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教師如何備好課,並結合自己備課的經歷,在分析自己備課的優點和不足的同時,談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教育格局的不斷調整,青年教師在學校的比例增大,課堂教學改革已從「單兵」作業發展到集體合作,於是「集體備課」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教學前沿的一個時尚用語。許多學校把「集體備課」寫進文件,作出具體要求,有計劃、有過程、有檢查,應該說集體備課是落實的、有效的,對教師的成長和個人資源的整合有著前所未有的促進,這樣的備課形式,鍛煉了一大批年輕教師,集體備課給了他們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中老年教師也在集體合作中吸納新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把生動的傳統教學經歷補充到了備課集體之中。
但是,我們也看到,一部分學校的集體備課只是徒具了一個形式,追逐了一時的熱鬧,同以前的單獨備課相比,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一、集體備課的現狀
時下,有些學校的集體備課流於形式,不僅抹煞了教師的教學個性,浪費了人力資源,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阻礙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
一是一人擔綱,眾人偷閑。學期初備課組將所任教的任務分成若干段落,或分配或抽簽,責任上肩,任務到人,從形式上看是不錯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人照搬了教案,有人下載網上教案,很少有個人獨立的思考與創意,僅僅只是當了一回「搬運工」,東挪西移,完成任務了差事,教師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
二是缺少環節,隨聲附和。教案擬定後,應該說,備課組有一個討論會,徵求意見,修改完善,組內成員針對教案提出個人的獨特見解,幫助擬定者精益求精,從而形成集體的智慧。但是,這個關鍵環節要麼忽略過去,要麼無關痛癢,沒有從實質上整合集體的力量。使初步方案一躍而為既定方案,其結果是,教學課堂中,雖然班情各不相同,需要及時針對性地調整,但仍然千篇一律,缺乏創造性地運用。
三是反思乏力,停留於口述心記。授課結束,教師幾乎無一例外地有各種心得體會,一道例題,學生提出了創見性的解法,一次實驗,師生有了新的發現。本可以在教學方案中預見的,卻因討論草率而未涉及。教後備課組又沒及時組織總結,形成記錄,即使當時感慨萬端,也因停留於口述心記而作用不大,時間一長,便模糊不清,更不說下一次吸取教訓了。
二、集體備課的內涵
集體備課是指在課程改革的前提下,新的理念下,面對新的內容,新的資訊和新的教育對象而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的集思廣益的一種群體性智慧整合與發揮的教學研究活動。它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既要秉承傳統的優秀成果,保持先進的適合校情班情的做法,又要向課程改革,力爭與發達國家的教育接軌,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
採用集體備課的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增進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團結與合作,有利於形成強有力的戰斗集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潛力,把個人的教育實踐智慧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合於集體合作之中。
首先,集體備課應有一個總體計劃。一般地說,集體備課在備課組內先由組長執筆,擬定學期總備課計劃,然後交由小組全體成員討論,集中大家的意見,修訂完善。計劃核心要素當是各校學生的認知結構程度、心理年齡特徵、區域信息常量、社會文化底蘊以及學校的層次定位等等。有了這樣周詳的考慮,其備課組的總計劃才是可能的,也才具有一致的明確方向。
其次,集體備課要分步組織實施。備課組長根椐總規劃,將各單元、各章節教學任務分配到人,組長要指導教師精心研讀教材、深入了解學生。洞察教改前沿動態,借鑒他人的典型課例和優質課教學經驗,從而形成富有創見而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設計要緊緊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把「人」的因素放在顯著位置,徹底摒棄過去「目中無人」,只有教材教參的傳統觀念。方案初定後,應交由小組全體成員充分討論,吸納他人的正確意見,形成集體結晶。
最後,集體備課要注重反饋,深入反思。我們常常在教完一個章節、一篇課文後,總有新的發現,或是對教材的新領悟,或是師生在課堂上的新解法,有時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參訛誤,這些都是十分難得的體會,而且一節課的內容,教師與教師收集的體會又各有不同,這就需要有一個交流平台,形成共識。備課組長遇到這種情況,要打破常規的備課組會議,趁熱打鐵,及時組織教師進行總結,形成文字。個人的感情可以在集體中得到肯定或是否定,解題的妙招可以推薦給他人,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引起預見性的關注。備課組長還可指導相關教師把有價值的問題寫成教學案例甚至學術論文。
