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 答案
華羅庚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華瑞棟,開一爿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他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1927年秋,和吳筱之結婚。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其實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年出生,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差生」多,沒有「人
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裡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即多方打聽並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 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數素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堆壘數素論》後來成為數學經典名著,1947年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昆明城內恐怖萬分,他於6月離開昆明赴上海, 9月和李政道,朱光亞等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後又被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決心偕家人回國。他們一家五人乘船離開美國,1950年2月到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3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封信。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車抵達北京。
華羅庚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里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 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閱卷,都親自參加,並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中要培養學術空氣,開展學術討論。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華羅庚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參加新中國的各項社會活動。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他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他還出席了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系主任。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1964年初,他給毛主席寫信,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親筆回函:「詩和信已經收讀。壯志凌雲,可喜可賀。」他寫成了《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親自帶領中國科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傲冰霜」。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寫信給他,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指示:「統籌方法還是要搞的。」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這之後,他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小分隊共去過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葉劍英等同志的關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因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作)、《優選學》等專著也相繼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絕了10多年以後,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心願,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他赴義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1984年4月,他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85年4月,他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華羅庚擔任的社會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於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答鄧穎超同志的勉勵時他表示:「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進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
1985年6月3日,他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6月12日下午4時,他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講演,講題是《理論數學及其應用》。下午5時15分講演結束,他在接受獻花的那一剎那,身體突然往後一仰,倒在講壇上,晚10時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華羅庚一生在數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在於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報國之心和堅忍不拔的創新精神。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毅然放棄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迎接祖國的黎明;他才能夠頂住非議和打擊,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
華羅庚同志是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卓越領導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華羅庚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東京不幸逝世,終年七十四歲。華羅庚同志的逝世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科學技術事業上的一個重大損失。全國人民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萬分悲痛。
一九二四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數學。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一九三一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一九四六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O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一九五七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元)方法」。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二百篇學術論文,十部專著,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十餘部科普作品。由於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載人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同志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華羅庚同志也是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他就走出書齋和課堂,來到廣闊的工農業生產實踐之中。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並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了《優選法乎話及其補充》和《統籌法平話及補充》兩本科普讀物。二十多年來,華羅庚同志為推廣「雙法」,足跡遍及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他組織和領導了廣大工人、農民、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推廣「雙法」,使「雙法」得到大面積普及和推廣,以至運用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研究,不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毛澤東同志對華羅庚同志在科學上的這一創新曾給予高度評價,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兩次寫信給華羅庚同志,」祝賀和勉勵他「壯志凌雲,可喜可賀」,「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年動亂期間,當華羅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時,周恩來同志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護華羅庚同志,支持他繼續從事「雙法」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給華羅庚同志寫信,充分肯定他把數學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號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術、新工藝攻關的行列中去,從而把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共同建造中國的「通天塔」。
