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2008年高考語文答案(遼寧卷)
(遼寧卷解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 文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4頁。第Ⅱ卷5至8頁。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Ⅰ卷(選擇題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金釵(chāi) 三緘其口(jiān) 頷聯(hàn) 紈絝子弟(kù)
B. 給養(gěi) 危如雷卵(lěi) 分娩(miǎn) 嫵媚多姿(wǔ)
C. 俟機(sì) 沆瀣一氣(hàng) 乳酪(luò) 不容置喙(huì)
D. 奇葩(pā) 不諳水性(ān) 城垣(huán) 風流倜儻(tǎng)
【答案】A B給養(jǐ) C 乳酪(lào) D城垣(yuán)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 瑞士國土面積不大,但民族眾多,語言也多,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語言,不少人都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幾種語言。
B. 牡丹居社區餐廳明天將開始營業,消息傳出。社區居民口耳相傳。以前他們到最近的餐廳都要步行半個多小時,現在出門走幾步就能吃上飯了。
C. 嶺南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但由於氣候潮濕等原因,唐代以前的書法作平鮮有傳世,即使是宋元墨跡,今天能見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D. 災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員們冒著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按規定時間抵達四川震中災區,並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答案】B 口耳相傳:口說耳聽向下傳授,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中國皮影戲的藝術魅力曾經傾倒和政府了無數熱愛它的人民,它的傳播對中國近代電影藝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示作用。
B. 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證地回答了在大開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裡,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全心的觀念來協調各種關系。
C. 交通台日前播報說,有的人在小轎車內開著空調過夜,由此發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發生,應該引起司機朋友們的高度重視。
D. 大學畢業後去農村應聘村官的人當中,多數人希望能在建設新農村這一大環境中找到施展才華、創立事業、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
【答案】D A「它的傳播」 它指的是「中國皮影戲」而不是「中國皮影戲的藝術魅力」 B缺少回答的賓語,加「的問題」 C「由此發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句式雜糅,可以改為「由此發生窒息死亡事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出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紅星小學門衛王然被區教育局評為「十大感動小熱病物」,他的事跡中最突出的一條是認識全校500 多個學生並能叫出他們的名字,為家長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門衛感動校園,體現的就是一種服務育人的精神。
①學校里的教師是在教書育人
②這不只是像背書那樣背出來的
③要叫出全校學生的名字,實在不容易
④校園內的管理、服務也無不在體現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幾個學生的名字,很簡單
⑥這是關愛學生、日積月累的自然結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 ②⑥①④⑤③
C. ③⑥②①⑤④ D. 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D 基本上採取排除法。從題目的填空上,應該是兩兩對句,其中③⑤很明顯應該連在一起,而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排除A、C項,從B項看②句顯然與文段接不上。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書院教育,是宋元明時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動工。「書院」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不過,那時的書院主要還只是編書、藏書以及讀書的場所。作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教育場所的書院,是到宋代才出現的。當時,剛剛經歷五代十國戰亂,文化教育亟待振興,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傳陣地,以私人講學為核心的書院教育,就順應這種時代需要而出現了。宋代書院教育,以其官私結合的教育體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組織形式,呈現出與古代私學大不相同的面貌。不僅如此,書院教育與宋代官學之間也有較大區別。雖然書院也選用儒家經典作為教材,但它更側重於引導生徒修養品性、增長才識,而不是為了適應科舉。不過,書院的教學內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學以及科舉所要求的范圍,也正因為如此,書院能夠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勵,並獲得長足的發展。
書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學術的發展,成為宋代理學發展的搖籃。一方面,書院中掌教的「山長」,一般都會把自己的思想定為書院的教育宗旨,以此來聚集生徒,開展講學活動。書院生徒在聆聽山長集中講學、向山長請教以外,還有充分的時間組織自學和學術討論,這種濃厚的探討學問的風氣為思想和學術的發展留同了很大餘地。另一方面,書院中的講學內容既包括掌教者個人的學術思想,也包括正統的儒家經學思想,還包括一些後來逐漸為官方所接受的民間思想。書院因此而成為各種思想和學術交流的場所,書院之間更以學術論辯、講學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學術的深入研討和互相影響,從而為宋代理學的成熟准備了條件。此外,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開始掌教各大書院,推動了書院教育與學術研究結合的進程,也促進了理學的傳播與深入發展。著名的理學家陸九淵曾經受邀前往白鹿洞書院講學,他講授《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聽講的人都很感動,甚至於有聽講者為之落淚。書院交流的盛況以及書院教育推行理學思想所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5.下列有關「宋代書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宋代書院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以官私結合體制和私人講學為主要特點。
B. 宋代書院教育是順應戰亂後文化教育亟待振興,以及思想傳播的需要而出現的。
C. 宋代書院教育中選用的教材與官學相似,但其人才培養的標准與官學大相徑庭。
D. 宋代書院教育的教學內容能夠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機會獲得長足的發展。
【答案】C 「人才培養標准與官學大相徑庭」錯,從第一段結尾倒數第二句話可以看出。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唐代和宋代都有「書院」這一名稱。不過,唐代的書院和宋代的書院是名同實異的關系。
B. 宋代書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聽山長講學、向山長請教,並在山長的組織下開展自學和討論。
C. 書院中的私人講學、學術討論及書院間的學術論辯、講學交流,是宋代書院中常見的教育活動。
D. 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開始掌教各大書院,書院的這種變化,有利於書院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相結合。
【答案】B 「並在山長的組織下開展自學和討論」錯,從文段第二段第三句話可以看出。
7.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有誤的一項是
A. 作為教育體制的宋代書院,與此前的古代私學既相區別,又有一定的聯系。
B. 宋代書院中的生徒,對當時朝廷科舉考試的總體要求,大致上也能夠適應。
C. 一些民間思想,往往通過書院教育的途徑來實現逐漸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書院的講學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學術相互影響,都有機會得到發展完善。
【答案】C 文中第二段只是提及書院也接受了為官方說接受的思想,並沒有說官方是通過什麼途徑接受民間思想的。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也,後家新安。少慷慨,以膽略見稱,容貌魁岸,有雄傑之表。性又好書,經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見而異之,令與諸子游集。後以軍功,稍遷儀同三司,襲爵新義郡公。武帝伐齊,齊將獨孤永業守金墉城,擒說下之。進平范陽,拜永州刺史。陳人逼光州,擒以行軍總管擊破之。高祖作相,遷和州刺史。陳將頻寇江北,前後入界。擒屢挫其鋒,陳人奪氣。開皇初,高祖潛有吞並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於是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及大舉伐陳,以擒為先鋒。擒率五百人宵濟,襲採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進攻姑熟,半日而拔,次於新林。江南父老素聞其威信,來謁軍門,晝夜不絕。陳人大駭,其將相繼降之。晉王廣上狀,高祖聞而大悅,宴賜群臣。陳叔寶遣領軍蔡征守朱雀航,聞擒將至,眾懼而潰。符蠻奴為賀若弼所敗,棄軍降於擒。擒以精騎五百,直入朱雀門。陳人慾戰,蠻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遂平金陵,執陳主叔寶。時賀若弼亦有功。乃下詔於晉王曰:「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賜物萬段。先是,江東有歌謠曰:「黃斑青駿馬,發自壽陽浚,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皆不知所謂。擒本名虎,平陳之際,又乘青駿馬,往反時節與歌相應,至是方悟。其後突厥來朝,上謂之曰:「汝聞江南有陳國天子乎?」對曰:「聞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詣擒前,曰:「此是執得陳國天子者。」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俄征還京,上宴之內殿,恩禮殊厚。無何因寢疾,數日意卒,時年五十五。 (節選自《隋書•韓擒虎傳》)
