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晏子使吳的文言文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摭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晏子(?—前500),名嬰,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他主張以禮治國,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編輯本段原文
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手下說:「寡人聽說晏嬰善於言辭,熟悉禮制,等晏嬰晉見寡人時,命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寡人。」第二天晏子進宮見吳王,命人通報,負責迎接的人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顯出局促不安的樣子,通報人又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幾次顯出局促不安的樣子:「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怎麼搞的怎會來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說:「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本段評點
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Ⅱ 讀完晏子使吳這篇文章中你覺得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是晏子使楚吧。晏子,機智勇敢,足智多謀。
Ⅲ 晏子使吳的吳王想用什麼事試探晏子
吳王命手下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自己,晏子長嘆三聲,說:「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回怎麼搞的怎會來答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說:「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手下說:「寡人聽說晏嬰善於言辭,熟悉禮制,等晏嬰晉見寡人時,命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寡人。」第二天晏子進宮見吳王,命人通報,通報人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長嘆三聲,說:「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怎麼搞的怎會來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說:「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希望能有些用的,謝謝的!
Ⅳ 晏子使吳和晏子使楚的異同
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評點
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譯文: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回答者:請教者123 - 魔導師 十級 3-24 11:20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並著肩,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O衷謖飧鋈松
Ⅳ 晏子使吳的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抄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隨之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Ⅵ 晏子使吳的翻譯
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①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專者也。」命擯②者曰屬:「客見側稱『天子③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④。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手下說:「寡人聽說晏嬰善於言辭,熟悉禮制,等晏嬰晉見寡人時,命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寡人。」第二天宴子進宮見吳王,命人通報,通報人說:「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長嘆三聲,說:「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怎麼搞的怎會來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說:「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Ⅶ 晏子使吳中見之以諸侯之禮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個謂語前置句,即所謂的倒裝句,「以諸侯之禮」作主語,「見」作謂語,「之」作賓語.以諸侯之禮見之.
翻譯過來就是:用和於諸侯身份的禮儀來接待(晏子)
Ⅷ 晏子使吳練習題
(1)晏子三次蹴然心理發生了怎樣微妙的變化?(2)你認為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再找句話翻譯就歐克了。
Ⅸ 《晏子使楚》與《晏子使吳》兩文的異同
兩文中晏子都是委婉地指責對方,但《晏子使楚》中晏子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晏子使吳》中晏子是先說自己走錯地方,再直接反問,來職責吳王。
Ⅹ 《晏子使吳》中晏子有怎樣的外交才能
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晏子身「短」,於是「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這番無禮舉動,無非是想以此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作為使者,在外交場合他代表的是國家,晏子受辱,自己的祖國也勢必跟著蒙羞。智慧的晏子一眼便洞悉對方不良居心,「不入」表現了晏子態度的堅決;「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這句話,不卑不亢、擲地有聲,彰顯出晏子的錚錚傲骨。「使狗國者,從狗門入」,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讓我鑽狗洞,那楚國就是狗國,你侮辱我是狗,就等於承認自己也是狗。在這里,晏子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讓對方自取其辱而又有苦難言,於是「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拿起慧的武器,不但自己沒受辱,反而讓對方蒙羞。
二、針鋒相對,捍衛尊嚴。
見到楚王後,傲慢的楚王繼續公然尋釁,先是諷刺齊國沒有人才,後又諷刺晏子沒有才能。如果說先前對晏子的人身攻擊尚顯得隱晦的話,那麼此時的楚王已經是明目張膽、肆無忌憚了。對此,晏子針鋒相對、毫不示弱,他以「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之語嚴斥楚王「齊無人」的讕言,顯示了強烈的愛國之心。面對楚王對自己的侮辱,晏子先順其意承認「嬰最不肖」,再突施反擊「故宜使楚」:我最無能,所以只好出使最無能的楚國。晏子這番機智幽默的反擊,就如那功夫已臻化境的大俠,雙手瀟灑隨意地一揮,便消解了楚王凌厲的攻勢。於己,維護了尊嚴;於國,捍衛了榮譽。
三、類比推理,巧妙反擊。
在第二則故事中,楚王以「齊人固善盜乎」來諷刺齊國人到楚國為盜沒出息,企圖羞辱晏子、貶損齊國。我們姑且不論楚王精心設計騙局的卑鄙,即便是真有此事,也不能以偏概全,說明齊國人沒出息啊。對楚王自以為得計的詰問,晏子先機智地避其鋒芒,宕開一筆,以「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為喻,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內部本質產生顯著影響的道理,再由物及人,順勢推導出「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的原因,即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盜」。這樣,由「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暗地裡諷刺楚國偷盜成風的不良風氣,暗示楚王治國的無能。這番機智巧妙的辯駁,讓楚王低頭認輸,讓晏子不辱使命。
總之,他的口才和頭腦都很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