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高一語文必修二測試卷

高一語文必修二測試卷

發布時間:2020-12-28 06:49:58

A. 2013~2014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測試題

第一單元
一、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蓊蓊(wéng)點綴(zhuì)潭柘寺(tuò)翹首回望(qiáo)
B.霎時(shà)譏誚(qiào)渺茫(miǎo)一椽破屋(chuán)
C.廿四橋(èr)倩影(qiàn)瑣屑(xiè)物阜民康(fù)
D.踱步(ó)斑駁(bó)落蕊(xīn)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落寞 混沌 馴鴿 牽牛花 蓊蓊鬱郁
B.彌望 裊娜 脈脈 梵婀玲 青翠欲滴
C.斑駁 豐姿 風致 盧溝橋 沒精打采
D.悲涼 參差 幽僻 泊來品 亭亭玉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 ,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 ,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A.點綴 落葉 觸覺 寂寞 B.裝飾 落葉 感覺 落寞
C.點綴 落蕊 觸覺 落寞 D.裝飾 落蕊 感覺 寂寞
4.對下面句中加點詞語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落寞:冷落,寂寞)
B.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意:大致的輪廓)
C.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已:已經)
D.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秋士:古時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我國企業遭遇的知識產權國際糾紛越來越多,但國內能夠應對這些訴訟的高級人才卻是百里挑一,極其缺乏。
B.「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等時下的腐敗病症,在文藝界雖不說樣樣俱全,但該領域遭受「感染」卻是不容置喙的事實。
C.小李新買的房子裝修得十分豪華,鋼絲紗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燈,真是琳琅滿目。
D.近日面世的《共和國萬歲》郵票珍藏大系,版面設計新穎別致,郵票藏品豐富多樣,可謂「郵苑奇葩,傳世珍藏」。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這位曾經馳騁乒壇的名將已經回到祖國,現就任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從事運動醫學的教學與研究,為國家的體育事業貢獻他的力量。
B.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可讓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於提高醫院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
C.「錦」是一種絲織品,在古代,由於珍貴的原材料、繁瑣的生產工藝,使得織品數量有限,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時尚奢侈品。
D.在中國,盡管把恐龍化石當做「龍骨」並作為一味中葯已有很長歷史了,但從科學角度對之進行發現和研究,則是從20世紀才開始的事。
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B.郁達夫,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曾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還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的成名作是自傳體短篇小說《子夜》。
C.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回到樸素,回到自然」。《荷塘月色》的語言樸素典雅,准確生動,貯滿詩意。
D.《故都的秋》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統領全篇。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語段,回答問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加點的詞語極富表現力,下列關於這些詞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以流水喻月光,用動感極強的動詞「瀉」加以點化,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
B.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
C.「斑駁」是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
