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備課應注意哪些環節
做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我踏上這方寸講台已有兩個月了,對教學工作有一定的感想。教學不是僅指備了一節課,按教案上課就完事了,而是要充分的做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尤其是備課環節,而現在的備課不單指傳統的備教材、教法,還要考慮學生會在哪些方面出現疑問,把自己降低到學生的水平上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備問題。這兩方面極其重要,可以說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石,就這兩方面談談我的對它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的幾點: 一、 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這樣既可以使舊知識成為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台階,教師不再一些學生掌握的知識上重復嘮叨,又可以便於教師分層教學。上第一節課時,我通過一些初中的知識去考察各班的生物基礎,發現一些班好點,一些班弱點,針對各個班的具體情況,我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備好各個班的課。 二、 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同一教材,學生經歷不同,接受的難易程度也不同。如城市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對教材的理解不一樣,接受程度不同。在講課時,尤其是在舉實例時,往往舉些在農村可見,同時也舉些在城市出現的學生容易接受的例子,這樣跟他們的生活較貼近,易理解。 三、 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學生,好奇心強。故設計些懸念、增加些故事性的開場白,吸引他們。在講授《攜帶遺傳信息核酸》時,我是用一個偵探故事導入的,而且還講了些先進的dna檢測技術,學生興致高漲,反應熱烈,課堂收效良好。在介紹一些大分子時,往往會提及這些大分子的發現過程,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可培養他們的興趣,在故事中學習。學生在接受學習過程中,對一些直觀性的事物容易產生較深刻的記憶,在教學中,考慮到這一點,多用些事物、圖片、模型等直觀性形象性強的教具。《細胞膜》一節,我准備了flash製作的細胞膜模型,這動態的模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受。 四、 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人的認知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備課時要牢牢把握住這點。在《生命活動承擔者蛋白質》我作了比較教學,從功能講到結構和從結構講到功能,兩者的反饋效果不同。從功能講起,學生易理解,從功能再到結構,由具體到抽象,層層深入,而直接就講結構,學生會很茫然,所以,備課時,應該備好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 五、 應該把握住重難點,精心的設計問題。一個漂亮的問題,往往也能吸引住學生。《細胞的化學元素組成》一節,我設計了個比喻,把細胞比喻成大廈?問學生:大廈有何物建成?那細胞又有何物組成?學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會積極思考回答。《細胞器》一節,把各個細胞器比喻為各個有功能的車間,讓學生根據功能,歸納各個細胞器是屬於何種車間?形象的問題,學生記憶深刻。 六、 備問題時要充分估計學生的答案。老師要充分准備好各個問題,但也要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畢竟每個學生想問題的角度不同。以前上《生態系統》一節,備好所有可能的問題,滿以為不會出現什麼漏洞,提問:舉例說明有哪些生態系統?一生答道:廁所。這種無理取鬧的回答在備課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備課時,要考慮到課堂的意外。意外出現,就要靠老師自身的教學機智和魅力了,要靈活抓住這一瞬間,進行教學的二度設計。 總而言之,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備教材教法同時,還要注意備好問題和學生,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2010
Ⅱ 數學備課包括什麼內容如何備好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714/23/60541_1430895.shtml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備課的幾點思考
陳厚艷
隨著課改推進和深入,很多教師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滲透著「423」導學模式課改的理念,重視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也重視教與學方式的多樣化。老師們的備課也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應該說,教學的功能及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人就如何備課談幾點看法。
首先,備教材
教師的教學不是跟著感覺走,而是要研究課程標准以及考試手冊,對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內容考綱中提到怎樣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明確高考中對某一內容「考什麼?」「考多難?」「怎樣考?」由此來決定如何備課,具體備什麼?