華羅庚同志是一位經歷過新舊兩個不同時代,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我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早年,他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是李公朴、聞一多烈士的摯友。一九四六年春,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寫下了《訪蘇三月記》,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新中國的誕生,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他看到「祖國已黎明」,放棄在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橫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學:「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他愛國不怕險,純真赤子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的稱頌。華羅庚同志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特別是在把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強烈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十年動亂期間,他雖然身處逆境,但也未動搖對黨的信念。撥亂反正以來,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心情舒暢,精神振奮。一九七九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宿願。他在答鄧穎超同志的祝賀中興奮地寫道:「滄海不捐一滴水,洪爐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馬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充分表現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黨作為自己前進道路的新起點,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顧年老體弱多病,以驚人的毅力,經過三年的拼搏,終於把十年浩劫中被盜走的手稿重新追憶出來,寫成了《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不僅完整地記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華羅庚同志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為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積極參加民盟的活動,為民盟工作的開展,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和實現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多次出國訪問,廣交朋友,在華裔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鄰」的詩句,來激勵海外華人為祖國四化建設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出力,並為加強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華羅庚同志是推動我國科學事業前進的偉大數學家,是中華民族一代人自學成才的典範。華羅庚同志的一生是光榮的、戰斗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了振興中華和人類進步,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人民的科學事業。他走過的道路,一是本世紀我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華羅庚同志給我國和世界科學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是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學習的榜樣。華羅庚同志自學成才,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永遠向前。他一共上過九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最後能成為蠻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學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學術界的聲望和地位已經很高,仍然手不釋卷,頑強地讀和寫。他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就是華羅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訣。
華羅庚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他企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熱愛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要是黨的需要他願赴湯圖火。他把「一心為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為、追求、理想,溶於祖國、黨、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產黨人。華羅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輕一代茁壯成長。他十分注意發現和推薦脫穎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引導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進入數學研究領域,扶持他們成為我國新一代的數學家。華羅庚同志頑強拼搏,為四化奮斗到最後一息。十年前,華羅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後曾留下這樣的詩句:「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攻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寫作,勞累過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他在病床上諄諄要求助手們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動應用數學的發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帶領一批中年業務骨幹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的講壇上,當他講金最後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一顆恆星就此隕落.我們敬愛的華羅庚同志,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加強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現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壯麗誓言。華羅庚同志與我們永別了,華羅庚精神將永存。讓我們以他為榜樣繼續為中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名英雄"奉獻多----華羅庚夫人吳筱之
華羅庚是馳名中外的數學家,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而每當人們問及他的成功之道時,他總是盛贊他的夫人吳筱之,並感嘆道:"她是無名英雄,我的整個事業,是與她分不開的!"幾十年來,吳筱之在華羅庚的生活和事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
吳筱之18歲那年,經人說合,嫁給了同鄉的同齡人華羅庚。
婚後不到幾個月,瘟疫病蔓延江蘇金壇縣,奪去了婆婆的性命。不多久,華羅庚也染上了瘟疫,每天處於昏迷狀態。這時,吳筱之將吃奶的女兒交給母親去照管,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旁。由於婆婆剛剛過世,女兒又新來人間,加上丈夫身患重病,使得本來就不富足的華羅庚家中更為困難。為此,吳筱之背著家人,將結婚時心愛的飾物拿到當鋪,換錢給丈夫治病買葯。也許是愛情的力量增強了華羅庚戰勝病魔的決心和勇氣,他終於從死亡線上掙扎出來。可惜的是,這場病使他的一條腿成了殘疾。
二
華羅庚病癒之後,身體雖殘,意志彌堅。他立志獻身於祖國的科研事業,更加刻苦地鑽研起數學來。為給丈夫提供方便,即使有時到了無米下鍋的境地,她也是一個人設法解決,從不讓丈夫為之分心。
不久,華羅庚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得到了清華大學熊慶來教授的賞識,並邀請他去清華執教。吳筱之自然也想去北京居住,但想到丈夫每月薪水太低,難以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而且她又身懷六甲,生孩子更會增加許多費用;何況公公年邁多病,需人照料。於是,取消了隨夫進京的打算,挑起了沉重的家務擔子。
三
1936年夏,25歲的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第二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七七事變"。華羅庚得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後義憤填膺,他毅然放棄了在英國深造的機會,滿懷抗日救國的熱忱回到了祖國,並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去執教。於是,一家四口久別重逢,開始再次團圓。
由於華羅庚工作極忙,無暇給子女以更多的關心和教育,於是這一重任又落在了吳筱之的肩上。
四
新中國成立後,華羅庚一家遷居到了北京。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吳筱之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卻未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華羅庚精神振奮,報國之心愈烈。同時,各項工作也更加繁忙起來。吳筱之不僅操持家務,還幫他抄寫論文和書信。一旦客人來家,吳筱之便代他承擔起待客的各種雜務;而當他外出開會、辦公時,又總是將他的拐杖、香煙和帽子拿出來,一遞到他手上。
鑒此,華羅庚的親朋好友曾問吳筱之為什麼對丈夫關心得如此周到,她的回答是:"我能幫他一點忙,他就少操一點心,為國家多出點力。"
他們有三個兒子華俊東、華陵、華光,三 個女兒華順、華蘇與華蜜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
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大後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
