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學科需要哪些思維
「學生通過調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對某些問題和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2],其作用的途徑表現為:提問→興趣→動機→知識→思維.精準的提問就是為學生設一個磁力場,並以教材(語文文本)作誘發物,以老師作導體,激起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他們湧起學習的沖動,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 在小學語文十一冊《海洋——幻世紀人類的希望》一節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完「海洋」有關知識後,教師可通過提問、啟動和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自己的想像力,由學生自己得出關於我國海洋資源利用的大政方針.例如:「如果你是國家海洋管理局負責人,面對我國海洋資源現狀,應採取什麼政策和措施來改變局面?」(核心問題,利用原則),該問題可增加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強化興奮點,充分釋放他們的大腦潛能.要求學生作快速回答,並對學生的發言給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補充完善.這樣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流暢,思維過程加快.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分析,得出與書上寫的相同的結構,獲得了成功感和喜悅感,同時提高了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了思維的敏捷性. 二、強調動手生成探究性思維品質如果教學只憑老師的語言符號或教材的文字元號,從一個抽象到另一個抽象,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層興趣.學生的語文思維也難以深化,不能達到融匯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教學時可創設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使他們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把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尋到正確的答案. 以小學語文九冊《黃果樹瀑布》一節教學為例,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並准備了「黃果樹瀑布」的數據材料和圖片資料,供學生閱讀查找.上課時教師僅列出相關遞進的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詢資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數據,並尋求各個相關制約因素,設計解決方案,優選後提出自己的結論.從而了解「黃果樹瀑布」發生了哪些變化?從這些發展中你發現了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對「黃果樹瀑布」的現狀有了較清晰的印象.此時,學生的思維開始深化,教師抓住這一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對在事件和文本逐一分析,將書本上的語文知識活化、具體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層.這樣以動手、動腦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為基礎,在「曲徑通幽」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探究性. 三、巧用作品生成獨創性思維品質創造想像滲透於思維,才能形成創造性思維.中小學生的想像力很強,但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現實方向發展,形成創造性思維.語文教學中作品是始終離不開的語文信息載體,「通過閱讀作品是學生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讓學生關注當代生活,尊重多樣文化」[3],而在傳統教學中,對作品僅是強調能夠會讀動、分析人物,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復述活動」而已,對語文思維的發展,也僅僅是初級階段.中小學階段可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潛力,在專題事件的利用開發上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語文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馳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發展思維的獨創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的最後,教師可根據初中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一步講解物侯和其它自然現象,然後由學生自己自由選題,了解自然的語文寫作專題.這一作業的布置,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想像力.這種既有科學的基礎,又富於浪漫的創造想像的習作,正是學生對社會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創造性思維的反映. 四、理解結構生成深刻性思維品質語文思維的深刻性,系指學生要善於深入地思考各種現實問題,抓住各種社會事件和自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認識、分析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將『文化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指稱」[4]並預見其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善於把握各種事件影響因素間的聯系和關系;善於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中《向沙漠進軍》一課中沙漠形成的原因是難點,在學完這一課知識後,要進行有關知識的系統歸納總結,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形成網路.教師在總結本文時,可先提出「形成沙漠的自然、人為、演變等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源,想到與現實和自身的聯系,此時,教師再在學生已有零散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各事件、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啟發學生一步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大量感知中抽象實質,總結規律,形成語文知識結構,從而培養了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刻性. 五、注重討論生成批判性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善於冷靜地考慮社會生活實際問題,能有主見地分析評價現實,不迷信「權威」意見,不因受暗示而動搖的能力.語文教學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長期正向思維形式的思維定勢會影響創造思維的建立;又由於經正向思維轉向創造性思維需要重新調整心理過程,重建心理過程的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難度.凡此種種,使得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忽視對這一思維品質的培養,殊不知,當今科技發達的社會里,只有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人,才能在眾多前人理論中尋出突破口,從而脫穎而出.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中《故鄉》一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家鄉變化的原因進行討論.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聯系家鄉人們的實際狀況就會發現:巨大的經濟發展背後的已使得我們的「精神品質和人情」淡漠了.學生通過這一思維過程,運用已有社會知識,能看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勢在必行,應是認識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問題,批判性地接受知識,應用原理.從而增強識別力,提高判斷的准確性.由此可見,加強討論是生成思維批判性的好方法.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品質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5],學生語文思維的各種品質的高度發展,就是他們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強過程,但同時如果一個學生的語文雙基越扎實,前面知識對後面知識的負遷移作用就越小,思維品質也就越容易優異地建立.因此,生成優異的思維品質,必須以扎實的語文雙基為前提,否則會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們只有在夯實學生語文雙基的前提下,顧及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精心設計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生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培養各種能力的一條主渠道,應該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
