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學語文古詩詞中能表現反襯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請舉例
反襯是古詩常用的寫作反法之一。所謂反襯,就是運用某些意象從反面來襯托意境版,並揭示主旨的一種技法。古典權詩詞中的「反襯」常表現為以動襯靜(以鬧襯靜)、以樂襯哀(樂景哀情)、以虛襯實等:如1.
以動襯靜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 中學語文古詩詞中能表現反襯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請舉例
一、 以衰襯興
如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荑花盡杏花飛。可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註:辛荑花,又叫木蘭花、毛筆花,陰歷二月開花)
此詩第一、二句作者用「黃鳥稀」、「辛荑花盡」、「杏花飛」三個意象具體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殘」的凋零氣氛,然作者寫此詩是為了抒發自己的傷春思緒嗎?非也。請讀三、四句: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麼可愛啊,它不改清新陰涼,殷切地等我歸來。這不畏春殘不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與內美和諧統一的象徵么?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愛么?讀到這里,我們恍然領悟出,原來作者寫「春殘」之景物,並不在抒發傷春之情,而是借春鳥春花之「改」,來反襯幽竹之「不改」。明乎此,作者抒發的鍾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達的贊美堅貞節操的題旨,就顯得鮮明可感了。
又如蘇軾的《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此詩第三、四句,作者用詩的語言提醒自己的朋友,同時也是提醒讀者,在一年的好景之中,最好的是「橙黃橘綠」時節。因為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之考驗,不僅枝葉依然,顯出盎然生機,而且結出色形俱佳、味道鮮美可作饋贈禮品的果實。因為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們謳歌的「嘉樹」,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一直為詩人們所贊美。顯然,作者著意贊頌「橙黃橘綠」這一意象,正是要贊頌堅貞的節操,贊頌完美的人品。為了凸顯這一主旨,作者用「荷盡」、「菊殘」二句詩作為反襯,讓讀者從比較的角度去領悟橙橘之可愛可貴,顯得多麼生動有力。通常被人們下面歌頌的「荷」,「菊」,在此詩中竟作了「橙橘」之反襯,這手法是多麼富有創意。被蘇軾稱作「慷慨奇士」的劉景文,讀到這首包孕贊賞勉勵之情的贈詩,怎能不深深感動呢?
二、 以動襯靜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潤中。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在古仁人看來,排除私心雜念之閑心靜境,乃是人生的崇高心態。此詩描寫的是作者在月夜裡陶醉於春山春澗中的感受。
詩人倘佯其間,內心非常閑靜,連細微的桂花(桂花有春桂、秋桂兩種,這里應指春桂)從枝上落下都覺察到了;正在萌生萬物的春山,作者感到的是一片空寂。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灑上銀輝之時,竟使山鳥驚覺起來,它們在山澗不時地發出叫聲,這叫聲顯得那麼清脆、悠遠。為了傳達置身春潤中的寧靜的感受,作者通過「花落」、「月出」,特別是「鳥鳴」這些動態景象,既反襯出春澗的幽靜、迷人,又使春澗絕不枯寂而顯出內蘊生機。以動襯靜,動靜相映。「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包含著生活和藝術的辯證
C. 語文有哪些修辭手法,反語有什麼作用,怎樣的一句話叫反襯,怎樣的一句話叫烘托
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反語----
http://www.hongen.com/e/shfz/ytyk/sm040310.htm
反襯:矛盾句法,即一句話同時出現兩種相反意義的詞語。
例1:關心敗草里的鮮花。【朱自清 春】
例2: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 入若邪溪詩】
例3:黑輪裝出了像哭的笑臉,讓人看了好不心疼。
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
烘托----
http://ke..com/view/261975.htm
D. 語文中的 「對比」和「反襯」的 區別
對比抄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襲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於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叫做襯托。這種修辭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襯託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1
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系是並列的,不分主次;襯托可以明顯的分出襯託事物和被襯託事物來,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對比常用於論述,襯托常用於描寫
E. 語文中一共有幾種描寫方法分別是什麼意思
描寫方法按敘述分,可以將描寫(包括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
(1)正面描寫(直接描寫),是對人或環境的直接描述
(2)側面描寫(間接描寫),通過對其他人或環境的描寫,從側面烘托所寫人物、所寫之景從而收到「烘雲托月」的效果
(3)場面描寫,是對許多人參加的大型的社會活動或生活、戰斗、勞動、娛樂的場景的描寫,反映出社會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種側面,反映出宏觀的自然現象。可分為動景、靜景描寫。
(4)細節描寫,是指對表現人物和情節發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動作、神情、物件、環境等內在或外在的一些細小環節的細致描寫。
(5)語文老師講到反襯時擴展閱讀:
一、環境描寫特點:
(1)特徵:春夏秋冬,早中晚,風雨霧雪,東南西北氣候,鄉村城市地理位置。
(2)角度: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下到上。
(3)景情:寫景的是人,景是死的,人是活的,模擬景色的時候融入感情。
(4)景與人的聯系:景色描寫最主要是輔人,最好的方法是五覺法,也就是眼耳鼻口觸。
示例:遠方青雲山只剩下了一片朦朧(看),四野靜無人聲(聽),只有漫天漫地的急風響雷。(聽)
(5)色調:暖色(正能量),冷色(負能量)。
二、描寫作用:
(1)對人物的作用:交代了這個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背景,情緒,性格,命運。
