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備課質量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1.要掌握教材基本內容
每篇課文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內容。例如:從科學概念的角度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物體及其形態或性質,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某種自然變化或規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人對自然事物的了解,改造和保護……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是引領學生經歷觀察、實驗過程的,有的課文是讓學生提高閱讀資料,整理事實能力的,有的課文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利用數據、文字,圖表等形式來收集表述研究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態度,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對待自然的正確意識等等,只有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才能明確備課中應該「備什麼」和「怎麼備」的問題。
2.要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科學》教材的重點,通常是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或基本的能力培養,它們在學生科學認識自然事物過程中至關重要。例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其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異同」等科學概念,並通過學生對比實驗體驗到物質的變化過程。其中,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是知識方面的重點,讓學生經歷具體實驗過程,是能力培養方面的重點。備課中,只有確定了教材重點,才能在教學中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教材的難點通常是一些比較抽象的又不便於用直觀方法教學的問題,需要比較大的「跳躍」,比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讓學生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及物質的變化就是教學難點。再比如:在《日食和月食》一課中,根據模擬實驗現象進行推測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樣,只有掌握了教材難點,才能在備課中更好地選擇有效教學方法,順利完成任務。
3.要研究教材的基本思路
根據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具體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教材的寫法有不同的思路。修訂後的教科版《科學》教材每冊均安排了4個教學單元,三、四年級每個單元包含了7個教學活動,五六年級每單元安排8個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十分有意義。教科書還引入了多種形式的概念圖和圖表,它們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工具。比如:維恩圖,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便於比較。網狀圖,可以幫助用圖解方式記錄與中心詞相關的觀念和內容,呈現物質間的關系。此外,在具體的課文寫法上,有的課文按照「觀察—思考—實驗」的思路來寫,有的課文按照「分析—綜合」的思路來寫。所以在備課中,科學教師一定要讀懂教材內容,弄清教材思路,明確編者意圖,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好合理地教學過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❷ 教師面試問題預測:你認為一種科學的備課方法是什麼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❸ 什麼是小學科學備課中的理論支撐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
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7~9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21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5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3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15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領域 主題 核心概念
物質科學 物質 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它的結構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和分離
物質可以以不同形態存在,但是物質不會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間可以轉換並保持總量的不變
能量可以通過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傳遞
能量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避免浪費能量,並把能量保持在人類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運動 物體總以不同形式在運動
運動表現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
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學 生命的主要特徵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
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適應環境以維持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過遺傳繁殖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 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給養分
植物能自養,還能提供人和動物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
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觀察到
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 人類是進化的產物
人與其他動物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一個具有高級功能的腦,有語言、思想、復雜情感和意志
地球與空間科學 地球與太陽系 太陽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陽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形成了晝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護 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❹ 你認為一種科學的備課方法是什麼平時你是怎樣備課的
科學備課啊。。我也想曉得
❺ 針對教師一種科學的備課方法是什麼平時怎樣備課才最好
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備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師教學更有專底氣,屬甚至變得胸有成竹。同時,好的教案設計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效率等多個方面,最終對整個課堂課的教學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專家認為無論是哪門學科,教師真正要備好一堂課,就必須腳踏實地,並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創造性地研究和設計。
❻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備課的要求是什麼
幼兒園科學活動就是要對他的活動做一個備課和教案的編寫,從你的活動目的,活動方法之類的去對他做一個規劃。
❼ 教師面試問題預測:一種科學的備課方法是什麼
備課復是教師的一項基制本功。備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師教學更有底氣,甚至變得胸有成竹。同時,好的教案設計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效率等多個方面,最終對整個課堂課的教學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哪門學科,教師真正要備好一堂課,就必須腳踏實地,並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創造性地研究和設計。
❽ 你認為一種科學的備課方法是什麼平時你是怎樣備課的
典型引路的活頁式備課這種備課方式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讓教師內有更多的時間鑽研教材容,設計更好的教法,可謂一舉兩得。 以學生為本,採取以下三種措施備課a\ 轉變角色,預設教材b\ 因人施教,預設學案c\ 設計框架,預留空間9\同意。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21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
❾ 科學老師是怎麼備課的
那麼當前我們科學教師從時間上分,備課有這樣幾種形式?
