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備課活動中,教師要備學生的哪些方面
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備學生的知識基礎,備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生活關注點,備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等內容展開的。
(一) 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 學生原有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他進一步學習新的學科內容、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學生認知活動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對物理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系,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和有豐富物理內涵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物理
(二)備學生的知識基礎 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四)學生的能力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五)備學生的情感因素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六)備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 總之,好的課堂教學,既要聯系教學內容的實際,更要聯系學生實際,注重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B. 你在平時備課中實施了哪些原則
在備課中要求的是備教材備教法和被學生
C. 在備課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怎樣解決
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觖決方案
(一)問題
1、教師不會用微機的問題。
學校教師量老齡化的問題普遍存在,對於微機,年齡大的教師一點也不會,學校里也進行了幾次集中培訓,但效果一點也沒有改觀。我們學校的集體備課是表格式備課,大部分老師不會微機是制約集體備課開展的瓶頸。
2、集體備課成果有效利用的問題。
集體備課活動開展開了,集體研討形成的預案也有了,下去業務檢查,老師直接把集體備課教案拿出來,上面一點修改的痕跡也沒有,這就表現出了集體備課成果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迎合了大部分老師懶惰的心理。怎樣做才能調動起老師把集體備課的後續工作做好,也就是集體備課的有效利用問題。
(二)改進及評價措施
1、以備課組為單位,加強教師微機操作的培訓與指導。每個備課組都選
一個年輕、業務棒的教師為組長,教研室先對組課組長進行微機操作培訓,然後由備課組對組內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備課就需要打字,老教師打字很慢,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我們就教老教師上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復制資源直接到表格。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個別老教師把分的備課任務讓年輕的教師幫他干,整冊教材的備課任務一分下來,要十幾課時,一次兩次的年輕教師還能抽空幫幫忙,這么多肯定幫不過來。不備吧,教研室又對備課組備課情況進行捆綁評價進行量化賦分,影響了其他人的成績。這樣,老教師就硬著頭皮進行電子備課,時間一長,也都能用微機完成分配的備課任務。現在,集體備課備電子稿已是一件易操作的事情了。
D. 教師在備課中應該掌握哪些基本觀點
(1)教學目的的決定性。
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確定的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所確定的教學目的,決定教什麼,不教什麼,以及怎樣教法。
凡是與教學目的無關的或不利於實現教學目的的講授內容和教學方法,要敢於舍棄。那種講課千言,離題萬里,看起來很熱鬧,而目的卻達不到的情況,往往和教師備課的指導思想不當有一定的關聯。
(2)教材內容的規定性。
教學要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來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所教的內容,要以教材的內容為中心,圍繞如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來准備教學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是允許對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和充實。教師在備課中,應參閱一些有關的參考書刊,吸收一些現代科學知識。但一切補充和充實,都要以教材所規定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其他各種材料都應作為輔助材料,不能喧賓奪主,捨本逐末。
(3)教學對象的可接受性。
教師備課中明確教學目的,掌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備課必須充分考慮自己的教學對象,考慮學生特點可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創造條件,使一些難點、重點的內容變不易接受為容易接受,使學生聽懂、學會。
(4)教學方法的適應性。
教學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備課中擬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必須充分考慮能否適應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需要,能否適於學生的水平,能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一切不適應當前教學條件和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都會是形式主義的,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備課時不能離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學方法。
(5)教學活動的教育性。
任何教學活動,都永遠只有教育性。教學不是單純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而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備課不僅要考慮如何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發展學生智力,養成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和性格作風。教師在備課中,只有明確樹立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E. 教師在備課中如何研究學生
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專用,屬有一些優秀教師、名校長甚至提出了備課先要備學生的觀點,即在備課時先要了解你的學生,備課時的切入點要面向中、差學生,課堂教學注重抓基礎教育。
F. ——在備課中如何研究學生
【問題導入】 在備課中,如何更為准確地分析、研究學生?學生的哪些信息可以運用到教案的編寫以及未來的課堂教學之中? 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優秀教師、名校長甚至提出了「備課先要備學生」的觀點,即「在備課時先要了解你的學生,備課時的切入點要面向中、差學生,課堂教學注重抓基礎教育」。 第一節 備學生的意義與研究內容一、在備課中備學生的意義 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之所以在備課活動中首先要備學生,其原因源自多個方面,既有課堂教學的起點的原因,也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所致。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觀,摒棄了學科為本的傳統觀念。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在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在於每一名學生獲得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無論從課程的設計,還是從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一切都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備課是教師完成課程任務、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步驟之一,是將理想的課程和文本的課程,通過教師個人的理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最終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教師擁有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直接制約著教師創造性工作的級別和質量,也決定著教師工作的方向。如果教師將每一名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那麼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構思課堂教學環節時,就會時刻思考著如何讓每名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經驗和基本思想,就會不僅關注學生發展的現實目標,而且關注學生發展的長期目標。 (二)教學設計的要害在於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 當前,在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下,課堂教學的最大變化就是從以前的「以教促學」發展到今天的「以學促教」,亦即課堂教學組織和落實的基本出發點在於學生的學習,在於讓每名學生都能夠獲得應有的進步和發展。更通俗地說,就是學生怎麼學的方便,教師就應該怎麼教。 在此基礎上,教師的課堂教學職責也在發生著比較大的變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發現學生的潛能和性向。 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僅體現在「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體現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師是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師是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是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三)學生學會知識和全面發展是課程教學實施的最終目的 與以往的課堂教學觀念相比,讓學生學會知識和全面發展,是課堂教學實施的最終目的。亦即,理想的課程只有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才能是有效的。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並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構建理解的過程。而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成效。 因而,教師在研究教科書的同時,更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採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方式方法,同時,對於學困生應採取補救措施,對優秀生採取特殊的額外措施等等。通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在備學生中,特別要關注每名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這個核心目標。 事實上,學生智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每名學生都有其自身優勢。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想看待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深挖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質。特別要尊重學生由生活經驗引發的思維,堅持思維無禁區論,視學生為自主的人、發展的人和有潛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潛能,促進自身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備學生時,一方面要從學生思維方式出發,確定教材中哪些內容能拓展學生能力和思維,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及最佳發展區,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對教材進行適當重組和整合,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的意義。二、備學生的基本原則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幾個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教師通過備學生,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關系的作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在備課中教師應多創設讓學生自由活動和展示自我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欣賞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不斷弘揚學生主體精神的過程。 (二)差異性原則 教師要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備課。備課中要利用多種反饋渠道,積極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條件和情境,盡可能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各有所長,應注重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指導,因材施教。 (三)發展性原則 教師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主體的能動性。要客觀地分析、研究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學生的潛能包括潛在性、終身性、系統性、模仿性、補償性以及無定向性等特點。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教師不能一味地重視學生成績的高低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忽視一些學困生身上隱含的潛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並據此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三、備學生的具體工作內容 如前文所述,學生的未來發展目標是教學的追求,而學生的現實基礎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備課就是要在學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間搭建一個最近發展區。因而,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備學生的知識基礎,備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生活關注點,備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等內容展開的。 (一)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 學生原有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他進一步學習新的學科內容、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概括為「動作—— 感知——表象——概念」。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學生認知活動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對數學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系,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和有豐富數學內涵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 (二)備學生的知識基礎 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與即將獲得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常常是前後密切關聯的。 為此,教師剛接班時,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對每名學生以前和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個綜合研究。教師應把以上工作作詳盡的分析,分類登記,並註明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差,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好。開學後,每次單元知識檢查後,都要系統地作試卷分析,找出學生存在較多的問題,載入備課本,研究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普遍的問題要在備課中體現出來並作重點指導,個別的問題應當加強個別輔導。 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師還要了解學生掌握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狀況。例如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的狀況對於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而高中二年級的哲學常識中就有許多原理的理解涉及學生各科知識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地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其他各科知識,幫助理解哲學原理。