② 一個關於數學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親華瑞棟,開一爿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他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1927年秋,和吳筱之結婚。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其實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年出生,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裡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即多方打聽並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 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堆疊素數論》後來成為數學經典名著,1947年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 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彈, 於是選派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赴美考察。9月和李政道,朱光亞等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後又被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回國建設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決心偕家人回國。他們一家五人乘船離開美國,1950年2月到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3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封信。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車抵達北京。
華羅庚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里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 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閱卷,都親自參加,並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系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中要培養學術空氣,開展學術討論。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華羅庚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參加新中國的各項社會活動。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他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他還出席了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系主任。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1964年初,他給毛主席寫信,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親筆回函:「詩和信已經收讀。壯志凌雲,可喜可賀。」他寫成了《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親自帶領中國科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傲冰霜」。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寫信給他,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文革斗爭時期
「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指示:「統籌方法還是要搞的。」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這之後,他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小分隊共去過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葉劍英等同志的關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因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作)、《優選學》等專著也相繼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絕了10多年以後,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心願,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晚年大家時期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他赴義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1984年4月,他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85年4月,他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華羅庚擔任的社會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於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答鄧穎超同志的勉勵時他表示:「橫刀哪顧頭顱白,躍進緊傍青壯人,不負黨員名。」
1985年6月3日,他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6月12日下午4時,他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講演,講題是《理論數學及其應用》。下午5時15分講演結束,他在接受獻花的那一剎那,身體突然往後一仰,倒在講壇上,晚10時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華羅庚一生在數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成就,主要在於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報國之心和堅忍不拔的創新精神。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毅然放棄美國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迎接祖國的黎明;他才能夠頂住非議和打擊,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
華羅庚的夫人
華羅庚是馳名中外的數學家,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而每當人們問及他的成功之道時,他總是盛贊他的夫人吳筱之,並感嘆道:"她是無名英雄,我的整個事業,是與她分不開的!"幾十年來,吳筱之在華羅庚的生活和事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吳筱之18歲那年,經人說合,嫁給了同鄉的同齡人華羅庚。 婚後不到幾個月,瘟疫病蔓延江蘇金壇縣,奪去了婆婆的性命。不多久,華羅庚也染上了瘟疫,每天處於昏迷狀態。這時,吳筱之將吃奶的女兒交給母親去照管,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旁。由於婆婆剛剛過世,女兒又新來人間,加上丈夫身患重病,使得本來就不富足的華羅庚家中更為困難。為此,吳筱之背著家人,將結婚時心愛的飾物拿到當鋪,換錢給丈夫治病買葯。也許是愛情的力量增強了華羅庚戰勝病魔的決心和勇氣,他終於從死亡線上掙扎出來。可惜的是,這場病使他的一條腿成了殘疾。
二、華羅庚病癒之後,身體雖殘,意志彌堅。他立志獻身於祖國的科研事業,更加刻苦地鑽研起數學來。為給丈夫提供方便,即使有時到了無米下鍋的境地,她也是一個人設法解決,從不讓丈夫為之分心。 不久,華羅庚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得到了清華大學熊慶來教授的賞識,並邀請他去清華執教。吳筱之自然也想去北京居住,但想到丈夫每月薪水太低,難以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而且她又身懷六甲,生孩子更會增加許多費用;何況公公年邁多病,需人照料。於是,取消了隨夫進京的打算,挑起了沉重的家務擔子。
三、1936年夏,25歲的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第二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七七事變"。華羅庚得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後義憤填膺,他毅然放棄了在英國深造的機會,滿懷抗日救國的熱忱回到了祖國,並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去執教。於是,一家四口久別重逢,開始再次團圓。 由於華羅庚工作極忙,無暇給子女以更多的關心和教育,於是這一重任又落在了吳筱之的肩上。
四、 新中國成立後,華羅庚一家遷居到了北京。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吳筱之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卻未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華羅庚精神振奮,報國之心愈烈。同時,各項工作也更加繁忙起來。吳筱之不僅操持家務,還幫他抄寫論文和書信。一旦客人來家,吳筱之便代他承擔起待客的各種雜務;而當他外出開會、辦公時,又總是將他的拐杖、香煙和帽子拿出來,一遞到他手上。 鑒此,華羅庚的親朋好友曾問吳筱之為什麼對丈夫關心得如此周到,她的回答是:"我能幫他一點忙,他就少操一點心,為國家多出點力。" 他們有三個兒子華俊東、華陵、華光,三 個女兒華順、華蘇與華蜜。
華羅庚的老師
熊慶來,是華羅庚的老師,是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1893—1969,字迪之,雲南人。曾經留學比利時、法國,並且在法國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在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被國際上採用並稱作熊氏無窮數。熊慶來先生非常熱愛教育事業,對於培養中國的科學人才相當的熱心。早年他在東南大學當教授的時候,發現一個叫劉光的學生相當有才華,變經常指導他讀書、研究,後來還和另一位教過劉光的教授一起資助他出國留學深造,甚至是賣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給他寄錢。後來這個劉光成為了著名的物理學家。後來熊慶來先生來到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在學術雜志上看到 華羅庚的名字,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毅然打破常規,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70多高齡半身不遂的時候,還抱病指導兩個研究生楊樂和張廣厚,他們後來都成為很有成就的年輕數學家。
