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市2013年高考語文134分處於什麼位置
1、2013年北京高考語文科目考生的平均分數約為102分,134分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分數了。回
2、北京市2013年高考語文基礎答五道題目為:字音字形、病句、詞語辨析、語義連貫以及修辭。北京卷自2002 年獨立命題以來,語基部分基本圍繞著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病句、語句連貫和文學常識七大考點來考察。而字音、字形、成語、文學常識,更多考察的是知識 積累;詞語辨析、病句和語句連貫相對偏重能力的考察。13年的命題明顯更加側重語言運用能力,而有意識的避免了成語和文學常識這兩個偏重識記的內容。
這就要求現在高三的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中避免死記硬背,重視理解辨析。據高考時間較近,所以字音、字形、成語以及文學常識,做到知錯即可,可以參 考資料中的詞語總結內容為依據,利用碎片時間瀏覽,達到可以辨析出錯誤的程度,再通過平時考試查漏補缺。病句辨析、語句連貫等題型,難度不大,在平時練習 中注重規律總結,考試時穩定心態,認真分析即可。
Ⅱ 求2003年北京市語文高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北京卷)及答案 第Ⅰ卷 (選擇題共45分) 一、(18分,每小題3分) 1.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眼 僚 A.鞭 笞 (tà) 剔 (tī)除 庇 (bì)護 長歌 當 (dàng)哭 B. 角 (jué)逐 了 (liào)望 毗 (pí)鄰 睚 眥 (zì)必報 C.粗 獷 (guǎng) 殲 (qiān)滅 悼 (dào)念 恪 (kè)守不渝 D. 嫉 (jì)妒 黜 (chù)免 拯 (zhěng)救 層見 (jiàn)疊出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沿用 融會貫通 針砭時弊 飲鴆止渴 B.編纂 肺腑之言 開門楫盜 暴殄天物 C.訣別 事必恭親 旁徵博引 頤指氣使 D.焦躁 苦思冥想 應接不暇 裨官野史 3.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1) 我們的工作計劃已經呈報上級有關部門,待 ________ 之後,即可付諸實施。 (2) 抗擊「非典」的白衣戰士鄭重立下誓言:我們 ________ ,為守護患者不遺餘力…… (3) 必須堅決打擊不法商人制假販假 ________ 暴利的犯罪行為。 A.審定 許諾 謀取 B.審訂 承諾 謀取 C.審訂 許諾 牟取 D.審定 承諾 牟取 4.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 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譽為「東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後,來這里旅遊的人幾乎是 鳳毛磷角 。 B. 在拍攝大片動輒耗資過億的今天,該劇組僅用了200多萬元就拍出了一部極具觀賞性的電影,其意義不可 同日而語 。 C. 當人們紛紛向災區人民捐錢捐物的時候,你卻無動於衷, 細大不捐 ,這樣做,不感到羞愧嗎? D. 美國作家歐•亨利具有超群的才華和豐富的想像力,其小說的結尾往往別出心裁, 匪夷所思 。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半個世紀以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全國20多個省,800多個縣,測量、攝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築和文物達2000餘項之多。 B. 此次植樹助學公益活動,不僅能加快京郊地區的綠化建設,而且種下的主要是晚秋貢梨的樹苗。 C. 10兆瓦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實驗工程的完成,超大規模並行處理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相關領域已跨人世界先進行列。 D. 在國際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應重視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 6. 把後面的句子填到兩段話的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種磨煉,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 2013高考,北京語文作文題目是什麼
2013北京卷高考作文題
編輯詞條
2013北京高考作文題為材料作文,材料為兩個科學家對版話,愛迪生回到權21世紀對手機怎麼看,不少於800字,題目自擬。
編輯本段作文題目
科學家: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是什麼?
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
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物,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掌中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這位大發明家感到新奇。
文學家: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或者這也是愛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學家和文學家關於手機的不同看法引發你什麼樣的想像和思考?[6]
編輯本段作文要求
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於800字作文。[3]
Ⅳ 2013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什麼
Ⅳ 求2013年北京高考語文卷的參考答案和解析
Ⅵ 2013年北京市高起專成人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目是什麼
干糧與獵槍
Ⅶ 高考語文。求近幾年高考北京語文試卷(帶答案與解析)發到[email protected] 謝謝
遼寧高考語文網
Ⅷ 關於2013年北京高考語文閱讀的問題
答案給的內容是可以說通的。那些的確是作者去了紹興之後才有的感受。
針對<浙江的感興>一文第18題第二問。結合原文,總結答案的時候,該概括的區域或者說找答案的地方,你粘貼上來了,這是對了。
第18題一共兩個問,第一問,是概括當地景色特點,概括范圍就是以下兩段:
「這里主要的色澤是黑與白,黑的瓦頂,白的粉牆,沖洗得發白的石板路,連木柱子也是黑的,嚴謹、素凈。然而空間是龐大的,人有足夠的地方可以移動,物件也是厚實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廚房裡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質的生活里有溫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書屋裡,既有嚴厲老師的戒尺,又有那頑皮學童的小小樂園,在門前的石板路下則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靈秀所在,是音樂,是想像力。」
【那第二問就出自接下來的段落:】
「在魯迅的藝術素描里不是也有這樣的黑泥、白石和綠水的配合么?多麼朴質,又彌漫著多大的溫情!你看他用筆何等經濟,總是短短幾句話就勾畫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處境,而同時他又總是把這處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氣氛之內。//他是最嚴格的,有事最溫情的,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敘述也帶有餘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閏土成了我們一切人記憶中的童年好友,他的烏篷船成為我們每個人夢里的航船,他的憂郁、憤怒和嚮往也成為兒代讀者難以排遣的感情。」
【答案:魯迅創作中即使最平常的敘述也富於感染力;魯迅性格中既嚴格又不缺乏溫情的一面。】
那麼答案的道理何在呢?
