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要2011高考全國卷一語文答案解析,是解析還有文言文翻譯,謝謝
(全國大綱版)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解析)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4頁,第Ⅱ卷5至8頁。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第I卷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匯總,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D)
A.逾越(yú) 鳥瞰(kàn)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潰敗(kuì)凹陷(wā) 貽笑大方(yí) 兢兢業業(jīng)
C.咀嚼(zǔ) 檜柏(guì) 罄竹難書(qìng)饕餮大餐(tié)
D.覬覦(jì) 攻訐(jié) 光陰荏苒(rǎn) 心懷叵測(pǒ)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字字音」能力,多涉及多音多義字、形聲字、形似字、難讀字、統讀字、口語讀音和書面語讀音等。A項中「一丘之貉」的「貉」讀「hé」,不讀「luò」 (沒有這個讀音);這個字是個多音多義字,也讀「háo」(貉子,「貉」的統稱),口語讀音。B項中「凹陷」的「凹」讀「āo」,屬書面語讀音;這個字是多音多義字,也讀「wā」(多用於地名、人名,如賈平凹),屬於口語讀音。C項「咀嚼」的「咀」讀「jǔ」,不讀「zǔ」(沒有這個讀音),這個字是多音多義字,也讀「zuǐ」(義同「嘴」,如山咀、壺咀兒);「饕餮大餐」中的「餮」讀「tiè」,不讀「tié」(沒有這個讀音),屬於難讀字。D項所有讀音都正確,屬於難讀字。
【點睛】這個考點的難點在於多音多義字、形聲字、形似字、統讀字、口語讀音和書面語讀音這五個方面。識記讀音首先要記憶「難讀字」(往往只有一個讀音),記熟了就排除這一類,統讀字是把混亂的讀音定型為一個讀音,也可以歸於這一類,如「呆板」的「呆」,現在統讀為「dāi」;其次是抓住多音多義字、形聲字、形似字、口語讀音和書面語讀音的意義來區分讀音,同時還需要積累大量的漢語詞彙,考試是用詞語來考呀!總之,對於這個考點要採用一個總的原則——音、形、義、詞結合,除此別無他法。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便用恰當的一項是(A)
A.我讀過弗萊的著作,很喜歡他那高屋建瓴的氣勢和包羅萬象的體系,更欣賞他努力擺脫主觀印象式品評的文學批評方法。
B.吳羽先生知道弟子寫論文時強調,學術論文要有的放矢,論證嚴密,語言准確而簡潔,不能模稜兩可,也不能繁文縟節。
C.這是一家國家級出版社,近幾年來,出版了很多深受讀者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喜愛的精品圖書,不少作家都對他趨之若鶩。
D.雖然已經是晚上了,但候車大廳里依然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大喇叭的廣播聲、商販的叫賣聲、孩子的哭泣聲不絕如縷。
【答案】A
【解析】「繁文縟節」適用於交往過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禮節過多,不用於撰寫學術論文,屬於適用對象錯誤;「趨之若鶩」屬於感情色彩有誤,用於消極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不絕如縷」指聲音的延長,且多指一種或幾種清晰的聲音,而不用於嘈雜的聲音。「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往往用於議論、演講、文藝創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選A。
【點睛】「成語的正確運用」是高考語文試題的重點,年年都出,可見高考語文試題的社會語言導向。現實社會中,成語的運用往往出問題,不是望文生義,就是不知出處、來源、適用對象、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縮微景觀,站在這樣的高度來對待成語的正確運用,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大原則。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B)
A、不同的生活習俗、自然條件以及地理環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
B、歷時三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國情大盤點,其數據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時間不足、質量不佳對身體產生損害而出現的不舒服的感覺,應對失眠需要了解相關的睡眠衛生知識,進行自我調護。
D、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有利於教風和學風建設,而中小學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樣的活動應著力於中小學就要抓緊抓好。
【答案】B
【解析】A句「呈現出……特色(特點)」是一個標准句式,但是又與「有著……特色(特點)」這個句式相雜糅,只能用一個句式,根據整個句子的表意來看,應該用「呈現出……特色(特點)」這一句式。C句「因睡眠時間不足、質量不佳對身體產生損害而出現的不舒服的感覺」中「因」這個介詞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語」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句邏輯有問題,屬於「表意不明」,究竟是想說「教風、學風」呢?還是想說「經典誦讀活動要在中小學抓緊抓好」呢?實際上是犯了表意上「模稜兩可」的錯誤。這個句子是一篇縮微議論文,從議論文角度來看,是旗幟不鮮明。
【點睛】語病的辨析與修改是高考語文試題年年必出的一個版塊。要養成良好的語感,迅速辨別出語病,對於大多數學生(包括語文老師在內)來說,都是一個難點,是最能反映語文學習成果、語文基本能力的經典性題目。要形成熟練的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在長期的說話、寫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從邏輯(語意)和結構(形式)兩個大的方面來衡量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要對六種主要語病熟練把握,並能在實際運用中迅速辨別;除此而外,還有啰嗦、重復,「的」字運用,使動句運用,復句運用等方面的問題,有時候還可能涉及到修辭。從廣義的語言運用來開,錘煉詞語和選用句式都是修辭,只不過這屬於消極修辭罷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C)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腳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營好每一個今天就等於經營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應該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腳踏實地,全身心地經營好今天,才會有一個個實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對今天,我們不要太多地懷念過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輝煌的明天
⑤如果總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結果明天也會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處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C 特別說明,此題高考答案有誤(所謂的標准答案為D)。請看下面解析——
【解析】排列句序題也是高考語文試題的經典性題目,這種試題實際上是「微型寫作」,是寫作考查的「短平快」。「短平快」自然有它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偏重於邏輯思維(表意)考查,當然也可能涉及語段的修辭、句式、語言特色等問題,但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的明確性、層次性。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語段是經過潤色後形成的,語言運用修改得不錯,但是整體邏輯出現了問題(就設置答案來說),若這樣出題,勢必導致語文教學的混亂;不知道多少老師要按照所謂的標准答案去給學生講題,自己又不做思考,照本宣科,或者硬往答案上套,最後以己之混混,焉能使學生昭昭!
下來我們在看本語段的大的邏輯思維以及層次——本段文字主要論述昨天、今天、明天,觀點是「經營好今天是關鍵」——這是每個學生都能看出的。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先從今天說起,這是必然的,因為作者要強調的是「今天」;緊接著自然要論述的就是「不要太多地懷念過去」,因為昨天已經過去,已經難以決定其好壞(出題人潤色文段時略去了這層意思,這是造成設置答案時邏輯混亂的關鍵!),走向明天才是人生的大方向,而要走向輝煌的明天,就必須經營好今天;最後再論述不能「總是站在今天望明天」,實際上強調的依然是「經營好今天」,文路至此,自然接住了結尾一句話,突出了中心。(要說明的是,這樣的邏輯層次符合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而給出的答案確違背了這一規律,不能不說是高考試題對廣大學生的一大誤導!)