主要成就
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華羅庚同志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十部專著:《堆壘素數論》、《指數和的估價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多復變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調和分析》、《數論導引》、《典型群》(與萬哲先合著)、《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著)、《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與他人合著)、《優選學》及《計劃經濟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的經典著作之列。 此外,還有學術論文200餘篇,科普作品《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輯為《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華羅庚的妙聯
一九五三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許多人。途中閑暇無事,華老題出上聯一則:「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
在「對例」中,這是屬於難對的一類。遠在北宋時期,有人以「三光日月星」的上聯求對,那時大文學家蘇東坡以「四詩風雅頌」而解決了這個疑難。到了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的有人贈送鄭板橋對聯一幅,打開一看只有上聯,寫的是「三絕詩書畫」幾字,以此來刻畫鄭板橋的貢獻,是再貼切也沒有了,但下聯確頗難對。後來鄭板橋有人以「一官歸去來」的下聯而解決了這個難題。這里的「一官」有「歸去來」的三重性,這就既解決了數字聯的困難,又引用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的典故,而推崇了鄭氏與詩書畫偕隱的突出性格,板橋友人的對法比蘇東坡又前進了一步。
但是華老提出的上聯卻又有了新的發展。這里的「三強」說明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戰國,卻又隱語著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同志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隔了一會兒,華老見大家還無下聯,便將自己的下聯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可是,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老的妙對使滿座為之傾倒,因為又開辟了數字聯的新的「對例」。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寫過以下對聯:
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
舉手有悔大丈夫,糾正錯誤。
警言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 ,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惟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
日累月積見功勛,山窮水盡惜寸陰。
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作戰,為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
自學,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到底。
科學成就是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惟有長期的積聚才能由點滴匯成大海。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給懶漢。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不可能靠運氣來創造發明,對一個問題的本質不了解,就是碰上機會也是枉然。入寶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
我想,人有兩個肩膀,應該同時發揮作用,我要用一個肩挑著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工具送到工人師傅手裡;另一個肩膀可以作人梯,讓青年們踏著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
天才是不足恃的,聰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順手揀來的偉大科學發明是不可想像的。
學習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圖一腳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須會摔跤了。
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要循序漸進!我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
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從事科學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歷史上,任何科學上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由於發明者充分發揮了這種獨創精神。
見面少敘寒暄話,多把藝術談幾聲。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搞科學研究工作就要採取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有半點虛假浮誇。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裝懂,而且還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麼地方;懂,懂在什麼地方。老老實實的態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科學是踏實的學問,連貫性和系統性都很強,前面的東西沒有學好,後面的東西就上不去;基礎沒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較困難。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問題解決不了,其中不少是由於基礎未打好所致。一個人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上進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礎有關。
我們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後人生命的開端。如此延續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燦爛,社會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天才是不足恃的,聰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順手揀來的偉大拉學發明是不可想像的。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
鑽研然而知不足,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凡是較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地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也都是決心在大量時間中投入大量勞動的人。
③ 除了陳景潤「陳氏定理的故事」,你還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家的數學故事
1.華羅庚沉迷算數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高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
3.伽利略質疑權威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4.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5.網路全書式「全才」牛頓
12歲左右到17歲,牛頓都在金格斯皇家中學學習,在該校圖書館的窗檯上還可以看見他當年的簽名。他曾從學校退學,所幸金格斯皇家中學的校長亨利·斯托克斯說服了牛頓的母親,牛頓又被送回了學校以完成他的學業。他在18歲時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並得到了一份完美的畢業報告。
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
④ 關於數學家的小故事,急求!
阿基米德
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裡面摻有銀,便請阿基米德鑒定。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於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
古希臘是數學的故鄉.古希臘人為數學的進步耗費了大量心血甚至生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個文明古國哺育了許多數學家,象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德、阿波羅尼斯、阿基米德、托勒密、海倫、丟番圖等.希帕蒂婭(Hypatia)——這位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數學家也誕生在這里。
希帕蒂婭(又譯海帕西婭)(Hypatia)(約370--415)。出生在埃及。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家。人稱世界上第一位女數學家。這位聰慧的女性以她的才華和貢獻躋身於古代世界最優秀的學者之列。而她的慘死實為一千古悲劇。野蠻、殘忍的宗教狂徒們竟對她下了毒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上初三時,來了一位數學老師。他講:「當今世界,世界列強都想瓜分中國。中華亡國的危險迫在眉睫。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17歲,蘇步青赴日留學。日本一個大學他去當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面對困境,他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心甘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⑤ 尋求當代人 發奮學習的事例,好的回答我會再追加100分的
我是一個三流大學的學生。而我今年跨校跨系考復旦經管,考了407。英語82,政治76,數學146,專業課103。不過為考這個分數我是考了兩年!夢魘般的兩年!!
