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2011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2011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發布時間:2020-12-23 14:56:31

1. 2011上海高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2. 2010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 語文試卷 1、答題前,考生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准考證號,並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塗,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乾凈後,再選塗其它答案標號;非選擇題答案實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簽字)筆或碳素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域(黑色線框)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 5.做選考題時,考生按照題目要求作答,並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對應的題號塗黑。 一 閱讀80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6分) 筆 墨 的 超 越 ①毛筆、墨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工具,原本並無奇特之處,不過分別是由獸毛與熏燒的煙灰製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史上,它們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漢代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確,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現萬類的繽紛,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常識。毛筆的錐體造型,具有「鋒出八面」的能力;墨與水的調和,經過宣紙的洇化,可產生變幻莫測的效果。 ④筆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地呈現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沈尹默說,在欣賞書法時,「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靜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樂的節奏」!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能力與藝術魅力。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宗白華認為:「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取代了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其中或有溢美之詞,但也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④這種特殊感情的形成,不僅由於筆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筆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因此,筆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筆」可以「生花」,筆底可走「龍蛇」,甚至文人也被稱為「墨客」--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里,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手段之一。相傳鍾繇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筆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於是乎有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文人傳統。 ⑥在這一傳統中,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潛說:「例如寫字,橫、直、鉤、點等等筆畫原來都是墨塗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麼『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常覺到『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這些感受,與其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通過想像、移情獲得的,毋寧說是中國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觀念向筆墨藝術活動持續貫注的結果。 ⑦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對調筆用墨,有一系列的規范.《弟子規》說:「墨磨偏,心不端。」執筆要求「腕平掌豎」,因為「心正則筆正」,反之「筆正」可見「心正」。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求「中鋒」和「藏鋒」,因為「中則正」、 「君子藏器」。何以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因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書論家項穆說:「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筆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靈才是目的。看起來似乎是技術性的活動,所寄寓的卻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煉的目標。 ⑧於是「技進乎道」,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黃庭堅認為,蘇軾能拔萃於宋代書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終莫能及爾」。而人格的修煉,最終又服從於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穆又說:「正人心,所以嫻聖道也。」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觀念,在此被落實到了筆墨的操守中。這種筆墨活動,已經不再以藝術家的培養為鵠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會人的塑造為旨歸。 ⑨有趣的是,與這種道德目標明確的修煉方式並存的,還有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游戲筆墨」成為一個成語--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態度。宋代米芾說:「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在這種游戲中,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技術的工巧與否並非關鍵。庄禪的哲學,由此流動於筆墨之中,與道德人格的修煉一樣,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情懷。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2分) 2.簡析第③段中兩處畫線句作用的異同。 (3分) 3.下列對第④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種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說的中國人對藝術的贊美之情。 B.「不僅由於」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於中國人的意義。 C.在結構上,這一段有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 4.第⑤段中加點詞「性靈」的意思是___________ 。 (2分) 5.聯繫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因為 B.何況 C.可見 D.雖然 6.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 (4分) (二) 閱讀下文,完成第7一12題。(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裡積存已久的一個念想,不是為觀光,是為了那些大樹。幾十年裡,只要說到樹,天目山就從父親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說,假如你沒去過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樹。其實不全是為了樹,我知道,是為了一個人。幾十年來,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親的眼神就會倏然暗淡下去,她的雙眼彷彿是海潮淹沒的沙灘。她喃喃說,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於是變成一種夙願和儀式,無論是為了樹,還是為了人。 ③只是,我沒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會遇上那樣一場彌天大霧。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呼嘯而過,遠山近樹忽而不見了。山中古老的禪源寺,隱匿在蒼白的霧氣里。下車尋路,林間的青石板小徑如雨潑過似的,濕漉漉地膩滑,只幾步便消失在濃煙樣的水霧中。 ④母親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紗幕被她的腳步豁開一個缺口,影子穿過去,紗簾瞬間又閉合了。山路通往林深處,在那深不可測的綠巷中,我隱約看見了一排排樹,昂然立於路旁。它們竟是那樣的高大,濃密的雲霧遮去了樹梢,樹尖伸到望不見盡頭的天上去了;最令人驚嘆的是樹干之直,刀削般筆挺,像一根根氣度軒昂的羅馬石柱,支撐著綠屋的穹頂。褐色的樹皮一片片如鱷魚的鱗甲,已被千年的風霜錘磨成堅韌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樹下了呢? 鮮血從他年輕的胸膛里流淌下來的時候,他或許就靠在了那棵大樹的樹幹上。他依託了大樹,所以犧牲的那一刻仍像樹一樣站立。龍爪般的樹根至今還留著他的血跡,只是被蒙蒙的霧氣暫時稀釋了。 ⑥那個無風無雨的春日,那些被父親無數次贊頌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樹,就這樣從漫山飄忽的濃霧中,和那個叫蕭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隱若現地走來。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聽見他腳上沉重的鐵鏈,一聲聲從森林盡頭傳來。