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一語文基礎訓練答案
1.在山的那邊
1.①發呆地想②希望③喧鬧沸騰,文中指呼喊、召喚 2.①夢想②仍然③引誘(4)信念⑤浸濕⑥隱蔽3.略 4.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那個海呢? 5.山;指困難,也可以指實現理想之路;海;自己追求的理想,也可以指一個全新的世界。6,不能。不停;表明在人生路上,我們不能停下腳步,一次次地:表明實現理想需要戰勝許許多多的失望。 7.第1節:從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第2節:為實現理想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意志。一是幼稚的幻想漸漸少了,二是雙手(身體》在慢慢長大,三是有了更多的思想和感情。此琶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如:寫在童年,寫童年的生活和成長的過程,10.此題為開放性題目,以下看法供參考:與好友分別的優郁,不被師長理解的煩惱,朦朧的初戀受挫後的痛苦。11.緩慢一些,低沉一點,以表現成長中的"我"面對著大千世界的誘惑在等待,在思考。
12.以下思路供參考:海是如此遼闊,海的那邊又是什麼?海如此平靜,如此深邃,海的下面藏著什麼?站在大海邊,人是如此渺小,人可以做些什麼?經歷了這么多的困難所見到的海卻是平常而又平常。
2.走一步 再走一步
1. giao song chan jin han tan 2.略 3.①聳立(寫高山一般用"聳立")②嘲笑("嘲笑"表示笑話別人"冷笑"不適用孩子) 4.略 5.①"我下不來!"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②這似乎能辦得到。我頓時有了信心。③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6.①恐懼和傷心。②百感交集,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歡悅,有先前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有戰勝困難後的巨大成就感。7.因為我克服了心理障礙,戰勝了懸崖,從膽怯變得自信。面對困難不要畏懼怯步,要冷靜地分析困難,一步一步地去克服困難,積小勝為大勝。8.我在父親的指點下爬下懸崖,擺脫了困境,9甲他吹起柳笛,引"我"走上歸途,既解脫了"我"的困境,又保護了"我"的自尊。10甲既寫出時間已晚,路途艱險,又反映了"我"的焦急、驚恐心情。11甲善解人意,聰明純朴。12.那天當他聽到"我"的哭聲時,使判定"我"迷了路,但他並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於是吹響柳苗以便讓"我,,能發現他,並跟著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鄉下人的純朴,保護了一個小男孩強烈的自尊。13.提示:父親外表平靜內心十分焦急,所以問話應該簡單、明白;他既要解救兒子,又要讓兒子得到鍛煉;景色要強調黑暗、崎嶇
3生命 生命
1.這些詞語中有兩個語素互為反義。如:爭長論短、畏首畏尾、冷嘲熱諷、淡妝濃抹2.①騷擾②小憩③肅然起敬 3.略 4.略 5.聽到自己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時。s.對比。生命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由自己主宰。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勇敢地為理想而奮斗。s.順著風勢遊走著的火舌活像一條紅色的項鏈,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以火勢之猛烈突出螞蟻的勇敢、團結、機智。s.因為死去的螞蟻仍然抱住蟻團,從遠處看,蟻團自然不見縮小。10.勇敢地掙扎,生之慾望無比強烈。11.①在火災面前,它們沉著、堅定、團結,不惜犧牲個體來求得種族的生存;②脫險方式十分機智。12.可從以下角度思考:生命是自我珍視的、不屈的,他會頑強地生存。
4.紫藤蘿瀑布
1.迸 淀 禁 佇 釀 瓊 綻 槐 虯2.暗淡 發端 盛開 稀落 寧靜 粗壯
3.①挨(形象地描寫了花串繁多,擠在一起的樣子) ②張滿(准確地說明花朵已經完全開放了)③凝望〔目不轉睛地看,內心在沉思〕 4.此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描寫方法、修辭方法的運用、所抒發的感情等方面考慮。5.稀落、伶仃。6.生活沒有光彩,沒有樂趣。做人十分謹慎、替覺。7.人和花一樣,都可能遭到坎坷和不幸,但只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美終將戰勝丑,正義終將戰勝邪惡。8,①與課文的開頭呼應;②含蓄地表現作者從紫藤蘿花的身上汲取了力量,要盡快投人到生活中去。9.陡然覺得一陣清風帶著春的氣息從胸間穿過。10甲新葉在陽光、春雨中展示生機。11.①片片橙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鮮嫩的新茶投人沸水裡〔澄明透亮,青翠欲滴)②濃淡相宜,亭亭如蓋(濃淡相間、樹冠如蓋)③密處濃得深邃,像淚淚流油(濃密深邃)④稀處淡得清亮,像一層薄薄的光暈〔清亮光澤)12.此題答案可以多樣,合理即可。如:生命的腳步是誰也擋不住的;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生命,她一定要釋放出自己的美麗;葉的新綠是生命的色彩,葉的更替是生命的延續。13,略
5童趣
1.①Zhi ②li ③li ④miao ⑤yi ⑥he 2.①看②興致③全部④打⑤正⑥驅趕3.察 觀 視 4.①比喻最細微的東西也看得很清楚。②形容安適快樂的樣子。 5.①目②向③素④快6.①抬起頭著它們,脖頸因此而僵硬了。②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中,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冒著煙而飛竄鳴叫。7.把煙當成雲,把蚊子當作鶴。富有情趣,充滿想像力的孩子。S.略9. D 10. B 11.①牧童在樹上扭小
狼的腳和耳朵,故意讓它大聲啤叫。②老狼聽到叫聲四面尋找,才看見這情景,就丟下這只而奔向那一隻.12,利用老狼的憐子之情,讓它來回奔跑,力竭而死。13.略
第一單元自測題
1.D 2.B 3.D 4,①漂改飄 ②乘改稱 ③倉改艙 ④簫改蕭 5.①納罕 ②肅然起敬③頑強④失誤6.①我②頸③把④被?.略8.花枝長,花朵繁密,花色泛光。9.擬人化的寫法。突出花朵的快活、熱鬧,從而反映了"我"內心的寧靜、喜悅。10.第一段1,2句,第二段第3句,第五段第3句等。11.悟到了"生的喜悅";每個人都應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笑著面對生活。12. B 13.①②句為第