我家在小城市,本科上的學校就算在省里也沒什麼名氣。而我更是從小到大都是中游學生,從來沒有名列前茅的經歷!!我要強調的是:在考研的兩年裡,我的境界有了飛躍,有了長足的成長。但是,沒有人給我什麼指導。所有重要路口,我都是自己走過來的。很多重要的認識,都是我在經歷了痛苦與失敗後自己悟出來的。
說一下我當時的起點吧:我各門課一點基礎都沒有。(英語算過了四級,可那也是准備考研前一年的事情了,而且還靠了同學在考場上的幫助)我覺得,開始准備時,我可能不僅是在所有報考復旦中最爛的,可能也是在全國范圍里考研者中最爛的。大家知道嗎?這次考試是我有生以來考試考的最好的一回,英語我從來沒有考過上80的,數學呢,客觀的講,從小到大,大概除了小學一年級外,我從來沒有考過上90的(按100分制計算)。
我要考復旦的原始動機很簡單:錯誤的信息指導造成的無知者的無畏+加自己的痴心妄想。因為03年以前都是國家劃線,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復旦和其他的大學劃線都一樣(入取線就是國家線),竟然異想天開的覺得肯定有不少人是因為畏懼了,所以不敢報復旦…………!我要是膽大……嘿嘿!現在回憶起來,我的原始動機是那麼的荒唐!也難怪,那時我也比較閉塞,沒有接觸過什麼牛人。如果我當時知道考復旦是如此的艱難,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報考的!!!
先說我03年考試的經歷吧:
02年春節以後開始准備的,是從3月份開始的(大三上)。當時因為從來就沒有好好學習過,每天也就只能在桌前坐兩三個小時,其他時間就要去干別的,就算強迫自己坐下,也是沒有效率。當時星火單詞一個Unit我要看3整天!是看,還不是背!我還注意力不集中,背一會就不知道想什麼去了。後來我想了個辦法:抄書!這樣既能強迫我坐下,又能讓我有些效率。就這樣我不僅抄單詞,還抄語法,到了6月份考6級的時候竟然考過了。那次考試中,我系男生就兩個過了,我就是一個!(在考前我沒有準備作文,就看了一篇範文,沒想到就是考這篇範文)這些都被我看成徵兆!更堅定了我考復旦的信心!
02年8份,我去北京上了陳文登的考研班,住在北京同學那裡。我上了政治和英語,因為當時幾乎沒有怎麼開始政治和英語,後來想想上輔導班對我幫助不大。9月份回來以後,開始正式復習數學,專業課和政治。
從6月底到9月,一直挺平淡的。如果說現在我的實力是100%。從02年三月到02年9月這么長時間里,我的實力大概就從0%到5%左右。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考復旦有多難!而且從小到大都沒有這樣學習過。因此我還能為我這樣學習和學到了不少東西感到高興呢!但是,真正的痛苦還沒有開始。
02年國慶時,和同學們出去吃了一頓,結果肚子吃壞了,從此我的身體一落千仗,每況愈下。在以後的考研日子裡,我不僅要學習,還要和我的病痛搏鬥!而且,從這時起,我開始真正感到學習真的艱難,數學不會作,專業課看不懂,沒有人可以問。我周圍沒有一個人考復旦的,當時,我也一個考復旦的都不認識,既沒有女朋友,大學里關系好的哥么也不是向上的人。沒有人能幫助我或者鼓勵我,我孤立無援!不僅如此,我們寢室什麼樣的人都有,有人通宵喝酒聊天,或者通宵上網,我們屋還有個電視,我每天都在在強光和喧囂中入睡的。他們喝酒聊天弄的一片狼籍的,就我來收拾,因為就我需要一個干凈的寢室環境。更有甚者,我還有受到別人的奚落和打擊,我們寢室有些人故意影響我。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宿舍夜話時,有一個我的室友直接了當的說我怎麼怎麼沒有前途。說著說著,他自己都哭了!!他自己都哭了啊!!!!!!你可以想像我當時所受的屈辱!!!!可是我這個人又比較溫和,我當時竟然可憐他們,也不想打擾別人,所以我竟然沒有因為受影響受欺負而抱怨或和人吵架!
再說一些事具體描述一下我當時的處境吧:
有幾次,我屋幾個人通宵喝酒聊天,直到凌晨!最後都醉了,然後在屋裡亂吐。我被吵的整夜沒有睡!但是,是我,一個個把他們扶上床,為他們把嘴上,身上的污穢擦乾凈。然後打掃屋子。一切都弄完,天已經亮了。這時,我去涮洗室刷牙,准備去自習。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對自己說:「你要堅強,決不能倒下!」類似這樣我被無端影響打擾的事情不勝枚舉!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每天還要學習,在復習過程中還因為腦子不好使,經常看不懂書,經常不會做題目,做了又經常要錯!受這樣那樣的打擊。我的身體每況愈下,我脖子周圍的淋巴都腫了起來(後來我知道,這是因為過度疲勞)後來,我還得了咽喉炎,吃東西下咽都難受。胃也不舒服,吃了飯就難受,反酸。腸胃也不好,天天拉稀…………,我還不敢睡懶覺,無法安心好好休息,生怕耽誤復習。我現在都不知道我是怎麼過來的。真的!而且我沒有一個人可以傾訴,當時沒有人鼓勵我。從我記事起,我記得從來沒有在父母面前哭過,最多也就暗地裡眼睛濕潤濕潤。可我那時我每次往家打電話每次都聲淚俱下,痛哭流涕!!關鍵時刻,也只有父母能安慰我,可是他們都讓我別那麼用心,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其實我那時需要的是激勵,可是沒有人激勵我……我慢慢的開始絕望了,在12月初時,我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的。那時我還發自內心的感到我對不起父母,父母這么對我,可我從小到大沒有認真學習過!
