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發布時間:2020-12-11 17:57:07

教案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教學目標設計;根據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確定教學起點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時間設計;教學措施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設計教學目標的意義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最先要考慮的問題。設計教學目標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媒體以及調控教學環境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進程和預期結果,或者說,它具體指引著教學活動往哪裡走,只有知道了往哪裡走之後,才能選擇適當的內容、方法來達成預期目標。如缺乏清晰的目標,教學將失去導向,只能盲目進行。因此,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即在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評價功能,由於它具體規定著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和質量要求,因而在檢驗、評價教學效果時必須從目標出發,以教學目標為基本的評價尺度。缺少教學目標或教學目標不明確,都會給教學評價工作帶來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是由教學評價工作的需要所決定的。
3.教學目標是學習者自我激勵、自我評估、自我調控的重要手段。由於教學目標能提供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使學生明確了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增強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根據目標指引的方向不斷調整學習方式,積極克服困難,為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而努力。
由此看來,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向、評價和激勵等多方面作用。在教學設計中科學、合理地確定好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於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設計教學目標的步驟
1.鑽研教學大綱,分析教材內容。教學大綱是以綱要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及進程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著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知識范圍、教學的時間分配以及教學法上的要求等,而教材則是教學大綱的進一步豐富和具體化。教學目標不是任意確定的,目標的設計必須首先立足於對大綱和教材的認真分析。通過認真鑽研大綱,分析教材,做到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理清教材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某單元的教學內容,找出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建立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2.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在充分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以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的學習准備為基礎。課堂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不懂或還不夠懂的東西,而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則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可能脫離開學生已有的准備狀態。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學生已有學習准備的基礎上,經過學生的努力而能夠達到的目標。因此,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發展水平和成熟狀況,以及學生的態度、興趣、愛好和學習的傾向性等個性因素,都需要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予以認真考慮、分析。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必須與學生已有的學習准備狀態相關。對群體教學而言,全班學生普遍具有的學習准備狀態和一些共同心理特徵是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考慮的主要方面,但與此同時,目標的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特別是那些智力超常兒童和學習障礙兒童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3.確定教學目標分類。在完成上述兩項基礎性工作後,目標設計工作就進入了提出目標、確定目標分類的實質階段。從不同角度和標准出發,我們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不同的歸類。實施目標分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目標在教學中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便於教師更好地依據目標指導教學,評價教學。美國學者布魯姆(B. S. Bloom)及其同事們對教學目標的分類作了系統研究,他們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而每一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成若干層次(具體分類情況見表①)。這一分類方法在目前的目標分類研究領域影響較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供教學設計人員在確定教學目標分類時借鑒、參考。

