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年級,課外閱讀,爸爸媽媽的話怎麼寫
小學一年級的閱讀課,需要寫爸爸媽媽的話,可以如實寫爸爸媽媽所說的事和話,也可以發揮學生的智力,把自己的話變成媽媽的口氣。就可以了。
㈡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一年級語文學習中,應注重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新課標中指出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之一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一、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書。把一篇課文讀懂不是目的,學會讀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才是目的。也就是說,不是要學生「讀會」而是要學生「會讀」。那麼要指導小學生會讀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必須教給他們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夠把他們帶上路。「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這足以證明方法之重要,在以不增加學生的負擔的前提下,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法來指導。1、反復誦讀法。盡量提供給學生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它們大部分是全文注音,為指導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反復誦讀既培養了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一年級的學生識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讀一兩遍,也許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讀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注意因文而異。總之以讀為本,充分利用漢語拼音,引導學生去讀,去體會。2、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麼"說"就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這一課時,我先讓孩子們讀一讀這首燴炙人口的數字詩,然後讓孩子們說一說:這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都有哪些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他們在說什麼?孩子們有了興趣,有的說,你看山上有六七座亭台,可能是讓過路人休息的吧;有的說,山下還有四五個人家,煙囪里冒出來的煙都把村子籠罩起來了;有的說,這兩個孩子可能在說,好美的景色啊……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他們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體會到了小山村的美麗,這時再讓學生讀這首詩時,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孩子們看到美景高興的心情。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3、在讀中結合看圖訓練一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動畫、音像等,並且大部分插圖、動畫、音像就是聲情並茂的故事。一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讓學生先看圖,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說說圖上畫的什麼,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後圖文對照再讀課文。如在教學復習四的「我會講」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觀察圖上畫了哪些景物,還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涌現出許多奇特、豐富多彩的想像,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圖上畫的有學校,有小河,還有草地;有的說,河邊還種著一棵桃樹,可能是小猴子一家人種的,桃子成熟了,小猴子和他的爸爸要去摘桃子;有的說,小兔子要上學得經過一條小河,河上還有一座獨木橋;有的說,小兔子上學重要,小猴子在跟他的爸爸說讓小兔子先過橋……這種安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擴大識字量,為課外閱讀做准備。 「課文只是個例子,還必須廣泛閱讀,大量閱讀,這是學生將來更好地自主學習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早日具備閱讀能力,我們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相機教給一些課外的生字。如在教學生理解「目」就是眼睛的時候,我們就把「眼睛」兩字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這兩個字讀「眼睛」,它們的左旁就有個「目」字。這樣,學生不但多學了兩個字,而且對「目」字有了較深刻的印象,以後「目」「木」兩字比較不會混淆。再比如教「足」字,我們可以順便教「足球」一詞,讓學生認識「球」字,學生很感興趣,記得快。這些課堂延伸出來的字,學生認識得多,進行課外閱讀時就更容易了。三、開展多樣活動,激發閱讀興趣。要培養小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養成自覺課外閱讀的習慣。盧梭說過:「教學不在於教給他各種知識,而在於培養他具有愛好知識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導師。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及時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並能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我們可以採用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激勵性的評價手段。如:舉辦各種比賽(朗誦、問題搶答、講故事、比多少),評出優秀的和進步的學生,發給他們一朵小紅花,收藏在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裡,期末比一比誰的紅花多。這樣使學生想讀、愛讀、會讀。總之,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愛說愛動,好奇心強,又愛表現自己的特點,教師幫助提供程度適宜的課外書,開展競爭活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 總之,在一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願望。讓每個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我們只要把聽、說、讀、思、畫等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就會相得益彰。這樣提高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修養就不會是件難事。當然,閱讀教學中的結合點不僅僅就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多。只要我們老師有心、有意,就會發現更多的方法。
㈢ 一年級學生常見的課外閱讀拼音讀物有哪些
必讀:
1、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
2、逃家小兔
3、我愛我爸爸(繪本)
4、紅鞋子
5、爺爺一定有辦法
6、安徒生童話選(拼音讀物或繪本)
7、格林童話選
選讀:
1、哪吒傳奇故事(童趣出版社)
2、王一梅童話系列(王一梅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小企鵝心靈成長故事(湯素蘭等 明天出版社)
4、晚上的浩浩盪盪童話(梅子涵著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5、可愛的鼠小弟(中江嘉美、上野紀子著,趙靜、文紀子 南海出版社)
6、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宮西達也著,楊文譯,浦蒲蘭繪本館)
7、丁丁歷險記(英邁克法爾著,鄒曉平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8、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羅爾德達爾,代維譯,明天出版社)
9、胡蘿卜種子
10、小精靈的秋天
11、小豬唏哩呼嚕(孫幼軍)
12、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周銳)
13、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挪威 埃格鈉)
14、兔子坡(美國 羅伯特羅素)
15、稻草人(葉聖陶)