真的,從11月開始,我每況愈下,和這樣那樣的壓力,痛苦搏鬥著!!而且我還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環境里,沒有人可以真正交流,傾訴。我那時受的苦太多了,很多痛苦都讓刻骨銘心的。我暗戀女生表白被拒絕的痛遠不如我那時半天受的苦讓我難受!!那時的痛苦事情我歷歷在目,因為我痛徹心肺!!我不再多說了,往事不堪回首!!!
但即便這樣,我也堅持天天學習,有些日子還學14個小時以上!碰到看不懂和不想學了,我就抄書!唯一的休息就是聽瘋狂英語練聽力。
02年12月底時,我那時已經陷入彌留的狀態了,每天去自習,經常處於一種意識模糊的狀態,或者失去意識,那時,我既背不了政治,也做不了數學,只能幹一件事--作英語閱讀。考研以來,我一直喝咖啡,到後來我一天要喝三包,但是咖啡帶來的振奮是暫時的。到後來我的身體似乎已經對咖啡因麻木了。咖啡帶來的振奮往往就不到一小時。咖啡效果過去以後,我還要非常非常難受一段時間。我那時已經到了極限了……我那時開始擔心的不是考不上,而是害怕我就這樣完蛋,死掉!!我那時想這樣一些事安慰自己:二戰時被狗日的日本抓去當苦力的可憐人,受了幾年非人的待遇不一樣有人活了下來嗎?不一樣有人長壽了嗎?
到了考前2003年1月初時,我復習了將近11個月,而且我敢說平均下來每天也有8小時,可是我政治和專業課還沒有看完!同時,我那時也是實在受不了了,感覺生不如死,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我害怕我萬一就這么完蛋了,因此決定不在向以前那樣拚命了。因此就沒有再復習了--考試前一個星期,我開始不那麼強迫自己了。開始有些休息了。我想也許正是休息了一些時間才讓我能夠完成兩天的考試,不然,我八成是要倒在考場上!
2003年1月17日,考研前一天,我已經清楚的感覺到我考不上了!那個夜晚我刻骨銘心,我睡不著,不知道怎麼應對明天的政治,不僅痛苦,還有深深的恐懼!!我文字水平有限,我無法表達我當時那種極端痛苦與不知所措的心理!!
但是到了2003年月18號,我還是勇敢的走上了考場。當時我沒有完整的做過政治,英語,數學的模擬,因為東西太多了,我又絲毫沒有基礎,我當時又比較笨,根本來不及復習!上考場前,我的身體還極端不好,一點精神都沒有,萎靡不振的。說真的,我能正常參加考試,要全靠紅牛。每場考試前,我都要喝紅牛。這玩意真管用,喝了以後真挺興奮的。在最後考專業課時,考了兩個小時後,我明顯感覺紅牛的效力過了,人蔫下來!公共課考下來感覺還可以,但專業課太遭了,考完我就知道沒戲了。
考完試一回家(准備考研的日子我一直沒有回過家),見到媽媽,我就和她抱在一起哭……就連寫到這里,我都心潮澎湃……
2003年我的考分是:政治51,外語63,數學87,專業課66。所有的公共課,外語政治和數學都比我預想的好!但是我知道這一結果後還是難過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因為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這么認真的干一件事,但竟然最後還是失敗了!敗的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慘烈!
後來的日子裡我經常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胃痛+難過!!!而且我當時有一種不止所措的感覺,什麼都不想干,覺得干什麼都沒有意思。原因是一下從考研的緊張到放鬆休息。我無法形容當時的感受和過的日子。我只能說,極端痛苦,極端痛苦!!!!!說起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朋友,我以前從小的玩伴們,他們拉著我玩,唱歌,開車帶我兜風!我更感到對不起父母,在考試前後一直支持我,安慰我,還給我買這樣那樣的補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我休息。沒有他們我肯定在03年考完後一蹶不振,徹底完蛋!!