我不知道他在匆匆離去前,是否還有心情觀賞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樹。57年前的樹葉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見他灼熱的目光仍在枝條上纏繞。 ⑦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我所見的,是被他熟讀過的那些樹。陡峭的石階兩旁,柳杉武士樣雄偉,順坡排列,陣勢逼人。再抬眼,金錢松破霧而出,穿雲摩天,傲氣十足。若不是彌天大霧遮擋了視線,就可望見懸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幾百棵千年銀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黃葉燦爛,一片金光四射。 ⑧幾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遠的樹。當那一排槍聲在冰冷的山谷里響起來的時候,惟有這些樹,是沉默的目擊者。後來那些離亂夢魘的歲月,仍是這些樹,在荒野莽叢中陪伴他。他年輕的生命終止在27歲那個年紀,大樹卻已千年。 ⑨母親依然走在前面。從上山那一刻起,她的雙目就被山巒霧氣染得濕潤。樹林深處鳥鳴啁啾,聲聲如歌,讓人想起遙遠的青春季節:一群女生歡笑著從禪源寺的臨時課堂上跑出來,手拉手圍著寺前的老銀杏樹,雄壯的抗日軍歌驚飛了樹上的小鳥……待她幾年後重回天目山,卻是被押解著,一步步踩著前頭他沉穩的腳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見他坦然的目光,如陽光下流淌的山澗小溪,從石縫里透出烏亮的光澤。 ⑩母親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樹下。樹身奇粗,三人合抱僅圍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皺褶中寫滿滄桑。枝條上沒有一片綠葉,惟有軀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驚嘆中,母親說,這就是真正的大樹王,現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見過它活著的樣子,樹冠就像一把巨大的傘,整個開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陣山風襲來,霧氣旋轉著,雪花般從它粗糙的枯枝中穿過。剎那間,油綠的樹葉似一樹繁花,綴滿了它堅韌的枝幹,青枝搖曳,生機盎然,滿山坡都是杉葉林濤的嘩響。大樹王在我的想像中復活,抑或說它從未死去。 ⑾霧越發濃了,洇濕了母親的頭發。父親說,他們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沒有人知道那個57年前被槍殺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裡。我說,你找不到他,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一棵樹。 ⑿世事變遷,惟有天目山的樹,是永遠的。為著他們那一代人的理想,半個世紀之後我們依舊對他們深懷敬意。然而,在縹緲的霧中我們似乎模糊了他們理想的內容。山民說,天目山東西兩峰之巔,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頗似雙目仰望蒼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像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詰問蒼穹。 ⒀山林寂靜,水氣迷茫。霧中影影綽綽的大樹無言,沒有回聲。 7.第①段中畫線句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8.第②段這句話的含義是 ___________ 。 (2分) 9.從表現手法上,選擇一個角度對第⑨段作賞析。 (3分) 10.根據文中的內容,介紹蕭洪明其人。(不超過60字)(3分) 11.對文中寫「樹」分析正確的兩項是(6分) A.描寫霧氣越來越濃厚,烘託了天目山大樹悠久的歷史滄桑感。 B.第④⑦段寫樹形神兼備,賦予了樹軒昂、雄健、不屈的氣質。 c.描寫「大樹王」死而復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頑強的生命活力。 D.濃墨描寫大樹,層層鋪敘,為篇末揭示贊美先烈的主旨服務。 E.本文以登山行蹤為順序,始終貫穿對大樹的描述,脈絡清晰。 F.天目山的樹在父母眼裡是一種植物,在作者眼裡是人的象徵。 12.第⑿段中寫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圖是___________ 。 (4分) (三)默寫。(6分) 【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青海長雲暗雪山,___________ 。(王昌齡《從軍行》) (2) ___________ ,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3) _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________ ! (韓愈《師說》) (5) ___________ ,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來源:學*科*網Z*X*X*K] (6)伐竹取道,下見小潭,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記》)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莊子?養生主》) (8)香稻啄餘鸚鵡粒,___________ 。(杜甫《秋興》) (四) 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題。(8分) [越調] 平湖樂 堯廟秋社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①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14.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15.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 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五) 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①歐陽公諱曄,字日華。自為布衣,非其義,不輒受人之遺。少而所與親舊,後或甚貴,終身不造其門。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數百人,轉運使疑其積物多而僧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兩饋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聽我言乎? 今歲大凶,汝有積谷六七萬石,能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僧喜曰:「諾。」飢民賴以全活。 ②陳堯咨以豪貴自驕,官屬莫敢仰視。在江陵,用私錢詐為官市黃金,府吏持帖,強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當有文符。」獨不肯署。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餘事。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公自臨其獄,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於獄,獨留一人於庭。留者色動惶顧,公曰:「殺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臨事明辨,猶古良吏,決獄之術多如此。所居,人皆愛思之。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與親舊 (2)終身不造其門 (3)素號難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飢民賴以全活 以吾一日長乎爾 B.至則決滯獄百餘事 他植者則不然 C.去其桎梏而飲食之 恍驚起而長嗟 D.決獄之術多如此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5分) (1)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歐陽曄怎樣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現了歐陽曄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質。(3分) (六) 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九 疑 山 圖 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並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於中山,四水流灌於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於五嶽?」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嶽,以昆侖為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並隨方題記,傳於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___________。(2分)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二寫作70分 27.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 語文試卷 答案要點及評分參考 一 閱讀80分 (一) 1.筆墨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 2.兩處引用闡明了筆墨藝術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引用宗白華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勝過許多復雜的藝術。 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 (二) 7.形象地寫出了母親眼眶裡飽含著淚水,表達了母親的悲傷之情 8.去天目山,不僅是為了看樹,更是為了緬懷先烈,這是積久的願望和莊重的活動 9.虛實結合,將現實場景與歷史回憶交織起來(由林中景色聯想到戰爭歲月;歡快的場景與悲壯的場面形成對比),突出了蕭洪明堅毅不屈的形象,表達了母親對青春歲月的追念。 (五)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調任 18.C 19.(1)陳堯咨暗示轉運使讓歐陽公離開,不讓(他)留在州府。 (2)桂陽有爭船而互相鬥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 20.對僧人賄賂不以為然,對處理好此事自信從容,安撫僧人。 21.廉潔 愛民 正直 睿智 (六) 22.規模和得名緣由 23.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C 25.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於變化。 26.九疑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於五嶽;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疑山特有的長處。 二 寫作70分