再看看文段的「文理」——即語言運用的內在規律,主要體現為虛詞、關聯詞語的「焊接作用」。「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處」,這一句排為第一句,相信大多數學生都能看得出來,但是按照給出的答案往下套,學生就傻眼了,答案既不符合邏輯事理,也不符合「文理」。這一句中既然有「接力處」,下句自然就要順著這一比喻來論述,那麼緊接的句子就應該是「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輝煌的明天」,從邏輯事理來看,接力之後自然是「向前」,怎麼會「向後」呢?解析至此,答案自明矣!
【點睛】「排列句序」實際上就是寫作,只不過是「微型寫作」而已。既然是寫作,就得以寫作的規律對待之。首先要弄清文段的性質(即文體),然後在文體大語境的指導下,再注意「事理」「文理」,還要注意文段相應的修辭、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做到這些,這種試題的解答就變得比較簡單了。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很多人說:什麼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那麼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麼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於象外。」「境」是對於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於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台、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於這些建築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於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於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鏡》)
5.下列關於「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見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B.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造意象,因而並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量上總是處於劣勢。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道」。
【答案】A
【解析】A項中的「所以」暗示了前後內容的邏輯的關系是因果關系,根據原文來看,這種因果關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舉例說明,在近代時,王國維闡述「意境」時,就是這樣認為的。但這並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觀點就是因為王國維的解釋而流行到現在的。
難點解析:「意境的外延小於意象」這句話是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句話,其實這是一句省略句,根據後文的闡述,我們可以將它還原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於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後文的闡述中闡釋為數量的多少),因此C項的理解是正確的。
【點睛】社科文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試題必出題,也是體現語文基本能力的經典試題。關於文中重要詞語(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這種題型較為簡單,無非是抓住概念的特點來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質屬性(最為全面的)的選項是正確的;還有一種就是重要概念(詞語)之間形成的各種判斷(試題中表現為選項),解答這一類型題目的技巧是——抓住選項中的「關聯詞」(揭示邏輯關系,即各種各樣的判斷)「虛詞」等標志,如這一題A選項中的「所以」(因果關系)、「B」選項中的「因而」(因果關系)、D選項中的「所以」(因果關系);若沒有這些標志,就要認真分析選項句子分句間的邏輯關系,再回到文中仔細對照。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C)
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並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於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答案】C
【解析】從原文來看,作者在第三段現提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接著再舉陶淵明的例子,接著說「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這句話中的「尋找、發現、體驗」表明藝術家不一定就認識到這種意味,況且原詩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說明陶潛對這種意味有所體驗、察覺,但並不能說他認識到自己身處有意味的世界;而選項C則絕對認為陶潛已經認識到了,顯然是犯了絕對化的錯誤。解決這道題的技巧在於運用排除法,B、D兩項一般都會排除掉,A項只要認真對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與原文出入不大。故選C。
【點睛】關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考點表述為「辨析和篩選文中重要的信息」,題目的各個選項就是對文章內容的篩選,A、B兩項都談中西方藝術的區別,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C項是論述「意味」這個重要概念時所舉的事例,D項則是文末對「意境」這一重要概念的再認識,再驗證。解此類題目,關鍵在於分清選項涉及文章內容的層次。就此題來說,四個選項涉及到文章中兩個大的方面內容的理解——東西方藝術的區別、意境和意味的理解;但選項C則涉及的是對意味這個概念進行論述時的事例的理解,這種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層次更高。從所舉事例的上下文來判斷,不難做出准確的判斷。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於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於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答案】B
【解析】B選項中的「兩種」一詞,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並沒有說「意味」的分類,這種理解顯然是對文意的曲解。
【點睛】「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這一考點實在文章內容範圍內進行的,其難度並不是很深,所以有一部分同學對考點有些發怵,這是不必要的。從做題的實踐來看,A、D兩個選項一般都能排除,涉及的是文章兩個大的方面內容的理解——東西方藝術的區別和「意境」的理解。C選項理解比較難,又涉及的是文章細部內容的理解和判斷,但回到原文相應文字對照,就能發現,所謂「工」「妙」,明顯是從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的,大意是對的;注意到相應文段的「杜甫則太逼真了」,我們就會意識到選項C明顯是要我們理解「工」「妙」二字的評價在西方藝術家眼裡就是誰「工」誰「妙」?很顯然恰恰相反。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舉於鄉,長龍溪書院。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陳友諒屢脅之,不應。鄧愈鎮江西,數延見,奇其才,薦之。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乃留愈幕府贊軍事。母喪除,召至京師,授德清縣丞。松江民錢鶴皋反,鄰郡大驚,鼎鎮之以靜。遷起居注,承詔搜括故事可懲戒者,書新宮壁間。舍人耿忠使廣信還,奏郡縣官違法狀,帝遣御史廉之。而時已頒敕書,丞相李善長再諫不納,鼎偕給事中尹正進曰:「朝廷布大信於四方,復以細故煩御史,失信,且褻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設浙江按察司,以鼎為僉事,分部台、溫。台、溫自方氏竊據,偽官捍將二百人,暴橫甚。鼎盡遷之江、淮間,民始安。平陽知州梅鎰坐贓,辨不已,民數百咸訴知州無罪。鼎將聽之,吏白鼎:「釋知州,如故出何?」鼎嘆曰:「法以誅罪,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釋鎰,以情聞,報如其奏。寧海民陳德仲支解黎異,異妻屢訴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是秋,山東初定,設按察司,復以鼎為僉事。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縣各置二歷,日書所治訟獄錢粟事,一留郡縣,一上憲府,遞更易,按歷鉤考之,莫敢隱者。八年,西部朵兒只班率部落內附,改鼎岐寧衛經歷。既至,知寇偽降,密疏論之。帝遣使慰勞,賜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脅鼎北還。鼎責以大義,罵之,遂與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殺。
(節選自《明史•熊鼎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元末舉於鄉,長龍溪書院 長:執掌
B.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 結:聚合
C.鄧愈鎮江西,數延見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贊軍事 贊:輔佐
【答案】C
【解析】C項中「數延見」一句大意是「鄧愈要見熊鼎」,據此來理解,「延」應該是「邀請、延請」之意。