經歷了這么多痛苦,我要感謝上蒼,沒有讓我發瘋和變態。我雖然沒有發瘋,但是我的人格徹徹底底的改變了。我變的對痛苦麻木,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富有攻擊性,喜歡挑釁!但是,我也悟出了不少東西。我最大的感悟是:考研需要正確的方法!需要正確的規劃!我第一次考,敗就敗在盲目的復習,而且,那時我想考復旦,簡直是痴人說夢!還有,當時的氛圍也不對,我每次到網上看,竟是些說考研怎麼苦怎麼苦的,造成我盲目的付出,不知方法!
但不管怎麼說,我想考上復旦的信念卻絲毫沒有改變。
在家休息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我一直到03年的四月才回學校,我沒有找工作,而是准備再考一年。大學里最後一個學期,我是在麻木,吃喝和睡覺中度過的。除了吃睡,就是打牌,踢球。不過這樣的生活讓我的身體得到了恢復。從3月到畢業,這段時間里,我也沒有拉下,把高等數學又看了一遍。還專門買了一個德生的短波收音機聽VOA,BBC練聽力。
好了,現在開始說我04年考研吧:
04年考研,相對我去年,平淡的多,沒有我03年那麼慘烈。也許是我承受了那麼多,心已經死了吧,沒有什麼事能讓我再有所觸動了吧。
因為家裡支持,還有我有一個高中同學(本科是在上海的)也和我情況一樣,准備再考一年。所以,我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決定到上海復習。
畢業後,我到了上海,和我高中的同學還有他大學的同學,以及他大學同學的同學。在復旦附近的國順路上租了房子,從7月份開始了第二年考研。
我說說上海吧,我是第一次和上海親密接觸。一開始很不習慣。連上海話我都聽不懂,買東西經常鬧笑話。一開始還有些水土不服,腸胃不好,生活上還碰到了不少煩心事,比如,上海的物價真是貴,一開始真是讓我看不懂。我以前在我們學校的食堂,三元錢就能吃的不錯。可在復旦的食堂,隨便吃點什麼就要上4,5元。還有,復旦丟車很厲害,我就丟了輛新車(自行車)。但對於經歷了這么多的我來說,這些根本不算什麼。我根本就沒有當一回事。我也沒有好好的到上海逛過,從暑期到秋季的環球嘉年華也沒有去,直到考研結束,才到南京路,浦東和徐家匯看了看。反正, 我在上海感覺很alien,沒有碰到什麼高興的事情。
我每天去復旦的二教三教或者五教六教上自習。和我同住的人都是考研的。而且能接觸到很多考復旦的,我也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給了我不少的幫助。我也結實了不少復旦的牛人。其中有些人對我幫助很大,我真得感謝他們。在復旦,考研得信息量也大。我還自己去找了系裡的老師和去年考上的人,了解了不少招生和專業課的信息。環境和氛圍都是去年無法相比的。同時,我也深刻的了解到考復旦原來是這樣的難!但是,我絲毫沒有動搖,依舊直著的考復旦。
至於學習嘛,真的是蒸蒸日上。我也不知道是開了殼,還是我經歷了痛苦,變的聰明了。以前數學上有很多東西想不明白,不理解的東西。到後來這些卻都成了常識。我前後大概做了80多套模擬卷,其中有62套是在早上8:00--11:00間嚴格按考研要求做的。最後做數學題目都成了本能,我基本做卷子不費什麼腦筋,完全就象是體力勞動。但最後我也沒有想到我能考146。哎,我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我學數學能學到這種境界…………!!!
至於英語嘛,上海這里晚上還有英語的廣播,我就堅持每天聽,練聽力。還有就是有機會就看CCTV-International。從02年開始,這兩年間,我天天都沒有離開英語,在准備考研的時候,每天都要看3個小時左右的英語。後來我覺得我英語肯定能上70,在要提高,因為我從小就沒有好好學過英語。那就要徹底的在從頭認真學了。因此到後期我基本上做英語就是為了保持狀態。
政治我就是狂背書,還有狂做選擇題,背到後來,我發覺政治其實是渾然一體的,大綱要求的內容都是有它的內在聯系的。我政治學習經歷了一個從熟背——透徹理解——滾瓜爛熟——基本常識的過程。其實,我覺得我唯一的優勢就是政治了,嘿嘿。但是最後還是沒有上80。
專業課我一直都沒有把握住方向,只是把指定的參考書搞了個熟透。而且我又是跨系跨專業,一點點底蘊都沒有。我雖然知道要擴充內容,但實在不知道是往那擴充,所以只有一遍遍的搞指定的書。我想說的是復旦的專業課出的實在是難,要麼就是深,要麼就是偏。從我個人經驗而言,跨系跨專業,如果資質一般的話,就算把指定的書背的滾瓜爛熟,也只能有把握及格而已。
第二次復習,唯一折磨我的就是情緒低落和對於學過東西的遺忘。我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對付我不是很好的記憶力,只有一遍又一遍的反復強化所學的東西。
為了對付情緒低落,我就咒罵自己:「你就是天底下最最×××」拚命的想自己以前多麼白痴都么愚昧!這樣我自己會有一種悲憤的情緒,我就是利用這來繼續鼓動我自己學習。每當我想到萬一考不上會怎麼樣時,我就對自己說:「fight as a glorious warrior & die a heroic death!」這樣我就會熱血澎湃,不會再有什麼不好的想法了!