1.深刻理解新課標,吃透教材內容
教師要通讀教材,熟悉教材中每一章節的知識,熟悉高中數學內容前後知識上的連貫性,備課時不能隨意增加、拔高有關知識。對新教師尤其要通過師徒帶教、跨年級跟蹤聽課等方法加快熟練程度,避免備課內容偏離課標要求。
2.抓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
對學生可能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操作或其他途徑加以化解。尤其在知識結構中出現轉折或起著紐帶作用的內容,是教學的核心,講清講透。如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要用心琢磨的。比如:高一《函數關系的建立》,結合具體問題建立函數模型是函數關系建立的重難點,備課時教師要考慮由易到難,從身邊簡單問題入手,採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再比如:關於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例題,學生很難理解「超過…的部分」有不同的計稅方式,老師就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幾個有針對性的數據先讓學生自己計算不同收入下應繳納的所得稅,熟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從而降低難度,學生也能從這幾個特殊數據的計算中歸納出收入為x時所繳稅費如何表達。再通過本節課後的探究問題「郵資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段函數關系的建立。所以教師備課時應有預見性,方能採取措施化解疑惑。
3.基於教材、超越教材,以學生為中心的備課新理念是教育改革中一切變革的核心
課改不等於改教材,備課並不等於寫教案,教師要對來自於教材的素材進行研究、拓展和深層次的應用,對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方式進行選擇,互動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通過問與答解決了某個數學問題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和學生一起探討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常規思路與方法,掌握一種數學思想方法才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首先從備好課抓起。
其次,備學生
教學是由教師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備課時要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科學發展,主要體現在:
1.教師要了解教學的對象——學生的個體差異,備課時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差異,找好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
2.教師設計教案要把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放在第一位,設置的題目,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跳一跳,夠得著」,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吃得進,可消化」,這樣不同的學生各得其所,每一位同學都有獲取知識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3.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有時會遇到班級里有特別喜歡發問的學生,他凡事總要問個水落石出,無論是否有邏輯性。因此教師備課時要考慮到這樣的「突然襲擊」,有準備應對學生的突發問題。
我們的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學習的基礎也不同,這是客觀事實。對老師教學方法的認同上也有差距。有的同學基礎好能力強,接受新知識就快,而有的同學學了新的忘了舊的,因此總是在知識的銜接上感覺到很吃力。參差不齊的學生就要求老師在備課的時候給予充分的考慮和重視,以便於區別對待。比如: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如何指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組織學生合作與探究?
【例1】解析幾何中的《直線和圓的方程》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一條直線相對x軸正半軸的傾斜程度有幾種情況?用圖形表示。學生在自己的理解程度上可以歸納出四種(傾斜角分別是銳角、直角、鈍角以及零度角),程度差的同學也能夠基本解決這個問題。
【例2】《雙曲線的標准方程》及《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的教學。
在備課時可以考慮通過讓學生復習橢圓的標准方程及橢圓的幾何性質, 然後採取類比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出雙曲線的標准方程及雙曲線的幾何性質。
如: 橢圓的定義,平面上一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2c) 之和等於2a( 2a>2c),則這個動點的軌跡是橢圓。
然後引導學生:如果平面上一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2c) 之差的等於2a 呢?差的絕對值等於2a呢?讓學生根據原有知識去推導方程、增加必要的條件完善雙曲線的定義等等,再去研究我們在開始就提出的問題,在必要的時候繼續作一些類似的引導工作。從而達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方式。
第三,備資料
1.教材是老師的第一手資料,是教學的根本
但是教師如果僅依據教材的題目來講解,勢必導致學生厭倦,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備課的時候適當選擇配套的同步資料與教材中的內容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夠豐富,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俗話說:老師有題海,學生駕輕舟,只有教師有題海精選習題,學生才能減輕負擔駕輕舟。
2.老師備課時要考慮本節課後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反思與鞏固,又要學生能夠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因此,選擇合適的課後思考題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一個課堂學習與課後學習的有機結合,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一個連續的活動著的過程,因此怎樣留好課後思考題是備課時應解決的問題,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忽視課後的學習。當然,課後思考題也應放在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上,同時要重視對探究型、開放型、質疑型問題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礎性的練習與重在發展性的練習合理搭配、有機整合,建構合理的數學練習系統。思考題少而精,練習與作業要適量。
第四,備教學方法和教具
教師備課時結合每節課的具體內容,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雖然說教無定法,但我們通常採用的有:啟發探究法,實驗法,討論歸納,分層教學法,講練結合法等,教學方法具有層次多樣性和形式靈活性,對每一位教師來說,熟練掌握並能夠靈活變換,只要能夠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拓創新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大膽運用,貫穿於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潛能。以往的教學手段主要是常規教學,現在條件允許的可使用多媒體,數學學科採用PPT是較為常見的,學生有興趣積極參與,課堂的內容也可以適當增加,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另外,老師備教法時,也可依據內容,給出科學家小故事或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高中數學第一節《集合》,可以講一講集合的創始人: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講康托爾對集合論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他的生平。講一講20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自相矛盾的悖論,從現實生活中「理發師的故事」到數學集合論中的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也可以讓同學們舉出與此類似的例子,理解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在學習函數這一章時,有必要介紹函數的發展史,可以提到清代時期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的生平以及他對「function」的翻譯,以至於傳至日本沿用,對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適當的數學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