【點睛】「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個考點是每年必出題目,可能全都是「實詞」,今年的題目即如此;可能實、虛詞都有,也可能只有虛詞。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考查是動態語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動態語境中的陌生意義,就必須注意上下文語境,注意整個語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其次要注意文言實詞知識的靈活熟練運用,最起碼要熟練掌握文言實詞知識,比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知識。解題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選,對於同學們來說,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題的「長」讀「zhǎng」,通「掌」,無論知識還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結」在「結兵自守」中顯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贊」在「留幕府贊軍事」句意中顯然是「輔佐、協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後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識,現代漢語詞彙積累,這些都是能夠迅速做出判斷的必要知識。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處事精細求實的一組是(D)
①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 ②復以細故煩御史
③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實,立正其罪
⑤按歷鉤考之,莫敢隱者 ⑥知寇偽降,密疏論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篩選文中的信息」這個考點幾乎每年必考,這是由於所選文言文多采自史傳文,而史傳文都是評述某個人的生平事跡的,這就決定了「篩選文中的信息」考點的高頻率出現。本題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辭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說的話,說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與題目要求不合,故選D。
【點睛】這種題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確,比如一看①馬上就可排除之,於是就只剩下C、D兩項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選出答案。考試過程中必然要講求點兒效益,而排除法的運用幫助很大,效果也很明顯。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熊鼎卓有才能,處變不驚。他深受鄧愈器重,留在鄧手下任職;為母親守孝後擔任德清縣丞,其時松江有人叛亂,鄰郡驚恐,他冷靜地控制了本縣局面。
B.熊鼎思慮周詳,維護朝廷威信。廣信郡縣官員違法,皇上已頒發敕令,此時又要查究;熊鼎認為朝廷應當取信天下,不應為小事出爾反爾,皇上這才作罷。
C.熊鼎治政有方,堅持依法辦事。分管台、溫事務時,他遷走凶惡殘暴的官將,百姓方才安定;平陽知州梅鎰被誣貪污行賄,他聽從民意,依法予以釋放。
D.熊鼎面對威逼,表現出凜然正氣。朵兒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覺其中有詐,不久叛寇果然作亂,並脅迫他北還,他維護正義,責罵叛寇,最終被殺。
【答案】B
【解析】B選項違背文意。文中說的是廣信郡縣官員違法,皇帝卻要頒發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沒有出爾反爾;李善長也為此事上奏進言,皇帝不聽,熊鼎與給事中伊正進言,皇帝默然良久,這才不讓御史送去敕令。
【點睛】「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理解的重點。文言文關於這個考點的設題最難,排在三道題目之後,就是明證。但相對於現代文閱讀鑒賞來說,能力層級還只是C級「綜合分析」。四個選項的內容都是依據一定的標准對文章內容的歸納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層次,仔細對照,這種題目實際上不難。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
譯文:
(2)帝遣使慰勞,賜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
【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罷免了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部貪官污吏得以肅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問他,賜給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趙成召回熊鼎。
【解析】(1)句中難點有「奏罷」「不職」「數十輩」「列部」,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關鍵,「奏罷」是兩個詞,「上奏並罷免」之意;「不職」意為「不稱職」,是「不稱職」的省稱;「數十輩」難理解關鍵是「輩」字難理解,其實根據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為「數十人」;「列部」就是「各個部門」之意。整體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別是上文「山東初定,設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東上任,主要是監察官吏。(2)此句幾乎沒有什麼難理解的詞語,對譯即可。
【點睛】「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這個考點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這道題,就必須養成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習慣,如「單音詞」意識,利用古代文化常識理解內容的意識,自覺運用「實、虛詞知識,句式知識、史傳文知識」的意識,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溝通的意識,古今生活溝通的意識。尤為重要的是整體閱讀理解的意識,不注重整體理解,就可能從開始就錯了。
『貳』 誰有《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高三·語文卷(十一)》文言文整體閱讀(一)(史傳)的答案,求
4、以下選項中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老 認為……老
B、將軍度羌虜何如 度 估計
C、宜簡練以俟其至 俟 等待
D、則罕開不煩兵而服 煩 煩惱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亡逾於老臣者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擊之未見利/之二蟲,又何知
C、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問籌策焉/心不在焉
6、以下選項中都能表現趙充國穩妥持重的一項是( )(3分)
①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②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
③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
④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
⑤吾知羌無能為矣
⑥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選項中對文意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趙充國青年時當騎兵,後調入長安為羽林騎,做皇帝的警衛。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被圍。漢軍絕糧數日,傷亡很大。趙充國率百餘人殺出重圍,李廣利率大隊緊隨其後,終於脫險。
B、為防止羌叛軍襲擊,趙充國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連夜在對岸修築陣地。對於叛軍游騎在陣前挑戰,他不予理會,而首先派人偵察前方地形、敵情。
C、趙充國行軍是以遠出偵察為主,並隨時作好戰斗准備。宿營時加強營壘防禦,穩扎穩打,計劃不周全不作戰。愛護士卒,戰則必勝。
D、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以後,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3分)
②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3分)
③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4分)
參考答案:
4、D 煩:勞煩
5、D A於:比/從 B之:代詞,代罕羌/代詞,這 C如:如果/或者
D用法相同,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之」 6、A
7、B 不是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而是派三隻小分隊先渡過河。
8、①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謀獻應付的方略。(度、圖各1分,句意1分)
②會打仗的人,能掌握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掌握。(致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
③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拚命的。(窮、緩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
附參考譯文