〔注〕撝(huī):揮手呵斥。
8.對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後以軍功,稍遷儀同三司 稍:稍稍。
B.獨孤永業守金墉城,擒說下之 說:勸服。
C.高祖潛有吞並江南之志 潛:暗中。
D.半日而拔,次於新林 次:駐扎。
【答案】A 逐漸。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韓擒戰功顯赫的一組是
○1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 ○2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
○3襲採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4來謁軍門,晝夜不絕
○5聞擒將至,眾懼而潰 ○6遂平金陵,執陳主叔寶
A.○1○2○3 B.○1○4○5 C.○2○4○6 D.○3○5○6
【答案】D 其中○1是指韓擒有名聲,○2說的是他能擔重任○4當地百姓對韓擒的態度。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擒自小以有膽略知名,容貌魁偉,有豪傑的儀表。周太祖很賞識他,讓獨生子與他交往。在任職刺史後,屢次擊敗陳軍的侵擾,陳人喪失了銳氣。
B.韓擒揣摩高祖有吞並江南的志向,在伐陳時擔任先鋒。他率領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陳人大驚,其將領相繼投降。高祖聞訊十分喜悅,大宴群臣。
C.韓擒聲名令陳軍感到恐懼,陳叔寶遣部下鎮守朱雀航,但軍士逃散。其時賀若弼打敗陳將任蠻奴也有軍功,高祖在表彰韓擒的同時也表彰了賀若弼。
D.韓擒平陳的經歷與此前江東的歌謠相應,當時人們不知歌謠何意,平陳之後才得以明白。韓擒被徵召回京後,深受皇上禮遇,但不久卻因急病而死。
【答案】B 「 韓擒揣摩高祖有吞並江南的志向」
11.把第I 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陳人慾戰,蠻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
【答案】陳國人想要應戰,任蠻奴揮手呵斥說:「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麼!」眾人都四散逃跑了。(譯出大意給3分,「何事」「走」各一分。)
(2)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韓擒嚴厲地瞪著他,突厥使者恐懼,不敢抬頭看他,韓擒就是這樣極有威容。(譯出大意3分,「厲然」「惶恐」兩處各一分。)
1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
潯陽即景 周德清○1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2。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1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2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全曲解析】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篇》稱其「又自製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雲:「故人皆胃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散曲現存小令1首、套數三套。
【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賞析】: 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詞采俊茂,音節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連用五個「如」字,想像豐富,筆力雄放,確乎「如玉笛橫秋」(《太和正音譜》)。 此曲為寫景之作。作者選擇了宏觀的角度,採用了富有動感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潯陽江景圖。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里。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無不咸備。真是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從作品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善於捕捉充滿活力的藝術鏡頭,在他的筆下,江舟、山泉、晚雲、新月、塞鴻這些景點都呈動態,並且都在萬里長江和數點淮山這一整體構思中被不露痕跡地融合起來。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江帆比作箭等;對偶,其中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比擬(擬人)如說新月學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順序: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句則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地面轉到天空。
從動靜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飛流,是動態的。
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5分)
(1)國破山河在, 。 ,恨別鳥驚心。 , 。白頭搔更短, 。
(杜甫《春望》)
(2)落霞與孤鶩齊飛, 。漁舟唱晚, ;
雁陣驚寒, 。(王勃《滕王閣序》)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答案】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渾欲不勝簪
秋水共長天一色 響窮彭蠡之濱 聲斷衡陽之浦
多情自古傷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雨 韻
從維熙
進入生命的夕陽黃昏,才理解了「雨」這個簡單的漢字,包容著人生四季。
按照化學的分子式來解讀雨,是H2O的氣體,在天空合成為水,然後返還到地面上來的物質。它在不同季節,有著變形的本能;春雨悄然無聲,充滿了孩子的稚嫩和溫柔,像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那般,形象上有點靦腆;夏雨滂沱,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個人從童年進入青年時期,顯示出無與倫比的陽剛氣勢;秋天的雨聲,歡樂的音符里摻雜進一些憂傷的詠嘆,淅淅瀝瀝不絕於耳,除去讓人看見果實的成熟,感到收獲的喜悅之外,還容易讓人聯想起《紅樓夢》里的黛玉悲秋,這是人與自然同時走向成熟的標志;到了冬天,雨的體形變為片片白雪,與老人的銀發一色,這寓意人已經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歡雨了,尤其偏愛在雨天散步。我愜意地打著一把雨傘,在雨中踽踽而行時,傾聽著人生四季中的各種音韻旋律;少年時無拘無束的童真,青年時的學海苦渡,中年時在「老君爐」中之修煉,花甲之後的心若靜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樂酸甜,與在書齋中伏案回憶往事,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後者,因為缺少了雨作襯托,如同人生戲劇少了背景;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不僅可以升華記憶的色彩,雨在此刻還能轉化為助燃之劑,讓記憶銘刻上雷鳴與電閃的音韻,成為浪漫的抒情和感傷的詠嘆。
記得在一個雨天,我看見一個老者領著一個娃兒----身後還有一條小狗,一起來到公園的湖邊。那條小狗對於雨天出遊,表現出了無限驚喜,它一會兒躥到老人和娃兒前面,一會兒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後。但是那個男娃兒,與那條小狗的歡快相反----雖然老人為它打著雨傘,他彷彿仍然無法走入雨的夢幻之中。
老人說「你看那荷葉上的水珠兒,多好看!」孩子仍然撅著他那張小嘴,向湖裡也斜了一眼,但無動於衷。孩子似乎並不喜歡雨中的靜物世界,他在百般無聊之際,把那條小狗招呼到腳下,喊了「一、二、三」之後,在雨中與那條小狗開始了賽跑。老人出說的話,對這位老人說:「孩子難得有在雨中撒歡的時機,這會寫進他的生命記憶,到你我的年紀都忘卻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兒與狗環湖賽跑回來,雖然人和狗都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但那個男娃和那條狗,一個開心地笑個不住,一個歡喜的對天狂吠起來……那老人陰沉的臉,終於漸漸還陽了,終於最後與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這真是一幅難覓的雨中寫意畫面。
雨絲,從其造形上看去,象是連接了天和地之間的條條琴弦;每個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躍著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無邊無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大自然的美麗的樂章。
14.根據文意,四季之雨分別象徵了人生哪幾個階段?為什麼說「秋天的雨聲,歡樂的音符里摻雜進一些憂傷的詠嘆」?(4分)
【答案】第一問:春雨象徵著人的童年,下雨象徵人的青年,秋雨象徵著人的中年,冬雨(雪)象徵人的晚年。(答對兩點1分,答一點不得分,信息點出自第二段)。
第二問:(1)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2)也是蕭條的季節、悲涼的季節,所以「秋天的雨聲」中有「歡樂」也有「憂傷」。(答對一點一分,信息點在第二段結尾)
15.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
【答案】指的是在雨中回眸人生,用於打開記憶之門,同時也為記憶蒙上雨的色彩。(信息點在地三段結尾部分)
(2)他彷彿仍然無法走入雨的夢幻之中。
【答案】指的是小孩雖然在雨天出遊,但是沒有感受到雨中的樂趣。(第四段和雨中的狗對比,概括得出答案。)
16.文中「老人和娃兒」在雨天各有什麼不同的意趣?老人為什麼「最後與孩子」笑在了一起?(6分)
【答案】第一問(3分):
老人喜歡和娃兒打著傘賞雨,娃兒卻喜歡和狗在雨中賽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問(3分):
老人先是受到「我」的啟發,又看見孩子在雨中奔跑後「開心地笑」,終於被感染也笑了起來。(信息點在第四五兩段)。
17.怎樣理解「雨韻」的內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來呈現「雨韻」這一主旨的?
