行綜合評分,通過面試測評軟體系統提交評分。小組評分情況應抄錄於《面試評分表》,經組長簽字確認備查。
④ 為什麼要實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當一個人選擇並且從事一種職業時,其職業生涯就意味著開始。不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確立職業生涯的目標是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計劃和管理來實現的。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是社會、教育、個人因素的交互作用。讓自己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主動權,是實現潛能開發和人生價值的基礎。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要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就必須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計劃和管理,使自己的能力、技術、價值觀等沿著崇高的目標,不斷追求、不斷實現。
一、教師職業生涯管理與計劃的內容及作用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否失敗、停滯,是否獲得成功、幸福,盡管往往取決於機遇、命運或他人的影響,但最根本的乃是決定於自己是否具有管理和計劃其職業生涯的能力。
(一)什麼是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指一個人終生職業經歷的模式。職業經歷包括職位、工作經驗和任務,受到員工價值、需要和情感的影響。
個人職業生涯與工作單位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從組織的角度看,職業生涯相當於職員的成就、薪金史、社會的認可等;從個人的角度看,職業生涯就是將個人的需求、理想、願望與個人實際能力、技術、動機等特徵作出事實評價的過程。現代職業生涯的概念,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工作經驗,而且包括職業選擇的多樣性、個人抉擇,以及個人經歷等。
(二)教師職業生涯特點
教師職業生涯,是與教師本人在學校教書育人的一系列活動相關聯的職業經歷的模式。如在學校從教經歷、教研活動中與教學經驗的豐富、教育理想和願望的實現,以及得到學生與社會的認可、尊重等等。教師職業生涯對環境條件做出反應,支持性的、鼓勵性和援助性的環境能幫助教師追求有益和積極的職業進步;反之,環境沖突和壓力,會對職業生涯周期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國,一個教師職業生涯的成功與失敗,其判斷的標准,主要是看其自主發展的水平、個人職業的體驗、學生肯定和社會尊重等,而外在的職稱、職務、報酬以及地位等外在變化次之。教師職業生涯的演進過程,與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密切相關。一般說來,一個教師職業生涯成功的標准,可以從專業發展性質和結果來衡量。如教師在課堂工作中表現出的知識技能和判斷力的提高程度、對專業團體所作的貢獻大小、教育教學工作在個人生命中的意義之體現等,都可以反映教師職業生涯成功的水平和層次。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了突出的教書育人成績,在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貢獻,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並贏得學生與社會的真心愛戴。
(三)職業生涯管理
職業生涯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指組織開展和提供的用於幫助和促進組織內正從事某類職業活動的員工,實現其職業發展目標的行為過程,包括職業生涯設計、規劃、開發、評估、反饋和修正等一系列綜合性的活動與過程。通過員工和組織的共同努力與合作,使每個員工的生涯目標與組織發展目標一致,使員工的發展與組織的發展相吻合。
由於職業生涯管理的內容包括職業目標的選擇和有效實現職業目標的途徑,所以它不僅決定個人一生事業成就的大小,也關繫到組織目標的成敗。組織通過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不但保證了對未來人才的需要,而且能使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
⑤ 對提高學校(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什麼好的建議
說得多不如實際實踐的好,提高教育值量首重在師資的質量,如果老師的教學解說能力不足,愛心與耐心不夠,沒辦法讓學生提起興趣學習,滿足學習成就,那麼其他的都是多說的!