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最初為騎兵,後來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為善騎射而進入御林軍。漢武帝時(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充國帶領壯士百餘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終於解圍而出。
漢元康三年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各有酋長,因彼此互相攻擊而成仇家。後來匈奴聯合其他羌族,互訂盟約,解除仇恨。漢昭帝聽說了這件事,
就拿它來問趙充國。充國時年七十餘,昭帝認為他很老了,趙充國回答說:「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征調一萬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擊。
便趁夜派三個營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後,立刻扎營防備羌人來犯。到了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發覺後,派了數百騎兵,在漢軍左右出沒騷擾。趙充國想羌騎一向驍勇善戰,難以制服,再說這也可能是羌人誘敵之計,於是下令:「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
趙充國一面派騎兵去偵察四望和陿中這兩個地方,發現其中並無羌人出沒。於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將領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於是向西推進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
昭帝下令趙充國進攻。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聽說《孫子兵法》上說過:『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會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便應該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致勝之道。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先誅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自然會歸順;萬一先零已被誅滅,而罕開仍然不服,那麼,到正月時再進攻也不遲。」
昭帝接納了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於是率兵進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鬆懈防備,望見漢朝大軍,紛紛丟下裝備,想渡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躡潰兵之後,徐徐驅趕。有人說:「追擊先零逃兵,這正是建功的大好機會。」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拚命的。」
羌酋靡忘於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他食物後,仍放他回去勸曉其他的族人。一時之間,有一萬多名羌人請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騎兵,並請准予留下一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靜待其變。
後來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甘露二年去世,年八十六,謚號壯侯。
『叄』 2009全國卷1語文古文翻譯
2009全國卷1語文古文
【原文】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沖,仕周,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農。父毗,鬱林令。
德深初為隋文帝挽郎,後歷馮翊書佐、武陽郡司戶,書佐,以能遷貴鄉長。為政清靜,不嚴而肅。會興遼東之役,征稅百端,使人往來,責成郡縣。於時王綱弛紊,吏多贓賄,所在征斂,人不堪命。唯德深一縣,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而百姓不擾。於時盜賊群起,武陽諸城多被淪陷,唯貴鄉獨全。郡丞元寶藏受詔逐捕盜賊,每戰不利,則器械必盡,輒征發於人,動以軍法從事,如此者數矣。其鄰城營造,皆聚於聽事,吏人遞相督責,晝夜喧囂,猶不能濟。德深各問其所欲,任隨便修營,官府寂然,恆若無事。唯約束長吏,所修不須過勝余縣,使百姓勞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為諸縣之最。
尋轉館陶長,貴鄉吏人聞之,相與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語不成聲。及將赴任,傾城送之,號泣之聲,道路不絕。既至館陶,闔境老幼,皆如見其父母。有猾人員外郎趙君實,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縣,君實屏處於室,未嘗輒敢出門。逃竄之徒,歸來如市。貴鄉父老,冒涉艱險,詣闕請留德深,有詔許之。館陶父老,復詣郡相訟,以貴鄉文書為詐。郡不能決。會持節使者韋霽、杜整等至,兩縣詣使訟之,乃斷從貴鄉。貴鄉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百家。
寶藏深害其能。會越王侗徵兵於郡,寶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東都。俄而寶藏以武陽歸李密。德深所領皆武陽人也,念其親戚,輒出都門,東向慟哭而反。人或謂之曰:「李密兵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餘里。汝必欲歸,誰能相禁,何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與魏明府同來,不忍棄去,豈以道路艱難乎!」其得人心如此。後沒於陣,貴鄉、館陶人庶,至今懷之。
(節選自《北史·魏德深傳》)
【譯文】
魏德深,原籍是巨鹿人。祖父魏沖,在北周作官,作過刑部大夫、建州刺史,於是在弘農安家。父親魏毗,作過鬱林令。
德深最初作隋文帝的挽郎,後來歷任馮翊郡書佐、武陽郡司戶、書佐,因為才能卓著升任貴鄉縣令。為政清廉,無為而治,對百姓不嚴厲而百姓對他很恭敬。正好趕上遼東戰事,朝廷征稅名目百出,派人來來往往,責令各郡縣繳納。在那時,國家綱紀鬆弛紊亂,官吏大多貪贓受賄,在任職的地方橫征暴斂,老百姓不堪忍受。只有德深所在的貴鄉縣,貧富相濟,不竭盡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都能供給,而百姓沒有受到驚擾。在那時盜賊蜂擁而起,武陽郡的城池大多被攻陷,只有貴鄉獨自保全。武陽郡的郡丞元寶藏接受朝廷詔令追捕盜賊,經常作戰失敗,軍隊武器輜重丟光,就從老百姓那裡徵集,動不動就用軍法處置百姓,像這樣有好多次。臨近的城池打造兵器,人們都聚集在官府,官吏輪番督促指責,日夜喧嘩,還是不能完成。德深分別問眾人想做什麼工作,任他們隨其方便修造兵器,官府安安靜靜,一直就像沒有事情一樣。他只是約束負責的官員,製造的兵器無須超過別的縣,而使百姓辛勞困苦。但是他的屬下各自都盡心盡力,打造兵器的數量常常是各縣中最多的。
不久他調任館陶縣令,貴鄉官員百姓聽說這個消息後,互相談論到這件事,都嘆息流淚,話都說不成。等到他將要去館陶任職時,全城的人都去送他,號哭的聲音,在道路上不絕於耳。魏德深到了館陶以後,全縣的百姓無論老幼都像看到他們的父母一樣。有一個叫趙君實的狡猾的員外郎,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後後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自從魏德深到縣任職以來,趙君實呆在家中不敢出門。逃亡的人都回來了,像趕集一樣。貴鄉的父老鄉親冒著艱難險阻到朝廷請求魏德深留任貴鄉,皇帝下詔准許了。館陶的父老鄉親又到郡里訴訟,認為貴鄉的文書是假的。郡里不能決斷。正好有持節使者韋霽、杜整等人到了,兩縣的百姓到使者那裡訴訟,試著才把魏德深判給貴鄉。貴鄉官員百姓擠滿道路高歌歡呼,互相慶賀。館陶縣整個境內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隨著去安家的有幾百戶。
元寶藏非常忌妒魏德深的才能。正好越王楊侗在郡中徵兵,元寶藏就命令魏德深率領一千士兵去東都洛陽。不久元寶藏率領武陽歸順李密。德深所帶領的士兵都是武陽人,懷念他們的親人,就走出城門,朝著東方痛哭,然後又返回洛陽。有人對士兵們說:「李密的軍隊近在金墉,距離這里僅二十多里地。你們一定要回去,誰能夠阻擋呢?為什麼要像這樣痛苦。」士兵們都哭著說:「我們和魏大人一起來,不忍心丟下大人而逃走,難道是因為道路難走嗎!」魏德深就像這樣深得民心。後來他在戰場上犧牲。貴鄉、館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懷念他。
『肆』 2010年全國一卷語文試卷文言文全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2010年全國Ⅱ)
康保裔,河南洛陽人。祖志忠,討王都戰沒。父再遇,從太祖征李筠,又死於兵。保裔在周屢立戰功,及再遇陣沒,詔以保裔代父職,從石守信破澤州,又從諸將破契丹於石嶺關,領登州刺史。尋知代州,移深州,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即位,召還,以其母老勤養,賜以上尊酒茶米。詔褒之,為高陽關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諸將與戰於河間,保裔選精銳赴之,會暮,約詰朝合戰。遲明,契丹圍之數重,左右勸易甲馳突以出,保裔曰:「臨難無苟免。」遂決戰。二日,殺傷甚眾,蹴踐塵深二尺,兵盡矢絕,援不至,遂沒焉,時車駕駐大名,聞之震悼,廢朝二日,贈侍中。以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繼彬為洛苑使。繼英等謝曰:「臣父不能決勝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顧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惻然曰:「爾父王事,贈賞之典,所宜加厚。」顧謂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復戰沒,世有忠節,深可嘉也。」保裔謹厚好禮,喜賓客,善騎射,弋飛走無不中。嘗握矢三十,引滿以射,筈鏑相連而墜,人服其妙。屢經戰陣,身被七十創。貸公錢數十萬勞軍,沒後,親吏鬻器玩以償。上知之,乃復厚賜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戰,而援兵不至,唯張凝、李重貴率眾策應,遇契丹兵交戰,保裔為敵所覆,重貴與凝赴援,腹背受敵,自申至寅力戰,敵乃退。當時諸將多失部分,獨重貴、凝全軍還屯,凝議上將士功狀,重貴喟然曰:「大將陷沒,而吾曹計功,何面目也!」上聞而嘉之。(節選自《宋史·康保裔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再遇陣沒 及:趁著。