(8分)
【答案】第一問(4分):①雨韻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韻是增強生命記憶的媒介;③雨韻是大自然的美麗樂章。
意思答對即可。
第二問(4分):
①先議論,談四季之雨與人生四季;②再敘事,講了老人與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最後抒情,表現了作者對雨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每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三點給4分。
六、(15分)
18.下面是某學生向老師祝壽時發言的一個片段,其中有四處不得體,請找出來並加以修改。(4分)
這次我們專程從全國各地光臨母校,給我們至今健在的恩師俞老師做壽。俞老師視名利
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八十高齡還在作學問。俞老師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贈送給我們幾個高足,我們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將 改為 ; (2)將 改為 ;
(3)將 改為 ; (4)將 改為 。
【答案】:(1)「光臨」改為「回到」;
(2)「至今健在」刪去,或改為「精神矍鑠」;
(3)「高足」改為「學生」;
(4)「欣慰」改為「高興」。
每找出並改對一處,給1分;只找出而未修改或修改不恰當的,不給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合理程度酌情給分。
19.請從「知識」、「興趣」中任選一個為內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寫兩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採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兩個句子之間在語意上形成對比。
時間,是海綿里的水,只要你勤奮地擠,總會有所收獲;
時間,是掌縫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會全都漏光。
【答案】知識是河沙里的金,只要你勤奮的淘漉,總會有收獲;
知識是沙漏中的沙,只要你不予以補充,就會全漏光。
內容貼切給2分,比喻恰當給2分,兩句之間形成對比給1分。
20.穆家寨中學高三(1)班將於下周舉行以「讀書樂」為主題的讀書心得交流會。下面是主持人開場白的開頭和結尾,請你補出中間部分。要求緊扣主題、言簡意賅、有文采。50個字左右。(6分)
各 位 同 學 , 今 天 我 們 召 開 一
個 讀 書 心 得 交 流 會 , 主 題 是 「 讀
書 了 」 。
50
希 望 各 位 踴 躍 發
言 , 讓 大 家 分 享 你 的 閱 讀 心 得 。
【答案標准】內容符合主題給2分,語言通順給2分,有文采給2分。不足45個字或超過55個字,酌情扣分。
七、(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雜志社登了一份關於青少年價值觀的調查報告,其中一些數據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例如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表示難以評價的為27.2%,對「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表示難以評價的為22.8%,對「過馬路闖紅燈」表示難以評價的為15.2%,對「競爭可以不擇手段」表示難以評價的為18.6%,對「誠實意味著吃虧」表示難以評價的為33.8%。有人認為,這些數據顯示出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社會公德及個人品德的價值判斷模糊甚至錯誤。有人認為,從這些數據可以推斷出多數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陽光。有人認為,「難以評價」就是因為不想簡單地贊同或反對,恰好表現出當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個性化。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貳』 2008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一詩歌鑒賞「塞鴻秋」題的答案。懸賞30
【參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專的神態屬。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⑵嚮往一種隱逸的生活。
①詩的前兩聯,作者從眼前之景,轉入懷古,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的人事,而今安在?從而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感嘆。②詩的後兩聯,作者贊嘆宿鷺、飛鴻的閑適,接著又彷彿看到了漁翁的扁舟,聯繫到「波流萬世功」的感嘆,於是提出「最羨漁竿客」,想駕一葉小舟在煙雨朦朧中歸去!