⑥ 小學生怎樣寫好日記作文
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
很長時間以來,作文教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教師一直在想辦法突圍,方法形形色色,但總感到不盡如人意,寫作實際上是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受、態度和看法的表述,是學生心理的表達。還學生作文本來的面目,讓學生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寫真體驗,抒真感情,展現出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我們在教學中,教師積極調整策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我認為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寫熟悉的事物; 提供材料進行擴寫;將學生優秀習作列印成冊,讓學生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其次,作文備課要有創意:要找出本次習作的有創意、有創新的部分,並把有創意、創新的思維作為激發點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然後,指導要從細處入手、點滴抓起:注重學生日常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日常的閱讀教學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注重日常口頭作文的訓練,注重日常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加強作文指導課範例的剖析。最後,改變以往作文評改的方式:建立一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准,讓學生也來參與自己作文的評改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評語要有新意和激勵性。相信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一切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以學生為本,在不久之後許多學生一定會消除對寫作文害怕的情緒。
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談談我對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趣寫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作文是語文學習中最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小學生沒有寫作願望,那麼習作的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根據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積極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通過觀察引導,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他們看、說、聽、想、寫的能力。觀察還可以訓練小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想像力。 (2).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物,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寫。降低難度,也可調動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我注意引導學生捕捉他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興趣的事。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啟發他們把捕捉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寫成文章。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感情真實。下面是我班學生寫的一篇《我的朋友》:我的愛好是去家門前的河邊玩。吃過早飯,我們美美的在河邊玩了一個下午,猛然覺得肚子很飢餓,就決定回家。走在半路上,我看見路邊碩大的玉米棒子就想鼓動朋友和我去偷幾個燒著吃。但朋友並沒有按著著我的要求去做,還嚴厲的批評了我,並領著我走到自己家的地里,挑了一個大棒子讓我拿回家去吃。頓時我感到非常慚愧。(3).提供材料進行擴寫,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為他們提供一些擴寫材料,以此培養學生准確地觀察、認識、表現客觀事物的能力。在提供的材料里,我以引導、啟發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想像當時人物的表情、動作及環境,以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提供材料進行擴寫,不但使小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內容,而且也激發了小學生的寫作熱情,使他們樂於完成寫作任務。(4) 第四個做法是:列印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優秀作文變成了鉛字,漂亮、工整地從列印機打出,再配上美麗的、富有聯想的插圖,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互相借閱、討論、評議,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有了寫作的慾望教師一定要給予保護,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三言兩語的流水帳」教師也不要責備求全,讓學生感到寫作不是「難於上青天」,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
二、創意備課
創意備課也就是說作文備課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學語文教育大綱指出「作文是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是,在過去的作文教學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等方面幾乎全是教師單方面的勞動:上作文課,在老師精心簡短的講解之後,立即讓學生動筆,這時學生即沒有心理准備,也沒有內容准備,大部分學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義的內容拋在一邊,去根據老師的要求湊合成文。這是作文教學費時效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在明確習作內容及訓練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習作的有創意、有創新的部分,並把有創意、創新的思維作為激發點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詳細地設計好每一步教學步驟。例如,作文習作《同學之間》,其習作要求是:①根據題意寫一件在同學之間的事,要寫出真情實感。②內容要真實,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語句通順、連貫。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要使學生把作文寫好,必須把創意性、創新性作為備課的主思路激發學生的思維,那麼,首先應該把(1)選材立意和(2)材料組織作為著手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①「同學」你是怎樣理解的②同學和同學發生過很多事情,那麼你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③在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④這件事為什麼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這些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第一個設計的目的在於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其實,同學的范圍是很廣的:既指現在的同學也可指過去的同學;還可以包括校內同學和校外的同學,如在少年宮興趣小組一起學習的同學等等。這樣選材范圍不是擴大了嗎第二個設計的目的也在於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說得越多,越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內容可寫;第三個設計是在第二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集中思維,目的是讓學生從眾多的事件中選擇真實的,而且又比較新穎的材料,第四個設計是在前兩個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所選材料對文章中心的確定和挖掘。
為了達到組織好材料的目標,我在教學中又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即①你打算怎樣安排選定的作文材料②除了這種寫作方式外,還可以怎樣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覺得採用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突出你所表達的中心不難看出,前兩個問題,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個問題則是在學生集中思維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多中選優。可以說這種備課始終圍繞著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等思維規律,我認為這樣的作文教學有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因此,這種備課充分表現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創意和獨具匠心。