B.尋知代州。移深州 尋:不久。
C.會暮,約詰朝合戰 會:適逢。
D.援不至,遂沒焉 遂:於是。
【解析】本題考點:文言實詞理解。既要求有充分的閱讀積累,更要求有根據語境推斷詞義的能力。「尋」譯作「不久」,「會」譯作「恰逢」,「遂」譯作「於是」,在課本中不勝枚舉,也合乎這里的語境。A項,「及」雖也可有「趁」之意,但這里的語境不能譯作「趁」。「再遇」是保裔父親,「陣沒」意即「陣亡」,「及」應當譯作「等到」;「及再遇陣沒」後緊接「詔以保裔代父職」,意思是:到了康保裔父親康再遇陣亡後,朝廷詔令讓保裔代父親之職。「趁」的意思是利用某個時機;若「及」譯作「趁」,那麼朝廷和保裔都沒良心。
【答案】A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奮身殺敵的一組是
①保裔選精銳赴之 ②左右勸易甲馳突以出
③殺傷甚眾,蹴踐塵深二尺 ④身復戰沒,世有忠節
⑤屢經戰陣,身被七十創 ⑥腹背受敵,自申至寅力戰
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本題考點:信息篩選整合。應注意陳述主體是「康保裔」,事由是「奮身殺敵」。①非「奮身殺敵」,②主體不是「康保裔」,⑥「腹背受敵,自申至寅力戰」的主體是張凝、李重貴,不是「康保裔」。
【答案】D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報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後戰死邊境:他代父職後,又隨眾將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來,給予賞賜嘉獎。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擊契丹。契丹大舉入侵,雙方約定次日早晨交戰,契丹卻提前至黎明層層包圍宋軍,保裔不願苟免於死,戰至兵盡矢絕,最終陣亡。
C.康保裔戰死沙場引起強烈反響。他的死訊傳來,皇上深深震驚哀悼,停止朝會兩天,又賜封其子官職,同時一再表示,保裔是為王事而死,理應厚重褒獎。
D.康保裔品行端正,嚴謹厚道。他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又擅長騎馬射箭,射飛禽走獸無不中;在與契丹血戰時,張凝、李重貴與他共同抗敵,敵軍這才退去。
【解析】本題考點:概括內容要點。D項「在與契丹血戰時,張凝、李重貴與他共同抗敵,敵軍這才退去」不合原文末段意。
【答案】D
11.把以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貸公錢數十萬勞軍,沒後,親吏鬻器玩以償。
(2)凝議上將士功狀,重貴喟然曰:「大將陷沒,而吾曹計功,何面目也!」
譯文:
【解析】本題考點:文言文翻譯。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第一句重點詞語是「貸」(借款)、「勞」(慰勞)、「沒」(通「歿」,死)、「鬻」(賣)、「償」(償還)。第二句重點詞語是「議」(提議)、「上」(上報)、「陷沒」(陷敵戰死)、「吾曹」(我們這些人)、「面目」(臉面)。
【答案】
(1)借了公家的數十萬錢款犒勞軍隊,死後,親屬和部下賣掉器物珍玩來償還。
(2)張凝建議上奏將士立功情況的文書,李重貴嘆息說:「大將陷敵陣亡,而我們卻計算功勞,有什麼臉面呢!」
【參考譯文】
康保裔,河南洛陽人。爺爺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時戰死。父親叫康再遇,當年跟太祖打李筠,也戰死。康保裔在周朝屢立戰功,父親再遇戰死後,皇上下詔命保裔代替其父親的職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澤州。又跟隨各位將領在石嶺關打敗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在代州當官、調任深州,又任涼州觀察使。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詔回朝內,並賜上等俸祿奉養老母。嘉獎了康保裔,又讓他去做了高陽關都部署。
契丹兵大舉入侵,諸將與契丹人在河間開戰,康保裔親選精銳之師參與戰斗,當晚會師,約契丹人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們重重包圍,手下勸康保裔換身衣服出逃,康保裔說:「大難當且,我不會臨陣脫逃的。」於是就開戰。打了兩天,殺死殺傷許多契丹人,地下塵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後彈盡糧絕,援兵卻遲遲不來,所以康保裔也戰死了。當時皇帝大臣們都在大名,一聽到康保裔戰死了,所有人震驚難過,皇帝兩天不上朝,追贈康保裔為侍中。封康保裔的兒子康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康繼彬為洛苑使。康繼英等謝恩說:「父親沒有打勝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還封賞我們,臣等真是謝謝您啊!」於是悲傷哭泣伏地不起。皇帝悲傷地說:「你父親是因國事而死的,封賞,當然要厚重。」然後皇帝對左右的大臣說:「康保裔的父親、爺爺,全部戰死沙場,現在他也戰死,他們祖輩都有忠心,很值得褒獎。」康保裔為人恭謹仁厚知禮節,好結賓朋,擅長騎謝,箭無虛發。曾經一張弓放了三十支箭,拉滿弓射出去,筈鏑一個個被射了下來,沒人不佩服他的射術之妙。康保裔大戰無數,身上有七十處戰傷。曾經拿公款數十萬犒勞軍士,花完了就自己賣掉家私來償還公款,後來皇帝知道了,就給他豐厚的賞賜。
康保裔與契丹人血戰的時候,援兵遲遲不至,只有張凝、李重貴率領軍隊作策應,後來跟契丹兵一戰,康保裔全軍覆沒,李重貴與張凝去救援,卻腹背受敵,從申時殺到寅時,才把敵人擊退。當時全軍已經損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貴與張凝逃了出來,張凝想要想皇帝上書請求褒獎將士,李重貴嘆曰:「主帥都戰死了,我們這些人還想請功,有什麼面目啊!」皇帝聽說了這事,就嘉獎了李重貴與張凝。
一、(全國Ⅰ卷)
王禕,字子充,義烏人。幼敏慧,及長,身長岳立,屹有偉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危素、張起岩並薦,不報。隱青岩山,著書,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禕獻頌。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創禮賢館,召置館中。累遷侍禮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賜金帶寵之。太祖將即位,召還,議禮。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法天道,順人心。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斂當減。」太祖嘉納之,然不能盡從也。明年修《元史》,命禕與濂為總裁。禕史事擅長,裁煩剔穢,力任筆削。書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詔預教大本堂,經明理達,善開導。召對殿廷,必賜坐,從容宴語。五年正月議招諭雲南,命禕齎詔往。至則諭梁王,亟宜奉版圖歸職方,不然天討旦夕至。王不聽,館別室。他日,又諭曰:「朝廷以雲南百萬生靈,不欲殲於鋒刃。若恃險遠,抗明命,悔無及矣。」梁王駭服,即為改館。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禕。王不得已出禕見之,脫脫欲屈禕,禕叱曰:「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余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且我與汝皆使也,豈為汝屈!」或勸脫脫曰:「王公素負重名,不可害。」脫脫攘臂曰:「今雖孔聖,義不得存。」禕顧王曰:「汝殺我,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遂遇害。(節選自《明史•王禕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危素、張起岩並薦,不報 報:答復
B.多惠政,賜金帶寵之 寵: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懇求
D.法天道,順人心 法:效仿
【答案】B
【解析】「寵」為「寵愛」「獎賞」之意。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禕有非凡膽識的一組是
①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 ②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斂當減 ④裁煩剔穢,力任筆削
⑤亟宜奉版圖歸職方 ⑥ 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②句是用比喻說理,不觸及利害關系;④是說他史事擅長,有文采。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禕兼有堂堂儀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聰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後偉岸而有風度,明太祖將他與當時的名儒宋濂相提並論,還認為他在才思方面勝過宋濂。
B.王禕憑借自己的才乾和政績受到朝廷禮遇。明太祖創建禮賢館,將他招至館中,後又升遷為侍禮郎;有時太祖雖不能完全聽從他的建議,但也會褒獎他。
C.王禕具備很高的史學家素養和教育才能。編撰《元史》時,他與宋濂同為總裁,書成後任國史院編修官;奉命講授國史,能充分說明道理,善於開導學生。
D.王禕出使雲南時採用了恩威並施的策略。他先是曉諭梁王,朝廷憐惜雲南百姓,不想動用武力;繼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險遠、抗拒朝廷,將後悔無及。
【答案】C
【解析】「書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中「擢」和「知」理解錯誤,「擢」是提拔,「知」掌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元遺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禕。
譯文:
(2)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餘燼,敢與日月爭明邪!