3. 2006年上海秋季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上海秋季語文試卷

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6分)

色彩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自然環境的美麗多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財富,那麼城市則凝聚了人類自遠古以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區特徵、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的直觀反映,城市色彩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來,色彩作為城市景觀中的重要因素,逐漸引起關注。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圍繞這樣的主題展開:一個城市是否可能或應該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調?什麼樣的城市色彩基調能夠與其所在的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並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質?如何從色彩這一設計角度使城市具有統一和諧、美麗宜人的景觀,從而給生活於此的人們創造出良好的生存環境?從根本上說,城市色彩的研究對象不是某個個體,而是人們生活於其中的整體城市環境。

「城市色彩」在國內是一個新課題、新領域。以前實用色彩的研究和運用很少涉及城市這一對象,色彩這一論題沒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圍來進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許是由於城市問題所涉及的因素眾多,另一方面或許是由於色彩的實際運用是一個缺乏明確標準的問題,諸如「選擇什麼顏色」或者「喜歡什麼顏色」這類問題有著極強的主觀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觀似乎成了一個難以企及的理想。應該說,正是這種將色彩視為個人喜好的觀念,以及城市景觀品質意識的匱乏,使城市環境中的色彩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這對一個良好的城市景觀的形成、保護和發展極為不利。針對城市色彩景觀的研究,正是試圖以色彩為切入點,從宏觀的角度對城市這一復雜的對象展開研究,最終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觀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況下都會形成具有功能特徵的區域,以此為據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的一種模式,即以建築區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質為出發點,對其進行以區域為單位的建築及其他重要視覺元素的色彩景觀控制。中心商務區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標准建築而具有城市標志的作用。像上海浦東的陸家嘴金融商貿區,多以高層、超高層的寫字樓、酒店或大型綜合性建築群為主,在控制策略上,應以色彩的調和為主。