三、細處入手、點滴抓起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提高認識
小學生從家庭到學校,所見所聞是有限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觀察是認識客觀世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平時就注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然而,由於小學生受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往往觀察不細致,認識不深刻,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例如作文習作《一次有趣的小實驗》,要求選擇你平時最感興趣的小實驗,按一定順序把實驗寫清楚寫具體,注意寫出實驗時人物的心情。但這次習作有一部分同學的作文寫得不夠理想,這顯然就是因為學生日常生活觀察不夠仔細,平時實驗做得較較少而造成認識水平較低、認識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去認識事物、積累經驗,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我們很注意教給學生仔細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人物的衣著、神情以及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等方面的特點細致觀察,善於思考,勤於積累,平時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節目,或者在生活中見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時記下來,每天利用晨會和午會時間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講講「所見所聞」,學生學會了觀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
2、注重平時的閱讀教學,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作文要與閱讀教學緊密配合。」所以,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思想,在平時把閱讀教學始終貫穿於作文教學之中。無論是低年級的用詞說話,看圖說話,還是中高年級的讀段、寫段和寫一篇完整的作文,這一系列的作文訓練,都要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閱讀中的作文知識有效合理的切入,通過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這一個個訓練環節,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另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還要多開展讀書活動,學寫讀書筆記。通過開展讀書活動,注重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讀書與作文相結合。在課內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在課外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讀書知識進行廣泛的閱讀,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記錄下來,模仿習作,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通過讀書活動得到的學習效果:(1)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語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來源於生活,二是來源於閱讀。二者缺一不可;(2)積累思維材料。學生在讀書中,憑借閱讀材料,精心思維,思維水平和認識水平不斷提高;(3)積累寫作知識,如:文章條理清晰、主次、詳略、開頭結尾、過渡等。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拋棄作文知識的積累和作文能力的訓練,要把作文與閱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閱讀是輸入,從語言文字入手,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表達的方法。作文是輸出,要運用所學的方法用語言表達,抓住語言這個共同點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培養作文能力
3、重視日常口頭作文的訓練
葉聖陶先生也曾經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與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則是口頭語言的發展先於書面語言的發展。抓住這一特點,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習作時,充分發揮學生說的這一優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寫。學生說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說習作要求。進一步明確習作的具體規定,提高審題能力。二是說自己的准備材料。目的是檢查他們習作前的材料准備的情況。三是口頭作文。該項結合習作指導過程又分為說題目、說提綱、說作文。說作文可採用個人自說、同桌對說、班內口頭作文交流等多種形式。通過說不但解決了學生作文的內容問題,而且還解決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問題。
4、在日常中加強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
譴詞造句是習作的奠基石。譴詞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詞准確,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驟是:①理解詞義:理解詞語表達意義,明確詞語的運用范圍,分清詞語的感情色彩。②選擇材料:選取一些新鮮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來寫,用詞要靈活,內容要豐富。③培養造句能力:一個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應當把話說的具體明白,讓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必須在平時加強以下兩點譴詞造句的訓練。(1)句子結構要完整:結構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部分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或造句時說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個完整的句子不僅要能回答「誰在干什麼」或「什麼怎麼樣」更要能夠回答「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干什麼,怎麼干」或「什麼時候,什麼,在什麼地方干什麼,怎麼干」如果我們在平時就堅持不懈地強調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學生寫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數會大大下降。(2)內容要生動:文章是由句子構成,為了使文章生動句子的表達首先就要生動具體,必須加上適當的修飾語。如教學「撫摸」一詞造句時,有學生說:「朝陽撫摸著土地」,就可以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在怎樣的季節里,在怎樣的天氣條件下,朝陽如何撫摸著什麼樣的土地」經過引導學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霧氣正慢慢散去,朝陽柔和地撫摸著一望無際的土地。」顯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達得更准確、鮮明、生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為習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5、指導課加強作文範例的剖析
只有在指導課上加強作文範例的剖析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那麼怎樣才能加強指導課作文範例的剖析呢即從兩個方面進行指導:(1)展示優秀作文,明確好作文的標准。在指導課上,簡要復習作文要求之後,展示優秀作文範例,對照要求讓學生討論這篇文章是否符合這次習作的要求你認為哪裡寫得好,從分析中使學生明白好作文的標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確病因。在作文指導課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優秀作文更重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討論、作文中的病例,使他們認識到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和怎樣進行修改,同時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總之,在指導課上堅持不懈地加強作文範例的剖析,學生的作文質量一定會提高得很快。
四、講練結合
小學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即使是表達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對學生一次極好的思維訓練。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過程,都要給以積極的鼓勵、激發,建立一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准,一定要改變以往評改作文時間過長,教師單方面參與的狀況。