第五,集體備課
新課程標准下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於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集體備課簡單的來說就是教師注重集體的力量,每次提前一周安排一位老師備課,在教研活動時或其它固定備課時間講解這一章節內容的設計、作業等環節,其他老師可以討論、補充。應注意幾個問題:(1)平等合作無保留。本著互相尊重,合作的氛圍,備課組教師都有明確分工,尤其專項復習時,合作方式更能夠發揮集體的智慧,也給每一位老師自己研究得很大空間。(2)整體安排顧大局。集體備課要縱覽全局,注重教材章節之間的聯系,內容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統一的整體。(3)超前意識不拖拉。教師超前集體備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還能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一般提前一周集體備課。(4)反思意識促進步。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將前一個內容的教學後記提到下一個集體備課中來,能夠揚長避短,使教師本人不斷發展進步。
集體備課的確能夠容集體的智慧,發展一個備課組!但是由於目前有的學校考核機制不合理,導致老師們暗中較勁、比拼,以孤軍奮戰的形式備課、上課以及布置作業,其弊端是顯然的。所以,真正讓集體備課發揮其效力,必須明確獎懲是針對一個備課組,而不是個人,這樣的機制為集體備課創造了條件。
葉瀾教授說得好,「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往這個方向邁進,做好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的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和活力。
Ⅲ 備課:如何備學生
提到備課,人們自然會想到要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等等。對於備大綱、備教材、教師們歷來都很重視,能較好地把握大綱對章節或課時的教學要求,正確分析教材前後之間的聯系。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但對於備課要備學生,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現結合本人教學體會,談一下備課中該如何備學生。
一、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生對後繼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知識作為基礎,因此,正確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是教師備課的起始點。例如學習「分數的意義」,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樣的數是分數,能正確讀寫分數;並且已經感知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一條線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還能得到一個整體的1/2、1/3等。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礎,我們就可以知道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把這樣的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平均分的結果,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具有的知識基礎,不能只是按教材的前後順序來分析,來自學生生活經驗的知識基礎分析同樣重要,這一點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例如低年級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如果只按教材來分析,似乎教師應該明確告知學生「1元=10角」,因為這是學生初次學習人民幣的知識。但我們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學生盡管年齡小,但是對人民幣的有關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活動,早已豐富了學生對人民幣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在本節課中大可不必反復強調如「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1元=10角」等等知識,完全可以為學生提供若乾麵值的人民幣,通過分類來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然後通過苦幹個買賣活動的場景模擬,通過不同的付款方法來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
二、了解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基礎
學生學習數學,在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對數學的思想方法也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這既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本質把握,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對學生具有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正確分析,同樣是全面了解學生所不可或缺的,這是教師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
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由於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後根據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底、高、面積的相等關系,從而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分析以上學生的學習過程,不難發現,學生已經對數學的轉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一把平行四邊形這一特定的未知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知識;另外,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這樣分析以後,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合作學習,通過數學實驗把三角形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最終推導化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我們常說數學知識是載體,要通過這個載體培養學生的能力,所謂的能力就是指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來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了解學生具有哪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教師制定能力目標的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課堂教學就會回到灌輸知識的老路子上去。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是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要達到的,不能期望通過幾節課就能實現。因此,教師要做到「滲透」而不「灌輸」。
三、設計學生的活動