【解析】【本題第(1)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對詩眼的把握,第(2)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時,除把握全詩內容外,還要結合作者及注釋內容理解。詩句中的動詞往往是最富表現力的。詩歌從懷古開始,如今隨蘇軾同游古代英雄爭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聯翩。再回到現實,眼前實景,著實可愛。而今只羨慕垂釣者(隱者)。】
『叄』 2008年高考語文(廣東卷)模擬題(一)答案
2008年高考語文(廣東卷)模擬試題(一)
一
1.C(A項,「媲」讀pì,其餘都讀bì;B項,「盥」讀guàn,其餘都讀huàn;C項,加點的字全都讀yù;D項,「熾」讀chì,其餘都讀zhì。)
2.A(固若金湯:金屬造的城牆,滾燙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不能用來形容「歌舞昇平景象」。)
3.B(休止:停止。止境:盡頭/持續:延續不斷。繼續:(活動)連下去;延長下去;不間斷/完善:完備美好。完全:齊全;不缺少什麼/同步:指互相關聯的事物在進行速度上協調一致。同時:同一個時候。根據語境,應選B。)
4.C(A語序不當,應是「另謀生路,早謀生路,謀好生路」。B 「塑造」缺賓語,在「出格」後加「的形象」。D關聯詞語「只有……就……」搭配不當,應用「只有……才……」)
二
5.B(滋:滋生、蔓延。)
6.D(連詞,就。A項①表並列關系;②表修飾關系。B項①表目的連詞,來;②介詞,憑借。C項①結構助詞,的;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B(①「則其心灑然而醒」是「樂」的實質;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可知這不是「公之樂」;③④由「天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可知均是「公之樂」;⑤寫同游者的「喜」與「幸」。)
8.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可知)
9.(1)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一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3分,翻譯對關鍵詞「或」「即」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2)邊遠地區的人、鳥和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3分,翻譯對關鍵詞「夷狄」「宜」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夷狄」譯成「少數民族」也對。)(3)那麼凡是與他在這里同游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和幸運嗎?(3分,翻譯對「同游於此」和「其可」各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
10.(1)天寒地凍,草木凋零,人跡罕至,冰雪覆蓋,遠山顯得特別明凈空曠;(2分)天色晚了,萬籟俱寂,相送無語,黃河水流聲音顯得更大更急促。(2分)用天寒、日暮惡劣的環境烘托傷心愁苦的離別之情。(2分)
11.(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3)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4)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三
12.B(3分。提示:B說的是評論界,不是「我們多數人」。)
13.A E(6分,一個選項佔3分。)
14. 媚俗,傾力地打扮和簡化歷史,以滿足具備初中文化程度的大眾趣味之所好;隨意擺布和利用「歷史」,對歷史不去廓清真相,對現實不去警醒人慎終追遠、激濁揚清;容不得批評,切斷和遺棄了優良的學術傳統。(4分,每一點1分,語句通順1分。)
15.對歷史要注重反思(1分),對現實要強調憂患意識(堅持立足現實而面向歷史的文化憂患意識和反思意識)(1分);允許批評,包容異見,講史和寫史要棄虛就實,有的放矢(2分)。(在答對前面的要點的基礎上,語句通順得1分。)
四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16.選擇了一個雪花飄飛的冬夜,重點突出了火盆的描寫,突出了環境的靜謐和溫馨,同時也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17. (1)為了刻畫陌生人兇殘而丑惡的嘴臉,從其熟練的動作來看,他是一個慣犯,一個慣犯也看不出老夫婦的破綻,從側面襯托出老夫婦感情的投入與逼真。(3分)(2)一來歹徒以為樓上有更貴重的東西,二來如果樓上有人會對其作案造成威脅,他必須去探個究竟。(2分)
18. 兩位老人唯一的兒子早在數年前的一個冬天就死了,因為兒子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這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促使他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他們總念叨著兒子,關心著兒子,保護著兒子。小說這樣的設置,把老夫婦對兒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4分)另外,整篇小說都是按照老夫婦的兒子在樓上學習而展開的,但是到最後樓上根本就沒有人,是空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這是小說懸念設置最成功的地方。(2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說明】這道題選材的內容很新,考生對選材的內容可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考生應該扣緊文本,不要被已有印象所干擾。
19.①整體封裝階段:將沉船、載物與其周圍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特殊的鋼制沉箱內。②整體起吊階段:巨型浮吊將沉船和各類分散、易碎的文物一體化、一次性起吊。③整體托浮階段:巨型浮吊將上沉箱垂直上提並平移至海底駁船,再由駁船托出水面。④整體入宮階段:將上沉箱原封移入可人為控制環境的「水晶宮」進行考古發掘。(4分,一點1分)
20.⑴穿梁的環境惡劣,沉船地點海水極深,能見度極低。⑵鋼梁極其粗長,重量極大,而穿孔極為狹窄。⑶沉箱底部淤泥堅硬。⑷工作對象是文物,一旦不慎碰壞將造成巨大損失。(5)缺少現成經驗,只能靠實驗摸索。(5分,每一點1分)
21.⑴「南海一號」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見度極低,水太深,只有實施整體打撈,才能保證珍貴文物考古信息完整性。(3分)⑵「南海一號」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800多年,船體非常脆弱,只有實施整體打撈,才能降低對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撈的難度,並保證沉船本身的完好性。(3分)
五
22.【示例】散文寫的是平常生活,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小說寫的是吸引人的生活,要有情節起伏;詩歌寫的是理想的生活,要有豐富的想像。(6分,每句2分,意思基本符合就可以給分。本題考查的實際上是文學語言與一般性的語言的轉換。)
23.【示例】從這一次的調查結果來看,高中生與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選擇基本上是一致的。(2分)文藝類讀物仍然是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主流,但是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趨向。(2分)喜歡閱讀政史類、科普類、軍事類讀物的也佔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喜歡閱讀其他內容讀物的學生所佔的比例也不少。(2分。)
『肆』 2008年高考全國卷語文答案
你想要全國卷一,還是全國卷二呢?都給你吧!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詳解(全國卷Ⅰ)
第I卷
一、
1.【答案】C
【考點】考查現代漢語漢字的普通話的讀音。
【解析】要注意方言誤讀(如A項和C項)和多音字(如B項)。A項的「圈養(quān)」應為「juàn」;B項的「牛虻(máng)」應為「méng」;D項的「探本溯源(shuò)」應為「sù」
2.
【答案】B
【考點】考查熟語的辨識。
【解析】探囊取物:比喻做事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就獲得成功;異曲同工:比喻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都一樣;出人意表:表,外。即「出人意料」;量入為出:量,計量。根據收入的數額確定支出的數額,不能用來形容戶外鍛煉,屬於用錯對象,可改為「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3.
【答案】A
【考點】考查病句的辨識。B項「具有……作用」動賓搭配不當,改為「功效」;C項「承擔了……主持」殘缺賓語中心語,後面添加「的工作」;D項是結構混亂,「我們……問題」與前面脫節,可刪除「我們……現象」使前後主語一致。
4.
【答案】B
【考點】考查語言的連貫。
【解析】可採用由易到難的方式進行排除,按照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排序。如:③是⑤的結果,故③在⑤後面,排除D項;⑥是對③的具體解說,應該在③後面,排除A、C兩項。
二、
5.
【答案】B
【考點】考查信息的篩選。
【解析】注意尋找標志詞,諸如「之所以……是因為」,「總之」,「可見」之類的話。信息源在第1段。「其實……然而……所以」的幾句話中,「然而」後面的內容就是本文寫作的原因,據此,可排除C、D兩項;B項中「廣為世人所知」故用不著專文介紹,選B.
6.
【答案】A
【考點】考查信息的篩選、整合,A項混淆了可能性與必然性。信息源在第2段,原文是「蓋天說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天文學理論,傳說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經》說:『天旬蓋笠,地法覆盤。』」注意「傳說」二字表可能性。
7.
【答案】C
【考點】考查根據原文推斷和想像。
【解析】C項屬於張冠李戴,信息源在第4段。原文是「平面蓋天圖……所繪星位必然因照顧角度而犧牲距離,而與實際天象不合……渾象上繪出的星圖是目視星空的反象,相當於人從天外向下俯視。」
三、
8.