譯文:
【答案】
(1)恰巧元朝派遣脫脫來徵收糧餉,用聳人聽聞的話威脅梁王,一定要殺掉王禕。
(2)上天已經結束了你們元朝的命運,我們朝廷取代了它。你們這些微火殘灰,竟敢與日月爭輝嗎?
【解析】(1)注意「會」「遺」「必」「脅王以危言(狀語後置)」的翻譯。(2)注意「既」「訖」「實」「餘燼」「敢與日月爭明」的翻譯。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找准得分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保持譯句流暢通順讓,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
【參考譯文】
王禕,字子充,義烏人。幼年時反應靈敏,很聰慧,等到成年後,身材高大,氣度非凡。他目睹元朝政治衰敗,就寫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送當時的宰相。危素、張起岩一同推薦了他,沒有得到答復。後來他隱居在青岩山,著書立說,名氣一天天大了起來。明太祖征討江西的時候,王禕獻上了頌詞。太祖高興的說:「江南有兩位大儒,是您和宋濂。學問淵博,您不如宋濂。才思雄健,宋濂不如您。」太祖創設了禮賢館,把王禕召入,安置在館中。又多次提拔,升到侍禮郎的職位,負責記錄皇上的日常起居情況。任南康的同知府事,有很多好的政績,太祖賜給他黃金帶,非常寵愛他。太祖即將登位,召王禕來到身邊,與他一起商議登基大禮的儀式。洪武元年八月,王禕上奏:「祈禱上天賜予長壽的要訣,在於存有忠厚之心,為政寬大,效法自然規律,應順百姓之心。嚴厲的政治,只能施行一時,不能作為長久的政策。浙西已經平定了,全國徵收的賦稅應當減少。」太祖接受了王禕的建議,誇獎了他,然而沒有完全聽從他的建議。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王禕和宋濂為修史的主管官員。王禕對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很熟悉,編撰時,刪除煩瑣雜亂的內容,在著述上花了很大的力氣。《元史》編撰完成後,王禕被提拔為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皇上的命令參與大本堂的教學,他對儒家經典和闡述的道理了解非常透徹,善於引導學生。皇上在朝廷上召見他問話,必定賜他坐下應答,他不慌不忙地與皇上閑聊。洪武五年正月,朝廷商議招降雲南,派王禕帶著詔書前往。王禕到了雲南就吿諭梁王,應該趕快把版圖歸還給朝廷兵部職方司,否則天朝討伐的兵馬早晚會到來。梁王不聽,沒有把王禕安排在招待使者的館舍住下。過些天,王禕又吿諭梁王:「朝廷因為雲南百萬生靈,不想用軍隊來殲滅你。如果你倚仗雲南路途險遠,抗拒朝廷明明白白的命令,後悔就來不及了。」梁王害怕,屈服了,當即讓王禕改住招待使者的館舍。正逢元的殘余勢力派脫脫到雲南徵收糧餉,他用恐嚇的語言威脅梁王,一定要梁王殺了王禕。梁王不得已讓王禕出來見脫脫,脫脫想要王禕降服,王禕斥責他說:「天朝已經終結了你元朝的命運,我朝實實在在已經取代了元朝。你元朝一點點沒有燒完的余火,還敢與日月爭光明嗎?況且我與你都是使者,我怎麼會被你降服!」有人勸說脫脫:「王公向來享有很高的名望,不可加害於他。」脫脫捋起衣袖說:「今天即便他是孔聖人,從道義來說,我也不能讓他活著。」王禕看著梁王說:「你殺了我,天朝大兵緊跟著就會到來,你轉身之間就要大禍臨頭了。」王禕就這樣遇害了。
『伍』 歷年語文高考全國卷2的文言文翻譯題
1994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題。
何子平世居會稽,少有志行,見稱於鄉曲。事母至孝。揚州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心獨饗白粲①。」每有贈鮮餚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則不肯受。母本側庶,籍註失實②,年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苟冒榮利。且歸養之願,又切微情。」覬之又勸令以母老求縣,子平曰:「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覬之益重之。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以養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問者慚而退。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宋書•孝義傳》)
〔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戶口冊,即下文的「黃籍」。當時規定,官員父母年滿八十,應解職歸家奉養。
12.下列兩句中紅字的字的正確意思與讀音是(2分)
①揚州辟從事史。②竭身運力,以給供養。
A.①設立pì②給以gěi B.①設立pì②使……豐足jǐ
C.①徵召bì②使……豐足jǐ D.①徵召bì②給以gěi
13.對「輒貨市粟麥」一句中「貨」、「市」詞義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都是「賣出」 B.都是「買入」 C.買入、賣出 D.賣出、買入
14.分別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紅字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兩個「親」字相同,兩個「每」字不同 B.兩個「親」字相同,兩個「每」字也相同
C.兩個「親」字不同,兩個「每」字相同 D.兩個「親」字不同,兩個「每」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5.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2分)
A.在州中任職略有少許俸祿,將打開州府大門請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職略有少許俸祿,將稟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祿微少的職位,將稟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祿微少的職位,將打開州府大門請你留任。
16.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3分)
A.實際尚未來得及奉養,哪能藉此以求得俸祿?