總之,集體備課應做到:「計劃周詳 ----環節落實----反思及時」。唯其如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備課。
三、集體備課的作用
1、集體備課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一個教師的成長成熟,總是與集體的關懷培養分不開的。過去,我們也生活在集體中,但卻是一種自發行為,缺少歸宿感,享受不到集體備課的成就感。即便有些教師出類拔萃,也幾乎是全靠個人的艱難進取,這樣的經歷至少延緩了教師的成熟期。
集體備課只是學校集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卻是教師參與最多、熏陶最多,也是直接關繫到教師業務能力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集體備課無論是對中老年教師,還是青年教師,都是迅速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個備課組,總是千姿萬態的。有的人才情橫溢,有的人活力四射,有的人待人寬厚,有的人思想敏銳。人格魅力強的,教學業務精的,業余愛好廣的,齊聚一堂,置身其中,他人的優點長處,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人、熏陶著人、教育著人。同事間的交流坦誠真摯,教學上的研究各抒已見,互相關心,互為補充,個人的素養從思想政治、心理成長到業務能力都在短時期內得到大幅提升。
2、集體備課有利於備課組的成熟
備課組作為學校教研活動開展的基本單位,也有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尤其應關注備課組自身的建設。由於備課組具有臨時性特點,組內成員素質參差不齊,活動開展既要整齊一致,也要因人而異。
備課組的建設首先要立足於對每一個成員的培養,把鍛煉機會呈現在教師面前,讓教師通過聽課、上課、評課、說課、看課 (包括光碟)、讀課(雜志上的課堂實錄)等一系列活動,逐漸成長為行家裡手,甚至成為校內專家或是在市縣具有一定影響的人。備課組的責任就在培養教師,促進其專業發展的同時建設自己。
其次,一個好的備課組,要有一兩個靈魂人物。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使全組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集體至上,團結至上的建組理念。
3、集體備課有利於科研興校
綜觀科研成就顯著,教學質量名列前茅的學校,幾乎一致認為集體備課功不可沒,即使是有特級教師的學校,他也是工作在集體備課中而又帶動著集體備課的蓬勃發展。
對一所學校而言,集體備課是集團作戰,整合了各方面資源,加強了學校領導的力度,好的集體備課組織,學校的教師一定是空前團結的。
集體備課可以較好地促進課題研究。我校「校園虛擬網的開發與應用」就是這樣一個課題,不僅解決了管理、教學及後勤保障信息的暢通。也從理論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學校在這方面就全市而言,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集體備課與備課集體是有區別的一對范疇,前述的現象分析及內涵與作用,已較充分地闡明了什麼是集體備課,而備課集體則是高度和諧的集體備課形式,它是建立在集體備課基礎之上的,有著自覺意識和行為的研究共同體,獻計獻策,共同發展成為備課組成員的一致追求。
同時,備課集體的外延相對集體備課要寬泛的多,它不僅是指同學科年級內備課組的活動,也可跨越年級界限,有著較強的凝聚力。下面就備課集體的形成、發展和影響作一個簡要的論述。
一、備課集體的形成
備課集體是在備課組的集體備課過程中,通過備課組的一系列教研活動的鍛煉後,形成的一個由小到大,由核心成員到大眾趨向的一個團隊。
一般來說,備課集體是一種自覺行為,以備課組長或是某一核心人物為中軸的改變教育觀念,樂於集體奉獻,敢於發表創見的一群人,備課集體與集體備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基於學校行政的需要而構建的一級業務組織,而前者則是一群志同道合又善於研究,敢於研究的群體。後者有一定的約束及指導關系,而前者則是以志趣、理想為凝聚點的。後者著眼點在於更現實、更直接地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前者則更多地關注教育動態,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力圖構建理想的教育人生,備課不僅僅是適用於課堂,更主要的是帶著研究的眼光看教育。
比較之下,備課集體既密切相關集體備課,又跳出集體備課之外。我們知道,當一個教師的職業追求一旦走向專業化的發展之路時,甚至可以跨越學校進行研究,可以文理兼容,這就是教育的境界。
如果一所學校,有那麼一個研究群體存在,那麼,它一定不僅是實現了集體備課,更主要的是崇尚著、融合到備課集體中。
二、備課集體的發展
