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教研組記錄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記錄7
教研內容:在反思中進步 在評課中成長
活動過程:
一、由戴蓓主任做《在反思中進步 在評課中成長》的專題講座
(一)反思重點——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觀念 教學行為 學生的表現
(二)課前准備和課余練習——反思的基點
關鍵詞:教學目標 達成高度 准確的定位
(三)學習觀摩——反思的生長點
(四)開展對話——反思的要點
(五)勇於否定——反思的難點
反思的內容:
1. 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2. 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3. 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4. 教學過程是否存在著「內存」。
5. 教學過程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6. 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7. 是否存在著「偽探究」
反思的方法:
1. 思教學效果
2. 思自己的行為
3. 思成功之處
4. 思教學不足
5. 思改進措施
6. 思再教設計
(三)進行教學反思的注意事項
1.不要與說客混淆
2.注意反思的「落腳點」
3.注意反思的「系統化」
4.注意反思的「實踐性」
5.注意反思的發展性。
(四)關於評課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記錄8
活動主題: 《放飛蜻蜓》集體備課
活動過程:
1、解讀教材: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
2、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盡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於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三、探討教法:
覃寧: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覺得在這課的教學中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以趣激學,以情系說。
張永青: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後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潘萍: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學生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爭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學生會津津有味的聽,全神貫注地辯,又興致勃勃地說,能培養學生專心聽、仔細辯、大膽說的習慣和能力。
諶雪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之後,你會自覺自願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嗎?為什麼?
盧衛: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我覺得可以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像: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麼呢?並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說的嗎?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記錄5
活動主題: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遨遊漢字王國」
具體內容:
圍繞「遨遊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教學,這也是孩子們第一次進行為期兩周的綜合性實踐。根據 「有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等主題,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了一次次的集體研究,最後決定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及課外的相關資源,自主開展一系列的漢字綜合學習行動。活動如下:
1、學習課本上的閱讀材料,然後組成學習小組,並確立組長後明確分工;
2、小小展示台——漢字歷史大揭秘
(1)字謎大擂台。
(2)諧音俱樂部
(3)小小故事會。(如「一字之差」的教訓等)
(4)小主人在行動——我為用字規范出點力
(5)小小書法展——感受書法藝術美
3、製作展板。
4、小結:
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會說……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編寫材料,自己主持活動,他們就會興趣盎然。的確,在綜合性活動課上,孩子們的思維特別活躍,他們的「工作成果」也給老師們一個又一個驚喜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紀要11
活動主題:語文課更應返樸歸真
學習的具體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課堂,怎樣上出「語文味」,特別是在過分強調「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常常是我們忽視的――沒有真正走進去,品讀課文語言,理解文字背後的廣大空間。一味的去追求所謂的精彩,什麼課都想感動天感動地。刻意地去挖掘教材,找甚至去造內涵。到頭來只是一派虛假繁榮。與其那樣,不如做些實在的,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打牢基礎,讀好、寫好。
二、問題的解決:
1、課堂上的教學手段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切莫「同一首歌」。
要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切莫「為表演而表演」。
2、讓學生從文本內容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三、總結:
語文不是筐,啥東西都能裝」,我們不能被「語文的外延」之類似是而非的口號所迷惑,而應回歸語文的本色——言語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質」的規定性得以存在、顯現的基礎,也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得以發展的依託,舍此不稱其為學科。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以我們深厚的語文功底引領學生落實語文的「本體」:外里顯現靈活扎實的語言運用能力,內里表現為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認識價值觀,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紀要12
活動主題:享受朗讀 培養語感
學習的具體內容:
一、教研概要:
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貫非直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反反復復地對各式各樣地言語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反復地進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認識。這樣,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鈍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而培養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直覺能力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感情。」要真正地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小之以理,動之以情。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二、具體措施:
1、語感的培養不是講出來的,是學生自讀自悟的結果。在上課時適時地指導、點撥、啟發,可能這樣講得少了,但學生的語感卻能夠在反復對比的讀書過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享受朗讀。「講解只能讓人知道,朗讀卻可以讓人感悟」,語感也自然會流露於學生惟妙惟肖的誦讀聲中。如:《趕海》時引導學生從「我在海里摸呀摸呀」「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想像螃蟹逃生時有趣的樣子;從「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做聲……突然,小夥伴『哎喲』一聲叫起來,原來……」體會小夥伴抓螃蟹時的專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夾住時疼得齜牙咧嘴的有趣樣子等,讓學生讀出小作者趕海時喜悅、驚訝、歡快的心情。在充分交流、朗讀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饒有情趣的表演中,讓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這些構成畫面的語言更適宜培養形象感。
2、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無論哪種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讀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與想像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像,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想像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如《黃河的主人》,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心驚。」「那是什麼,正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坐在吹滿了氣的羊皮筏子上,緊貼著腳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勇氣,是連眼也不敢睜一睜。」等句子如不運用形象思維,便不會讓人感受到黃河浪濤的雄偉、壯觀更有一種令人望而生畏之勢。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波濤的洶涌澎湃、壯觀,從而為學習艄公鎮定、機智的品質打下深厚的情感鋪墊。
三、總結:
語感培養有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而朗讀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謂「文選爛,秀才半」「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閱讀教學的真諦。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感受讀的樂趣,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於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位與琢磨,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朗讀不但應該是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也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感情信息,重視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從而創造性地拓展文本的寬度、厚度以及溫度,使文本在想像與體驗中成為學生頭腦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真正「存活」於學生的心靈。真正地讓學生有感而發,以我口「讀」我心。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紀要13
活動主題:主題:解讀文本 明確目標 有效教學
——中年級有效閱讀教學教研活動
活動過程
1、開場白
一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是評價教學成敗的的重要因素。解讀文本,明確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今天教研活動的主題是:解讀文本 明確目標 有效教學 ——中年級有效閱讀教學教研活動
2、解讀文本 把握目標——分年級組現場集體備課活動(主持人 諶雪嬌)
(1)大屏幕出示文本內容(吳瓊瑛負責課件)
主持人:好,讓我來接過這個接力棒。我記得在青賽課期間,時常會聽到評委與參賽選手交流一個問題,我記得戴主任就問過:你覺得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到位了嗎?文本就是我們閱讀教學中一個物的資源,是教學的基礎和憑借。「回首來時語文路,潛心會文最是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率先走進文本,潛心會義。下面,讓我們跟隨本部三年級組青春靚麗的黃春英、繆玲、黃梅芳、黃翠玲老師一起走進《放飛蜻蜓》。
(2)教師個性化分角色朗讀。
(3)按年級組討論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及簡要提出突破本課難點的建議(有效突破難點的金點子)。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紀要14
——中年級有效閱讀教學教研活動
活動過程
主持人:一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是評價教學成敗的的重要因素。解讀文本,明確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謝謝幾位老師的朗讀,對文本的解讀目的是為了制訂、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規定教與學的全過程的綱領。下面請以年級組為單位分組討論本課的教學目標和突破本課難點的教學策略。
(討論交流5-7分鍾,然後全體交流,主持人即興串講)
(下發討論表格,以組為單位記錄討論結果,並確定一位中心發言人,由各教研組長負責組織討論)
討論的問題有:
A、通過閱讀文本,你們組認為《放飛蜻蜓》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是:
B、(有效教學金點子)體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愛護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你們組有哪些建議?