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及其應用的說明表
2:情意的目標
3:動作技能的目標
4.列出綜合性目標。完成目標分類後,設計者可用概括性術語先列出各類綜合性目標,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等。綜合性目標反映了對教學的一般要求,但往往還比較籠統,難以直接觀察、測評。因此,在列出綜合性目標後,還必須對它進一步分解,使之成為可操作、可評價的具體行為目標。
5.陳述具體的行為目標。即用能夠引起具體行為的術語,列出一系列能夠反映具體學習結果的教學目標來解釋每個綜合性目標,這些具體的行為目標是可以直接觀察和測評的,它們能夠解釋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
(三)教學目標的表述
在教學目標確定後,如何清晰、准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就成為教學目標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教學目標的傳統表述,常以教師為本位,以較抽象、籠統的話語來表達,例如,「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等。這種表述方式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不夠明確,缺乏操作性,難以測量評價,很難肯定教學目標是否確實達成。布魯姆關於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的研究表明,教學的完成是學生行為的改變,無論是認知、情意的學習,還是動作技能的學習,最後均能表現在學生行為上面,這些行為是可觀察的(observable),也是可測量的(measurable),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表述教學目標,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據此,一個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就是要將一般性的目標具體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目標,要說明學生在教學後能學會什麼,學到什麼程度,說明教師預期學生行為改變的結果,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評定。
一般說來,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個要素:①
1.行為主體。行為主體指的是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應該……」,如寫成「教給學生……」或「培養學生……」,則是不妥的,這樣行為主體就變成了教師,教師的行為並不是教學目標應加以描述的內容。在表述教學目標時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不寫,但設計者思想上應牢記,合適的目標是針對特定的學習者的。
2.行為動詞。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分為含糊的與明確的動詞。含糊的動詞有:知道、了解、欣賞、喜歡、相信等;明確的動詞有:寫出、背出、列出、選出、認出、辨別、解決、比較等。為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設計者在表述行為目標時應盡可能選用那些意義確定、易於觀察的行為動詞,避免使用「懂得」、「了解」這類含義模糊、難以觀察的動詞。因為「懂得」、「了解」這類詞是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而內部心理過程無法作直接觀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就可能有很大差別。例如,在講授一元一次方程時,如果把目標表述為「使學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話,那麼教學活動結束時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到底理解了還是沒理解,往往難以明確驗證。但如果把目標具體化為「能按給予的條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能說出一元一次方程式、未知數、根、解方程式等這些用語的意義」,就比較容易確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上文表中列舉了各類目標相應的行為動詞,可供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參考、選用。
3.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藉助工具書」,「無需參考資料的幫助」,「根據地圖」,「看完全文後」,等等。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1)使用手冊和輔助手段或者不允許使用。例如:在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上標出……。(2)提供信息和提示。例如:給出一張歷史人物表……。(3)使用工具和特殊設備或者不用。例如:不用計算器,計算……。(4)完成行為的情境。例如:在課堂討論時,敘述……要點。
4.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例如,「二十題中至少答對十五題」,「達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確」,「完全無誤」,「一分鍾內完成」等。標準的說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為標准分三類:(1)完成行為的時間限制。例如:三分鍾內解決問題。(2)准確性,即正確操作、運算的百分比或數字。例如:回答正確率90%。(3)成功的特徵。例如:解答到小數點後三位。一個完整的行為目標的實例如下:
總之,教學目標的正確表述是教學目標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上述表述方法為廣大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一般模式,按照這種方法表述的教學目標具有明確清晰、可觀察、可測量的特點,有利於指導教學和評價教學。但是,由於實際教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學目標的擬寫並不一定都要嚴格套用這一方法。因為有些作為目標的心理過程難以採用表示外顯動作的術語來描述,如情感領域的目標只有少數能用可以觀察和可以測量的術語來描述,有些目標不可能用行為動詞描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根據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情境的需要,靈活對待教學目標的表述,可以使用一些定性的術語和概括性的描述來陳述教學目標,而不是機械地套用一些具體的行為動詞,以免出現常識性錯誤。
二、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確定教學起點設計
全面了解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准確把握教學起點,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主要指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能力水平、身心成熟程度和學習動力狀態等。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准備狀況是教師施教的基礎,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教與學之間的溝通才能成為可能。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准確把握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的基本意義在於:(1)有利於教師確定恰當的教學起點。教學起點總是以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為標準的,起點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正常發展。因此,全面了解學生,准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對於教師正確確定教學目標,選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進程,保證教學活動在一個良好的起點上順利展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有助於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調控各種環境因素,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創設良好學習環境,促進起點行為和新的學習之間的內在聯系。(3)有助於教師甄別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以便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程度的發展。
確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的智力發展水平、學習的技能技巧、知識儲備、認知結構和認知風格(不同的學習方式)。
2.非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學生的一般生理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態如學習興趣、態度、需要、意向以及情緒情感狀態等。
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和職業背景,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相互關系以及師生間的人際關系等。
