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語文老師的評價和建議
要突出語文這個科目,寫出語文老師身上的優點以及對你的影響專。
⑵ 作為農村語文老師是怎樣認識課程觀
城市小學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些農村的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理由:農村經濟條件落後,文化水平低,學生學習條件差,教學資源匱乏,家長素養低等諸多的原因。當我們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就會發現,「課堂低效」是制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才能達到高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教師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算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
一、備課高效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備課是教師積累知識和業務再提高的過程。提高備課高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高效課堂是建立在有效性課堂的基礎上,沒有有效性就不能談高效。有效課堂的實施就應該從有效備課開始。
在工作中,有些老師覺得自己已經教了很多年了,對於教材非常熟悉,不需要備課,就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目標,自己早就了如指掌、熟記於心。所以就不去認真的備課或者不備課,在課堂上,老師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隨心所欲,只要知識沒講錯就行。這樣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想像。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做到高效,我們必須要認真備課。在備課時,要鑽研課程標准、通讀並掌握教材、閱讀有關參考資料等,制定出單元課時教學計劃,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以及課件,避免課堂教學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學的指向性更明確、更具體;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指導學生通過預習找出與新課有關的已學知識,也可以通過閱讀全文對新內容有所了解,發現問題並帶著問題參加課堂學習;要選擇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去進行課堂教學,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課前准備越充分、教案設計越詳細、越科學合理就越適用於自己的學生,課堂上就會減少「損耗」,課堂教學效率就會越高。 二、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倡導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方法,教師的工作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很多,可以在學習新知的時候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是在舊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問題都能解決,只要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檢查、幫助、促進。教師要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讓同學們
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檢查試卷,然後寫出自己認為做得最好的同學的名字。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優生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
再如作業批改,過去是教師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多,我們要動員學生之間開展互改作業,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組中的批改往往很認真負責,要求也很嚴格,對於有分歧的地方還會爭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認識,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完善。當然,組織學生互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三、聯系農村實際,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我以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是教學生學。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有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基本保障。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引導學生質疑,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因為會質疑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質疑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有益訓練,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多數較為純朴。他們都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老師對教材、學生都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一定要從自身特點和需要出發,結合農村學生具體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一切從實際、學的本質、學的精神上出發,把著眼點放在教法的實效性和學法的指導上來。純朴的農村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用朴實的方法結出扎實的碩果。我在執教《泉城》一課時,學生知道珍珠泉的泉水是湧出來的,趵突泉的泉水是冒出來的。但學生對「涌」和「冒」不能區分。我根據學生的實際,用做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點。拿來兩個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一個在瓶蓋用針扎幾個小孔,用力擠壓,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另一個擰開蓋,用力擠壓,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試驗剛一做完,學生紛紛舉手。通過觀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開口大的是湧出來,開口小的是冒出來。讓學生非常直觀的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⑶ 語文老師的學科素養對課堂會有哪些影響
學科素養好的老師能帶動上課同學們的積極性,學習的自主性,並且能帶動同學們愛上語文,並且會在課余的時間去學習語文,了解各類文學作品~
⑷ 對語文老師寫一句富有學科特徵的留言
善於操縱語言的人。
⑸ 我對語文的認識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它揭示了語文最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語文是語言,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
(2)語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學科。
(3)語文既是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個觀點已被寫進2001年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
這三種理論都存在下面3個問題。
(1)這三種理論都把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混同於指稱語文學科的語文,把「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偷換成「語文是什麼屬性的學科」,然後便簡單機械地由語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樣的思維方法豈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嗎?如果因為語文是交際工具或者說有工具性,語文學科就成了工具性學科,那麼,計算機學科豈不就成了「辦公助手性學科」?歷史學科豈不是要定性為「鏡子性學科」(因為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果因為語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說有人文性,就必須把語文學科說成是人文性學科,那麼,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許多學科的性質同語文學科的性質不就完全相同了嗎?
(2)這三種理論都把人們約略明白的東西說得叫人一點也不明白。爭論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無非是要弄清語文學科究竟是教學生掌握什麼對象的課程,即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語文學科無非是教人識字、寫字、讀書和寫文章的課程,這是文盲都會脫口而出的。可是現在把語文學科說成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能夠說明語文學科究竟是教什麼的課程嗎?這豈不是「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嗎?