Ⅱ 小學語文培養哪些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教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思維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熱情與興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習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高漲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是學習與創造的源泉和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執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們的思維才會靈活多變,充滿奇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欲。
1、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是常用的方法。如教《黃山奇石》一文,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嚮往、神遊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簡介使學生聽了個個都情不自禁地產生了嚮往,因急切想了解黃山奇形怪狀的石頭,從而產生閱讀全文的強烈願望。
而巧設問題則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為「動機是由需要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活動動力」[8],比如「文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些沒有照片的怪石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則能大大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藉助自己的理解可說、可畫、可做,也加強了課堂活躍的氣氛。
教師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要放開手腳。而激勵學生大膽發問,學會質疑,善於發現並且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認識的差異,則可以使學生認識的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處於興奮狀態。比如《一分鍾》一課,教材中李老師說:「元元,今天你遲到了20分鍾。」有學生卻提出「晚起的一分鍾怎麼會變成20分鍾的?」這一問題,於是我們在班上展開了強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了解到了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規律,了解到了公共汽車的運行時間,最終找到了20分鍾消耗在什麼地方。
2、讓學生的思維留有空間。激發學生的靈感教師要善於抓住恰當的時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深度,難度的問題一經提出,必須要時刻注意留有空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如果過早的作出評價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機會。
3、親近大自然,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往往是不穩定的、不持久的,這就需要老師隨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以保持學生興趣的持久性。大自然以它的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吸引著孩子,引發著孩子無窮的樂趣,也是孩子創作的原型。經常把孩子引入大自然,讓孩子「讀天讀地讀萬物」這是啟發孩子美的感受,帶給孩子藝術享受的最好方法。也是萌發學生創作靈感的最好途徑。
Ⅲ \"思維與語文思維的區別\"
思維是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而語文思維訓練正是在大語文觀這一基礎上,思維主體(學生)的語文思維結構作用於所要研究探討的對象上,並使之產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這一過程。在這思維訓練過程中,師生要多方交流,不斷地進行信息的傳遞和加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使思維主體的意識不斷優化,不斷地在聚合、發散、聚合的碰撞過程中推向高潮和深處。在這些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思維的交流性。交流是引起思維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正是由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使得思維意識始終處於一個亢奮的狀態,這為下面的思維創新和深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思維的交流不僅讓師生大腦內部的信息得到交換,促使了思維的不斷調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更趨於系統化、具體化,從已知的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能力更強,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系統由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爭論(辯論)、鑒別、思考、檢驗(證),積極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向、范圍、內容和進度,同時對教師反饋的信息進行變通和創新,從而邁入到更高更深的認識階段。
(二)訓練的整體性。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自覺地對全體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是語文素質教學的要求,也是教學大綱的規定。所謂整體性,就是強調思維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個基礎知識有差異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進步。在這里,我們要突出學生思維個性的最優發展,即根據學生自身思維特點找到突破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學生在思維訓練中「盡可能充分發展」。在對待問題上,由於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所以探索問題的興趣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要使全體學生都處於對問題的探索思考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發表他們的見解,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由於全體學生都以參予了討論,不但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而且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特別是思維基礎薄弱的學生看到了自己也可以參予回答高水平的問題,學習的興趣就會提高,而班級的整體思維能力也將會上一個台階。要做到訓練的整體性,教師首先要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同時在日常教學中,還要明確地把思維訓練列入教學目的,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此外,教師還要深入到學生中去,接觸、了解、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以使訓練更有針對性,更加和諧。總之,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與其他練習不同,它對整體性的要求更高、更突出。