在全面了解學生上述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需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狀況和學習動機狀態給予特別關注,認真分析,因為這兩方面因素是構成學生現實學習水平的主要方面。
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特別是在已有知識准備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生新的學習或後繼學習的重要因素。從廣義上看,認知結構是指學習者原有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狹義的認知結構指學習者在學習某一學科或某一單元時,適合同化新知識的原有觀念內容及其組織。當代認知理論,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都特別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生學習中的意義。這些理論認為,學生進行的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都是新知識同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經驗發生實質聯系的過程。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能否發生這種實質聯系,一方面取決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基本特徵,如原有概念的抽象概括水平、原有概念的穩定性等,另一方面也取決於教師是否在清楚地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准確地設計了教學的起點水平,正確地把握了教材的結構、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以及教材內容呈現的序列。因此,教師在新的教學活動開始前,必須認真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准備狀態,了解學生是否已具備了學習新知識的條件。例如,要教學生「兩位數進位加法」,就必須明確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是否已具備了接受同化這一新知識的基礎知識和概念,如果他們還不會一位數加法,那麼就不能教他們兩位數進位加法。
在如何准確設計教學起點,以幫助學生迅速有效地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方面,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advanced organizer)學說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所謂「先行組織者」,實際上就是在正式的學習開始之前以學習者易懂的通俗語言呈現給學習者的一個引導性或背景性知識材料。「先行組織者」的主要作用是為教學提供一個適當的起點,充當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先行組織者」最適宜於在兩種情況下運用。一種情況是如果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缺少明確的可辨別性,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容易產生新舊知識意義上的混淆,那麼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就可以先給學生設計呈現一種對新舊知識異同進行比較的材料,以提高新舊知識間的可辨別性,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順利進行。另一種情況是,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如果其認知結構中缺乏適當的上位概念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教師就應該先為學生設計呈現一個包容概括水平高於要學習的新材料的先行組織者,讓學生先學習這一組織者,以便獲得一個可以同化新知識的認知框架,使新的學習任務得以完成。但是,能否設計出一個符合實際需要的先行組織者,為教學找到一個適當的起點,其先決條件仍是是否准確地了解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准備狀況。
了解、診斷、識別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狀況、學習動機狀態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教師可選擇問卷法、談話法、觀察法、課堂提問、作業、測驗和考試等各種方法去了解學生。只要每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能有意識地多方面觀察學生,了解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的各種情況必然會瞭然胸中。這樣,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起點,安排教學進程,教學水平就會得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也就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教學內容集中體現在教科書中,由於教科書的編排和編寫要受到書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現的知識內容和知識結構必須經過教師的再選擇、再組織、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才能由死材料變為活知識,並最終有效地內化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有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實際的教學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有關研究表明,識別不同類型的知識,並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方面。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考慮,一般將知識分為以下三類:①
(一)根據陳述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陳述性知識,主要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這類知識可分三種形式:
1.有關事物的名稱或符號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學習要求記住事物的符號和符號代表的個別事物,獲得的是一種孤立的信息。例如,外語單詞的學習,所掌握的就是這種知識。
2.簡單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如學習「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三角形有三條邊」這樣的單個命題,所獲得的知識即這種知識。
3.有意義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言語信息。如陳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這類知識。
根據陳述性知識的特徵進行教學設計,有利於知識的貯存、提取和回憶。這類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主要在於培養學生回憶知識的能力,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口頭或書面陳述學到的知識,即可檢查學生是否形成了這種能力。為此,教師在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中,要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掌握這類知識上,注重學生對陳述性知識中符號或語詞意義的獲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1.找出新知識與原有相關知識的結合點,講清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識。2.對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作認真分析,除了解學生的一般學習狀況外,還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作深入分析。3.恰當引入教學媒體,如教具、學具的使用,教材呈現手段的變化等。
(二)根據程序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程序性知識是有關「怎麼辦」的知識。例如,要學生根據給定的半徑數計算圓的面積,將一堆混雜的蔬菜水果逐一歸類,根據語法修改病句等,學生能正確和順利地完成這些任務,就是獲得了相應的程序性知識。