(4)請3-4個組代表講解。
(5)提出我們組通過研讀教材,確定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主持人: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研討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不能停下的是實踐的腳步。下面,讓我們走進吳柳清老師的課堂,看看吳老師對文本的解讀,目標的達成情況。下面請老師們往後座,稍作休息後一起來欣賞吳老師的教學魅力。
3、課例示範,踐行目標(吳柳青負責)
要求:通過觀摩課例,關注和檢測目標達成的效果及策略。
4、有效教學在反思評議中提升。(反思評課環節由余宗翰主持,吳柳青負責反思,潘萍、覃寧、黃春英、龍懿敏圍繞目標的達成及實施的策略進行評課,組外教師補充。)
5、活動小結(盧衛)
今天我們三年級組圍繞「有效教學」這一課題,以「解讀文本 ,明確目標 」為切入點,進行了現場集體備課,對話交流,課例展示,評課反思等活動,重點探討了如何通過准確定位教學目標來保障有效教學的實踐。雖然我們來不及對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深入探討,但只要老師們通過這次活動認識到「潛心會文」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目標導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游離保障,能引起我們的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對目標及文本的關注,我們這次教研活動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達成了一種共識,追求語文教學的扎扎實實、簡簡單單、回歸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標,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學生,我們就能實現有效教學。讓我們沿著有效教學的道路,去深入探討。感謝學校領導的指導和老師們的積極參與。
6、集體誦讀陶行知教育語錄
(讓我們向陶行知先生學習,成為一個有愛心和智慧的教師)
● 愛滿天下,樂育英才。
●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黃校長提出希望。
三年級語文組教研活動記錄16
主題:課題與教研同行 理論與實踐碰撞-中年級閱讀教學中有效識字的探究
1、熟悉《課標》要求,正確認識識字教學。
2、正確認識識字與閱讀的關系,重新定位中年段的識字教學。
3、做好識字過渡,多方位引導。
4、把握閱讀教學中有效識字的基本策略。
5、黃勤老師執教的《特殊的葬禮》。
2. 愛國立志的讀後感(要新一點的書最好是《哈利波特》)和電影《鐵人》的觀後感
.【哈利波特】
我與故事打了十年交道,還從未見過這樣的書。一拿起來就放不下手,彷彿它有魔力,全套不到兩個月就看完了。
我喜歡這個神秘的故事,不得不追著往下讀。它確實使你感到驚奇。每章末尾都帶著問題,使你牽腸掛肚。
書中的小哈利波特幾次從伏地魔手中大難不死,被人們看成怪胎。但他一直都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凡的小孩兒。直到他十一歲,收到來自一個魔法學校的入取通知書,他的人生才有了巨大的轉變。
文章作者羅琳也許和一般的作家文筆一樣,但可真正吸引人的,是讓我們在一個不道德的時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故事對個人的責任、勇敢、忠誠和忍耐等性進行了探索,並贊揚了這些品質。
哈利那勇敢、堅強,遇到困難不屈服的品質令我十分欽佩。我想,有千千萬萬的青少年都和我一樣。想想自己平時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一點點困難就畏難卻步,總習慣躲在爸爸媽媽溫暖的懷里。比起哈利,我真是無地自容。雖然在家,他受德思禮夫婦的打罵,被比他強幾倍的表哥欺負;在學校,被不喜歡他總想讓他出醜的斯內普教授刁難,被可怕、恐怖的伏地魔追逐------但他仍然鼓起勇氣,勇敢地面對一切。
他還有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為自己的學院爭光;也有著很強的正義感,喜歡打抱不平,當他為了追回朋友納威的記憶球而跳上自己從未騎過的飛天掃帚去追馬爾福時,我看到了;當他真心為自己的好朋友羅恩當上級長而高興時,我看到了他對朋友的深厚友誼;當他為了不讓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擔心,而獨自忍受傷疤的疼痛時,我看到了他對親情的珍惜以及為他人著想的可貴精神。他對友情的忠誠,他在妒忌者面前的紳士風度,他對待挫折的積極態度,他在困難面前的毫不氣餒,讓我深深為此折服。
哈利·波特,你是個英雄,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
更多更詳細請到:http://..com/question/75643908.html?si=1
1.《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並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暴政將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後卻對猙獰的暴徒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並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殺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聖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並崇拜了幽幽數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後世的暴徒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著春秋戰國以來璀璨學術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說造成黃金時代學術典籍遺失的罪魁應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致分析之後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是為焚書.可見焚書焚的多是民間非科學方面的書籍,而秦朝所設為數眾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事實上,按當時的條件,民間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書么?藏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政府行為.
