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人知道顏紅英女老師教語文的這個人
只知道一個關於小學生的電視劇--<女王的教室>日劇
挺好看的
不過不知道有沒在CCTV2播
可能性不大(笑``)
⑵ 英語老師讓教語文,如何才能教好
如果你能勝任教語文並且不排斥,可以試著教語文,還有就是當班主回任的能力和野心自己有沒答有,這一點要考慮清楚。如果只喜歡教英語,並且在教英語方面能力比較強,就應該先教英語,等有了好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自然還會有好學校像你拋出橄欖枝。
不在編的老師跳槽應該不難,但在編的,除了上調,實際很難再換地方了。除了實在不合適,學校也不會很願意老師換科目教。
具體怎麼選擇在你自己。
⑶ 音樂老師教語文違反教師法嗎
如果是小學就沒問題,因為小學是通科。中學需要考取相應科的教師資格證。
⑷ 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李先權初中語文老師時常感嘆:「我們該教的都教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夠給力的了,可學生的語文成績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現在不知道怎麼教語文了。」作為一名教師能夠思考教學中的問題,本身是件好事,說明從一味踐行教學開始轉為反思自己的課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可能,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很多老師卻把一切原因歸咎於學生,說現在的學生基礎如何如何差,或者學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講的都是客觀原因,很少有老師從主觀上找原因,從自身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結,尋求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每次下鄉,我聽了不少的語文課,總的感覺,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表面化、淺層化、或者是從已知到已知的教學,學生沒有多大收獲,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還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沒有什麼提高,基本上是走過場,無實效可言,試想,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是淺顯的低層次的知識內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訓練,學生又怎麼能應對要求越來越高的考試呢?明年的中考,語文加20分,滿分是140分,閱讀題目的難度有可能還要加大,那麼我們平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不及時調整,其差距會越來越大,面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們語文老師不僅愧對學校,更愧對學生家長。總而言之,當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課堂教學可持續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課堂教學恰當的高度,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一、備課平面化備課是教師課前應有的准備,充分與否,科學與否,決定課堂教學的好壞,有好的備課必然有好的課堂教學,那麼有怎樣的備課就必然有怎樣的課堂教學面貌。目前,教師備課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由於語文老師對一個單元的話題關注不夠,對文本鑽研不深,對學情考慮不周,致使確定教學目標時,一是找不到課堂教學科學合理的邏輯起點,教學目標設立過低,這就決定了當堂的教學是在很淺的層面上徘徊,學生顯然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二是幾個教學目標點之間沒有梯度,都是在一個平面上,或一個層面上設立,導致課堂教學是平面化的教學,沒有層次感,比如:一堂課教了字音後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後又教詞語,雖然課堂教學設計的是字音、字形、詞語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但都是停留在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教學層面上,即字詞的教學;再如,有的語文教師站位稍微高一點,第一個目標設為通讀全文,了解全文內容,第二個目標設為理清全文線索,這兩個目標既沒有梯度,又沒有深度,課堂教學只是在理解的層面上稍微展開了一下,沒有上升到精讀課文,領會思想內涵,進而品讀課文,品味語言的精妙,因而鑒賞課文,欣賞寫作的高妙。其次,圍繞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時也是單一化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點到為止的教學,沒有廣度,更沒有深度;沒有重點、難點,更沒有核心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致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即使是在一個平面上反復進行,也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教學。因此,備課的平面化,必然會導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表面化、淺層化、碎片化,這是導致初中學生語文成績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活動形式化新課改推行以後的一段時間,大量的學生學習活動充斥著課堂,開始覺得很新鮮,因為沉悶已久的課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們聽到滿堂的掌聲、喝彩聲、笑聲、討論聲,或看到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教學局面時,頓覺這樣的語文課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充滿生氣的好課,贊不絕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實踐的一次次檢驗,或者經過一次次考試的直接檢驗,我們發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的語文成績沒有多大改觀,我們開始反思,漸漸明白這是作秀的課堂,表面的熱鬧掩蓋了課堂教學的本真,大量的學生學習活動附在課堂教學的表面,實質上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活動無序。凡課堂上開展比較大型的學生學習活動如戲劇表演、辯論賽、采訪等都需要老師精心組織,做到活動嚴謹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準,但需要嚴格的組織紀律,活動的散亂只能帶來教學活動的低效或無效,除了活躍班上的氣氛外,對本堂課的教學沒有多大的輔助作用,是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好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學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討文本、研究文本,開展有層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一個完整、深刻的體驗過程。 2.活動過多、過繁。好的課堂教學不以教學活動的多寡而論,要看實際需要。反觀我們的語文課堂,有些活動是多餘的,有些活動是重復的,活動不精簡,佔用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沖斷了教與學的鏈條,掩蓋了真實的教學過程,有時偏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在課堂教學的落實上大打折扣。 3.活動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課堂上的哪一種學習活動都要有與之相依存的支撐點,否則,再好的活動只是游離課堂教學內容之外的形式。