D.本來是倩影映在荷葉上,卻說成「畫」在荷葉上,「畫」含有人為的動作,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揮墨描繪「倩影」。這里表現出一種趣味,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2.通感,指感覺的轉化、遷移。品味文中畫線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藝術效果。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閱讀《故都的秋》一文中的語段,回答問題。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 不出門去吧,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1.在文中括弧處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只要……就 B.即使……就是……也
C.雖然……但……也 D.即使……只要……就
2.作者不寫名勝古跡,而是著力描寫普遍存在於家家戶戶、街頭巷尾的景象。對作者這樣選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只有這些平凡的景物才能代表北平秋色的特點。
B.表明北平的秋意無處不在。
C.著力寫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平凡景物,體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
D.名勝古跡處繁鬧之境,而且秋色較為明艷,與作者當時的心情不合拍。
3.下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等描寫,是從視覺入手,描寫北國的秋高氣爽和天色清純。
B.「馴鴿的飛聲」,是從聽覺角度寫秋天的「靜」,靜中有動,更顯其靜。
C.「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日光」給人明麗燦爛的感覺,使作者感到秋光的絲絲暖意。
D.文中寫景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徵。
4.作者希望「在牽牛花底」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作為「陪襯」,是因為( )
A.這樣能顯出牽牛花的勃勃生機。
B.這樣才構成一幅完整、客觀的圖畫。
C.這樣能讓人更加體會到秋的意韻。
D.這樣能讓人心情愉悅。
5.下列對於《故都的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標題「故都的秋」,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B.「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點明了故都之秋的特點,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C.本文在描繪故都的自然景物時,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表現了悲秋的主題。
D.課文多處採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嚮往和贊美。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岳 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旅遊開發,沒有什麼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層出不窮,但似乎都與我們無關。過後,當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後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中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那些樹,紛紛沿著山體將身軀匍匐下去,並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彷彿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並立於一處時應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並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並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體下准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於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卧伏於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不可的話,也許叫「陣」或「陣營」更合適一些。那麼,構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麼聯系,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初它們生命的基因都來自於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籽。
白樺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尊處優、風流浪漫的日子,風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註定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後的路,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於人是否准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確的,實在講,應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於它們所處環境的殘酷。