而坑儒的原因則是兩個道士為贏政尋仙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毀謗贏政後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殺相關四百六十於人.這其中大抵是些方術之士,不過因為贏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陽言論蠱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跡於被坑殺之列.
因為這兩個原因,儒者們窮盡所有能夠想到的惡毒詞彙加諸於始皇贏政的身上.古人說三人成虎.儒者們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毀謗始皇,毀了兩千年,終是迷惘住了後人的眼睛,把贏政變成集天下惡毒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個朝代都有,而贏政所做的開創性的事業卻只在於秦朝.不用螯述從小學課本就介紹的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光算贏政所建立的政治體制這一項,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帝王便從未有能超越,統統因襲下來.」始皇帝」這一稱謂,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到是覺得,相對於項羽,贏政到是更能擔當英雄這一稱號,更應該獲得國人的尊敬.戲劇中的霸王,演義中的關羽趙雲,都只能當作文藝形象來欣賞,萬不該將其與歷史真實人物混為一談.只可惜大多數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和科學一樣,讀史讓我們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我呢,喜歡事物本來的面貌.不論它是好是丑.
因為啊,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於其中.
2.《紅岩讀後感》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於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3.《太行山上》讀後感
最近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此書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書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本書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比較著名的如《毛澤東語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新兒女英雄傳》、《苦菜花》、《紅岩》、《星星之火》等。新中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句行話叫「三紅一創,山青保林」,指的是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八部長篇小說:《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山鄉巨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它們與寫於四十年代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主要寫於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構成了「紅色文學經典」,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成長壯大的歷史中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
4.《祖國在我心中》讀後感:
我們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只有我們健康成長,祖國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我們蘇州歷史悠久,英才輩出,在《祖國在我心中》這本書里,記載著38位先賢、英雄、名人,其中大多數是蘇州人,最起碼,也是在蘇州任過職的人,雖然文章很短,但是都描繪出了先賢們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讀了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教育:例如,「憂患自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充分表現出以祖國命運和天下為已任的高度歷史責任感。例如,「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充分表達了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坦盪盪」表達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上這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里。堅定的愛國志向,遠大的革命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少年成才的基礎,我們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才能有學習文化知識的強大動力,才能有正確的人生方向,發奮圖強,努力成才,報效祖國,造福人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所說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激勵了幾代人,也深深激勵著我,因此,我下定決心,不怕困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也為我們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蘇州增添一分榮耀。祖國在我心中 同學們,少年朋友們: 你們好! 我們的祖國地域廣大。有巍峨峻拔的高原,並且修造了與天空最近的鐵路,有長年保衛祖國的長城,一起一伏,一直延伸到天邊,有水平如鏡的西湖,它美麗的景象,悠久的歷史,讓很多人贊不絕口,留連忘返。這錦綉山河,是龍的故土,是民族的搖籃,也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從最早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方塊字;從最早的用竹子寫字到現在用鉛筆、圓珠筆、毛筆、鋼筆…寫字;從最早的用手抓吃飯到現在用筷子來吃飯;從最早…… 光榮的歷史,已經過去了,美好的未來由我們來掌握。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來相傳,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響亮的回答。 生命屬於我們,我們要更好得使用它,決不能白白糟蹋它。我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垠的價值。我要珍惜時間,不虛度年華。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的舉手發言。作業要講究「精」字,不要亂七八糟。看電視要選擇地看,不要什麼都看。看課外書要講究「三餘」,比如可以在下雨天看書……看的時候,要多動腦筋,要把書看懂,遇到好的詞句,要把他記在腦子里。我要使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生命在於付出,在於給予,在於為別人著想。在學校里,為老師著想老師辛辛苦苦地為我們備課,因此,弄得口乾舌噪,我們應該上課認真的聽,積極舉手,讓老師少費一點勁;為同學著想,如果同學有什麼困難,我會主動的去幫忙,解決困難;為班級著想,我不會為班級扣分,應該要為班級爭分;為學校著想,我不會亂扔垃圾,不會破壞公物,為學校爭光.在家裡,為父母著想,我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壞事,讓爸爸媽媽安心;為鄰居著想,如果鄰居有困難,我會主動的去幫忙。 有志者,事竟成。少年強,中國強。同學們,我們是中華少年,我們有責任使祖國強大,我們會刻苦學習,讓祖國強大起來。親愛的祖國,放心吧!中華少年正向您走來。 歲月悠悠,祖國已經度過了第59個特別的國慶節,每一個國慶節,都讓我們中國人深深的想起祖國經過的滄桑,經過的屈辱。在戰場上,戰士們流淌的鮮血在我們的記憶中流動。在一頁頁白紙上,銘刻著一隻只可惡的豺狼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對中國的侮辱和慘烈的廝殺。他們霸佔了我們中華的土地,在我們的國土上放肆。中國人,我們奮斗,我們自強不息,在鬼子強盜的手上贏得了歷史的輝煌,贏得了戰爭和和平的勝利! 在中國歷史上,第1937頁里,深深的烙著一個充滿悲慘和充滿慘烈的印——南京大屠殺。這個印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的中華兒女,多少的中華子孫。也不知道中國母親的身上流了多少的鮮血,這一堆堆鮮紅的熱血中又不知蘊含了多少中國人的滄桑和智慧。那一種種殘暴的行為是多麼的令人氣憤!松井石根這個元兇是日本人的恥辱,也是中國人民的仇恨。中國人,不要再讓鬼子的雙手再次伸進中國的黃土,不要再讓中國人的生命在鬼子手上斷送! 在中華領土的天空里,第2003片雲朵上,演繹的是一場精彩的航天經歷,楊利偉叔叔在航天的傳奇故事上譜寫了中國航天故事的第一頁,終於在太空上留下的第一個完完整整、真真正正的中國人腳印。他承載著中國人百年的飛天夢想,在宇宙間真正的踏上中華的成就之路!中國人,我們心中的中國龍已經騰飛了! 中華兒女,流金歲月、滄桑巨變。此刻,中華的歷史已是輝煌!