【答案】A
【考點】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解析】從語法分析和上下文推斷兩方面入手。A項「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中,主語是「部使者」,「檄剛」是謂語,「檄」是謂語中心詞,應當為動詞,翻譯為「發文告,敕令」。
9.
【答案】B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
【解析】可採用排除法。如果寫的不是廖剛如何如何,就可優先考慮排除,據此,可排除A項①「順昌民以剛為命」寫百姓敬重、信任「廖剛;C項②「是欲置我何地耶」寫秦檜不滿廖剛;D項①「百姓願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寫的是廖剛獎勵耕戰的措施,不是安撫。
10.
【答案】D
【考點】考查對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D項「以遏制秦檜」原文無此信息。
【參考譯文】
廖剛字用中,是南劍州順昌人。宜和初年,從漳州司錄授國子錄,提升監察御史。當時蔡京掌權,廖剛論奏無所顧忌。因雙親年老要求補授地方官,出朝為興化軍知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授工部員外郞,因母親有病推辭不受。紹興元年,鄰州出現了盜賊,官吏全都逃走,順昌人聽廖剛的命令。廖剛告知跟隨盜賊的人回來就業,接著其它盜賊進入順昌,路監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廖剛派長子廖遲規勸盜賊,賊知道廖剛父子有信義,也都散去。君主的威勢,希望考核舊制,挑選精銳為親兵,平常作為防禦,行動時作為中軍,這是強干弱枝之法。」又進諫說:「國家艱難已達到頂點,現在正要圖謀革新,像會稽這樣的地方確實不是可以長久停留的。請營建建康,親率六軍前往作為固守的計策。以杜絕金人有攻佔的想法。」母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重新為給事中。廖剛進諫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軍隊,軍隊不能一天沒有糧食。現在眾將的軍隊防守江、淮,不知幾萬人,開始沒有儲蓄,每天等待東南運來的糧餉開飯,浙民已經貧乏,想除去這個憂患不如屯田。」於是獻上三說,將校有能射獵耕種的,應當給予優厚的獎賞,每耕田一頃,給他升一級武階;百姓願意耕種的,借給他們糧種,用租賦償還。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這件事。當時朝廷追究章敦、蔡卞誤國之罪,追貶他們,又下詔子孫不得在朝中做官。到這時章傑從崇道觀任婺州知州,章僅從太府丞提舉江東茶監事。廖剛密封交還詔書,認為這樣做,以什麼來表示懲戒,於是一並給與祠祿官。當時徽宗已經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還率領群臣遙拜洲聖,廖剛進諫說:「禮有厚薄,哥哥為君就用君禮對他,希望抑制聖心,只要逢年過節在內廷行家人禮就可以了。」鄭億年因與秦檜關系而得到美官,廖剛上疏明顯揭發他的惡行,秦檜恨廖剛。金人背叛盟約,廖剛請求起用德高望重的舊相,安排到近藩,秦檜知道後說:「這是想把我放到什麼地方呢?」改授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御史中丞。當初,邊報到時,從官聚集在都堂,廖剛對鄭億年說:「你用百口保金人,現在金人已經背叛盟約,有什麼面目還待在朝廷呢?」鄭億年為祠祿官而離朝。廖剛第二年退休,紹興十三年去世。
第Ⅱ卷
四、
11.
(1)
【答案】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睏乏,要解救這種禍患不如屯田。
【評分細則】大意2分,「哺」、「轉餉」、「患」各1分
【考點】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
【解析】一定要有整體閱讀的觀念。據上下文推斷。信息源「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於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可以推知。
(2)
【答案】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的禮儀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的禮儀對待他就可以了。
【評分細則】大意3分,兩個「君」、「兄」各1分
【考點】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
【解析】要注意活用。第二個「君」和「兄」是名次用作動詞。
12.
(1)
【答案】「拳」和「退」,構成了一幅動靜結合的的畫面。(1)拳:形象地描繪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2分);(2)退:生動別致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2分)
【評分細則】正確選出傳神的那個字且結合詩句解說了其含義和作用各得2分。
【考點】考查詩歌的煉字。
【解析】 煉字類題目的答題格式為: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其步驟為: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參考答案結合了步驟(1)和(2)
(2)
【答案】嚮往隱逸生活。(1)前兩聯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赤壁英豪,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慨嘆(2分);(2)後兩聯由宿鷺、飛鴻的閑適聯想到漁翁的扁舟,表達了「最羨魚竿客」的心願。
【考點】考查鑒賞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解析】答題格式為: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答題步驟: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考生要注意「知人論世」,對於不熟悉的作者,命題者多數有註解,比如這一首詩歌注釋中說作者隨蘇軾游赤壁,即可大致猜出作者與蘇軾被貶後的情趣相似:飄逸閑適。再結合詩歌中的「最羨魚竿客」即可得出類似於「曹孟德乃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的感嘆,即「波流萬世功」,從而產生「最羨魚竿客」的隱逸情懷。
13.
【答案】(1)東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舳艫千里 釃酒臨江 固一世之雄也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不如早還家 側身西望長咨嗟 擇師而教之 則恥相師
【考點】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
【解析】命題者將初高中結合起來,將散文、賦、詩歌結合起來,兼顧各冊教材。
五、
14.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邊防的關隘;②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關口;③是王維《渭城曲》一詩中對古陽關的詠嘆;④有關「陽關道」的民諺廣為流傳。
【評分細則】每個要點1分。
【考點】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解析】歸納文章要點的前提是准確篩選。信息源在第二段,「陽關這樣的邊塞之地之所以聞名遐邇,並不起始於王維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為它自漢魏以來就是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防上的重要關隘,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關口。後來,『陽關道』成為光明大道的代名詞。」標志詞「並不起始於……而是因為」前後即為答案要點。
15.