想當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裡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後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是鬱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後面,卻是火山爆發後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裡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裡有風,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後,它們還是選擇了調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願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發生了某種質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岳樺更像一場風;與那些各種形態的物質存在比,岳樺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
(有刪節)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山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後的記憶,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解釋下列畫線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1)我彷彿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3.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麼?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

4.文章最後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岳樺?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三、語言表達
對「幸福」的理解因人而異。請仿照示例,將下面作品中兩個人物的話補寫完整,表達人物對「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話補寫的字數不超過30字。
示例:《守財奴》中的葛朗台說: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庫的鑰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項鏈》中的瑪蒂爾德說:我的幸福就是
(2)《荷花澱》中的水生說:我的幸福就是
四、寫作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忽視每一個小小的富有人情味的細節,或許那正是我們人際關系和事業成功的關鍵。一句溫暖的話語,暖和了漫長的冬天。
請以「細節」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標題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B
柘廿蕊
2.D
解析:D項「泊」—「舶」。
3.C
4.C
解析:已:抑制。
5.D
解析:D項「新穎別致」意思是新奇、不同尋常,正確;A項「百里挑一」的意思是從一百個里挑出一個,形容十分出眾。本項的意思是「我國企業遭遇的知識產權國際糾紛越來越多」而「能夠應對這些訴訟的高級人才卻極其缺乏」,不合語境;B項「不容置喙」是「不容許插嘴」的意思。在這里應該用「不容置疑」,表示無可懷疑;C項「琳琅滿目」多指書籍或工藝品。
6.B
解析:A項贅余,去掉「就任於」中的「於」字;C項語序不當,「珍貴的原材料、繁瑣的生產工藝」改為「原材料珍貴,生產工藝繁瑣」;D項詞序不當,應該是「研究和發現」。
7.B
解析:郁達夫的成名作是自傳體短篇小說《沉淪》。
二、閱讀理解
(一)
1.C
解析:「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2.參考答案:這是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將景物寫活了,也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像。其次,身處此境,提到梵婀玲,會很容易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其間有某種相通之處,兩相烘托,也是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幽雅的氛圍。
(二)
1.B
2.A
3.C
解析:「日光給人明麗燦爛的感覺」錯誤。
4.C
5.C
解析:「表現了悲秋的主題」錯誤。
(三)
1.參考答案:(1)補充解釋旅行中的印象;(2)為下文描寫岳樺進行鋪墊。
2.參考答案:(1)①絕地中的樺為了生存而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掙扎的代價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與希望同在。
(2)①不幸的命運常常在毫無准備中降臨;②樺的生命軌跡與生存環境因災難而發生了根本改變;③他們將面臨新的抉擇。
3.參考答案:(1)它們的命運不同:白樺生長在山下,養尊處優,而岳樺生長在山上,身處絕境;(2)它們的形態不同:白樺挺拔明快,而岳樺身軀匍匐;(3)它們的性格不同:白樺風流浪漫,而岳樺倔強壯烈。
4.參考答案:(1)擬人,比喻。(2)①通過擬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由谷底到谷峰、由平凡到卓越的過程更加生動形象;②通過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的內在氣質得以揭示和提升。