教師設計或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時,首先應有明確的目的,其次要有與之相對應的學習任務,第三要有學習活動的組織要求,第四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要有積極性、靈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麼樣的學生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的操作中就會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選擇、組織活動的合理性應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進行到什麼階段,上什麼教學內容,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活動不是隨隨便便的。比如討論活動,不是遇到問題就討論,而是遇到有探究價值的一般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時,才宜於開展。再比如交流活動,其前提一定是學生獨立思考之後才進行,其對應的問題大多數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產生較為充分的個性認識,再在交流中發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認識,更多的是在同學的思想碰撞中產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發現,有更獨到的體會,從而組織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有意義,才有作用,才真正體現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的實際效果。三、教學邊緣化如果把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比作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堂,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只是帶領我們的學生在殿堂的圍牆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沒有找到殿堂的大門,沒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階,享受步入殿堂的輕松、愉快,觀光無限的美麗。所以我常說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圍式的教學,或者是邊緣化的教學,沒有觸及課堂教學的核心部位,問題的症結有四: 1.挖掘不夠。現在,語文課堂教學比較糟糕的是很多語文老師不分文體、不分單元、不分題材教現代文,偏離文本的教學價值太遠,一般教得比較淺近,大多數老師花大量時間「磨」字詞,美其名曰「夯實基礎」,剩餘一點時間再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顯得倉促無力,根本談不上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鑒賞課文。語文教師手頭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其次是結合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應該分幾課時完成本篇課文的教學任務。那麼教學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單元提示和課後的練習題,把握單元話題和搞清編者的意圖;第二道工序是深鑽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課文幾個相關聯的教學核心點;第三道工序是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文本要求,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第四道工序是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第五道工序確定教法和學法,課前准備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師無法把握一篇課文的教學命脈。 2.著力點不夠。即使我們的老師明確了應該教什麼和怎麼教兩個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又比較盲目,一種情況是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大講特講,教學用力沒有花在關鍵處;另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怎樣抓住教學的薄弱點和空白點趁熱打鐵,不知道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層層追問,窮追不舍,不知道發現學生的疑點和受阻點及時拓展,化難為易,化深為淺,很多語文教師一貫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課堂教學的節奏感不強,詳略不當。 3.針對性不強。教師不是以想方設法解決學生的問題為教學落點,而是一心一意把預設的教學內容講完,因而課堂上不充分暴露學生的學習問題,而是嚴格依照教學步驟展開教學,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述,最終的結果是內容教完了,而學生在課堂上遺留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長此以往,問題越積越多,學生一個個先後掉隊,後進生面越來越大,教學越教越差,教師越教越累。 4.落實不夠。課堂教學的落實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訓練外,還要留有10-15分鍾時間讓學生當堂訓練,精心設計與當堂教學內容相對應的練習題,做到教什麼練什麼,教練統一,同時設計練習要講究梯度、量度、強度、效度,讓學生對當堂所學的內容真正落實過關。這個教學環節,多年來恰恰被我們語文老師所忽略,即使有,也顯得比較隨意,往往就湯下面,套用書本上或基訓上的題,沒有精心設計,一是時間不夠;二是量度、強度、梯度不夠;三是教練不統一,因此,課堂教學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其實,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我只不過擇其我們完全通過自身努力能夠解決的幾個問題,引起我們高度關注,並加以改變,擺脫眼下的教學困境,不然,擺在我們學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條彎彎的河」,不知道怎樣渡過,教師茫然,學生痛然。如果考試題已經做過,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當然,需要你「更上一層樓」;
⑸ 高中語文老師教不好怎麼辦
在高中學習中,如果說數學英語是變數最大的兩門課程,那語文一定就是最穩定的一門課程了。凡事從兩個方面看待,語文成績的穩定既有好處,也有雞肋的地方。
因為如果你語文成績很好的話,那它經常都會幫到你,你基本上不需要擔心被語文拖後腿。但是如果你語文成績並不好,那你就要擔心了,除非你一直在不停的努力提示,不然,很遺憾的說,它會次次拖後腿!因為語文成績變數小,而且想要快速提升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不得不重點說一下這個但是,雖然說語文學習主要依靠積累,但是我們的高考試卷也是有規律的!針對這些不同的題型,我們可以採取不同方法各個擊破。當然對於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更多的起到了規范答題的作用。
對於成績比較差又想在高三短時間內提高的同學來說作用比較大,接下來我們就來「各個擊破」。可以說,高中語文學不好,一般問題都出在這「三大模塊」,附提高方法。
閱讀部分
小閱讀可能會涉及人文社科等等各個方面,這個方面大家想要做准備是很難的,只能說擴大自己的閱讀量。
文言文閱讀主要也在積累,這方面可以多背誦記憶,保證文學常識和字詞解釋,翻譯則需要靈活應對。大閱讀也是有套路的,對於哪種問題怎麼回答,回答哪些方面,在一輪復習中大家就能學到。
古詩文鑒賞部分
古詩文鑒賞要求大家基本理解詩詞意思,會運用方法分析,最好多用到一些分析術語(前提是使用正確)。古詩文一般會有兩個出題方向,有名詩人不出名的作品,或者不出名詩人的代表作。
一般來說,就文本內容來看後者會比較簡單。因為前者的作者我們了解,所以前者答題關鍵在於抓住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後者一般會簡單介紹一下作者,但還是應該認真讀詩詞,著重「詩眼」和抒情句。就某一句賞析時要正確運用分析術語,盡量讓自己的語言更美更貼切。