5.鐵人 觀後感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一部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斗的電影《鐵人》,將在近期在全國上映。該片以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在審查過程中獲得了普遍好評,被中宣部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影片。我公司已經為全體職工購買電影票,做好該影片的觀看工作。 為充分發揮影片《鐵人》對廣大職工的宣傳教育作用,處工會要求各級工會組織要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組織職工觀看電影《鐵人》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弘揚「鐵人精神」,努力增強廣大職工戰勝眼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大力宣傳「鐵人精神」,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擴大社會影響。通過組織觀看影片,引導職工把學「鐵人」與學身邊的勞模結合起來,把發揚工人階級敢於爭先的品質與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結合起來,把傳承老一代勞模艱苦奮斗的精神與開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活動結合起來,自覺地把自身命運與企業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進一步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和衷共濟、共克時艱,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快發展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啦。
3. 求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的兩篇報告,太忙沒時間寫了,要求內容深刻一點,三千字以上。
第一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簡要分析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介紹實施教學過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學科動態、完善教學手段、加強課外閱讀,以期為高校中國當代文學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現狀 課程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較之上個世紀80 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數不少的學生並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 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生發展規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教學中凡能聯繫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如講朦朧詩,不重於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徵上。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徵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最後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徵、價值評估,然後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後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 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從最早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修紀海上漂流年後回鄉與妻兒團聚的父親講起,講到近現代流浪漢小說的尋找父親——斯丁小說的恭維父親——司湯達小說的敵視父親——巴爾扎克小說的嘲笑父親——卡夫卡小說的順從父親——喬伊斯小說的呼喚父親,聯繫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後串連起當代文學王願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律。
二、把握學科動態,拓展學生學術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和文藝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論被介紹進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誘發了深刻的變化,帶來了不少新課題、新方法。事實上,如今許多文學批評方法,如社會學、敘述學、女性主義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里。在學術研究中,人們正用多向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多視點的研究,這眾多的研究實績在課堂教學上並沒有充分被描述和運用。課堂上我們充分吸收這些最新學術成果,根據課程情況為學生講解這些新理論、新方法。因為一種批評方法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學觀念、一種批評視界。新理論、新方法的介紹不僅有助於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理論背景下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豐厚意蘊,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批評方法後有不一樣的名著名篇,文學史中的名家常常會受到質疑,而未進入文學史的可能隨著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轉換能使人們重新發現它的價值。比如通俗文學過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史幾乎不涉及它,但現在,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新文學與通俗文學不是敵對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又譬如對沈從文這樣一位傾心於原始風情的作家,傳統的分析方法往往將之排斥於文學史之外,然現今換一個角度,從原型批評的角度看,則可以發掘出其作品隱含的民間原型意象,並從中體味到為何《邊城》及「邊城」類作品會獲得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魅力。張愛玲同樣如此,她的一篇篇帶著蒼涼意味的人生傳奇小說,在主張寫人生飛揚一面的時代里常被認為是市井小說而被漠視,但現依據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去觀察和分析張愛玲小說,便可發現其小說的價值和意義。[論文網 LunWenNet.Com]
她雖然寫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寫重大政治主題,但絕不是所謂市井小說。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眾的才華對處於男權文化壓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寫,揭示了女人作為弱勢群體既可憐又可厭的性格層面。而余華、殘雪、格非等先鋒派作家的作品則更是需要依據存在主義理論才能彰顯出文本的價值和意義。先鋒派作家們在文本中大多沉迷於寫暴力和死亡,但他們書寫的暴力和死亡與過去的文學描寫不同,在先鋒文學中,暴力成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生存景觀,死亡也是一件輕易發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鋒作家們這樣描寫暴力和死亡最終目的在於揭示生存的荒誕與虛無。這樣的講述學生覺得新鮮,課堂效果很好。當然在講述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中,應非常謹慎,不盲目拿來大肆「推銷」,而是盡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講,不切合我國國情的不講,與中國現當代作品分析本身關系不密切的不講。
