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鑽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內涵。
教師備課時,只有深刻地領會一首詩歌的背景、意境,詩人對詩句中字、詞的錘煉,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1、破詩題,知詩人。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准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另外,有些古詩是詩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詩人的觸景生情,了解了詩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詩歌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3、抓字眼。理解了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要抓住一個「孤」字,就能理解朋友遠去,形單影只的孤獨和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4、同一類別的古詩可以進行比較賞析,積累。四年級教材中的送別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時可以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做一比較,我們會發現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的「寒」「夜」「孤」「冰」等詞,體現了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的凄涼與傷感;《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語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這種比較,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賞析能力,也更利於積累。
二、摒棄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大約60%的同學對古詩詞有一定興趣,大約30%的同學都是無興趣,大約20%的同學有濃厚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背誦詩句,還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死記詩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課標」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古詩教學主要的任務還是誦讀和積累,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因此我以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徹,只要從總體上把握詩的感情或大致的場景即可,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我們應當摒棄過去古詩教學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但「不求甚解」並不排斥對古詩中關鍵性的重點詞句的理解,相反,對重點詞句,不能只是簡單模糊地理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品味,只有準確地理解這一神來之筆,這個詞才是鮮活靈動的,才具備了知識遷移的功能,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作風以及母語文化的迷人魅力,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事實上,隨著學生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他們對很多知識會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理解,對小學生而言,培養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重要。
三、注重開放靈活的課堂設計
1、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節奏和停頓,讀出感情,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配樂讀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讀的樂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2、創設情景,加深感受
(1)畫一畫 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曉》,都是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演一演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盡情發揮,傾灑熱情,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村童撲蝶圖。「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這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續的活動,它生動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可以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再比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可採用演課本劇的形式再現詩中情景,這樣,學生對詩意的體會更深入。
3、引導想像,豐富體驗
讓學生閉上雙眼,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想像,在腦海里呈現一幕幕古詩所表現的情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的腦海里會播放不同個性的「電影」,不管電影如何,學生們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乘上了騰飛的飛船品嘗了導演電影的喜悅,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熟讀詩句,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做導演,播放「電影」。聽著學生講述自己導演的電影,老師和同學們也彷彿身臨其境,與詩人一起眺望著孤帆的遠影,一起吟詩長嘆
四、注重課外的拓展延伸
課標 指定學生積累優秀古詩詞75篇,還有的需要教師補充。教師可以結合某一首古詩的學習,開展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實現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學習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以送別詩為主題搜集,積累;學習了賀之章的《詠柳》後,可以「春景」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描寫春景的古詩一起感受濃濃的春意;學習了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可以「思鄉」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名家的此類詩作一起欣賞、鑒別,達到觸內旁通的效果。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B.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像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准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准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像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C. 教師應該怎樣進行高效的古詩詞教學呢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麼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
(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
(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
(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
(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
(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並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並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為什麼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像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准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准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像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的教學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則重點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即使是疑難焦點,教師也不急於揭曉,而應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以達到讀懂詩意,感悟詩情的目標。如學習《江雪》與《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讀讀這兩首詩,說說眼前分別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然後再進行朗讀賞析,學生就能找到同樣都在「獨釣」,而兩位詩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較助升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每個學期只學2~4首詩,整個小學階段加起來也只不過是二、三十首。這對於有著古詩積淀豐厚的我國,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都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古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以詩帶詩。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學四首關於送別的古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後,可讓學生自學《春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幾首關於愛國的古詩,這樣就達到了以詩帶詩、拓展詩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長期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就能學到一百多首詩,學生古詩的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生的語文底蘊也就變得深厚了。 另外學習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古詩文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引導學生聯系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詩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如六年級《泊船瓜洲》一詩的教學,可以通過讀地圖了解京口、瓜洲及鍾山的地理位置,從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的意思。還可啟發學生聯系常識課上學到的有關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感受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與離別家鄉的依戀交織於胸的復雜情感。而學習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樣,有的朗誦,有的吟唱,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將詩寫成書法作品…… 古詩詞教學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個有活力的古詩課堂,啟示學生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有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D. 如何進行中學古詩文的教學設計 論文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E. 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第一來步先要讓學生讀熟,讀透,培自養語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第二步,進行一下簡單的翻譯,雖然本人不主張翻譯,但還是要讓學生了解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意境也行。第三步,逐句賞析,煉字等。第四步,整體賞析,分析寫作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手法等。和其他類似的詩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背誦一下。