在倡導課程綜合的今天,也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本學科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體會到各學科間的聯系,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 (三)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學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學生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就須要了解其家庭成員的情況,包括住址、職業、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同時應了解其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條件,哪些是不利條件,並適當利用各種條件協助教育工作的開展,如高中一年級經濟常識中有關農村經濟發展內容的教學,就可以引用農村學生的家庭和所接觸的社會環境中的種種現象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易理解,易接受。 特別地,教師在文科一些科目的教學中,還要備學生的思想基礎。學生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與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接觸,對各種社會現象有感覺,有思維。他們既能看到社會中光明的一面,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也會看到許多醜陋的社會現象,使他們產生種種不正確的認識。他們還會對種種社會現象以及他們個人面臨的困難提出各種問題。對此,教師不能迴避這樣的客觀現象和問題,必須面對學生這樣的思想實際進行教學,要研究學生的實際狀況,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傾向,又要了解個別學生的思想問題,並善於區別這些問題產生的不同條件,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如高中二年級思想政治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師應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世界是怎樣產生的」、「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怎樣」、「人究竟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個人與社會是什麼關系」、「你的理想是什麼」等各種問題的各種想法,才能因勢利導,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 (四)備學生的能力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以「數學學科創新能力」為例,制定的目標是:低年級能夠按照教師講的內容、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維,隨學隨用數學概念解題,能想出與之有聯系的知識,掌握三步以內的思考過程。中年級能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進行思維創造,能夠聯想到新知識與學過知識的聯系和區別,有層次地思考問題,具有初步的思維創造方法。高年級能夠有理、有據、有層次地思考問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能多角度、靈活、敏捷地思考問題,聯想遷移能力較強。 中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這些能力狀況,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能夠理解、分析、歸納的內容,教師可少講,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自學機會,對學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問題便可多費些工夫講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五)備學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備課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部智力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發展服務,因此,作為教師要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與學生接觸中,了解、分析、記錄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問題,調整方法,制定相應措施。 例如,小學數學一年級文字應用題:小明昨天做了五道題,今天做了同樣多的題,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題?一年級學生對於「同樣多」不甚理解,教學時可以設計為請五名同學來唱歌,同時請五名同學來伴舞,然後引導學生編出應用題「老師請同學表演節目,五名同學唱歌,跳舞的同學與唱歌的同學同樣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充滿情趣的環節設計使同學們能夠順暢、清晰地掌握解題思路。 (六)備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發展的階段,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求知慾,但遇困難又易灰心喪氣,幼稚與成熟並存,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易受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對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強教育,嚴格要求。高中生身心發展趨於成熟,知識量增多,社會接觸面更廣,社會交往更頻繁,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促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加速,思維能力更加成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但由於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問題不準確不深刻,有時帶有片面性。教師要充分尊重他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心理疏導,多做細致的思想工作。 總之,好的課堂教學,既要聯系教學內容的實際,更要聯系學生實際,注重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G. 在備課活動中,教師要備學生的哪些方面
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備學生的知識基礎,備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生活關注點,備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等內容展開的。 (一) 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 學生原有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他進一步學習新的學科內容、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學生認知活動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對物理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系,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和有豐富物理內涵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物理 (二)備學生的知識基礎 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四)學生的能力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五)備學生的情感因素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六)備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 總之,好的課堂教學,既要聯系教學內容的實際,更要聯系學生實際,注重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H. 備課中如何備學生
課堂是老復師的教和學生的制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這項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興趣及愛好,盡量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走近他們的生活,經常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成績狀況及理解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在備課時便想好:這個稍易的問題要讓成績略差的XX同學回答;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到時讓XX同學總結一下……這樣讓每個同學都有份參與到你設計的課堂中,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能使整節課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中順利進行。
I. 在備課中有句俗話「吃透兩頭」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要求我們要實事求是
J. 在備課中如何體現梳理總結
在結束處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作簡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