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初中課本里被一篇課文(最後一課)作為時代背景的普法戰爭,發動戰爭的雙方到底是誰的錯誤更大(不
他們本來都是同一個國家分裂的,叫法蘭克,你想了解可以自己去查查
B. 普法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1870年7月19日,法專國因反對普魯屬士王之親屬繼承西班牙王位,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動員集結緩慢,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約22萬人,且後勤供應極差。同時,普軍則已集結兵力於邊境約47萬人,且裝備齊全。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普軍於8月4日即轉人進攻,越過國境,連獲勝利。到8月底,法軍及法皇拿破崙三世一起被圍困於色當。9月1日,兩軍決戰,法軍大敗。法皇、麥克馬洪元帥以下共8.3萬餘人投降。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1871年1月28日,法國同普魯士簽訂停戰協定。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存在到5月28日。此戰,以拿破崙帝國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綢政府的投降而告終。
C. 什麼是普法戰爭
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1870~1871年發生的普法戰爭,歷時一年,它是普魯士和法國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而普魯士則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1866年普奧戰爭後,法國和普魯士都加緊戰爭准備。兩國的統治集團各有自己的卑鄙打算。拿破崙三世力圖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勢力,同時妄圖通過對外戰爭,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普魯士的俾斯麥則企圖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完成德意志的統一,進而擴張領土,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西班牙敦請普王威廉一世之親屬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強烈反對,於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成為普法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法國和普魯士的統治者都想發動戰爭,俾斯麥的挑釁行為加速了戰爭的爆發。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國計劃爭取先機,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方向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意志諸邦保持中立,合力擊敗普魯士。但實際上法軍動員和集結緩慢,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8月初編為兩個軍團,分別由M·麥克·馬洪元帥和A·F·巴贊元帥率領,且後勤供應極差,部隊缺少帳篷、水壺、行軍鍋和其他裝具,肉食是腐爛的,麵包常常是發霉的。普軍總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總參謀長為H·K·毛奇。普魯士則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地區或將其趕至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採用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且裝備齊全。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普軍於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在維桑堡會戰(8月4日)、沃爾特會戰(8月6日)和斯比克倫會戰(8月6日)中一再失利。巴贊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沙隆與M·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沙隆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
經過8月14日的馬爾斯拉圖爾會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會戰,巴贊軍團被普軍第1、第2軍團合圍於梅斯。麥克·馬洪率軍退往沙隆。他原准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但是,帝國政府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盪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贊。於是麥克·馬洪於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的部隊,它向右實施了一次大膽的迂迴,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當時隨軍的拿破崙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9月1日,兩軍在色當決戰,法軍大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及39名將軍率8.6萬余名法軍在色當向普軍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從防禦性戰爭轉變為侵略性掠奪戰爭。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的工人階級奮起抗敵,國防政府則陰謀策劃投降。10月27日,巴贊元帥交出麥茨要塞和17萬法軍,法國處境更加困難。法國人民在各地展開游擊活動;新成立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在法國北部和南部繼續抵抗;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帶領志願部隊同法國人民一起抗擊普軍。但資產階級政府繼續執行賣國政策,於1871年1月28日同德意志帝國簽訂全面停戰協定。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根據和約,法國必須繳付50億法郎賠款,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一部分給德國。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普法戰爭實際上導致了兩件大事:一是德意志得以統一,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代表一種新型的帝國力量宣告產生;二是巴黎公社在戰火中醞釀和誕生,代表先進的無產階級力量開始走向歷史舞台。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巴黎公社的成立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它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了。公社革命的重要經驗是無產階級不僅以暴力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而且以掌權階級的身份創造了新的組織形式。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公社的歷史經驗給全世界無產者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D. 普法戰爭之後,中學課程進行了怎樣的改革