商業區常常以商業街或商業廣場等形式出現,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為活躍的部分。應該注意的是,針對不同性質的商業區所應採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傳統商業街所要傳達的文化含量並不亞於其商業性,因此,色彩的處理應慎重,廣告招貼和商品陳列應遵從傳統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積過大而破壞景觀。而一般商業區以商業活動為主要目的,色彩多變、強烈沖擊的視覺效果有時也不失為一種特色。但國內很多城市的商業區經常存在廣告過多、過於雜亂的通病,相對而言,歐洲城市的商業區則要「安靜」得多。

傳統地方文化保護區是城市地方歷史和傳統文化最為集中的體現,是保護地方人文環境和發揚其特色的重點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細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對於確實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性建築,外立面應以保護性清洗為主,盡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質和色彩,絕不應盲目翻修粉飾,整舊一新。

城市色彩景觀設計的實施可以使城市成為舒適美觀的人居環境,但如何正確實施則有賴於對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設計。只有盡快將這個研究課題納入到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總體框架中去,並在研究基礎上制定具體的條例,才能使城市規劃部門在實際操作中能夠對此進行有力的指導和管理。

1.作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___。 (2分)

2.根據文意,對「城市色彩」研究對象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城市的色彩基調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

B.城市每處重要建築的外觀色調應如何決定

c.怎樣使城市的整體環境色彩調和美麗宜人

D.一個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調

3,作者認為,商業區的色彩景觀應如何控制?(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到歐洲城市的商業區時用了「安靜」一詞。請推斷「安靜」的原因。 (4分)

5.請對文章主要內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2題。(22分)

①世紀之星隕落了,隕落在世紀終結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經完成,她整整燃燒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熱情在自己擁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滋潤著人們的心靈,教他們如何愛、如何為弱小者和善良者獻出心力,既不高調,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間斷,以一以貫之的從容和平淡,燃燒自己,燭照世間。這樣的人,在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僅見,恐怕也是極為罕見的。

②冰心是世紀的同齡人,也是世紀的見證人。清王朝覆滅時,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她是青年;整個中年時期在離亂和憂患中度過。動盪和苦難,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飽經憂患的她,極大地延長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麼大的承受力,她堅強地活著,體驗那超乎想像的苦難並戰勝它,從充滿噩夢的昨日,直至舒展開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學世界裡,大海和母親是支持這個世界全部豐富性的兩個基本意象。母親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這個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詩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極樂的片刻」,那麼,她的願望便是:「我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

④在冰心的詩中,我、母親、大海是三位一體的。人類各式各樣的愛中,母愛最純真、也最偉大。母親對兒女之愛無須特意表現,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對於母親之愛的懷想與禮贊也如此。這是排斥了一切勢利考慮之後的無私、無邪、無欲的高貴情感。冰心從母愛出發,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轉女兒心,傳達出人間的萬種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寬廣胸襟可以裝下世間一切的苦厄、歡愉和憂思。它靜如明鏡,動有狂瀾。在它碧波萬頃的寧靜中,包蘊著震天撼地的偉力。它的激情也是內蘊的,卻夜以繼日地起伏涌動,若人的生命之樹常青!誠然,這位昔日的南國閨秀,有著一顆晶瑩柔婉的女兒心,對母親、對兄弟、對友人、對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恆久,卻從另一面襯託了這位世紀老人的高遠和偉大。

⑥在文學經歷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學的同齡人。她說過,是五四運動那「強烈的時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中的種種問題。這裡面有血有淚,有凌辱和呻吟,壓迫和呼喚」。冰心稱這股新文化運動的思潮是「電光後的一聲驚雷」,把她「震」上了寫作的道路。她的創作活動始於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紀末。五四運動中涌現了一批狂飆突進的猛將,如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他們是登高一呼從者如雲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這類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響應和參與了這種英雄業績的創造和建設。她和「五四」一代人有著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們同樣是新時代和新潮流的推動者,共同完成了中國20世紀偉大的精神革命。偉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對於舊文化和舊禮教的抗爭,但「五四」並非一味地「破壞」,它有鮮明的建設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質是溫情和人性的」這些本質在那些猛將身上,是隱藏著和潛伏著的,而在另一類「非猛將」如冰心這樣的人身上,則成為一種非常明顯確定的品質。