1、常年備課,(教師平時對各中教學資料的積累,對生活的觀察);
2、學期備課(在課標指導下對正冊書的鑽研,可粗略一點,並可製作出《學期進度計劃表》);
3、單元備課(是在一個單元教學前的備課,可以擬寫出單元的教學計劃);
4、課時備課(根據單元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而進行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5、課前復案(上課前對教案的內容在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
6、課後備課(課後回顧反思,寫教學後記)
歷史經驗證明:無論傳統和現在,備課都是至關重要的,而許多教師的成才也是從備課開始的。
特級教師斯霞說:「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常常把備課當作指揮員在組織「戰役」,我總是反復推敲,直到設計出自己滿意的反案為止。」
特級教師張子鍔說:我教中學物理五十年了,同教三個班,課已經上了一百五十遍了,但是到最後一遍,不備課我還是不敢上課」。看來,功是在課前,效在課上,備課是教師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基礎工作,只有認真備好課,才能上好課,而備課又是課改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教師要想做好備課工作,就得認真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首先要轉變觀念。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思想觀念上必需有所突破和創新,教師如果沒有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當前教師在教案設計上沒有創新,還在走老路。「導入----講授----鞏固----作業----小結」的教學思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與其說是方法技術的落後,倒不如說是教育思想的陳腐、教育觀念的落後。正確的教育思想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靈魂。觀念更新比方法更重要。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所以改革備課的方法應是改革備課思想。
附:教海拾貝
怎樣看待教育、教材、教學、學生、師生關系?
1、教育: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2、教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3:教學:a.課程是生活,是經驗。
b.教學是一種交往,一種溝通,一種對話。
c.開放性的教學才能培養開放性的人才。
4、學生:新課程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表現,欣賞學生的想法,注重學生的問題,接納學生的意見,寬容學生的意見,滿足學生的需要。
二、掌握新課程備課的新特點
1、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您學」思路來編寫教材教案的。教學過程由教師來控制。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這種反感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細致的。甚至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學生發言、教師講什麼都有教師課前作了規定。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以學定教」。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一次教學過程是個流動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項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的。因此,教學設計要給孩子留有大的空間,讓孩子們在流動中不斷得到從事和完善。一堂課的完成,也是教學設計的暫時終結。如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在四年一是這樣教學的、在四年二班就是有改進了,到四年三時,有改進很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不同,教學進程方法也不同的。所以說:新課程教學設計及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既是有序的又是無序的。是動態的、多樣性的、靈活的、粗線條的。過去我們時代這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是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科書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
2、有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形備課轉變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的備課,教師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得是自己知道的知識,把自己關在教室里獨自研究教材,選擇教法。可謂的是「關門教書、」「閉門批改」。十幾年乃至數十年,備課上課都憑著自己的經驗。是一種磨道式的循環。如今新課程備課是開放的,備課內容和方法、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備課不僅被課內還要備課外,回答學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就是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的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舊教學方案的創新,教學設計的推陳出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時下教師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研究型備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備課的研究型體現1、備課內容的開放性
2、備課方法的開放性
3、備課過程的反思性
4、教學設計的創造性
3、由文字教案像文字與思維相結合教案轉變。
由於新課程課的動態生成性,有些教學目標是可以預設的、有些教學目標是不可以預設的,有的教學活動是有計劃的、有的教學活動是沒有教學計劃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備課編寫教案時有些教學設計內容可能在教案設計中記錄下來,而有些內容就要靠教師的思維來記載。
備課應是終身隨時的感悟,而不是一時的偶有所得,備課應是刻在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教學藍圖,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