三、語言表達
參考答案:
(1)瑪蒂爾德說:我的幸福就是鑽石項鏈,擁有了鑽石項鏈,就擁有了我的幸福。
(2)水生說:我的幸福就是家鄉白洋淀,保衛了白洋淀,就保衛了我的幸福。
四、寫作
參考答案:略。

B. 高一語文必修二作業本 答案

語 文 必修2
第一專題珍愛生命
板塊一精神支柱
1.(1)jiàngyùniè(2)澀恪圮蘊2.寂漠—寂寞聲名狼籍—聲名狼藉
3.(1)地壇母親為什麼生怎樣活(2)歐·亨利老畫家貝爾曼用生命繪制畢生傑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火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小說出人意料的結局
4.(1)不能換。「身臨其境」指親自到那種境地中去;「設身處地」指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2)不能換。「躡手躡腳」形容走路時腳步放得很輕;「縮手縮腳」形容做事顧慮多,不大膽或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
5.(1)以整齊優美的倒裝句式寫景抒情,流露出作者一度失落又竭力尋找精神支點的矛盾心情。
(2)用擬人手法和看似輕松俏皮的語言,表現了肺炎對瓊珊的打擊之大,說明其病情之重。
6.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他表面上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但內心火熱、善良,富有同情心及自我犧牲精神。
7.這葉子不僅是維系瓊珊生命的「最後的」一片葉子,更是一位老畫家藝術生涯中最精彩、也是「最後」的傑作。
8.「一個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另一個世界」是指不會和別人接觸的地方。
9.因為作者當時對人生悲觀失望,覺得自己和小昆蟲一樣可憐。
10.對自己嚴重的病情近乎絕望,而在絕望中又期待著奇跡發生的矛盾心態。
11.蘇艾以為瓊珊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想極力轉移她的注意力,淡化其病情的嚴重性。
12.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進來。
13.花是美好的象徵,母親想讓「我」通過看花,感受生活的美好,進而決心能好好地活下去。落葉讓人感到冷落蕭條,更易加深「我」因殘疾而引起的消沉,所以母親不讓「我」看落葉。
14.既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悼念之情,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15.兄妹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好好兒活下去。
板塊二生命之歌
1.(1)kēngxiùzhéyè(2)髦藉穹宕
2.閃鑠—閃爍遺撼—遺憾厭繁—厭煩
3.(1)e(2)a(3)b(4)c(5)d4.(1)a(2)c(3)b
5.(1)(第一天:)看望親愛的老師,約朋友來家,林中散步,看落日(第二天:)看戲對地球及人類歷史的關注(或:對世界的物質方面和人類精神生活的關注)(第三天:)游覽紐約城,看日常世界(2)微笑頑強毅力傑出成就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6.(1)海倫的心靈世界充滿光明,她心裡裝著世界。她深味這世界是一部書,是知識照亮其心靈,是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成為她戰勝厄運的精神源泉和動力。(2)作為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海倫能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現實生活,她懂得痛苦和不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為此,她以頑強不屈、積極樂觀的精神去直面它、正視它。
7.勞倫斯對生命與死亡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著生的,或是為著死的,非此即彼,本質上不可兼得;同時,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來臨,誰也無法阻止生命的沖動,無法阻止我們對於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與追求,以此啟示人們像鳥兒那樣向死而生。
8.度過漫長冬天以後的喜悅和歡樂。
9.(1)殘暴的冬天曾給我們帶來沉重的毀滅般的打擊。(2)冬天曾經使我們遭受難以擺脫的痛苦。
10.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永遠不會被冬天征服,一到春天就會洋溢著蓬勃的生命活力。
11.人類只有平等地看待、尊重其他生命,世界才會充滿無限生機,人類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12.每個生命種類的生存權利都是大自然賦予的,而非人類的恩賜,因此人類不能任意踐踏、摧殘生命。
13.(1)生命是高貴而美麗的,我們要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命權。(2)尊重其他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
14.提示: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相關聯的,人類如不敬畏其他生命,最後毀滅的是人類自身。
第一專題檢測
1.C(A宿sù,蓓bèi;B昵nì,瞅chǒu;D熨yù,藉jiè)
2.D(A暴燥—暴躁,蒼桑—滄桑;B安祥—安詳,一愁莫展—一籌莫展;C帳款—賬款)