一層,寫落花生的外表十分平常、不動人;③④⑤句為第二層,寫落花生生命力強,適應性強。14.①有偉大的適應力;②安分守己,腳踏實地;③謙虛本分,15,略16甲①做官②吃 ③有人④短處17.AB 18.①有個生來不認識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宮。②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要去殼)。連殼一起吃,是想用它清熱啊!19.不懂裝懂,反而會弄巧成拙。
6.理想
1. 朋 背 摧 站 泣 翼2.①困為戰亂、滅耀咖沉離失拚。②堅強小屈。③並
2. 臟。比喻使理想蒙受塵埃。④平庸無能。3.用比喻和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像鏈條似的
一句接一句,一層進一層,字字相連,環環相扣。如:理想是雨,澆出點點新芽;理想是芽,化作棵棵綠樹.理想是樹,連成茫茫綠海;理想是海,讓你渡向彼岸。h甲石、火、燈、路。這樣寫很形象地告訴人們,理想是我們前進的方向。5.抒寫不同時代的不同理想。6.理想是需要人不斷地去迫求的。比喻生活的道路充滿困難,充滿挫折。a.但是所有的時刻,我都在向上攀登s.使人彷彿聽到一位母親對即將踏上人生之路的兒子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經歷來引導兒子少走彎路,感情十分真摯、親切。1o.此題開放,只要合理即可,如:現實生活並不是想像中那麼華貴、美麗。
❷ 初三語文基礎訓練第7課 要人教版答案,第七課傅雷家書兩則
1、本文兩封家書,各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第一封家書主要勸慰兒子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面對困難要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家書主要是激勵兒子在取得成功的時候,要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追求更高的目標.2、在這兩封家書中,貫穿了一種怎樣的內在精神?如何理解這種內在精神?盡管這兩封家書內容不太一樣,但是其中都貫穿了一種作者倡導的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堅強的精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一是在遇到困難時,要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 二是在取得成功時,要戒驕戒躁,爭取更大的成功.3、如何理解文章中「赤子之心」與「孤獨」?赤子之心是一種最純潔的、不含私心雜念、沒有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但是在現實中,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往往並不如意,甚至會遭到誤解和排斥,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的知音和朋友.這心靈的朋友,這精神的世界,足以讓他無懼身邊的孤獨,永遠不會感到精神的孤獨!4、傅雷在給兒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經說過:「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從這兩封信的選文來看,這種「父子如朋友」的境界體現在哪裡?「朋友」的意義,首先在於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與慰藉.當傅聰情緒消沉時,可以毫無顧慮地向父親傾訴,而父親並沒有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說些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能夠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首先盡力地安慰他,讓兒子覺得溫暖、放心;然後娓娓而談,以十分平等的口氣給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還在於志同道合,互為知音.傅雷與傅聰對音樂藝術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鑒,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體現.5、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文中提到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以貝多芬為原型),說傅聰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個性也與之相像;又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其意旨在鼓勵兒子像貝多芬那樣,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6、「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過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是怎樣一種情緒?這句話意在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余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只餘下萬千感慨,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這就是我們對待往事應有的心態.7、「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孤獨的赤子創造的是什麼樣的世界?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剔除私心雜念,遠離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這些心靈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為赤子創造的博大寬廣的精神世界.