㈣ 怎樣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在低年級學段就要求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還要求學生喜歡閱讀,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使他們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完成這些指標,教師必須加強科學的指導和實踐。為了讓一年級的學生能早一點喜歡閱讀,走進閱讀,提高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這里,我就如何指導一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談談我的一點做法: 一、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口味」的課外讀物。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圖文並茂的注音讀物,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英雄故事等;如果就給他們規定要讀多少書,那樣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這樣老師就要好好的引導他們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採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低年級的老師此時充當的腳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要「引」而且要「激發」孩子內心的感受,讓他們嘗到閱讀的快樂,我一般採取了以下的方法: 1、利用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喜歡聽故事和講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一節語文口語交際課上,我請學生把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有一個學生聲情並茂地講了一個「女媧補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學生,故事講完後,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時機進行表揚,並詢問他是從那裡學到了這么好的故事,他說他經常看中央電視台「上下五千年」的動畫節目中,從中還學到了很多好聽的故事,可以講給同學們聽。於是我就借勢引導學生回家多看看類似動畫節目,或者看看與這些節目中的故事相對應的注音故事書、童話書。在以後的日子裡,學生們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書。飯後這些孩子們總是喜歡把自己新學到的故事講給我和同學們聽,什麼《八仙過海》、《精衛填海》、《對牛彈琴》等等,而且他們講起故事來個個情趣盎然。採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的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在識字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於剛學完拼音的低年級兒童來說,就要開始積累詞彙了。在教學生字時,讓學生對生字進行擴詞,可以增加學生詞彙量,也可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在教學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生字「春」,讓學生進行擴詞,其中有一個學生說了「春暖花開、春色滿園」兩個成語,我馬上表揚了他「你真棒,說的成語真好!」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有……春眠不覺曉……」我聽了非常高興說「你也相當不錯,你們能說出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詞語和句子,了不起。」又問:「你們是從什麼書上看到的呀?」他們呢都說是從課外書上看到的,於是我又說:「課外書的本領真大,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組出很多很好的詞語、背出很多的古詩,而且還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呢!」說完就聽到下面有聲音在輕輕地說「我明天也要帶一本來……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見很多學生都帶了成語書、古詩、字典等等。用這樣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3、開展比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爭強好勝,有強烈的表現欲。故在低年級開展比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每周二的晨會課上總要抽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來交流自己在雙休日中學到了那些課外知識,比一比誰的課外知識最豐富,然後評出「網路知識通大王」,這樣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非常高;每周五的下午課外閱讀課上,請學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話或者是文章,看看誰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話最多、文章最多,然後評出各種不同的獎項和不同星級的閱讀積極分子,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閱讀的熱情,使他們始終保持進行閱讀的興趣,能多讀書、好讀書。 二、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課外讀物 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但辨別力有限,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以實現閱讀的有效性,為此根據學生的能力、思想、年齡和興趣的不同,以及課堂教學需要的不同,認真幫助他們選擇適當的讀物。 三、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書 把一篇課文讀懂不是目的,學會讀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才是目的。也就是說,不是要學生「讀會」而是要學生「會讀」。那麼要指導小學生會讀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必須教給他們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夠把他們帶上路。「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這足以證明方法之重要,以不增加小學生的負擔為前提,我採用了的方法是圖文結合法。低年級的課外讀物幾乎每篇都有插圖,有助於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如低年級注音版《唐詩三百首》中《靜夜思》就畫著一個人在靜靜地望著月亮思考,讓學生看圖和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前看看圖,讀後講講圖,發揮圖幫助理解內容的作用。 四、及時評價——用成果鼓勵學生 任何人都希望對自己的作為有所認可,小學生也是如此。及時地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不僅對已經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是個鼓勵,對於還沒養成習慣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 評價閱讀效果,是與活動密切相關的,也就是在活動中對學生的閱讀效果作出及時、合理的評價,使學生的勞動得到認可,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繼續閱讀。本學期有兩位學生被學校評為「讀書星」,對班級其它學生的促動很大,有很多學生都拿起了課外書讀起故事來了。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爭強好勝,有強烈的表現欲。如果在低年級開展比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如在每周的課外閱讀課上總要抽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來交流自己在雙休日中學到了那些課外知識,比一比誰的課外知識最豐富,然後評出「讀書星」,這樣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非常高;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課外閱讀課上,請學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話或者是文章,看看誰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話最多、文章最多,然後評出各種不同的獎項和不同星級的閱讀積極分子,這樣也許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閱讀的熱情,使他們始終保持進行閱讀的興趣,能多讀書、好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應從一年級開始培養,相信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堅信這樣一句教育新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我們就自覺去學習、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課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