(3)這三種理論誰也沒有說清楚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和語言究竟是什麼。說語文是語言,進而說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這只是一種蹩腳的比喻,而不是科學的定義,它絲毫也沒有說明語文或語言之所以為語文或語言的本質屬性,就像說電腦是助手或工作助手,絲毫也沒有說明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樣。說語文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不能叫人明白語文究竟是什麼,因為天下任何一門學問、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究竟是哪一種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哪一部分呢?這豈不是如同僅僅說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麼一樣沒有意義嗎?
⑹ 對語文老師的評價和建議怎麼寫
要突出語文這個科目,寫出語文老師身上的優點以及對你的影響。
⑺ 結合自身教學學習中,談談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認識
由「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引發的思考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朴實無華,值得肯定。
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教師是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導師。教是為了不教,不教方是真正的教,不教並不是教師不作為,而是教師化有形之教於無形之中,讓學生受教於無聲無息之中,這是教學的大境界,這種思想源自於老子的「無為」思想。《道德經》言:「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想想看,我們的教學是一種什麼狀況,我們在課堂到底在做什麼啊,真是慚愧啊!
我們在課堂上耐心的講解。
我們不厭其煩的叮嚀。
我們無休止的強化訓練。
可我們曾意識到:
我們耐心的講解,封閉了學生的慧眼,封殺了學生原本開放的思維。
我們不厭其煩的叮嚀,我們無休止的強化訓練,麻木了學生的靈魂,腐蝕了學生原本「靈敏,靈動」的心。
我們的「好心」,寵壞了學生,讓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喪失了積極思考的功能。我們的熱情,熄滅了學生求知的火焰,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施捨,他們只是被動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這樣的教學,有什麼好的課堂效果可言?
「不放心學生」「放不下教師的架子」。
是我們普通教師的普遍心理,「不顯擺一下自己,彷彿自己就不是教師」是我們普通教師共同的心結。
放下不是放棄,放棄是錯誤的,而放下是一種智慧。只有教師的放下,才有學生的擔當。只有放下的教師,才能教出拿得起的學生,這是人生的至理。
學生是可以信賴的。
我曾經考察、研究過我所執教的每一級學生,我們發現:不論性別,不分年齡,每一個學生(人)都有無窮的智慧可待開發,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潛力可待培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無限的值得開墾的肥沃的荒野。而我們,我們教師,我們人類,大多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一直因循生活在「知我所知,好我所好,做我會做」的怪圈中,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實在是一種悲哀,這是學生的悲哀,這是人類的悲哀,我們至死都不知道:我們竟然是一個具有大智大慧根基的人,我們至死都不明白,我們為什麼不如別人。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一教育理念的精義就在於:讓學生高度緊張的學習。「讓他們動腦,動得緊張得不得了」;讓學生的大腦動也得動,不動也得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有無積極主動的思維,是勤奮與懶惰的分水嶺,勤奮就是通過積極主動深入的思考,獲取知識,開發智慧,提高自己。
因此,會教的教師,教學生思維(會學的學生學思維),
不會教的教師,教學生知識(不會學的學生學知識),
半會不會的教師,教學生方法(半會不會的學生學方法),
什麼是真正的啟發式教學?
啟發就是翹動學生固化的思維,
啟發就是翹開學生閉鎖的心靈,
啟發就是驅動學生靜止的步伐,
啟發就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求知慾。
「先學後教」的教學理念,雖然沒有花樣繁多的問答形式,卻是啟發學生的最佳手段。
談到這里,我們就不能不說一說我們的教學。
一堂變了味的語文課
我有幸聽了某校一位老師的語文示範課,他是這樣執教的:
一、 激情導入
二、 查預習
生字詞的讀音、讀法、書寫
三、 明確學習目標
四、 按照分工,自主學習討論
五、 學生按練習要求,回答問題。
六、 分組回答問題
七、 仿寫片段
這堂課從表面上看無可挑剔,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先,講練結合,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
在課後教師評議的時候,這個老師坦率的告訴我們,這是一堂展示課,為准備這節課,他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聽到這些話,我有一種大上其當的感覺:這算什麼示範課,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這樣的人,怎麼能做教師呢?
我們要聽的是一堂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示範課,你怎麼可以拿一堂展示課來胡弄我們呢?如果我們每講一節都用兩節課的時間來准備,我們哪有那麼多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呢?
再說,這位教師上的是語文課,如果是其他學科的課,我還真的無話可說,可偏偏他上的是語文課。
「語文課怎麼可以這樣教?」
「那你說語文課該怎麼教?」
「語文課怎麼教,豈能由我說了算呢?」
語文課怎麼教,應由語文課的功能和性質來決定!