由上可以看出,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概念和規則的應用,即對事物分類和進行一系列運算、操作。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貯存於頭腦中的原理、定律、法則等命題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由靜態向動態,由貯存知識向轉換信息,由緩慢的再現知識向自動激活轉化,從而實現學習的發展,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應確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這種能力的行為指標,是學生是否能運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則順利進行運算和操作。為達成這一目標,程序性知識教學要有充分的練習設計。在設計概念練習時,應注意充分應用正反例。呈現正例有助於概括和遷移,但也可能導致泛化。呈現反例有助於辨別,使概念精確。規則的學習掌握也應配一些練習,及時引導學生將新習得的規則應用於問題解決的情境,做到一見到適當的條件,便能立即作出反應。對於系列較長的程序性知識的教學,還應先考慮練習時間的分散與集中以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應該先練習局部技能,然後進行整體練習。總之,教師在進行這類知識的教學設計時,要對講授與練習的時間作合理規劃,使規則、概念的掌握與解決問題技能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策略性知識也是回答怎麼辦的問題的知識,它與程序性知識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是個體調控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知識。例如,在陳述性知識具備的條件下,有些學生面臨新的學習任務時顯得靈活,適應能力很強,有些學生則顯得呆板,應變力差,造成這種學習上的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識。
一般來說,策略性知識分為兩級水平:較低級的為一般學習活動的策略知識,如控制與調節注意的策略、記憶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較高級的為創造思維策略知識,這類策略往往因時、因人、因內容而異,是一個推理過程,難以程式化,目前尚沒有明確分類。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需要解決三個難題:(1)教材問題。傳統的教材沒有把認知策略的訓練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教材中缺乏相應的內容。(2)教師問題。策略活動是一種內在思維活動,怎樣使這種內隱的活動讓學生仿效,關鍵是教師要善於描述內在的思維,使學生可以想像。由於目前許多教師缺乏策略教學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他們不知道如何向學生去解釋策略,因而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設計,教師應加強策略教學方面知識的學習和訓練。(3)學生問題。學生的認知策略制約著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因而注重對學生進行認知策略訓練,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部分。例如,通過提問控制學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變成自我控制;教會學生在聽課和看書時如何做筆記;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將知識加以組織與意義加工,促進記憶,便於回憶等。
總之,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教師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加強策略教學的訓練,同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四、教學時間設計
(一)設計教學時間的意義
時間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心理學、教育學的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時間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時間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教學時間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控制和改變教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控制和改變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了解、研究教學時間,並根據教學需要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不少研究者對教學時間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卡羅(Carroll)的研究表明,時間是教學的中心變數,時間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成績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每個人學會某單元所需的時間各不相等,每個人實際花在學習某單元的時間也不等,這兩者比率的函數決定了學習的程度,其關系可以下列公式表示:
卡羅理論揭示了學習效率與學習時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它表明學習時間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一項重要因素。此外,哈尼奇·費革和威利(Harnisch Feger&Wiley)的研究表明,教學時間和教學結果間呈現一種直接關系(linear correlation),學生的學習成就取決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和已有的學習准備狀態。也就是說,用於教學的時間總量越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越多,學習的成就和教學結果就越高、越好。
安德遜(Lorin W. Anderson)和卡韋特(Nancy Karweit)的研究則認為,時間與教學效果的關系不只是直線的關系,而且還表現為動力的關系(dynamic correlation)。他們分別提出了「適時」(timing)的時間本位的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時間的設計不能只關心教學時間的總量,而應更加關注適時、及時、應時等與教學效率間的動力關系。安德遜歸納出了五種「適時」的概念:①第一,發展上的適時(developmental timing)。指的是是否能夠按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適對給予學習的機會,免得過早學習,揠苗助長,或過晚學習,事倍功半。第二,起點行為的適時(entry—behavior timing)。指開始學習某一特定學習單元時,是否正是學生恰好具備特定的起點知識、技能、態度的時候。第三,及時(instantaneous timing)。指在最適當的時間把握時機並以最適當的方式及時引導學生獲取最佳學習效果。第四,進度上的適時(timing as pacing)。指能夠將一系列的學習單元以適當的速度,在適當時間,逐個進行教學。第五,管理上的適時(timing as managing)。指教師是否在適當的時機對適當的學生進行指導或輔導。據此,他們認為,教學時間增加一個單位,無論分布在哪一個學習單元上,都將產生同樣的學習效果。在時間總量一樣的情況下,如何組織運用這些時間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產生的效果不僅視其花費多少時間而定,而且更視其在「何時」(when)與「如何」(how)運用這些時間而定。因此,在教學時間設計中,充分了解上述五個時間概念,合理分配運用教學時間,對於提高教學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設計教學時間的維度
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從不同維度把握教學時間的確切含義,從不同方面了解考察教學的時間效益,從而使教學時間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切合教學實際需要。以下幾個概念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間時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它們從不同的維度決定著教學的時間效益。
1.名義學習量。也就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總量,它具體表現為學校每年的總學時量。在我國中小學中,這一時間量由國家統一規定,因此各學校間每年的總學時量差異不大。這一時間量是針對學生整體設計的,具體到每個學生個體,這一時間量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還有必要考察個別學生實際的有效學習量。
2.實際學習量。指每個學生實際接受的有效學習時間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學生遲到、缺勤和教師缺課以及其他因素(如學校隨意組織活動造成的教學中斷及對教學的干擾)的影響,每個學生及不同學校的學生實際接受的有效學習量是不完全一致的。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出勤率與其學習成績呈正比關系,學生的學業成績受出勤天數、無故缺勤和遲到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因此,保證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量,是教學時間設計、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3.單元課時量。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某一單元或某一具體內容時獲得的學習時間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對各種課程內容的時間分配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對閱讀、思考、練習、討論、測驗活動的時間分配),研究表明這種差異與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也呈現比較復雜的關系,有的正相關,有的負相關。因此,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時應全面考慮教材內容、學生學習特點等多方面因素,切不可憑個人興趣、習慣行事。