備課集體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所學校的發展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文化的積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隨著學校歷史的增長,文化積淀自然增厚,但是,時間不等人,時代呼喚名師,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就需要學校出台相應鼓勵措施,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在政策上、經費上保證備課集體的發展之需。
一方面加快備課組的建設,使其更多的人才迅速成長,另一方面擴大教研組的視野,積極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借他山之石,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素養的提高。
三、備課集體的深遠影響
備課集體一旦在一所學校形成,這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一定是突飛猛進,因為備課組聚集了一批教學能手,教改精英,甚至課程改革的專家型人物。
這樣的師資隊伍,學生是信服的,社會是認可的,家長是放心的。備課集體代表著一所學校的教學水平、教育能力乃至學術水平,不論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學生中的影響,還是教師在教學中達成的藝術,都會得到社會的好評。
學校擁有了這樣的教師隊伍,自然地聲譽遐邇,而學校與名師也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表裡的。名師越多、備課集體影響越大、學校形象越好,反之,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也帶動著名師的深造發展,使備課集體的內涵更加豐富。
總之,集體備課與備課集體有著質的區別,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我們崇尚備課集體的形成並迅速成長,同時,也希望集體備課更加完善,更能培養人,特別是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B. 2019教師招聘考試中如何快速備課
一、考情分析
近年最常見的筆試出顆結構為公共失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教盲學與心理學及其他綜合知識)」學科專業知識。40%公共知識+60%學科知識(中職筆試一般不涉及到學科考試)。
1.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教育理論知識。
2.學科專業知識+教有理論知識。
3.教育綜合知識(教育基礎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主要考核應試者對從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識和領域是否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考核理解性和享握性,對所涉及的領域或者問題能夠清楚地知道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以及是否具備能夠根據所學理論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的能力。這部分的內容包含了很多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方面的知識。
專業知識即應試者所報學科的學科知識。一般來說,試卷包含兩部分內容,一部分考核學科基礎知識,另外一部分考核教學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主要對基本專業知識、知識技能運用、本學科課程教案編寫進行考核。
二、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工具
1.備考用書
有許多版本,推薦用山香,知識點比較全面,建議大家買便利書簽,可以貼的那種,方便復習的時候查找章節和做筆記。備考用書配合歷年真題。
2.備考APP
這類軟體很多,輸入「教師」或者「教師招聘」估計就能找到了。
3.筆記
我不太建議大家做一個筆記本,我覺得可以把補充的知識直接寫在書上的小角落裡,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可以在背書時方便翻閱。
4.QQ群
可以加一些考教招的交流群,裡面往往有一些干貨,更重要的是,看著對手每天六點起床打卡,你還敢賴床嗎?
三、學習技巧
1、選擇更適合學習的環境,可以去圖書館或山香自修室。
2、看書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克服浮躁。書上的每一句話細細琢磨,找准關鍵詞。
3、合理安排教育綜合與公共基礎知識的學習時間,合理安排看書和做題的時間。
4、學習完一章節,就要做配套練習,練習可以檢查你的掌握程度以及鞏固所學。
5、重視錯題,反復訓練。
6.利用一些記憶技巧,比如可以編口訣歌訣、首字連詞法、諧音法等。總之,多開發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7.分階段進行,我建議分三個階段看完書本,第一階段了解,第二階段理解,第三階段取其精華。
四、備考心態
備考與考試時候的心態也重要。
五、要不要報班?
