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0年寧夏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在http://e.qq.com/zt/2010/2010gkst/index.shtml 中找
往下拉,拉到寧夏內那容。
B. 2012高考寧夏海南卷語文學試題及答案
2012年寧夏卷高考語文試題已經出來了截止到現在
青年人高考網
上只有其他幾個省市的語文參考答案寧夏的還沒出來了,應該在今天下午5點30後就會陸續出來了,往年都是這樣,你可以留意一下!
C. 09高考語文寧夏卷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寧夏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9分)
1. D 2. C 3. B
二、(36分)
(一)(19分)
4. C 5. D 6. D
7.(10分)
(1)總共被圍四天,城牆多出毀壞,朱昭憑著才智修補城牆低於敵兵,全都中規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撐下去。
(2)朱昭率領眾人在大街要道上與敵人交戰,從傍晚直到天明,屍體塞滿街面,無法通行。
(二)(11分)
8.(5分)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9. (6分)
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待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三)(6分)
(1)涉罰臧否 不宜異同
(2)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
(3)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三、(25分)
11(25分)
(1)(5分)
(2) (6分)
①具有善良、溫婉等傳統的女性美;②有責任心,做事認真;③對人生抱有美好的嚮往和期待。
(3) (6分)
①通過懷孕的牛與孕婦形象的並置,凸顯孕育新生命的幸福與喜悅;②通過牛與孕婦之間的親昵行為,表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溫馨和諧;③通過牛的形象描述,反襯孕婦作為人具有的能動性和理性的追求。
(4)(8分)
觀點一:這樣寫讓人感動。
①突出了孕婦對文化知識的朦朧追求,雖然她不識字,但這不影響她對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在將為人母時的責任感,在她看來,學會認這幾個字,將來就不擔心孩子的提問了;③表現了孕婦認識到文化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盡可能地彌補自己沒有文化知識的不足。
觀點二: 這樣寫有些做作。
①觸動她描畫字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邊一塊廢舊的石碑;②孕婦自己不會寫字,想臨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請放學的孩子幫忙,不必那麼費勁,非要自己描畫;③作為未來的母親,孕婦識不識字,其實都不影響她對孩子的責任與愛。
四、(25分)
12、(25分)
(1)(5分)
(2)(6分)
①冷靜思考的結果:要培養新的國民,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貧苦農民的刺激;張大哥一家的貧苦狀況,加深了他對鄉村教育的認識。
(3)(6分)
①鄉村教育的「甘」:游覽青山綠水,飽覽美好風景,領略詩情畫意,享受豐收喜悅;笑看學生茁壯成長,桃李芬芳;喜見村民讀書明理,幸福美滿,②鄉村教育的「苦」:環境艱苦、遠離城市文明:又臟又累、生活條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奮斗終生也不一定能夠看到結果。
(4)(8分)
觀點一:陶行知獻身鄉村教育的是實干精神值得學習。
①激情滿懷,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的目標;②樂於接觸貧苦群眾,善於動員志同道合者加盟;③為實現理想而自我犧牲、嘔心瀝血。
觀點二:陶行知從改造鄉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國的理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②他認為「國運盛衰決於一轉念間」,顯得過於簡單化;③他的教育救國的構想過於理想化,脫離社會實際。
觀點三:陶行知既有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值得學習。
①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必須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調查研究,善於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③應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五、(20分)
13. D
14. B
15. C
16. (5分)
「宣布」改為「通告」;「敝」改為「本」;「提出」改為「垂詢」;「貴用戶」改為「您」;「不安」改為「歉意」。
17、略(6分)
18、略(60分)
D. 2009高考語文寧夏卷答案(主要是十七題)急急急急急
[2009年海寧「課改」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擬一個描寫對象,寫一組句子,要求所寫句子使用誇張、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滿山遍野的桃花,開得熱火朝天,驚天動地,是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聲的詩,把青春揮灑得淋漓盡致。
[備考答案示例]
①這驀然綻放的禮花,開得瑰麗神奇,震撼心魄,是一天閃爍的星,一首絢爛的歌,把理想噴放得如夢如幻。
②這遒勁酣暢的書法,寫得力透紙背,氣吞山河,是一腔奔流的血,一顆跳動的心,把靈魂燃燒得熱烈蓬勃。
③這娓娓動人的話語,說得合情合理,絲絲入扣,是一條潺潺的溪,一根切切的弦,把心思熨帖得平平展展。
[小結]
九個主題詞
生活、語言、思維——堅持語文本色;
精選、精思、精練——辨清考試備考;
琢磨、比較、聚焦——強調思維勤奮。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寧夏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9分)
1. D 2. C 3. B
二、(36分)
(一)(19分)
4. C 5. D 6. D
7.(10分)
(1)總共被圍四天,城牆多出毀壞,朱昭憑著才智修補城牆低於敵兵,全都中規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撐下去。
(2)朱昭率領眾人在大街要道上與敵人交戰,從傍晚直到天明,屍體塞滿街面,無法通行。
(二)(11分)
8.(5分)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9. (6分)
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待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三)(6分)
(1)涉罰臧否 不宜異同
(2)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
(3)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三、(25分)
11(25分)
(1)(5分)
(2) (6分)
①具有善良、溫婉等傳統的女性美;②有責任心,做事認真;③對人生抱有美好的嚮往和期待。
(3) (6分)