示例:張小凡叛出青雲後,下一章十年就是一夜大雨,表達了這是一個悲傷的劇情。
(2)對劇情的作用:推動情節發展,象徵性暗示,線索。
示例:劇情推動不要用走,可以用景色的變化推動劇情發展,比如寫完白天的橋段,可以寫入夜,星空如某如某,直接推進劇情。
(3)對中心思想的作用:深化主題。
示例:噬血的古劍誅仙,批判了所謂正邪之分不過是立場不同的原因罷了。
F. 在語文中對比的手法與反襯的手法有什麼不同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
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
例子(1):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所謂反襯,就是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毛宗崗所說「寫魯肅老實,以襯托孔明之乖巧」即是。
反襯
主要事物(本體)與陪襯事物(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不同的情況,用襯體從反面襯托本體,叫反襯。
例如:
①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
用"懸崖百丈冰"襯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馬列主義者)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蔑視假馬列主義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現出來
G.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運用反襯手法的文章
1.<從百草園到三維書屋> 掃開一塊雪---便罩住了
4.<詩兩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全文
5.<傷仲永>全文
9.<土地的版誓言> 當我躺在土權地上的時候---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 在春天---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
10.<木蘭詩>全文
15.<孫權勸學>全文
20.<口技>全文
25.<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全文 <兩小兒辯日>全文
30.<狼>全文
課外古詩文背誦
<山中雜詩>吳均
<竹里館>王維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參
<滁州西澗>韋應物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約客>趙師秀
<論詩>趙翼
H. 語文中"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襯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襯,有人往往將它與對比混為一談,其實襯托與對比的界定與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學教學全書·語文卷》里這樣論述:「對照是把兩種相互對應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關的兩面並聯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辭方式,也叫對比。」「映襯是用乙事物來作甲事物的陪襯,以突出事物的修辭方式。„„映襯可分正反襯兩類。」可見,從修辭的角度講,對比與襯托是不同的。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里也曾明確寫道:
「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是用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表明是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並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事實也確實如此。例如《納諫與止謗》一文,把虛稀納諫之利和止謗之害,兩者並無主次之分,即寫此而意亦此。而《天山景物記》一文,寫天然湖的景色,「在這幽靜的湖上,唯一活動的東西是天鵝,天鵝的潔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凈,天鵝的叫聲增添了湖面的幽靜。」以天鵝的潔白襯托湖水的明凈,以天鵝的叫聲襯托湖面的幽靜,兩者顯然有主次之分,即寫此而意指彼。 可見,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別的東西來陪襯和對照的修辭手法。襯托,若就襯體與主體的性質與關系而言,可分為正襯與反襯這兩種。
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頭懸梁,錐刺股「孜孜不倦的學習,你們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天加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刻苦攻關。(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該例拿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來襯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會更加「刻苦攻關」的鑽研精神。這是「正襯」。 反襯,即是把一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對立的觀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例如「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岩石上吸煙體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記》)
該例以作者騎馬進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突 出森林成長茂密、林子陰暗,這是「反襯」。 常言道:「紅花雖好,也要靠綠葉扶持。」這句話很能說明襯托的道理。寫文章亦如此,運用襯托這一技巧,會把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而襯托在其體運用中,主要又有兩種類型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I. 在語文中,"正襯"和"反襯"是什麼
給你一個最簡單的理解方法:
比如,先寫A很好,再寫B比A還要好,A就是在襯托B,此時是正襯。
先寫A很壞,再寫B很好,就是反襯。
J.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運用反襯手法的文章
1.<從百草園到三維書屋>
4.<詩兩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5.<傷仲永>
9.<土地的誓言> 10.<木蘭詩>
15.<孫權勸學>
20.<口技>
25.<短文兩篇>
30.<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