(某門課怎麼教,有三個因素決定:一是學生的狀態——知識狀態、能力狀態心理狀態,二是該門課程的功能和性質,三是執教教師的教學風格,其中最主要的是該課程的功能和性質)
還是讓我們從學生的語文素質說起吧。
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寫字(書寫)素養,二是閱讀(理解)素養,三是寫作(表達)素養。這三個方面的素養,雖然不是語文素養的全部,但卻是整個語文素養的核心。
學語文,首重文字書寫。字如其人,什麼樣的文字書寫形態,對應什麼樣的人,字寫的不好,是人心態不好。換句話說,就是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字體,書寫好字體,不僅僅是練字的問題,而且是練(修養)人的問題。唯有練(修養)好人,才能寫好字。字要寫得工整、整潔、利落、流暢,人要做得規矩、公正、直爽、自然,心要修養得平靜、坦然、安詳、自在。從表面上看,文字問題只是一個書寫問題,其實文字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書寫問題,而是人品問題、人生問題,人的心態問題。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書法家,但,我們卻可以要求我們的學生做到:書寫正確,書寫工整,書面整潔,落筆利落,行筆流暢,這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因為這關繫到人生,這個需要用一生的精力來解讀的大課程。
第二是閱讀素養。閱讀問題,從本質上來看,就是一個理解問題。一個人,理解能力的大小與高低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人生的經驗和閱歷,二是語感的靈敏與強弱。作為一個具體的人,人生經歷和閱歷的獲得,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直接的人生經歷和閱歷,它來源於主體我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思索,作為正處於成長發育時期的初中生或小學生來說,這個途徑獲得的人生經驗和閱歷是有限的。二是間接地人生經驗和閱歷。這種人生經歷和閱歷,可以來源於閱讀,及對閱讀內容的思索與感悟,也可以來源於對他人、對社會人生現象的觀察與思索,作為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是獲取人生經驗和閱歷的主要途徑。這又涉及到一個怎樣閱讀和閱讀什麼的問題,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論。接下來,我們要談的就是語感問題。可以這樣坦率的告訴大家,語感問題,是制約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表達)問題的一個核心問題,語感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表達)能力的高低。語感的強弱靈敏與否,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大程度上受制於後來的練習與訓練,語感的獲得有兩個根本途徑,一個是傾聽,一個是朗讀。傾聽聲情並茂的朗讀,傾聽真切流暢的談話;朗讀思維嚴謹、行文流暢的經典,朗讀自然流淌的心音之作。這是獲得高度靈敏語感的唯一捷徑。(有關語感的奧妙與培養,本人另有專文論述)
第三是寫作素養。寫作問題,也就是表達問題。從本質上看,寫作問題,本身並不在寫作,而在於人的心靈的感受,在於人的思想。一個人心靈的感受豐富而真切了,思想豐富了,就會有話可說,有話可談,就會有話想說,這樣,寫作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要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刺激學生,豐富學生的心靈體驗,豐富學生的思想是關鍵,教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是學生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根本保證。一個人,豐富的心靈體驗,豐富的思想,來自於這個人持久地對人生、生活、社會、自然的關注、觀察與思索、思考;來自於這個人,對經典文本的朗讀與感悟。一個人,一個學生,只有做到了這兩點,才可能有豐富的心靈體驗,才可能有豐富的思想,才可以沉澱出豐富的思想。這一切,都從激發培養學生的愛心開始,愛學習,愛生活,愛生命,愛人類,愛祖國,愛社會,愛自然,愛思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語文問題,從本質上看,就是語感問題和思想問題,就是朗讀問題與人生問題,就是心靈體驗與思索的問題,就是愛的問題。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總結語文課該怎麼教了。
語文課,應以朗讀為主要手段,應以思維為核心內容,應以豐富學生的心靈體驗為目標,應以豐富學生的思想為根本目的,應以提高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價值取向,以培養學生的愛心為出破口。
課文課要讀,但並不是簡單的看,與默不出聲的讀,而主要應是適當的朗讀(朗讀藝術有專文論述)。
課文要講,但並不是機械的肢解式的泛泛的講,而應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深度為目的地精講。
語文課要練,但並不能向練習式的機械化訓練,而應以練促讀,以練促深思。
語文課要正確處理好讀講練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讀講練問題,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試卷成績,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講練,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成份,其中讀是基礎,講練是鞏固與提高,而思想是核心,思維是關鍵。一節課45分鍾時間,讀至少應佔25分鍾,而講與練,所佔時間的總和不能超過20分鍾,這樣才算抓住了語文教學的中心,這樣才有利於學生良好的語感的培養與形成,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復制流暢清晰的思維程序。
讀,主要應以朗讀為主,間或默讀;朗讀應以全體學生都參與為宜。講與練是讀的延伸,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閱讀教材,熟悉教材,加深對教材的記憶。
講,不應是肢解式的某字某詞的解釋,講應該有一個明晰的思維順序,講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講應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學生會的不講)。
練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練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思想,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感,與此三者無關的不練,或少練,最好是不練。
談到這里,我們就不能不說一說我們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
基於傳統語文教學中的以講為主,有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便提出了以練為主的語文教學理念,於是一堂語文課,學生的大半時間用在語文試題的練習之中。練,我們不反對,但關鍵是看怎麼練,練,好象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試捲成績,但實際上卻很難,因為制約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不是學生練習的多少,而是學生思維的正確與否,而是語感的靈敏與否,而是學生心靈體驗的豐富與否,而是學生思想的有無。練應圍繞著思維展開,練應有利於促進閱讀,練應有利於豐富思想,練應有利於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你剛走出以講為主的誤區,你又步入了以練為主的誤區,你什麼時候才能進入正途呢?