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報班的一個好處就是老師會幫你整理好框架,更利於系統復習,一些理解性知識,有了老師的點撥,更易懂。
C. 有效備課,我們應該關注哪些問題(一)
認真備課是每個教師的必修之課,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初踏教壇的新教師都概莫能外。因為教材不可能永恆不變,即使是相對穩定的教材也不可能沒有局部的變化,並且人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對教材的把握也是沒有窮盡的。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構建和諧的課堂。我們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學習需要的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需要的分析是教學設計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學什麼——學習內容的分析,我們在備課時要大膽處理教材(處理教科書中的一些脫離生活的例題),用學生身邊的問題或者學生熟悉的情境做例子,把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給學生提供開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強的,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怎麼學——學生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當學習內容完全針對學生的特徵,學生又完成了這些學習任務,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為此我們就應該對學生起點能力進行分析的,設計教學時從學習的現實起點出發;另外我們還要對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最後我們還要對學生可能出現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要盡可能地考慮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出相應的對策,在輕松駕馭課堂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的設計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都要有一個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如何設計教學目標呢?首先目標要准確,我們制定目標時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另外我們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允許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選擇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解決問題;目標的確立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其次目標要具體,我們確立一節課的目標不要太籠統,應該堅持「行為性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三者並重、有機融合、相互滲透。第三目標的可行性,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符合課標的要求,切合學生實際。第四是目標的可測性,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是對學生通過學習後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要求,應該是可觀察和測量的。
D. 怎樣備課
E. 教師怎樣備課,聽課,評課
怎樣備課、聽課、評課
備課的重心是教材教師備課,首先要認真分析、研讀教材,在正確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數學特級教師林俊老師從教20餘年來,充分認識到,研讀教材應該是教師備課的核心環節。
教師備課,首先要認真分析、研讀教材,在正確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因此,鑽研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核心環節。
理清脈絡
用好教材資源
整體研讀,抓住聯系
整體研讀,主要是指鑽研單元教材。一個單元的內容通常包括許多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由簡單到復雜、由此及彼有層次地安排,以便學生逐步認識、積累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如果能了解一個單元的整體結構,把握知識發展的線索,從中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便可以依據單元內容的結構,引導學生以已有知識為基礎,探索和認識新內容。
從整體上認真分析一個單元的教材,能使我們理清教材內容的來龍去脈和縱橫聯系,正確地確定單元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課時分析,突出重點
從數學發展史來看,人類對數學的認識,存在著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例如:由數字表示數發展到字母表示數,從研究數的計算發展到研究運算定律,也都是質變。這些質變,在教材中就是重點。
所以,數學知識中的飛躍,學生認識上的轉折,也就是教材的重點。同時教材的重點,也是「雙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分析教材時,必須明確教材的重點,教學時必須突出重點,以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對於教學重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可設計多種策略,做到重點之處細細描繪,其餘部分一筆帶過。
化靜為動
激活教材資源
教學時,如果照本宣科,不利於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不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教師激活教材資源,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把靜止的畫面變為動態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麗」變為學生「火熱的思考」,使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引發學生產生數學問題和主動建構知識。
我們採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藉助媒介,化靜為動;二是設置障礙,化靜為動;三是延時介入,化靜為動。效果非常不錯。
聯系實際
活用教材資源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必須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活」用教材。
結合學生實際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數學教材進行加工。選擇具有現實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結合本校實際
各個學校教學設施的不同,學生學習條件的不同,學生所處的環境差異,造成了學生認識的差異,接受事物能力的差異,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全部照搬教材。而要根據本地的教學條件及學生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教學資源改造現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合理重組
優化教材資源
教材雖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時,也可針對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靈活地處理,大膽地改造,從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維難度,增加教學密度,提升教學效度,使教學資源更加優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課時內重組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材中有的內容的編排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理發展特點,有時可能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水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嘗試對教材做「手術」,進行重新「洗牌」,以利於教學。
單元內調整
如教學「小數乘法」,揭示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後,直接跳至「小數乘小數」的教學,爾後讓學生自己研究「小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的演算法。這樣重組教材,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原來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時給學生留下的「小數點對齊」的錯覺,克服了小數加減法帶來的負遷移。
單元間整合
分數乘除法應用題與百分數三種應用題,在意義上及算理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不同。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們合二為一,實現單元之間的內容整合。