答案第一點出自前三句,是魯迅的作品特點和功力;第二點出自後一句,是魯迅性格特點。
①「即使最平常的敘述也富於感染力」:這是在做著見到了魯迅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得到的感想。
在來紹興之前,作者應該是看過魯迅的文章,卻沒見過魯迅文字所描繪的真實景象,他的想法可能就是文中說的前半句「你看他用筆何等經濟,總是短短幾句話」,他是覺得魯迅的敘述太平常,總是短短幾句話,可是,當他本人看到黑泥、白石、綠水的朴質景色的時候,他才覺得,哇!就這么短短的我以前覺得那麼平常的話「就勾畫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處境」,非常寫實,也寫得恰如其分,把這景緻、境況描繪得非常到位。所以他才覺得,這魯迅的敘述是很有感染力的。
②答案第二點「魯迅性格中既嚴格又不缺乏溫情的一面」是根據閱讀答題原理可以總結的,說它對,是答案,我認為是可以的,要不然只有一點作答,答案太單薄,對得分不利,如果是我,不會想太多,直接就是答案第二點。若非要覺得,在作者沒來之前閏土不就是我們記憶中的好友么?烏篷船大家不都也知道么?怎麼能作答呢?
但其實可以這樣解釋,大家早就知道這些內容了,因為都學過,閏土、烏篷船我們都知道。但是對這些內容描寫可能不會很有情感上的共鳴感。甚至有的老師要求嚴格,還需要背誦呢,閏土烏篷船就成了痛苦的回憶,記得是記得,但是不美好。作者在紹興——魯迅的老家感受到了一種實地的美感,領悟到了他語言文字的感染力,他就覺得,再想想他的作品內容,既有針砭時弊喚醒國人,也描繪了不少美景啊,進而感悟到他作品的綜合性甚至性格的綜合性。
===============================
其實說得直白一點,
就可能是以前作者讀魯迅的文章,覺得,這寫的啥玩意兒啊,寫個景寫個事就這么幾乎話,真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啊,都說他好?哪好啊?
後來,他到了紹興,就贊嘆了,這傢伙,雖然寫的少,可還真是那麼回事,寫得真到位,這么幾句話都寫點子上了,的確是這氛圍。——>發現語言描寫感染力
然後他再回想回想,他以前寫的故鄉的那些好多好多亂七八糟的環境啊,人啊,物啊,有閏土,在這里從小一起玩過,還有烏篷船什麼的。原來這傢伙寫的東西里不光是那些批判、揭露劣性根啊,也有溫暖啊。寫出這些東西的人他應該也有感情啊,喜歡家鄉,懷念故人啊。——>發現魯迅性格特點,對魯迅的新認識
================================
【至於你的回答內容,「作者知道了魯迅的寫作特點是與他的家鄉有聯系的」】
不是完全不對,是答案太單薄。只答出了第一點的部分內容。
答案中第一點不光是魯迅的寫作特點是與他的家鄉有聯系的這么簡單,這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的分析,人家不光有聯系,還寫得很到位,作者是覺得魯迅寫得好。所以算你打中第一點都略有勉強。
標准答案是兩點,完全在文中可以定位到地方,而且其實說來說去說來說去是可以說得通的。
所以就缺了一點唄,不管誰判卷都是按點采分的。如果我判卷,這個問這么答,最多就是一半的分數,手狠一點,就沒有分了。
Ⅸ 2013北京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出自哪裡
閱讀下面的抄對話,按要求作文襲。
科學家: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呢?
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
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物,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掌中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這位大發明家感到新奇。
文學家: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或許這也是愛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學家與文學家各自對手機的看法,引發了你哪些思考、想像?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這段對話正是今年5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北大展開的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中的片段,著名書畫家范曾主持。
兩個多小時中,三位大家對話精彩紛呈,處處閃爍著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他們對科學與文學、天才與成功、真情與妙悟、「中國夢」以及誠與德、勤與拙等問題的思考和解答,給人以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