三、完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早在2002 年,我們便嘗試著把教學內容做成課件進行講授,多媒體教學不僅節約了時間,加大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將復雜的事件敘述簡單化。如小說《圍城》的情節是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線索展開的,由於其經歷復雜,所以敘述起來頗費時間,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其經歷繪成圖表,則一目瞭然,避免了煩瑣的敘述。這不僅對於一般比較復雜的敘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對於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尤為實用。第二,能將相關背景材料文字圖像化。在介紹作家、引證材料、相關比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書,運用課件形式直接提供給學生,只須輔之以簡單敘述,這很能節約有效的教學時間。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學的代表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樣執著地體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頭生生死死的中下層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說構築了一個廣闊的「市民世界」,並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考慮到我校學生大多生長於南方小城,如果僅憑對小說文字的解讀,確實很難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豐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學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中剪輯了電影《駱駝祥子》以及《離婚》的一些片斷,藉助於這些多媒體背景材料大大縮短了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加大了他們對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能將婉曲的詩歌意象直觀化。在詩歌教學中,有些詩歌的意象比較朦朧含蓄,甚至難以言傳。運用多媒體轉化為畫面的形式,化朦朧為清晰,化含蓄為直觀,可以啟發想像,減少課堂語言,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不同情態的康橋的畫面,並配音朗讀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所蘊藉的「不忍離別」的感情,之後又推出《是否》這一首具有傷離別情味的歌曲,這樣既把詩人那種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意蘊揭示了出來,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該詩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強課外閱讀、突出鑒賞能力培養
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深化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僅靠課堂內有限時間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課堂授課的效能最大化,必須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那麼,如何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呢?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首先,編寫課外閱讀書目和教學指導書,對課外閱讀內容作明確要求,並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其次,在具體授課組織上,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完結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又超越課堂教學的問題。專題性的教學課節之後,一般會要求學生自擬題目,查閱資料寫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評論、小論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課節講授之後,我們讓學生各抒已見,發表對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學生表現得相當活躍。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主動讀書的習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評論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師范專業的學生,為了提高其教學能力,合適的章節還讓學生自己寫教案講課。一般是「教師給定章節、分組——學生課後查閱資料備課——學生寫出教案——教師檢查指導(要求做成多媒體課件)——學生上台講課——學生反饋教學感受——師生共同分析得失」。這樣的教學過程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在聽課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總之,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牢記:課堂教學是深化、指導、解疑、答難,課外閱讀是拓展、補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識的源頭活水。
第2篇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獨立成型的文體,其文體特性是什麼?歷時性地考察,我們發現:不同時期有不盡相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盡相同的看法。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差異去領略這種文體的變化和發展,從而辯證地理解和掌握這一基本問題。
一、1930年代的代表性觀點
(一)胡風:報告文學是雜文的姊妹。
胡風於1935年2月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速寫及其他》的短論。有論者認為這是一篇標志著我國報告文學理論由譯介轉述走向獨立研究的重要論文,「有的是論者對報告文學新文體的獨特理解和闡釋」m。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把報告文學稱之為「速寫」,「『速寫』為什麼能夠發達得這樣快呢?說是因為作者和讀者都處在非常窮困和忙亂的境況裡面,這種文體最和他們相應。」「十幾年來劇激的社會變動所掀起的瞬息萬變的波紋,使作家除了在較大的規模上創造綜合的典型外,還不能不時用特殊的形式來表現他對於社會現象的解剖和態度,運用他的銳敏的鋒芒和一切的麻木混濁相抗。」胡風把報告文學與現代雜文相比較,認為它們是「姊妹」。「姊妹」當然有相像的地方,它們有著「同樣的社會基礎和同樣的社會意義」,產生於「劇激變化的社會生活」中,是「戰斗的文藝體裁(genre)" ,「更生動更迅速地反映並批判社會上變動不息的日常事故」,是兩者共同的社會職能。他認為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論文(fuuilleton)",而速寫(報告文學)「是一種文藝性的紀事( sketch)"。兩者「不同的是,『雜文』是由論理的側面來反映那些活生生的社會現象,甚至能夠使人得到形象的認識,而『速寫』是由形象的側面來傳達或暗示對於社會現象的批判」。「社會批判」這個意思在胡風的報告文學理解中是占首位的。他在多處地方用到諸如「解剖」、「戰斗性」、「銳敏的鋒芒」、「相抗」等相近意思的詞。而批判的實現,得建立在「不是經過綜合或想像作用」的「形象側面」的報告上。它有三特徵:
(1)它不寫虛構的故事和綜合的典型。它的主人公是現實的人物,它的事件是實在的事件。
(2)它的主人公不是古寺,不是山水,不是花和月,而是社會現象的中心的人。
(3)不描寫無關的細節而攫取能夠表現本質的要點。
胡風對報告文學的文學性也作了深人的探討,在《論戰爭期的一個戰斗的文藝形式》里,他告訴報告文學的作者,要「從繁雜的現象中間抓出那特殊的一點」,「應該從特殊的側面反映全體,應該在一般的現象中間注重特別激動我們的事件」,他舉例說,「與其詳細地敘述堆積在車站的行李和擁擠著的人群,倒不如用力地寫一寫在那裡被擠散了孩子的痛苦的母性。」這就是文學的取材眼光與表現手段—典型性、特殊性,關乎人類情感(用「心靈去畫出場景」)。這樣自有「作品的表現力」。