人們常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編排得再好的體操不動拳腳也學不會,就如同要在游詠中學習游泳一樣。修訂後的《數學課程標准》,其實質是引導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而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實現這一要求,就要創設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
動手操作活動。①分一分:如學習「分數的意義」,為學生各小組提供一個蘋果、8支小棒、10個圓片等,通過分一分這些物體,看能得到哪些分數。比如8支小棒,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支就是這個整體的1/8;平均分成4份,其中2支的就是整體的1/4,6支就是整體的3/4。②擺一擺:如低年級學生學習「倍」的概念,要求學生擺兩行圓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數。③畫一畫:如學習「行程應用題」,為幫助學生弄清題意,理解數量關系,可以讓學生畫線段圖。從圖中可以明確知道,客車的速度與所行時間對應於客車所行的路程,貨車的速度與所行時間對應於貨車所行的路程,這其實是「量量對應」數學思想的滲透過程。④量一量:如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為各小組提供一個紙盒(如檔案盒),對製作這樣一個紙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板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在探討過程中,有的小組去測量每個面的長和寬,有的小組測量其中三個面的長和寬,有的小組只測量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但學生都能正確求出六個面的總面積。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求出的紙盒六個面的總面積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要求表面積必須測量出長、寬、高的數據。⑤剪一剪:如學習「對稱圖形」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剪一個對稱圖形。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放手讓學生去剪,然後重新拼成一個長方形。有了這樣的剪、拼活動,學生自然會看到,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開後,可以重新拼成一個長方形。這樣的活動其實也是「等量代換」數學思想的滲透過程。⑥折一折:如低年級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折一折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使學生清楚知道,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也相等,長方形和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
數學實驗。數學實驗對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探索規律、培養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學習「圓錐的體積」,為學生准備若干組圓柱和圓錐體學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和等底等高,放手讓學生做盛水實驗,通過實驗,學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才能建立起聯系,並且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有了以上的實驗基礎,總結概括圓錐體體積公式將不會成為困難。
數學製作。數學製作活動可以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豐富的表象。數學製作活動可以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定情況,既可以放在課內,又可以作為課外作業。如學習「長方體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利用土豆、蘿卜等製作一個長方體,雖然不十分美觀、標准,但在製作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這會為進一步觀察、概括特徵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如學習「圓柱體的認識『」可提前布置學生用圖畫紙製作圓柱體,上課時展示、評議,看哪些同學製作得美觀,並讓這些同學說一說製作圓柱體的過程。這樣教學,學生獲得的將不只是圓柱體特徵這一顯性知識,而且還挖掘出了「怎樣製作圓柱體、怎麼發現圓柱體特徵」這一隱性知識。
數學游戲。游戲是學生最為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游戲不僅僅是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能有愉快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如一年級學習「7的認識」,四人一個小組,桌面上用線繩圍一圓圈,把7個石子同時扔到桌面上,看圓圈內有幾個,圓圈外有幾個,在這樣的活動,學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組成。再如學習「時、分的認識」,可設計「找朋友」游戲,把時刻表示的兩種記法製作成卡片發給學生,讓學生去找自己的朋友。另外,還可以通過「做游戲」來實施教學活動,如一年級學生學習下面的題目:小華昨天做了6道題,今天做了同樣多的題,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題?一年級學生對於「同樣多」不理解,即便是教師講解說明學生仍不理解。可以這樣設計:請6個小朋友上台來唱歌,同時讓6個小朋友來伴舞,然後,引導學生抽取出題目:老師請小朋友表演節目,6個小朋友唱歌,跳舞的同學與唱歌的同學同樣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在表演節目的過程中,由於「同樣多」是以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同樣多」再也不是空洞的說教,學生在解題時也就有了一個可以借鑒參考的原型。
四、研究學生思維活動,及時調整教學行為
學生面對一個新的數學問題,其心理活動如何,思維流程怎樣,同樣是全面了解學生所不能缺少的,建立在這樣基礎之上的教學設計才更能符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徵。教師要在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行為。
尊重學生由生活經驗而引發的思維。比如學習「圓錐的高」,由若干個不同的圓錐可以看出圓錐有高矮,那麼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學生首先會想到自己體檢時被醫務人員量過身高,家長給自己經常量身高,自己也曾測量過同學及窗檯、桌子的高度,即然是測量高度,那麼方法應該是同樣的,學生有能力想出測量圓錐高度的方法。教師大可不必耽心學生測量時會把測量工具(三角板)放斜,為什麼呢?因為生活中多次測量活動早已告訴學生--垂直的距離才是高度。至於課本總結的測量方法,是對學生測量活動的理性概括與總結,因此,「圓錐的高」教學活動就應該是: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小組測量--匯報方法--總結概括。
學生生理心理特徵決定了教師不能用成人的思維來要求學生,不能用課本理性的語言來束縛學生。比如一年級學生學習「13-8」,從13根小棒中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決這一問題有幾種方法,難道非讓學生算減想加嗎?其實不然。從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根,剩3根,再從去掉的10根中拿回2根,一共剩5根;從13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再去掉3根,合起來一共去掉了8根,還剩5根;從13根小棒中拿8次,每次拿1根,這就等於拿走8根,還剩5根;從13根小棒中拿4次,每次拿2根,這就等於拿走8根,還剩5根。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得到了同一個結果,既「13-8=5」。對以上幾種方法進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根與去掉的8根合在
一起就是原來的13根。「算減想加」其實是對幾種方法的概括,是對減法計算的本質認識,而這種本質認識如果脫離了學生的探索活動,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這樣分析以後,一個新的思路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從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對幾種方法進行總結、剖析,揭示問題解決的本質,徹底改變教材中以「算減想加」束縛學生思維的教法。