附:
良好的思維順序
一、誰?什麼——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什麼理、什麼問題?
二、 干什麼,怎麼樣——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特點?有何功能、作用和用途?
三、為什麼——什麼原因、什麼規律、什麼原理、什麼定律?
四、有何感想?受何啟發——聯想到什麼?
⑻ 對小學語文教師人格魅力的學科德育持哪些方面的看法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學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依據,任何章程和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說想得多麼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沒有教師給學生以個人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學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多麼重要。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哪些方面最能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呢?
一、為人師表,不斷進取
在孩子的眼裡,教師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師性,決定了教師首先要在儀表、生活作風及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學生的表率。讓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其次,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要「精深」自己所學專業,相鄰學科也要「廣博」,努力成為「終身學習」的模楷。而教師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其本身對學生就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它好像一種「催化劑」,不斷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科學知識,爭做社會有用之才。
二、有良好的性格特徵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出教師的人格是否完美。教師的性格在認識、情感和態度三個方面直接影響著學生。其主要表現是:教師理想的性格有利於創造和維持一種舒適而有活力的學習氣氛,影響學生對教師及其所授課的態度以及對學校的態度。可以說,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是教師性格的函數,在情感方面,教師性格好,學生就喜歡教師,學習積極性就高,所以教師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只有與良好的性格特徵相結合,才能密切師生關系,達到密切師生關系,達到情感共鳴,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對學生真誠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有希望得到老師真誠的愛。但有時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因為我們有些老師對學生愛而不真,愛不得法,導致失去學生的信任,破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愛是一種行動,更是一種心理體驗。教師的愛是一種高尚的、純潔的愛,它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沒想到要得到回報,更不是為了做給學生看,但他必須讓學生感覺到這種愛。只有讓學生多次體會到教師的愛,才能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這就要求教師要愛得得法,愛得恰到好處。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將整個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讓這份愛感染他們、激勵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這既是教師職業神聖之所在,更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最大體現。
四、富有幽默感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應該只把課堂當作傳承知識的場所,更應把課堂當作師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啟迪智慧靈感的其樂融融的「磁場」,而風趣幽默正是這個「磁場」的「磁心」,它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展示。一個妙語連珠,別具情趣,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的教師,在豐富的知識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幽」他一「默」,即使學生緊綳的神經得到放鬆,又使學生在開懷大笑中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師往往讓學生銘記終生,永難忘懷。
俗話說:百年樹人。教育,並非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延續。因此,我們要在每個學生心中撒下愛並播下誠實、正直、善良的種子,用自身良好的品格、睿智去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用最燦爛的微笑迎接每一天太陽的升起,並最終成為一顆顆耀眼的星星。
⑼ 對語文教育專業的認識
很多人對語文教育專業的理解都非常的片面,以為這樣專業畢業就是從事語文專老師的工屬作,其實不然。這門老牌的文學專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科普下有關語文教育的前世今生。
什麼是語文教育專業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方向
什麼是語文教育專業
語文教育本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及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能夠勝任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與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聞寫作、文秘、采編、校對等文字工作者。
什麼是語文教育專業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方向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方向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很好,該專業能夠培養具有較高漢語水平、教育水平、寫作水平的專業人員。據就業數據分析出語文教育專業在所有1099個專業中,就業排名第196。因此語文教育專業的就業率也是很高的,而且語文教育專業畢業的就業方向很多,可以做語文老師,教育產品開發人員,單位文員或者是作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