作文在試卷中佔了很大比例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審題立意,如果方向錯了,就好像驢頭對馬嘴,寫的再好也只會拿低分。但是說實話,完全背題也是基本不存在的情況。在讀題方面我們要下功夫,至少知道題目說的是什麼,這就是「審題」。確定自己怎麼寫,這就是「立意」。
高考是有規律可言的,語文學習雖然我們缺少很多積累的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僅有的時間,把時間用在最關鍵的地方,各個擊破。
⑹ 從研究教師怎麼教語文到研究學生怎麼學語文
提起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相信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會表示贊同,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像葉聖陶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然而,雖然我們的老師們認可了這一理念,但真的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卻依然是在教「課文」,教學目標主要指向課文思想內容的討論,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們能總結的最多也是課文的思想內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內容分析式的教學模式說再見,對於大部分的語文老師來說還是一件難事。因為我們語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課文,至於老師們究竟要教什麼,除了課後的生字詞之外,老師們真的是無從把握。《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著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匯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實際上,在這四類問題中,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許是當下老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關於這一方面,吳忠豪教授認為,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語文基礎知識:拼音、漢字、常用詞語、常用句子,標點符號,簡單的修辭,常用的文體等;(2)語文學習方法:理解詞語句子,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達順序,各種文體的閱讀,除了讀的方法,還有寫的方法和聽說的方法等;(3)學習習慣:預習,使用工具書,積累摘錄詞句,質疑提問,收集資料,細心觀察生活,收聽廣播電視,看書讀報等。當然語文課程內容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內容,好在現在每篇課文對人文教育內容規定非常明確,不需要我們進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吳忠豪教授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應有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美國的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也選擇了一個個前後對比的生動的案例,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知道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不能僅僅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能局限於教師對文本的主觀解讀,也不能只考慮年段的目標要求,而是要以學生為本,要嚴格按照兒童認識規律來確定,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但實際上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直接與老師們的個人水平有關,與老師們的備課深度有關,與老師們的教學態度有關。在當下的課堂上,老師們的教學還是在跟著感覺走,跟著教參走。如果連我們的教學參考書都無法准確地說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還能要求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個人的教學經驗中來確定出有效的教學目標呢?實際上,不只是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國培骨幹班的骨幹老師們也無法做到這一點,雖然每個案例我們都能看到老師們的改進、進步,但要知道的是,這可是在專家的直接指導下才有的改變,如果沒有了專家的指導,這些骨幹教師們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進步呢?答案可想而知。在書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教學案例,執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稱贊》一課。教師在按照常規思路寫好教學設計即將實施時,發現即將授課的班級已經上過這一課了。權衡再三,執教老師許曉玲決定仍上這一課,但是推翻原有教學設計,上了一節單純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具體到這節課,許老師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連續關系句群的內在規則,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在教學中,老師首先出示課文中的例句,幫助學生認識到例句中的兩句話句序不能調換。然後告訴學生「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後順序是不能顛倒的,這樣的一群句子我們把它叫做連續句群。」之後,老師出示一些課文以外的句子讓學生判斷哪些是連續句群,又讓學生進行排列句子順序的練習,最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寫句群。這一教學案例在國培班學員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贊成,有反對,有疑惑。反對者認為「把語文課上得像數學課一樣,太機械了,不符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指導專家唐懋龍則堅信「讓學生擁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是對學生最大的人文關懷」。究竟孰是孰非?難以下定論。但值得質疑的是:跟二年級學生教授「連續句群」這個概念是否合適。關於句群的概念應該說是比較復雜的,如果教師自身概念不清,會不會對學生產生一些誤導呢?此外,像這樣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如果把握不好訓練的度的話,很有可能會把學生拖入「題海」之中,讓語文學習變得寡然無味。這節課基本上脫離了課文教學,甚至可以說課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雖然從課堂實錄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但這樣一個特例不足以說明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存在的必要性,客觀地說,這種課型還有待檢驗。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也可以明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是何其難!試想,連我們全國的骨幹教師們都無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做到呢?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⑺ 怎樣教語文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即「寫什麼」「怎麼寫」。「語文味」具體表現在能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朗朗的讀書聲,應該有濃濃的情感體驗,應該有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學習方法的習得和學習習慣的自然滲透,應該有自然和諧的師生互動場景。
潛心閱讀,讀出「語文味」;品詞析句,詮釋「語文味」;扎扎實實,寫出「語文味」!