五、設想學生問題解決的方案
對同一個數學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一般說來,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成幾個思維水平不同的層次,對每一個層次學生可能想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做出設想,以便課堂上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Ⅳ 備課 和 說課是怎麼說的
三、說課的內容形式(或說課的基本格式、「套路」)
說課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四個方面:說教材分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序設計、說效果。說課時間一般控制在10—15分鍾左右。
(一)教材分析
這是說課最基礎的內容,即說「教什麼」的問題。
1、簡析教材
一般是說科學的一節課,說出這節課在第幾冊第幾章第幾節,是什麼類型的課(新授課、實驗課或復習課等)。該教材內容在科學中的地位,與前後知識的具體聯系以及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該教材的結構特點和教材安排的先後順序,分析編者選材意圖作用。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任務,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制定目標要符合課程標准和切合學生實際,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
科學教學目標包括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描述要具體、簡潔,要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如知識目標層次有: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目標層次有:觀察、實驗、思維等,練習、初步學會、學會;情感目標層次有:興趣和探索精神、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接受、體驗、具有。
3、重點和難點
它是教材處理的主要內容,教材處理是否恰當,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綜合反應。教材處理(結合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是整個教材分析的重點,教材處理如能得當,就等於教學成功了一半。
教學重點一般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就可確定下來,即指教材體系中起決定作用的那些內容。難點不但要考慮教材內容本身難度更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來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在一節課中一般1至2個。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指說怎樣教的問題,是說課的關鍵內容。具體說課時,可合在一起說,也可不論先後說,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教為學服務,教法由學法決定。
教授學法是被傳統教育忽視的一項內容,這是傳統教育的缺陷。學法指導在現今的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使學生「學會」,又要學生「會學」。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的「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送真理,而好的老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常規的學習方法有粗讀預習、觀察實驗、聽課理解、作業練習、應用實踐、總結提高等。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強調研究科學的方法、態度和習慣,指導學生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和小製作的基本技能。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說前人研究科學的具體方法;說具體指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說怎樣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說如何培養學生課外小實驗、小製作,課外實習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項;說如何調動優秀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怎樣激發較差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教法必須說明本課題准備選用什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什麼選用這種方法。科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為了加強實驗教學的有:實驗法、練習法;為了豐富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選用演示法、分組實驗法、觀察法;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概念、規律的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啟發法、發現法等。教學手段包括語言和教具兩大類,教具有普通教具(掛圖、扳畫、模型)和現代教具(錄音、投影、錄像、計算機多媒體等)。具體說教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說選擇的主要教法和輔助教法的內容,以及教學後手段的內容;②說教法和教學手段的依據;③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實驗方法及操作,或所需預備知識及典型例題;④說所選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注意事項,著重說明實驗操作的要領,觀察的重點。
(三)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設計也是說怎樣教的問題,即說這節課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為什麼這樣安排。通常所說的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就是指教學程序設計的優化。這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證。說教學程序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說教學過程的主要思路,簡述主要環節內容及時間分配,環節過渡的處理方法;②說板書板畫設計,教學手段運用,重點說明實驗的操作運用;③說如何運用教學語言和教學情感,創造課堂情景;④說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程序設計,一般包括下面幾個環節:新課講解,課內訓練,板書展示和教學說明等。
1、新課引入
新課引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引入,復習舊知識引入,有實驗引入,或設置學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但無論選用什麼形式引入,都要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並應在闡述採用什麼方法的同時,說明這樣引入的好處,以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2、新課講解
新課講解這一環節,也是說課的重點、關鍵內容,這部分能體現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水平,這部分處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新課講解中,教師要闡明:①教師通過什麼方式,提出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②學生參與到什麼程度,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③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思維結果,有哪些思維定勢需克服;④如果學生沒有按教師的思路去做,有什麼補救措施。
3、課內訓練
