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雖有佳餚最後是怎樣得出的「教學相長」的道理
《雖有嘉餚》節選自《學記·禮記》,題目是編者加的。《學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
《禮記·學記》:雖有嘉餚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雖有至道⑶,弗學,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⑹。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後能自強⑻也。故⑼曰:教學相長⑽也。《兌命》曰:「學學半⑾。」其此之謂乎?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縱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夠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② 《 雖有嘉餚》的中心思想。
用短文成語:教學相長本文介紹了教育學的關系,說明了教育學相促進
③ 雖有嘉餚 本文主要闡述的是教與學的關系 開頭為什麼寫嘉餚
運用比喻論證,用我們熟知的事例,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④ 雖有佳餚原文及主題思想
原文: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學學辦。」其此之謂乎?
⑤ 「雖有佳餚 教學的教怎麼讀」
「雖有佳抄餚 教學的教,讀:jiāo
拼音介紹:
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范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⑥ 雖有嘉餚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的
教學相長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接著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繼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出「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原文:
雖有佳(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會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過)學習然後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過)教然後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夠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6)雖有佳餚備課擴展閱讀
人們對「教學相長」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其一是將其納入教學原則的范疇,認為「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依此而將其理解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以相互促進」,如在毛禮銳、沈灌群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中就將其作為教學原則來解釋,認為這一原則「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既矛盾而又統一的關系」。
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編的《簡明中國教育史》中,也將其作為一條教學原則,指出「『教學相長』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兩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
其二是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認為「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將「教學相長」理解為「教師施教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教而促進自身的學。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對這兩種解釋持質疑態度,如四川師范大學教師、西南大學博士劉秀峰認為「教學相長」所指的主體不是教師與學生兩者也不是教師一者。「教學相長」的主體應是學生,「教學相長」中的「教」不是指教師的「教」而是指學生的「仿效」,因此,「教學相長」指的是學生「效師而學」和「自覺而學」兩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相同的益處。
因此,「教學相長」不是「教學原則」亦不是「教師成長規律」,而是學生的「學習規律」,強調學習者一方面應自學、自修,另一方應「效師」、「效友」而學。「長」應為名詞的「益處」之意,而非動詞的「促進」之意,「教學相長」一詞也應讀為 xiao xue xiang chang。
應讀為jiao xue xiang zhang,教:指傳授,學:指學習。長:是提高的意思。指師徒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相長
⑦ 雖有佳餚里教學相長怎麼理解
雖有佳餚,
教學相長怎麼理解?
教學相長(zhǎng):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⑧ 雖有佳餚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論述「嘉餚與食」「道與學」的辯證關系引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
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學』是息息相關的。
出自西漢戴聖(相傳)《禮記·學記》(又名《小戴禮記》)。
(8)雖有佳餚備課擴展閱讀
《雖有嘉餚》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⑨ 問《雖有嘉餚》的內容解析
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學,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並強調了要實踐出真知.
重視實踐,在教和學的實踐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進步和發展.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進而
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 這個結論.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然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過別人然後才會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徹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中說道:「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⑩ 雖有佳餚指出教育的句子是什麼
以「佳餚」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餚,如果只是看看,不親自去嘗嘗,永遠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樣,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永遠也不知道它的好處.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使說理淺顯易懂.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