①通過懷孕的牛與孕婦形象的並置,凸顯孕育新生命的幸福與喜悅;②通過牛與孕婦之間的親昵行為,表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溫馨和諧;③通過牛的形象描述,反襯孕婦作為人具有的能動性和理性的追求。
(4)(8分)
觀點一:這樣寫讓人感動。
①突出了孕婦對文化知識的朦朧追求,雖然她不識字,但這不影響她對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在將為人母時的責任感,在她看來,學會認這幾個字,將來就不擔心孩子的提問了;③表現了孕婦認識到文化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盡可能地彌補自己沒有文化知識的不足。
觀點二: 這樣寫有些做作。
①觸動她描畫字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邊一塊廢舊的石碑;②孕婦自己不會寫字,想臨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請放學的孩子幫忙,不必那麼費勁,非要自己描畫;③作為未來的母親,孕婦識不識字,其實都不影響她對孩子的責任與愛。
四、(25分)
12、(25分)
(1)(5分)
(2)(6分)
①冷靜思考的結果:要培養新的國民,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貧苦農民的刺激;張大哥一家的貧苦狀況,加深了他對鄉村教育的認識。
(3)(6分)
①鄉村教育的「甘」:游覽青山綠水,飽覽美好風景,領略詩情畫意,享受豐收喜悅;笑看學生茁壯成長,桃李芬芳;喜見村民讀書明理,幸福美滿,②鄉村教育的「苦」:環境艱苦、遠離城市文明:又臟又累、生活條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奮斗終生也不一定能夠看到結果。
(4)(8分)
觀點一:陶行知獻身鄉村教育的是實干精神值得學習。
①激情滿懷,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的目標;②樂於接觸貧苦群眾,善於動員志同道合者加盟;③為實現理想而自我犧牲、嘔心瀝血。
觀點二:陶行知從改造鄉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國的理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②他認為「國運盛衰決於一轉念間」,顯得過於簡單化;③他的教育救國的構想過於理想化,脫離社會實際。
觀點三:陶行知既有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值得學習。
①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必須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調查研究,善於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③應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五、(20分)
13. D
14. B
15. C
16. (5分)
「宣布」改為「通告」;「敝」改為「本」;「提出」改為「垂詢」;「貴用戶」改為「您」;「不安」改為「歉意」。
17、略(6分)
18、略(60分)
E. 2011年高考語文答案--寧夏卷
1.A 2.B 3.B 4 .C 5D 6.D.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耙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8. 答: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答:①觸景生情;②寓情於景; ③寫哀景抒哀情。高
10.(1)必有我師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橫絕峨眉巔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3)雲歸而岩穴暝 山間之朝暮也
11.(1) CD 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
(2)答:①表明乘涼會上的人們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說主題的解讀路徑;③照應下文出現的各種方言。
(3) 答:①有擔當,明大義:在老丈人危難時,以親情、和睦為重,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最終贏得信任;②執著隱忍;面對老丈人的排斥:不輕言放棄,不莽撞行事,捍衛了自己的愛情;③幽默樂觀:說話風趣,與人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態。
(4)答:觀點一: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不合適。①「血」這個詞可讓人聯想到「血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題意就顯得單一了;②外省人和台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戀愛故事,實質上折射了外省人與台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
觀點二: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合適。①「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北調」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②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容更吻合;③可顯示「驗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沖突。
12.(1)CD 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
(2)答:①減少應酬雜務,生活清凈,便於深思內省和作畫;②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使他的畫風發生了突變;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夠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藝猛進。
(3)答:①從金石文字的點畫結構中,他受到繪畫筆法與章法布置方面的啟發;②從金石拓本認識到書畫同源,悟出畫藝回歸造化的路徑。
(4)觀點一:恪守傳統,力求雅正,甘於清寂淡泊,追尋藝術真諦。
①於平靜淡泊中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傳統學人本色③避俗趨雅,不為流俗所動,尋求華滋渾厚的畫風。
觀點二:創新與模仿並重,理想與時尚兼顧。①創造與仿作兼顧②對金錢的開通看法和瀟灑態度③注重民間的時尚意趣
觀點三:既恪守傳統,又勇於創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繼承與創新兼顧②懷抱藝術理想,追求名山事業③腳踏實地,享受人生。
13.D 14.A 15.C
16.答:巴黎之行讓我對法國作家和詩人維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權保護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促成了法國文學創作者的著作權保護機構——法國文學家協會的建立,促成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的國際公約——伯爾尼公約的制定。
17.略
18.參看作文評分標准
F. 拜求:09高考寧夏海南卷,語文科目第11、12題的答案。萬分感謝!
新浪上找到的你看下.
