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行留客教案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釋]
1. 山行:在山裡走。
2.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3. 徑:小路。
4. 坐:因為、由於。
5. 於:比。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一、深鑽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內涵。
教師備課時,只有深刻地領會一首詩歌的背景、意境,詩人對詩句中字、詞的錘煉,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1、破詩題,知詩人。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准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另外,有些古詩是詩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詩人的觸景生情,了解了詩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詩歌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3、抓字眼。理解了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要抓住一個「孤」字,就能理解朋友遠去,形單影只的孤獨和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4、同一類別的古詩可以進行比較賞析,積累。四年級教材中的送別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時可以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做一比較,我們會發現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的「寒」「夜」「孤」「冰」等詞,體現了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的凄涼與傷感;《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語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這種比較,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賞析能力,也更利於積累。
二、摒棄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大約60%的同學對古詩詞有一定興趣,大約30%的同學都是無興趣,大約20%的同學有濃厚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背誦詩句,還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死記詩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課標」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古詩教學主要的任務還是誦讀和積累,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因此我以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徹,只要從總體上把握詩的感情或大致的場景即可,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我們應當摒棄過去古詩教學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但「不求甚解」並不排斥對古詩中關鍵性的重點詞句的理解,相反,對重點詞句,不能只是簡單模糊地理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品味,只有準確地理解這一神來之筆,這個詞才是鮮活靈動的,才具備了知識遷移的功能,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作風以及母語文化的迷人魅力,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事實上,隨著學生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他們對很多知識會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理解,對小學生而言,培養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重要。
三、注重開放靈活的課堂設計
1、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節奏和停頓,讀出感情,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配樂讀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讀的樂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2、創設情景,加深感受
(1)畫一畫 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曉》,都是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演一演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盡情發揮,傾灑熱情,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村童撲蝶圖。「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這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續的活動,它生動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可以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再比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可採用演課本劇的形式再現詩中情景,這樣,學生對詩意的體會更深入。
3、引導想像,豐富體驗
讓學生閉上雙眼,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想像,在腦海里呈現一幕幕古詩所表現的情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的腦海里會播放不同個性的「電影」,不管電影如何,學生們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乘上了騰飛的飛船品嘗了導演電影的喜悅,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熟讀詩句,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做導演,播放「電影」。聽著學生講述自己導演的電影,老師和同學們也彷彿身臨其境,與詩人一起眺望著孤帆的遠影,一起吟詩長嘆
四、注重課外的拓展延伸
課標 指定學生積累優秀古詩詞75篇,還有的需要教師補充。教師可以結合某一首古詩的學習,開展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實現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學習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以送別詩為主題搜集,積累;學習了賀之章的《詠柳》後,可以「春景」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描寫春景的古詩一起感受濃濃的春意;學習了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可以「思鄉」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名家的此類詩作一起欣賞、鑒別,達到觸內旁通的效果。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⑶ 三年級古詩教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版的要求權.(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