(1)
【答案】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
【評分細則】答出兩者關系及我的心情,也即為什麼「我」會產生這樣的體驗。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重點關注「突然」和「綠色的海洋」。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此心情的變化,「綠色的海洋」指什麼,是答題的著眼點。
(2)
【答案】牆磚磨製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一些一些
【評分細則】要結合上下文答出為什麼有「暖意」。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這里的「暖意」是怎麼形成的,是思考的重點,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乃至整篇文章的構思、立意、主旨進行。
(3)
【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經歷,使戍守邊關的將軍和士兵對生活對生活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感觸感觸,給後人留下了哲理和詩情。
【評分細則】要答出「將軍和士兵」為何成了「哲學家和詩人」,即他們身上體現出或悟出的什麼內容,使他們具有了詩人的激情,哲人的睿智和深邃。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解析】三個句子考查的都是含義豐富的關鍵詞的理解。要注意結合文章,透過表面分析出其比喻義、象徵義或引申義。
16、
【答案】①古代的軍事重鎮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廣袤雄渾;②昔日「林草豐美」的陽關古城,如今已是紅沙渺渺,蒼涼悲壯;③古人對生死別離的感慨,追盡人間滄桑,凄涼悲惋。
【評分細則】每個要點2分。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評價。
【解析】首先要明白「蒼涼」的本義,再結合文章的構思、主旨,分析陽關古道「滄桑」在哪些方面。
17、
【答案】(1)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及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3分)(2)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後照應,並強化了作者的觀點。(3分)
【評分細則】一問3分。第一問答出「豪情」得2分,答出「贊美」得1分;第二問答出「照應開頭」得1分,答出「深化中心」得2分。
【考點】考查對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分析以及對文章結構(思路)的分析。
【解析】作者的情感和態度(即寫作意圖)要能夠准確把握,是答這個題目的前提。結尾一般有卒章顯志之說,是對作者觀點和情感的集中展現。從郭小川的詩句本身,不難讀出對夕非今比的「贊美「」,結合後面幾段,作者的「豪情」溢於言表。結尾一般與開頭或題目有密切關系,回答其作用可從此著眼,「照應開頭」也就順理成章了。
六、
18.
【答案】(1)「惠顧」改為「瀏覽」;(2)「你」改為「貴」;
(3)「可」改為「請」;(4)「洽談」改為「聯系」
【評分細則】改對1處1分
【考點】動態考查語言的得體。
【解析】語文生活化和鮮活化,集中體現在語言運用板塊。求職信要委婉一些、誠懇一些,一些詞語要注意使用場合和對象,可使用敬辭和謙辭來表達這個意思。如「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的感謝之詞;「你」、「可」通稱,改為敬辭「貴」、「請」;「洽談」,接洽商談,書面語,專用詞,改為「聯系」之類的通稱。
19、
【答案】示例:要不要災難 對待災難的態度
【評分細則】一空2分,兩空5分。要求概括准確、簡明。
【考點】考查語言的連貫和壓縮語段
【解析】壓縮時要注意上下文的連貫。第一空對應原文分號前的內容,第二空對應分號後的內容。
20.
【答案】示例:略
【評分細則】緊扣主題3分;有文采3分。
【考點】考查擴展語句和語言的連貫、生動。
【解析】中間的內容要突出主題「奧運」,至於文采可使用修辭手法,選用句式來體現。
略
2008年高考試題詳解—語文(全國卷II)
第I卷
一、
1、
【參考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多音字需要結合語境來分析。A項中「不屈不撓」的「撓」應讀「náo」,B項中「女媧」的「媧」應讀「wā」,C項中「恫嚇」的「嚇」應讀「hè」,D項幾個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
2、
【參考答案】 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正確辨析和使用成語的能力
【解析】需根據語境和詞義來分析。B項犯了張冠李戴的毛病,「各盡所能」 意思是「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語應該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館的收費」。A項「無傷大雅」的意思「指雖有影響但對主要方面沒有妨害」,B項「絡繹不絕」意思是「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D項「伯仲之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這三項成語使用均恰當。
3 、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正確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需要熟練掌握病句的幾種類型。A項搭配不當,「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將「享受」改為「特色」;B項成分殘缺和語序不當,「實施」缺少賓語中心語,第一分句可以改為「該縣認真開展這一全省規劃的八件實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裝工作」;D項表意不明和語序不當,「還沒到時間」改為「還沒到上課時間」,「村民來聽課」改為「來聽課的村民」。
4、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連貫和文章邏輯順序安排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通讀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文段先講「動車組」的優越性,再講「異常情況」時的特點,注意「同時」「並」「一旦」等語言標志。
二、
5、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以及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A項顧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銀進行交易」,但民間已經開始了;B項斷章取義,是學術界的觀點與實際不符;D項因果倒置,「白銀成為了合法貨幣」後才使「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C項根據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為正確選項。
6、
【參考答案】A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分析、推斷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項無中生有,在原文中並無「經濟惡化,財政困難」等信息。B、C、D三項可以篩選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簡訊息看出均為正確選項。
7、
【參考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的能力
【解析】需要根據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識推斷。D項誇大事實,「中國對於白銀的巨大需求」應為「白銀的貨幣化」,「 開始形成」應為「開端」。 A、B、C、三項可以根據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斷,均為正確選項。
三、
8、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解析】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C項「乃」,應為「副詞,卻,竟然」。 再根據上下文詞義和用法推斷可知A、B、D三項詞的解釋,均為正確的。
9、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在解答時,先要准確理解題干兩個短語的含義,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短語對應。B項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評價,屬於「受賞識」,第二句是對家人的要求,屬於「善治家」,因而B項為正確答案。A項中第一句是王曇首的優點,不屬於「受賞識」,第二句是王曇首的品質,也不屬於「善治家」。C項中第一句是王曇首的功績,第二句是王曇首與家人的關系,均不和題干要求吻合。D項第一句是皇上的評價,基本可以看作「受賞識」,第二句是王曇首自謙之詞,不屬於「善治家」。所以,A、C、D三項均不合題意。
10
、
【參考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B項無中生有,原文中並無「太祖也賞識曇首,晉升他的官職」的信息。A項是王曇首對基本情況介紹,C項講王曇首在平定謝晦事後的一件事情,D項講王曇首化解義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項內容符合原文相關內容。
第Ⅱ卷
四、
【參考答案】
(1)既然參加了英明勇武的軍隊,自然會使怯懦者具有堅強的意志。
(2)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
【解析】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做到文從句順。第(1)句注意「從」、「自」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賴」、「斯」 等詞的落實。
12、
【參考答案】
(1)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了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網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像、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2)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
詩的一、二兩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三、四兩句寫了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嗚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冷暖的感嘆。
【考點】本題第(1)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對詩眼的把握,第(2)題重點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除把握全詩內容外,還要結合作者及注釋內容理解。第(1)題從「網」的有形和無形思考,聯系詩歌的表達技巧思考作答;第(2)題把傷春(傷時)和詩人自身遭遇聯系起來分析。
13、
【參考答案】
(1)臂非加長也 聲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異也
(2)故不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雲何龍 不霽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對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析】需要結合上下文准確填寫,注意不寫錯別字。
五、
14、
【參考答案】
①作者獨自住在陰森凄苦的大院里:②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准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篩選並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個要點;篩選並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個要點。
15、
【參考答案】