概括起來說,胡風所理解的報告文學是:(1)堅持社會批判;(2)有以真實性、社會性、本質性為基礎的新聞品質;(3)富於表現力的文學品質。
(二)茅盾:「其與『小說』同為文學之一部門」。
茅盾對「報告文學是什麼」的回答,集中體現在《關於「報告文學」》一文中。該文發表於1937年《中流》雜志。
「報告」的主要性質是將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道給讀者大眾。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的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著,讀者便就同親身經驗,而且從這具體的生活圖畫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好的「報告」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氛圍的渲染等等;但「報告」和「小說」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實有的「某一事件」和時間上的「立即」報道,而後者則是作家積聚下多少的生活體驗,研究分析得了結論,借創作想像之力而給以充分的形象化。「小說」的故事,大都是虛構,—不過要合情合理,使人置信。「報告」則直須是真實的事件。
在茅盾的眼裡,報告文學是這樣一種文體:它具有新聞性—立即報道生活中真實的關乎「社會的、政治的問題」的事件,不容虛構;它具有文學性—「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它秉持「尖銳的批評」性—把對「社會上最新發生的現象」進行「解剖」、「有正確尖銳的批評和反映」看作是「作家的主要任務」。「新聞性的獲得,將報告文學同一般的文學文體作了區別;文學性(形象性)的設置,將報告文學與新聞文體作了分離;而批判性(論評性)的造就,就使報告文學從一般的新聞文體、文學文體中獨立了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獨具特性的報告文學。
回望歷史,1930年代對報告文學的文體特性的認識,最突出、最一致的一點,是它的社會批判精神。基希說報告文學是「一種危險的文學樣式」,「危險」即來自這種毫不留情的批判性。報告文學相比於其他文體,更需要作者肩負使命感、責任感,更需要作者直現現實,參與甚至干預生活。因此,報告文學作者也更應具有膽略和識見。我國作者在介紹基希的作品、推廣報告文學這一新型文體時,首先確認的就是這種強烈的戰斗性和社會批判精神。它已成為報告文學的價值取向、評判標准,成為報告文學最重要的文體特徵和寫作規范。其次是新聞性,堅持真實,拒絕虛構;快速反映,講究時效。但關於文學性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胡風強調的是文學思維、文學表現力;茅盾則要求以「小說」的規范來規范報告文學。在《關於「報告文學」》一文中,就三次強調「小說必備」的「一切藝術條件」。茅盾是小說家,他這樣說是可以理解的(他與同是小說家的高爾基持相同觀點)。從理論的視角看,也許對提升報告文學的藝術性與審美境界,使之盡快與純新聞文體剝離不無意義,但其局限在於,用「小說」規范取代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則無疑使「文學性」內涵逼仄和削弱了,因而會阻礙報告文學文學性的成長和發展。同時表明對報告文學文體本性缺乏成熟的認知。
二、1970年代的話語
根據王暉的觀點,1950-7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正處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強規范場之中,政治文化制導它的發展。前十七年,出現過由戰地報告(抗美援朝)到工地報告(社會主義工業經濟建設)、農村報告(生活變遷)的轉換,其中寫人(先進集體和英雄人物)的報告文學蓬勃發展,並延續延安文學傳統,以「歌頌」為主。「干預生活」的報告文學曾露頭角,但如曇花一現,隨著反右斗爭的到來,一大批對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有過重要貢獻的新老作家橫遭迫害,報告文學的社會批判精神就此缺位。接著,「大躍進」高潮製造了一波一波的「偽報告文學」泡沫;進人「文革」十年,報告文學更跌人低谷,除三年沒有一篇作品外,最後還淪為了「陰謀文學」的工具(如《西沙之戰》、《大地的翅膀》等)。
這一時期是「革命話語」「一元化」霸佔,以「主旋律」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著的時期。它不僅制導創作,同時也制導著總結創作的理論。對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認識也不例外。《辭海》(1979)的解釋可為代表:「報告文學,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也是速寫、特寫等的總稱。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迅速及時地表現出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有文學創作『輕騎兵』之稱」。
這個條目給我們如下信息:
(1)報告文學與生俱來的「社會批判精神」消失殆盡,代之而起的是「為當前政治服務」的奴埠意識。
(2)真實性受到削弱。既「為當前政治服務」,就逃不脫以「適當的藝術加工」方式扭曲客觀本在事實。有學者稱,十七年的報告文學都「遵循一種典型化的基本要求」進行寫作,而「所謂典型化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取捨,二是誇張。而取捨的標准自然只能是為之服務的「政治」,而要「服務」好,誇張則是必要的「修辭手段」。
(3)文體尚沒獨立。報告文學只是散文的一種,「速寫、特寫等的總稱」。報告文學的名稱曾一度消失,代之以「特寫」(受蘇聯影響)。新聞通訊與報告文學不分,多有同一篇作品各歸其類的現象,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等,既進新聞通訊選本(屬新聞文體),又進散文特寫選本(屬文學文體)。
三、20世紀末的認知
歷史進人20世紀後期,政治語境經過改寫,報告文學自《哥德巴赫猜想》起,出現了振奮人心的「陽線」,創造了世紀輝煌。創作現象反映在對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認識上,出現了三大變化:
(一)文體獲得獨立。
1979年在武漢師范學院召開的報告文學座談會上,成果之一是確認了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獨立的文學樣式」,確認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部類」。黃鋼表述為:「報告文學是一種極富戰斗性的,兼有時代的報告的特色的,以特定的新聞性的內容為題材、以文字的形象為手段的、獨特的、獨立的文學樣式」—它是現代文學中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的文學部類」。這一觀點得到學術界肯定。
獨立的表現有三:一是定位為「一種邊緣性體裁」。「報告文學是新聞與文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邊緣性體裁」。 「兼有新聞和文學雙重特色的邊緣文體,兼有新聞和文學價值。」網現在我們看到,不光是新聞與文學的結合,還有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統計學·一等等與文學的結合,「邊緣性文體」是一個准確的定位。二是報告文學獨立設獎。1980年全國舉行1977-1980年區間的三項文學(中篇小說、報告文學、新詩)評獎,共計80篇獲獎作品,報告文學佔了30篇。這是第一次對報告文學評獎,標志著它與其它文學門類的「並駕齊驅」。「它再也不是徘徊於新聞與文學之間的時常找不到自己准確位置的東西,而是作為一種獨立的,日臻成熟的文學樣式,在我們的文壇勃興起來了。它完全有資格與小說、詩歌甚至戲劇等文藝形式並駕齊驅,爭相媲美」。三是創作隊伍相對專職化。從報告文學誕生以來,作者基本上都具兼職性質,由記者、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來客串。到了這一個時期,雖然兼職隊伍依然繼續存生,但專事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出現了,如魯光、喬邁、陳祖芬、孟曉雲、祖慰、賈魯生等等,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現。
4. 民風民俗的資料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5. 2008湖南長沙初一下期末復習資料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
(一)自然環境
1、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觀察下圖,我們可以發現: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
要注意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還有一小部分位於西半球;亞洲大部分位於北半球,一小部分位於南半球。
那麼周圍大洲、大洋在亞洲的哪個方位呢?