B.實際尚未來得及奉養,哪能藉助這稀有的俸祿?
C.實際尚未到奉養之年,哪能藉助這稀有的俸祿?
D.實際尚未到奉養之年,哪能藉此以求得俸祿?
17.對以下兩句話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扶侍私庭;②頓絕方蘇
A.①在家奉養母親;②困頓暈倒許久方才蘇醒
B.①扶助母親理家;②困頓暈倒許久方才蘇醒
C.①扶助母親理家;②叩首暈倒許久方才蘇醒
D.①在家奉養母親;②叩首暈倒許久方才蘇醒
1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組是()(3分)
①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
②何心獨饗白粲。
③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
④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
⑤縣祿唯以養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9.下列對何子平去職歸家奉養老母一事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於老母「籍註失實,年未及養」,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職,但他出於「歸養之願,又切微情」的考慮,堅持歸家。
B.子平歸家之後,「竭身運力,以給供養」,認為「希祿本在養親」,堅持「縣祿唯以養母一身」,從而實現了「歸養之願」。
C.子平不願以老母「實年未滿」而「苟冒榮利」,又不肯「以母老求縣」,歸家養母,竭盡全力,從而深受顧覬之敬重。
D.由於老母「籍年已滿」,子平去職歸家;盡管顧覬之希望他在州任職,但他礙於「公家正取信黃籍」,婉言謝絕。
12.(2分)C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D 17.(3分)A
18.(3分)C 19.(3分)D
1995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題。
鄭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賢明,有節操,博涉書史,通曉治方。每善果出聽事,母恆坐胡 床,於障後察之。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還堂,蒙被而泣,終日不 食。善果伏於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為汝家婦,獲奉酒掃。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徇國,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婦耳,有慈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乎?汝自童子承襲茅土,位至方伯,豈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緣驕樂,墮於公政!」母恆自紡績,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嗚呼!汝年已長,吾謂 汝知天下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至於公事,何由濟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 也。當須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哉!又絲(xǐ,麻)紡織,婦人之務,上自王後,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墮業者,是為驕逸。吾雖不知禮,其可自敗名乎?」
12.對下列四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2分)
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 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嘗問私。 恪:謹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D.豈汝身致之邪? 致:導致。
13.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紅字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
母何自勤如是邪?
以身徇國,繼之以死。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
A.兩個「勤」字相同,兩個「徇」字不同
B.兩個「勤」字相同,兩個「徇」字也相同
C.兩個「勤」字不同,兩個「徇」字相同
D.兩個「勤」字不同,兩個「徇」字也不同
14.對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語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3分)
A.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 奉灑掃:指從事家務。
B.當須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 先君:指已經去世的父親。
C.汝自童子承襲茅土。 承襲茅土:指承襲公候的爵位。
D.母恆自紡績,夜分而寐。 夜分:指夜盡時分。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5.吾謂汝知天下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3分)
A.我以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現在聽到這話,才知道你仍然沒有懂。
B.我以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現在聽到這話,所以才說你仍然沒有懂。
C.我以為你懂得治理天下,現在聽到這話,所以才說你仍然沒有懂。
D.我以為你懂得治理天下,現在聽到這話,才知道你仍然沒有懂。
16.①或妄瞋怒 ②何由濟乎(2分)
A.①或者狂妄地發怒; ②憑借什麼才能成功呢
B.①或者狂妄地發怒; ②有什麼理由能成功呢
C.①或者胡亂地發怒; ②有什麼理由能成功呢
D.①或者胡亂地發怒; ②憑借什麼才能成功呢
17.①獨擅其利 ②若墮業者(2分)
A.①獨自專占其利; ②你對正事怠惰
B.①獨自專占其利; ②如果對正事怠惰
C.①獨占擅用其利; ②如果對正事怠惰
D.①獨占擅用其利; ②你對正事怠惰
1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與鄭母教子為官清正有關的一組是(3分)
①吾非怒妝,乃愧汝家耳。 ②在官清恪,未嘗問私。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④何可負荷忠臣之業乎?
⑤母恆自紡績,夜分而寐。 ⑥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19.下列對文意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鄭母感慨善果是個年幼的孤兒,自己又是寡婦,有慈無威,未能教他懂得禮訓,教導他不要心緣驕樂,墮於公政。
B.鄭母希望善果應該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問私事,以身徇國,繼之以死,做一位無愧於家國的忠勤之士。
C.鄭母鼓勵善果處理政事應該剖斷合理,同時又勸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驕逸墮業,以負荷忠臣之業。
D.鄭母認為善果自小襲爵封候,位居三品,但卻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夠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以報答天子之恩。
12.(2分)D 13.(2分)B 14.(3分)D 15.(3分)A
16.(2分)D 17.(2分)B 18.(3分)D 19.(3分)C
1996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題。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剛明勇決,身長七尺,須髯若神。以祖任為丹州司法參軍。守武人,為奸利無所忌,永數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臨永,永不為動,則繆為好言薦之朝。後守欲變具獄①,永力爭不能得,袖舉牒還之②,拂衣去。調清河丞,尋知大谷縣。太原帥率用重臣,每宴饗費千金,取諸縣以給,斂諸大谷者尤亟。永以書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資觴豆之費可乎?脫不獲命,令有投劾而歸耳③。」府不敢迫。縣有潭出雲雨,歲旱,巫乘此嘩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縣人刻石紀其異。府遣卒數輩號「警盜」,刺諸縣短長,游蠹不歸,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為並它縣追還。於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於民者④,必條利病反復,或遂寢而不行。或謂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穀人安其政,以為自有令無永比者。既去數年,復過之,則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
註:①具獄:據以定罪的案卷。
②牒:授官的文書。
③投劾:遞交彈劾自己、請求去職的呈文。
④文移:公文。
⑤遮留:攔阻挽留。
12.對下列句子中加紅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永以書抵幕府 抵:送達。
B.刺諸縣短長,游蠹不歸,莫敢迕 迕:違背。
C.或遂寢而不行 寢: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 賈禍:消除禍患。
13.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2分)
①以祖任為丹州司法參軍
②永以書抵幕府
③以資觴豆之費可乎
④毋以此賈禍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14.《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復詞,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屬於偏義復詞的是(2分)
A.為奸利無所忌 B.每宴饗費千金
C.刺諸縣短長 D.必條利病反復
15.文中「脫不獲命,令有投劾而歸耳」這一復句,如果給它的譯文用上的關聯詞語,應當是(2分)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麼……
C.只要……就…… D.寧可……也要……
以下16—17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6.取諸縣以給,斂諸大谷者尤亟。(3分)
A.從各縣中取來滿足自己,對大谷縣征斂得尤其緊迫。
B.從各縣中取來滿足自己,對大谷縣征斂得尤其苛刻。
C.從各縣中取來給自己,對大谷縣征斂得尤其苛刻。
D.從各縣中取來給自己,對大谷縣征斂得尤其緊迫。
17.永械致之府,府為並它縣追還。(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們押送到府,府中因此連同派往其它縣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們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連同其它知縣全都召回。
C.郭永給他們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連同派往其它縣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給他們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連同其它知縣全都召回。
1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郭永剛直抗上舉動的一組是(3分)
①盛威臨永,永不為動 ②袖舉牒還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條利病反復
⑤或遂寢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9.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郭永屢次援引法令節制丹州長官,因而受到威脅,但郭永胸懷寬廣,顧全大局,反而為他說好話,向朝廷作了推薦。
B.郭永厭惡巫師借「歲旱」以嘩眾取寵,他杖責巫師後求得大雨,以致縣中百姓刻石記載了他的奇功異績。
C.郭永痛恨「警盜」為非作歹,四處製造事端,他堅決地將「警盜」押送到府,使上級部門改變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願與世浮沉,他堅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愛戴,數年後回大谷復職時,老人孩子非常熱情地對待他。
12.(2分)D 13.(2分)D 14.(2分)C 15.(2分)B
16.(3分)A 17.(3分)C 18.(3分)B 19.(3分)C