(1)①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環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環境里,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②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析】解答需要聯系前後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層含意,還應適當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
【參考答案】
馬纓花的出現做反襯;②為對比馬纓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環境背景。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把握全文內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
【參考答案】
第一問:
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②「光」中的馬纓花長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③「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凄苦的深院里,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第二問:
①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託的載體;②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考點】本題第一問重點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第二問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等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結合全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綜合解答。第一問還需整合原文中相關信息作答,第二問和第一問有繼承性,同時聯系作者處境和遭遇作答。
六、
18、
【參考答案】
(1)「兩位」刪去,或改為「二人」、「兩人」、「兩個」。
(2)「他」改為「楊先生」。
(3)「拜讀」改為「看」。
(4)「大作」改為「作品」。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注意尊稱和謙稱的區別。
19、
【參考答案】
(1)①⑥⑧ (2)②⑤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准確、簡明、連貫等能力
【解析】①與「廣大」重復,⑥與後文矛盾,⑧多餘了,應承前省;②⑤刪掉後會改變短語結構,而改變文意。
20、
【參考答案】示例:一片樹葉,是一顆生命的水滴;一顆樹木,是一條生命的長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發的大海。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選用、仿用句式和語言表達連貫,以及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要嚴格按題目「語意逐步加強」的要求進行。
七、略
『伍』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語文統一考試答案(山東卷)
年高考語文山東卷詳解:
第二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答:
(2)「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
答:
答案:⑴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關鍵點:「無論」(兩個單音詞)「 樵」(名作動)「歸」(使動))
⑵「我的弟弟,不同於眾人的弟弟,況且(他)是為我死的,我怎麼還能活著呢!」(張訥)於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關鍵點:「夫人」「為「「何」)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08年山東卷)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1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答:
答案:⑴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⑵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個小題)(08年山東卷)
(1)敏而好學, ,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古來聖賢皆寂寞, 。(李白《將進酒》)
(2)江畔何人初見月?,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
(3)知我者,謂我心憂; , 。(《詩經•黍離》)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蘇洵《六國論》)
(4)君子生非異也, 。(《荀子•勸學》)
弦弦掩抑聲聲思,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⑴不恥下問 惟有飲者留其名 ⑵江月何年初照人 東籬把酒黃昏後
⑶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⑷善假於物也 似訴平生不得志
五、(12分)
16、某中學校刊的一個欄目選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請你為該欄目擬一個恰當的話題。要求:參照下列任一題目的結構進行概括,不超過15字。(08年山東卷)
①《誠信為你帶來幸運》 ②《善良是你快樂的源頭》
③《節儉使你安穩無憂》 ④《寬容讓你成大器》
答:
答案:示例:美德讓你一生收益
17、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語境在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要求:語意連貫,表達得體,不超過30字。(08年山東卷)
一位詩人在某學校給學生作有關詩歌創作的學術報告,准備朗誦一首詩時,發現詩作放在了學生的課桌上,於是走下講台去拿。他在上階梯教師的台階時,不小心摔倒了,學生們頓時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詩人站起來穩住身體,指著台階對學生們說:「 。」這一機智而又富於哲理的話語,不僅為詩人解除了尷尬,而且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答:
答案:示例:你們看,上升一個台階多麼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學習、工作等)也如此。
18、右面這幅攝影作品展現的是劉璇在自由體操比賽中的精彩瞬間。請從比喻、比擬、排比、對偶中任選兩者修辭方法,對畫面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不超過50字。(08年山東卷)
六、(18分)
本題為選做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08年山東卷)
歌德之勺
張煒
1987年,從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國。一天,我和朋友在法蘭克福大街上閑走,突然想起了歌德。這兒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幾個朋友立刻匆匆去尋。
這是一個奇特的人物。在文學的星雲中,像他一樣的文壇「恆星」大概不會太多。在中國,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掰指計算作家當時的年齡,感受一個少年的全部熱烈。那時覺得如此飽滿的情感只會來自一種寫實,而不需要什麼神奇的技巧。現在看這種理解有一多半是對的。一件偉大的藝術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它會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寫的,它只要源於那樣的一顆心靈。心靈的性質重於一切。
今天終於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今天來到了從小覺得神秘的這位藝術家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多麼不可思議,多麼幸福。我們可以用手摸一下詩人出沒的東西,小心翼翼。我們試圖通過逝去的詩人遺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顆偉大的靈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層樓房,當然很寬敞,很氣派,與想像中的差不多。書房,卧室,客廳,最後又是廚房。我不知道為什麼,對這個寬大的廚房特別這樣注意起來,在那個闊大的鐵鍋跟前站了許久。記得鍋上垂了一個巨型排氣鐵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鍋、鏟子;特別是那把高懸在牆上的平底銅勺,簡直把我嚇了一跳。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一把炊勺。
這樣的炊具有沒有辦法做出精緻的菜餚,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像出當年這里一定是高朋滿座,常常讓詩人有一場大歡樂大陶醉。可以想像像酒酣耳熱之時,那一場詩人的豪放。大廚房約可以讓十幾個廚子同時運作,他們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鐵勺碰得哐哐有聲。
詩人的一顆心有多麼纖細。我難以想像他需要這樣的一間廚房。為什麼,想不出。這樣一間廚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飯店的操作間,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從廚房走出,到二樓,又到三樓——那裡主要是一些關於詩人的各種圖片,它們懸滿了牆。我沒有看到心裡去。好象還在想著那把大勺子。它是銅的,平底,勺柄極長。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麼用的……人的一生無非是「取一勺飲」,而對於像歌德這樣的天才,其勺必大。這樣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關於詩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這個時刻從腦際一一劃過。回想他那兩卷回憶錄《詩與真》,還有他與那個年輕人的談話錄(愛克曼《歌德談話錄》),感受著一個長壽老人的全部豐厚。他在魏瑪宮廷任過顯赫的官職,一度迷過光學研究。長篇短篇戲劇樣樣皆精,一部《浮士德》寫了幾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樣,只是一個過客,只是「取一勺飲」。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關於歌德,有一段話我們是耳熟能詳的了。恩格斯曾這樣說:「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斗爭;前者厭惡周圍環境的鄙俗氣,而後者卻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遷就。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
在法蘭克福的歌德之家,我們能夠很具體地理解恩格斯的這段話嗎?在他的故居中,徘徊於詩人的物品之間。突然,上一個世紀的特異氣息濃烈地涌來……
(文章有刪改)
19、「今天終於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它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4分)
答:
答案:(1)通過尋訪詩人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和遺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顆偉人的靈魂。答「通過用手撫摸一下詩人觸摸的東西」,「去接通歌德那顆偉人的靈魂」也可。
(2)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或:過渡)的作用。答「上文談的是年輕時閱讀歌德作品的情況,通過這句話,轉向下文對歌德故居的描述」這樣的意思也可。
20、作者在文章中為什麼用較多筆墨描述歌德廚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答:
答案:(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開聯想,表現歌德的不同尋常。答表現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無非是取一勺飲,而對於歌德這樣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21、文章倒數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話。作者為什麼要引用這段話?這段話表達了恩格斯怎樣的觀點?(4分)