❷ 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有哪些基本要求

1.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教學目標制定要准確
所謂目標准確,意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是低標準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內容選擇要合理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前提,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三、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幾乎每節課都有它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方法、經驗、思想)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學生理解存在困難的地方、教學難於實施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四、要全面了解學生水平?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方案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對相關的舊知識掌握不好,就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備課時,我們要根據所教內容,找出新舊內容之間的關聯,尋找學生的現實水平,明確未來要達到的水平,以便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五、學法制定要恰當,切合學生實際
六、教學方法要精選,體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課堂環境的改善
七、問題設計要精當
八、教學細節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課件准備要充分
十、練習設計要精當?

?2.教科書文本內容分析的維度是什麼?

答:進行教科書文本的內容分析,選擇恰當的分析維度至關重要。這往往決定著教科書文本研究的成敗。教科書文本內容分析的常見項目包括如下六個方面:
?1.內容難度2.設計風格3.課程容量 4.編寫體例? 5.呈現風格6.課程的綜合性(課程內容的整合)?

3.在備課活動中,教師要備學生的哪些方面?

答:(一)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二)備學生的知識基礎?(三)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四)備學生的能力(五)備學生的情感因素?(六)備學生的身心特徵?

4.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包括什麼內容?

答:當前,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

(1)研究課程標准。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別是要認真鑽研教科書,理清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維目標在教科書
中的具體體現,准確理解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關鍵,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
(3)研究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想狀況,選准本課的起點和基點,使分層教學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研究例題、習題,設計好檢測手段與鞏固強化內容。不僅要設計教學效果檢測的基本方法與內容,而且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例題、隨堂練習題,確保教學的效果與覆蓋面。例題、習題的題目要緊扣新課標
、教科書和學生實際,要兼顧深度、廣度,體現層次性,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5)研究教學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學內容的教育滲透點,特別是要關注每名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終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意識的培養。?(6)研究教法和學法指導。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學生現有的基礎,選擇恰當的教法,並指導學法。
(7)制定教案。教案應有明確具體的三維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即重點、難點、關鍵)、教學過程(包括目標要求、重點、難點處理方法、教學手段、體現教育因素、教學小結等),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練習作業、板書設計等。?
(8)授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是針對課堂教學或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佔用的時間一般不少於總課時的三分之一。?

5.影響備課的主要因素有什麼?

答:(一)教學目標制定的准確性?(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把握的准確性(三)學情分析的准確性?(四)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五)問題設計的恰當性(六)教學細節考慮的周密性(七)學習方法制定的適切性(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當性?(九)資源與教具准備的充分性?