學語文的本質是學語言,學生走不進文本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是讀,是缺少了讀中的品味與體驗。學生能走進文本的最大秘訣是什麼?也是讀,是有了讀中的理解、品味與體驗。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指出:「任何一種語文能力的得來,都離不開讀。讀,它本身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每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略讀和瀏覽。」這就是說語文課既要「讀」又要「閱」,既要書聲琅琅,又須「靜思默想」。因為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浸染於語境之中,才能調動起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讀,才能越來越深地走進語言文字描繪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強化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讓學生直接面對課文,進入課文。即一開始就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書,一直讀到正確、流利、初知大意。其次,在精讀階段,教師可針對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設計一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把握重點段落、句子,抓住關鍵詞句讀進去,想開來,教師且當個「紅娘」,在學生內容理解不到位,情感體會不到位的地方,穿針引線」、「牽線搭橋,從而理解領悟全篇內容,達到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的效果。
⑻ 初中語文老師如何教好語文課
積極情感的氛圍的創造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教學中設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內部動力,通過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勵評價等誘因使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持久保持,從而取得語文學習的成功。語文老師必須具備與教學有關的文學修養和造詣。還應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品格能影響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人品質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一個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展成為朋友、夥伴,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才會保證教學和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
學習的快樂主要來自於學習動機的激發,即當學生需要學習時,學習才是快樂的。也就是說,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而課堂學習只有在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求時,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甚至會使學生對學習達到樂此不疲、忘我和以苦為樂的境界。學生的成就動機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前提條件,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是培養良好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關鍵。
濃厚的興趣是語文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會產生求知慾,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如果我們能把興趣培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自覺、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用教育的藝術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向語文學習領域,用興趣的火花去點燃智慧之火。
總之,語文教學工作既是傳道,授業,解惑,又富有樂趣.在教學中尊重、理解、寬容的對待學生,感化學生,滿懷信心的期待他們會取得進步,同時注重給予積極科學的評價,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導全體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⑼ 怎樣教好語文
語文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最重要學科,也是學習其他各門功課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學好語文課,具有很大的意義。
對於老師來說,教好語文也是其長期積累經驗,摸索教學方法的結果。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了解學生
老師在接手一個新班時,都應該仔細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看看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薄弱點,可以進行摸底考試,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
二、認真備課
老師一定要認真備課,因為只有備好課,才能為下一步的上課做好充分的准備。可以查閱資料,藉助工具書等,深入地鑽研教材。組織好每個教學環節的語言,對教學過程安排有序。
三、上課
要想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喜歡學,老師上好課是個關鍵。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課堂上,老師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一定還要調動好課堂氣氛,切忌平淡無奇。要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切忌填鴨式灌輸,學習效果才能明顯。
四、輔導
老師做好語文課的輔導,也是教好語文課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學生還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點,及時歸納總結,鞏固訓練,以達到培優補差的目的。
五、要求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平時一定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多讀經典詩文,多寫讀書筆記、日記、周記、讀後感等,並做到督促檢查學生。對於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對於落後的同學,加以鼓勵促進。同時,老師要抽出一些時間,定時在班級內舉行小型的演講比賽、故事會、經典詩文誦讀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