(三)內容的廣泛性。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古今中外,社會、家庭、學校、理想、道德、情操、倫理、政治、經濟、法律、美學……凡文章所涉及的東西,幾乎無所不包。由此,教師必須要注意研究整個思維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要注意研究新舊教材,新舊知識之間的連貫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既要研究本學期訓練內容,還應研究上學期和下學期的思維訓練內容。另外,教師還要了解所教學生的思維情況,從兩個實際出發,確定思維訓練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內容,使「矢」和「的」和諧地碰撞起來,以收到最佳效果。
(四)形式的滲透性。語文思維訓練並不是簡單的1+1=2的邏輯推理,它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形式的滲透性就是語文思維的重要表現。這是的滲透性指的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通過知識教學,情感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以達到思維訓練的實效。語文所選教材,一般都有較強的語言美、結構美、形象美、意境美,所以,當教師以真摯熱烈的情感指導學生分析、比較、理解、消化和欣賞文章時,思維的形式正悄悄地滲透進了學生的心靈之中,就如蒙蒙春雨,在春意融融的美景之中,絲絲入土,滋潤著花草樹木。
語文思維訓練對於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它打破了學生思維的局限,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多向性,它還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得。在這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思維的范圍、內容、深度得到了進一步擴散,思維主體原來所未能想到的,在訓練中得到了豐富和提高,即個體思維交融於整體思維之中,從而優化了個體思維的品質。而思維訓練的成果就是思維效果的高度集中與和諧發散,在成功思維的啟發指導下,其他被動地消極的非主流的思維就會轉向,轉向到積極的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同時還可能頓悟,產生靈感,從而一瀉千里,有所創新,有所發明。
Ⅳ 語文老師說我的語文思維不對,總不是出題人的思維,怎麼辦
還是要做題,做的多了就有感覺了
Ⅳ 語文教師怎樣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Ⅵ 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思維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學生對語文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准,也是檢驗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探討學生思維的能力提升對初中語文學習的影響。
一、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的效果可以看出,新課改並不徹底,傳統的應試教育依然是阻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學方式堅持原來的滿堂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主導和主體的雙重作用,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對語文的學習就是跟隨老師的步伐,固定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機械地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認為學習目的就是應付考試。一張試捲成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這種缺乏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最終鍛煉的只是學生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能力,對學生語文思維和水平的提高並起不到多大的提升作用。就從閱讀理解來說,學生拿到一篇文章時,只會簡單地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以應付後面的習題,而不會綜合分析文章全局。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語文學習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抑制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語文課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現實需要
相比小學語文來說,初中語文不管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學習結構逐漸復雜化,學生需要綜合各種思維方式,才能學好語文課程的各個模塊。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也隨教學內容的轉變而轉變,初中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再局限於認識生詞,而是在此基礎上學會閱讀文章、理解文章,並且逐步嘗試在文章的寫作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此,學生原來學習語文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初中語文的學習,尤其對語言不敏感的學生更應該提升語文的思維方式。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和理解各個科目的基礎學科,為學生以後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初中語文課堂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下面本人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有助於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建議。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建議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Ⅶ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級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等特點。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創新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區別僅在於通過訓練所取得實效程度的不同。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於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
一、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標新立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要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學會標新立異的目的。
1、創設佳境
「水本無華, 相盪乃成漣漪; 石本無火, 相激乃發靈光」。創新就如同是這相盪而起的漣漪,相擊而發的靈光,使平靜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腦啟蒙生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它需要一個能夠催生「火花」的課堂氛圍。[ 1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教學思想,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寬松自如、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大膽發言,就能敢於說、敢於辯、敢於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 2 ]
一教師在教學《三亞落日》時,在充分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欣賞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自己就置身在這柔軟細膩的沙灘上,迎著徐徐拂來的暖風,看著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詩般地沒落,想說什麼? 學生有說想畫一幅畫的,還有的說想寫一首詞,唱一首歌,作一首詩,一首贊美三亞的美妙絕倫的詩,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詩⋯⋯這時,一個學生說這是一首環保的詩,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哈哈大笑。教師充滿贊許且疑惑地問該生:能說說理由嗎? 該生回答:碧水、藍天、海鷗、落日、清風、沙灘,豈能融進一縷黑色的煙,一張白色的紙,一口厭人的痰,這不是一首環保的詩嗎? 師生熱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為學生的「自由言說」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你追我趕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畫」也罷、「歌」也好、「詩」也行,無論你是怎樣的畫,怎樣的歌,怎樣的詩,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內心的言吐,老師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催化劑」,創新思維也只有在一個適合它的空間土壤中才能孕育、誕生。因此,拆除教師和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民主、自由、寬容、激勵來取代強制專斷與師道尊嚴, 應該成為創新教學的必由之路。[3 ]