❸ 老師備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傳授知識的精準性。

凡需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應該十分准確,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簡單的概念問題,也要准確把握,不能出現問題。有爭議、不能作出結論的問題,一般應予迴避,不能輕易搬上課堂。

2、明確課堂的目的性。

教師應對每堂課,每個章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什麼要求,都必須十分明確。這樣才能依據目的合理處理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否則會東拉西扯,隨心所欲,使教學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3、備課的主體是學生。

備課必須心目中有學生,時時想到學生,處處想到學生。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4、統籌全局,有計劃性。

就整冊教材而言,課時的分配,新舊知識的聯系,復習與檢測的安排,均應有計劃。就每課而言,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板書的設計,教具的使用,實驗的演示,都是統籌安排,有一個合理的「序」。

5、備課時提前預知每一種「可能」。

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設計,當然有明顯的預見性,我們要求的是「准確」。在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要准確的預計到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情況,設想好應變的措施,以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預見性准確,教師上課時就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始終掌握主動權,不會出現忙亂無緒的情況。

1、備教材。

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鑽研。它是包括熟悉教學大綱,熟悉全冊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課的內容,明確它在全冊的地位和前後的聯系等。教師要深刻准確地把握教材,必須查閱資料,認真鑽研,使教材由「薄」到「厚」。

如,對語文教材,既掌握各種體裁文章的區別和寫法,又通曉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發展概況。只有這樣,才有利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前途等方面的教育,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備學生。

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須備學生,備學生要備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備好學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同時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教學活動。

3、備教法。

備好教材與學生,只是具備了搞好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使可能變為現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還要備好教法。這是抵達彼岸的橋梁。教無定法,教師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教材、學生、教師本身素質等特點選擇最優的教法。

4、寫教案。

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升華和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教案可詳可簡,可寫在教案專用紙或本上,也可以評注形式寫於教材上,視具體情況而定。

5、寫教後。

課堂教學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進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實際往往會糾正、充實原教案。以寫教後的形式總結些寶貴的經驗教訓,可作下一次備課的借鑒,是教師提高備課水平的重要方法。

❹ 教案編寫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習慣不同,編寫教案的步驟、程序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步驟一般均包含熟悉內容、確定思路、列出提綱、填空充實、修改完善這五個階段。 1、熟悉內容階段 對所要講授的內容要進行認真的過細的研讀。這部分待講授的內容,即使是教師過去已經了解的,但仍需要教師再進行研讀,不過是換一種眼光的重新研讀。所謂研讀不是一般的隨意讀書,往往知道個大概就算了,不求甚解,放過疑點,而要過細地讀。所謂換一種眼光是面對學生教學的研讀,用學生的眼光來感覺、判斷難點、疑點、重點。經過這樣的研讀,不僅要將授課內容爛熟於心,而且要准確地找到重點,排除任何一個難點、疑點,切忌不能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的錯誤。 2、確定思路階段 最簡單的邏輯線索圖是以文字提示加箭頭來表示的。 如:財務信息--財務報表--作用--報表種類--資產負債表--財務結構--主要表列項目--財務指標…… 做這種邏輯線索圖不必追求一次完善,開始時可以是信手塗鴉式的,隨著思考的深入與清晰,邏輯線索會勾畫得越來越明確,思路會理得越來越清楚,最後整理出來的就會是完善的有說服力的邏輯線索圖了。 3、列出提綱階段 提綱是邏輯線索的進一步具體化。 先列出大提綱,逐步擴展到中提綱,再細化到小提綱。提綱列得有條理、中心突出,教案就不會離題、糊塗。 4、填空充實階段 由提綱作為填空充實時的指引和提示,逐步添加內容,把講解分析、計算過程,包括要引用的案例、實例、數據、名言等。對於初為人師者甚至可以把關鍵的語句也寫入教案,如引言、過渡性語句、精彩話語等。 5、修改完善階段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好教案也是改出來的。修改完善教案的過程也是調整完善自身思維的過程。

