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詩詞鑒賞常見問題及答題技巧
詩文分類:
贈友送別詩 、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一、山水田園詩賞析示例
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嚮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朴自然 清新洗練
一、例題展示
1.2007天津高考試卷:
16.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黃氏延綠軒 [明]高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注]蕪,叢生的草。
(1)「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麼作用?
(2)「一時放春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答:(1)寫出春雨後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答題應從兩方面入手: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表達效果)
(2)表現了春光濃重,撲面而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答題應從兩方面入手:景,即寫了什麼;情,即表達的情感)
2.2007廣東高考試卷
10.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2分)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分)
答:(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葉 流螢 孤燈
(2)詩人於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多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孤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分析語言類題目,首先要考慮詞語的詞性,然後分析其修飾限制、支配的對象等,最後指出效果。「穿」「數」都是動詞,都是詩人所發出的動作,那麼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動作?是在什麼樣背景下產生的?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二、從內容、藝術手法及情感方面賞析下列幾首山水田園詩
1.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內容賞析】「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山裡的風光隨著太陽的忽然西落,一切都落下了帷幕,可是池邊的月亮卻漸漸地東升,籠罩著夏日的大地。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卧,一種閑情,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油然而生。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詩人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因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手法與技巧】1、寓情於景。詩人運用細膩的文筆,通過描寫夏日日落月升後,大地籠罩在一片清涼的意境之中,荷風送香,翠竹滴露,而抒寫了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之情,進而又聯想到「知音」,從而表達對友人的懷念之情。
2、從嗅覺、聽覺兩方面描寫,以動寫靜。「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
2.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內容賞析】這首詩寫他遷居愚溪後的生活。詩的大意是說:我久為做官所羈累,幸好有機會貶謫到這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中來,解除了我的無窮煩惱。閑居無事,便與農田菜圃為鄰,有時就彷彿是個山林隱逸之士。清晨,踏著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時盪起小舟,去遊山玩水,直到天黑才歸來。獨往獨來,碰不到別人,仰望碧空藍天,放聲歌唱。
【手法與技巧】此詩藝術表現手法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委婉含蓄,語意較隱晦。這首詩表面上似乎寫溪居生活的閑適,然而字里行間隱含著孤獨的憂憤。如開首二句,詩意突兀,耐人尋味。貶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詩人卻以反意著筆,說什麼久為做官所「累」,而為這次貶竄南荒為「幸」,實際上是含著痛苦的笑。「閑依」、「偶似」相對,也有強調閑適的意味,「閑依」包含著投閑置散的無聊,「偶似」說明他並不真正具有隱士的淡泊、閑適,「來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畢竟也太孤獨了。這里也透露出詩人是強作閑適。
3.《蝶戀花》 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 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內容賞析】「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春水漲滿,一直浸潤到岸邊的芳草;芳草、鵝兒在微風中活潑潑地抖動、游動,那嫩嫩、和諧的色調,透出了生命的溫馨與活力;微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河岸,吹綠了河水。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南水鄉河渠縱橫,灣道也多。作者乘綵船往橫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灣畫舫緩慢行進。看著前方的塔近了,其實還遠。這兩句寫船行,也帶出了沿途風光,更帶出了自己盎然興趣。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 雖然農事緊張或更可說繁重,但農民們各得其樂,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秀麥」,出穗揚花的麥子。「面」當為炒麵,將已熟未割的麥穗摘取下來,揉下麥粒炒干研碎,取以嘗新。這兩句是寫高地上景象,雖然水稻剛剛下種,但漫岡遍野的麥子拔穗了,蠶眠,桑葉也便宜了。下片寫田園,寫農事,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認同感、滿足感。
【手法與技巧】此詩藝術表現手法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細膩,繪形繪色。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凈的水鄉春景,散發著濃郁而恬美的農家生活氣息,自始至終有流露出鄉村景色人情淳樸、寧靜、和諧,讀了令人心醉。
4.鷓鴣天 辛棄疾
游鵝湖,醉書酒家壁。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閑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 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內容賞析】「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
「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發。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為什麼會這樣?詩人此時才四十二歲卻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足有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怎能耐得住清閑無為的生活?
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趕著去走娘家。
【手法與技巧】本詩的一個最大的特色是「以樂景寫哀情」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借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和農村生活的閑適與古樸來表達自己的失意與惆悵。詞人既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閑的生活,為什麼還要借酒澆愁呢?他雖置身於純潔、清新的農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閑意態」的生活來,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5.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蘇軾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內容賞析】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
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盪,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
「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游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物氣氛和誘人的力量。「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手法技巧與感情】
1、「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
2、此二句繪形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3、整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6、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內容賞析】「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作者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里,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涌,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詩人要與山翁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
【藝術手法及情感】1、虛實相生。首二句在遠望和遙想的結合中,把三湘九派連成一氣;頷聯又把所見江山的空間跨度擴展至無限,由實景化入虛白;頸聯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搖曳的幻覺,極寫水勢的浩渺潏盪。如此空闊廣大的境界,如此撼人耳目的動感和氣勢,是充分發揮詩歌藝術之特長,使虛實相生、「目擊」和「神遊」相融才能創造出的境界。
2、映襯烘托。頷聯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頸聯明明是寫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涌,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都動起來了。
3、巧用典故。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7、浣溪沙 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內容賞析】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後一首。「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ǒu耕身?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為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藝術手法及情感】1、巧用典故。「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2、點染之法,虛實相生。「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
二、詠物詩的鑒賞示例
特點歸納:
1、既然詠物,要實寫其形態、色澤特徵,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曲盡其妙]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滯於物]
3、從整體構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
4、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一、例題展示: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閱讀以上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重慶卷)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後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麼手法?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裡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早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後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愛花之將謝。
二、鑒賞示例: 1.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注釋】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崇光,美艷的光彩。這里指海棠花光澤的高潔美麗。
【內容賞析】詩的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後兩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發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
【運用技巧】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2、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詩人的想像中,面前的這株海棠花說不定會象人一樣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詩人特意點燃高燭,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2.流 鶯 李商隱
流鶯漂盪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注釋】流鶯:漂盪流轉、無所棲托的黃鶯;陌:田間小路;鳳城:當時的國都長安; 花枝:黃鶯棲息之地。譯文:到處漂盪的黃鶯上下翱翔,越過小路飛臨河邊,不知要飛向何地?美妙的啼囀怎能沒有它的本意? 即使碰到良辰也未必有好的期遇。無論是在刮風的清晨、降露的夜晚,在陰天中、在晴日里,也無論是在城中,千門萬戶打開或關閉的時候,它都在不停地鳴啼。我曾經被傷春之情所苦惱,現在不忍聽它那巧囀哀鳴,在這長安城中哪裡有可讓它暫歇的花枝?
【內容賞析】 這是李商隱托物寓懷、抒寫身世之感的詩篇。這首詩的首聯以黃鶯的無所依託自況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頷聯承接首聯,暗喻自己的心志及失望之情。頸聯筆鋒一轉,以黃鶯不顧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執著的精神追求,對仗工整。尾聯承接頸聯,以黃鶯的無處著落暗喻自己的境遇。全詩移情於物,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調蒼涼。
【運用技巧】比喻(或象徵)手法的運用。詩人用流鶯的漂盪比喻自己轉徙幕府、飄零不定的生活,用流鶯的「巧囀」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遠大的政治抱負,用無「佳期」表達自己不為人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