3.B[A安土重遷:指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C不名一錢:意思是一個錢也沒有(名:佔有);D炙手可熱:手一挨近就覺得熱,比喻氣焰很盛,權勢很大。]
4.C[轉變:由一種情況變為另一種情況。蛻變:(人或事物)發生質變。啟用:開始使用。起用:①重新任用已退職或免職的官員;②提拔使用。撫養:愛護並教養。扶養:指養活。]
5.B(A前後不照應;C「非常」與「酷愛」語義部分重復;D成分殘缺,「俄羅斯」和「哈薩克」前應分別加上「產自」。)
6.A(注意整體把握及句式連貫。)
7.示例:您家的飲用水來自這里,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請保持水源清潔
8.示例:採摘夏夜裡最亮的數顆星掬起冬晨里最純的半捧雪
9.主要寫嚴寒過後,春天來臨,鳥兒啼鳴。
10.說明了一個春天新世界的到來,顯示了一種生命本身的張力。
11.「鳥屍」象徵死亡,「鳥啼」象徵新生。兩者在文中形成鮮明對比,既肯定了生命沖動的力量不可阻擋,又說明鳥啼之聲給人諸多啟示。
12.分別比喻「痛苦」和「快樂」。啟示人們:人生之路多險途,無限風光在險峰,歡樂與痛苦相伴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不應迴避它。
13.「那」指渺茫不可知的地方——提前結束人生之旅後所到之處。「這些」指風險——人生的逆境、苦難。其作用是:一個遠指,一個近指,對指代對象起強調作用。
14.與「如果我們從小就安安穩穩無風無浪……只有那一點點」一句形成對比。說明要發現「佳境」,就必須帶上勇氣和信心去闖過逆境。
15.D、E(D「對比手法」說法有誤;E「循環反復」認識欠妥,「本文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人生觀」的說法有悖文章主旨。)
16.略
第二專題和平的祈禱
板塊一遭遇戰爭
1.(1)qiǎngbǎolìchàjūzhānqiàopánshānè(2)簸噬惠嗜愜憊搪窒
2.A(惟妙惟肖)
3.(1)刪去第二個「不」。(2)「盡管……可是……」改為「因為……所以……」。(3)「見到……氣味」搭配不當,將「以及」改為「聞到了」。(4)「常常」修飾「寫信」,應移至「沒工夫」後。
4.示例:含淚的控訴
5.體現了戰爭對文明的摧殘。學校和傷兵醫院本是兩個毫不相乾的地方,可傳播人類文明的學校卻成了充滿血腥的傷兵醫院,本該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卻上了戰場,美術教室成了「手術室」。這說明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哀傷,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窮兵黷武的罪惡本質。
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個典故原指希臘斯巴達人為保衛祖國而英勇戰死的事跡。教師命令學生學寫這句話,暗示納粹德國給青少年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青少年盲從,為法西斯效力賣命的可悲現實。
7.一方面揭示了戰爭給老婦人帶來的巨大傷痛;另一方面,從結構上看,是為了製造懸念,以吸引讀者。
8.表現小姑娘的幼稚無知,更主要的是為引出下文故事、推動情節發展服務。
9.含義:老兵一家的遭遇引發眾人思考。車廂里的「婦女和孩子」,哪一家沒有失去親人的痛苦!作用:表象的「靜」隱含內心的「動」,用「靜」結尾,此時無聲勝有聲。
板塊二黑暗中的心跡板塊三歷史畫外音
1.(1)bǒqíngzhuómiùzhìliàofēnbì(2)辜籍虐霎霆匱籠匿
2.(1)b(2)b(3)a
3.示例:媽媽歸來(失去和得到)出征(爸爸,別去)尋找(活著並記住)
4.示例:別讓戰爭驚擾我的夢。
5.第一層意思:思考戰爭的性質;第二層意思:憧憬未來的人生。
6.示例:同意。安妮認為戰爭不單單是由一小撮人製造的,還與人類靈魂中丑惡的部分有關。我們習慣上把戰爭看成是一小撮政客和資本家造成的罪惡,而忽視了人民應擔負的責任。這在安妮這樣的受害者看來,是難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趕進毒氣室或是對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開槍,在一個城市製造幾十萬人的大屠殺,不是政客或資本家能親手所為的,而是來自民間的普通士兵做的。
7.以自己的步伐去接受生活,連同生活的一切責任與難題、成功與失敗、種種經驗與孤立無援。
8.(1)磨煉思想;(2)敢於行動(把握現在);(3)充滿希望;(4)果敢抉擇;(5)關注現實;
(6)純潔德行;(7)勇於獻身。
9.(1)拉斐爾和但丁分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詩人,他們所描繪的是完美的極樂世界。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對所謂超現實的「完美」不感興趣,只關注人間的、活生生的、塵世里的生活,願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戰斗。(2)死亡是一個人必然的歸宿,但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必須為自由而戰斗,為自由而獻身。
第二專題檢測
1.D(A模mú;B顫chàn;C削xuē)2.C
3.C(A「眾多平凡普通」與「芸芸眾生」語義部分重復;B「神氣活現」含貶義,修飾「表演」不妥;D「議論」不能說「惟妙惟肖」。)
4.B(A「觀看……氣味」搭配不當;C「傳媒」包括「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種屬概念並列;D「大約」和「左右」重復。)
5.凡尼亞尋找自己的父親,一定打量過無數像「我」這樣的人,但每次都很失望。他想這次同樣如此,於是只有「嘆氣」。
6.一直遭受災難和痛苦打擊的索科洛夫,在有了收養凡尼亞的想法之後,彷彿又找到了家的感覺,重新有了生活的目標和勇氣,內心的陰影減少了些。
7.索科洛夫雖然屢遭打擊,但他有一顆善良和同情之心,有著頑強剛毅和吃苦耐勞的品格,這決定了他不會失去對愛的渴求,不會失去對生活的希望。遇上凡尼亞是偶然的,收養流浪兒卻是必然的。