❺ 教案編寫的基本步驟和內容是什麼

教案,又稱課時計劃,通常以一節課為單位編寫,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案。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在備課中所考慮的多種教學活動設想,經過進一步的推敲,使之條理化、科學化,明確地體現於教案文字之中。它既是備課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又是備課的繼續和深入。編寫教案是使教師的備課更加系統、准確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寫成教案,又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備忘材料。
(一)教案的基本內容
編寫教案雖有一定的格式,但不能強求一律,應多從實際出發,以方便教學為宜,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准。教案的主要內容有:課題、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教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後回憶等。課題
課題是本課時所講的題目,一般要醒目地寫在一頁的首行中間。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一篇(節)教材教學的行動綱領,是教學大綱的具體落實,也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必須寫得具體、明確、恰當、適中,有指導作用,要防止籠統或瑣碎、偏高或偏低的現象。確定教學目的的依據,一是大綱,二是教材,三是學生。教學大綱中規定了各年級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具體要求,因此不能脫離大綱的指導;每篇或每節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必須從具體的教材內容出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總之,擬定教學目的必須有利於學生增強知識,強化智能。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應從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出發,有利於實現教學目的。在編寫教案時,要在系統地講述過程中,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師的作用貴在從重點和難點上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課時安排
課時安排要根據教材的分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各課時教學內容的分配要講究科學性,要注意重點難點和合理分布。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各課時教學內容的量要基本相近,不能過輕或過重。教法和教學媒體
6.教學過程(步驟)
這是在教案上編寫好落實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實施程序。哪些地方由學生自學試講,哪些地方由教師講解;哪些地方使用教具,哪些地方進行板書等,都要有一個周密細致的安排。教學過程的安排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要符合教材的邏輯規律,循序漸進,做到既完整又系統。教學的內容,要充分體現教學目的。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選擇性、邏輯性,力求寫得正確、具體,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7.板書設計和課後回憶
教案中要設計好上課的板書,板書設計要盡量體現編者的用意,的思路,符合學生學習理解的心理,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把傳播與吸收的意念聯在一起, 形成有機的統一體。教師還要注意寫課後回憶,及時總結每節課的成敗優劣,為以後的教學總結經驗,積累資料,這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措施。
目前各個學校根據教學的基本原理,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設計印製出不同格式的教案「表冊」。一般在第一頁規定一些共同的項目,如班級、授課時間、課題、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程、教具及作業等,要求教師逐項填寫。這可幫助教師思考,並達到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規范化,是很有必要的。教案的第二頁通常為空白,供教師填寫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教學時間的分配等。
教學進程部分是教案的最重要的部分,編寫這一部分必須做到步驟、綱要和教法相結合,使教案不僅能指導教師自己的課堂教學,就是別人(甚至外行)亦能通過閱讀教案而了解到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活動情況,亦能大體上了解本堂課講授的內容要點、教學進程的安排,甚至對本堂課每個問題的講述。一般應包括以下三部分:1引言
用以導入問題,如政治和語文課,可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物理化學可通過日常生活現象,工藝課可通過實習見聞等,並盡可能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運用形象化教具的啟示,以導入新課。闡述、分析和推導問題
這是關鍵的、核心的部分,既要寫出教材內容的要點,又要寫明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邏輯推理過程、生動的敘述情況、細致而必要的演算步驟,又要有可以意想到的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和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的處理措施,以及應當特別強調的問題等等。
現在的教材一般均為敘述性的,且篇幅較大,學生閱讀時不易把握住中心。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鑽研,進行分析、歸納,加以科學的組織,在教學上寫出綱要,並配以講解的步驟和方法。總結
主要是本堂課的要點歸納,可復述要點或強調某些問題,有的應寫出結論性的文字,如在一章結尾,還應進行綜合性的總結,這些都應在教案上有所反映。

❻ 論述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內容為:課程標准,教材,學生,教法,學法。要求為: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專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屬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備課的內容有課程標准,教材,學生,教法,學法。

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專研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活動。集體備課是由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共同專研教材,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問題的活動。

(6)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擴展閱讀:

備課方法:

1、教材集體備課,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2、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3、讓學生幫助老師搜集資料,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同年級老師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主備老師分工負責備課制,集中了老師們的智慧,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