課內訓練包括例題示範、課堂練習。選擇例題一般是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或是重要的概念與規律的強化訓練。注意所選例題或習題要有代表性、同時考慮針對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還要注意量的控制。
4、板書設計
說課不像上課那樣,有完整的上課所需的板書,所以把所說的這節課在上課時的板書設計展示出來尤其重要。
5、教學說明(視實際情況選擇)
(四)說效果(課後說課)
說效果是說教的怎麼樣的問題。即對說與操作的結果檢測、總結和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提出改進措施,進而提高說課水平,優化課堂教學。具體內容有以下三點:說落實,即「教什麼」、「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的內容在實際操作中的效度;說「成敗」,即是說實際操作後反饋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說「改進」,即說經實際操作後的修改意見,也是說者新的設想。
課後說課不同於課前說課,課前說課是口頭表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設想及理論根據,按照「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的思路展開,側重於理論認識。課後說課按照「教的的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如何改進」的思路展開,側重於從實踐效果的角度分析認識。分三個方面進行課後說課:①說教學達標情況;②說教法運用情況和學生活動情況;③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四、怎樣說好課
1、精心查閱、搜集和選擇說課材料
應該查閱的教學資料有:課程標准中的教學要求;教參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有關教學理論、學生學習論、教學原則等;有關科學內容的報刊雜志所介紹的論文、實驗技巧等。
2、要突出理論分析和課堂教學實際的統一
說課需要充分的理論分析,否則便沒有說課的價值(沒有了為什麼就成為備課材料)。但是,說課的最終目的還是講課、講好課,在如何把理論通過操作變為實際上下功夫說清楚。
3、錘煉說課內容,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說課要說的內容較多,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說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有較強的口頭表述能力和一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配合外,還要有較強的科學知識傳授能力和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能力,從而使說課內容層次、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才會說出深度,說得精彩。
Ⅳ 教案設計的內容,步驟與要求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一)設計教學目標。
主要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
特別地,設計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方面設計教學目標,考慮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更長目標。
(二)進行學習任務分析。
即學生的起點分析,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分析,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分析。
這里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一個是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一個是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對於後者,意味著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個極具宏觀性的藍本,覆蓋著極其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讓學生學習的平台。
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本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削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
(三)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附設計說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中一個是探究發現式,一個是有意義接受式。
探究發現式的基本環節是:問題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關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結論)[FY]求解[FY]解釋與應用[FY]拓寬、反思。
有意義接受式的基本環節是:創設有意義接受的情景[FY]採用接受式傳授有關知識[FY]正反例解釋應用[FY]鞏固、強化[FY]小結、結束。
按照新理念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要將新的學科觀、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要按照知識科學性、知識體系、編排特點、知識深度設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情境、問題、背景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和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關注自主實踐、合作、探究與傳統學習方式的融合和優化。
(四)設計教學評價。
主要反思的問題是,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分析原因,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五)編寫出教案。
中小學備課報告編寫的格式,一般有課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幾種形式。
總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備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成功的設計,只有充分的醞釀、思考,具備駕馭教材、駕馭學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步驟和要求
1、教學目標、
2、教學重難點、
3、教學准備、
4、教學課時計劃、
5、教學過程:
導入,初讀感知、細讀感悟,總結升華,拓展運用
6、板書設計
7、教學反思
導入環節
要求通過適當內容或簡短語言,把學生盡快有效地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導入起點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要服務於教學內容和重點,教案中應明顯體現創設的情境,導入語言及提出的問題。
問題設計
問題的設計要具體、明確、適宜。要有啟發性、層次性、條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思維廣度(即發散性、開放性)。切忌「滿堂問」或「以問代講」。設計的問題要明確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問的隨意性。此外,教師還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如何篩選問題。教案中要突出引導的方法。
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教學設計要把落腳點放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上,對學生在獲取知識、方法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有充分的估計和對策。教案中應突出對重難點的處理,要重點體現教法和學法。
練習設計
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練習,練習的內容要精,要有針對性和適當的梯度。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使練習真正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鼓勵教師自己設計具有實效性、開放性、體驗性的多樣化的課堂練習。