普法戰爭之後,共和黨人進一步推進了中學課程的現代化改革,四年制學校易名為「現代中學」,加強了現代語言、歷史、地理和體育的教學,相應減少了古典語言的教學時數。
E. 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共同的目的是什麼
丹麥戰爭的目的是消除丹麥對北德意志的威脅,拉攏北德意志諸邦國建立北德意志聯邦回,控制北德意志地答區。
普奧戰爭的目的是把奧地利從德意志諸邦國中踢出去,消除奧地利和普魯士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狀態,將普魯士的勢力切入傳統上親奧地利的南德意志諸邦國,代替奧地利對南德意志諸邦的領導地位。
普法戰爭的目的是徹底消除法國對南德意志諸邦的影響,同時收復被法國占據的德意志傳統領地阿爾薩斯和洛林,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三場戰爭的共同目的就是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F. 普法戰爭讀書筆記 越簡單越好
1870年,德國的統一進來程仍在進行,現在自統一道路上最大的對手就是法國。德國的統一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兩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終於令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1870年7月19日對德國宣戰。戰爭開始後,法軍節節敗退。1871年1月28日,德軍攻佔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德國要求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經過這次戰爭,德國完成了統一,而法國則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
G. 1870年的普法戰爭,交戰雙方的前期准備是什麼樣的
1870年的普法抄戰爭中,法國雖然首先宣襲戰,但准備很不充分,後勤供應極差,部隊缺少帳篷、水壺、行軍鍋和其他裝具,彈葯、糧秣亦無保證,到7月底才在邊境集結X萬兵力。而普軍在毛奇指揮下,軍事動員進行得像鍾表一樣准確,到7月底已在邊境集結了3個軍團約47萬人,且裝備齊全。
H.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
戰前背景
普奧戰爭後,位於德國西南部地區的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4個邦國仍然獨立,德意志的統一還未完成。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既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在其東邊虎視耽耽,又要轉移因國內政局不穩而怨聲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於是,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拿破崙三世都在積極准備用兵。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法國不利。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一種潛在威脅,因而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沙皇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遭到慘敗後,同英、法關系較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另一個大國奧匈帝國,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力不從心。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經過
在法皇宣戰後,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於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共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在線,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於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餘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一分為二,一部由巴贊元帥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普軍包圍於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12萬餘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後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國防政府。
戰爭影響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這也導致了法國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而於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重大戰爭。
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稱霸歐洲。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一德意志,爭霸歐洲。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
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做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之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9月1日色當決戰,2日拿破崙三世和麥克
I. 普法戰爭具體是怎樣的
法國為普法戰爭進行了多年的准備,陸軍大臣向皇帝一再吹噓說,完全准備就緒。拿破崙三世信以為真,急忙調兵遣將,想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方向突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系,強迫各邦國中立,然後聯合奧地利和義大利直攻柏林。同時,艦隊在波羅的海和易北河配合陸軍行動。