8.不能享受豁免。納粹處心積慮地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已上名單的不會得到豁免;蓋世太保對他已非常憤怒,終有一天會除去他,他把自己列入名單,正好如蓋世太保之願。(解答此題,要從小說中看到納粹的兇殘以及背叛民族的叛徒的必然下場。)
9.他並未精神失常,確因完成任務而無比興奮,忘乎所以。表現這個猶太人人倫盡喪、毫無廉恥,也深刻揭露了納粹的罪惡。(從「他充滿血絲的眼睛發亮了」、「再苦苦思索」等,可見他是在盡力完成納粹交給的任務,並未精神失常。他之所以這樣,歸根到底是由納粹的毫無人道造成的,所以這樣寫也是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10.內容:一個猶太人充當納粹線民,出賣了同胞,也葬送了親人和自己。寓意:為虎作倀,難逃覆亡。
11.略
第三專題歷史的回聲
板塊一後人之鑒
1.(1)lù(2)pù(3)qǐn(4)chán(5)jì(6)zhà(7)yǎo(8)yán(9)piāo(10)chēng
2.(1)結構助詞,的(2)代詞,它,指國土(3)代詞,指上文所說的道理(4)結構助詞,的(5)動詞,到(6)代詞,指秦人
3.(1)介詞,憑借(2)連詞,才(3)連詞,相當於「而」,表承接(4)介詞,拿,用
4.(1)介詞,到(2)介詞,比(3)介詞,同(4)介詞,到(5)介詞,比
5.(1)向北建造向西轉折(2)早上唱歌晚上彈琴(3)有限度不滿足,無限度
(4)更加更加(5)消滅,滅亡滅族
6.(1)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相當於「以致」、「以至於」介詞,表示另提一事(2)智慧和力量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3)舊事,成例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4)指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緻比喻各用心機,互相排擠(現一般寫作「勾心鬥角」)(5)指金玉珠寶等物指精華或出類拔萃的人
7.(1)使……退,擊退。動詞使動用法(2)禮待,禮遇。名詞作動詞(3)一天天;一月月。名詞作狀語(4)向北;向西。方位名詞作狀語(5)乘輦車。名詞作狀語(6)唱歌;彈琴。名詞作動詞(7)滅族。名詞作動詞
8.(1)賂秦而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弊在賂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9.(1)宋代蘇軾、蘇轍(2)牧之停車坐愛楓林晚泊秦淮
10.(1)突然(2)人民,百姓(3)拔,攻佔(4)頑固
11.(1)宮車的隆隆聲不斷遠去,不知它到哪裡去了。(2)把寶鼎看做鐵鍋,把美玉看做石頭,把黃金看做土塊,把珍珠看做石子。(3)宮殿建築中參差的瓦縫,比人全身布帛的絲縷還要多。
12.(1)「一人」與「千萬人」分別指「秦皇(非僅指始皇)」及「天下(秦朝)百姓」。(2)「秦」與「人」分別對應於(1)句的「一人」與「千萬人」。(此處的「秦」很容易按常規錯解作「秦國」、「秦朝」之類。)(3)「秦人」表面上看是個集合概念,其實專指「秦皇」。
13.D(①山西:古義為「崤山之西」;④休息:古義為「休整、發展」;⑤出身:古義為「挺身而出」;⑥無窮:古義為「一切」。)
14.(1)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2)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可天下諸侯卻能依靠它們擋住來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好好地團結、親近韓、魏來對付秦國。
15.(1)六國破滅,弊在賂秦。(2)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3)六國自弱,而取夷滅。
板塊二千古江山
1.táoguāncílèixièmò
2.(1)舊時的營壘(2)花白的頭發(3)尋找(4)哪堪,不能
3.千古:久遠的年代。兩句同義。用在詞中,均產生一種歷史的縱深感。風流:指傑出不凡(的人物或業績)。兩句同義。
4.(1)雄姿英發強虜灰飛煙滅多情應笑我一尊還酹江月(2)英雄無覓舞榭歌台斜陽草樹金戈鐵馬
5.婉約辛棄疾
6.(1)大江東去浪淘盡(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倉皇北顧
7.(1)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2)料得明朝,樽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8.曹操對孫權、劉琮一褒一貶,形成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孫權與之對壘而獲尊敬,劉琮束手而降為其恥笑。在南宋風雨飄搖的政局中,不也有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雖然此處詞人只說曹操的前一句贊語,但不由讓人聯想起他後面那句斥罵人的話,從而意識到其潛台詞:當朝主議和的,不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嗎?此言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要求奮發圖強的呼聲。
9.兩首詞都氣魄宏大,意境雄渾。兩首詞都寫登上北固亭悼念古代英雄,以諷喻南宋統治者,都用了借古諷今的表現手法。兩首詞都靈活自如地使用了典故。
10.上闋:物、壁、雪、傑;下闋:發、滅、發、月。
11.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荒城頹壁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睨柱吞嬴,回旗走懿
12.當年驪山上的華清宮和阿房宮一樣已盪然無存,如今只見彎曲的河流、蕭疏的野草和莽莽的樹林。