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太平洋位於亞洲的東面,印度洋位於亞洲的南面,北冰洋位於亞洲的北面;歐洲位於亞洲的西面,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北美洲位於亞洲的東北,大洋洲位於亞洲的南面。
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東西距離也是最長。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方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洲。
按地理方位,我們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中國位於東亞,東亞還包括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亞洲其他各大區與中國的位置關系是:中國北鄰北亞,西鄰中亞和西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2、地形和河流
觀察上圖,首先我們從陸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都位於亞洲的中部,深棕色的顏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西西伯利亞平原位於亞洲的北部,華北平原位於亞洲的東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於亞洲的南部,以上這些地形區都是由淺黃到淺綠的顏色,說明其海拔都在1 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於亞洲的西部,深黃到淺黃的顏色說明其平均海拔在1 000~3 000米。通過以上的讀圖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的特點是: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
觀察圖中的河流,我們發現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鄂畢河、葉尼塞河位於亞洲北部,自南向北流;黃河、長江位於亞洲東部,自西向東流;湄公河、恆河、印度河位於亞洲南部,自北向南流。
觀察下面地形剖面圖,圖中的縱坐標代表海拔高度,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3、復雜的氣候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因各地地形和海陸位置不同,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①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降水過多就帶來洪澇災害;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就較少,降水過少會帶來旱災。因此東亞和南亞常受夏季風影響發生旱澇災害。
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很多,冬季盛行東北季風,雨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②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③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④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帶,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⑤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在分析了亞洲氣候特點之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分析一個大洲的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我們可以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後再把這種方法應用於其他大洲。例如,分析下面非洲的氣候圖,可以發現非洲的氣候分布具有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廣布、氣候類型分布南北對稱等特點。
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所帶來的頻繁的旱澇災害,又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二)人文環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000年世界人口達60.55億,其中61%是分布在亞洲。東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的地區。
分析上圖,從圖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位於亞洲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根據上圖,各大洲按人口數的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亞洲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同學們可以試著完成下列框圖。
2、多樣的地域文化
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各民族人口數懸殊比較大,而且分別創造了各自的文化。亞洲的文化主要有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恆河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
分析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
①沙烏地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乾旱。由於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乾旱的草場適於發展畜牧業。牧人們採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②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禦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葉門位於丘陵地帶,所以葉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④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⑤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於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⑥日本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築有很多防震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現象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非常緊密。
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位都於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於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於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於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這一切都是巧合嗎?不,這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3、經濟發展差異
亞洲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差異也很大。
下圖所示的國家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圖中所給出的14個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於中等偏下的地位。
各國經濟發展的水平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國家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導致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經濟基礎薄弱,大多數國家獨立以來民族經濟都有一定發展。例如,新加坡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轉口貿易發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再到金融業和旅遊業。近年來隨著科教事業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高科技產業中心。韓國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轉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學工業化,再發展到80年代的「技術立國」戰略。波斯灣沿岸國家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准,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等);工業和建築業是第二產業;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屬於第三產業。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
法律護我成長
1、總體邏輯分析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的內容:「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善用法律保護自己」。第一框「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主要講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的必要性,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的基本要求;第二框「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主要介紹了保護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2、各框內部邏輯結構
引言部分
引言以一個母親斥罵自己的女兒為案例,引出現實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較為普遍,從而指出青少年需要國家給予特殊的保護,青少年也應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第一框「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
本框由「家庭保護和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目組成。
通過小晨的經歷引出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是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設置了四道防線。
關於家庭保護。首先闡述了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搖籃,它是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環境,是未成年人理想得以實現的起點和基本的條件。然後教材對家庭保護的基本要求做了表述。接著簡要說明了家庭保護的作用,有兩層意思:第一,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為未成年人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
關於學校保護。學校保護有三層意思,首先講明學校保護的涵義,然後講清學校對未成年學生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最後對學校的保護內容加以概括,即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關於社會保護。首先指出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出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其次指出社會保護包括社會、文化、身體健康、勞動等五個方面的保護。
關於司法保護。首先指明「司法機關」指的是哪些部門,其次指出司法保護中主要有哪些保護措施。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護自己」
本框由「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於斗爭」三目組成。
「求助有路」通過13歲的女孩要求上學遭到繼父拒絕的案例引出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應該尋找正確的手段去維護,請求相關的機構給予幫助,從而指出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打官司」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一種手段。首先通過小苗在學校擦日光燈時不小心摔傷並致殘以訴訟的方式較好解決了問題,由此介紹了訴訟的三種類型: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通過相關鏈接欄目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三種訴訟適用的范圍。
「善於斗爭」對學生來講是最為重要的。它要求學生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這樣做既保護自己健康成長,又能維護法律尊嚴、社會穩定。同侵權行為作斗爭,這是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案例使學生懂得要智斗,並引導學生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幾種適合中學生的機智斗爭方法。
具體知識介紹
1、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家庭保護和學校保護
(1)未成年人的范疇:凡未滿18周歲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性:
①未成年人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沒有經濟實力,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③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國家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3)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給予特殊保護
①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②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保護我們設置了四道防線。
(4)家庭保護的基本要求及意義
①家庭保護,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監護的職責,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②意義: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
(5)學校保護的基本要求、涉及的內容和意義
①學校保護,要求學校等教育機構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②涉及的內容: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意義:未成年人有很長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的教職工對未成年人的培養教育負有重大的責任。
2、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
(1)社會保護的基本要求及包括的方面
①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②社會保護的內容:包括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方面。
(2)司法保護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措施
①司法保護,要求公、檢、法及司法行政部門等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專門保護措施。
②重要措施:設立少年法庭,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其合法權益,做好刑滿釋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3、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求助有路
(1)我們維護權益的最有力武器的法律。
(2)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
(3)我們維護權益的手段有訴訟手段和非訴訟手段。
(4)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①它通過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反映問題,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②它或者還通過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爭議、糾紛,保障公民權益。
4、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敢打官司
(1)訴訟的含義及類型
①含義:訴訟即打官司,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關系人參與的處理糾紛的程序。訴訟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是保護我們權益的最後屏障。
②類型: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
刑事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罪犯的活動。
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民事案件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照司法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案件的活動。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糾紛的重要途徑。
5、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敢打官司
(1)青少年要自覺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既保護自己健康成長,又能維護法律的尊嚴、社會的穩定。
(2)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①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善於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善於同侵權行為做斗爭;
②當國家、集體、他人的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我們也要加以維護。
(3)同違法犯罪分子斗爭的方法:
①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時,既要勇敢,又是要機智;要講究智斗,力求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將不法分子抓獲。
②面對歹徒行凶,設法穩住歹徒,記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
二、重點知識解析
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是必要的,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的關懷。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設置了四道防線。
1、家庭保護
(1)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
(2)家庭保護的作用,有兩層意思:第一層,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層,為未成年人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家庭保護要求家長,一方面要反對對未成年人只養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家長對未成年子女過分溺愛或管教過嚴。
2、學校保護
(1)學校保護的涵義:學校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2)學校保護的重要作用。我國未來人才的素質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未成年人有很長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學校保護的內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三、難點知識剖析
為什麼要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特殊保護?