1870年7月28日,對此一無所知的皇帝興沖沖跑到梅斯前線,准備發動進攻,這才發現沒有一支部隊完成戰爭准備。又耽誤了一個星期,法軍才於8月2日開始進攻。
普軍卻利用這段時間迅速動員和集中起來。在毛奇效率很高的總參謀部的指揮協調下,普軍三個主力軍團,連同預備隊和機動部隊共40萬人,在十天之內便全部集結於西南邊境一帶。毛奇偵知法軍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分別集中兵力,便將三個軍團配置在法軍兩部之間、孚日山後面從北到南一線,這樣三個軍團既可以互相支援,也可以集中力量攻擊敵軍一部。
8月2日,法軍主力萊茵軍團的三個軍從梅斯向德國境內的薩爾布呂肯突進,普軍一部受沖擊,被迫後撤。毛奇立即命令第一軍團向第二軍團靠近,第三軍團向南突擊,阻止斯特拉斯堡—線法軍北上增援。8月4日,普軍開始全面反攻。
8月9日,麥克馬洪留下一部堅守斯特拉斯堡,自己帶領其餘南線部隊乘火車撤往夏龍。
毛奇從騎兵偵察隊那兒及時掌握了法軍動向,命令第一軍團直趨梅斯;第二軍團插向梅斯與南錫之間;第三軍團從南錫向西前進,從側翼包圍法軍。8月中,向西挺進的第一、二軍團以騎兵為先頭部隊進行快速迂迴,在格拉夫洛特以西截住了從梅斯往凡爾登退卻的法軍。8月16日,普軍挫敗法軍往馬斯河方向突圍的計劃,迫其在格拉夫洛特設防。8月18日,兩軍在格拉夫洛特交戰,雙方都投入了十幾萬軍隊,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到傍晚,普軍擊敗法軍,攻入格拉夫洛特,迫使巴贊率領18萬法軍撤回梅斯要塞。普軍乘勢圍城。
毛奇原計劃沒有設想法軍主力會退守梅斯。法國人拙劣的戰術使他喜出望外,他立即集中第一、二軍團大部共15萬人,由弗里德里希·查理士王子指揮圍攻梅斯,將巴贊釘死在這里。其餘部隊另組一個繆斯軍團,配合第三軍團向巴黎進發,迫使法軍在巴黎以東地區會戰。
此時,麥克馬洪元帥在夏龍又重新組成了一個新軍團,共13萬餘人,他決定退守巴黎。8月21日,部隊出發不久,麥克馬洪接到大本營電報,要他火速馳援正在突圍的巴贊部隊。麥克馬洪被迫回師東進。8月26日,麥克馬洪向北繞道迂迴到色當以南地區,避開從南錫往西北前進的普軍繆斯軍團。
8月29日,他從被俘的法軍參謀人員口中得知確切消息,立即命令繆斯軍團和第三軍團向北疾進,阻止麥克馬洪渡過馬斯河。
8月30日,普軍前鋒部隊趕到,隨即發起襲擊。法軍正在進食,措手不及,受到重創。當晚,麥克馬洪命令部隊進駐與比利時接壤的色當要塞。拿破崙三世也進入色當。
9月1日凌晨,大霧彌漫,法軍迅速佔領陣地,准備抗擊普軍進攻。普軍155000人已進抵前沿,佔領了周圍幾乎所有高地,七百門火炮一齊對准色當城。俾斯麥和普王站在一個離色當只有三公里的小山上,用望遠鏡俯瞰著霧氣籠罩的色當城,等待著欣賞勝利的全過程。
拿破崙三世絕望地躲在地堡內,稱霸歐洲的雄心壯志已然灰飛煙滅。他反復考慮,實在不願意享受一個皇帝戰死的罕見的光榮。下午三時,他下令在中央塔樓上升起白旗,並派人向普王遞交了求降書。9月2日上午,拿破崙三世在童雪裡村會見俾斯麥,法軍正式投降。
至此,色當戰役結束。此役法軍死傷一萬七千餘人,被俘十萬三千人,其中包括法國皇帝、元帥和39名將軍。此外還交出各種火炮550餘門,車輛一千餘輛,戰馬六千匹。色當戰役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的包圍戰,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影響十分深遠。
隨後,毛奇指揮普軍長驅直入,繼續向巴黎推進。這次他決心貫徹他的信條;政治不得妨礙戰爭的進程,直至戰爭結束。他決心不讓任何人使他的勝利再打折扣。
法軍戰敗投降和普軍繼續入侵的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眾異常憤怒,以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從此結束了法國歷史上的王朝統治時代。
9月19日,普軍進圍巴黎。9月28日,被圍在斯特拉斯堡的法軍投降。10月28日,被圍在梅斯的巴贊元帥投降。普法戰爭結束。
J. 普法戰爭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普法戰爭一打響,就暴露了法軍的腐朽和無能。當時,法國的兵力不超過40萬人,而能立即調到前線的只有20萬,其中大部分部隊的裝備還不齊全。軍需品不足,軍用地圖短缺,軍隊編制上也極為混亂。接到作戰命令時,有的將軍找不到自己的部隊,有的部隊則找不到自己的長官,甚至有的軍官還呆在非洲的阿爾及爾尚未動身。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尚未交鋒,法國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就破了產。拿破崙三世原以為可以靠自己擁有的軍事優勢,採取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的戰略,快速攻入德境,打敗普魯士。但是,在親自擔任前線總司令的拿破崙三世到達邊境要塞麥茨的時候,那裡只有10萬軍隊,軍隊的裝備、彈葯和糧秣均無保證。應征入伍的士兵有的要長途跋涉好幾百公里,才能取得必需的裝備。這樣,按作戰計劃,在拿破崙三世到達麥茨的第二天,法軍就要鳴炮進攻,現在卻停留在國境線上達一個星期而毫無作為。有利的進攻時機被錯過了。
法軍行動遲緩,坐失良機,普軍卻由此贏得了集結兵力的充裕時間。所以,8月2日當法軍闖入德境,立即遭到普軍的迎頭痛擊;8月4日,普軍就開始了全面反攻;8月6日,維爾特一戰,挫敗了麥克馬洪元帥所率領的法軍六個師,法軍很快全線崩潰。
拿破崙三世眼看形勢不妙,就立即把帥印交給巴贊元帥,自己坐上一輛馬車狼狽向西逃跑。巴贊軍遭到普軍幾次狙擊之後,敗入麥茨要塞,被包圍得水泄不通。這樣,法軍的主力部隊很快被分割成兩部分:由巴贊元帥率領的一部分被包圍在麥茨要塞;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另一部分在30日退守色當。
9月1日拂曉,色當會戰開始了。法軍占據著堅固的陣地同普軍對抗,但是,普軍組成一個包圍圈,在他們佔領的高地上以700門大炮向色當轟擊。炮彈雨點般地落到城內,全城一片火海。法軍官兵爭先恐後地向堡壘里鑽,亂作一團。麥克馬洪元帥也被打傷了。當天下午3時,拿破崙三世在中央塔樓上豎起白旗,向普軍投降。拿破崙三世還向普王寫了一封無恥的降書,內容如下:「我親愛的兄弟,因為我未能死在我的軍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劍獻給陛下。我繼續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崙。」
9月2日,法國皇帝、法國元帥、39名將軍和8.6萬名兵士都當了俘虜,還有650門大炮也被普魯士所繳獲。這次戰役在法國歷史上叫「色當慘敗」。
色當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人民憤慨到極點。9月4日,巴黎爆發了革命,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涌進了波旁宮。在洶涌澎湃的革命洪流沖擊下,第二帝國就像紙房子一樣倒塌下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從此,結束了法國歷史上王朝統治的時代。但趁機取得政權的資產階級共和派,表面上宣稱成立「國防政府」,實際上執行賣國政策。而普魯士並不以色當的投降為滿足,繼續大舉進犯法國,9月19日,普軍包圍了巴黎。
1871年1月28日,法國賣國政府同普魯士簽訂屈辱的停戰協定,5月10日又締結《法蘭克福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郎。普魯士由於在戰爭中的勝利,德意志的民族統一終於完成,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普魯士國王也當了德意志帝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