❸ 求大象出版社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全一冊基礎訓練(含單元評測卷)答案,快回答!謝謝!
我也在找啊、、你要是找到了記得告訴我一聲、帶我一個抄啊
❹ 有沒有語文基礎訓練九年級下冊人教版的答案
沒答案,自己總結
這是教案,以備參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關雎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採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二、問題研究
《關雎》與《蒹葭》的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關雎》與《蒹葭》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練習說明
一、背誦這兩首詩,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題意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兩首詩,並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這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試從詩中找出一兩處,反復朗讀,加以體會。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三、朗誦下面這首詩,並和課文中的兩首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瑤:美玉;一說似玉的美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jiǔ 黑色玉石)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此題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
有關資料
一、譯詩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鍾鼓喧喧。
(余冠英譯)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清早露水變成霜。
心上人兒她在哪,
人兒正在水那方。
逆著曲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
蘆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兒不曾干。
心上人兒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灘。
逆著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兒難。
逆著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一片蘆花照眼明,
太陽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逆著曲水去找她,
曲曲彎彎道兒擰。
逆著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余冠英譯)
二、關於《詩經》的名稱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後來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三、關於《詩經》中作品的產生年代
經考定,《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跡和武功的,是我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四、關於「詩六義」說
「詩六義」的說法,是《詩大序》(又叫《毛詩序》)最先提出來的。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的,實際上是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合稱「六義」呢?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此說可供參考。
五、《毛詩序》(節錄)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莫過)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使夫婦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教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譎諫(用委婉的言辭勸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指衰世中的風、雅之作)作矣。國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註:「四始」,指風、小雅、大雅和頌。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始,王道興衰之所由。)
六、《關雎》賞析(褚斌傑)
這是我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首篇。古代說《詩》本有「四始」之說,列《關雎》為「風」之始,故倍受重視,為大家所熟習。《詩經》的「十五國風」大多數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愛情之作,《關雎》正是一篇產生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於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這首詩有人把它分為四句一章,計五章;有人則把它分為四、八、八句,共三章。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則較適宜。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則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起興,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鳩,水鳥;古代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關關,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見,或者解做以摯鳥為比,以摯鳥的求偶為興,故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個青年小伙兒,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會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嚮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細繹這四句詩,第一句「關關雎鳩」,是寫傳來的鳥鳴,是聽;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尋聲而望,是所見;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對自己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強烈的嚮往,默默的自我祝願。雖短短四句,卻極有層次,而語約義豐。
第二章,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這個青年男子所戀的乃是河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徑一二寸,馬蹄形,可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左右流之」,即順著水流忽而側身向左,忽而側身向右的去採摘。「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詩集傳》)。正是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須臾忘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極寫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悠,長,形容其夜長不寐時綿綿不斷的憂思。這里把兩「悠」字,雙雙以感嘆語氣出之,著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情到極處必生幻。緊接著第三章,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琴瑟友之」,「友」,親密相愛;以彈琴奏瑟,喻其相會相處時的諧和愉快。「鍾鼓樂之」,則是結婚時的熱鬧場面。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幻想當然並非現實,但幻由情生,也是極自然的。而這位抒情主人公,卻簡直陶醉在預想的成功之中了。這一愛情心理的描寫,正與《秦風·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樣,富有浪漫情調。而其實這又正是對生活中所習見的愛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實的刻畫。