⑦這是最豐富和最有創造力的一代人。在這個讓人景仰的隊伍中,走著我們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覺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匯和融合,在她那裡造出了奇跡。她的創作服膺於「為人生」的理想;她發起和倡導了中國新詩史上的「小詩運動」;她用通訊的方式寫散文,她的《寄小讀者》開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還是兒童文學熱情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⑧冰心畢生都在這樣辛勤地創造著,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而且愈到後來,性格中潛藏的剛烈之氣愈為顯揚。她正氣凜然,疾惡如仇,所作短文如《萬般皆上品》、《無士則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轉星移,歲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長途,離我們遠去了。但她在我們的心目中始終是一顆不倦地燃燒著的星。這顆星已燃燒了一百年!她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值得整個民族永遠珍惜。

6,課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運動得重要人物有___________(除本文提及外)。(1分)

7,作者認為冰心是「世紀的見證人」,這是因為____________。(2分)

8,五四運動中的「猛將」與「非猛將」的共同點是____________。(3分)

9,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 (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為四個層次,其中第⑥段應歸為第二層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話是為了闡明冰心對母愛的強烈渴望。

C.冰心文學世界中的兩個基本意象都表現了關愛眾生的人間柔情。

D.本文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詞藻華麗,讀來讓人感動不已,深受啟迪。

F.冰心晚年筆耕不輟,創作風格愈加剛烈犀利,顯示了疾惡如仇的性格。

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

11.五四運動對冰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分)

12.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寫作特點是什麼?請加以評析。(4分)

(三) 填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選5空)。(5分)

13.(1)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山氣日夕佳,___________。(陶淵明《飲酒》)

(3)___________,朝露待日睎。(漢樂府《長歌行》)

(4)___________,洛陽盛衰之候也。(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

(5)___________,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6)世事洞明皆學問,___________。(曹雪芹《紅樓夢》)

(7)倉稟實而知禮節,___________。(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四) 閱讀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題。(8分)

[黃鍾] 人月圓 張可久

山中書事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14.「黃鍾「是這首小令的曲調,「人月圓」是___________。(1分)

15.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作品語言委婉,結構嚴謹,虛實結合,意境闊大,余韻耐人尋味。

B.首句以歷史盛衰來表達作者對歷代王朝的繁華只是瞬間一夢的感慨。

C.「孔林」、「吳宮」、「楚廟」三句意在贊頌儒家聖賢與英雄豪傑。

D.末尾緊扣「山中何事」的疑問作答,描摹了釀酒飲茶的舒適生活。

16.「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五) 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躋大位。先是,劉禹錫大和中為賓客時,李太尉德裕同分司東都。禹錫謁於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披,今日為吾子覽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沒於塵坌。既啟之而復卷之,謂禹錫曰:「吾於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絕,何必覽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觀覽。」其見抑也如此。衣冠之士,並皆忌之,咸曰:「有學士才,非宰臣器。」識者於其答制中見經綸之用,為時所排,比賈誼在漢文之朝,不為卿相知。人皆惜之。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文章冠世 ( ) (2)不躋大位 ( )

(3)盈其箱笥 ( ) (4)為時所排 ( )

18.下列句子加點詞不存在古今異義現象的一項是 (2分)

A.劉禹錫大和中為賓客時 B.所以不欲觀覽

C.衣冠之士 D.從流飄盪,任意東西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6分)

(1)吾於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披

20.從劉禹錫、李德裕德對話中,可以看出劉的意圖是___________,李的態度是___________。(2分)

21.文中為什麼要將白居易與賈誼相比?請聯系全文加以說明。(3分)

(六) 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岩先生之別墅也。相國既沒,距今十有餘年,園已廢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薈萃,足以娛目;欄檻之回曲,足以卻暑雨而生清風;樓閣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氣,如相國在時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來京師,寓居其中。余數過從杭君,因以識半野園之概。而是時,杭君之鄉人有陳君者,亦寓居於此。已而陳君將之官粵西,顧不能忘情於此園,令工畫者為圖,而介杭君請余文以為之記。

夫天下之山水,攢蹙累積於東南,而京師車馬塵囂,客游者往往縈紆郁悶,不能無故土之感。陳君家杭州,西子湖之勝甲於天下。舍之而來京師,宜其有不屑於是園者;而低徊留連之至不忍以去,則陳君於為官,其必有異於俗吏之為之已。雖然,士當貧賤,居陋巷,瓮牑繩樞自足也;間至富貴之家,見樓閣欄檻花木之美,心悅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剝削)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然則,陳君其慕為相國之業而無慕乎其為國,可也!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別敘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得一項是 (3分)