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要重點寫自己教學過程的得與失,教後的體會與認識,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和原因分析。避免應付式的空話、套話,要注重教學後記的質量。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Ⅵ 備課的幾要素
備課就是教師在課前所做的准備工作。它要求教師認真,仔細鑽研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實況,明確教學目標任務,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方案。
一、備學生──全面了解學生,注重科學發展
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要收到師生雙贏的滿意效果,教師既要鑽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學生。作到掌握學情,分類推進,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學發展,反之,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接受能力或一無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脫離學生實際,造成教學失敗。
備學生應做到四個了解:
1. 了解班級基本狀況。包括班級特徵、學生構成、智能結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本學科的學習態度及代表性意見等。只有對班級了如指掌,才能通覽全局,科學施教。
2. 了解學生個性特徵。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特長愛好、師生關系、居住地址、家教環境等個體自然狀況詳細了解,作為備課依據,以便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3. 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一是班級整體基礎;二是個人學習基礎,還要了解班級中優中差生的所佔比例。在講授新課前,特別要了解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預習准備是否充足;新課講授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是否濃厚等。
4. 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應。教學工作是教學內容和具體方法的雙重體現。 教師採取何種方法實施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
二、備教材──深刻理解課標,吃透教材內容
備教材要掌握六個環節。一是掌握課程標准。只有理解課程標準的實質,才能與時俱進、居高臨下的鑽研教材、確定目標、探索創新、指導教學。二是掌握教材內容。教師只有研究教材體系,明確教學任務,弄清教材的基本結構、指導思想、知識技能、編寫意圖、內涵外延和深度廣度,才能最終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三是掌握重點難點。教材內同類知識中分量較大,處於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內容就是教學重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難的內容、技巧就被確定為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三、備資料──科學選擇資料,貴在靈活滲透
教材是教學資源的核心部分,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吃透內容。但是,教師上課僅僅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則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 ,興趣不濃,缺乏活力。而教學參考的恰當利用,配套資料的交錯滲透,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的觀察積累融會貫通,會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求知慾望。
初中教師備課應該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 博覽精選,厚積薄發。教師應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愛好廣泛的復合型人才。他既應精通本學科的業務知識,還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文史、哲學、藝術及現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教師在選用資料和舉例時信手拈來靈活運用。
2. 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教輔資料既不能機械照搬,更不能喧賓奪主, 而應將其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依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科學滲透。重在消化吸收,貴在用活創新。
3. 對引入教學資料中的觀點,事例必須嚴格考證,使之科學、實用、可信。 在內容上緊扣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避免錯誤,避免空洞。
四、備教法──突出改革創新,注重教學流程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層次多樣性和形式靈活性。教師備教法既要熟練掌握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更要根據學科特點,實施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分層發展的學習策略。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採用利於學生開拓創新、個性發展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法、快樂教學法、誘導教學法、感悟教學法、探索教學法等。既要學習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方法。還要掌握、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做到注重過程教學,發展學生潛能。
五、備學法──體現靈活多樣,立足因人而異
教師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愛學」、「樂學」。在學習中發展,在創新中學習。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方法為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因此,教師在備課中還要備學生的學法,即備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自主性原則──重在引導點悟,杜絕強制灌輸。
2. 靈活性原則──依據學生個性特徵、學習狀況,有的放矢靈活指導,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 差異性原則──注重個性差異,區分對象,分類指導。
4. 發展性原則──突出學生發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機械呆板,只顧目前,忽略過程。
六、備教具──靈活選用設備,優化教學整合
現實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學工具經歷著三次變革。即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錄音機、幻燈機、放映機等電化教學工具;電腦、網路技術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教師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備課中挖掘和發揮不同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的協作互補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優化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教學改革和學生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空間。
以上六大要素,環環相扣,緊密聯系。雖不盡如人意,但基本反映了當前教師備課結構的主要內容。我們只有用課程標準的精神更新教學觀念,指導備課流程,不斷靈活創新、改革教案結構,面對全體學生優化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