適度開發
創生教材資源
由於地域的差別,民族文化的差異,學生背景的不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因此,在使用教材上,要求教師不僅要用好、用實,而且要用活、用新。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顯現思維的層次性、題材內容的時代性、活動過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空間的開放性。
一位教師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以敏銳的數學眼光,及時地抓住北京「申奧成功」不久的有利時機,把「申奧成功」這個剛剛發生的學生熟悉的題材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並且題材的處理也非常得當。這樣,將本來很枯燥的百分數應用題的題材生活化,使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增加學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了數學的魅力。
總之,教學中我們既要基於教材,鑽研教材,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於教材,受教材的過度束縛。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活用教材,創生教材,靈活、創意地使用教材,實現教材的再創造與二次開發。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怎樣聽課評課2007-10-19 下午 10:47:00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看似平常,並不平常的課堂教學,蘊含著眾多的教學規律。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出,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又在課堂教學中運行。它以何種形式來組合,又以何種形式來優化就可能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怎樣來認識課堂教學規律和抓好課堂教學質量呢?聽課評課是一種行之有效地研究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怎樣去聽課,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
俗話說,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習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准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麼,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准備怎樣教法,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准備,匆忙走進教室,懵里懵懂地聽,不理解教者的教學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獲。
教師去參加教研活動聽公開課也要做准備。由於大多數教師平時埋頭教學工作,對某些教學理論,學術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聽較高一點的公開課會有一些不適應。這就需要在參加教研活動之前,千方百計去了解與鑽研一下與之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溫自己所積累的資料。這樣能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這樣去聽公開課就會收獲更大一些。
(二)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視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聽課者的目的,可以適當有所側重,一般說來,對熟悉的教師,由於對其班級情況有所了解,可著重就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著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俗話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應進行反復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作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一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
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准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
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課外的功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思考對自己也會有很大幫助。
二、教師如何評課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目標是人做事的內在動因,目標越具體明確,做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首先,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做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看教學思路設計
作要有思路,寫文章要有思路,上課同樣要有思路,這就是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
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
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
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喲效果。
我們平時看課看到有些老師課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等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析。
(二)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1.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松後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鬆散,後面時間少, 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後松現象(前面時間短,教學密度大,後面時間多,內容鬆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2 .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3.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大少現象。
4.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看優中差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差等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5.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評析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評課的又一重要內容。什麼是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的單一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一)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二)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三)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四)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呼喚現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還要看教師適時、適當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當前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還存在「四個一」現象,這應該在聽課評課中得到解決。這「四個一」是:1,一講到底滿堂灌。不給學生自讀、討論、思考交流時間,教師「講」「灌」包打天下。2.一練到底,滿堂練。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備課找題單,上課甩題單,講解對答案,怪不得學生說: 「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滿堂練。』』3.一看到底,滿堂看。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沒有反饋。名為「自學式」, 實為「自由式」。4. 一問到底,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滿堂灌』』變成了 「滿堂問」,而提的問題,缺少精心設計,提問走形式。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機等熟練程度。