1997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題。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昭陵,有飛騎犯法①,善才繩之。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大理丞狄仁傑斷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仁傑曰:「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終須死。」仁傑固諫,侍中張文瑾以笏揮令出,仁傑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②,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雖不死,朕之恨深矣,須法外殺之。「仁傑?:」陛下作法,懸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法既無恆,萬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令日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編入史。
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曰法既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編入史。
[注]①飛騎:唐代皇帝的侍衛軍士。②張釋之:西漢人,以善諫聞名。辛毗:三國魏人,以力諫聞名。③象魏:宮廷外的闕門,古代張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善才繩之。繩:捆綁。 B.先涕泣不自勝,勝: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遺憾。 D.請今日為始。請:請求。
13.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不同
B.「因」為「乃」相同,「止」和「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也不同
14.「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內容是(3分)
A.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 D.我為子不孝
15.下列關於對話中人物稱謂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2分)
A.陛下是對帝王的稱呼,古代不敢直稱帝王,轉而稱呼他殿前階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謙卑的自稱,百姓也可自稱為「臣」,後來用作臣下對君的自稱。
C.卿早期是古代對人的敬稱,適用范圍較廣,後來多用作君主對臣下的稱呼。
D.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皇開始專用為諸侯王或皇帝的自稱。
以下16-17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囚徒流放和處死,都有等級次第
B.囚徒流放和處死,都有相等的差別
C.服勞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別
D.服勞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級次第
17.①不懼比干之誅 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樣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緒這才緩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樣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這才消釋
C.①不怕像比干那樣遭受殺害 ②高宗的主意這才消釋
D.①不怕像比干那樣遭受殺害 ②高宗的情緒之才緩解
18.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3分)
①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
②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
③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權善才得罪了飛騎,飛騎為了報復;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將善才的過錯釀成死罪,從而引發了高宗和狄仁傑之間是否要處死善才的一場激烈爭論。
B.由於狄仁傑堅持己見,拒絕執行高過的命令,高宗為此十分惱怒,在這君臣雙方相持不下時,侍中張文揮動笏板,要仁傑離去,但仁傑仍然援引古例強行諫勸。
C.狄仁傑在諫勸時,十分講究語言藝術,他稱贊高宗有如堯舜,而堯舜又是以寬厚仁愛為本的君主,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仁傑的諫勸。
D.狄仁傑認為法令既已公之於眾,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罰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張法令不可無常,使全國上下無所適從,只要法令沒有改變,就不可將善才處以極刑。
12.(2分)D 13.(2分)B 14.(3分)C 15.(2分)D 16.(3分)D 17.(2分)C 18.(3分)A 19.(3分)C
1998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2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並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臨軍撾破其唇,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
②躐躋:越級陞官。 ③扈從:隨從護駕。
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
⑤血:含血噴出。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17、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19-20題的句子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
19、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3分)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於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歸於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20、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並累若屬何(3分)
A、①你回去後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麼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後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麼辦呢
C、①你回去後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麼辦呢
D、①你回去後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麼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2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22、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
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並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願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僕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僕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於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二、(20分)16-22:B C B D C D A
1999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題。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也。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曰:「卿欲官不?」對曰:「設官求人,非人求官。」芝異其對,署為府長流參軍。除南清河太守。零縣民魏雙成失牛,疑其村人魏
子賓,送至郡,一經窮問,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訪,別獲盜者。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雲:「但付府君。」有鄰郡富豪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為賊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蘇公矣。」賊遂去。瓊性清慎,不發私書。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及欲求謁,度知其意,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研雖為債數來,無由啟口。其弟子問其故,研曰:「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何由得論地上事?」郡民趙潁曾為樂陵太守,八十致事歸。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來送。潁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仍致於聽事樑上,竟不剖。人遂競貢新果,至門間,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餘家。瓊普集部中有粟家,自從貸粟以給付飢者。州計戶征租,復欲推其貸粟。綱紀謂瓊曰:「雖矜飢餒,恐罪累府君。」瓊曰:「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
表陳狀,使檢皆免,人戶保安。遷左丞,行徐州事。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淮南歲儉,啟聽淮北取糴。
後淮北人飢,復請通糴淮南,遂得商估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於河北。
1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密走私訪,別獲盜者。B.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D.人災,絕食者千餘家。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雲:「但付府君。」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B.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C.人遂競貢新果。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
D.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13.下列各句括弧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縣為征。B.及(瓊)欲求謁,度知其意。
C.苦請,(潁)遂便為留。 D.自從(瓊)貸粟以給付飢者。
1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發展前途
B.徑將我入青雲間———直接把我帶入縹緲的雲天中
C.啟聽淮北取糴———向上報告說應當聽任淮北民眾來購買糧食
D.遂得商估往還———於是使得商販之間能夠自由交往
1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蘇瓊處事藝術的一組是
①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③每見則談問玄理。 ④仍致於聽事樑上。 ⑤遂上表陳狀。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1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想做官,他認為應當先設官職而後求人,個人不應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致,治內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了威懾作用,於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蘇瓊清正審慎,嚴於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於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二、(18分每小題3分) 11、D 12、D 13、A 14、B 15、C 1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