2009年全國高考海南卷和寧夏卷語文試卷相同。
G. 2008年寧夏高考語文卷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和評分參考
一、(9分)
1.(3分)B 2.(3分)C 3.(3分)A
二、(36分)
(一)(19分)
4. (3分)D 5. (3分)D 6(3分)C
7.(10分)
(1)(4分)謚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譯出大意給2分:「所以」、「大名」兩外,每譯對一外給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徵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譯出大意給3分:「尋而」、「蒙塵」、「承詔」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二)(11分)
8.(5分)
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
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瓮、寺廟等六種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麼樣氣氛的,給2分。
意思答對即可。
3.(6分)
○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聲、「秋風瑟瑟」聲、「鍾」聲並聯想到附近有村莊的,給4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能答出好處的,給2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
意思答對即可。
(三)(6分)
10.(6分)
(1)女也不爽 士也罔極
(2)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
(3)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猶唱後庭花
(4)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每答對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則該空不給分。
如做了四題,按前三題評分。
三、(25分)
11.(5分)A C
答對一項給2分,答對兩項給5分。
12.(6分)
○1第一次,烘托環境,展開情節;○2第二次,渲染氣氛,轉換情節。
第每答對一點給3分。
意思答對即可。
13.(6分)
○1重視友情,信守諾言;○2樂觀開朗,心直口快;○3企圖逃避法律。
每答對一點給2分。
意思答對即可。
14.(8分)
○1鮑勃值得同情,因為他重情守信;○2鮑勃罪有應得,因為他是通緝犯;○3吉米忠於職守,因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誼,因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點中的任何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酌情給分。
觀點明確給2分,論述合理給6分。
四、(25分)
15.(5分)B C
答對一項給2分,答對兩項給5分。
H. 2010高考寧夏語文卷,全國二卷.
http://so.tl100.com/all.htm?k=2010%E8%AF%AD%E6%96%87%E5%AE%81%E5%A4%8F%E5%8D%B7
從這個網站找,很全面,想搜什回么答有什麼
I. 2009寧夏高考語文卷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寧夏卷)語文 -答案
一、(9分)
1. D 2. C 3. B
二、(36分)
(一)(19分)
4. C 5. D 6. D
7.(10分)
(1)總共被圍四天,城牆多出毀壞,朱昭憑著才智修補城牆低於敵兵,全都中規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撐下去。
(2)朱昭率領眾人在大街要道上與敵人交戰,從傍晚直到天明,屍體塞滿街面,無法通行。
(二)(11分)
8.(5分)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9. (6分)
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待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三)(6分)
(1)涉罰臧否 不宜異同
(2)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
(3)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三、(25分)
11(25分)
(1)(5分)
(2) (6分)
①具有善良、溫婉等傳統的女性美;②有責任心,做事認真;③對人生抱有美好的嚮往和期待。
(3) (6分)
①通過懷孕的牛與孕婦形象的並置,凸顯孕育新生命的幸福與喜悅;②通過牛與孕婦之間的親昵行為,表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溫馨和諧;③通過牛的形像描述,反襯孕婦作為人具有的能動性和理性的追求。
(4)(8分)
觀點一:這樣寫讓人感動。
①突出了孕婦對文化知識的朦朧追求,雖然她不識字,但這不影響她對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在將為人母時的責任感,在她看來,學會認這幾個字,將來就不擔心孩子的提問了;③表現了孕婦認識到文化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盡可能地彌補自己沒有文化知識的不足。
觀點二: 這樣寫有些做作。
①觸動她描畫字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邊一塊廢舊的石碑;②孕婦自己不會寫字,想臨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請放學的孩子幫忙,不必那麼費勁,非要自己描畫;③作為未來的母親,孕婦識不識字,其實都不影響她對孩子的責任與愛。
四、(25分)
12、(25分)
(1)(5分)
(2)(6分)
①冷靜思考的結果:要培養新的國民,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貧苦農民的刺激;張大哥一家的貧苦狀況,加深了他對鄉村教育的認識。
(3)(6分)
①鄉村教育的「甘」:游覽青山綠水,飽覽美好風景,領略詩情畫意,享受豐收喜悅;笑看學生茁壯成長,桃李芬芳;喜見村民讀書明理,幸福美滿,②鄉村教育的「苦」:環境艱苦、遠離城市文明:又臟又累、生活條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奮斗終生也不一定能夠看到結果。
(4)(8分)
觀點一:陶行知獻身鄉村教育的是實干精神值得學習。
①激情滿懷,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的目標;②樂於接觸貧苦群眾,善於動員志同道合者加盟;③為實現理想而自我犧牲、嘔心瀝血。
觀點二:陶行知從改造鄉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國的理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②他認為「國運盛衰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