13.打贏了的,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夷為平地;贏家到頭來也同樣會變成泥塵焦土。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和奪得政權後的荒淫奢侈予以強烈的譴責。
14.(1)舉起(2)招來,獲得(3)探求(4)安定(5)根據(6)先前(7)憑借,依靠(8)停止
15.C(假設關系連詞,那麼;A介詞,在/介詞,比;B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的;D連詞,因為/介詞,用、拿。)
16.(1)估計不見傳記的士應當是官員的一倍,農夫的一半。(2)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國家又怎能承受得了呢?(3)把他們盡數鏟除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4)他們大多不能自己穿差的、吃差的去奉養人,而都是要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人。
17.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或: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18.為了說明很好地安撫這些「天民之秀傑」對於確保國家的安定局面至關重要。
板塊三永誌不忘
1.qǐngshòushèqiáojiānyì
2.(1)尤在—猶在,召呼—招呼(2)敝空—蔽空,傾刻—頃刻(3)歸究—歸咎,承當—承擔
3.(1)記住(2)很,極(3)逐級登階(4)舉起,抬起(5)形容風聲及旗幟等被風吹動的聲音(6)其,他們的
4.(1)?菁(2)×(不可一世)(3)?菁(4)×(一無聲息)5.(1)×(2)×(3)?菁
6.就這個受降儀式而言,這一句話是最重要的信息;「命令」、「在投降書上指定的地方」等詞語最能體現盟軍的最後勝利和日本的徹底失敗,充分顯示出正義力量的威嚴。
7.這些動作表現了重光葵表面故作鎮靜而內心沉重,他想用種種做作的動作來掩蓋精神崩潰的狀態。
8.這兩個細節生動地顯示出重光葵作為戰敗國的代表在簽字落筆以前的故作矜持,「看」是完全多餘的,投降書在簽字儀式前看過,再看或者是擺一擺身份,或者是想鎮定一下,以免失態。梅津美治郎的動作表明他想趕快結束這使自己尷尬的場面。不同的行為表現了日本代表不願意麵對而又不得不面對最終徹底失敗的復雜心態。
9.寫水兵們的笑聲,一是因為現場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是紀實性的描寫;另一方面也借水兵們抑制不住的輕笑,表達作者和無數人內心勝利的喜悅和對敵人的蔑視。在這里特別點明時間是「9時10分」,是因為這個時間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從這一刻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陣營的徹底失敗宣告結束。
10.荷馬·比格特雖然也注意到有些細節(如「用力地簽上他的名字」、「先小心地簽完美國文本」等),但是寫得較為粗疏,尤其不可取的是用自己的結論代替了客觀細致的描述(如「草草地簽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樣」、「重光葵焦急地在旁邊瞧著」等);而《落日》作者對人物動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寫,通過人物的行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更能體現新聞的客觀、真實的特點。
11.指的是通過拒絕服兵役等方式抵制戰爭的勇於斗爭的和平主義者。由於一般的人都受到戰爭「宣傳的毒害」,所以民眾對於採用拒絕服兵役之類的極端方式來求得和平並不完全認同,因而一開始只有少數人為之奮斗。
12.我們要用和平主義的精神教育孩子,使孩子們避免受到戰爭宣傳的毒害而成為好戰分子甚至戰爭狂人。
13.因為原有的教科書美化戰爭,隱瞞戰爭的恐怖,用恨引導孩子們。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必須以保護和平為目的來教育孩子們。
14.「阻撓人類進步」的戰爭禍害當然是我們要加以鏟除的,可是,為了求得最終的和平,我們還要去斗爭,在斗爭過程中,有時免不了也要採用暴力的方式。

剩下的打不下來了,把郵箱給我,我發給你吧

C. 高一語文必修二詩經原文

詩經兩首《氓》
詩經——《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mǐ)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kuí)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D.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共有三篇:
1、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2、蘇軾的《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3、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E. 高一語文必修二《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哪裡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於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餘音在江上回盪,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餚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閱讀全文

與高一語文必修二測試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