六、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說:「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經濟工作要講效益,課堂教學也要講效果。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鍾,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藉助於測試手段。即當上完課,評課者出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做以測試,而後通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綜合分析還包括從教師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等。整體評析法的具體操作,不一定一開始就從七個方面逐一分析評價,而要對所聽的課先理出個頭緒來。怎樣理:第一步,從整體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課的教學過程是怎麼安排的,有幾個大的教學步驟。第二步,由整體到部分,逐步分析各個教學步驟,要分別理出上面的七個內容。第三步,從部分到整體,將各個教學步驟理出的內容匯總起來。然後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全課的角度逐個分析評價。
F. 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們都是要提前備課的,能否介紹自己在備課時所遵循的一般過程,說說都要做哪些分析
當然要備課了,你先看看課本的內容,再找下文中的可能所在問題,學生可能不理解的,根據內容設計練習等等。如果你是新手,可以參考一下教材
G. 教師在備課時怎樣解讀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部分教學專家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時間內對教學思想和課程標準的詮釋,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 。教材也是課程標准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學生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和依據 。 解讀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必備環節。解讀教材不僅要了解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和呈現方式變革的含義,還要了解教材創作的深層邏輯。教材與普通文本的不同在於它是要讓外在於學生的人類知識、智慧與學生的經驗與智慧相融。教師一方面要會認同教材所闡述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同構;另一方面教師又必定要根據自己的風格,根據自己對學生的預計對教材進行還原、解讀,重新建構,實現異構,產生超出預期的增值效應。 教材被就賦予了兩種意圖:一是作者意圖(文章本身的主旨);二是編者意圖(往往代表時代)。這二者有時一致,有時不同,往往是編者意圖更切合教育,因此,教師既要明白作者的意圖,更要明白編者的意圖。要學會把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內化為教師自己的教學思想,外化為課堂教學行為。 教師備課時要通讀教材,要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要理解編者的意圖,理清編者的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特點。首先要從整體上認識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每個部分的地位與作用,明確每一章節的編排意圖。要學會從教材內容中去把握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學重點是針對教材而言的,是構成每個教學階段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教學難點是針對學生主體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較抽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學習內容。教學關鍵是指教材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某一部分知識或需要解決的某一類問題的突破口,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中介與橋梁。 教材是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盡管它在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但它在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候,要避免只停留在對教材文本表面的結論和表述的理解上,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價值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潛入知識的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中去。比如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在備課時,要能讀透文本,要能與作者一起思考,要能理解作者的思路,要能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維過程。再如在數學學科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能把握好教材中省略了的思維過程,要能立足於教材,要會展開教材。 備教材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脫離了教材的教學活動不能稱其為教學活動,只能是師生之間無目的的人際交往。不能准確把握教材內容的教學活動,也會導致教學內容科學性思想性的偏差。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准確地解讀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H. 在備課中如何分析學生
教師在上課前要備學生,在上課中要備學生,在作業後要備學生,就連考試後檢考試情況也在備學生。所以,教師備學生是無時無刻不在的。這也是一項艱苦的、細致的、長期的工作。 學習基礎、男女差異是備學生的一些注意事項。男生喜歡邏輯性的議論文,女生喜歡文學性的記敘文。這就有男女生聽課的差異,教師在備課時就應有針對男女生的兩種方案。興趣、態度、認知差異等等都要分析。 用心關注學生課堂的表現,這很重要,這是分析學生的很重要的途徑。語文老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可以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上不同層次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的程度,也需要教師作出很大的付出。且能夠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年齡階段提出不同的目標,這是不容易的,也體現了教師的水平。分析學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累。引導學生去做一些課前准備。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分析學生,對於我們上好課有很好作用。學情分析要寫的話是不是太多了,這有時間嗎?對了,其實,學情的分析是作為教師備課時的一種意識,並不在於真的要寫多少,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在備課要想到:我們的學生各方面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和階段,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知識基礎,什麼的學習習慣,什麼樣的活動方式等等,如果真的要寫的話,光這個學情分析就夠累一陣子的了。
I. 小學語文教師備課時對課文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
J. 新課程下從哪些方面總體評析說課
說課
說課的內涵——就是教師以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領導或教學研究人員,主要用口頭語言和有關的輔助手段闡述某一學科課程或某一具體課題的教學設計(或教學得失),並與聽者一起就課程目標的達成、教學流程安排、重點難點的把握及教學效果與質量的評價等方面進行預測或反思,共同研討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的教學研究過程。
說課,是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的一個基礎環節,也是貫穿於整個教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常規性內容。在聽課、評課等教研中,說課也是一種主要的研討形式和表現手段。
一、說課的類型
1、課前說課——預測性和預設性說課
課前說課,就是教師在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寫意圖、分析教學資源、初步完成教學設計基礎上的一種說課形式,是教師個體深層次備課後的一種教學預演活動。從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來看,通過課前說課活動,可以藉助集體的智慧來預測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最終達到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的目的,因而,課前說課也是一次預測性和預設性說課活動。
2、課後說課——反思性和驗證性說課