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改變作文評改的現狀。(1)學生方面:葉聖陶明確指出「『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是屬於作文的本人,體現了作文教學的改革精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表現。」然而在以往作文評改中只注重教師的單向評價,而忽略了學生自己的評價,學生才是習作的主人在學習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在評改學生作文時,教師可以採取兩種方式①自主評改和②交互評改。①自主評改:學生寫完作文後的第一讀者應是自己,習作初稿一般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他們在習作時尚未考慮到詞語的錘煉、修辭的應用,但通過推敲,自己還是可以修改的。我們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自主評改的意義,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使他們樂於、善於評改自己的習作。②交互評改: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合作相互評改,同年人之間,學生無拘無束,樂於交流,敢於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他們也會爭的面紅耳赤。他人評價時,無疑能讓自己大受啟發,以廣闊的視野對習作進一步修改;評價他人時,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利於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過程中嘗到了「自改成果」,產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就願去鑽,樂去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活」起來。(2)教師方面:當前作文教學「費力多,收效少」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和評價上。①評價的隨意性大,不夠客觀公正。許多老師在批閱作文時並沒有客觀的作出評價,只是憑借對學生的大體印象確定作文的好壞。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即使偶爾寫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會被老師所忽略,難得好評。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精批、面批的原則。對每個學生的作文都進行認真地批改,尤其對作文能力偏差的學生更要實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詞、句段、篇及標點存在的問題,同時又要批改出學生習作中的好詞好句和優美片段,寫出眉批、段批和總批,使學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裡,差在何處。只要堅持這條批改原則一定會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②教師給學生的作文評語太老套無激勵性和新意。「什麼內容具體、中心突出、語句通順」這樣的評語缺乏指導性和啟發性,失去了批改的意義。還有的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支,配寫出尖刻,過於偏激的評語,如「亂七八糟」「話都說不清」來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同學看到這些評語時,當然隨便把作文本扔到書桌上,因為學生看夠了這些話,有的甚至厭惡這些話。如果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作文,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歡愉,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裡,差在哪裡,應怎樣努力,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因此我們在平時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寫好學生作文的評價,對於不同情況的學生寫出不一樣的評語。對於優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提出使文章譴詞造句更加准確、生動,布局謀篇更加嚴謹的高標準的指導意見。對於中等生要著重在其文章的各個方面能否達到習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導並多用商量討論式的評語。如,一位學生在寫春天的景色時,寫了這樣一句話,「春天是萬物蓬鬆的季節,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在這句話中,「蓬鬆」一詞用得不恰當,我先在旁邊給他寫出了「蓬鬆」的意思是:形容草、葉子、頭發、絨毛等鬆散開。然後寫出了評語,「你推敲一下,『蓬鬆』在這里用得合適嗎換一個什麼詞更恰當呢」當這個學生看到評語時,拿著作文本找到我,告訴我他知道了「蓬鬆」這個詞用的不當,應改為「復甦」,我給予了肯定。商量式的評語能達到一種和諧的民主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以後作文遣詞造句時注意推敲,做到用詞准確。對於差生,也要及時的發現表揚其作文中的閃光處,如發現一字、一詞或一段寫得精彩,要畫上記號,進行評點。凡是有一點一滴進步,就大大贊賞,「閆彬同學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進!」相信在進行一番鼓勵後了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一定會增強。總之,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要多用激勵性的評語,使他們嘗到寫作的甜頭,這樣不但充分調動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的認識。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從備課入手、指導從點滴抓起、重視作文的評改,多給學生自己發展的空間,相信學生一定會從「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學生對寫作文害怕的情緒。
⑦ 800字,技校學習一個學期總結。
技校學習一個學期總結的範文內容具體如下:
轉眼間,一年的學習生活結束了,回首過去的一年,既有收獲,又有遺憾,但從總體上說是充實而有意義的,是成長進步的一年。
在這里對自己過去一年的政治、道德、學習、生活、集體觀念等角度做一個小結,目的是總結經驗,發現不足之處,以利於今後繼續發揚優點,彌補不足,為將來適應社會做好准備,以求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穩、更好,更快。
學習方面:在這學年基本做到了勤奮學習,銳意進取。並感覺確實提高了文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術。在第一學期的學習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我的高級聽力在期末考試中考的不盡如意。因此在假期和第二學期的學習中我注意改進學習方法和加強練習,自感聽力的確比第一學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活方面:能與室友和同學保持良好的關系,日常互相幫助,同時也認識了許多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弟學妹,豐富了自己的社交圈和消息渠道,提高了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並且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增長了見識,交換了學習生活方面的心得。平時我一直把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於助人作為生活准則。
因此在第一學期參加了外語學院組織的英語輔導班,每周利用休息時間給大一的學弟學妹上一到兩次的輔導課,希望能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和解決他們在學習中的疑問。當然備課的過程是比較辛苦的,但一想到能幫助他們便感到很開心。
集體觀念方面:自己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學院,學校的各項集體活動,這些重在參與的活動不但豐富了課餘生活,也是自己發現了自身的某些潛質。以後會繼續保持在參加活動方面的積極性,並將其和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
總而言之,過去的一年,是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探索的一年。雖然我在各方面獲益良多,能力方面有所提升,眼界有所拓展,思想有所升華,但同時,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如學習方面不夠刻苦;遇到困難時意志不夠堅定同時自製力還有待提高;在身體鍛煉方面需要加強,良好的體魄也是一個人持續發展的關鍵。新的一學年已經開始了,我將結合這個小結回顧過去,為新的學年做好打算,對未來充滿信心。
(7)備課不足之處擴展閱讀:
學期總結的相關注意事項:
1、在寫個人總結時一定要寫到以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然後明確方向。
2、明確了方向後就是要提出改進的措施等等,但是這些一定不能只寫不做,在寫出來後一定要落實到實處。
3、還有,個人總結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4、個人總結同樣也要條理清晰,畢竟總結是要寫個別人看的,如果寫得不清楚,別人就沒有辦法去進行深刻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