答:
答案:(1)借用偉人的話對歌德進行評價。答出因為恩格斯是偉人,他的話有著很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廣為人知,我們耳熟能詳這樣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兩面性。把兩面性答為矛盾性多樣性、復雜性、雙重性也可。
22、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文本,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分)
答:
答案:主要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啟示主要有兩點。①要善於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如本文對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發現。②要精於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和發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樣。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08年山東卷)
我所認識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於重慶北培創辦「勉仁學院」時(1948年)認識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齋名,取儒家「勉於行仁」的意義;先前他也以「勉仁」辦了一所中學。我是在建校以後去的,在那裡待了一年多,所以對梁先生的學問與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個了不起人物,從性情、智慧、個人人格各方面來講,在這種時代,要找這種人,已經不太容易了。他的議論不管是對是錯,都有真知灼見。他和一般社會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對中國有極深的關懷,平生所志都在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尋出一條恰當的途徑,例如「鄉村建設運動」,就是梁先生思想見之於行動的具體表現,不只是講說學問而已。
「鄉村建設」的實踐,就他思想的淵源來看,可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代表。這本書是梁先生應王鴻一之邀,在山東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的演講稿合輯而成的。那時他還很年輕,不到30歲。這是當時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強,自成一家之言,不是東拉西扯,左拼右湊出來的,而是一條主脈貫串而下,像螺絲釘鑽縫入幾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說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沒出過洋,又不是什麼翰林學士,但一樣可以講中西文化問題;黑格爾沒到過中國,也不認識中國字,但到現在為止,講中西文化問題的,沒有一個超過黑格爾的,誰能夠像黑格爾了解到那種程度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講中西文化,完全出自於他對時代的體認及民族的情感,而這又是承續自他家庭中關心國事的傳統。梁先生的父親梁濟(字巨川),在民國七年時,為抗議象徵著固有文化的清朝之滅亡,而自殺身亡。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也是梁先生格外關注的文化問題。
究竟,中國文化該何去何從?中國文化在滿清統治了三百年之後,從辛亥革命到現在,一直難以步上正軌,而源始於十七、八、九世紀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擺在眼前,應該如何作個抉擇?
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要讀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保存中國傳統。保存文化是對的,那一個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國文化並不容易,讀《中國文化要義》恐怕不如讀《東西文化其及哲學》。
《中國文化要義》是從他的《鄉村建設理論》簡約出來的,哲學味太重了,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說,否則不易懂。而《鄉村建設理論》雖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圖自農村風俗習慣的橫剖面深刻剖析中,歸結出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縱貫性不夠,在方法論上「從果說因」,是有問題的。這是梁先生一生吃虧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國文化。
梁先生晚年觀念已老,也有很多問題沒有觸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時,他卻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不屈不撓的風骨與氣節,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鬥時,傢具和所有的藏書也都被摧殘燒毀,他並沒有反抗,只極力要求破壞者讓他保留一部字典,因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來的,燒掉了會對不起他的朋友。雖然最後這部字典還是不能倖免,被燒掉了,但是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來自傳統知識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國是一個文化的復興者,不但身體力行地宣掦了傳統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說是接續了清代斷絕了300年的中國文化。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義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徵「文化中國」的意義所在。
(文章有刪改)
19、文章第二段說「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會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這樣評說梁漱溟的具體理由是什麼?(4分)
答:
答案:有真知灼見;不只是講說學問,還將思想付之於具體行動;「平生所志都在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尋出一條恰當的途徑」
20、文章第四段寫到了梁漱溟父親自殺身亡,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答案:表明梁漱溟關心國事是有家庭傳統的;是梁漱溟格外關注文化問題的原因;使讀者對人物了解更全面
21、作者在評述《中國文化要義》等著作特點的同時,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4分)
答:
答案:《中國文化要義》哲學味太濃;《鄉村建設理論》在方法論上「從果說因」;晚年觀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問題沒有觸及。答「哲學味太濃、方法論上從果說因、觀念陳舊、文化上有很多問題沒有觸及」也可。
22、作為一篇評傳性文章,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梁漱溟的?這樣寫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
答:
答案:主要是從學問和人格兩個方面去認識梁漱溟的。
啟示有四點。(1)從文體來說,要評傳結合。(2)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內容要體現人物的身份特徵(4)通過細節表現人物
七、(60分)
23、請以「春來草自青」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08年山東卷)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陸』 2008年高考語文全國2卷答案 只要答案
參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題分)
1、D2、C3、C4、B
二、(9分,每小題3分)
5、C6、A7、D
三、(9分,每小題3分)
8、C9、B10、B
四、(23分)
11、(10分)
(1)(5分)既然參加了英明勇武的軍隊,自然會使怯懦者具有堅強的意志。
譯出大意給3分:"從"、"自"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5分)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譯出大意給3分:"釁難"、賓語前置句式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2、(8分)
13、(5分)
(1)臂非加長也聲非加疾也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君子生非異也
(2)故不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雲何龍不霽何虹高低冥迷
每答對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五、(22分)
14、(4分)
①作者獨自住在陰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菜"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15、(4分)
(1)(2分)
①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環境的幽深。
(2)(2分)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環境里,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
②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16、(6分)
①為馬纓花的出現做反襯;
②為對比馬纓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環境背景。
17、(8分)
第一問(4分):
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
②"光"中的馬纓花長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③"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凄苦的深院里,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第二問:(4分)
①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託的載體;
②作者通過寫對觀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六、(15分)
18、(4分)
(1)"兩位"刪去,或改為"二人"、"兩人"、"兩個"。
(2)"他"改為"楊先生"。
(3)"拜讀"改為"看"。
(4)"大作"改為"作品"。
19、(5分)
(1)①⑥⑧
(2)②⑤
20、(6分)
內容貼切給2分,三句構成排比給2分,語意逐步加強給2分。
七、(60分)
21、(60分)
『柒』 08年高考語文試題安徽卷第20題答案
給你找到了,找好久,你要給我分哦:
嗯,還是復制過來給你吧:
20.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7分)
這個冬季,天氣異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②至少運用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③不少於80字。
答案:這個冬季的夜空比起前幾年的時候要顯得異常的清晰,連星座都像是被一雙能扯住天的手給拉進一般,能看見玻璃一樣透晰的紋理。天氣也異常地寒冷,雙手幾乎要失去知覺,連交握著磨搓都是一種困難,牙齒不受控制的上下打出快節奏的聲音,去年的現在,還是可以穿成這樣穿街走巷的,而現在,連邁一步都可能沒有力氣,哪怕是偶爾吹起的風,都像要刮出臉上一層早被凍僵的皮,扎的人硬生生地疼。
本文章轉載自:http://www.yuwen08.cn/shiti/2008/0804/article_5492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