2、換種想法
「奇跡產生於換一種想法之中」。少年兒童好奇好問,一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誕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離譜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善於引導其求變,變得得法鼓勵嘉獎,變得不妥引導啟發。要讓學生個個動腦筋,有收獲。
在《小馬過河》的教學現場,當師生討論認同「小馬不動腦筋,別人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時,一個另類聲音出現了:「我認為小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麼小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難保了。換成是我,聽了松鼠的話也會收住腳步,這樣冒險的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顯然,這是一種引人思考,含著一種強烈批判意識的聲音,教師順勢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那麼聽老牛說是淺,松鼠說是深,面對讓人如此為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得知河水的深淺呢?」學生討論熱烈,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像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像這位教師一樣善於引發學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學有所得。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滿足,並能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交流討論引向深入。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造的心靈受損。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長,改變保守態度,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持異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
二、開拓思維,讓學生學會找岔子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1、向教材發問
學生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具有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鼓勵學生把疑問說出來,並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查閱資料去尋求正確的答案。這樣質疑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啟迪智慧,增進互學精神,營造善思、善問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質。
當《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課堂上出現對誠實的雄日一片贊美聲時,一個學生認為雄日太孤單,不想學他。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討論,在不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為了突出個別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來墊底,或者故意把本來並不存在善、惡、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強拉,以形成反差。這是我們在閱讀時經常可以窺見的一種創作構思。它的特點是:抑九揚一。這是一種違背客觀事實的、主觀武斷的、極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說服力的思維方法。[ 5 ]
2、向權威發問
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兒童努力克服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描述伽利略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情景。這個實驗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專門設備,也不需要掌握什麼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可是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七十三萬個日日夜夜,竟沒有一個人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而伽利略卻用鐵的事實,在一瞬間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幾乎具有絕對權威的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偉大和可貴之處,不在於他做了這個實驗,而在於他絕不盲目崇拜權威。
三、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
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於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
教學中,尋求「標准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麼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6 ]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然會得到充分發展。
Ⅷ 語文中良好的思維品質包括哪些
「學生通過調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對某些問題和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2],其作用的途徑表現為:提問→興趣→動機→知識→思維。精準的提問就是為學生設一個磁力場,並以教材(語文文本)作誘發物,以老師作導體,激起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他們湧起學習的沖動,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
在小學語文十一冊《海洋——幻世紀人類的希望》一節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完「海洋」有關知識後,教師可通過提問、啟動和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自己的想像力,由學生自己得出關於我國海洋資源利用的大政方針。例如:「如果你是國家海洋管理局負責人,面對我國海洋資源現狀,應採取什麼政策和措施來改變局面?」(核心問題,利用原則),該問題可增加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強化興奮點,充分釋放他們的大腦潛能。要求學生作快速回答,並對學生的發言給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補充完善。這樣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流暢,思維過程加快。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分析,得出與書上寫的相同的結構,獲得了成功感和喜悅感,同時提高了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了思維的敏捷性。
二、強調動手生成探究性思維品質如果教學只憑老師的語言符號或教材的文字元號,從一個抽象到另一個抽象,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層興趣。學生的語文思維也難以深化,不能達到融匯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教學時可創設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使他們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把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尋到正確的答案。