其實,第二次准備考研還是很順利的。想學就學,想睡就睡,不在很強迫自己學習。還幾乎每天還都繞著復旦正門那個有毛主席象的花園散步。
很重要的是:我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渴望走運考上復旦—到考不上考的上都無所謂—再到感覺復旦如果不要我,那是他們的損失。我甚至對復旦有些不屑了,有時候,我甚至是通過向復旦挑釁來獲取前進的動力的。同時,我也不知怎麼的,變的對自己很有信心起來。我還經常這樣感覺那些和我競爭的根本不是我的對手!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其實,到了後來,天天上自習幾乎已經成了我的本能,因為除了全心全意的學習,我實在是沒有別的事情何以干。而且在第二次復習中,不象第一次,我會想像考上以後會如何如何,我完全不是被功利因素所驅動。我想的最多的就是輝煌的壯烈犧牲一把。只是渴望著壯懷激烈和慷慨激昂!其實,我更願意考研是一個明確的敵人,能和我痛快的來一個了斷!
我最後是在復旦考完試的。2004年1月11日下午一走出考場,我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回家,告訴父母我考完了,我沒有說我有多大把握,生怕到最後又讓他們失望!走出復旦大門時,我眼睛濕潤了,這是我到上海來第一次想哭,也是我第二次考研以來第一次那麼心潮澎湃,感覺真是悲壯:考研就象我這生中註定得劫數!現在,不管結果如何,我終於終於走完了……
在等分得日子裡,我最害怕得就是我的卷子被批錯了,或者是我在考試時犯了什麼我沒有察覺的錯誤!在要知道分數的前幾天里,我都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26日晚上我知道了我的分數,真是百感交集!當天夜裡,我們家都集體失眠了。我真的是飛躍了…………!!!!!!
以上就是我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其實我能寫的還有很多很多。我到這里來只是想傾吐一下。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們,如果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我不可能走完這條不歸路,甚至有可能完蛋!
王若平的閱讀手記說:考研的最高境界是:獨孤求敗。
而我覺得,考研最高的境界就是:涅磐。
我最後的境界也是求敗,但不是寂寞高手的求敗,而是死士的一種求敗。就象荊軻刺秦王一樣。也類似於飛蛾撲火吧!
曾經有人告訴我考研必須的是:必勝的的信心+正確的方法+頑強的毅力!
但我的考研卻是:視死如歸的信念+正確的方法+與逆境搏鬥而訓練出的本能!
我說那種視死如歸的信念,是因為如果我是被物慾和功利因素驅動,我決不可能堅持到底,也絕對不可能有那麼平和的心態一路走完考研。我也不是為了追求夢想,因為我早已絕望,早已心灰意冷。我前面也說了,我到最後追求的就是一種壯懷激烈的犧牲。能輝煌一把。
我說本能,是因為,到最後,我去自習,完全是象本能反映一樣,象條件反射一樣,和吃飯睡覺類似,根本就不需要去刻意的堅持!
至於方法,我想說,必須有正確的方法,不然就是白費勁。事倍功半。
最後我想說的是:
我考復旦是一種痴,佛家講就是直著!這種痴我始終也未看破。
我其實也許是在追求我不太可能得到,得到了又保留不住的東西。
經歷了這么多,我對復旦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嚮往又有怨恨。復旦和上海給我的感覺大部分是lonliness & alienation!在我記憶中留下的大部分是suffering & misering.不過,也許這些比快樂更能讓我刻骨銘心吧。
其實我本來就不屬於復旦,我在復旦的日子裡一點歸屬感都沒有。我本來就與那些天之嬌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巨大差距的。雖然命運讓我進入復旦,但我想,如果我要和他們看齊,我的生活也許依舊不會幸福……
雖然不是什麼感人事跡,可是很引人深思不是嗎。家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⑥ 數學名人故事
1.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2.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3.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4.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5.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6.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由他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⑦ 華羅庚的讀書故事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扎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