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語文備課是

語文備課是

發布時間:2020-12-23 15:15:44

① 語文學科備課有什麼注意點

3 追尋作者足跡,領悟文章的精華。記敘文有的是以第一人稱來寫,但也內有用第二,第三的。所以要容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章。 但也有少數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稱交錯使用,這樣可以揚長避短,發揮第一和第三人稱的特點和長處。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讓人有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有親切感。三 :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多方面自由的敘述。好好努力啊,不然很容易被人追上的!!!

小學語文備課有哪些要求

一、課標、單元目標、編者意圖、書後習題等。學生的最近思維發展區特別考慮內,切合學生的設計最容好 二、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結構層次、寫作方法等方面。 四、學生理解能力,現實和課本的銜接,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突出重點,有吸引人的地方,師生互動(讓讓學生置身其中) 另外,你可以看一下火星學習網那些老師是怎樣講課的,然後自己總結一下

③ 語文備課大師是個坑嗎

是不是個坑,有兩個因素:一是對自己是不是有用,二是這個東西是不是假的。回

先說自己。如答果對自己有用,你的投入有多大,都不算個坑。因為這個東西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獲,對工作等方面,都會有不小的幫助。如果沒有什麼用處,收獲與付出的不對稱,成了負數,這個時間,這個東西就是個坑了。

再說這個東西的質量。質量好壞,是否虛假,是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坑的硬性標准。如果水而假,就是坑;如果不是,應當不算個坑。

就像街邊的這些坑,你種上風景樹,產生實用價值和美觀的景物,它就不是坑;如果你什麼也不種,浪費,就成了真正的坑了。

④ 語文備課

7 短文兩篇

課文研討

行道樹

一、整體把握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

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神聖呢?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願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行道樹認識到,為神聖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問題研究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說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麼說「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2.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

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第一次真好

一、整體感知

這篇短文,詳寫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詳寫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的小鳥,又說到許多個「第一次」,作者總結自己的感受,說「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標題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說,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作者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這就是說,要不斷開拓新的生活領域。有的第一次,像見柚子樹,見孵鳥,要留心尋找機會,有的第一次,如露營、做飯,則要大膽嘗試。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才有越來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當然,作者所說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說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鑽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里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很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說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說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麼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並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什麼?快樂什麼?

2.為什麼「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本題縮小口徑,抓住文章關鍵語句,引導探究,把握課文主旨。第1題,探究「憂愁什麼」,要聯繫上文內容。

1.憂愁的是,城市的污濁,損害著人們的健康,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製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2.第一次的經驗有的愉快有的並不愉快,因為有的叫人難受,有的做起來很困難,有的甚至受驚嚇,如此等等。但是,無論愉快不愉快,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討論下列問題。

1.「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你能舉出其他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的意思嗎?

2.每人講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誰講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3.為什麼有的「第一次」不能嘗試?

本題聯系生活體驗,加深理解,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啟發,又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1.可以從革命事業、國防事業、科學事業、教育事業等方面去想。

2.講述時記錄一下,打個分數,評起來就准確了。

3.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毀了自己。課文講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設題目的是防止課文的負面影響。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抓住一個哲理性語句,從三個方面把握課文內容

一個哲理性語句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三個方面就是: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麼?「神聖」「痛苦」「深沉」是全文三個關鍵詞,抓住這些,全文就能融會貫通,把握住精神實質。

二、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注意兩個對比,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要准確理解所謂「墮落」;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注意兩個對比,可以體會「痛苦」二字,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三、引導學生自讀《第一次真好》,抓住題旨,問一個「好在哪裡」

全文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抓住這個問題,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夠把握「好」的具體含義。

四、引導學生自讀《第一次真好》,抓住結尾,領會作者寫作意圖

探究寫作意圖,可以根據結尾這樣設問: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個問題: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麼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 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步驟

(一)《行道樹》

1.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2.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貪婪墮落點綴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紅燈綠酒多姿多彩

3.朗讀。

4.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闢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質疑與提問。

——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說是「深沉」?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3)合作研討。

研討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讀《第一次真好》。

2.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具體而微

回味無窮不可磨滅

3.朗讀練習。

4.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引導。

探究的收獲,首先取決於探究什麼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才有價值。

你認為閱讀這篇短文,提出什麼問題最有價值?

如果問題是「為什麼說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為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說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願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麼,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

有些語句有疑難,當然必須探究明白。

(2)合作研討。

——「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語句上的疑難:「風情」「雛形」「具體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與小結。

(三)語言應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2)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冉升起。

(4)一_____________碩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7)________________給___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玲瓏剔透。

(9)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回味無窮。

(11)願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有關資料

一、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樓肇明)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餘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在這里,亦秀亦豪、腕挾風雷是一個高度凝練傳神的概括,「腕挾風雷」是對「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補充和說明。英國女作家伍爾芙指出:「一個人,如果是個純粹的男人或是個純粹的女人,那將是天大的不幸。無論任何人,都應該是個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這一男女雙性氣質的組合理論極富啟示意義,特別是對於中國作家來說,中國民族歷來就偏向於柔弱的陰性思維,一部中國古典散文史,韓海蘇潮以外,滿眼芳草萋萋的陰柔之美。

在回溯張曉風的散文創作歷程之前,為了使讀者對她的全部散文藝術創作有一個橫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將張曉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概括為三個漸次展開,互有滲透交叉,不斷擴大其漣漪和波浪的「反饋圈」:一是,她對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誠才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對故國明月鏤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這位女作家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這三個方面的情感思想內涵,也可以說是一種類型構成,貫穿她整個創作生涯中每一個向前邁進的段落,它們如同扇形展開的平原那樣,漸次展開其旖旎的,且愈往後愈顯宏闊的山光水色;它們是一個漸次展開,時有回溯,不斷遞進和不斷整合的過程,是一個在思想藝術境界上不斷滌濾和調整,不斷加深和拓寬其「視界融合」的過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姑且打一個以偏蓋全的俗套比喻,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志,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志,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里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在我看來,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善到圓融渾成的過程,但卻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