以小學語文九冊《黃果樹瀑布》一節教學為例,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並准備了「黃果樹瀑布」的數據材料和圖片資料,供學生閱讀查找。上課時教師僅列出相關遞進的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詢資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數據,並尋求各個相關制約因素,設計解決方案,優選後提出自己的結論。從而了解「黃果樹瀑布」發生了哪些變化?從這些發展中你發現了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對「黃果樹瀑布」的現狀有了較清晰的印象。此時,學生的思維開始深化,教師抓住這一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對在事件和文本逐一分析,將書本上的語文知識活化、具體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層。這樣以動手、動腦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為基礎,在「曲徑通幽」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探究性。
三、巧用作品生成獨創性思維品質創造想像滲透於思維,才能形成創造性思維。中小學生的想像力很強,但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現實方向發展,形成創造性思維。語文教學中作品是始終離不開的語文信息載體,「通過閱讀作品是學生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讓學生關注當代生活,尊重多樣文化」[3],而在傳統教學中,對作品僅是強調能夠會讀動、分析人物,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復述活動」而已,對語文思維的發展,也僅僅是初級階段。中小學階段可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潛力,在專題事件的利用開發上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語文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馳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發展思維的獨創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的最後,教師可根據初中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一步講解物侯和其它自然現象,然後由學生自己自由選題,了解自然的語文寫作專題。這一作業的布置,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想像力。這種既有科學的基礎,又富於浪漫的創造想像的習作,正是學生對社會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創造性思維的反映。
四、理解結構生成深刻性思維品質語文思維的深刻性,系指學生要善於深入地思考各種現實問題,抓住各種社會事件和自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認識、分析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將『文化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指稱」[4]並預見其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善於把握各種事件影響因素間的聯系和關系;善於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中《向沙漠進軍》一課中沙漠形成的原因是難點,在學完這一課知識後,要進行有關知識的系統歸納總結,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形成網路。教師在總結本文時,可先提出「形成沙漠的自然、人為、演變等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源,想到與現實和自身的聯系,此時,教師再在學生已有零散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各事件、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啟發學生一步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大量感知中抽象實質,總結規律,形成語文知識結構,從而培養了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刻性。
五、注重討論生成批判性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善於冷靜地考慮社會生活實際問題,能有主見地分析評價現實,不迷信「權威」意見,不因受暗示而動搖的能力。語文教學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長期正向思維形式的思維定勢會影響創造思維的建立;又由於經正向思維轉向創造性思維需要重新調整心理過程,重建心理過程的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難度。凡此種種,使得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忽視對這一思維品質的培養,殊不知,當今科技發達的社會里,只有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人,才能在眾多前人理論中尋出突破口,從而脫穎而出。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中《故鄉》一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家鄉變化的原因進行討論。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聯系家鄉人們的實際狀況就會發現:巨大的經濟發展背後的已使得我們的「精神品質和人情」淡漠了。學生通過這一思維過程,運用已有社會知識,能看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勢在必行,應是認識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問題,批判性地接受知識,應用原理。從而增強識別力,提高判斷的准確性。由此可見,加強討論是生成思維批判性的好方法。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品質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5],學生語文思維的各種品質的高度發展,就是他們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強過程,但同時如果一個學生的語文雙基越扎實,前面知識對後面知識的負遷移作用就越小,思維品質也就越容易優異地建立。因此,生成優異的思維品質,必須以扎實的語文雙基為前提,否則會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們只有在夯實學生語文雙基的前提下,顧及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精心設計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生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培養各種能力的一條主渠道,應該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
Ⅸ 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思維定勢
一、沖破常規,進行發散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啟迪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是培養他們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如果善於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根據不同的意見進行爭論,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思維,獲取知識,就能打破思維常規,使思維朝獨特性方向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抓住重點詞語訓練
有些詞語在課文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或是歸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點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們抓住這些詞語,進行挖掘,研究,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
如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重點詞語「紋絲不動」設計以下這些問題:
(1)「紋絲不動」是什麼意思?
(2)邱少雲為什麼必須「紋絲不動」?