課後說課,就是教師按照既定的教學設計進行上課,並在上課後向所有聽課教師或教學研究人員闡述自己教學得失的一種說課形式,是建立在教師個體教學活動基礎止的一種集體反思與研討活動。正是在這種集體的反思與研討中,使說課者個體和參與研討的其他教師對教學的成敗得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為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提供了可能,因而,課後說課也可被認為是一種反思性和驗證性說課活動。
3、評比型說課
評比型說課,就是把說課作為教師教學業務評比的內容或一個項目,對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的能力、理解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實際水平、教學流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客觀公正評判的活動方式。它既是發現和遴選優秀教師和一種評比方法,也是以此帶動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它既可以是課前說課(或預測性說課)方式,也可以是課後說課(或反思型說課)方式
二、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系
1、說課與備課的關系
(1)相同點
無論是備課還是說課,其目的都是為上課服務,都屬於課前的一種准備工作。從涉及的內容來看,由於說課是一種深層次備課後的展示活動,所以在主要內容方面應該是一致的;從活動過程看,兩者都需要教師花費一定時間來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及學情,並結合有關教學理論,選擇並確定合適的教學方式,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流程。
(2)不同點
①內涵不同。一般來說備課是教師個體獨立進行的一種靜態的教學研究行為,而說課是教師集體共同開展的一種動態的教學研究活動。在對教學問題的研究與反思方面,說課顯然要比備課更深入、透徹、細致。
②對象不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一般獨立進行教學設計,不直接面對學生或教師,而說課是說課者直接面對其他教師,說明自己備課及備課的依據。
③目的不同。備課是為了能上課,為了能正常、規范、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不斷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的。而說課是為了幫助教師學會反思,改進和優化備課,它以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最終目的。
④要求不同。備課強調教學活動安排的科學、合理和全面,其中,能為上課提供可操作性強、條理清晰的教學流程是備課的關鍵內容,因此,備課一般只需要寫出教什麼、怎樣教就可以了,而無需說明為什麼要這樣教。而說課就不一樣,教師不僅要說出教什麼、怎樣教,不要從理論角度闡述為什麼這樣教。
2、說課與上課的關系
說課與上課有很多共同之處。如,在課前說課中,所展示的教學流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媒體等,其實都會在上課時得到充分的體現,又如,在課後說課中說課者進行反思活動時所涉及的內容,則更多的是上課時師生活動的再現。然而,說課、上課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活動過程,它們存在著一定的本質區別。
(1)要求不同
上課主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而說課不僅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還要解答「為什麼這樣教」。
(2)對象不同
教師上課的,對象是學生,而教師說課的對象是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同行和領導。由於對象不同,因此說課比上課更具有靈活性,它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受教學進度影響,還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說課也不受教材、年級、人數的限制,大可到區域、學校、小可到教研組、備課組。
可見,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集體教學研究活動,對於備課而言,它是一種教學改進和優化活動;對於上課而言,它是一種更為縝密的科學准備過程。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課也是對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研究過程的一種折射。
三、說課中應注意的問題
1、處理好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標准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具有法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在說課前應認真學習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課程標准等把它作為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教材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教師說課就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理解教材、駕馭教材並超越教材。因此,說課教師應在系統掌握教材內容的前提下,牢牢把握課程標准和教材的關系,把課程標准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反復揣摩編者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課說好、說活。
2、處理好說課和備課的區別,說課不能照教案說
備課是教師在吃透教材、掌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精心寫出教案。教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連貫而清晰的教學流程,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方法,有板書設計和目標測試題等。說課是教師在總體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說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個環節具體操作的想法和步驟,以及這些想法和採用這些步驟的理論依據。簡單的說,說課主要回答自己為什麼這樣備課的問題。因此,說課教師不能按照自己寫好的教案詳細講解教學過程。
3、處理好說課與上課的區別,說課不能視聽課對象為學生
上課是教師在特定的環境中,依據自己所編制的教案,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上課有鮮活的教學主體對象,有動態生成的師生活動,有嚴密的教學程序和系統的操作流程,是一種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說課則不同,這是由說課教師給特殊聽眾(領導、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唱「獨角戲」,是教師「唱」給教師聽,它側重於理性的闡述,因而它帶有研究教學方法、促進教師成長的性質,也可以說,它是集體備課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說課與上課的性質根本不同的,在某種程度上說,說課回答了自己怎樣上好這堂課的問題。
四、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1、剖析教材
(1)說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2)說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及確定重、難點的依據是什麼
2、課時安排
(二)說目標
三維目標的統一
(三)說學情
學情,就是包括學生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學習方法及已有知識和經驗等在內的總和,它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
1、已有知識和經驗
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出來,把打算如何利用這些知識與經驗說清楚,有利於實現學生「舊知」向「新知」的遷移,解決教師「怎樣教」的問題
2、學習方法和技巧
所謂學習方法,其實就是掌握知識的知識,它具有傳遞性、交互性和特點。
說學習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說出學生從已有學習方法向新的學習方法轉化的切口或途徑,說出學習新知識時應重點關注的方法,有助於解決「怎樣學」的問題
四、說教法
說教法,就是根據本課題內容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業情況,說出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論依據。
教法與學法是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開展學習的兩種不同活動的反映,它們既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說教法與學法,實際就是要解決教師「教」如何為學生「學」服務的問題。
五、說教學程序
所所謂教學程序,就是指教學活動和系統展開,它表現為教學活動推移的時間序列。通俗地講,就是教學活動是如何發起的,又是如何展開的,最終又是如何結束的。
說教學程序是說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才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教學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程序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和藝術。