(摘自《張曉風散文論》,《文學評論》1994年第7期)

二、柚子樹

又名「文旦」「欒」「拋」。芸香科。常綠喬木。葉大而厚;葉翼大,呈心臟形。花大,常簇生成總狀花序。果實大,圓形、扁圓形或闊倒卵形;成熟時呈淡黃色或橙色。果皮厚,有大油腺,不易剝離。果肉白色或紅色。果味甜酸適口,秋末成熟,耐貯藏。種子單胚。用嫁接、壓條等繁殖。中國廣西、福建、浙江、廣東、四川、重慶和湖南等地均有栽培。有「文旦柚」「沙田柚」等品種。果實供生食或加工,果皮可制蜜餞。花、葉、果皮均可提取芳香油。

⑤ 語文備課需要注意些什麼

3 追尋作者足跡,領來悟文自章的精華。
記敘文有的是以第一人稱來寫,但也有用第二,第三的。所以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章。 但也有少數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稱交錯使用,這樣可以揚長避短,發揮第一和第三人稱的特點和長處。
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讓人有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有親切感。
三 :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多方面自由的敘述。
好好努力啊,不然很容易被人追上的!!!

⑥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備課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的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的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備的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真正發揮實效。

⑦ 語文備課網站有哪些

推薦語來文備課大師,它很自好用,具備以下優點:

1.無需注冊。如果你注冊過就知道,一些網站的注冊程序繁瑣的簡直讓人抓狂,而且一大堆的用戶名、密碼難以記住。而備課大師無需注冊,方便快捷。

2.全站免費。不用要這個幣那個點,什麼都不需要,看中了什麼資源,只管打開了下載。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包括各個學段;從人教版到蘇教版,再到語文版等多個版本一網打盡。

比如要找初中八年級上冊語文版的資料,主要在導航界面上找到「初中」、「語文版」,點擊,打開,就可以看到相應的頁面。

優秀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課件、單元測試卷、期末檢測卷、寫作指導等等,資料

除了課堂上所用到的資料,語文備課大師還擁有大量的課外延伸資料。像下面圖示的成語、書庫、詞典等,可以說是從事語文學習教研的必需品。

⑧ 語文備課都包括哪些內容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 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

⑨ 小學語文如何備課

備課就是教師在講課前的安排與准備,備好課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上好課。因此,在我國當前正處於實施素質教育浪潮的今天,備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是為上好一堂優質課所作的充分准備和關鍵環節。 備課就是老師在上課前對整個的一堂課所做的精心准備和進度安排。它一般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案等四個方面的步驟和內容。 備課分學期前備課和課前備課兩種形式。 (一)學期前備課,必須全面研究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其中,包括新的課程標准及教學參考教師用書,明確本學期總的教學目的、知識體系以及單元備課在整冊書中的分量和作用,把握備課的關鍵、重點、難點,了解所任班級的學生情況,列出學期的教學進度規劃。內容一般包括學生的簡略分析,本學期總的教學目標、要求,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相關措施,以及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具體安排。 (二)課前備課。是教師對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的准備;擬出一篇課文的、一個課時的授課計劃,寫出教案。課前准備可分為幾個步驟進行:1、認真研究教材,吃透其核心。 2、研究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在對教材進行精讀分析、掌握課文內容、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後,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現實情況和學生實際,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確定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 3、撰寫教案。 教案是教師在講課前准備的具體教學的實施方案,是謀章構篇的實施意見。一篇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幾個內容:(1)課題。 (2)教學目的。要分別寫出思想政治教育和語文知識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對教學中學生不能理解的和關鍵部分在備課中做到心中有數。 (4)教學時間。註明學習這篇課文所需的課時才能順利完成。 (5)教學步驟和內容。這是教案的主要的、具體的部分。 三、備課中的注意事項 (一)教學步驟。按上課首先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主要內容、方法等寫出來。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第一課大體是:准備談話、講解題意、教師范讀、字詞教學、試讀課文、課後討論;分析課一般的教學步驟、檢查預習、分段講讀課文、鞏固復習、安排作業,最後一課時還包括總結全文。 (二)將德育教育設計到語文教學情境中來。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因為語文教材中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心血的結晶,皆滲透著作者的情感。 1、注重思想教育。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一個人之中變化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的特殊階段,生理上正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身體外形的劇變,內部機能和性成熟等,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學生注重思想教育刻不容緩,作為語文教師的精心備課中,既不能像備政治課那樣,說些條條款款,直接了當給他們講道理,明確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又不能脫離教材,而是充分利用教材,將德育滲透在教學情境中,一點一滴的去塑造學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成長。2、要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教師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教師歷來為世人敬仰,原因在於有博大的胸懷,奉獻的精神,如母親一樣的溫柔,如父親那樣的威嚴,學生在校學習,他的思想的形成,品格的鑄造,有許多成分來自教師言傳身教。3、「一碗水」與「一桶水」的問題。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乃至有一條源遠流長、永不幹涸的溪流。教師在備課中才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需要用到知識就是順手拈來、游刃有餘,為此,隨著社會進步教師應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忠誠於教育事業。 教案的設計與寫法,沒有固定的樣式。誠然!備課總的來講要效果顯著,語言精練,方便教學,掌握教材多想方案;只有在備課前做好充分的各項准備、有明確的思路,才能備出師生互動效應好、層次結構清晰的優質課。

閱讀全文

與語文備課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