在我國,年齡未滿18周歲的人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發育都還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可塑性很大,辨別是非、區分良莠的能力還較差,抵禦社會上不良風氣侵襲和誘惑的能力還較弱,容易受到各種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侵害。未成年人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上屬於需要予以特別保護的一個群體——弱勢群體。對於這一弱勢群體予以特殊保護,是世界各國的一個通例,也是我國堅持的一項法律原則。
未成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與成年人相比,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都較差。表現在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往往意識不到,甚或錯誤地認為也許本來就該如此。比如,當因為未完成作業而受到老師體罰時,便認為理應如此;即使明知受到不法行為侵害時,比如受到家庭和社會暴力侵害時,由其本身生理、心理的發育狀況決定,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護自己。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發展過程中免受不法侵害,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對他們予以特殊保護。
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除了享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絕大部分合法權利外,法律還規定了他們享有一些特殊權利,如在家庭中的被撫養權,任何人不得剝奪的接受國家提供的九年義務教育權,一旦犯罪後受到區別於成年人的特殊審判權、免受死刑懲罰權等。未成年人這些特殊權利的行使,都有賴於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特別關心和努力。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是人類的希望,國家、民族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特殊保護,做好他們的培養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部門、組織、團體、學校、家庭乃至每一個公民,都承擔著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培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神聖義務。
6. 家長會學生主持詞
七年級家長會學生主持詞
合:(音樂)親愛的各位爸爸媽媽,上午好。
馬:首先我代表七年級71班全體老師同學感謝你們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家長會,今天我們很高興,因為能與爸爸媽媽一起參加這次的家長會。
秦: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在漸漸地長大,一轉眼,你們的兒女已經步入初中已經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
一、朗誦《感恩的心》
馬:自從我們出生以來,爸爸媽媽就為我們日夜操勞,撫養著我們,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是呀,我們的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成長費了多少心血!我們做子女的又何嘗不滿懷感激呢?親愛的爸爸媽媽,趁著這次家長會,就讓我們獻上一首詩歌,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吧!
7. 我的夢想作文400字
我常常痴痴地想:要是能到太空去遨遊那該多好啊!
每當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發出萬道金光,把光和熱帶給人間。它發出的光和熱給人們帶來多少甜美和幸福!人們說它像個大火球。我不禁疑惑起來——這個大火球能永遠地燃燒下去嗎?
每當夜晚皓月當空,星斗閃爍之時,經常引起我的無限遐想。媽媽曾給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望著那玉盤般的月亮思索:那月亮上的黑點點兒一定是嫦娥在翩翩起舞,玉兔在樹下搗葯吧!這個美麗而又充滿神奇色彩的傳說,讓我非常希望上月球上親自看一看。
最吸引我的是聽人說,宇宙中有外星人,他們駕駛著超光速飛碟——UFO,說不定哪天他們會來地球上做客呢!——真另人期待呀!
去年暑假,我來到北京科技館天文部參觀,在那裡可真是大飽眼福。我走進天文部拱形的大廳里,彷彿真來到了神秘莫測的宇宙之中。在那裡我知道了九大行星的情況,在這些星球中,有的套有美麗的花環,有的星球上有冰山、山谷,有的上面常常飛沙走石,有的表面高溫像火山的岩漿,有的星球表面溫度太低,都不適合人類生活。我還知道了宇宙中的魔王——黑洞!
夜晚,我做了一個金色的夢:我來到了未來的世界,那時的我已是一名出色的宇宙探險者。我駕駛著那屬於我的宇宙飛行船,飛出了大氣層,在宇宙中任意遨遊,我啟動自控系統把油門加到極限,就去了宇宙空間站查看。突然,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不知不覺我和飛船迅速朝那裡駛去,一個可怕的名詞在我腦海中浮現——黑洞。此時我覺得身體就要爆炸了……「叮叮叮」,鬧鍾把我從夢中託了出來,我回憶著剛才的夢境,坐在床上發呆發傻……
太空是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世界,又是一個未知的海洋。我一定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識,去實現自己偉大的夢想。長大後爭取當一名宇宙探險者,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
8.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課件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充滿了人文關懷,探索知識魅力的課堂。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探索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語文學習已被應用在教學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教媒體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改實驗中,利用好電教手段,把語文課上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電教》2001年第2、10期,2002年第5期 2、關松林主編:《中小學教學研究》2003年第6期 3、《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梁華 4、《淺談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應用》 作者:張金平 5、包南麟主編:《小學語文教師》2002年第2期
9.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 說說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的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充滿了人文關懷,探索知識魅力的課堂。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探索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語文學習已被應用在教學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教媒體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改實驗中,利用好電教手段,把語文課上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