❼ 教案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1、基本內容。
2、重點、難點、關鍵點
3、章節名稱
4、授課手段(課堂講授、實驗實作、案版例討論等等之類的)權
5、課堂設計(就是你都講那些內容,打算怎麼講,引題過度,用什麼例題等等)
6、板書設計(這個一般附在最後單獨一頁)
7、作業
8、參考材料(你設計課的時候參考了那些書、課件等等。不過這個是方便以後個人用的,不是必須項)
9、課後分析(一般用來記錄上完課以後的心得。同樣不是必須項)

不同的學校具體要求不同。

❽ 教案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教案也稱課時計劃,即教師經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內方案。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容通常包括班級、學科、課題、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有的教案還列有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 如電影、投影、錄像、錄音等 ) 的使用、作業題、板書設計和課後自我分析等項目。
②教案編寫包括如下內容:現在的教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小結、作業和板書設計、課後反思等內容。

❾ 小學教案設計的基本內容、步驟和要求。

小學教案的基本內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是為學生學習而實施的一種設計,是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之間的橋梁,是教師提出創意和決策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目的性、科學的計劃性和有序的系統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學經驗和案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檢測、反饋、修正及再實施的認識深化過程。這個過程特別講究科學性和創造性。

我們必須明確,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是為學習服務。為此,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核心問題;教學設計要體現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學設計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應用所學知識,並廣泛挖掘和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尤其要克服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知識結果中心」傾向,學習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傾向,和教學策略制定中的「教師中心」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一)設計教學目標。
主要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

特別地,設計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方面設計教學目標,考慮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更長目標。

(二)進行學習任務分析。
即學生的起點分析,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分析,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分析。

這里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一個是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一個是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對於後者,意味著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個極具宏觀性的藍本,覆蓋著極其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讓學生學習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本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削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

(三)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附設計說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中一個是探究發現式,一個是有意義接受式。

探究發現式的基本環節是:問題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關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結論)[FY]求解[FY]解釋與應用[FY]拓寬、反思。

有意義接受式的基本環節是:創設有意義接受的情景[FY]採用接受式傳授有關知識[FY]正反例解釋應用[FY]鞏固、強化[FY]小結、結束。

按照新理念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要將新的學科觀、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要按照知識科學性、知識體系、編排特點、知識深度設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情境、問題、背景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和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關注自主實踐、合作、探究與傳統學習方式的融合和優化。

(四)設計教學評價。
主要反思的問題是,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分析原因,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五)編寫出教案。
中小學備課報告編寫的格式,一般有課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幾種形式。

總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備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成功的設計,只有充分的醞釀、思考,具備駕馭教材、駕馭學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步驟和要求

1教學目標、2教學重難點、3教學准備、4教學課時計劃、5教學過程:一、導入,二,初讀感知、三、細讀感悟,四、總結升華,五、拓展運用 6板書設計 7教學反思

①導入環節

導入環節要求通過適當內容或簡短語言,把學生盡快有效地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導入起點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要服務於教學內容和重點,教案中應明顯體現創設的情境,導入語言及提出的問題。

②問題設計

問題的設計要具體、明確、適宜。要有啟發性、層次性、條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思維廣度(即發散性、開放性)。切忌「滿堂問」或「以問代講」。設計的問題要明確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問的隨意性。此外,教師還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如何篩選問題。教案中要突出引導的方法。

③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教學設計要把落腳點放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上,對學生在獲取知識、方法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有充分的估計和對策。教案中應突出對重難點的處理,要重點體現教法和學法。

④練習設計

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練習,練習的內容要精,要有針對性和適當的梯度。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使練習真正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鼓勵教師自己設計具有實效性、開放性、體驗性的多樣化的課堂練習。

⑤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要重點寫自己教學過程的得與失,教後的體會與認識,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和原因分析。避免應付式的空話、套話,要注重教學後記的質量。

(2)三種基本課型教案一般按照「禹城市優質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撰寫(必要時可做適當調整)。

新授課:①有效導入,認定目標;②引導探究,自主合作;③展示交流,精講點撥;④達標測試,反饋矯正;⑤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❿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鑽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認知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鑽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4、課時計劃

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

5、單元計劃

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

閱讀全文

與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