1、教具學具准備
2、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就是對教學流程主要環節的概括。說設計思路,有助於聽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說課者關於教學活動的整體安排。
3、教學流程
說教學流程,就是圍繞教學設計思路,說具體的教與學活動安排及這樣安排的理論依據。在說教與學的內容時,不能照搬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詳細講解,而要力爭做到詳略得當,重點內容重點說,難點內容突破詳細說,理論依據(包括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簡單說。只要讓聽者知道「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就行。
4、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視具體說課的要求而定。一般地,若是教學研究活動中的說課,這一環節可以省略;但若作為業務評比,則可在說課的過程中直接在黑板上演示就行。
評課
一、傳統聽課評課中存在的問題
1、重「師」輕「生」
傳統的聽課評課是以教師的教學行為為聽評中心,如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確,教法運用是否靈活,語言表達是否流暢,教態是否自然,板書是否規范等等,都是從教師課堂表現的角度進行評價,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則很少顧及。即使對學生主體有所關注,也只是將其作為對教師行為的「點綴」。
2、重「教」輕「學」
在聽課評課中,考慮最多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恰當,各種教學方法是否能靈活自如地運用,而對教師有沒有指導學生采有用適宜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效果如何則關注不夠。
3、重「知」輕「能」
傳統聽課評課中,很關注教學內容,其中絕大多數是關於知識傳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識的講解符合科學性、思想性原則,教學內容、容量恰當等,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的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沒有具體的要求。
(四)重「靜」輕「動」
傳統的聽課評課,側重於靜態的教學要素,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而對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學生的參與、討論、實驗,以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學生的成功體驗等涉及得很少。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評課
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促進教師成長;三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呈現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為參考,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高低。
1、評價一課堂主要看以下四個方面
(1)本節課「教什麼?」 (教學目標)
(2)教師准備「怎麼教?」(教學策略)
(3)課堂上學生是「怎麼學的?」(學習方式)
(4)教學目標是否已達成?(教學效果 )
2、一堂好課的標准
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效果好評價最終定位於三個學習目標的達成:
知識目標——學會了嗎?
能力目標——會學了嗎?
情感目標——學得有有情趣嗎?
3、讓教師明白課堂教學評價的具體標准
盡管教學預案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做了充分的考慮,但事先的設計同實施之間總會產生一定的落差。因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一堂課結束之後,常常會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處,同時,也會有一些意外閃光之點。及時把這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別人)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監控能力,「點擊」對象既可以是自己上的課,也可以是聽了別人的課後的感想。這些寶貴經驗,對自己、對他人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1、點擊「成功點」。一堂課上下來,總會有些地方上得比較順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學共鳴。課後及時把這些成功點記錄下來,然後進行「點擊」:為什麼這些地方會取得成功?它體現了哪些新理念?具體可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思考:①教學目標是怎樣得到有效落實的?②如何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的?③因為採取了什麼手段而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④哪幾個教學環節效率最高?為什麼?⑤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調控課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
如巧妙的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引起學生高度思維的課堂提問;合理優美的板書設計;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改進後現象更明顯的演示實驗;可以替代的實驗材料,實例分析;實驗材料的來源和時間等。這樣的點評,不僅為以後教學、教研提供參考,而且也為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基礎。
2、點擊「失誤點」。盡管教師在備課時力求准確完善,但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生生的人,因而,教學中會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這決定了教師難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課,教學過程難免有疏漏之處。當教學出現失誤時,課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點擊」:①學習目標是否脫離學生實際基礎?②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妥當?③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是否准確?④教法與學法的選用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⑤學生為什麼會缺乏興趣或啟而不發?⑥實際教學是否死扣教案,缺乏靈活性……對以上問題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去尋找原因,採取對策。
如教學安排不妥、重難點處理不當;解題方法欠佳;時間安排不合理;演示實驗的失敗;由於主客觀原因對學生積極性調動欠缺、甚至挫傷等。對這些問題進行評價並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查找原因,總結經驗,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和糾偏。
3、點擊「創意點」。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行為和思維的發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師有時會靈機一動,突破原先教學預案的框框,產生一些有益於教學的靈感。此時及時調整教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激勵、啟發下,產生一些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對這些師生之間的智慧閃光點,課後要及時地把它們捕捉下來,這些都是教學研究的鮮活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刻反思,尋找隱含在背後的理論依據,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獲得規律性認識。
4、點擊「後續點」。大量實踐證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課前,而在課後。教師教完一堂課,對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反思,獲得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根據這些體會和學生反饋的信息,尋找到實際教學與備課設想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對原先教學設計進一步修改完善,可以為以後再教該內容提供實踐上的保障。同時,這也為後續課時教學預案的設計提供了經驗借鑒。經過這樣多次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後續教學的失誤之處會越來越少,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會逐漸走上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