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說它是「美後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但孔子在評說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時所說的兩句話,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首詩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它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
七、《關雎》賞析(聶石樵)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鑒賞(尹建章)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兒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
❺ 九年級語文基礎訓練答案人教版
練習冊後面的網址里有答案
❻ 求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基礎訓練答案
我有,但是內容很多,你要什麼把問題發來,我給你答案。
❼ 初三語文練習冊答案
到網路上面去查詢吧。
❽ 九年級人教版語文基礎訓練《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一、基礎題。
一、基礎題。
1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秦王
怫
然怒(
)
亦免
冠
徒
跣
(
)(
)
唐
雎
(
)
聶政之刺韓
傀
(
)
天下
縞
素(
)
寡人
諭
矣(
)
庸
夫(
)
色
撓
(
)
搶
地(
)
休
祲
降於天(
)
2
、解釋下面加粗詞的意思。
唐雎不
辱
使命
辱:
。
且
秦滅韓亡魏
且:
。
寡人
諭
矣
諭:
。
豈
直
五百里哉
直
。
非
士
之怒也
士
。
秦王
色
撓
色
。
長跪而
謝
之
謝
。
公亦
嘗
聞天子之怒乎
嘗
。
安陵君
因使
唐雎使於秦
因使
。
徒以
有先生也
徒以
。
大王
加惠
加惠
。
寡人
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以
。
以頭
搶
地爾
搶
。
請
廣
於君
廣
。
而君
逆
寡人者
逆
。
秦王
怫然
怒
怫然
。
亦
免冠徒跣
免冠徒跣
。
雖
千里不敢易也
雖
。
以大
易
小,甚善
易
。
秦王使人
謂
安陵君曰
謂
。
今日
是
也
是
。
以君為長者,
故
不錯意也
故
。
懷怒未
發
,休祲降於天
發
。
3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通
。
⑵
倉鷹擊於殿上
通
。
4
、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
⑴
亦免冠徒跣:
。
⑵
請廣於君:
。
⑶
輕寡人與:
。
⑷
天下縞素:
。
5
、解釋下列加粗字的古今義。
1、以五百里之地
易
安陵
古義:
。今義:
。
2、
雖然
,受地於先王
古義:
。今義:
。
3、
挺
劍而起
古義:
。今義:
。
4、秦王色
撓
古義:
。今義:
。
5、
徒
以有先生也
古義:
。今義:
。
6、長跪而
謝
之
古義:
。今義:
。
6
、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義或用法。
2
安陵君
其
許寡人:
。
其
真不知馬也:
。
受地
於
先王,願終守之:
請廣
於
君:
。
二、
根據課文內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
、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進一步揭穿秦王
的騙局,維護本國國土的尊嚴。
2
、秦王惱羞成怒,以
,
,
,相脅。
3
、
唐雎慷慨陳詞,
歷數專諸、
聶政、
要離三個刺客,
以
,
歌頌其壯舉。
三、
翻譯下面的句子。
1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2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3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4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5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7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
五、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
、通讀全文,聯系秦王的態度,簡潔地概括他「易地」的目的。
2
、劃出文中秦王對唐雎態度變化的句子,並簡析他的性格。
3
、讀唐雎回答秦王的句子,並簡析他的性格。
4
、第
3
段唐雎一連舉了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簡析他這樣做的目的。
5
、仔細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台詞」是什麼?
⑴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⑵
與臣而將四矣
6
、
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
1、
f
ú
xi
ǎ
n
j
ì
n
gu
ī
g
ǎ
o
y
ù
2、辱沒
況且
只,僅僅
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屈服
道歉
3、雖:即使
雖然
易:交換
改變
謂:對„„說
是
是:這
表判斷
故:所以
原因(緣故)
發:發作
開
4、⑴
「錯」通「措」
⑵
「倉」通「蒼」
二、
根據課文內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2、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3、懷怒未發
,
休祲降於天
三、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即使如此,但我是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
2、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
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四、解釋下列加粗字的古今義。
1、古義:交換
今義:容易
2、古義:即使這樣,但是
今義:表轉折
3、古義:拔出
今義:硬而直
4、古義:屈服
今義:輕輕地抓
5、古義:只
今義:徒弟
五、
閱讀第3自然段,回答問題。
1、其:表希望的語氣詞
恐怕、大概,表揣測語氣
於:從
給
2、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3、⑴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⑵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於盡
4、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
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並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後,唐雎「挺
劍而起」,以死相拼,捨生取義,挫敗秦王。唐雎是一個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於獻身的人。
【是一部分答案自己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