(3)邱少雲是怎樣做到「紋絲不動」的?
(4)是什麼力量讓邱少雲做到「紋絲不動」的?
學生的思維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展開,通過發散性訓練,讓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2、抓住重點句訓練
抓住文章的重點句來突出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有助於把握全篇。
如教《白楊》一課時,可以抓住重點句「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引導學生根據句子提出幾個「為什麼」。學生們依據教師的引導,提出了各種有質量的問題:「爸爸媽媽為什麼要到新疆工作?」「爸爸為什麼要帶我到新疆去?」「爸爸為什麼要向我介紹白楊樹?」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思維向多方面發散,開拓了新意。
3、抓住重點拓展訓練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設計拓展性的訓練。變換開頭,變換結尾,改寫故事,續寫故事……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提高思維的變通性,培養創新意識。
如教《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以自製多媒體課件,屏幕上出現半瓶水,一隻頭頂閃著問號的烏鴉在瓶子周圍盤旋。有趣的畫面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馬上提出問題:「烏鴉真聰明,想出好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們小朋友更聰明,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哪些辦法能讓烏鴉喝到水?」學生們進入了積極的思維狀態中。有的學生說:「只要找一根空心的麥桿,烏鴉就可以和我們喝飲料一樣喝到水了。」有的學生說:「找一片大荷葉,將水倒在荷葉中,烏鴉不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學生說:「烏鴉只要想辦法把瓶子斜放,就可以喝到水了。」……學生們的種種設想,讓答案呈現出各種可能性,具有創新色彩。
二、改變定向,進行逆向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啟迪學生逆向思維,有益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從全新的角度思維,定能培養學生獨具一格的創新思維。
如教《龜兔賽跑》時,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按照思維定勢,烏龜跑得再快,也比不過兔子。龜兔賽跑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想辦法從兔子身上著手,於是睡覺的兔子輸給了堅持不懈的烏龜。作者的創新思路閃耀著求異思維的非凡光彩。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拓展性訓練:如果龜兔進行第二次賽跑,結果會怎樣?由於受到了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思維不再停留在順向思維的層面上,而是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擴展。一些學生這次也沒有讓兔子輕易地贏得比賽,而是幫烏龜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再次贏得了比賽。學生們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像和讓烏龜贏得比賽的願望聯系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
又如《小貓種魚》一課的教學,我們往往要求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中吸取教訓,懂得小貓為什麼收不到魚。教育學生在學習時要動腦筋,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這就是《小貓種魚》的教學要求之一。確實,很多學生在學完課文後,會不約而同地嘲笑小貓做事不動腦,把魚種到了地里,這種做法很荒唐,是大家共認的錯誤做法。但有個別學生卻認為小貓也有值得表揚的方面。它肯向別人學習,肯動手去實踐。這些學生進行了逆向思維,正是這種思維,使他們的思路更寬,更深刻,具有創新意識。這種創新屬於第二層次的創新,相對於同齡孩子的創新。教師不需要為此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改變他們的想法,完全可以肯定他們的想法,讓學生幫小貓想辦法,怎樣做才能在秋天裡收到很多的魚。這樣教,既能滿足孩子們的童趣要求,也能從小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三、突破定勢,進行靈活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他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思維的靈活性,這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又要引導學生集中思維,正向思維。要因文制宜,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思維,使他們有機融合,力爭做到求異、求變、求活、求新。
如教學《買櫝還珠》這則寓言時,可以拋開教材中「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光看外表,而應該抓住本質,防止上當受騙」這一寓意。引導學生依據個人的知識經驗展開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維,突破思維局限。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以下幾種結論:從價錢的高低來看,要盒子不要明珠是傻子。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盒子比明珠美觀,所以買櫝還珠可以理解。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做盒子的商人,那麼他把盒子買回去研究更有價值。學生們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中,事物有不同的價值。最後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看一事件,應抓住實質,不要被美麗的外表所蒙騙。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寬,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新的發展。
求異是創新的開始,沒有「求異」,就無所謂「創新」。所以,教學中教師應從多方面、多方向、多層次展開思維的發散求異活動,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