A.半野園自相國逝世後即遭廢棄,早已不復昔日勝景。

B.陳君久居京師,日久天長,內心煩悶,想返回故鄉。

C.本文是陳君通過杭君的介紹,邀請作者特意撰寫的。

D.陳君在粵西做官時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現並不相同。

24.作者規勸陳君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 (2分)

25.這是一篇諷喻文章,它在寫作上的特點是□□□□。(2分)

26.你對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這句話的思想意義有何評價?(3分)

二 70分

27.作文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

(2)不要寫成詩歌。

(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上海 語文試卷答案要點及評分標准
一 80分
(一)(16分)
1.(2分)地區、民族和文化特徵
2.(2分)B
3.(3分)(1)傳統商業街應體現人文特色,色彩面積不能過大(2)一般商業區可以色彩多變,形成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
4.(4分)主管部門的嚴格管理(2分) 當地市民較高的城市色彩意識(2分)等等(如答「廣告的適度和有序」給1分)
5.(5分)例:「城市色彩」研究在國內是新課題。它試圖以色彩為切入點,從宏觀角度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觀提供理論依據和操作方法。應研究各功能區域所體現的特點,並對其色彩加以控制,最終使城市成為美觀舒適的人居環境。
【摘要應對以下要點的具體內容略作說明: (1)課題性質(1分)(2)研究內容(2分)(3)控制城市色彩的依據(2分) (4)研究目的(1分)(給足5分為止)】
(二)(22分)
6.(1分)如:李大釗、茅盾、葉聖陶、朱自清、郭沫若、郁達夫等
7.(2分)冰心經歷了整個世紀的重大事件
8.(3分)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1分),都參與創造和建設(1分),都具有溫情和人性(1分)
9.(6分)D(3分)F(3分)
10.(3分)倡導中國新詩史上的「小詩運動」;開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兒童文學上的成就;晚年創作的影響。(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三點給3分)
11.(3分)使冰心走出狹小的家庭,成為有覺悟的新女性;讓冰心從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
12.(4分)首尾呼應,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華;感情真摯,集中抒發作者對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詩意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對後代的影響和作用。(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4分)
(三)(5分)
13.(5分)(1)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2)飛鳥相與還(3)青青園中葵(4)園圃之廢興(5)盈盈一水間(6)人情練達即文章(7)衣食足而知榮辱(寫對一空給1分)
(四)(8分)
14.(1分)曲牌
15.(3分)B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世態炎涼之苦(2分),又為後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2分)。
(五)(17分)
17.(4分)(1)居於首位(1分)(2)晉升(1分)(3)裝滿(1分)(4)排擠(1分)
18.(2分)B
19.(6分)(1)我對於這個人,不滿意已經有很長時間了(2分)(大意連貫1分;「不足」1分)
(2)(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沒有讀過(4分)
(大意連貫、省略部分補全,2分;「累」1分;「披」1分)
20.(2分)向李德裕推薦白居易(1分)委婉拒絕(1分)
21.(3分)文中將兩人相比,是為了強調白居易和賈誼一樣,雖然才能出眾,卻因遭人貶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六)(12分)
22.(2分)半野園的概況(1分)文章寫作緣由(1分)
23.(3分)C
24.(2分)希望陳君能夠像陳相國那樣,努力建功立業,而不要一味貪戀富貴生活。
25.(2分)如:委婉含蓄、借題發揮等
26.(3分)應有辯證認識:不要置民生於不顧,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有積極意義;「得志」的「志」從歷史的角度講,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3分)

二70分
27.評分標准
一類卷(63-70分)基準分67分
能准確把握題意,立意深刻,選材恰當,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有新意,有文采。
二類卷(52-62分)基準分57分
符合題意,立意較深刻,選材較恰當,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分)基準分45分
基本符合題意,立意—般,選材尚恰當,中心尚明確,內容尚充實,感情尚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偶有語病。
四類卷(21-38分)基準分29分
偏離題意,立意或選材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單薄,結構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五類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項即為五類:
(1)脫離題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說明:
(1)未寫題目扣2分。(2)錯別字滿3個扣1分,至多扣5分。(3)標點錯誤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潔,酌情扣1—2分;文面整潔美觀,酌情加l—2分。

4. 2010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你自己在這里下載吧:http://www..com/search/wenku/2010gaokao/index.html
不管要哪個省市的都有,版還有答案。權

閱讀全文

與2011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