F. 如何有效的進行古詩文教學
不知道樓主問得是哪一個階段的古詩文教學課程,故以小學高年級為例:
一、古詩文教學首先要進行語言的品味
語言素養體現在對語言的理解、品味、積累、實踐諸多方面。對詩的語言的理解是讀詩的基礎。許多老師都指點學生自己看注釋、查資料、或聯繫上下文把字詞的意思讀懂。如「風景舊曾諳」,讓學生理解「諳」是熟悉的意思,從中知道詩人曾經很熟悉江南,現在很懷念江南,因而才抒發「能不憶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時花濺淚」,讓學生理解「時」不僅指時候,還指時局、時勢的動亂;「淚」不是一般的眼淚,而是生離死別的淚,是心驚肉跳的淚,是愛國愛家的淚。這樣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釋上。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學會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是「品」出來的。
1、古詩詞的自主探究學習必須學會品詩。品味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感情色彩、表現手法。
古詩詞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但不應停留在詩句內容的淺層,必須引導學生從詩句語言的運用、表達上提出問題。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
2、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
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
《送元二使安西》先讓學生自讀題,有的學生把「元二使」三個字連著讀。教師再引導學生看注釋,學生分別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讀得正確了。許多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著大量的誦讀,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3、教師的示範誦讀,是對語言品味的導向。
重新認識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示範誦讀的功能。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范讀,領會、感悟、傳神。
教師重視范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並成,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
二、情感的感悟
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古詩詞教學必須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態度」這一教學目標的維度必須恰當定位。
由於詩詞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的距離,「情感態度」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必須與文本深入對話,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准確把握詩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現手法,認真進行教學設計。
觀摩課所執教的一些詩詞主題鮮明,情感強烈,情感目標的定位都比較恰當。
例如:
如:教杜甫的《春望》,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誦讀,比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優國優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鳴。
2、情感的感悟和語言的感悟要融為一體。
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於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的感悟,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不斷升華內化。
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大多課例都重視處理好語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體驗熏陶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依託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
=============
初中部分可在我的回答里找到。http://..com/question/1701743905782650540.html?oldq=1
G.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大連市小學語文質量評價標准在各年級的積累要求中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該年段積累詩文的數量及途徑。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今天的兩節課在方面都做到拓展。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柳。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六步古詩教學法是我們在開展有效課堂研究中關於如何有效進行古詩教學的一種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與遺憾。但是我們堅信在我們全體東風老師的有效課堂教學研究中,在教師進修學校邵主任和杜老師的專業引領下,一定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郭會玉 (初中語文 甘肅武威四期初中語文二班 )
H. 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方法
古詩中的字抄音字意與現代文差襲異甚遠,古詩的年代和歷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這些都為古詩教學設置了障礙。如何開展古詩教學便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現結合教學際,我探索研究了小學古詩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二、弄懂詩題,感知內容。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的心境。四、重點誦讀,培養語感。五、精心設計,利用情境教學古詩。六、學會想像、體會感情。
I. 淺談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萬寧市禮紀鎮中心學校 黃麗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像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學古詩的教學,對於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教學呢?本著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個性化理解,創導自主誦讀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就拿詩意來說,我認為只要藉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於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清平樂。村居》時,上課伊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詩題,詞人,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後,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後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後根據畫面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麼感受?詞人想表達什麼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能體驗理解,並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學生在自主的誦讀中,得到了個性化理解。 二、反復吟誦想像,讀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於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教師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牧童》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四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潔的明月,廣闊的原野、悠揚的笛聲,無悠無濾的牧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美麗的黃昏,一位牧童吹著木笛放牧歸來,他來不及脫下蓑衣就學生誦讀古詩並說說讀後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放牧歸來的牧童,此時此刻是什麼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 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像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像才能完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於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像,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吟誦加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畫面。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麼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像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語言積累 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後聯系,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讀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我在執教呂岩的《牧童》時,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如《所見》、《村居》、《小兒垂釣》等,又出示介紹白居易的《池上》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於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投醉快樂童年,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另外在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這樣的整合教學,既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實踐,深化古詩詞的學習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重視小學古詩詞教學,《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小學階段學生應背誦的古詩詞篇目共計160篇(段),再加上附錄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70首,小學階段古詩詞總量已經是相當大了。此外,《語文課程標准》還在階段目標中對小學古詩詞教學提出了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等更多具體的要求。可見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在數量上增加,而且要求更為具體,內容也趨於豐富;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其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實施好這部分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我在班級開展每周一詩,每月一誦,每季一寫,要求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去積累,去體驗,雖然班級學生的作詩水平不怎樣,但詩句能脫口而出,頗有詩人的味道。我們教詩的最大目的不只是為了教,而是要讓學生體驗,理解,運用,傳承。平時的語言訓練中,要讓學生適當引用詩句,增加語言的魅力;在口語表達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詩句提高語言的說服力;在課後練筆中,可以把詩句寫成短文,對比閱讀理解;在與學生說理教育時,可以引用詩句讓其明白,如惜時句,愛國句,親情句等。
J. 怎樣備課啊是古詩詞的
總的來說就是備學生的讀:在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先讀節奏
再讀出詩歌的內回容,即寫了哪些人、哪答些景、哪些事,
第三要讀出詩歌的所表達的感情
最後探討詩歌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可從詩歌的構思、關鍵字詞句修辭等角度入手。